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23:09: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景觀設計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景觀設計學

景觀設計學分析論文

敘事,是一個事物被人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無論是事物產生之前的虛擬描繪、消亡之后的歷史性紀錄,還是現實事物的傳播,敘事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宣言可以理解為敘事的強勢表達方式之一,它與新的事物有關,在某些關鍵時期,新事物通過宣言得以確立,宣言意味著改變。

當代的景觀設計學正處于頻繁敘事的時期,并且許多敘事正逐漸演化為宣言的形式,無論是舒緩的文筆還是激烈的措辭。對中國而言,景觀在近十年來正逐步成為一個從公眾到專業層面的熱點話題。一方面,體現了公眾對美好景觀的希冀;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專業領域對創建景觀設計學本體文化的渴望。一個新的事物從不為人知到被公眾接受,宣言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式。除宣言之外,景觀設計學的本體理論和社會性實踐同樣是敘事方式的體現。本體理論是一個學科能夠自立的基礎,它的不斷擴充與發展是學科生命力的體現。對社會性實踐而言,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物質性、社會性的實踐,設計行為與社會和自然的各個層面有關。很多時候,本體理論與社會性實踐以及宣言疊加在一起就呈現出一種整體敘事的特征。

宣言

關于宣言,查爾斯·詹克斯在《當代建筑的理論與宣言》一書的導言《火山和豐碑》中這樣論述到,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學家都寫宣言?當卡爾·馬克思寫《共產黨宣言》時,并非想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正如他所說,不是詮釋這個世界,而是去改變它。于爾里克·康拉德在他的《20世紀建筑的綱領與宣言》(1964年)一書中指出,我們的世界將建筑學宣言變成了可預言的事情。一個建筑學家若不能或不愿做廣告就必須要在除建筑之外的媒介中成名。磯崎新這樣理解現代主義運動:我們需要從近代藝術是一項運動的角度來分析。因為是運動,所以要提出宣言來明確其方向,在朝這個方向邁進的過程中,前衛產生了。所謂前衛就是向外界發出宣言,表明自己是走在最前頭的,即通過展示一個烏托邦來確定目標,沒有宣言的運動幾乎沒有。即使自己沒有宣言,也會有其他人跳出來代你做出宣言,比如印象派和立體派就屬于這種情況,而從未來派開始都是為自己發起的運動做出宣言的。在建筑界,不論是勒·柯布西耶還是密斯都是通過宣言登場的,也就是說他們通過宣言將近代藝術運動的形態運用到建筑界中來。構成主義、風格派和表現派都有各自的宣言,一直到包豪斯的功能主義,都是宣言不斷。因此把各種宣言收集起來編輯出版,那一定是一部近代建筑的運動史。

查爾斯·詹克斯運用火山與豐碑這樣的比喻來概括宣言,火山寓意情緒的爆發,豐碑代表法規和理論。而火山與豐碑背后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即為什么要寫宣言?查爾斯·詹克斯認為是危機。他以后現代主義為例,后現代主義揭示了現代主義或現代主義帶來的環境中緊迫的危機感,而且接下來的每種傳統也都顯示出類似的傾向。危機,或者說是即將到來的災難的預感,是“火山”成為如“豐碑”——純理論——一樣深奧比喻的原因之一,因為沒有改變這個世界的動機就沒有人寫下宣言了。

查爾斯·詹克斯進一步論述到,第一部建筑學宣言或者規范準則是上帝的《十戒》。柏拉圖將上帝比喻成“萬物的建筑師”,當建筑師們一時興起做出某一決定,采納某一理論時,他們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尼采在他的宣言中宣揚:“燃盡你所愛,愛你所燃”,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宣言中也引用了這一句。雖然人們發現羅伯特·文丘里的宣言透著文雅之氣,但字里行間仍蘊含著血腥。最成功的宣言,如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1923年),經常稱呼讀者為“你”,并反復在連接處用到“我們”,知道在創造者和皈依者間建立起一種默契影響力。一部宣言必須親自將它的思想傳達給你。

查看全文

當代景觀設計學論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給景觀設計學帶來眾多挑戰和機遇。環境與生態危機、文化身份危機、精神信仰缺失,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承擔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重任。景觀設計學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而這門藝術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

關鍵字:IFLA主旨報告;景觀設計學;生存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景觀設計理論

編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觀設計師齊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和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共同舉辦了2006全美景觀設計師年會及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世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藍色星球的綠色解決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堅的主旨報告(節選),報告原題目:生存的藝術——重新認識景觀設計學。

前言

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未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個大挑戰: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挑戰,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問題的挑戰,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三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勢和重要意義表現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觀。在景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和文化過程、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主席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說的好:“景觀設計師是未來的職業”。[1]未來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觀設計學作為對景觀這一媒介的設計和調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們。

查看全文

當代景觀設計學研究論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給景觀設計學帶來眾多挑戰和機遇。環境與生態危機、文化身份危機、精神信仰缺失,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承擔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重任。景觀設計學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而這門藝術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

關鍵字:IFLA主旨報告;景觀設計學;生存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景觀設計理論

編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觀設計師齊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和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共同舉辦了2006全美景觀設計師年會及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世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藍色星球的綠色解決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堅的主旨報告(節選),報告原題目:生存的藝術——重新認識景觀設計學。

前言

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未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個大挑戰: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挑戰,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問題的挑戰,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三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勢和重要意義表現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觀。在景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和文化過程、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主席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說的好:“景觀設計師是未來的職業”。[1]未來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觀設計學作為對景觀這一媒介的設計和調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們。

查看全文

東北學校景觀設計研討

高校校園景觀環境建設是伴隨著城市社會這個大背景的發展而發展的。社會的進步與更新帶動了高校的進步與更新。其中高校景觀環境的建設更是這一趨勢最直接的體現。處在我國東北地區高校由于所處地域地理緯度較高的原因,氣候差異比較分明,這造成了東北地區高校景觀環境與南方高校景觀環境無論在設計方法上還是在景觀構成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東北地區的地域特征及文化分析

東北地區指北緯38°~53°之間,東經120°~135°之間的地域范圍。處溫帶、寒溫帶,屬中緯度,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刮風沙,夏季高溫日照時間長,秋季溫度變化無常,冬季高寒而且漫長。東北地區雨、雪為主要降水形式,降水不是十分豐富,春旱、夏澇、秋霜凍主要講的就是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地域因素成為決定東北地區高校校園景觀建設的首要條件和特色背景。東北地區地域文化歷史悠久,是多民族的文化、黑土文化、城市文化。東北地區屬于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滿洲、蒙古、鄂倫春、朝鮮、鄂溫克、錫伯、達族及俄羅斯等民族的文化習俗以及日本、俄國和朝鮮的風俗文化和語言。在這些因素下使東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邊陲文化。日本、俄國對東北地區的城市進行了精心的、大規模的建設,以至于今天大街上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異國建筑。這些歷史文化對于東北地區的建筑及景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東北地區高校校園景觀存在的問題分析

1.設計缺少文化氛圍在東北地區,許多大學校園景觀建設沒有很好的分析自身的現狀條件,在校園景觀建設中丟失了許多有價值的展示個性與自身校園文化的景觀,與傳統文脈結合不夠緊密,不注重學校歷史的保護和自身文化的傳承。在校園景觀設計上只是簡單地在教學樓周圍布置一些草坪綠地或者照搬公園的模式,忽視了當地的地域氣候特色,當寒冷的冬季到來的時候,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草坪枯萎、廣場空曠、水體干涸,根本沒有有效地對寒風的措施。

2.無法充分利用東北地區地域特色目前東北地區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大部分存在模仿的痕跡,并不能充分考利用自然條件、城市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人文習俗和經濟發展狀況等特有地域特色,在校園景觀設計上大多數高校都一樣,缺乏對景觀建設的精品意識,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而言。在很大程度了削弱了地域特性,根本無法通過校園景觀體現出東北地區高校自身的特色。

查看全文

景觀設計學探討論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給景觀設計學帶來眾多挑戰和機遇。環境與生態危機、文化身份危機、精神信仰缺失,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承擔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重任。景觀設計學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而這門藝術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

關鍵字:IFLA主旨報告;景觀設計學;生存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景觀設計理論

編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觀設計師齊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和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共同舉辦了2006全美景觀設計師年會及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世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藍色星球的綠色解決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堅的主旨報告(節選),報告原題目:生存的藝術——重新認識景觀設計學。

前言

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未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個大挑戰: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挑戰,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問題的挑戰,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三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勢和重要意義表現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觀。在景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和文化過程、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主席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說的好:“景觀設計師是未來的職業”。[1]未來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觀設計學作為對景觀這一媒介的設計和調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們。

查看全文

景觀設計學分析論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給景觀設計學帶來眾多挑戰和機遇。環境與生態危機、文化身份危機、精神信仰缺失,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承擔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重任。景觀設計學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而這門藝術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

關鍵字:IFLA主旨報告;景觀設計學;生存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景觀設計理論

編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觀設計師齊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和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共同舉辦了2006全美景觀設計師年會及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世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藍色星球的綠色解決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堅的主旨報告(節選),報告原題目:生存的藝術——重新認識景觀設計學。

前言

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未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個大挑戰: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挑戰,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問題的挑戰,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三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勢和重要意義表現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觀。在景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和文化過程、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主席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說的好:“景觀設計師是未來的職業”。[1]未來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觀設計學作為對景觀這一媒介的設計和調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們。

查看全文

景觀設計教學研討

伴隨著人們生活、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步增強,景觀設計已被看作是生態破壞和城市化改良的重要手段。景觀設計專業因此也突破以往采用技術手段創造出僅僅具有審美價值的戶外空間的界限。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景觀設計事業近年來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景觀設計行業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對于高校教育而言,也是一個新的機會來重新思考景觀設計教學是否符合國家發展的新需求。

一、景觀設計教學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觀設計課始終是景觀教學體系中的主干課程,而設計課最核心的環節是對學生設計思維與方法的訓練,如何提高綜合設計的思維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學的研究重點。從各高校景觀設計課的調研中我們可以看出,多數高校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維方法來進行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這包括了讓學生從場地出發,通過分析、綜合并結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對場地獨特理解形成的空間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認,這種以理性思維為主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起科學邏輯的分析、判斷、評估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設計項目。對于教師而言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而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也發現這樣的問題:在設計課的前期,教師往往會布置學生到實地調研并作靜態觀察和記錄,然后寫出調研報告,表明對場地日照、風向、景觀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動需求與場地功能空間組織之間的關系,然后學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場地上拍照、速寫或以文字記錄大量資料。結果我們發現,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幾乎可以產生同樣的場地評估和匯報結果,逐漸地學生對這種調研方式也失去了熱情。場地調研使學生的調查和收集信息幾乎成為一種儀式化的行為,缺乏想象力的預測甚至使調研陷入收集資料本身。而問題是,許多設計決策看上去與這些龐大的信息并無關系。在概念設計階段,由于設計過程是推導式的思維模式,致使大部分學生在針對同一場地設計時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斷趨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卻雷同的設計結果。那么做景觀設計是否就和做數學題所采用的計算公式一樣,最終形成“標準”的統一答案呢?在設計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又該如何表達呢?當這些被“生產”出來的學生帶著統一的思維模式進入到景觀設計崗位上,又將對城市發展和景觀建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這些質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觀設計教學方法確實存在訓練思維單一、學生就職后發展潛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在保持實踐教學這一重點的基礎上,針對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迫切需要進一步定位,從而使景觀設計人才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力和競爭力,更符合職業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筆者有幸到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訪問學習,期間參與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觀設計課程,通過對其課程的分析與探討,提出了行走感知與理性圖形并行的教學方法,通過新方法的訓練,希望能培養學生基于個人感受和經驗為依據的空間構想,同時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綜合的設計概念,進而實現概念向三維空間的轉譯過程,以期最終提高景觀教學的質量。

二、從行走感知到理性圖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觀設計教學途徑

“行走感知”的景觀設計過程是一種以行走為起點,以直覺和印象占主導的特殊感性認知,經過分析評估后對場地所做出的空間轉譯的全過程,這種方法是源于英國功能學派的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創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類學的工作方法,景觀設計師可以與場地建立一種深刻的對話、理解和溝通,加深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寬景觀設計的途徑。

查看全文

景觀設計課互補式直觀教學

縱觀國內外教學發展史,教學方法可概括為語言性教學法、直觀性教學法和實踐性及研究性的教學法四大類。在我國有分為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有分認知法、復現法、研討法三類。隨著教育革命和教學改革的深化,教學方法不斷變化,新的教學法不斷呈現。教學歷史證明,從來沒有固定不變的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教學方法。景觀設計互補式直觀教學法是一種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的實踐,即讓學生在創設的教學環境中運用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是一種“情境教學”、“愉快教學”、“快樂教學”、“情知教學”。同時它讓學生到真實景觀環境空間中去感受體驗獲得,即通過獲取直接的經驗來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的拋錨式學習模式內容,亦具有“發現學習”教學模式特點,即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并幫助學生獲得較好的智力發展。

1、教學法實施的背景條件

“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選擇和采用教學方法既要掌握“教學有法”,又要領悟“教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教學目的、任務、教材內容及特點等進行。景觀設計課程互補式直觀教學法是在筆者多年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總結的,其實施具有下述幾點因素:

1.1知識經濟時代對景觀規劃設計人員的需求加劇。景觀設計課程的知識結構復雜、專業性實踐性極強,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其課程教學就是一種將相關理論、設計技巧和實踐操作融于一體的訓練載體。目前國內設計教育已形成的“理論+實習、實踐、實戰”的教學共識并不完全適用于培養“有創新思維、社會溝通能力和藝術及工程技術實際能力的人才”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目標。教師有必要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課程教學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1.2教學方法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服務于一定的教學目的?;パa式直觀教學法符合于廣西工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與工程技術能力”的目的。

1.3景觀設計學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的產物,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強調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穩定,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是針對現代城市環境問題,是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

查看全文

高校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一、景觀設計課程改革目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空間環境品質提出更高要求,對于景觀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顯著增加。但是,當前景觀專業教學水平與社會實際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將實際項目引入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實現以下目標:其一,通過實際項目使大學生學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體化,將理論學以致用,在實踐中親身感受所學知識的用途,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和動力,領會景觀設計在特定場景下呈現的藝術魅力。其二,將實際項目引入景觀設計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大學生獲得更多經驗性知識。其三,通過具體案例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與學的互動,同時檢驗大學生掌握知識的牢固性和靈活性。其四,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讓大學生獲得實踐技能,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高??梢詭椭髮W生建立交流和合作理念,增強實干信心,提升市場運作能力。

二、景觀設計課程改革內容

景觀設計課程主要講授的是怎樣通過景觀介質營造舒適的環境空間,它涉及微觀、中觀、宏觀等層面的場景,適用于城市規劃中的各種規劃對象。但是景觀設計專業在教學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模式陳舊、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方法簡單等。因此,可從以下三方面對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改革。(1)改變課程教學的模式。在以往的景觀設計課堂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傳授理論為先;而大學生作為聽眾被動接受知識,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為改變這種情況,可將實際項目引入教學,以實訓教學為核心,嘗試調整師生的角色。即以大學生為課程活動主體,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和指導者幫助大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這有利于大學生主動地掌握知識、汲取知識,也能使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提高學習興趣。(2)增加課程教學的內容。景觀設計課程知識體系龐大,除了城市規劃、廣場設計、城市設計外,還可以從人文學、藝術美學、建筑學、生態學等方面出發,建立一套適用社會需求的景觀設計教學知識體系,并引入實際項目,如城市夜景燈光照明、某地區景觀規劃設計等,讓大學生全面了解景觀設計內涵。(3)豐富課程教學的方法。在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案例式教學法。雖然此教學法能讓學生了解很多現實設計中的問題,但他們無法親身感受項目的實施過程,對案例項目的理解不會太深,記憶和印象也最多停留在教師重點強調的某個部分。因此,將實際項目引入景觀設計課程中,讓大學生將所學知識最大限度地運用到實際項目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及創造力,這對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大學生如果在實際項目中遇到問題,還能通過自身努力或尋求老師的幫助來解決問題,形成很好的師生互動。

三、景觀設計課程改革實施計劃

(1)以講授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通過語言表達和課件展示等方式將課程的基本理論和指導原則,以及經典案例的背景分析、設計要素、實施細則等傳授給大學生。講解實際項目時,可帶領大學生進行現場踏勘,幫助大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領悟,全面了解設計過程,掌握相關理論、豐富閱歷、開闊眼界。(2)講授中結合討論的教學形式。在教師的指導和協調下,大學生以分組形式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設計案例的創新點展開辯論或討論。教師從知識體系中總結提煉出討論的主題,啟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這種交流模式,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項目實踐。教師應根據已有項目,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例如,讓大學生根據所給場地背景、地理位置設計概念性方案。為提高實戰效果,還可嘗試“競標”的方式,讓大學生以自由組成的團體為單位進行匯報和評比,讓他們提前感受社會競爭氛圍,從而學習到更多有利于現實社會中設計項目實施的方法。最后,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對好的設計方案進行獎勵,增強大學生對自身專業的認同感和信心。

查看全文

陶瓷碎片在景觀設計中的美學應用

一、陶瓷碎片的美學特征

陶瓷碎片是陶瓷制品在生產過程或者使用過程中破碎后的結果,陶瓷碎片有著以下美學特征:無污染、對身體無害的環保性;形狀自然隨意,造型自由性;豐富的裝飾性等優勢特點;豐富的色彩和自然不刻意的造型都使得陶瓷碎片有著不同一般的美,在景觀設計中被大量地運用到城市景觀環境中。陶瓷碎片外在的色彩美和形式美都驗證了它自身的藝術價值,并可以作為一種全新的裝飾物應用到景觀設計中。陶瓷碎片的藝術裝飾和天然的碎片效果,在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上給予人們一種舒適、自然的空間感受,同時還符合了現代人們所追求的生態發展、生態建設的需求。

二、陶瓷碎片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一)在建筑物上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建筑物一般是設計的主角,陶瓷碎片主要作為一種裝飾的媒介物被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它是一種不僅僅結合陶瓷文化與景觀文化,且與景觀環境相融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建筑設計中可以把不規則幾何形的陶瓷碎片以及其質地、形狀、色彩組合拼貼成有機的整體或各種圖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筑大師高迪傳世佳作巴塞羅那桂爾公園。桂爾公園中的建筑最充分地表達了高迪的創作生涯成熟時期的美學思想。入口處的兩座樓的屋頂上,外表鑲嵌著白、棕、藍、綠等色的碎瓷片,屋頂平臺周圍的墻身上貼著各種各樣顏色的瓷片,拼接成怪異的圖案。桂爾公園建筑的造型充分表現出這位建筑師獨特的美學趣味。高迪的建筑設計將陶瓷碎片成功地應用在景觀建筑中例證還有文森公寓、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等,這些設計都在建筑的外立體面上進行拼貼裝飾。

(二)在建筑物上應用的美學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