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20:06: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就業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就業難

創業主導就業解決就業難論文

摘要: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拉動就業的強大驅動力,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極低,制約我國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是創業支持體系不完善。要想盡快提升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水平,一定要構建并能落實好一套全方位的高效的創業支持體系。青年大學生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創業的智慧,他們是創業的主力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引擎,理應得到政府、高校及社會的重視,將創業支持的重心轉移到青年大學生身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就業;支持體系;創業支持體系

創業是具有創業意識、創業技能及創業資源的人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創業需要良好的創業環境來營造,這與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度騽摌I觀察》(GEM)2002年度報告顯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創業人數占據大學生總群體的20%-30%。特別是斯坦福大學的師生,聞名世界的高科技產業群基地硅谷有60%-70%的企業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創辦的。據麻省理工學院1999年的一項統計,該校畢業生已經創辦了4000家公司,現在聞名于世的微軟、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在校大學生創辦的公司。

相比之下,2002GEM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創業的人數還不到畢業生的1%,2009年《社會藍皮書》也表明,我國自主創業型就業極少,只占1.2%。此外,據2008年江蘇省鎮江市4所高校的大學生畢業去向的問卷調研中發現(見圖1),有自主創業想法的大學生僅占畢業生人數的5%,僅以江蘇鎮江高校為例,說明大學生創業還處在意識萌芽的階段。

大學生就業難是擺在我國面前的突出問題。全國人大十一屆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國外的創業實踐證明,創業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等方面共同實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完備的創業支持體系,體系構建見圖2。

1宏觀政策保障體系

查看全文

畢業生難就業策略策略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成因于: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不足、家庭和個人的思想準備相對不足、高校應對就業市場變化的自主權相對不足。解決就業難的問題,需要時人的擇業觀念的形成過程進行適時而科學的引導,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積極探索就業工作新機制。

論文關鍵詞:畢業生;就業;原因;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個復雜問題,交織在其中的有兩條線:從上到下是縱線,包括政府、社會、家庭與畢業生個人三方;從進到出是橫線,包括選型、培養和營銷三個環節。從宏觀上分析“就業難”的成因,目的是提出解決“就業難”的對策。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成因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由于社會各方面對高等教育大發展準備不足造成的,具體體現在“三個相對不足”:

(一)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不足。國家在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之初,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穩步和適度發展上,盡管社會上要求增加招生的呼聲很高,但基調還是“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優化結構,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據此,“九五”時期的頭三年,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分別為96萬、100萬和108萬人,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年遞增速度均為5.5%。1998年l2月24日印發的《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根據各地的需求和經費投入及師資條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機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圃谛I倲祵⑦_到660萬人。招生計劃的增量將主要用于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規模應有較大的增長。高等教育入學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徑),提高到2000年的ll%左右。1999年6月l3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第二項第9條明確提出,“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要從現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999年6月以后,由于國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果斷作出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決策,高等教育由“穩步發展”轉為“加快發展”,揭開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跨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序幕。1999年當年擴招48萬人,相當于當年一下子興辦了48所萬人大學,其后的兩年連續擴大招生,高校在校生比1998年翻了一翻。1999年6月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目,在2002年就實現了。整個大眾化的發展進程縮短了8年。大幅度“擴招”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緩解就業壓力,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保證社會穩定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由此也引發了教育、教學和管理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一系列問題最終又都在隨后的畢業生就業問題上體現了出來。當然,這并不是說,“畢業生就業難,都是擴招惹的禍”。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也并不是“擴招”以后才出現的?!皵U招”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據統計,1998年高校畢業生的待分率就高達30%。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實質上是“擇業難”的問題。急劇的“擴招”使得社會提供給大學生選擇的與其價值身份相適應的就業崗位不足。

查看全文

統計學專業就業難問題及對策

摘要:統計學是應用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下面的二級學科,與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學、金融學等專業并列。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它的使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但是從研究生的報考受歡迎程度來看,統計學并不受歡迎,很多學校該專業的研究生都是調劑過來的。普遍來看,統計學專業的就業面并不寬。

關鍵詞:統計學專業;就業問題分析;方法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和對于市場經濟多元化的改革持續,統計學顯得極其重要,回顧這幾年,統計學在國內的發展十分迅速但各個領域的統計學從業人員基本上都達到了飽和狀態,作為一個一級學科,統計學的就業形勢以及就業面并不算寬,如何提高統計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深刻研究分析的問題。統計學專業就業問題

1統計學的應用相當廣泛,是工農業生產及科學管理的重要工具

我國統計學的研究較晚,時至今日,開設統計學的高等院校也并不太多。而且對于統計學的理論方法的知道中,只是來源于課本上的東西,過分的強調理論知識,單調的用統計學定理公式以及概念去引導學生。

2公司傾向名校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討

摘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逐步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傮w上看,目前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如職業類院校畢業生,文史哲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如理工類畢業生,這既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有關,也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等緊密相關。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應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政策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優化高校專業結構和教育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還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經濟結構;人才培養;就業觀念

一、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主要表現

現代大學生就業制度的特征是用人單位與畢業生在市場需求導向下的雙向選擇,這個過程離不開政府調控和學校指導等外部合力的推動作用。當前,社會各個領域的就業壓力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而持續增大,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逐漸引起黨和政府的關注、學生及其家長的關心。近些年,在大學生就業方面出現了一些不十分和諧的現象,比如許多畢業生選擇考研來暫時逃避就業壓力,啃老族、校漂族、城漂族群體增大,就業歧視現象在較大范圍內存在,等等。從不同層次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來看,由于技術類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大,高職高專等職業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較為樂觀。相比之下,由于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較高,社會能夠提供的符合他們期望值的崗位有限,因此其就業形勢嚴峻。而從不同專業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來看,理工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好,文史哲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差。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往往期望就職于行政事業單位,或從事企業管理工作,但由于人才供給遠遠大于需求,現在很多大公司、社會機構甚至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越來越重視“品牌效應”,招聘人才時往往明確規定僅招收教育部直屬高校、“211”高?;颉?85”高校的畢業生,甚至對碩士和博士也要限制第一學歷的就讀學校。也是由于供給大于需求的原因,一些用人單位不顧國家相關規定,在招聘人才時有歧視女大學生的現象。廈門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同等條件的1068名大學畢業生,女性的就業率為63.4%,比男性低8.7%。由共青團中央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進行的就業狀況調查結果也顯示,女大學畢業生的預期收入往往比男大學畢業生低,而一些用人單位對男女大學畢業生承諾的工資待遇差別更大。顯然,在勞動力市場,女性畢業生受到嚴重不平等的待遇[1]。

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當經濟發展速度較高時,一些新企業、新崗位層出不窮,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反之,當整體經濟形勢不好特別是經濟下滑時,會因企業停產、倒閉、生產規??s小等導致就業崗位減少,失業工人流入就業市場,從而增大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總體經濟發展形勢來看,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蕭條態勢明顯,經濟結構已進入持續性調整階段。就我國經濟發展形勢來看,在經過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之后,目前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模式調整成為當前經濟領域的重要任務。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一些企業的經濟效益不理想,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不利影響。具體而言,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面。

查看全文

高職學就業難原因剖析與思索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嚴峻問題便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如何理性看待高職學生就業。系統分析高職學業就業困境,以尋求對形勢逐步緩解的途徑已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重大任務。文章通過對造成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作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的途徑,以此探索當前高職教育所面對的就業難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很大發展。從2000年到2005年,我國普通本、??粕猩藬岛驮谛I藬的昃鲩L速度為28.74%和26.59%;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年均增長速度為35.99%和32.47%。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年增長速度比普通本、??频恼猩藬岛驮谛I藬捣謩e高出1312和10.21個百分點。2002年全國高職畢業生61萬人,2003年96萬人,2004年147萬人,2005年超過200萬人,2006年212萬人,2007年226萬人,2008年241萬人。高職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造成了高職教育發展中的高職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特別是“人才高消費”現象,使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為此,教育部提出“畢業生就業難在高職,重點也是在高職”。高職畢業生作為我國勞動力資源中的一個優秀群體,其合理、及時充分的就業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一、高職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整體就業形勢不樂觀。近年來。畢業生數量與社會需求差距在加大。國家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況調查分析》顯示,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業走勢將保持平穩。??粕尸F下滑趨勢。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22%,而人才需求降幅降幅為22.0%,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就業接收崗位急劇減少。2007年末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外各類型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甚至出現大量中小型企業倒閉潮,進一步加劇了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的嚴峻形勢。

查看全文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表現

就目前情況來看,女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呈現出就業難的局面。這種就業困難的現實狀況,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就業率低。雖然多數女大學生在校成績相對于男生更顯出色,專業技能也相對扎實,但在求職過程中仍舊處于劣勢地位。近年來,女大學生就業率一直低于男大學生,尤其是初次就業率。北大教育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4年男性就業落實率顯著高于女性。男性就業落實率為77.3%,女性為65.9%,兩者相差11.4個百分點。女大學生的低就業率主要表現在初次就業時間拖延、預期收入與現實收入之間的差距較大等方面。第二,就業質量差。從整個就業市場的視角來看,男女大學生就業質量不平衡現象十分明顯。譬如,男女大學生“同工不同酬”;同等職位男女求職條件要求不一,存在女高男低的情況;男女大學生未來升遷、發展機會不均,男多女少;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長相、身材、身高等形象因素要求苛刻。如此種種都致使女大學生的就業層次越來越低,就業質量越來越差,發展空間也越來越狹窄。第三,求職門檻高。在就業過程中,往往一些待遇好、具有發展潛力的職位對應聘人員的條件要求都較高,且多傾向于男性。若是女性應聘者,則需要具備比男性應聘者更突出的個人條件才有機會參與競爭。此外,女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有限,就業范圍比較狹窄。比如在機械、冶金、化工、建筑等行業往往比較青睞男大學生。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勞動力市場發展失衡,就業保障機制不健全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我國普通高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已經達到較大規模(近幾年大都在七百萬左右)。而整個社會的有效勞動力需求卻遠遠滯后于畢業生的急劇增長,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有效崗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整個勞動力市場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一些勞動力密集型單位因為產業屬特殊性要求使然,女大學生不愿意也不適合從事此類行業。這就造成了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無法吸納大量女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我國《憲法》、《勞動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都在保障女性就業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旨在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實現就業機會均等化。但是,由于保障婦女勞動權益的法律法規較為籠統,缺乏相應的具體配套措施,結果“就業平等”目標的實現仍然是奢談。

(二)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機制存在缺陷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難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我國的就業形勢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大學生就業難隨之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近幾年國家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最大限度地為畢業生提供服務,同時政府在宏觀調控、深化教育體制、培育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工作;對于不能很快適應轉型期大學生就業體制的大學生,除了學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需要自身轉變就業觀念,強化競爭意識,積極應對。要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不能單靠某一方面的努力,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協同配合和共同支持。對此,本文進行了仔細研究,并嘗試提出了若干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原因分析;指導對策

1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

眾所周知,二十年前,對于尋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來說,從一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前途一片光明,畢業生受到政府部門、教研機構和大型國企的爭搶,時過境遷,現如今,大學生往往一畢業就會加入世界上最為寵大的失業大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按髮W畢業生個人急、學生家長急、社會各界急”是大學生就業難的真實寫照。大學生就業總供求矛盾突出、結構性矛盾越來越尖銳(區域、行業、職位)、人才供需雙方的矛盾加大(能力、忠誠度、薪酬),大學生就業困難,不能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家長們的重視。

2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指導對策

2.1高校應切實做好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研究論文

摘要: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近幾年來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話題。在教育成本激增的今天,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了一個影響教育和經濟兩個重要國民領域的社會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來提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1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大學生就業問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漸露端倪,近幾年成為突顯的社會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勢。從2003年至2008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每年增加量超50萬,而每年畢業大學生一次就業率在70%左右,未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從2006年開始,未就業人數已經超過100萬。據統計,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10萬,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似乎已很難避免。尤其是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是難上加難了。

目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普遍遇到三難,即落實用人單位難、專業對口難、正式上崗難。最近幾年對外公布的初次就業率一直維持在70-75%之間。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影響到高校穩定、社會和諧和人力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等,而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有識之士的更多關注。

2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學生就業難問題應對論文

摘要: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高校迎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重大難題,為做好女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創造條件,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幫助女大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拓寬就業前景;切實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關鍵詞:高校;女大學生;就業

從2007年起,教育部在教學評估中突出對就業狀況的考查,對就業率作假的高校實行“一票否決”制。2007年教育部要將就業率與年度招生計劃適度硬掛鉤,堅決調減就業率低的高校和專業的招生名額。就業狀況成為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一級指標。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從2002年開始,每年都有超過60萬的大學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女大學生。2007年高校畢業生495萬,首超新增就業崗位的半數,在這個大背景下,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日趨嚴峻的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向高校教育及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如何做好女大學生的就業工作,以應對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成為目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那么高校應如何應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現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

一、學科規劃、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以市場為導向

高校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盲目開辦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對一些冷門專業沒有及時根據市場調整招生人數,沒有及時改革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畢業未就業先失業。同時高校也存在不能很好地協調不同專業之間男女生性別比例的問題。因此,學校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學科專業,對一些市場有需求同時適合女性的專業,如英語、音樂、美術、旅游、服裝、心理咨詢、護理、財會管理、教師等專業多開設。結合市場發展的需要,高??梢試L試因材施教,使開設的課程、選擇的科目更有彈性,方便女大學生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例如增加必要的“成功學”“職業生涯規劃”“禮儀修養”等選修課程,有利于開拓她們的視野和思路,有利于提高她們的修養,培養她們的自信和氣質,提高就業競爭力。

此外,在招生宣傳中重視對就業去向的介紹,供考生和家長選擇專業時參考,并對女考生的專業選擇及時加以引導,以盡量減少畢業時面臨就業難的困境。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10篇

第一篇

一、可雇傭性理論概述

可雇傭性理論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理論之一,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可雇傭性進行了研究。1998年美國人Hillage和Pollard提出,可雇傭性是指員工獲得最初就業并維持就業和在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勞動者的可雇傭性包括勞動者擁有與崗位相應的知識、能力、技能等因素,同時具備基本職業態度、從事崗位的資本并能運用和使用這些資本的方法等。求職者的可雇傭性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它不僅包含求職者本人,還涉及用人單位和相關的機構。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還涉及高校及主管高等教育的機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研究可雇傭性問題可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一是求職者的個體因素,包括求職者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健康狀況、信息搜尋、適應性和流動性;二是求職者所處的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社會環境;三是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因素、幫助和便利。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注大學生的就業,政府和企業也千方百計地提供就業崗位,但年年都是最難就業年??梢赃@樣說,大學生就業難的真正原因是他們自身的就業能力不強,也就是“可雇傭性”不足,其知識水平、能力素質、技能水平等與社會需要還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成功就業。因此,當務之急是提高大學生的可雇傭性。

二、大學生的可雇傭性分析

(一)個體因素

大學生的個體因素有四個方面:(1)職業生涯目標不明確。雖然各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但收效甚微,一些畢業生在擇業前都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求職意向。(2)綜合素質不高,復合型人才不突出。復合型人才應該是具有不同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技能的組合使得人才更具市場競爭力。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具有典型的“90后”特征,對自身認識不足,往往重視知識技能的提升,而輕視對自我管理技能和可遷移技能的培養,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存在自我約束力差、責任心不強、工作技能不足等問題。(3)就業心態不正,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4)對工資收入和工作地區的要求較為苛刻,與大學生的預期不符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