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20:53: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還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還原主義論文:從還原主義看科技的異化
本文作者:朱慧周穎秀工作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政治學院
主體思維一般是指,在探討人與世界、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立足于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目的。其中,之所以存在主體和客體的二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立足于主體性思維而言的。崇尚還原主義的西方文化往往都會過分重視人自身的生存目的、自身的生存價值以及人身的獨特性,人為地將人與外在自然絕對地分割、對立起來,主張只有“人”才可能具有生命力、思維力、主動索求力以及改造自然的創造力,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事物則都是一些孤立的、僵化的、被動的存在物。以這樣一種認識方式去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則必然無法深刻領會到人與世界萬物的普遍而有機的聯系,乃至將我們的“人”看做與自然彼此之間分離、彼此之間獨立的一種實體性存在。正是基于此,一些持本質主義思維的人聲稱:世界上萬事萬物具有恒定不變的內在本質和客觀規律,以致我們所看到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應該屬于某種客觀、而非主觀的機械聯系,而世界上的事物的演化律則也應該是一種永恒的律則,這種律則將是永恒不變的,它與人的存在與否毫無關聯。持還原思想的人往往將事物的存在看作是一種實體性存在,堅持某種強的實在論立場,同時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看做是一種機械的、固定的、內在的因果聯系,而將宇宙看做是一臺機器,這臺機器遵循某種恒定不變的物理定理或物理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還原主義所對應的世界觀是一種機械論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主要關注實體性存在物的內在不變的本質、事物之間的因果必然聯系、線性因果規律這三個方面。還原主義思維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加之其機械的世界觀,客觀上推動了人本主義思潮的發展,并逐漸確立起“人”在物質世界的主體地位。人本主義的價值趨向主要是崇尚人的理性,它力求剔除自古以來自然和社會對“人”的自由的束縛,不斷提升我們“人”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甚至不斷發展我們“人”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提升人的尊嚴。然而,伴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擁有物質需求的人,其欲望也日益膨脹。以至于,我們在認識上和實踐工具的使用上,一些理性和理念逐漸發生了偏轉,因此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逐漸取代了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這種取代著重體現在:第一,過分追求某種物質性的需求;第二,無視外在自然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制約,并且否定世界萬物本身的內在意義和價值;第三,主張其他事物只有在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時,才具有相對于人的工具性價值。由此看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直接助長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和霸占,直接分裂了人自身的思維和肉體。筆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是造成當前生態環境危機、“人性異化”的思想源頭。世界萬物是以整體存在的,各種事物都相互聯系著,共存共長地向前發展,但還原主義不能如實地認識世界萬物真實的狀態。這種提倡分割認識的理性方法,所帶來的是學科之間的日益分化和細化。相反,學科之間的整合和互動不復存在,學科之間的隔閡日趨堅厚。目前,各門學科知識正日益積累,而這種隔離和分化將阻礙新的學科體系﹙尤其是交叉學科﹚的創立和進步。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越來越變得互不相干;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自然科學各領域之內,比如物理學、化學,相互之間也隔閡極深,在協同創新上面難以真正形成有效的交流與合作。事實上,還原主義不僅對現代科技的發展產生極其消極的負面影響,對社會的發展也造成了影響。還原主義的思維方式使人們過分強調人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利益,在發展人的認識理性化和科技理性化上片面化,在人—社會—自然三體之中,導致人的力量出現片面性的增強趨勢,這必然會帶來生態系統的失衡。除此之外,科學家和技術工程家在還原主義思維方式的指導下,其建構的科學體系和技術體系,與人的發展日益分離,兩者孤立的發展使得科技要適應人的本性的特點與人和諧發展的觀念日益淡化。在利益的驅動下科學家往往追求的是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忽略人的理性發展,致使人的精神世界產生危機??茖W技術的這種發展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疏離,摧殘了人的主體性,導致人精神的空虛。
科技異化與人類生存危機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人們在享受這些成果的同時,科技異化的現象也愈演愈烈,科技異化問題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科技與自然生態的分離、科技與倫理的疏離是科技發展的直接后果,因此,研究科學異化與人類生存危機的問題十分重要。2.1科技異化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現象。所謂“科技異化”是指作為現實主體的人類對所創造了客體科技進行某種不恰當的使用,以致最終科技反轉過來變成某種異己的、敵對的力量,反過來支配和控制著我們人類自身的發展,并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作為一種改造力量,科技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存在方式,這種改變多是積極和友好的,可是科技的負面性也不得不讓我們深刻反思其內在的合理性問題。一方面,發現自然內在的規律是當代科學的目標和使命,可是伴隨人類實踐的日益拓展,人類對自然的駕馭顯得越來越難以招架。由于主觀、客觀兩方面的制約,人的認識也存在著無法剔除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還原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本主義在現代主要表現為人類過分以自主為中心,無視自然規律,否定自然萬物自身的內在價值,認為其他事物只有在能夠滿足人的基礎上才具有價值,這種認識是人類加大了對自然的掠奪與破壞,導致生態環境危機。此外,作為中性的科技如何發揮作用取決于人的有目的和有意識的活動,如果科技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素質,則就會使科技朝著造福人們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科技工作者動機不純,則科技所帶來的負效應是不堪設想的。另一方面,科學本質是人的科學,發展技術最終指向的是人,但科學技術的發展以還原主義作為依據,無限地分解并過分強調人的生存需求和利益,這使得在科技的發展征途中,人們逐漸拋棄了人文價值理念,而唯一地、或不自覺地主張科技的工具理性價值,這最終導致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的脫節,以致狹隘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為了謀求私利,而濫用科學和技術,以致釀成嚴重后果。2.2科技異化與生態環境危機科學技術的異化表現在很多方面,從人和自然的角度來看,科學技術的異化突出表現在對環境的破壞上??萍籍惢棺匀幌蛑焕谏踔羾乐赝{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演進,結果導致了全球生態環境危機。在人類社會早期,科學技術水平相當低,人類主要懷著敬畏之情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盡管科技異化現象在那時已經出現,如狩獵使一些物種稀少乃至滅絕,養殖使一些物種改變習性和狀態,種植使土壤成分發生變化等,但自然界的再生和自我調節能力能及時消解﹙即吸收、凈化、轉換﹚人類借助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以不致于出現全球性生態危機。但近代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技術異化現象日益嚴重,如大規模的開發和興修水利等活動、人工合成新的化合物改變著原有的地球化學循環,森林砍伐、建筑業發展、海洋和空氣的污染等,科學技術異化所帶來的對自然的干涉和破壞力日益超越了自然的再生和自我調節能力。20世紀以后,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對自然界干涉能力大大提高,科學技術對大自然的負面影響大大超過了其自身的修復極限,從而引起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問題:嚴重的煙霧、致命的酸雨、肆虐的塵暴、污染的空氣、空前的水荒、枯竭的資源、嚴重的噪音、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日趨滅絕的物種等等,這一切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仔細分析,科技異化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學技術在其發展、應用的過程中沒有也不可能完全達到對自然界的全面系統的認識。第二,通常我們所說的主體、客體二分法,雖然描述了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但是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整體”,而是將人從自然界絕對地脫離了開來。人的主體能動性采用一種自為的方法去改變了整體的自在,但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人自為地改造了自在以后,大自然的自在也會約束和限制人的自在。具體而言,大自然這一整體將以其固有存在的自在規律維系著整體的平衡,假如我們人一旦力圖以自己的行為去促使自身的自在發生改變,此時,自然界的固有平衡將由于丟失被人掠奪的那一部分而遭到破壞,并進而危及人類的自身[2]。從實踐角度講,人類在發展、應用科學技術的過程中,沒有處理好人的能動性和自然界的自在規律這種受動的關系。人們在發揮能動性來發展、應用科學時,沒有相應地推進對于自身無法擺脫的受動性認識,使得人類不合理地、片面地、盲目地發展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無節制的開發利用,并破壞生態環境[3]。第三,從社會組織、制度來看,在私有制的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和過度運用是科學異化及其造成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主要原因??萍籍惢瘜ι鷳B環境造成的破壞是嚴重的,其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對科技異化對生態的負效應,科技的發展該何去何從?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2.3科技異化與人的精神危機科技異化不僅對人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使人陷入了精神淪落的困境之中。當近代科學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并取得輝煌成就繼而獨領風騷的時候,人的精神生活與科學技術在人生存中的平衡開始遭到破壞。數字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等日益商業化、利益化發展使人的精神需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虛之中,我們面臨的不僅是資源危機,生態危機,還面臨嚴重的精神危機、倫理危機。數字技術以綜合的、全面的社會服務功能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互動的交往空間和生活空間,但是數字技術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其消極的一面也日益顯現:第一,數字技術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疏離,人們沉浸于電子音樂、動畫世界造就的電子視聽世界,降低了人們對大自然最本質的感受力;第二,數字技術摧殘了人的主體性,使人的緊迫感、壓抑感、浮躁感上升,對信息消化程度降低,感覺麻木,思維不暢,深層思考受阻;第三,數字技術限制了人的自由,人們對“可能生活”選擇范圍在縮小,人類個體除了接受數字技術的支配以外別無選擇;第四,數字技術使人具有兩面性人格,在網絡上,人充分展示自我;在網絡下,人們淪為電腦、知識、信息、技術的奴隸;第五,數字技術帶來了“電子公共牧場的悲哀”,個人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損害集體的利益。數字技術的負面影響使人陷入了精神陷阱,并誘發著人的新異化[4]。再如克隆技術問題,克隆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為人類認識自身和生物界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但也向人類社會現有的倫理道德及精神生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寺〖夹g包括以克隆人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也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治療性克隆。對于“克隆人”所引起的倫理問題是毋庸置疑的,克隆人的尊嚴問題,克隆人是否符合人道,克隆人會否使人倫關系混亂,克隆人會否導致人類基因庫單一等問題,都引起了人們的高度爭議。但是涉及人類胚胎利用的治療性克隆在倫理上也是不被接受的,因為以經濟或其他醫療之外的科研為目的的胚胎研究是不道德的。伴隨科技的迅猛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正經歷著一場革命,附帶了高科技元素的人與自然的新關系已經浮現。由這種新關系所帶來的新的科學理性,也已經全面深入到社會文化活動和人類精神活動的各個層面。其中,這種科學的理性精神,不僅體現在對自然界的理解和認識上,而且也體現在人們對社會經濟活動的認識上,科技甚至成為第一生產力,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效率,也促進了生產管理方式中協作精神的發展。由此可見,科學技術在精神層面上對人產生了正面的影響,其積極性無容置疑。然而,由于科技存在異化的一面,因此科技在為人類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這種異化的科學致使人與自然產生分裂和對抗,并增加了人性中的貪婪,助長了人的趨利性,物質欲望充斥著人類的心靈,對產品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促進了科技的不斷演化和發展,而這種發展使人們偏重于物質生活,成為利益的奴隸,可以這么說,科技推進了人的異化,而這直接影響了人類精神世界的良性發展。
發展和諧科技觀
現今人類生活的種種現象都在告訴我們科技異化帶來的人的異化是嚴重的,是值得深思的,如何使得科技和人的和諧發展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厮輾v史,老子的“道”的思想推至于“技”便符合這一和諧的發展觀,對我們將來科學技術發展有較強的指導作用。3.1和諧科技發展觀的思想來源“由技至道”的理念來源于《莊子》中“庖丁解?!钡牡涔?。所謂“技”或“術”,就是指各種具體的操作途徑或方法?!凹肌被颉靶g”并不是老子所謂的“道”,在老子那里,“道”的屬性是“無形無象、不可言說”。依照這種觀點,我們不僅要把人對實在世界的感受抽象掉,而且還要將各種具體方法或手段的特性也抽象掉,只有這樣,才可能對步驟性活動的本質特征進行有效把握。這是一種由合理的、最優的步驟操作過程而形成的特定的途徑和方法。所謂“合理的”就是指:要從技術活動所涉及的相關要素的關系分析切入,強調操作主體、工具和操作客體等要素之間的協調一致,也就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白顑灥摹本褪侵福阂獜目萍蓟顒拥纳鐣杀竞托б嫒胧?,強調科技活動主體的需求和體會,具體表現為節省體力、優良的品質、較高的生產效率。由此來看,“道”遠遠超出了“技”的內涵,其本質目標是使人為制定的科技律則逐步內化為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科技流程,最終達到自如應用、和諧相處的境界。從這里可以推斷,和諧的科技發展觀在很久以前已經提出,老子對道的這種理解是因為他意識到任何實踐活動都有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的、最優的途徑或方法。而這種途徑或方法正蘊藏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看似無形卻極其關鍵,具有較為巨大的創造潛能,屬于人類的方法論只有和事物的自然本性保持一致,才能顯示出方法論的威力。老子的這種觀點對我國的中醫學、農學、工程學、手工以及其他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不過,隨著國外現代科技的大規模引進,“道”的理念已經被大眾所不屑,甚至有不少專家認為:“道”本質上是與現代科技無關的,“道”甚至會對科技的發展產生反作用,因此,在引進和發展現代科技時,必須消除“道”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在發展科技時,更重視工具理性,而不重視價值理性,尤其是不能全面評估科技的價值,從而造成只注重科技活動的局部效益,而忽視科技的整體利益,最終帶來自然環境惡化、倫理道德低下這一不好的局面。在筆者看來,科技系統的不斷演化,不能只講價值效用和效率,而是必須全面、系統地考慮如何協調科技活動里面相關子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力??萍嫉膶嵺`活動只有在“道”的引導下才能形成系統,才能從整體上協調各種技術要素,否則就會引起技術的異化?!暗馈焙汀凹肌钡年P系使得各種要素可以持續穩定地存在和發展,不至于為了眼前利益而破壞動態平衡,因此,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好技術活動中各要素的和諧。第一,是技術活動與自然的和諧。人和自然關系上之所以出現不和諧是因為人類過分注重眼前的功利效果,忽視了各技術活動要素之間的和諧關系。由于技術理念、認識能力、道德觀念、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差別,有些人工自然產品并不符合“道”的和諧要求,難以降解的人工物加大了環境的壓力。隨著人工自然產品對生活的影響日益加深,人類自身的生理特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出現變化,人在創造人工自然的同時,人工自然也在潛移默化地改造人。和諧的技術觀要求我們因勢利導,通過人為活動保持自然界的動態穩定。第二,是技術與社會的和諧。這就要求技術的發展不能單純從經濟效益出發,而是強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技術文化觀念的轉變,這樣才能保證人和社會的和諧。第三,是技術應用中人和人的和諧?,F代技術活動通過市場、環境和直接應用等途徑,將各種人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如果技術應用不擇手段,缺乏道德制約,就會造成人和人關系的緊張和相互損害,現代技術的專業性使局外人很難知情,因而道德“自律”和“他律”面臨巨大的困境,技術評估的倫理介入呼喚技術人員超越個人本位,使技術活動過程和結果既利人又利己。此處,還要處理好技術操作者與技術工具的和諧、技術操作者身心活動的和諧等?!暗馈钡睦砟钣衅渖羁痰膬群?,不僅現代中國技術發展需要它,世界技術發展也需要它。追求現代技術之上的“道”,研究技術與自然、社會、倫理等因素的相互制約關系揭示事物的自然本性,才能消除現代技術活動各要素的矛盾,實現技術與人的和諧發展。[5]3.2如何踐行和諧的科技觀隨著科技異化現象愈演愈烈,如何抑制科技異化,使科技更好地為人們服務,成為迫在眉睫的一大難題。要消除科技異化最根本的是實現科技異化向科技人化的復歸,使科技重返現實“生活世界”,用“道”的理念去發展科技,使科學技術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達到和諧的發展。首先,使科學技術人性化,其主要是指科學技術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萍嫉闹黧w是人,科技作為一種手段,其是否造福于人取決于人自身,科學技術的發展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關心人的價值、尊嚴、平等、自由和發展,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礎上,始終圍繞人的個性、自由、現實生存、未來發展進行,使科技回歸到人的生活世界。一方面,積極倡導科技的人文關懷,樹立正確的科技觀。我們要正確看待科技,不能認為科技是萬能的,雖然科學技術的確解釋了許多問題,但是科學技術并不能解釋一切,如科學技術不能解釋偶然事件,也不能解釋任何道德原則,但也不能持“科學無用論”的觀點。在使用科技過程中應強調人類要遵循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使科技建立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在促進自然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人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整合科技的工具性價值和人文價值。在科技運用過程中,過分重視科技的工具理性價值而忽略了其人文價值,導致兩者相離,科技作為一種理性工具開始對自然進行全面征服,從而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立,導致了科技的異化,因此,協調科技的工具性價值和人文價值是抑制科技異化的關鍵。鞠曦先生認為:“現代社會把人的生命等同于形下性的物質存在,科學作為‘工具理性’一方面使人與自然對立,另一方面以科學為工具對人進行形而下的物理分解。形下性的科學理性使人在形而下的方式中生存,形下性的存在方式疏離了生命的終極關懷,使人的存在走向異化?!保?]其次,使科技倫理化??茖W技術的發展是否符合人性的發展,要在倫理意義上進行評估。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不僅人與人之間應遵從倫理道德的約束,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應受到倫理道德的約束,人要走出科技異化狀態從而走出生存危機,就必須選擇倫理化的生存方式??茖W技術既然是要造福人類,則它是指向善的,因此它也應受到倫理道德的約束,在倫理道德的約束下使科技合乎人性,合乎人類的長久生存。這就要求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養,加強科技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使科技真正造福于人。最后,科技的發展要著眼于未來,落實科技發展觀,變革社會制度,使技術符合人性,朝著有利于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向發展。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職高《化學》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以后參加實際工作或進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使學生從電子轉移的觀點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能力目標: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目標: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因為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比較容易,但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時學生往往覺得較難。關鍵: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只有抓住這一關鍵,才能揭示氧化——反應的本質,突破難點。四、教學方法
以分析歸納法為主線,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這一關鍵,通過氫氣跟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一環扣一環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講→練→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知情意等整個心理系統的共同參與下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借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邏輯范疇還原描述論文
提要:在徹底的現象學還原之后,邏輯范疇連同一切本質科學都被“懸置”了,但是現象學描述的手段仍然是自然態度中的公共語言,由此所必然帶來的世界視域之前理解與徹底的現象學還原之要求,是否會形成沖突?胡塞爾自己是如何應對這一困難的?由此現象學描述、現象學方法還有怎樣一種意義?本文嘗試著對這些問題做出一個簡單梳理。
關鍵詞:“現象學”之謎|私人語言|現象學描述
有一種觀點因頗具說服力而相當流行:自從維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語言之不可能性問題之后,以笛卡爾式自我反思為特征的“意識哲學”便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礎。這在二十世紀哲學流派中首當其沖的是便是胡塞爾現象學。關于私人語言之不可能性和現象學的關系問題,在國內倪梁康先生與張慶熊先生幾年前曾有過一場爭論[1],彼此相持不下。而隨著國內近來對維特根斯坦在其思想轉型期的所謂“現象學階段”的關注和研究,以上這種觀點又再一次地凸顯出來[2]。維特根斯坦發現無論我們創造什么樣的語言,都無法直接描述、或者說如“現象”本身那樣把“現象”復制在語言中,而只能借助于公共性的范疇與普遍性語詞來言說現象。所以他認為對現象直接描述的“現象學語言”是不可能的。顯然,他后期的私人語言批判,是他這個所謂“現象學階段”之后的一種自然歸宿。
不過,筆者認為,胡塞爾現象學從未試圖用一種私人語言來進行現象學描述。作為一門塵世的(Weltliche)學問,它需要能被所有人傳達和理解。它從未試圖創造一種專屬于自己的“現象學語言”,它所使用的語言正是我們每天所言談與理解的日常語言。然而必須承認,私人語言之不可能性以及維特根斯坦對自己所嘗試的“現象學語言”的否棄,向胡塞爾現象學所提出的真正值得反思問題在于:使用一種公共性語言進行現象學描述所必然帶來的解釋學前設,與現象學還原所要求的徹底性,兩者之間不矛盾嗎?胡塞爾是否把捉到了這一問題,他又是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的?由此現象學描述、現象學方法還有怎樣一種意義?
一、胡塞爾:對語詞普遍性之承認與對邏輯范疇之還原
關于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對現象進行描述以及這種語言自身的特點,胡塞爾是有著清醒的方法論認識的。在《觀念I》中他曾明確地指出:“屬于表達行為本質的普遍性意味著,被表達者的一切特殊性絕不能在表達中被反映。意指層不是,而且必然不可能是一種對底層的復制”[3]。一方面,語言與存在是異質的,表達是普遍性的意指。胡塞爾所說的在現象學還原之后對于現象的直接描述,并不是要對于感覺予料進行直接的描述或者直接復制;他在其現象學工作中從來使用的都是我們的共同語言,如果說他對這種語言有什么要求的話,那只是“表達的忠實與無歧義性”。他說:[4]
成本還原方法分析論文
摘要:傳統成本還原的基數一律定為上步驟本期所產完工半成品成本,沒有考慮期初在產品和本期從倉庫領用半成品的成本結構與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結構的差異因素,所以還原結果不夠準確。本文認為,產成品成本中“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項目應根據客觀包含的期初在產品成本中的“半成品”或“直接材料”、本期直接領用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本期領用自制半成品庫的半成品成本三個部分分別進行還原。關鍵詞:成本還原;成本結構;成本項目
成本還原是指在逐步綜合結轉分步法下,將最后一個步驟計算出的產成品成本中耗用前步驟自制半成品的綜合成本,逐步分解還原為原始的真實成本項目構成的一項成本計算工作。采用逐步綜合結轉法結轉各步驟半成品成本,是以“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項目來綜合反映的,這樣計算出來的產品成本,不能真實反映產品的原始成本構成,不是產品成本的實際結構,因而不能據以分析和考核產品成本構成與水平,不利于成本對比分析和考核產品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也不利于成本預測、決策。為了滿足成本管理上的需要,必須進行成本還原。成本還原,必須確認兩個要素:一是還原對象——完工產品成本中所含上步驟轉入半成品成本;二是還原基數或標準——上步驟所產半成品總成本或單位成本及其各成本項目的成本。有了這兩個指標,就能進行成本還原了。傳統成本還原方法是:從最后一個步驟向前推算,將其耗用上步驟半成品的綜合成本,按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項目的構成比例(或用成本項目比重法,或用還原率法),逐步分解還原為原始成本項目,然后將各步驟中相同成本項目的金額相加,得到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成本。這種成本還原的基數一律定為上步驟本期所產完工半成品成本,沒有考慮期初在產品和本期從倉庫領用半成品的成本結構與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結構的差異因素,所以還原結果不夠準確,有必要對傳統的成本還原方法進行改進。逐步綜合結轉分步法是適應大量大批多步驟連續式生產的企業,這類企業一般是陸續投產陸續完工,各步驟月末常存在在產品,因而要求月末進行在產品成本計算。這樣,各步驟月初一般都有在產品,相應也記有月初在產品成本。由于各月份具體生產情況不同,發生的生產費用亦存在差異,相應月初在產品成本構成與本期上步驟完工半成品成本構成也不一樣。此外,這類企業根據管理上的需要,完工半成本可以入庫,也可以直接轉入下步驟繼續加工,當從倉庫領用半成品時,其計價方式可采用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后進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按這些方法計算的領用半成品成本及構成與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及構成完全不等??梢?,本期完工產品成本中“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項目,客觀上由期初在產品成本中的“半成品”或“直接材料”、本期直接領用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本期領用自制半成品庫的半成品成本等三部分構成,一律按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結構還原,肯定結果不準確,故需要予以改進。那么,怎樣才能使成本還原資料真實可靠呢?筆者認為應根據產成品成本中“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項目所包含的三個內容分別進行還原,即期初在產品成本部分,按企業成本計算規程,以期初在產品成本為基礎,推算出上步驟上期完工半成品單位成本結構,予以還原;直接領用的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部分,按上步驟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結構還原;領用半成品庫的半成品成本部分,按規定的計價方法所結轉的成本結構進行還原(在此情況下,“自制半成品”賬戶必須按品種設明細賬,并按成本項目設專欄,登記收發半成品的實際成本及項目數額)?,F舉一特殊實例來說明如下:某企業大量生產甲產品,該產品經三個工序加工完成,即第一步驟投入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入庫,第二步驟從庫存領用A半成品繼續加工成B半成品轉入第三步驟,第三步驟對B半成品再繼續加工成甲產品。該企業規定:領用半成品按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計價;當期完工產品(或半成品)數量≥期初在產品數量,月初在產品成本全部由本期完工產品(或半成品)負擔,若<期初在產品數量,則按比例負擔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發生的生產費用在各步驟的完工產品(或半成品)與在產品之間按約當產量法分配,原材料于開始生產時一次投入,月末在產品完工程度三個步驟分別為50%、60%、80%。某月的產量記錄和有關成本計算資料如下:1.產量記錄
表1單位:件
項目一步驟二步驟三步驟
月初在產品100150120
本月投產400200300
道法自然還原廣告的本真
遵循“道”的規律去發展、變化,不能妄想去改變規律,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不會像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去認識自然,從而得出結論,進而尋找到新的方法去研究和學習。也就是反應的是一種無為的意識觀,不強求,順應自然的規律去思考,去找尋方法。
當下廣告的現狀及其問題
商業廣告最早出現在美國,在我國雖屬于年輕的行業,但它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包含著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富遺產?,F在社會上大多數的廣告都屬于商業廣告,它促進了消費,拉動了經濟的增長,也使國家人均GDP不斷的攀升??墒堑矊儆谏虡I廣告性質的,都只有一個目的,即營利。這樣就造成了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混亂現象?,F在的社會中,虛假廣告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不論是大街還是小巷里的電線桿、墻角都可以看到牛皮鮮、減肥,找兼職等各類的虛假小廣告,為什么說他們虛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它作為一則為大眾所接受的廣告,傳播的信息不真實,內容不符合產品所能給予的功效,造成很多消費者現在都不相信廣告的真實性,相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對各類廣告,如電視廣告,網絡廣告,海報當做了一種藝術去欣賞,而不是去相信它真的會有廣告中所講的功用與效果。這是一種可怕的現象,因為現在網絡上頻繁的出現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虛假廣告,暫且不說它的內容是否真實,看看它的設計也讓人不堪入目,一些不法分子乘虛而入,在其中暗箱操作著一些非法廣告。
更有甚者現在出現了許多“犀利哥”、“芙蓉姐姐”、“鳳姐”、“小月月”、“馬洛”等等一些嘩眾取寵的網絡人物,他們都是通過炒作,惡搞之類的手段將一些不良信息或者惡意搞笑、搞怪的信息傳遞給人們,在當今這種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社會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對社會造成了諸多壞的影響,這些都是當今廣告的現狀及虛假現象。
這種虛假廣告的泛濫無疑對我們的社會健康是不利的,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和諧自然的環境,而不是一個到處都充斥著虛假的社會,這樣我們自己都是不真實的。我們需要順應自然,需要和諧,不僅是社會的和諧,更是我們自身身心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
道法自然還原廣告的本真
歷史交織與文學還原
近年來,學界對于現代性的討論一直較為熱烈,曹禺劇作的現代性解讀無疑成為成當今曹禺研究的重要領域。將現代性引入研究,彌補了過往研究過于強調階級分化和政治性、革命性強的不足,使曹禺研究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視野。然而,當下對曹禺的現代性研究往往多依附于西方話語,缺少對其作品中本土化特色的挖掘。因此,對曹禺作品進行全方位的還原性解讀,突破西方話語權的壟斷,挖掘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根基是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曹禺前期作品中的本土化創作環境、作家的傳統文化心理、文本的主觀創作模式三個方面,對曹禺前期話劇中的現代性進行本土化討論。
一、啟蒙與審美相交織的文化背景
“世界是文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文學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世界、主觀世界?!盵1]36因此可以說“世界”的存在為文學提供了最原始的創作資料,整個文學運動亦由此開始。曹禺前期作品均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恰逢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在此階段,由于社會的變革以及時代進程的變化,導致五四以來所開啟的思想自由之風漸漸消弱,取而代之的是文學主流的政治化、革命化。因此,許多延續著“為藝術而藝術”理念的自由主義作者便在此時進行著另一種文學理想的探索。于是,這樣的文學環境決定了曹禺前期作品重要藝術特色,即啟蒙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彼此交織。在過往研究中,隨著社會意識形態與學術主流的更迭、演變,對于曹禺前期作品中現代性的啟蒙特質與審美特質的研究往往處于分離狀態。時而重視啟蒙意義、時而拔高審美表現,這在無形中便忽視了審美與啟蒙并存、理性思考與主體表達共生這一重要特征,而這特征恰恰體現了當時具體的創作環境,也是對作品進行還原性解讀最重要的依據。因此,要對作品進行正確的分析,首先要回到曹禺前期創作的具體國情之中。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多災多難的特殊時段,古老的中華民族正遭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自食著幾千年封建殘余的惡果,中華民族已經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這樣的社會背景也就決定了曹禺前期作品中具有較為濃重的啟蒙性因素。這種啟蒙性表現在其作品中,便是對傳統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以及對社會現狀無情的鞭撻。雖然曹禺本人曾經多次聲稱,創作《雷雨》并不是為了批判什么或者匡正什么,而主要是對生存狀態的一種表達;但不可否認,其作品中依然隱含著強烈的批判性因素,這已然成為整部作品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
究竟是什么讓蘩漪在郁熱的環境中喘不過氣來?究竟是什么讓周萍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痛不欲生?究竟是什么讓魯侍萍勤勞善良卻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又是什么讓周沖懷揣著對新生活的向往卻終究空夢一場?這一系列尖銳的問題都指向那個代表著封建父權的“周公館”以及父權的代言人“周樸園”。這樣的批判和反思是呼之欲出、歇斯底里的。又如現實主義代表作《日出》,此時的曹禺已將創作視角從封建大家庭轉向了廣闊的現實社會,通過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向我們展現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殘酷社會。是什么讓小書記黃省三毒死自己的親生孩子?是什么讓小東西不堪凌辱上吊自殺?又是什么讓陳白露看不到日出的光芒,死于黑暗?答案就是那個不公的、冷酷的社會,是那個無情的社會讓人們無法生存,讓人們看不到希望之光。就這樣作者通過那個小小的舞臺,為我們呈現了當時最真實的社會圖景,對封建傳統、社會現實發出嚴厲的指責和高聲的控訴。然而“啟蒙”并非曹禺話劇的唯一特色。透過曹禺前期作品表層的啟蒙特色,我們還可以在其中發現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審美體驗讓曹禺話劇經歷歷史大浪淘沙,成為不朽的經典,同時也是曹禺領先于同時代其他戲劇家的重要砝碼。在這里,我要借用張輝對審美現代性的定義:“審美現代性,指稱的是這樣一種思想特性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效應:它通過強調與科學、倫理相對的審美之維(或與之相關的藝術價值),以生命與感性的原則在現代知識譜系中為主體性立法,從而達到反對理性絕對權威與傳統道德的目的。其極端形式,就是審美主義,即以審美的原則來代替一切其他的精神與社會原則,以審美為中心、將審美視為最高價值?!盵2]8因此,如果說啟蒙現代性更多強調的是文學與社會、時代之間的關系的話,那么審美現代性則往往從人的主觀體驗出發,挖掘人類心理活動,是一種非理性的情感表達。這種審美特色在曹禺前期作品中主要表現為對人的發現、人性的洞察以及人的生存困境的解讀。透過蘩漪歇斯底里地呼喊與反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滿足內心欲望而大膽突破傳統倫理束縛的新人形象;透過花金子“通奸”、“養漢”的表面情節,我們看到了一個敢于追求真愛和新生活的人性表達;透過陳白露所處社會中的種種不公、殘酷的具體事件,我們看到的是陳白露在理想與現實間苦苦掙扎的生存現狀;透過仇虎復仇的表面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自我譴責與倫理道德相悖的靈魂在痛苦地掙扎。就這樣,一個個真正的人的形象赤裸裸的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時的人物形象已經不再具有某種特定的社會啟示意義,而是一種人性的表達、一種靈魂的掙扎、一種生存密碼的紊亂。于是表面的啟蒙轉化成對于人的形而上的思考,時代精神的啟蒙意義轉化成可以跨越時空界限的審美體驗,一個個具體環境中的人物形象轉化成具有普遍意義的抽象代碼。在曹禺前期作品中,透過尖銳的批判,我們看到了對于人的發現、對于原始生命力的頌揚;透過殘酷的社會現實,我們看到了對于人類生存困境的反思。這種對于人性的洞察和反思又是以具體的社會環境為依托,于是啟蒙與現代相互連結,構成了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在西方,宣揚理性精神的啟蒙與倡導非理性的審美往往是以對立的形式呈現的,然而在曹禺前期話劇中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卻呈現為一種相伴相生的有機整體。正是這樣的交織狀態構成了曹禺前期作品的重要特色———審美現代性與啟蒙現代性的交織。
二、西化與傳統相雜糅的創作心理
正所謂“:有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嘆詠者?!盵3]960文學活動提供了最原始的創作材料,有心之人將其發現,并通過藝術加工的手段形成文學作品。這便是“作者”在整個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1910年,曹禺生于天津一個生活優裕的封建家庭,從小受到嚴格的傳統教育,從三歲起便開始認真讀書,寫字,通曉《論語》《孟子》《詩經》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20年結束私塾學習,進入天津銀號“漢英譯學館”學習英語,而后又曾在南開中學、清華大學這兩個資本主義氣氛最濃重的學校受過時間較長的現代化教育,并親身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從曹禺的成長經歷來看,在曹禺的文化構成中,既有歐美先進的資產階級文化又同時具備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作者這樣的隱性文化特質,充分地體現在其前期戲劇創作之中。首先,從作品所表達的文化心理來看,作品中既具有西方現代人的主體性表達,同時又隱含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影響。曹禺的作品中創造了許多這樣的人物,他們既具有現代人的意識,同時又背負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独子辍分校芷急闶沁@樣一個典型形象。他受過新式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也具有擺脫封建大家庭的主觀意愿。由于年輕人的性本能沖動與自己的繼母發生了超越人倫的,假如從人的角度出發,繼母與他年齡相仿,年輕人是出于本能,發生,似乎并無可厚非之處;然而周萍卻在整部劇中扮演者“負罪者”的形象。他想逃避現實,卻始終不能逃開自己內心的罪惡,于是在與魯大海的對話中,他袒露了自己的絕望的心聲:“那是我太糊涂,以后我越過越害怕,越恨,越厭惡。我恨這種不自然的關系……”[4]156是什么力量讓這個年輕人始終無法擺脫年輕時的一場噩夢,讓他始終活在一種生不如死的痛苦之中?答案就是潛藏在人物內心的傳統文化理念。又如在《原野》中,仇虎原本是一個受害者,“焦閻王”霸占了他家的土地,活埋了他的父親,拐賣了他的妹妹。于是故事以仇虎的復仇故事開始,但是“焦閻王”已死,此時焦家只剩下了善良老實的焦大星、瞎了雙眼的焦母以及襁褓之中的小黑子。假如按照舊的倫理道德中父債子還的道理,仇虎殺死焦大星甚至小黑子本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然而正是在這種傳統倫理推動下的復仇,卻讓仇虎陷入了極端痛苦之中,復仇的責任和內心的善良形成了巨大的沖突,他的心靈陷入了極度的矛盾與痛苦之中。第三幕中,他狂喊:“小黑子不是我害的,小黑子不是我害的。(跳到井石上,舉起雙手)啊,天哪!我只殺了孩子的父親,那是報我仇門兩代的冤仇!我并沒有害死孩子,叫孩子那樣死,我沒有!天哪?。ü蛳?,懇求地)黑子死的慘,是他奶奶動的手,不怪我,真的不怪我!”[5]138此時恐懼、內疚、恐怖交替襲擊著他的內心與靈魂。其次,從哲學內涵來看,曹禺前期作品中將西方人神二元對立與東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有機結合??v觀曹禺前期的三部作品,可以在其中看到尖銳的人神二元對立模式?!叭恕痹谶@個模式中扮演著抗爭者的角色,而具有超力量的“神”則布下了天羅地網,讓人的抗爭以悲劇收場。在《雷雨》,八個主要人物均成為命運捉弄的對象,無論他們怎么掙扎,命運終究是“一口殘酷的井,落到里面,怎樣呼號也難以逃脫這黑暗的坑”。[4]183蘩漪遵循內心沖動,追求愛情,卻終無所得;魯侍萍歷盡坎坷,卻依然在三十年后看到女兒重復自己曾經的舊夢;周沖追求理想,卻意外慘死;四鳳想和情人逃出封建大家庭,卻逃脫不了命運的捉弄;周萍整日活在內心的譴責與痛苦之中,終究將槍口對準了自己;而周樸園則孑然而絕望地承擔著這個悲劇……這是何等殘忍,何等可嘆!正如曹禺在《雷雨?序言》中所言:“《雷雨》所顯現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p>
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教案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用化合價升降法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標
通過對各種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紹,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的訓練。
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教案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氧化劑和還原劑。
2、初步掌握氧化性、還原性及其強弱的判斷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及形成規律性的認識能力。
(三)情感目標
成本還原在企業成本核算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企業需要衡量好產品與資源消耗之間的關系,而成本還原就是一個很好地管理方法。通過成本還原法對成本核算進行輔助,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率。
關鍵詞:成本還原;成本核算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城中需要不斷進行生產與購買,但是目前大多企業在成本方面的管理都存在缺陷,不能夠意識到成本與產品之間的關系。成本還原法在成本核算環節進行應用,通過分解各個步驟的資源消耗,更加精細的計算出產品的成本,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因此提高企業的成本還原的應用是當務之急。
一、成本還原法簡析
成本還原就是在成品的基礎上將各個步驟半成品的綜合和成本分解還原為原來的成本項目,但是要記住成本還原是從最后的步驟開始,這樣才更準確。在企業進行生產時,成本核算過程
中使用的是綜合結轉法。在這個方法中企業將生產環節中的上半步驟的半成品轉下半步驟時會以“自制半成品”或是“原材料”的方式進行記錄,而該步驟的綜合成本則是包括上半步驟的“自制半成品”或是“原材料”的成本,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簡單易懂,但是卻忽略了上半步驟的原始成本,不能夠有效反映出原始成本與完工產品之間的矛盾,在進行成本核算時必須進行成本還原。
氧化還原電位研究論文
1方法
1.1高氧化還原電位溶液的準備將重鉻酸鉀配成5%的溶液,按體積比的10%加入98%濃硫酸或36%濃鹽酸,配成高氧化還原電位溶液待用。配制5%重鉻酸鉀溶液、稀硫酸溶液(蒸餾水按體積比的10%加入98%濃硫酸)、稀鹽酸溶液(蒸餾水按體積比的10%加入36%濃鹽酸)備用。
1.2大腸桿菌菌懸液的制備將第3代大腸菌桿菌8099接種瓊脂斜面,于37℃培養24h,以5.0ml稀釋液洗下菌苔,將洗液移至一無菌試管中,充分振蕩后,制成菌懸液,置4℃冰箱中備用。
1.3中和劑鑒定試驗試驗菌為大腸菌桿菌8099,按《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2.1.1.5中和劑鑒定試驗的要求分組進行試驗和評價。
1.4懸液定量殺菌試驗試驗時,將1.0ml菌懸液加到試管中,加入4.0ml消毒液(或待試液),混勻并啟動秒表開始計時,作用至規定時間,吸0.5ml至裝有4.5ml中和劑的試管中,混勻。中和10min后,吸1.0ml以營養瓊脂為培養基按平板傾注法計數,試驗重復3次。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