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方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2:26: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營方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改變經營方式搭建三農服務平臺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服務“三農”為立社之本,搶抓“新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的重大機遇,大力發展日用工業品、農資、農產品、煙花爆竹和再生資源五大經營網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市供銷社及所轄13個縣(市區)供銷社各類經營服務網點11000多個,年購銷總額120億元左右,年實現利稅近億元。目前,我們已建成2個大型市級配送中心和29個縣級區域性配送中心,縣、鄉超市、村級日用品農家店、農資連鎖店和村級農產品收購店8000多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
南陽市供銷社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一度出現了經營萎縮,陣地失守,效益下滑,虧損增加的局面。我們在長期艱苦的探索中形成共識:即“抓改革、活資產、建網絡”,在深化改革、盤活資產的基礎上,下大功夫打造現代流通網絡,用現代流通網絡改造傳統的經營方式,奠定供銷社生存發展的基礎,搭建為“三農”服務的重要平臺。我們把“網絡建設”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建設一縣兩中心:日用工業品配送中心、農資配送中心;一鄉兩超市:日用工業品超市、農資超市;一村三店:日用工業品農家店、農資農家店、農副產品收購店。
我們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充分利用供銷社原有網絡為平臺,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策并舉的方針,廣泛吸收各種社會資本和內部職工入股,大力改造原有網點和“雙代點”,積極吸納和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發展壯大供銷社的實力和根基。我們還通過強化資產股權和商品配送兩個關鍵紐帶的作用,建設規范化連鎖經營管理平臺,著力打造高質量的新型網絡。幾年來,我們先后投資2.6億元,改造網點8300多個,覆蓋了全市90%左右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區域流通網絡體系,年連鎖經營額達到32億元。
南陽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民賣難問題較突出。我們把“新網工程”網點建設與發展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龍頭企業對接起來,較好地實現了“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目前,我們已發展專業合作社380余個,帶動社員20余萬戶,培育農產品龍頭企業17家,帶動農戶10.6萬戶,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路子,引導農民共同進入市場,年助農增收2.5億元,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
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供銷社又重新恢復并固守了經營陣地,從根本上改變了“線斷”、“網破”、“陣地失守”、“經營萎縮”的被動局面。“新網工程”建設的快速推進,不僅有力地支持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了為“三農”服務的重要平臺,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而且各級供銷社自身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加快了“二次創業”進程,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商業銀行經營方式轉變研究
1引言
2015年6月28日,央行宣布再次下調準貸款基準利率,存款基準利率由2.25%降至2%,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至4.8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這是今年年內第三次降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存貸利差的收入,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快速推進,不僅會對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產生一定影響,還對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方式及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出了挑戰。針對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學界對此探討不斷,以黃金老(2001)為代表的學者從綜合的角度出發,指出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商業銀行應對風險方面應注重的措施;以巴曙松、嚴敏、王月香(2013)為代表的學者指出在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著重分析了中小銀行在面對利率市場化時的政策建議;以陳一洪(2015)為代表的學者通過實證分析,非利息收入對大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更應該注重拓展中間業務,優化收入結構。本文首先從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出發,分析研究了目前國內外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其次,在理論上,統籌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商行影響的同時,區分對待了其對大型商業銀行和小型商業銀行的影響,認為其影響對二者是存在差異的,并將西方商業銀行發展進程分為三個階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轉型期;最后,在商業銀行應對利率風險、逐漸轉變經營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整片文章更偏向于小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背景下的轉型研究。
2我國利率市場化現狀及國內外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分析
2.1利率市場化現狀分析
金融抑制理論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不斷加快的同時,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人為化”越來越阻礙我國經濟發展,使得傳統商業銀行憑借著該政策而獲取巨額收益的同時,資源從高效率的部門流向低效率的部門,利率市場化改革變得尤為迫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96年—2004年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始探索期;2005—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逐步實現了市場化;2013年至今,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等相關措施應運而生。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至今,已取得了部分成就,隨著我國近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快速推進,商業銀行傳統貸款業務利率已經完全放開,實現了自由化;據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要在近一年左右完全放開,從而實現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
2.2國內外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分析
地質勘探單位企業化經營方式
一、地質勘查單位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的地質勘查單位要求以市場化運作,其中含有一定的計劃經濟成分,實質上它是經營性的事業單位,是市場化的企業法人。地質勘查單位向企業化轉變的過程,不是轉化為企業,而是具有企業化的事業單位。具體來說就是國家指導和市場化的結合,以彌補過去單一計劃的不足。地質勘查在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先行性的地位,地區的發展,地質災害的研究,各項經濟建設,都不能離開它的指導。它屬于服務行業,通過地質勘查,在水利建設,工程建設,環境監測,工廠選址,環境保護方面服務。因此,它具有公益性質。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勘查體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而我國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礦產資源又不能保障目前的需求,資源的瓶頸問題較為突出。在計劃經濟影響下的勘查體制對資源的勘查影響迫切要求采用一種新型的體制。計劃經濟下的勘查任務是由上級部門制定好任務,并層層下達到地方,由地方自主勘查。要使每一個地區的勘查工作能與地方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很難的突破每一個地區的區域限制,很好的融人當地的市場??傮w來說,就是它的發展模式不能適應社會之一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適應。第一,體制上的不適應。在運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地質勘查單位是國家的一個部門,它的生存和運行由國家的撥款,勘查的成果上交國家。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的利用國家資源,存在浪費資源的情況。但它的勘查內容除了小部分屬于公共性質之外,其余的屬于商業化的勘查。第二,結構上的不適應,在計劃經濟下人才勘查隊伍由國家配置,而市場經濟下是需要市場來配置的,它不能吸收更全的面的人才。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對勘查單位進行市場經濟下的結構改革存在相當大的困難。第三,勘查單位職能不適應,我國的各種經濟體制還沒有完全的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的程度,沒有形成規范的市場,缺少相應的中介組織和技術服務單位,市場環境不優。各個地方體制的不一,使勘查單位的工作很難有效的開展,經營的社會環境不佳。因此,在全球化的經濟形勢下,對傳統的勘查單位進行改革十分必要,使之能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促進我國勘查事業的發展,能滿足我國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是促進勘查市場的規范化和勘查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勘查單位企業化經營模式的分析
1.確立企業化勘查單位的經營目標市場經濟有自身的特點,勘查單位要有效運行,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營??辈閱挝灰蔀槭袌龅闹黧w,與市場經濟下的企業一樣,對自己的經營自負盈虧、自我制定發展方向、自我符合法律法規。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第一,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經濟組織,勘查行為是一種經濟行為。第二,經濟關系明確,在市場經濟下自負盈虧,要實現企業的自我產值最大化,有主要的責任人。第三,勘查單位不再有政府和有關的經濟組織的職能,只是一種企業法人。第四,勘查單位有明確的法人治理結構。公司各種經濟行為有專人負責運營,它必須制定公司的各種規章制度??辈閱挝黄髽I化運行模式要符合我國的法律法規,原有的勘查單位在轉變的過成中要有步驟的核算好原先的各種經濟行為,對自身的資產進行評估,建立規范的制度。
2.調整原勘查單位的產業結構和隊伍結構建立市場化化的勘查單位,是對勘查行業的一次革命性轉變。它在調整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許多方面的問題,與相關的產業、隊伍、資產、市場等特別明顯。對于企業化的經營改革要全面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要以地質勘查和礦業開發為主,同時要與地方經濟的緊密結合。在勘查單位和其他的經濟實體,也要不斷的調整和提高利用多種方法進行調整,可以利用公司制方式進行規范。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抓住重點,要培養公司的主要運行市場,對其他市場也要不斷的擴展。對于公司的隊伍結構,不斷改革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在公司內部,要打破原有的用人情況,不斷吸收優秀的市場化的人才。打破原有職工身份職位,在市場經濟下競爭。采用聘用制度,打破原有的沿襲制度。要利用市場經濟的特點,實現按勞分配的制度,保護職工的各種合法收入。對原有職工要定期進行培訓,不斷吸收不斷增加的新的知識。
3.建立新的政績考核辦法在計劃經濟下勘查單位,它所有的費用由國家支付,存在許多使用上的問題。市場化的經營模式不能適應原有的考核辦法,必須制定新的標準。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實行“崗位效益工資”和“全額效益工資”,利用原有的檔案工資進行比較,同時結合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改進。在這種情況下,“效益工資”則主要看中的是個體創造的價值量和實際的利潤,而不是職工完成多大的工作量。單位的人員要有一個縱深比較,橫向分類,才能有效的利用人力資本。一個合適的政績考核標準對于勘查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我們結合西方的一些政績評價方式,提出可以采用這兩種方式,第一,相對評價法,只對職工的工作內容的相對情況進行比較,按照事情的難易程度來排序。第二,絕對評價法,是對員工的工作政績和預設的工作效果進行Lt較,然后進行比較,得出結果。這兩種方法是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交叉的評定方式,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科學使用。
談論當前旅行社經營方式
年,重慶市旅游總接待1.6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91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31%。在“十二五”期間,重慶市旅游發展要實現全面突破,實施“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的三大戰略,著力打造長江三峽、天坑地縫、大足石刻、天生三硚、釣魚城、白鶴梁等六大世界級旅游精品,力爭在兩年內使每個景區游客量超過100萬人次,這為區縣旅行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重慶市區縣旅行社的發展現狀和主營業務
旅游業是公認的朝陽產業,因對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正深刻影響著重慶市各個區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選擇與定位。旅行社作為旅游中介服務機構直接影響著區縣旅游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旅行社的發展。目前,重慶市區縣旅行社主要經營兩大業務:一是作為接待社,利用自身的旅游資源吸引其他地區的旅游者,接待前來旅游的散客和團隊;二是作為組團社,組織當地游客前往其他地區旅游。
二、重慶市區縣旅行社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重慶市區縣旅行社雖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于存在成立時間較短、總體規模較小、經營分散等原因,導致了在經營過程中出現效益差、產品同質化、過度競爭等問題。
(一)旅游產品設計單一、缺乏個性化特色
當前旅行社經營方式之論
摘要:隨著重慶市區縣旅游業發展呈現出日趨強勁的勢頭,區縣本地旅行社紛紛發展起來,但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經營散、產品同質化、過度競爭等問題。本文以區縣旅行社采用聯合經營模式為切入點,對重慶市區縣旅行社采用該模式的現狀以及給重慶市區縣旅行社行業帶來的契機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區縣旅行社聯合經營模式
2010年,重慶市旅游總接待1.6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91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31%。在“十二五”期間,重慶市旅游發展要實現全面突破,實施“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的三大戰略,著力打造長江三峽、天坑地縫、大足石刻、天生三硚、釣魚城、白鶴梁等六大世界級旅游精品,力爭在兩年內使每個景區游客量超過100萬人次,這為區縣旅行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重慶市區縣旅行社的發展現狀和主營業務
旅游業是公認的朝陽產業,因對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正深刻影響著重慶市各個區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選擇與定位。旅行社作為旅游中介服務機構直接影響著區縣旅游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旅行社的發展。目前,重慶市區縣旅行社主要經營兩大業務:一是作為接待社,利用自身的旅游資源吸引其他地區的旅游者,接待前來旅游的散客和團隊;二是作為組團社,組織當地游客前往其他地區旅游。
二、重慶市區縣旅行社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大企業經營方式制定
摘要:通過對目前的市場狀況的定性分析確定的一個比例,有必要隨著市場狀況的變化作出調整,但是調整的頻率不宜過于頻繁,否則必然增加交易成本或造成流動性損失,較大調整的時間間隔以一年為宜,平時只適合進行微調。
企業(enterprise: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從而進行生產經營,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在商品經濟范疇,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贏利為目的,以企業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捌髽I”最新定義現在對企業的研究越來越模糊,鬧不清楚什么是企業。)——進行資產經營是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可持續發展的產經營的手段主要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投資活動。本文列舉了需要。企業資幾種比較可行的方式,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并根據分析提出了相關的建議。這些投資手段有:
股權投資,包括對金融企業的投資、產業投資和風險投資
證券投資,包括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
資產委托管理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7月份全國金融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企業存款已達4024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6%。而同時期我國GDP的增長為8.2%。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隨著經濟的增長,企業的現金資產不斷上升,且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率。同時表明,大部分企業將現金資產都存入了銀行,反映出投資渠道的單一。企業存款中,又有相當大部分(約60%以上)是屬于企業集團的閑置資金,這部分資金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進入生產領域,而是在銀行獲取較低的收益,無論從資源配置還是企業資產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對于企業集團來說,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資產經營,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我國農業用地經營方式論文
「內容提要」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到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不僅是我國農業經濟今后改革發展的長遠方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同時,為貫徹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供了現實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找到適合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財政支農政策,有效推進改革的穩步進行,則是根據中國國情所必須做出的宏觀政策性安排。本文就我國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調整,以及進一步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的政策取向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探討。
「摘要題」土地經濟
「關鍵詞」農地經營方式/財政支農/大規模集中經營/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流轉
“三農”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就目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來看,要真正解決好這一復雜而又重大的問題就必須充分重視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支持,并且緊密結合農業各方面變革的實際,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用地經營方式的變化趨勢,筆者認為它將代表今后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管理、就業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并奠定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本文就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前提下,財政支農政策如何與其相互配合并促進其不斷發展與完善加以探討。
一、當前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用地出現了許多如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經營、企業化農業等一系列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的主觀愿望,更是農業生產力自身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當前的財政支農政策和現實工作在一些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這一農業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存在許多問題。
淺析客運公司經營方式對價格影響的利弊分析
據初步統計,*年全縣共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68億元。其中58省道(分泰線)改建工程完成1.015億元,58省道縣城過境接52省道工程完成1380萬元,58省道大中修工程完成5016萬元,康莊工程完成7500萬元,綠色通道建設完成145萬元,其它縣、鄉、村公路(包括泰慶公路等)完成229萬元。全縣共擁有等級公路1124.28公里。其中省道128.85公里,縣鄉道726.87公里,專用公路31.16公里,村級等級公路237.4公里;按技術等級劃分,有二級公路37.898公里,三級公路60.8公里;四級公路780.496公里,準四級公路245.086公里;公路密度63.8公里/百平方公里,油(砼)路面498.2公里,路面鋪裝率44.3%。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入,我縣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是,交通事業的發展與之極不相稱,尤其是近年來的短途客運市場秩序較混亂。針對這一情況,縣委、縣府極為關注,在近年來先后兩次對客運市場管理體制進行的改革,主要是從短途客運單車經營改為掛靠公司經營,又從掛靠公司經營改為現行的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方式。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經營方式的改革主要是對客運掛靠經營的車輛進行全面清理整頓,收回到期的客運線路,重新實行配置,開展快速化和農村客運便捷化改造。通過改造目的是使我縣客運市場達到線路經營權明確、車輛產權清晰、企業管理規范、人員素質普遍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安全質量明顯改善。雖然改革收效頗大,在經營者搶班次、爭客以至打架斗毆、企業不運營風險及交通安全等方面大有改善。但是,短途客運票價的制定和執行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弊端?,F對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對價格影響的利弊進行分析。
一、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對價格影響的弊端,主要是由于自身經營方式造成壟斷或相對壟斷的經營
(一)從會計成本核算的角度,這種經營方式實際發生的營運成本較高(從運價成本構成等方面進行分析)。交通運價由運輸成本、稅金和企業利潤組成。運輸成本是運輸價格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制定運價的基礎。它是運輸企業在運輸過程中所發生的物質消耗和勞動報酬支出,即運輸中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運輸成本項目一般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代收費用三類。直接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如材料、燃料、折舊和修理費用、工資等。間接費用是維持企業經營管理需要和組織運輸生產的發生的費用,如車隊、企業管理費等。代收費用是指行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按有關政策規定而收取的費用,這部分費用多數有一定的強制性,如公路建設基金、公路養路費、公路運輸管理費、過路費和過橋費等。其中直接費用是構成運輸成本的主要內容。在運輸成本構成中燃料、修理和折舊費用、工資所占比重比較大,分別占15—20%、25—30%、9%左右。
短途客運單車經營成本組成主要來自直接費用和代收費用,幾乎不考慮維持企業經營管理需要和組織運輸生產的發生的間接費用,運輸價格執行經常在客運淡季時低于政府制定的運價。隨著掛靠公司經營和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車隊和經營公司的營運成本開始增加,如直接增加的有掛靠管理費、經營場所租金、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用等;車隊的經營產權等資產相互倒賣,出現大部分的經營產權等資產虛高等現象,給經營者帶來沉重的負擔,直接影響到折舊提成和經營利潤分紅等,從而增加了營運成本。經營者不得不以提高客運票價來彌補由營運成本提高而增加的部分費用。因此,短途客運單車經營定價更靈活性,在市場經濟的市場充分競爭的環境下,它的價格更具有競爭力。
(二)這種經營方式提供政府價格等部門的營運成本參考依據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且經營者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從政府制定客運票價的成本依據方面進行分析)。公共交通屬重要的公用事業,行業投資較大、具有相對的壟斷性。因此,客運票價被列入政府管理的定價目錄范圍,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出臺制定和調整價格??瓦\票價的制定和調整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上級文件精神進行制定和調整;另一種是由經營者根據營運實際情況,提出要求召開價格聽證會制定和調整價格的理由,經聽證會公開審核,并將審核的制定和調整意見報權限部門審批通過。兩種定價的基本依據是社會平均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而社會平均成本是最主要的依據。社會平均成本是由不同經營者的個別經營成本平均而來。
農業用地經營方式變革論文
「內容提要」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到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不僅是我國農業經濟今后改革發展的長遠方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同時,為貫徹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供了現實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找到適合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財政支農政策,有效推進改革的穩步進行,則是根據中國國情所必須做出的宏觀政策性安排。本文就我國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調整,以及進一步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的政策取向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探討。
「摘要題」土地經濟
「關鍵詞」農地經營方式/財政支農/大規模集中經營/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流轉
“三農”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就目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來看,要真正解決好這一復雜而又重大的問題就必須充分重視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支持,并且緊密結合農業各方面變革的實際,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用地經營方式的變化趨勢,筆者認為它將代表今后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管理、就業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并奠定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本文就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前提下,財政支農政策如何與其相互配合并促進其不斷發展與完善加以探討。
一、當前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用地出現了許多如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經營、企業化農業等一系列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的主觀愿望,更是農業生產力自身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當前的財政支農政策和現實工作在一些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這一農業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存在許多問題。
湖北省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思考
一、對近些年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反思
(一)靠天吃飯的格局必須得到根本改變。湖北省地處南北過渡地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適宜作物多樣化,應該說生產潛力比較大。但是由于水利設施老化,抗災避災農業發展不夠,農業保收能力比較弱,規避災害能力比較差。自2000年以來,我省作物受災面積一般在5000萬畝左右,旱與澇的災害占70%以上。2003年中稻高溫熱害,糧食減產20億斤。2004年是好年成,受災也有2300萬畝。2005年一開春低溫凍害,受災達1400萬畝。目前,我省除江漢平原和鄂北崗地的部分地區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生產受制于天命,還是望天收。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農田生產基本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避災農業,科學安排作物茬口,提高農業保收能力,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富于民。
(二)農業比較優勢的原則必須牢牢堅持。市場經濟大潮中,發展農業人人亦云,跟著別人屁股追,效益難提高,農民難致富。前些年吃了不少的虧,如稻谷每斤不到0.4元,西瓜每斤才5分,谷賤傷農、瓜賤傷農。近些年,我省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主動適應市場,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調整生產結構,發展優勢和特色農業,種植業抓布局優化,發展板塊;畜牧業改變一家一戶的傳統方式,發展小區;水產業依托水資源,精細喂養,建設片帶。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把產業做活,成為上下共識。農民從調整中嘗到甜頭,在夾縫中得到好處,如仙桃市依托地緣優勢,發展水產業,占武漢市鮮魚供貨量的75%。云夢縣蔬菜越做越大,特色菜藜蒿占領了武漢市場。因此,抓住了優勢,就抓住了市場主動權,就抓住了增收增產的牛鼻子。
(三)農產品加工增值必須緊緊抓住。湖北省作為傳統農業區,在生產發展上比較強,在加工增值上相對弱;在生產上辦法多些,在增值上措施顯得不足,農業發展出現明顯的短腿現象。近些年,我省在搞活產品流通、發展加工業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帶動能力的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但是企業普遍不強,一般產值不過3、5億元,沒有在全國叫得響、打得出的品牌。象河南的雙匯去年產值260億元,基地遍布大江南北;湖南的旺旺產值過100億元。這方面我省差距還不小。只要把農產品流通加工增值問題解決好,把農民生產出來產品的后路解決好,我省農業將會有一個質的上升。
二、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應把握的原則
一是實行高產優質高效與多種多收相結合。在人地矛盾尖銳的境況和市場優先的原則下,生產出更多的優質安全產品和提高土地產出率同等重要。選擇的品種要優質化,生產過程要標準化,提高產品的檔次。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安排茬口和利用生物互生關系,選用適宜的種、養模式,一種多收,多種多養,立體種養,提高資源利用率,既增加產量和效益,又保護地力。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營管理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