合規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5:14: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規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
一、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完成,中國銀行業基本實現對外開放;股份制改造對國有銀行的規范經營、改進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外部監管機構加大了對合規風險的監管和處罰力度。新的形勢對合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一些金融機構違法、違規問題的陸續曝光,使銀行業深刻地認識到切實加強合規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本文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合規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了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設想,主要以完善公司治理、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架構、構建流程銀行、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良好合規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管理機制。
二、目前國有控股銀行在合規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公司治理環境及內部體制建設不到位
2002年,我國中央銀行頒發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等文件,敦促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目前,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大多根據監管部門的規定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并制定了相應的議事規則,但其內涵和經營機制距離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第一,總行與分支行間垂直的監管和報告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均由國有商業銀行轉制而來,繼續采用行長負責制,各級行的職能部門只對本級行長負責,內部機構流程再造后,垂直的監管和報告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二,內部機構協調尚不到位。國有商業銀行的內設機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行政管理色彩仍影響著日常管理,部門間暢通的溝通渠道還沒有建立;合規部門的具體職能定位還不清晰,合規部門與審計部門、法律事務部門在職能上還存在著許多重疊和交叉,沒有明確的界限,這種內部體制在銀行中還大量存在,進而無法有效地推進合規風險機制的完善。
2、“流程銀行”尚未建立,制度的建立沒有體現流程控制,可執行性差
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論文
摘要:新的形勢對合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一些金融機構違法、違規問題的陸續曝光,使銀行業深刻地認識到切實加強合規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文章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合規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了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設想,主要以完善公司治理、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架構、構建流程銀行、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良好合規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管理機制。
關鍵詞: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
一、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完成,中國銀行業基本實現對外開放;股份制改造對國有銀行的規范經營、改進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外部監管機構加大了對合規風險的監管和處罰力度。新的形勢對合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一些金融機構違法、違規問題的陸續曝光,使銀行業深刻地認識到切實加強合規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本文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合規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了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設想,主要以完善公司治理、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架構、構建流程銀行、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良好合規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管理機制。
二、目前國有控股銀行在合規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公司治理環境及內部體制建設不到位
淺論控股商業銀行機制建設
摘要:新的形勢對合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一些金融機構違法、違規問題的陸續曝光,使銀行業深刻地認識到切實加強合規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文章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合規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了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設想,主要以完善公司治理、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架構、構建流程銀行、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良好合規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管理機制。
關鍵詞: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
一、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完成,中國銀行業基本實現對外開放;股份制改造對國有銀行的規范經營、改進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外部監管機構加大了對合規風險的監管和處罰力度。新的形勢對合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一些金融機構違法、違規問題的陸續曝光,使銀行業深刻地認識到切實加強合規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本文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合規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了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機制建設的設想,主要以完善公司治理、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架構、構建流程銀行、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良好合規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管理機制。
二、目前國有控股銀行在合規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公司治理環境及內部體制建設不到位
郵儲銀行合規風險管理調研報告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對我們剛剛成立的郵儲銀行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規章制度來約束和指導企業的生產與發展,單單依靠家族式管理和領導獨裁式管理,那么這樣的企業是走不遠的,遲早會淹沒在市場經濟的大潮里。銀行不經營商品,卻是經營著可以購買任何商品的貨幣,銀行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它的合規經營與發展關系重大,從小的方面來說:它可以規范銀行的操作流程,引導銀行正確的發展方向,增加銀行收益:從大的方面講:它可以支持其它企業發展,穩定國家經濟,使人民安居樂業。合規有很多解釋,但在銀行來講,我認為應是這樣的:合法,合理,合情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有人說,銀行經營的風險,但我認為,銀行更應經營的是技術。任何行業都有風險,只不過有人認為銀行的風險尤為大些。但在中國,你看其它企業,不管從事何行業的,每年都有很多倒閉的,而鮮有聽說任何國有股份制銀行,私有銀行倒閉的,這說明了一個什么情況呢,說明其它企業的風險不比銀行小,只不過銀行的風險顯得非常之重,一旦如果是一家國有大型銀行倒閉的話,那將對國民信心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也是對國家經濟的一個重大損害。所以說現在的銀行經營有點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原則。既然銀行的經營好壞如此至關重要,那么這些銀行的經營者們更是肩負重擔,如履薄冰,不敢絲毫大意。但是一個銀行的經營不能依靠少數的聰明才智,而要依靠全體銀行從業人員的不懈努力,而這個努力不能毫無方向的努力,也不能看領導眼色的努力,而是要依靠合規來引導大家努力的方向,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那么銀行這條大船才能行的更遠。
目前我郵儲銀行在合規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
1,銀行的治理環境及內部體制建設不到位
2002年,我國中央銀行頒發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等文件,敦促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目前,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大多根據監管部門的規定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并制定了相應的議事規則,但其內涵和經營機制距離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求還有較大距離,而我郵儲銀行剛成立不久,還未上市,其實力與治理經驗比起其它上市國有銀行又有很大差距。首先是總行與分支行間垂直的監管和報告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郵儲銀行采用的是行長負責制,各級行的職能部門只對本級行長負責,內部機構流程再造后,垂直的監管和報告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其次是內部機構協調尚不到位。郵儲銀行的內設機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行政管理色彩仍影響著日常管理,部門間暢通的溝通渠道還沒有建立;合規部門的具體職能定位還不清晰,合規部門與審計部門、法律事務部門在職能上還存在著許多重疊和交叉,沒有明確的界限,這種內部體制在我郵儲銀行中還大量存在,進而無法有效地推進合規風險機制的完善。
2、“流程銀行”尚未建立,制度的建立沒有體現流程控制,可執行性差
(1)流程銀行未建立體現在“部門銀行”、“部門制度”現象突出。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自建立以來,均已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全面的規章制度,但是各項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以銀行內部各職能部門為依托“分權設置”的,導致了內控制度的部門性特征十分突出,且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部門職責更新完善的手段和方法都較滯后,職責的重疊和脫節并存,部門間溝通協調不到位。隨著新興業務的不斷推出,在需要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的情況下,制度邊緣化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一些操作環節因涉及多個部門,出現諸多管理不到位問題及風險隱患。
銀行合規管理重要性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些跨國銀行就已經認識到,相繼發生的重大操作風險案和銀行洗錢案等風險丑聞,大多是由銀行自身合規風險管理失控所致。各國監管當局也意識到外部合規性監管不應該,事實上也不可能替代銀行內部的合規風險管理,有效的合規性監管必須以健全、高效的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為基礎。為此,自1991年開始,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先后出臺了有關銀行業機構合規部門的規定。隨著銀行業務的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和國際化,加強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更是日顯重要。
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強化了“管風險”和“管內控”的監管理念,加大了對中資銀行內控機制建設的引導和監督評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銀監會通過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強化案件綜合治理,促使中資銀行內部多年累積的合規風險與操作風險等陳案得以充分暴露,銀行業空前重視依法合規經營。銀監會劉明康主席多次強調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深刻理解合規風險管理與合規文化建設的科學內涵,運用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地抓好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與此同時,隨著中資銀行各項改革的持續推進,銀行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深入,也為中資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創造了最為有利的時機。迫切需要中資銀行借鑒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實踐經驗,及時制定合規政策,設立合規部門,建設和培育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科學梳理并修訂各項業務的操作規章,使依法合規經營原則真正落實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位員工。
一、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新動態
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國際性大銀行基于“合規應從高層做起”這一基本理念,高度重視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和完善,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合規文化,從而為健全銀行內控體系、提高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但進入21世紀后,從美國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公司丑聞,到2004年一些大銀行所遭遇的聲譽風險,使得國際銀行業和監管機構意識到原有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并不能使銀行一勞永逸,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合規仍然是銀行的一個高風險領域。
1、國際銀行業空前重視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與國際銀行業相比,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對合規、操作以及聲譽等風險的重視程度不夠,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明顯不足,導致部分中資銀行相繼發生了一些違規操作和違規經營問題及案件,根源在于銀行內部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不完善。為此,中資銀行亟需借鑒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經驗,從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良好合規文化、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框架、理順合規部門組織架構和配套機制等方面,構建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機制。這是有效解決合規風險與操作風險問題及案件的一項重要治本之策。
關鍵詞:中資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些跨國銀行就已經認識到,相繼發生的重大操作風險案和銀行洗錢案等風險丑聞,大多是由銀行自身合規風險管理失控所致。各國監管當局也意識到外部合規性監管不應該,事實上也不可能替代銀行內部的合規風險管理,有效的合規性監管必須以健全、高效的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為基礎。為此,自1991年開始,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先后出臺了有關銀行業機構合規部門的規定。隨著銀行業務的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和國際化,加強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更是日顯重要。
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強化了“管風險”和“管內控”的監管理念,加大了對中資銀行內控機制建設的引導和監督評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銀監會通過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強化案件綜合治理,促使中資銀行內部多年累積的合規風險與操作風險等陳案得以充分暴露,銀行業空前重視依法合規經營。銀監會劉明康主席多次強調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深刻理解合規風險管理與合規文化建設的科學內涵,運用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地抓好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與此同時,隨著中資銀行各項改革的持續推進,銀行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深入,也為中資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創造了最為有利的時機。迫切需要中資銀行借鑒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實踐經驗,及時制定合規政策,設立合規部門,建設和培育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科學梳理并修訂各項業務的操作規章,使依法合規經營原則真正落實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位員工。
一、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新動態
中資銀行風險管理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與國際銀行業相比,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對合規、操作以及聲譽等風險的重視程度不夠,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明顯不足,導致部分中資銀行相繼發生了一些違規操作和違規經營問題及案件,根源在于銀行內部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不完善。為此,中資銀行亟需借鑒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經驗,從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良好合規文化、搭建合規風險管理框架、理順合規部門組織架構和配套機制等方面,構建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機制。這是有效解決合規風險與操作風險問題及案件的一項重要治本之策。
關鍵詞:中資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些跨國銀行就已經認識到,相繼發生的重大操作風險案和銀行洗錢案等風險丑聞,大多是由銀行自身合規風險管理失控所致。各國監管當局也意識到外部合規性監管不應該,事實上也不可能替代銀行內部的合規風險管理,有效的合規性監管必須以健全、高效的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為基礎。為此,自1991年開始,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先后出臺了有關銀行業機構合規部門的規定。隨著銀行業務的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和國際化,加強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更是日顯重要。
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強化了“管風險”和“管內控”的監管理念,加大了對中資銀行內控機制建設的引導和監督評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銀監會通過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強化案件綜合治理,促使中資銀行內部多年累積的合規風險與操作風險等陳案得以充分暴露,銀行業空前重視依法合規經營。銀監會劉明康主席多次強調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深刻理解合規風險管理與合規文化建設的科學內涵,運用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地抓好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與此同時,隨著中資銀行各項改革的持續推進,銀行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深入,也為中資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創造了最為有利的時機。迫切需要中資銀行借鑒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實踐經驗,及時制定合規政策,設立合規部門,建設和培育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科學梳理并修訂各項業務的操作規章,使依法合規經營原則真正落實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位員工。
一、國際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新動態
農合合規風險調研報告
培育良好的合規文化是建設和諧銀行的基礎與前提。去年10月.銀監會《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對商業銀行合規建設.從“三會一層”及各部門職責等方面系統地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強公司治理、培育合規文化、完善流程管理湖州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按照《指引》要求,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強化內部管理,不斷加強合規機制建設。對此.湖州銀監分局對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進行了相關調查
合規建設現狀
(一)初步組建了合規管理部門,明確合規職責。從湖州市情況看,至20****年末,各縣(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原風險管理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合規風險管理部,其工作職能增加了與合規風險管理相關的內容包括推動本單位合規建設,識別、計量與監測合規風險,組織制定合規管理程序以及合規手冊、員工行為準則等合規指南.開展合規培訓與咨詢對制度的制訂與產品的開發提供必要的合規審核等內容。
(二)配備了專職或兼職合規管理人員,強化合規管理。從調查情況看.湖州市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合規風險管理部門從業人員數量從3人到5人不等.同時.兩家農村合作對轄內每個支行均配備了專職或兼職的合規管理員.主要是識別本支行經營活動相關的合規風險并提出糾正建議、參與本支行合規手冊、內部行為準則和各項操作程序、為員工提供合規咨詢、負責與總行合規部門保持聯系等.進一步強化對本機構的合規管理。
(三)逐步建立合規風險管理制度,搭建合規管理運作機制。目前,各縣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都針對自身實際制訂了《合規工作管理辦法》.對合規政策、合規管理程序、合規指南以及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將管理辦法印發給轄內每個支行或信用社,讓每一位員工逐步樹立合規經營的理念
存在的問題
有關銀行合規管理建設的思索
為健全銀行內部控制體系框架,建立有效管理合規風險的運行機制,促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才能確保銀行安全穩健運行,但要促進銀行依法合規經營,銀行業的合規風險管理體制建設刻不容緩。
合規風險是指銀行因未能遵循合規法律、規則和準則,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
合規風險管理機制是指,銀行有效識別合規風險,主動避免違規事件發生,主動采取各項糾正措施和適當的懲戒措施,持續修訂相關制度及詳盡描述具體做法的崗位手冊,有效管理合規風險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合規風險管理的任務正是及時發現并制止風險產生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壞。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銀行內部合規經營與合規性監督檢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合規風險管理對于銀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一、倡導和培育良好的合規文化氛圍,推行誠信和正直的道德觀念。
(一)合規從高層做起,樹立“合規人人有責”的觀念。
合規應從高層做起,通過不斷完善治理強化合規風險管理,高層的言行應與銀行的宗旨和價值觀念相一致。由于合規文化體現在每一個銀行職員對合規理念的認識及其日常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之中,這不但需要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在全行推行誠實與正直和“合規創造價值”觀念,還需要制定和執行清晰的員工行為準則和規范。只有當銀行的員工恪守高標準的職業道德規范,人人都能有效履行自身合規職責,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才會有效。
合規管理模式變遷論文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先后出臺了有關銀行業機構內部合規管理的規定。2003年10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了《銀行內部合規部門》的咨詢文件;2005年4月29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又了《合規與銀行內部合規部門》的高級文件。至此,國際社會基本確立了銀行業合規管理的新模式。至為關鍵的問題是,這種國際動向對于銀行業合規管理模式而言意味著什么本質性的變化?為什么這種變化會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并迅速發展?我們應該如何創新性地借鑒有關國際經驗,推動我國銀行業合規風險管理模式改革?
美國的合規管理模式變遷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后,美國為了確保銀行系統的穩定,銀行業作為受到了非常嚴格的監管。銀行監管的核心內容主要集中在合規監管方面,即銀行是否忠實執行了監管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從大蕭條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嚴格的合規監管有效地維護了銀行的穩定。從1944年到1974年,美國銀行倒閉的數目從大蕭條時期最高的4000家下降到了個位數。
但是,隨著市場利率上升超過了管制利率(Q條例規定的存款利率),合規監管開始變相受到挑戰。規避管制的金融創新日益盛行,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工具(如貨幣市場存單、可轉讓定期存單等)的創新繞開了利率管制對銀行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由于管制所造成的金融效率的損失和金融市場的扭曲也日益凸現。
20世紀80年代,以《1980年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為標志,美國率先啟動了放松管制的進程。遺憾的是,在放松管制的過程中,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監管制度與機制來彌補合規監管放松之后形成的真空,金融風險日益突出。80年代,美國每年銀行倒閉的數目上升到了三位數。美國經歷了儲貸協會等銀行危機后,日益深刻地認識到,僅僅是放松管制,雖然能夠帶來金融效率的短暫提高,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卻在同時被迅速降低。這種背景之下,通過有效的風險計量工具測算銀行風險,估算銀行潛在損失,并要求銀行通過補充資本和計提撥備的方式防范銀行風險,成為了重要的監管準則。正因為如此,20世紀90年代中期,巴塞爾協議所具有的監管功能——彌補合規監管放松帶來的監管薄弱地帶,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即西方監管中提到的資本監管階段。
然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再次敲響了警鐘。在監管機構層面,風險監管的理念逐步得以形成和發展。資本充足率要求經過多年的探索已成雛形;外部監管經過多年的實踐,基本框架和理念日趨成熟;市場自律強調了如何強化銀行自身的自我約束意識與行為。特別是在安然、世通等世界性大公司出現嚴重欺詐行為之后,強化銀行等市場參與主體的自我約束已經迫在眉睫。在這種背景之下,具有合規管理特征的《薩班斯法案》應運而生,為美國銀行進一步加強自我約束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