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民族主義思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06:04: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極端民族主義思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極端民族主義思潮

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分析

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半殖民地經歷的小農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期處于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外國勢力的長期壓迫、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情緒、抗拒全球化的封閉心態和某些勢力的鼓惑與煽動,培育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肥沃土壤。全球化時代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長期存在和惡劣影響,最終可能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從被壓迫民族的排外情緒到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長期以來自認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國人夜郎自大,自以為“華夏”乃世界之中心,漢民族甚至將周邊的其他民族蔑稱為“蠻”和“夷”。沿襲這一觀念,當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中國來時,國人也自然而然地以“夷”稱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不遺余力地強調“中華中心論”,常常按照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國家,朝貢制度即為一例。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代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文化上部分地源于古代儒家等級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優越論”嚴重束縛了國人的眼光和思維,正如費正清所指出的:“根本缺點是思想和體制方面的,也就是說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現實。[1]”夜郎自大和盲目排拒其他文化不可能導致國家強盛,何況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永遠的強國。

近代中國從虎門銷煙起,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等戰爭和旅順、南京等大屠殺,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東亞之尊。近代中國的歷史乃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感,長達百年的民族失落感,是奉行基督教救贖理想主義的西方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滿耳是大眾的嗟傷,一年年國土的淪喪”,這種“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之情,深深地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半殖民地廢墟上的,這個廢墟的制造者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清代中葉以前,國人眼中的日本不過是個學著中國走路的東夷小國。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制造了當代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共領導的革命很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當作政治旗幟。但是,為了得到蘇聯的扶助,這場革命對繼承了沙皇俄國對外策略的蘇聯卻另眼相看。其實,沙皇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蘇聯對現代中國內戰的干預也從未間斷。在蘇聯的策劃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就卷入了朝鮮戰爭,其結局是不勝不敗。朝鮮戰爭沒有使中國變得獨立,相反卻加重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30年以后再度打開國門,才發現中國的落后程度有多大。這是20世紀后半葉國人經歷的又一種挫折。

隨著“”和“事件”之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的破產,“”結束了,國人重新認識到過去30年中他們信奉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實近乎于破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自由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留下的一些真空,自由主義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但自由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因政治原因走向了低谷。

查看全文

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分析論文

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半殖民地經歷的小農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期處于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外國勢力的長期壓迫、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情緒、抗拒全球化的封閉心態和某些勢力的鼓惑與煽動,培育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肥沃土壤。全球化時代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長期存在和惡劣影響,最終可能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從被壓迫民族的排外情緒到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長期以來自認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國人夜郎自大,自以為“華夏”乃世界之中心,漢民族甚至將周邊的其他民族蔑稱為“蠻”和“夷”。沿襲這一觀念,當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中國來時,國人也自然而然地以“夷”稱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不遺余力地強調“中華中心論”,常常按照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國家,朝貢制度即為一例。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代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文化上部分地源于古代儒家等級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優越論”嚴重束縛了國人的眼光和思維,正如費正清所指出的:“根本缺點是思想和體制方面的,也就是說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現實。[1]”夜郎自大和盲目排拒其他文化不可能導致國家強盛,何況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永遠的強國。

近代中國從虎門銷煙起,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等戰爭和旅順、南京等大屠殺,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東亞之尊。近代中國的歷史乃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F代化進程的挫折感,長達百年的民族失落感,是奉行基督教救贖理想主義的西方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滿耳是大眾的嗟傷,一年年國土的淪喪”,這種“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之情,深深地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半殖民地廢墟上的,這個廢墟的制造者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清代中葉以前,國人眼中的日本不過是個學著中國走路的東夷小國。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制造了當代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共領導的革命很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當作政治旗幟。但是,為了得到蘇聯的扶助,這場革命對繼承了沙皇俄國對外策略的蘇聯卻另眼相看。其實,沙皇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蘇聯對現代中國內戰的干預也從未間斷。在蘇聯的策劃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就卷入了朝鮮戰爭,其結局是不勝不敗。朝鮮戰爭沒有使中國變得獨立,相反卻加重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30年以后再度打開國門,才發現中國的落后程度有多大。這是20世紀后半葉國人經歷的又一種挫折。

隨著“”和“事件”之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的破產,“”結束了,國人重新認識到過去30年中他們信奉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實近乎于破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自由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留下的一些真空,自由主義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但自由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因政治原因走向了低谷。

查看全文

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探究論文

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半殖民地經歷的小農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期處于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外國勢力的長期壓迫、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情緒、抗拒全球化的封閉心態和某些勢力的鼓惑與煽動,培育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肥沃土壤。全球化時代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長期存在和惡劣影響,最終可能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從被壓迫民族的排外情緒到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長期以來自認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國人夜郎自大,自以為“華夏”乃世界之中心,漢民族甚至將周邊的其他民族蔑稱為“蠻”和“夷”。沿襲這一觀念,當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中國來時,國人也自然而然地以“夷”稱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不遺余力地強調“中華中心論”,常常按照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國家,朝貢制度即為一例。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代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文化上部分地源于古代儒家等級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優越論”嚴重束縛了國人的眼光和思維,正如費正清所指出的:“根本缺點是思想和體制方面的,也就是說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現實。[1]”夜郎自大和盲目排拒其他文化不可能導致國家強盛,何況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永遠的強國。

近代中國從虎門銷煙起,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等戰爭和旅順、南京等大屠殺,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東亞之尊。近代中國的歷史乃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感,長達百年的民族失落感,是奉行基督教救贖理想主義的西方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滿耳是大眾的嗟傷,一年年國土的淪喪”,這種“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之情,深深地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半殖民地廢墟上的,這個廢墟的制造者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清代中葉以前,國人眼中的日本不過是個學著中國走路的東夷小國。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制造了當代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共領導的革命很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當作政治旗幟。但是,為了得到蘇聯的扶助,這場革命對繼承了沙皇俄國對外策略的蘇聯卻另眼相看。其實,沙皇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蘇聯對現代中國內戰的干預也從未間斷。在蘇聯的策劃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就卷入了朝鮮戰爭,其結局是不勝不敗。朝鮮戰爭沒有使中國變得獨立,相反卻加重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30年以后再度打開國門,才發現中國的落后程度有多大。這是20世紀后半葉國人經歷的又一種挫折。

隨著“”和“事件”之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的破產,“”結束了,國人重新認識到過去30年中他們信奉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實近乎于破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自由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留下的一些真空,自由主義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但自由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因政治原因走向了低谷。

查看全文

透析民族主義及其中國當代形態詮釋

摘要:民族主義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觀念,是民族共同體成員對本民族的熱愛和對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追求與理想。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是以對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與忠誠為基礎,圍繞實現中國現代化而展開的思想情結與政治思潮。民族主義在當代中國呈現出積極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極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極端的反主流。

關鍵詞:民族主義;中國形態;發展現狀民族主義誠然是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現象之一。伴隨冷戰終結和全球化進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論與思潮中,民族主義以其內在的強大力量,逐步成為多數國家統治的意識形態和合法性根據,成為目前國內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前沿。但到底何謂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起源、功能和發展趨勢又怎樣?理論爭議與分歧卻日漸增多。在我國,民族主義社會現實與學術探討也相距甚遠,直到20世紀末,與民族情緒一再高漲相呼應,理論研究才漸次突破傳統束縛,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義與當代中國形態進行系統的歸納與必要的界定,總體水平還相對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學術成果,在日益全球化與不斷現代化背景中,從具體歷史差異性與當代中國實際出發,建構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的理性民族主義,無疑是值得進一步研討的重要課題。

一、民族主義基本內涵

長期以來,人們嘗試著從不同視角闡釋民族主義。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是一民族的絕大多數普遍表現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員中去的一種精神狀態;它承認民族國家是政治組織的理想形式,承認民族是一切文化創造力和經濟福利的源泉。因此個人對他的民族是極端忠誠的,因為在他看來民族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并為自己的幸福創造了可能性。”[1]厄內斯特·蓋爾納則將民族主義視作政治原則和政治合法性理論,主張“民族主義首先是一條政治原則,它認為政治的和民族的單位應該是一致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關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論,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個國家中,族裔的疆界不應該將掌權者與其他人分割開─這一偶然性在該原則制定時早已被正式排除了。”[2]1-2而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卻將民族主義定義為“個人或集團表現出來的一民族全體成員的意識,或希望促進一民族自由、強盛和繁榮的意識,不管是自身所屬的民族還是別的民族?!盵1]在國內,王逸舟指出“民族主義表達了一種強烈的、通常已經意識形態化了的族際情感。”[3]徐迅把民族主義概括成“對一個民族的忠誠和奉獻,特別是指一種特定的民族意識,即認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優越,特別強調促進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利益,以對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4]40余建華等視之為“心理意識、觀念形態,及社會實踐和群眾運動的統一體”[5]。堅持“民族主義是對本民族文化、語言、宗教、心理、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認同,這一認同使某一民族殊異于周圍其他民族。”[6]“就其本來的含義而言,是指一種思想感情,一種對于操有共同語言和具有共同歷史傳統的集團即民族的忠誠以及對它的命運的關注。但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則是思想、學說和運動的統一?!盵7]

盡管上述定義各有側重,但基本可歸納為兩類:一是僅將民族主義當作某種思想觀念;另一則把民族主義界定成意識狀態與社會運動的有機統一。事實上,民族主義既然是種“主義”,畢竟不能直接等同于“運動”,雖然主義與運動密不可分,主義可能演化成運動,運動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主義。因此,民族主義更應視為某種思想情結或政治思潮,即“民族主義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思想觀念,它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對本民族的一種熱愛與忠誠,對民族統一,獨立和強大,即生存與發展的追求和理想。”[8]當然,也不應排斥從實際運動中深入分析民族主義。

從歷史縱向考察,民族主義發韌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歐洲,伴隨民族國家構建和現代國際關系演變而遍及全球。由于社會條件、文化傳統,及價值訴求的差異與不同,各國民族主義發生、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均依托于民族與國家兩載體。厄內斯特·蓋爾納因此強調“我們給民族主義所下的定義,是建立在兩個迄今尚未界定的術語上的:國家和民族?!盵2]4故著眼于民族內涵的拓展與國家形式的演變,從社會學和政治學角度重新概括既存民族與國家的共同本質,是民族主義理論建構的必要前提。

查看全文

概括認識極端民族主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表現;產生原因;輿論導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內政治力量更加試圖把國民意志轉移到新國家主義軌道上來、三次教科書事件所反映的否認日本近代以來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教科書中宣揚極端民族主義的譽美之詞俯拾皆是、極端荒謬地宣揚大和民族優越論、編纂著們完全不顧歷史事實,處心積慮地為古代日本“添彩”、歷史淵源、極端民族主義思潮起源于日本民族的神國史觀和天皇崇拜思想、比一般的政治學說具有更大的煽動性和迷惑力、現實土壤、教育敕語”的宣傳等戰時意識形態的灌輸、為極端民族主義搖旗吶喊的,既有學術界的極右翼分子,也有日本政界的新保守主義的議員、官僚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滋長,否認日本近代以來發動侵略戰爭,美化侵略戰爭的極右翼觀點和言論層出不窮,既反映了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對戰敗的耿耿于懷,也有戰后一代極端民族主義的濫斛,本文通過對日本三次教科書事件中的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產生原因、輿論引導和危害所作分析,引導讀者對此有一概括認識。

【關鍵詞】極端民族主義皇國史觀新國家主義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趕上甚至超過了歐美諸強成為超級經濟強國,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滋長,國內政治力量更加試圖把國民意志轉移到新國家主義軌道上來,在國際上重新裝扮日本的國際形象。于是在國內輿論方面,右翼和保守政治勢力開始極盡所能美化日本,否認日本近代以來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急于在歷史問題上翻案。從而出現了自80年代初以來三次對歷史教科書的攻擊和對侵略戰爭進行美化的日本教科書事件,尤其以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通過的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編寫的右翼新歷史教科書為標志,掀起了第三次攻擊歷史教科書的高潮。

三次教科書事件所反映的否認日本近代以來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回避和淡化戰爭責任,美化侵略戰爭的極右翼觀點和言論,既有其軍國主義思想、皇國史觀的歷史淵源也有其賴以滋生的現實國內土壤,尤其是戰后一代極端民族主義的思潮是其肇發的原始動因。現就日本三次教科書事件中的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產生原因、輿論引導及其危害作一邏輯分析。

1表現

查看全文

民族主義以及我國當代形態

民族主義誠然是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現象之一。伴隨冷戰終結和全球化進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論與思潮中,民族主義以其內在的強大力量,逐步成為多數國家統治的意識形態和合法性根據,成為目前國內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前沿。但到底何謂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起源、功能和發展趨勢又怎樣?理論爭議與分歧卻日漸增多。在我國,民族主義社會現實與學術探討也相距甚遠,直到20世紀末,與民族情緒一再高漲相呼應,理論研究才漸次突破傳統束縛,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義與當代中國形態進行系統的歸納與必要的界定,總體水平還相對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學術成果,在日益全球化與不斷現代化背景中,從具體歷史差異性與當代中國實際出發,建構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的理性民族主義,無疑是值得進一步研討的重要課題。

一、民族主義基本內涵

長期以來,人們嘗試著從不同視角闡釋民族主義。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是一民族的絕大多數普遍表現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員中去的一種精神狀態;它承認民族國家是政治組織的理想形式,承認民族是一切文化創造力和經濟福利的源泉。因此個人對他的民族是極端忠誠的,因為在他看來民族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并為自己的幸福創造了可能性。”厄內斯特·蓋爾納則將民族主義視作政治原則和政治合法性理論,主張“民族主義首先是一條政治原則,它認為政治的和民族的單位應該是一致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關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論,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個國家中,族裔的疆界不應該將掌權者與其他人分割開─這一偶然性在該原則制定時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而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卻將民族主義定義為“個人或集團表現出來的一民族全體成員的意識,或希望促進一民族自由、強盛和繁榮的意識,不管是自身所屬的民族還是別的民族。”在國內,王逸舟指出“民族主義表達了一種強烈的、通常已經意識形態化了的族際情感?!毙煅赴衙褡逯髁x概括成“對一個民族的忠誠和奉獻,特別是指一種特定的民族意識,即認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優越,特別強調促進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利益,以對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庇嘟ㄈA等視之為“心理意識、觀念形態,及社會實踐和群眾運動的統一體”。堅持“民族主義是對本民族文化、語言、宗教、心理、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認同,這一認同使某一民族殊異于周圍其他民族?!薄熬推浔緛淼暮x而言,是指一種思想感情,一種對于操有共同語言和具有共同歷史傳統的集團即民族的忠誠以及對它的命運的關注。但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則是思想、學說和運動的統一?!?/p>

盡管上述定義各有側重,但基本可歸納為兩類:一是僅將民族主義當作某種思想觀念;另一則把民族主義界定成意識狀態與社會運動的有機統一。事實上,民族主義既然是種“主義”,畢竟不能直接等同于“運動”,雖然主義與運動密不可分,主義可能演化成運動,運動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主義。因此,民族主義更應視為某種思想情結或政治思潮,即“民族主義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思想觀念,它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對本民族的一種熱愛與忠誠,對民族統一,獨立和強大,即生存與發展的追求和理想?!碑斎?也不應排斥從實際運動中深入分析民族主義。

從歷史縱向考察,民族主義發韌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歐洲,伴隨民族國家構建和現代國際關系演變而遍及全球。由于社會條件、文化傳統,及價值訴求的差異與不同,各國民族主義發生、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均依托于民族與國家兩載體。厄內斯特·蓋爾納因此強調“我們給民族主義所下的定義,是建立在兩個迄今尚未界定的術語上的:國家和民族。”故著眼于民族內涵的拓展與國家形式的演變,從社會學和政治學角度重新概括既存民族與國家的共同本質,是民族主義理論建構的必要前提。

現代意義的民族形成于資本主義上升期,斯大林提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以當今世界民族具體實況剖析,該民族概念的嚴謹性與普適性值得商榷,但其仍較完整且科學地展示了民族的現代內涵———較舊民族形態而言,現代“民族是歷史上在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民族意識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其中,“確定一個人們的共同體是否形成了民族,最深層、最主要的特征在于,看其是否形成了以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認同意識為核心的、該共同體所特有的觀念文化系統。”216現代國家也截然區別于自然國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國家是社會中掌握著合理使用暴力的壟斷權力的那個機構?!笔且灾鳈酁楹诵牡恼涡越M織,具有四個基本特征———主權獨立性、領土統一性、權力世俗性和民族單一性。但現實民族國家在國家的民族構成及其與國家政權結合上,與理想模式并不完全一致。一是建立國家的民族成份往往無法絕對同質,在一國疆域內生活的民族常常不止一個。目前全球僅200多個國家與地區,而大小民族卻有3000個,跨界民族與民族人口流動極為普遍。二是執掌國家權力的民族狀況也各具特色,國家形式亦不相雷同。一般地說,如果處于民族構成優勢地位的主體民族支配并主導國家政治生活,即為單一民族國家,而若所有民族在國內政治上一律平等,共同執掌政權,就稱作多民族國家。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國家。

查看全文

剖析網絡民族主義視野下的公民表達權

摘要:網絡民族主義是網絡和民族主義的有機結合,以網絡為平臺,以民族主義為話題,公民的表達權在表達的主體、內容、方式以及對表達權的控制上與傳統表達權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為保障和規范網絡中公民充分行使表達權,應當從完善網絡立法和公民表達權立法兩個角度著手。

關鍵詞:網絡民族主義;網絡;公民表達權;立法

一、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概述

(一)概念

“網絡民族主義”,是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新詞匯。這一概念首先在2003年《國際先驅導報》所刊載的《京滬高速鐵路撞上民族主義浪潮》的相關報道中提出。有學者認為,由于互聯網成了宣泄民族主義情緒的場所,有論者將這種社會現象稱為“網絡民族主義”。有學者這樣描述“網絡民族主義”:以網絡為平臺,發表愛國主義言論,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以網絡為“根據地”,集結志同道合者并采取反對日本右翼的具體行動。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以及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筆者認為,“網絡民族主義”是“網絡”與“民族主義”二者的有機結合的產物。換言之,“網絡民族主義”是民族主義思潮在網絡時代借助網絡這一平臺,充分實現自我精神價值、訴求和目標的現象。

查看全文

教育民族主義畸變分析論文

民族主義是影響現代世界進程重要思潮之一,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歷史運動。本文通過考察國家主義的教育思想,以揭示教育民族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變異及其對國家政治現代化的深刻制約。

近代民族主義起源于歐洲。18世紀歐洲的思想界占主導地位的是建基于理性主義基礎之上的世界主義,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自由思想的時代”。在政治領域,人們不考慮財產、等級和民族觀念,人們認為,“不管怎樣,人就是人”。這種觀念“把人們引向建立一個國際政府的世界主義的空想中去”。從法國大革命中生長起來的近代民族主義使世界主義的空想化為面粉,拿破侖的勝利進軍在整個歐洲“激起了強烈的愛國主義”[1]。教育民族主義開始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民族主義教育迅速崛起,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教育指導思想上注重國家觀念的培育,尤其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國家的凝聚力。第二,由于民族主義的目標定位是國家的強大,因此它在行政上具有追求中央集權的強烈趨向,表現在教育上就是國家對于教育發展的干預作用越來越大[2],與教會在教育領域的關系日趨緊張。國家教育體制不斷蠶食傳統上由教會控制的教育領域,在初等義務教育方面尤其如此。

歐美民族主義對教育的影響對于中國民族主義者無疑是極富啟示的。中國教育領域里的民族主義思想萌發于20世紀初年。羅振玉認為,“長國家之勢力,增人生之知識必自教育始”[3],他認為國家應從義務教育入手來確定教育方針,他說,如果不施行義務教育,“則國人不知國與民之關系,則愛國之心何由而生?[4]”梁啟超也認為“教育之本旨在養成國民”[5]。出洋局學生總監督夏偕復更是明確地指出,教育之宗旨在“陶鑄通國之民”,使全體中國人“皆自知為中國之民,皆有戴奉皇朝、扶翼國體,恢復國土、保衛同胞之思想,皆有人可盡死、國體不可稍缺之精神”。他指出,“19世紀各國皆用國民主義以排斥異族”,“我今日之學校,不可不用此為教育也”[6]。從上述諸人的言論看,它們均包含民族主義的思想要素,但它們并未厘清民族主義與“國民主義”的區別與界限,后者既表現為一種政治民族主義,也蘊含民主主義之思想,關鍵看倡導者的立場,如立足為國家本位則是前者,如立足個人權利本位則為后者。概念上的混亂表明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不成熟。l903年9月《游學譯編》發表《民族主義的教育》,從該文內容看既包括政治民族主義,也包含文化民族主義[7]。

在教育民族主義興起的同時,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也隨之而生。盡管在英語里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是同一個詞,但在近代漢語語境里國家主義指的是那種以民族主義為唯一準則,而排斥其它各種主義與思想的觀念與主張。最早明確提出“國家主義教育”名詞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叢報》上的一篇翻譯文章。次年七月初十《津報》發表《評平民主義與國家主義之廢興》一文,將平民主義(即民主主義)與國家主義作為對立范疇提出,表明作者概念的清晰[8]。民國初年,劉以鐘提出要教育采“相對的國家主義”,并對盧梭、洛克和裴斯泰洛齊等倡導的個人本位予以批評[9]。盡管國家主義的教育思想已經出現,但在思想界并不占主導地位,個別人的思想傾向還很難說是一種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真正蔚為大潮是在l923年以后,當時出現了以李璜、余家菊和陳啟天為代表的國家主義教育派,他們發文章,出專著,在報刊雜志上組織專題討論,領輿論界一時之風騷。

作為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一種極端形式,國家主義教育思潮興起于20年代初不是偶然的,它既反映了一種世界性的教育趨勢,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變化。一戰結束后,“公理戰勝強權”一度高唱入云,但巴黎和會的冷酷現實使部分知識分子很快認識到民族主義仍是各國行動上的主導原則,而國際主義和和平主義不過是紙上畫餅。中國必須強盛起來,而要達此目標,教育實為非常重要之手段,必須借教育統一國民思想與意志。

查看全文

民族主義論文

民族主義與其說是一種政治學說、意識形態,不如說是一種情緒,或者說是一種情緒化的意識形態,是影響過當今所有重要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作為一種近現代的意識形態基本上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盡管在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中對民族忠誠和民族團結的強調由來已久,但民族國家的出現卻是近現代的事情。民族主義是一種不太系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它強調特定民族的具體文化傳統的殊別性,強調民族利益至上,保護和傳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傳統和疆界的完整。

民族主義又是當代所有意識形態中最不依賴繁瑣理論的意識形態,所以它傳播地域廣、最能抓住普通民眾的心。民族主義是一種最簡單、然而又是最強大的意識形態,它在理論的系統性上最薄弱,因而最容易被沒有受過理論訓練的普通人所接受。有人說,不懂民族主義,就根本無法理解近現代的世界。在中國,漸受青睞的民族主義思潮也引起了學術界本身和外部世界的密切關注和不休的爭論。面對這種情形,本文擬從比較民族主義的長處和民族主義的隱憂、分析民族主義的性格和民族主義的出路等四個方面談談筆者對民族主義的一些看法。

1.民族主義的長處與優勢

民族主義的核心是承認并伸張每個民族的自決權,認為每個民族都有權組成一個獨立的國家。民族主義的情緒與運動往往發韌于傳統與現代、及本土與異域碰撞之際。民族主義核心內容是反對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正是在二十世紀一浪高過一浪的民族主義運動中,眾多的弱小民族,擺脫了異族統治和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自治的道路。追求民族自決,反對異族統治也正是中國近現代一切革命的重要依據和目標。

民族主義是強化民族自尊心、自強心和自信心的最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民族獨立,喚起人們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民族主義提倡英雄主義、塑造榮譽感和犧牲精神,可以在社會中造就一種向上、奮進、自強、團結一心,甚至是同仇敵愾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民族主義的最強有力的功能之一就是制造民族認同,因而有利于提高成員的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主義有利于保存民族的文化傳統,豐富一個社會的價值資源和文化生活。民族主義強調每一個民族,或者說強調自己民族在歷史、語言、文化甚至物產上的獨特性,因而有利于保存多樣而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對中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主義有助于恢復和保存豐富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特別是在這一傳統由于受到長期的清洗和毀滅而幾至失墮之際。這樣,長期被強制地與民族文化傳統隔離開來的中國人有機會重溫、復興自己的文化傳統。民族主義強調對民族特性和民族傳統的認同與尊重,這就為政治統治提供了某種合法性基礎。在現代社會,每個國家的統治合法性都建立在某種強勢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然而,或是由于受到對立的意識形態的挑戰,或是由于本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道德文化的變遷,為統治提供合法性的主導意識形態會走向衰敗。這時,民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由于舊的意識形態的衰敗而造成的合法性真空,從而可以維持統治秩序的穩定,并用民族主義情緒來抵擋外來意識形態的沖擊。民族主義的這方面功能正是其在冷戰后的世界大范圍崛起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民族主義分析論文

民族主義與其說是一種政治學說、意識形態,不如說是一種情緒,或者說是一種情緒化的意識形態,是影響過當今所有重要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作為一種近現代的意識形態基本上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盡管在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中對民族忠誠和民族團結的強調由來已久,但民族國家的出現卻是近現代的事情。民族主義是一種不太系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它強調特定民族的具體文化傳統的殊別性,強調民族利益至上,保護和傳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傳統和疆界的完整。

民族主義又是當代所有意識形態中最不依賴繁瑣理論的意識形態,所以它傳播地域廣、最能抓住普通民眾的心。民族主義是一種最簡單、然而又是最強大的意識形態,它在理論的系統性上最薄弱,因而最容易被沒有受過理論訓練的普通人所接受。有人說,不懂民族主義,就根本無法理解近現代的世界。在中國,漸受青睞的民族主義思潮也引起了學術界本身和外部世界的密切關注和不休的爭論。面對這種情形,本文擬從比較民族主義的長處和民族主義的隱憂、分析民族主義的性格和民族主義的出路等四個方面談談筆者對民族主義的一些看法。

1.民族主義的長處與優勢

民族主義的核心是承認并伸張每個民族的自決權,認為每個民族都有權組成一個獨立的國家。民族主義的情緒與運動往往發韌于傳統與現代、及本土與異域碰撞之際。民族主義核心內容是反對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正是在二十世紀一浪高過一浪的民族主義運動中,眾多的弱小民族,擺脫了異族統治和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自治的道路。追求民族自決,反對異族統治也正是中國近現代一切革命的重要依據和目標。

民族主義是強化民族自尊心、自強心和自信心的最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民族獨立,喚起人們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民族主義提倡英雄主義、塑造榮譽感和犧牲精神,可以在社會中造就一種向上、奮進、自強、團結一心,甚至是同仇敵愾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民族主義的最強有力的功能之一就是制造民族認同,因而有利于提高成員的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主義有利于保存民族的文化傳統,豐富一個社會的價值資源和文化生活。民族主義強調每一個民族,或者說強調自己民族在歷史、語言、文化甚至物產上的獨特性,因而有利于保存多樣而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對中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主義有助于恢復和保存豐富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特別是在這一傳統由于受到長期的清洗和毀滅而幾至失墮之際。這樣,長期被強制地與民族文化傳統隔離開來的中國人有機會重溫、復興自己的文化傳統。民族主義強調對民族特性和民族傳統的認同與尊重,這就為政治統治提供了某種合法性基礎。在現代社會,每個國家的統治合法性都建立在某種強勢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然而,或是由于受到對立的意識形態的挑戰,或是由于本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道德文化的變遷,為統治提供合法性的主導意識形態會走向衰敗。這時,民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由于舊的意識形態的衰敗而造成的合法性真空,從而可以維持統治秩序的穩定,并用民族主義情緒來抵擋外來意識形態的沖擊。民族主義的這方面功能正是其在冷戰后的世界大范圍崛起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