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13:57: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京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讓學生愛上京劇過把京劇癮
【摘要】本文針對京劇被引入小學音樂課堂所作的幾點思考。京劇在我們國家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了。對于我們炎黃子孫來說就應該不斷地熟悉并發揚我們的國粹。想熟悉他就必須先走進它。但如果僅僅依靠個人的興趣去挖掘它,那是遠遠不夠的。從學校推廣,效果也許會比較明顯,因為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很大,共同學習更容易培養興趣?,F在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對我們的國粹產生興趣。尤其是小學生。所以讓學生從陌生到熟悉的這一過程對音樂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墒?,依靠音樂老師來解決這個難題那絕對是不夠的。如果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會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愛上京劇。
【關鍵詞】小學音樂,國粹,興趣,流行元素
一些在外華僑之所以能解相思之苦,是因為在那里有一種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回聲,那就是京劇的回聲。正是這種回聲,能讓在外迷失路途的人不再彷徨迷惘,正是這種回聲,中國人憑借著它的曲調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由此可見,京劇在我們國家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了。對于我們炎黃子孫來說就應該不斷地熟悉并發揚我們的國粹。想熟悉他就必須先走進它。但如果僅僅依靠個人的興趣去挖掘它,那是遠遠不夠的。從學校推廣,效果也許會比較明顯,因為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很大,共同學習更容易培養興趣?,F在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對我們的國粹產生興趣。尤其是小學生,京劇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個剛剛降臨的新生兒對于這個世界是那樣的陌生。所以讓學生從陌生到熟悉的這一過程對音樂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墒?,依靠音樂老師來解決這個難題那絕對是不夠的。如果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會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愛上京劇。
一.引入線條藝術,讓京劇更加迷人
京劇突然的走進學生,對于學生來說肯定很難適應。如果說把京劇引入音樂課沒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反而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結果肯定適得其反。所以,對音樂老師來說不要急著教教他們,嘗試和其他科目的老師合作才是萬全之策.因為京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藝術。單靠音樂課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通過以下途徑可以讓學生戀上它。
1.美術課會讓京劇顯得更有靈氣
京劇舞蹈美透析
摘要:文章以京劇舞蹈美的展現途徑、表現手段、本體特征、審美功能為四大理論層面,采取先斷層掃描后總體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京劇舞蹈美進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分析論述。對于京劇舞蹈藝術乃至整個京劇藝術的創作實踐,將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京劇舞蹈解析
京劇舞蹈是京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擔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個京劇表演藝術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研究探討京劇的舞蹈美,對于京劇表演藝術與整個京劇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都將大有裨益。
一、京劇舞蹈美的展現途徑
京劇舞蹈美,屬于視覺藝術形象美,但是在具體表演中,很少有以單純舞蹈形式出現的(《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劍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綢舞為特例),常見的展現途徑是與京劇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也就是說,京劇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與之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正如有的戲曲理論家所指出的那樣:“京劇是無動不舞,有聲必歌。”
京劇舞蹈美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以京劇舞蹈美的展現途徑、表現手段、本體特征、審美功能為四大理論層面,采取先斷層掃描后總體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京劇舞蹈美進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分析論述。對于京劇舞蹈藝術乃至整個京劇藝術的創作實踐,將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京劇舞蹈解析
京劇舞蹈是京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擔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個京劇表演藝術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研究探討京劇的舞蹈美,對于京劇表演藝術與整個京劇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都將大有裨益。
一、京劇舞蹈美的展現途徑
京劇舞蹈美,屬于視覺藝術形象美,但是在具體表演中,很少有以單純舞蹈形式出現的(《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劍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綢舞為特例),常見的展現途徑是與京劇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也就是說,京劇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與之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正如有的戲曲理論家所指出的那樣:“京劇是無動不舞,有聲必歌?!?/p>
例如“唱功戲”《二進宮》《玉堂春》《文昭關》等,看似很少舞蹈動作,但仔細觀察分析,演員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轉身,一舉手一投足,則無不是精湛的舞姿??梢哉f,京劇的唱功,是與舞蹈節奏韻律同步一體的,即人們常說:“載歌載舞”。再如以做為主的做功戲《烏龍院》《四進士》《拾玉鐲》等劇目中,演員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戲(武戲)《虹橋增珠》《鬧天宮》《三岔口》等劇目中,就更以舞蹈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軍山》《南陽關》《扈家莊》等劇目中,舞蹈就更綜合在“四功”之中了,無論是“起霸”“走邊”“刀舞”“槍舞”,還是“圓場”“翻身”“僵尸”等等,無一不是舞蹈動作。
京劇舞蹈研究論文
一、京劇舞蹈美的展現途徑
京劇舞蹈美,屬于視覺藝術形象美,但是在具體表演中,很少有以單純舞蹈形式出現的(《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劍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綢舞為特例),常見的展現途徑是與京劇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也就是說,京劇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與之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正如有的戲曲理論家所指出的那樣:“京劇是無動不舞,有聲必歌?!?/p>
例如“唱功戲”《二進宮》《玉堂春》《文昭關》等,看似很少舞蹈動作,但仔細觀察分析,演員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轉身,一舉手一投足,則無不是精湛的舞姿??梢哉f,京劇的唱功,是與舞蹈節奏韻律同步一體的,即人們常說:“載歌載舞”。再如以做為主的做功戲《烏龍院》《四進士》《拾玉鐲》等劇目中,演員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戲(武戲)《虹橋增珠》《鬧天宮》《三岔口》等劇目中,就更以舞蹈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軍山》《南陽關》《扈家莊》等劇目中,舞蹈就更綜合在“四功”之中了,無論是“起霸”“走邊”“刀舞”“槍舞”,還是“圓場”“翻身”“僵尸”等等,無一不是舞蹈動作。
由此可見,京劇舞蹈以“四功”展現途徑,而“四功”也以舞蹈為亮點和神髓?!八墓εc舞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京劇舞蹈美的表現手段
京劇舞蹈是舞蹈藝術中的一種,所以它在總體上也符合舞蹈藝術的特征:“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樣式?!比绻f,京劇的舞蹈美以“四功”為展現途徑是其“外部關系”的話,那么它以“五法”為表現手段就是“內部關系”,即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
小議京劇文丑的扮演
論文摘要
在本文中,我就自己七年中專學習,四年劇團實踐,大學本科的深造,談談對京劇文丑表演的認識。文章提及京劇文丑基本功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大量傳統戲的學習是角色創造的基礎,塑造新創劇目的丑角形象等觀點。
當今,戲曲并不是很景氣,原因很多,但作為一名戲曲演員,當自強不息。在堅持民族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可廣泛吸取其他藝術的可用之處,發揮創造性思維,開拓進取,創造出既有傳統美學特征又符合時代主題的新戲曲藝術經品。
關鍵詞:詩化的韻律感清晰自然爽朗幽默既要統一又要多面創造性思維
(引言)
京劇丑角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個行當。文丑以詼諧幽默、插科打諢的人物居多,武丑以武藝高強、性格剛烈的角色為主。因為從兒時就開始了文丑行當的學習,再加上劇團的實踐,大學本科的深造,掐指算來已有十余載……
京劇表演藝術中程式美
一、京劇程式的特點
京劇的程式作為一種具象的規范.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它依從的是完整原則,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等等,依據角色、行當的特點要求,進行規范、完整、細致、夸張、美感的系列舞臺行動。黑格爾指出:“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使外在的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從“徽班進京”到“同光十三絕”.從“四大名旦”到“四大須生”.京劇發展到今天.凝結了無數藝術家的畢生心血.經過200多年的繼承、發展,逐漸形成了觀賞性、藝術性高度同一的京劇程式美京劇藝術非常重視外部形式上的表演(即程式化)。
強調唱念做打舞翻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強調形式美。每一個動作都是由手、眼、身、發、步五體同步協作進行的。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那么怎樣把程式有機地連綴起來呢?這里就有一個起承轉合的法則問題:比如動作的最小元素“山膀”.看著可能沒有什么.但是要達到形式美,就要有這樣一個程序:欲左先右,從腰部啟動,然后看手、眼隨、上步、拉開、眼向前看、踏步、靜心、亮相、睜眼、吸氣、閉嘴、吸肚和挺腰這一連串動作,并在動作中,協調。達到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也就是說.從這樣一個小的動作,也要體現出人物的氣魄和矯健。否則,如果是沒有靈魂驅動的“山膀”.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觀眾就會感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京劇重視外型的表現.但是必須是“使外在的現象符合心靈的表現”例如武戲演員的“起霸”,就是一組程式動作的組合,在動作的組合順序上幾乎是一樣的。在表演中,根據人物的不同特點.就要有不同的程式表現。比如要求《扈家莊》中扈三娘的起霸要表現出人物的驕、嬌二氣;要求《鐵籠山》中姜維的起霸要表現出人物的統帥氣魄和智勇雙全;《借東風》中趙云的起霸,因為是配演,雖然半個起霸.但是要表現出人物的八面威風而這些不同的人物個性就是要表現在基本相同的.經過千錘百煉的一舉一動上.也就是說既要注意外型的塑造.又要使每一個動作表現出人物的潛臺詞。京劇藝術的美是“美乃是靈魂與自然相一致所產生的結果。”(現代美學家桑塔耶那語)
二、京劇程式的必要性
京劇藝術的各個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為在京劇舞臺上不允許有純屬自然形態的原貌出現.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態.都須按照美的原則予以提煉、概括、夸張、美化。使之成為節奏鮮明、格律嚴整的技術格式即程式1.并在舞臺上表現出來。京劇音樂中的板式、曲牌、鑼鼓;念白中的韻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勢、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種套路,以至喜怒哀樂、哭笑驚嘆等感情的表現形式等等.無一不是生活中的語言、聲調、心理變化和形體動作的格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現。其實.世界上各種藝術都與京劇一樣存在著程式.沒有程式就沒有了藝術。程式就像我們寫文章時的語匯、詞組和成語經過嚴格的語法規范連綴起來一樣.比如中國畫家在勾畫山水花鳥時的勾勒、潑墨、積墨、皴法、烘托和用色的程序:芭蕾舞在表現各種情感時的大跳、托舉、旋轉、倒踢紫金冠;歌劇演員在抒發情感時的詠嘆調、宣敘調以及演出過程中的序曲、間奏曲、舞曲;電影在表現的特寫、近景、中景、遠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話外音等等一樣,如果取消了這些程式,這些藝術也就不能存在了。取消了勾勒和沒骨,還有國畫嗎?取消了足尖動作,還能叫芭蕾舞嗎?取消了詠嘆調還能叫歌劇嗎?取消了蒙太奇和特寫鏡頭,電影還能拍攝嗎?取消了西皮二黃的種種板式,還能叫京劇嗎?真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見,京劇中的程式就像生物中的細胞.物體中的分子與粒子一樣是無法分開的。
三、京劇藝術程式的繼承與發展
京劇行當英譯方法探研
摘要:當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改變中國在翻譯上的“逆差”狀況,迫切需要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當前京劇譯名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相關的方法,以期給相關讀者以啟迪。
關鍵詞:京劇行當;英譯;文化傳播
一、中國京劇對外傳承狀況分析
五千年的中華古國,孕育了輝煌的華夏文明,然而自從西方列強的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作為被殖民者,長期充當著從屬者與迎候者的角色。在殖民時代的西方人心中,非西方文化只能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作為國粹的中國傳統京劇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作為“劣等文化”也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建國以來,中國擺脫受壓迫的地位,開始為本國的文化在國際上找回發言權。尤其是進人21世紀,我國文化交流地位也日益平等,越來越多的國外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讓京劇走出國門成了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環,然而這方面卻少有學者涉足,為找回曾經被遺忘的華夏文明,筆者認為有必要為祖國傳統文化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
二、京劇行當翻譯的理論依據
在京劇行當翻譯中,應把文化傳播的目的與翻譯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功能派針對各種翻譯的薄弱環節,提出重社會文化及交際功能的翻譯目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翻譯在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譯者將原語文化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轉換成譯語文化中符號時,要求交際符號必須在意義方面達成共識。原語只是譯者利用的多種信息的一種,原語不再是譯者決策的至高無上的依據,它只是一種信息提供(張沉香,2008)。因此,在京劇行當翻譯時,為使翻譯名稱能準確傳達其文化蘊義,譯者可以拓寬翻譯的技巧,從直譯的羈絆中解脫出來,靈活選擇相應的合適的譯法以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讓學生愛上京劇
一些在外華僑之所以能解相思之苦,是因為在那里有一種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回聲,那就是京劇的回聲。正是這種回聲,能讓在外迷失路途的人不再彷徨迷惘,正是這種回聲,中國人憑借著它的曲調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由此可見,京劇在我們國家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了。對于我們炎黃子孫來說就應該不斷地熟悉并發揚我們的國粹。想熟悉他就必須先走進它。但如果僅僅依靠個人的興趣去挖掘它,那是遠遠不夠的。從學校推廣,效果也許會比較明顯,因為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很大,共同學習更容易培養興趣。現在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對我們的國粹產生興趣。尤其是小學生,京劇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個剛剛降臨的新生兒對于這個世界是那樣的陌生。所以讓學生從陌生到熟悉的這一過程對音樂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可是,依靠音樂老師來解決這個難題那絕對是不夠的。如果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會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愛上京劇。
一.引入線條藝術,讓京劇更加迷人
京劇突然的走進學生,對于學生來說肯定很難適應。如果說把京劇引入音樂課沒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反而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結果肯定適得其反。所以,對音樂老師來說不要急著教教他們,嘗試和其他科目的老師合作才是萬全之策.因為京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藝術。單靠音樂課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通過以下途徑可以讓學生戀上它。
1.美術課會讓京劇顯得更有靈氣
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說他特殊是因為他的地位從來都不亞于京劇表演藝術。雖然有一種說法臉譜來自假面具??墒撬⒉皇俏覀儌兩钪薪洺?吹降募俚奈矬w,也就是死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臺上的活的藝術。因此臉譜具有它獨特的魅力??床欢﹦〉娜藚s能從臉譜上找到一部分感覺,而這些感覺正是從圖案、色彩上找到的。所以,引入美術就可以讓學生先入為主的喜歡上它。有一位美術老師在上京劇課的時候,首先向學生展示的就是京劇臉譜。學生馬上就問:“為什么他們的臉上都畫得那么漂亮?”這樣一句話引起了全體孩子的共鳴。這就讓孩子不由自主的想去尋找其中的奧秘。在美術老師的引導下,他們漸漸明白了京劇臉譜和正常人的臉是不一樣的,它是五顏六色的,而且不同的色彩顯現出不同的性格。經過美術老師的引導,一張張自己動手畫的生動的展示在自己的眼前,讓他們過了一把“臉譜癮”。
2.舞蹈課能讓京劇更自然的走進學生
傳播學下京劇翻譯傳播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文化交流與輸出方面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京劇作為優秀的中華文化使者,在國際上所發揮的文化傳播作用不容忽視。京劇被翻譯成各種形式的英文文本,海外觀眾通過京劇譯文了解京劇這一舞臺藝術的內涵,但目前京劇翻譯依然存在著重翻譯輕載體的問題。京劇譯文需要適當的載體,將正確的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本文通過將傳播學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合,探究對京劇進行翻譯并推廣的可行性,同時對譯文以何種形式傳播進行思考。
關鍵詞:傳播;京劇翻譯;舞臺;受眾;載體
隨著全球化不斷加深,中國國際地位也隨之提升。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我國更加注重文化交流與輸出的重要性。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亟待繼承與創新,以此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京劇作為當下優秀中華文化輸出的代表藝術,具有較為深厚的傳播基礎,圍繞京劇翻譯方法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然而,在洞察觀眾需求的原則上,京劇譯文在舞臺上的傳播載體也不容忽視。祝一舒(2108a)指出:翻譯,作為一項跨文化的交流活動,譯者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就是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譯文通過配合對應受眾與恰當載體進行傳播,才能夠激發除專業觀眾外非專業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同時為傳統藝術注入生命力。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有助于我國在世界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陳仲偉,王富銀2018,李擎,2018)。
一、京劇翻譯傳播的可行性
1.傳播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舞臺藝術已由單純的表演藝術,轉變為具有豐富中華文化內涵的綜合藝術形式。它不僅在中國有著重要地位,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世界不同民族與地區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強。京劇作為當代“國粹”的代表之一,有著較豐富的對外傳播經驗?!皬木﹦∷囆g大師梅蘭芳于1919年、1924年的訪日演出,到1930年、1935年先后訪問美國和蘇聯,再到程硯秋1932年的訪歐活動”(孫萍,2015),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在早期進行出訪,為京劇奠定了可觀的海外受眾基礎。但是,隨著傳播程度的不斷加深,文化、語言等因素成為京劇進一步傳播的障礙。一些學者意識到京劇翻譯的必要性,并進行了相關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熊式一教授的《王寶川》譯本促進了京劇在海外更為廣泛的傳播(馬會娟,2017)。這一實踐的成功,說明海外受眾確實具有京劇翻譯的需求,也從側面說明了京劇翻譯傳播的可行性。2.基于“5W”模式的京劇翻譯。拉斯韋爾(2012)曾提出“5W”模式的傳播學理論: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布雷多克又對“5W”模式進行補充,加入“傳播的目的是什么(Why)”以及“在什么場合下進行(Where)”兩個要素,成為“7W”模式。以這一模式作為理論基礎,則可將譯者、京劇演員以及所有參與京劇傳播這一活動的人員作為傳播者。京劇的唱詞以及唱詞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為翻譯中所要傳播的信息。傳播媒介為舞臺、字幕以及表演所需的配器,傳播受眾為外國觀眾。取得的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通過想要傳播的信息,對受眾產生了何種影響,同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認知或是行為。這一過程的最終效果取決于該過程前的其他部分,應與“傳播的目的是什么”這一環節進行對比。在京劇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的目的應是令外國觀眾最大程度地了解唱詞及其文化內涵。最終讓觀眾們能夠站在藝術的角度上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從而提升中華文化整體的影響力。傳播目的是傳播者對一個傳播過程的完美預想,不應與傳播所“取得的效果”混為一談。此外,因為京劇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舞臺藝術,京劇翻譯的最終落腳點應為演出的劇場,故此處研究的傳播場合為劇場舞臺。
二、譯文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京劇名稱英譯的文化透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京劇行當;英譯;文化傳播
論文摘要:當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改變中國在翻譯上的“逆差”狀況,迫切需要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當前京劇譯名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相關的方法,以期給相關讀者以啟迪。
1.中國京劇對外傳承狀況分析
五千年的中華古國,孕育了輝煌的華夏文明,然而自從西方列強的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作為被殖民者,長期充當著從屬者與迎候者的角色。在殖民時代的西方人心中,非西方文化只能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作為國粹的中國傳統京劇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作為“劣等文化”也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建國以來,中國擺脫受壓迫的地位,開始為本國的文化在國際上找回發言權。尤其是進人21世紀,我國文化交流地位也日益平等,越來越多的國外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讓京劇走出國門成了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環,然而這方面卻少有學者涉足,為找回曾經被遺忘的華夏文明,筆者認為有必要為祖國傳統文化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
2.京劇行當翻譯的理論依據
在京劇行當翻譯中,應把文化傳播的目的與翻譯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功能派針對各種翻譯的薄弱環節,提出重社會文化及交際功能的翻譯目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翻譯在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譯者將原語文化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轉換成譯語文化中符號時,要求交際符號必須在意義方面達成共識。原語只是譯者利用的多種信息的一種,原語不再是譯者決策的至高無上的依據,它只是一種信息提供(張沉香,2008)。因此,在京劇行當翻譯時,為使翻譯名稱能準確傳達其文化蘊義,譯者可以拓寬翻譯的技巧,從直譯的羈絆中解脫出來,靈活選擇相應的合適的譯法以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