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01:12: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繼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繼承

民俗藝術繼承要素

一、民俗藝術傳承的主體要素

傳承是民俗文化傳統維護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徑,民俗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的有機部分,自然也以傳承為其存在、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傳承既包括隨縱向的時間線索的不斷傳習,也包括在一定橫向空間范圍內的接受與傳播。它一般以時間為標桿,以同地域、同種族的前后傳習為主要運動模式,同時也因文化觸染和交流認同而具有跨地域、跨種族的傳承可能。民俗藝術傳承的對象與領域包括作品、題材、主題、風格、技藝、語言、色調、工具、方法、場域、審美、信仰等諸多方面,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承相接、相沿相習。人作為主體和傳承的第一要素,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續文化藝術傳統的守護者和傳承者。民俗藝術的傳承體現為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間的相互運動,其中,主體是人,客體為民俗藝術作品,中介是風俗習慣、審美情趣、信仰觀念、藝術市場和其他的動態過程。主體決定著客體的存廢與發展,也決定著中介的有效與無用。民俗藝術的傳承主體是長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圍中的民眾,其中的從藝者和從業者,以及研究者和愛好者構成了傳承人的浩蕩隊伍,不斷推動著民俗藝術的持續傳承。就傳承人的身份性質來說,他們有直接傳承人和間接傳承人的區別,但共同匯成了傳承大軍,展現著藝術傳承中的主體陣容。

(一)直接傳承人

民俗藝術的“直接傳承人”指民俗藝術的從藝者們,他們承繼著歷史的傳統和前人的技藝與經驗,堅持著地域的特色和行業的規約,延續著各自藝術門類的功用和門派的風格,不間斷地從事藝術的創作、展演與生產,尤其是以帶徒、演示、教習等方式培養后輩,使民俗藝術的品類和技藝得以薪火相傳、延綿不絕。民俗藝術有民俗造型藝術與民俗表演藝術的門類區分,它們在傳承方式與傳承規律方面也有所區別,它們的直接傳承人或從藝者的傳承活動自然也各具特點。拿民俗造型藝術的直接傳承人來說,堅持從藝,堅持制作傳統產品并創新題材和工藝,以滿足俗民社會的文化與生活需求,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傳承。同時,撐持作坊,帶徒傳藝,培養行業的繼承人更是傳承的基本方式。民俗造物藝術涉及材料的選擇和加工、藝術產品的設計、工藝流程的制定、工具的使用、技術手段的運用、行業信仰和行規的遵守、行話的掌握、民間知識和風俗習慣的深入了解、民俗審美的領悟、產品功用的開拓、藝術市場的把握等方面。此類傳承主要在作坊、工場等空間展開,圍繞民俗藝術品的制作流程,通過眼觀、耳聽、嘴問、手動、心悟,在具體實踐中掌握技術要領、基本方法,領悟民俗傳統和文化精神。直接傳承人既是從業者,也是授業者,構成民俗藝術傳承、發展的主要因素。拿民俗表演藝術的直接傳承人來說,他們從事民間小戲、木偶戲、皮影戲、儺戲、講經宣卷、唱山歌、講故事、民間舞蹈、民間曲藝、雜耍、吆喝等表演,主要以語言、動作構成民俗藝術的要素,以過程性為其展演特點。與民俗造型藝術有形的物質形態相對照,民俗表演藝術以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形態為主要存在方式。民俗表演藝術的直接傳承人未必都是專門的從業者,他們可能是農民,也可能是市民,不少人另有職業,從事民俗藝術的表演乃出于興致和對民俗氛圍的熱衷,大多不作為謀生的手段。他們不論是常年的表演,還是季節性、節日性或伴隨某生產環節的自娛性表演,總因民俗藝術的應用與傳布,成為實際的傳承人。他們也帶徒傳藝,但更多的是在觀賞、模仿、參與和教習中培養自己的后繼者。直接傳承人既親自參與民俗藝術活動或民俗藝術品的制作,又以帶徒、教習的方式傳授他人,在傳統的延續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間接傳承人

民俗藝術的“間接傳承人”指民俗藝術的非從業者或非專業人員,但他們與民俗藝術的傳承、保護密切相關,他們關心、熱愛、參與、學習、研究、推介民俗藝術,從而強化了民俗藝術的存在,推進了民俗藝術的傳承。民俗藝術的“間接傳承人”包括民俗藝術的收藏者、研究者、工作者、出版者和愛好者們,這些人員或機構所組成的龐大陣營構成了民俗藝術傳承主體的重要方面。他們從各自的關注點出發,為民俗藝術的傳承創造了條件,雖不直接介入民俗藝術的生產過程和傳習活動,但為其傳承構成了良好的主體背景,成為間接的傳承因素。民俗藝術的收藏者們以木版年畫、紙馬、泥人、剪紙、風箏、皮影、紅木雕件、木雕構件、玉石雕刻、紫砂茶壺、拴馬石、油燈、玩具、飾品等民俗藝術作品為收藏專題,他們的收藏與展示擴大了這些民俗藝術品類的影響和傳播,薈萃了各地域的相關信息,促進了文化藝術市場的活躍,并帶動了這些民俗藝術品的生產,從而推動了民俗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除了個人收藏者的單一品類的收藏,一些民俗博物館、民俗藝術館的多品類的征集、陳列與收藏,往往與地域文化、館址氛圍相聯系,也為民俗藝術的傳承營造了背景。民俗藝術的研究者們以民俗藝術為研究對象,經過實地踏查、走訪座談、作品采集、文獻審讀、現場體驗、活動記錄、市場觀察、統計分析等,對某一民俗藝術類型做出歷史的、功能的、審美的、價值的、應用的、市場的,以及其他理論與實踐范疇的研究?;蛘?,他們從宏觀的理論出發,對民俗藝術志、民俗藝術史、民俗藝術論做出學科性質的理論闡發。這些研究成果將推進民俗藝術的創作實踐,幫助人們深刻認識民俗藝術的歷史發展和基本規律,并引導民俗藝術的傳承、發展、保護和應用。研究者們以理論層次的介入,使他們實際上已成為重要的間接傳承人。

查看全文

贍養繼承協議書

贍養繼承協議書

協議人:(基本情況)

關系人:(基本情況)

上列當事人為贍養老人和財產繼承一事,依照國家法律和政策,本著互諒互讓、團結友愛精神,從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經共同協商一致,并征得關系人同意,達成以下協議:

以上協議,各協議人均屬自愿,保證遵照執行。

協議人:

查看全文

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探討

摘要:技擊是傳統武術文化本質屬性,傳統武術文化在隨時代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傳統武術發展問題,還包括如何繼承、繼承什么等思想觀念的問題。文章運用邏輯分析法與交叉研究法,以技擊為視角將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提出的“抽象繼承法”運用在傳統武術文化領域探討。從“抽象繼承”的哲學思辨重新審視傳統武術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遺產,關注傳統武術文化生存現狀,探究傳統武術文化在傳承衍生出的人文價值與文化認同,有利于解決傳統武術文化繼往開來、返本開新問題。通過“抽象繼承法”可以充分繼承傳統武術文化的精神內涵,技擊是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的具體內容,對技擊的重視有利于傳統武術在傳承過程中的發展和繼承過程中的內化。同時,這也是對傳統武術文化虛無主義傾向觀點的理論反叛與現實回擊。

1武術技擊的三重屬性

1.1技擊是傳統武術思想的基本屬性

技擊作為傳統武術思想的基本屬性和重要發展路徑,技擊水平提升是以肢體運動為載體長期訓練以達到攻防和精神境界的統一,最初武術的雛形可追溯于“軍中伎倆”,古代戰場的廝殺鏖戰或是原始時代因生存產生的打斗,這過程中所產生的踢、擊、推等技巧就已經貫徹了技擊的基本思路,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雙方友好的切磋還是擂臺上的對抗,往往可以窺見以技擊為載體的“為承認而斗爭”這一哲學命題縮影。

1.2技擊是傳統武學理論的根本屬性

技擊的產生是武術發展過程中順應時勢及環境的需要,技擊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武學理論的根本屬性。武學理論《吳越春秋》越女論劍曰:“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這是先民對武術技擊的精辟闡述,后世拳種多化用此原理闡述其武學思想。

查看全文

代位繼承研究論文

代位繼承是法定繼承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各國關于代位繼承的條件和適用范圍規定有很大差異。對一些有代表性國家的代位繼承制度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代位繼承的性質,完善我國的代位繼承制度。

一制度比較

(一)代位繼承的發生原因

關于代位繼承的發生原因,有三種不同的規定:

1.以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唯一原因。我國繼承法和法國民法典屬于這種類型〔1〕。

我國除在繼承法中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之外,最高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又從反面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將代位繼承嚴格限制在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一種情況。

查看全文

繼承傳統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藝術要有創新意識,富于時代精神。繼承傳統不是為了復古,有新意的東西才有生命力。同樣,借鑒與吸收并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在向其他畫種借鑒吸收的同時,意象水彩畫還要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與審美價值。意象水彩畫的創新是建立在繼承傳統與充分借鑒的基礎之上的。

關鍵詞:傳統借鑒意象水彩畫

一、繼承傳統

水彩畫是“舶來品”,現代意義上的水彩畫發源于西方,西方傳統繪畫是它的根源。那么西方傳統繪畫的“意象”含義是什么?在此引用達·芬奇的一段話來加以解釋,他說:“科學的真實的繪畫,原則首先規定什么是有影物體,什么是原生陰影,什么是派生陰影,以及什么是亮光。也就是說,不須動手,單憑思維就理解明亮、陰暗、色彩、體量、形狀、位置、遠近、運動、靜止原則。這是存在于構思者心中的繪畫科學,從這里產生出比上述的構思或科學之類更為重要的創作活動。”他道出了以認識論感覺為基礎的西方傳統“意象觀”。我們在學習意象水彩畫的過程中,除了繼承傳統意象觀,還要繼承水彩畫自身的特性以及傳統的水彩畫技法。基本的表現技法是每一個水彩畫學習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不管是學習具象水彩畫,還是抽象或意象水彩畫,都要繼承傳統的表現技法。

西方有人指出:將來要靠東方文化的精神來拯救西方藝術,而且要加強對東方文化的學習與研究。由西方傳入我國的水彩畫,要想立足于民族傳統藝術之林,必須繼承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精神和傳統藝術之精華,以及傳統的審美觀——意象觀。

從“有形”到“無形”而成為“無形之形”即“意象”,這是傳統中國繪畫的精華。完全寫實,這不是東方藝術,完全抽象也不是中國繪畫的出路,它表達不了中國畫家情感的需要。沒有必要模仿西方的東西,把西方觀念強作我們的標準,只有意象造型才是中國藝術的精華,它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識和美學傳統里,寄托著畫家心靈豐富的內涵,它包含著寫實藝術和抽象藝術,這是兩者的升華,它將成為美術特征的一個獨特概念。

查看全文

批判和繼承探索思考

對每個人而言,創新不是一個新的話題,然而新的時代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深遠意義。時代呼喚創新,民族呼喚創新。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當世貿組織的大門向中國敞開,中國和所有發達國家站在了一起,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借口,在公平和嚴厲的法則之下,我們必須和發達國家一起參與競爭,我們清楚地知道勝者能贏得未來,而敗者將輸掉自己。殘酷的現實讓我們深深的懂得,一個民族沒有了創新精神就會折戮翅膀,失去靈魂;一個國家沒有了創新精神就意味著沒有了希望,沒有了明天。

一、貫徹**大精神,推進教育創新

中國共產黨是創新精神身體力行地實踐者。**大是我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復興中華民族的一次大會,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關鍵在與時俱進,破除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堅持創新。把"三個代表"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大會的歷史功績和值得珍惜的理論成果,它體現了黨在理論上的創新。

新一輪課程改革,體現著教育創新。未來的競爭是綜合國力之爭,是科技之爭,更是人才之爭,教育之爭。教育是百年大計,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教育理論的創新,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在教育領域,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一切為人的發展服務”,這是首次將“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最終歸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21世紀教育委員同樣向我們呼吁:教育的使命多么崇高,它要求我們把人受教育看作是一條人性展開之路,教育要在一種契合人性發展的軌道上,不斷的改造和構建人性?!敖逃慕K極目標是幫助人最大可能地實現自己?!笨梢娨园l展的眼光審視教育,以人性化的理念詮釋教育,賦予新世紀的教育以新的生命力,這正體現著創新精神的可貴。

二、語文教學要在批判和繼承中創新。

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下一代,教師自身必須具有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一切為人的發展服務?!钡哪繕酥敢?,新課程標準的推行使我們所致力的小學語文學科煥發了新的活力??梢哉f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而如何將新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實現學科教學創新,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這成了我們共同思索的問題。作為新課標的實踐者,作為區語文學科的教研員,我以為只有教學和教研并舉,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批判和繼承,探索和實踐中創新,才能變革課堂,提升學科價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查看全文

闡述傳統灌溉技術傳統繼承

摘要: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文章認為我國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傳統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壩、陂渠串聯、圩垸、井灌、御咸蓄淡等在現今皆得到了繼承。傳統的灌渠工程技術、塘堰和開發地下水工程技術、圩田和海塘工程等許多卓越技術在現今也得到傳承和發揚。在闡述以上事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總結了傳統工程及技術繼承的特征、要點,及改造利用的途徑與意義。

關鍵詞:灌溉技術傳統繼承

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創造了多種灌溉工程類型,之后不斷發展,積累了許多工程技術經驗。論文百事通宋元明清時期傳統工程技術已達成熟的程度。進入20世紀,引入西方的水工技術,到現今水工技術日新月異,應用了許多高新科技,在這種狀況下,傳統灌溉工程技術還有其一席之地嗎?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皆有繼承性和否定性兩個方面,對傳統技術我們要加以揚棄,吸收傳統技術合理的,還有生命力的東西,用新的技術加以改造出新,這樣的技術可能更適合于中國的國情。事實也是如此。在此就傳統灌溉工程及技術在現今的傳承和發展狀況作較系統的論述。

一、傳統灌溉工程類型在現今的傳承

中國國土廣袤,地形地貌多樣,氣候變化萬千。既有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地,又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既有壯闊的高原,又有緩坦的盆地;既有西部內陸干旱半干旱區,又有東部季風濕潤區。為適應各地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古代人民創制了多種多樣的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壩、陂渠串聯、圩垸、井泉、坎兒井、御咸蓄淡等工程類型,這些工程類型在現今皆得到了繼承??梢哉f,我國當今的灌溉工程類型基本是古代創造而傳承下來的。

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區。北方平原面積廣大,因干旱少雨,河流密度不大,古代往往修建長距離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渠首處如河中水位過低不能滿足自流入渠流量要求,則建攔河壩抬高水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量能滿足灌區要求,則采用無壩引水型式。有壩引水最早的有戰國初在今山西太原晉水上筑壩建的智伯渠,及在今河北臨漳建的漳水十二渠。無壩引水有公元前256—251年間在今四川灌縣建的都江堰等。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我國很早就引多沙河流進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時利用水、沙資源,既灌溉作物,又改良鹽堿地。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246年興建的關中鄭國渠皆引渾水灌溉,把大片鹽堿地改良成了沃田。建國以后,有壩引水和無壩引水灌渠發展很快,如陜西省,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144.93萬公頃(主要為渠灌),新疆省干、支、斗、農四級渠道長30多萬公里。在利用多泥沙河流的水沙資源方面,建國以后成就很大,還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黃河下游水的“禁區”,進行引黃淤灌和放淤。目前,黃河下游已建成各類引黃灌區100多處,灌溉面積達到3000萬畝,每年引用黃河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利用黃河水沙放淤改土300多萬畝,發展水稻田120多萬畝,使鹽堿沙荒地變成了良田。

查看全文

小議概括繼承制度與被繼承人生前債務問題的分析

概括繼承制度使繼承人不僅繼承債權同時也承受債務,但給繼承人以選擇限定繼承的機會。在德國財產所有人死亡時,他的遺產整體轉移給繼承人,繼承人承擔各種遺產債務并負無限責任。但是,繼承人如果為了清償債務而委派了遺產管理人,或者對遺產執行了破產程序,則繼承人只在所繼承遺產的范圍內承擔對遺產債務的清償責任。我國繼承法采取了限定繼承的原則?!独^承法》第33條第一款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第二款又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辈⑶依^承法中沒有一條關于遺產管理的辦法。由此可見我國繼承法不僅賦予繼承人拋棄繼承的權利還采取絕對的限定繼承的原則,并且以直接繼承的方式將遺產全權交給了繼承人處理。這些規定顯然給了繼承人濫用權利的機會,從而對債權人的保護極為不利。下面介紹一下解決方案;

(一)由于繼承人只在遺產實際價值范圍內對死者生前債務負清償責任,因此遺產確切數目的確定就極為重要。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下,債權人若不能證明遺產數額,將承擔敗訴后果。在對繼承人缺乏監督的直接繼承的制度下,繼承人極有可能轉移、隱匿遺產以逃避責任。這對債權人顯然極不公平。鑒于繼承人處于極為有利的優勢地位,為維護雙方當事人間的公平,有必要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讓繼承人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二)由于繼承人清理債權債務的行為處于不受監控的狀態,若其資信較差,則極可能發生揮霍遺產或混淆個人財產與遺產,從而使得債權人的債權根本不可能受償或不能全部受償。這樣對債權人顯然不公平。因此,若債權人為保證其債權的實現請求法院實施訴前財產保全,人民法院經審查確認符合條件后,可以采取保全措施。鑒于死者生前債務清理對債權人的共同性和繼承人的有限責任性,可以設立遺產管理人清理債權債務,以此作為財產保全措施。其法律依據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94條第2款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法律規定的其他方法”。

(三)我國繼承法對于特定條件下死者生前債務的清償問題,雖未作出明文規定,但根據一般的繼承法理論和司法實踐,應當認為,死者生前為繼承人的需要所欠債務和繼承人應盡扶養義務而未履行義務所欠債務,不應以死者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繼承人應負無限的清償責任,即應以自己的固有財產進行清償。

(四)對于那些附條件、附期限的債務的清償問題,我國繼承法未作規定,但司法實踐中又時有發生。從理論上講,對這些條件尚未成就、期限尚未到來的債務,債務人并無清償義務。但由于繼承關系的發生和繼承責任的特殊性,為使死者生前債務的清償更符合公平原則,對于清償期尚未到來的債務,可以考慮扣除自實際清償之日起到清償期限到來之日止這段期限內的利息后的余額提前清償。對于附條件而條件尚未成就的債務,債權人與繼承人協商未果訴至法院后,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估價或選定鑒定人評定其數額以清償。

被繼承人死亡前,可能達成債務承擔協議,由第三人取代被繼承人成為新的債務人,或者第三人與被繼承人共同成為債務人,此即免責的債務承擔與并存的債務承擔。這種債務移轉已為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所規定,只要符合其要件就會發生法律效力。(限于篇幅筆者在此不能論述債務承擔的要件與效力。)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債務承擔系無因行為,“其所由作成之要因的法律關系,即使不復存在,債務承擔契約仍然有效?!北M管該理論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但并未為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所采納。因此原因行為的無效與可撤銷,勢必與其他合同成立與生效要件之要素一起對債務承擔的效力產生影響。情況復雜的是,被繼承人死亡后,若第三人以債務承擔無效或請求撤銷為由而拒不履行債務,或者,債權人以債務承擔無效或請求撤銷為由向繼承人主張已由第三人承擔的債務,因此訴至法院將如何處置?筆者認為,既然債務承擔無因性理論不可采,且債務承擔作為合同之一種,其效力狀態自然存在有效、無效、可撤銷、效力待定諸種情況。但是,由于作為合同一方當事人的被繼承人已經死亡(需要說明的是,筆者贊同債務承擔須經債務人同意的觀點。),要證明這一點就顯得更加復雜。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第三人或債權人若要主張債務承擔無效或請求撤銷,則須提供相應證據,否則法院將不予支持。也就是說,若第三人或債權人主張債務承擔無效或請求撤銷,除非能舉證證明無效或和撤銷事由,否則,第三人仍應承擔其約定承擔的債務,債權人則只能向第三人主張約定由其承擔債務部分的權利。

查看全文

股權繼承研究論文

一、股權的性質分析

何為股權?學者有許多不同觀點。第一,股權所有權說。該學說認為股權本質上是所有權,而將股權視同所有權,將會否定公司獨立人格的基礎獨立財產,導致對公司法人財產權的否定。這種學說已被摒棄。第二,股權債權說。該學說主張股權本質上是債權,它強調了公司法人對股東投資于公司的財產享有所有權,但并沒有認識到股權不僅僅是收益請求權,還包括公司重大決策權、選擇管理者權等權利,沒有認清股權和債權之間的本質區別。第三,股權社員權說。德日學者基于公司屬于社團法人,認為股權為社員權的一種,在我國也有很多學者持此觀點。該學說認為股權是股東作為公司(社團法人)的成員而享有的財產權利和非財產權利的總稱,并以此為依據否認股權可以繼承。第四,股權獨立民事權利說。該學說主張股權是一種自成一體的獨立權利類型,是股東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而在公司中享有的以財產為核心的權利,本質上是財產權。筆者對第四種觀點持贊同意見。

股權是一種與物權、債權并列的新型財產權,是一種獨立的權利類型。它有以下特性:第一,財產性是股權的最基本屬性,股權是股東基于其出資行為而取得的特定民事權利,股東因其出資行為,以實物或金錢為載體,將其出資轉化為注冊資本。公司注冊資本是股東財產性權利的集合體,股權又可以貨幣形式量化,因此股權具有典型的財產性。

第二,股權是自益權能和共益權能的有機統一體。股權包括公益權和自益權兩項權能。股東的自益權是指股東基于自身利益單獨行使的權利,如股權轉讓請求權,股息紅利分配請求權、公司終止后的財產分配請求權等財產性權利。股東的共益權是指股東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全體股東共同的利益,通過共同行使的方式,來決定公司重大事項的權利,它包括出席股東會的表決權,任免公司董事和公司管理人員的請求權、股東代表訴訟權等非財產性權利。行使共益權是以實現自益權為目的的。

第三,股權具有可分割性與可轉讓性。股東在轉讓自己所持有的股權時,可分割轉讓,即可以全部轉讓,也可部分轉讓。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只是在轉讓對象上受其他股東意思限制而已,并非不可轉讓。

二、我國關于股權繼承問題的規定

查看全文

代位繼承研討論文

代位繼承是法定繼承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各國關于代位繼承的條件和適用范圍規定有很大差異。對一些有代表性國家的代位繼承制度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代位繼承的性質,完善我國的代位繼承制度。

一制度比較

(一)代位繼承的發生原因

關于代位繼承的發生原因,有三種不同的規定:

1.以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唯一原因。我國繼承法和法國民法典屬于這種類型〔1〕。

我國除在繼承法中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之外,最高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又從反面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將代位繼承嚴格限制在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一種情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