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4:42: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句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名詞短語結構及句法

關鍵詞:簡明短語結構;名詞短語;線性化;論元

摘要:簡明短語結構下線性化的要求取消了名詞短語結構中的中間投射,并加入了輕名詞n這一功能語類。通過對英語動名詞與名詞短語在句子中的分布可以看出,線性化理論驅使了動名詞中簡單名詞至動詞之前的移位以及做主賓語的名詞短語至限定詞短語的進一步投射。這樣限定詞短語假設得到修正,是否產生限定詞短語投射這一操作不是必須的,它取決于名詞短語在句中是否為承擔題元角色的論元。

管轄與約束理論對普遍語法的研究采取了模塊式的處理,X-界標理論[12]作為管約論的一個重要模塊,對短語結構的表征起到重要作用。這個理論認為一個短語成分XP應存在三層不同的投射:最小投射(X)、中間投射(X'''')以及最大投射(XP)。Chomsky(1995)[3]提出,在句法推導過程中的所有信息必須來自詞庫,而不能加入由外界強制界定的新信息。這樣X-界標這一表征理論與包含條件產生沖突,而這一沖突直接導致了簡明短語結構的誕生。本文運用簡明短語結構的理論對名詞短語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也討論了英語動名詞結構以及主賓語位置上的名詞短語結構等問題。

1簡明短語結構理論

簡明短語結構認為句子推導不會承載任何冗余信息,合理的句法操作手段只有兩個:外部合并與內部合并(Chomsky,2007)[4],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合并與移位。Nunes(2004)[5]對移位加以解構,認為移位的內容就是復制+合并+刪除,因而語法操作的原始手段只剩下合并。合并將兩個且只有兩個成分α與β從算式庫中提出,合并成新的成分γ。γ的內容與產生投射的那個成分的內容相同,也就是說如果α發生了投射,那么γ就是α投射的標簽,β亦然。

按照這樣的理論,任何句子的推導都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中間投射做為X-界標理論所額外附加的信息在推導過程中不再發生作用。先前的中間投射不復存在,而轉變成為最小投射或者最大投射。

查看全文

論利用句法規則對消歧問題的探討

摘要:英語是語法學家們的研究重點,然而他們只是限于對從句結構的研究,而對從句關聯詞的研究很少。從國內情況來看,英語從屬句是一種有別于漢語句法的特殊句式,中國語言學界非常重視,在英漢翻譯、英漢對照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用例句總結常用的歧義結構,并利用句法規則對消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英語從句;關聯詞;歧義

ResearchonDigestionofEnglishClauseAssociatedWordAmbiguousPhenomenon

Abstract:Englishisthefocusofthestudyscientists,buttheyareonlylimitedtothestudyofclausestructure,whiletherearesofewresearchrelatedtotheclause.Inthedomesticsituation,theEnglishsentenceisasubordinatedifferentfromtheChinesespecialsentencesyntax,Chinese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academiclanguagei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havedoneagreatdealofresearch.Inthispaper,summaryofcommonlyusedexamplesofambiguousstructureandtheuseofsyntacticdisambiguationrulesissuesindepthhasbeendiscussed.

Keywords:Englishclause;associatedwords;ambiguity

一、英語從句關聯詞特征及分類

查看全文

小議英漢語言句法之差別

關鍵詞:法律文獻翻譯主述謂結構主謂結構主題句

摘要:漢語法律文獻中主題句的處理辦法可從英漢語言句法入手。處理辦法主要有4種,包括由“if”引導的從句、由“when”引導的從句、由“where”引導的從句以及由“who”和“whoever”引導的從句等。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擁有截然不同的起源與文化背景,在詞法和句法中有大量形式上的不對等之處。尤其法律漢語是TC語言,而法律英語是SV語言,從這一角度來探討漢語法律文獻的英譯是本章的重點。本文把兩種法律語言的對比與對比語言學相結合進行研究,尤其是對漢語法規中無主句現象的分析與處理,作者做了深層探討,突破了以往法律工作者單純研究法律條文內容或者語言學家們單純研究語言本身尤其是文學語言的局限。

一、英漢語言句法之區別

我們知道漢語中主語的地位不如英語中重要。而且,有時在漢語中用主謂結構分析句子是不夠的。實際上,中國的語法學家們早就注意并討論該事實了。趙元任先生在他的《中國口語語法》一書中指出“即使把被動句和是字句也算在內,漢語中SV結構(SubjectandPredicatestructure)的句子所占比例并不大,可能不足50%,所以把主謂結構處理成主題與述題結構似乎是可行的?!盵1]123自從趙做出這一有名論斷之后,“主題”這一概念受到了中國大量語言學家們的關注。在中文中,許多句子以說話者開始談論的事物開始,即“話題”開始全局,而并不一定是主語開始,即使有時它或多或少被認定為是主語。而句子的其余用來談論話題的部分則被看做是“述題”。因此,漢語句子中的話題,就如同英語句子中的主語一樣,在句子的組織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不像主語是一個語法單位,主題則作為句子注意的中心,它主要是一個語義概念。

1.法律漢語中的主述謂結構

查看全文

漢語主題語用解釋和關系化

⒈引言

本文將對過去所提出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即:漢語中話題結構和關系結構(therelativeconstruction)之間的關系,并非在句法的特征方面,而是在句法話題的語用解釋方面得到最好的論述。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就跟句法話題有關的關系化(relativization)來說,現在定義的句法話題在漢語中并不能表現出一致的語法功能。跟話題結構的句法特征無關,本文從語用角度將句法話題分為三種,即事例話題(instancetopic)、框架話題(frametopic)和范圍話題(rangetopic),每一種都由涉及話題結構的特殊主題結構表現出來。我認為,本文提出的語用差異,在論述漢語話題結構是否以及如何轉變為關系結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三節分別簡要討論漢語話題結構,包括三種有句法依據的句法話題,還將簡要討論漢語的關系結構。第四節將證明,如認為句法話題具有一致的語法功能,那就無法對漢語的話題結構和關系結構之間的關

系作出令人滿意的論述。第五節將討論對句法話題的語用解釋,并且表明如何確定對句法話題的三種語用解

釋。第六節將根據第五節中列出的句法話題的語用差異,對漢語的話題結構和關系結構之間的關系作出簡潔

的論述。第七節是結論。

查看全文

英語歧義現象與英語交際教學論文

摘要:歧義是較為常見的復雜的語言現象,它是指一個語言項目具有兩個或多于兩個含義的現象,其類型可分為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等。歧義所導致的語言層面和語義內涵的差異令學習者困惑,因而在交際活動中構成理解障礙,從語音、詞匯和句法三方面了解歧義的起因和構成,并把英語歧義理論研究與英語實際教學相結合,總結出有效的排除歧義的方法,有助于學習者掃除語言交際中的障礙,正確理解言語交際的目的。

關鍵詞:歧義;語音;詞匯;句法;英語教學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而不是人們根據科學規律創造出來的。因此,語句和語義之間沒有一種必然的一一對應關系,往往不同的語句可以表達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語句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大部分語言工作者普遍認為,如果語句在結構上遵循語法規則、語義上符合邏輯常理,其深層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釋義,則會出現歧義(ambiguity)。英國語言學家Leech將歧義定義為“一個語言項目具有一個以上的認知意義”[1]。歧義現象在交際過程中又分為無意歧義(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義(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語言使用者本身或語言結構自身的缺陷,而導致交流受阻的語言現象,是語言矛盾的自然顯露;后者是說話人對于語言結構矛盾的積極利用,它通過多種語言手段在語音、詞匯、句法、語境等層次上反映出來,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

歧義的產生要具備語義、句法和語用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語義上的多義性為歧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句法歧義則為歧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而語用則為語義和句法所引起的歧義提供了合理解釋的多種可能性。本文主要從語音、詞匯和句法三個方面闡述英語無意歧義現象,并結合實際教學分析和總結排除歧義的方法。

一、英語教學中的歧義現象

1.語音歧義(PhoneticAmbiguity)

查看全文

第一語言練習研討情形

摘要:本文對兒童習得第一語言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些理論性的綜述,從語音,句法,語義等方面介紹了近十年國內外母語習得研究的新發展,旨在探討這些研究成果對學習第一語言以及第二語言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第一語言;兒童;第二語言

一、引言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第二語言的學習,但大部分人對自己的母語并沒有很好地了解。兒童很容易就能掌握他們的母語,然而對于二語的學習,特別是課堂上的二語學習,學習者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難。是否可以從相對系統完善的一語習得研究中獲得啟發,從而更好地進行二語的教與學呢?本文的出發點是:了解第一語言習得是認識第二語言學習的基礎。國外已有很多研究(Skinner1957;Chomsky1965;Bloom1971;)專門針對兒童的母語習得這個領域;國內也有部分學者(朱曼殊1986;李宇明1992&1995;李行德1997)對兒童的漢語習得進行了觀察總結。本文首先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回顧第一語言的早期理論和研究。接著重點介紹第一語言習得在過去10年(1997-2007)的研究發展。

二、第一語言習得早期理論和研究的簡單回顧

兒童語言習得研究源遠流長。最早的語言習得實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埃及法老Psammetichus為了驗證語言起源,命人將兩個剛出生的嬰兒置于荒山茅屋中,嚴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兩個嬰兒面前講出一個字來,否則格殺勿論。據說當時得到的是現在土耳其北部邊陲某部落的語言。同樣的在15世紀,蘇格蘭的詹姆斯四世重復了當年Psammetichus的實驗,可是他得到的卻是希伯來語。由此可見,人們對一語習得的關注由來已久。當然,從現代語言習得的角度分析,這些實驗的可信性很低,但是這些實驗暗示了以前的人們對語言習得的這樣一種看法:語言能力是天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兒童習得母語的獨特能力,第一語言習得的研究也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如生物學,人類學,病理學,心理學,神經學,社會學等等。下面從縱橫兩方面進行回顧。

查看全文

概念整合分析論文

一、明喻暗喻之分與句法形式之亂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辭格。它以相似關系為基礎,正如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所指出的,用“另外的事物”來形容、說明與之相似的“思想的對象”。其中“思想的對象”稱為比喻的“本體”,“另外的事物”稱為比喻的“喻體”。一個典型的比喻至少包含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要素;比喻詞表現了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關系,并且在句法形式上把兩者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傳統修辭學根據本體、喻體、比喻詞的異同及隱現把比喻三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前兩類中本體和喻體必須共現,借喻則隱去本體,只見喻體。本文僅討論本體、喻體共現時比喻的句法形式,以下所講“比喻”僅限于指明喻和暗喻。

一般認為,明喻和暗喻的區別在于比喻詞。明喻的比喻詞表示“相似關系”,包括“像”、“如”、“仿佛”、“一般”、“似的”等等。暗喻的比喻詞表示“同一關系”,如“是”、“等于”、“當作”、“變成”、“化為”等等。暗喻也可以不使用比喻詞,通過其他手段把本體和喻體直接等同起來。這樣區分的后果之一是將兩類比喻的句法形式完全系于兩組比喻詞的句法屬性;后者顯然互不相干,即使在明喻或暗喻內部也難以自成系統,就比喻整體而言更是支離破碎、混亂不堪。另一方面,著眼于“同一關系”,暗喻的比喻詞可以隱而不見,或者由“動詞+成”結構充當,或者就是動詞……實際上,暗喻中本體和喻體的聯系可以是除表明相似關系的語詞以外的各種方式,因此暗喻的句法形式比明喻更紛繁復雜,幾乎難以控制。

二、概念整合理論

探討比喻的句法形式畢竟不同于純粹的句法研究。我們的目標乃是通過描寫、分析句法形式深入了解比喻的認知機制。認知語言學認為,比喻是我們建構概念的基本方式之一,比喻的實質是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映射。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Fauconnier、Turner等學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系統闡述了概念化過程中的映射關系和意義的動態建構,同時也涉及對比喻認知機制的解釋。該理論認為,兩個或多個包含簡單內容的心理空間激活后,可以在映射關系的基礎上發生整合,從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間,孕育出新的概念意義。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小概念包,其中包含由感知、想象、記憶或其它方式所理解的某一特定場景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被表征為話語的實體成分和代表成分間關系的簡單框架。心理空間的建立受到句法、語境和文化的制約。概念整合發生于由至少四個心理空間結成的心理空間網絡之中:兩個(或更多)輸入空間,彼此共享某種抽象結構,并且存在部分映射關系;一個類屬空間,把握輸入空間共享的抽象結構,并決定跨空間映射的核心內容;一個合成空間,通過組合、完善、擴展等手段提取輸入空間的部分結構,整合為全新的層創結構——層創結構中包含了原先輸入空間所沒有的概念或關系,并且具有認知效果,可以獨立參與運算。層創結構的形成遵循自身特有的邏輯,同時不斷接受固有知識、認知及文化模式的影響,因而并不直接反映輸入空間的內容,而呈現出一種嶄新的整合意義。

概念整合理論能夠為話語意義的建構和概念生成過程提供精致深入的說明,引介入國內以來主要用于分析會話含義推導及比喻、借代、移就等辭格的意義結構。沈家煊(2006)首先把概念整合理論引入句法研究,考察了句子語義結構上的整合如何導致了句法形式的各種復雜變化,由此出發對某些分裂句中的代詞變換、動補結構使成義的來源、“把”字句的產生及其主觀處置義的來源、體助詞“了”的虛化等句法問題作了獨到的解釋。這為本文提供了方法論的先導。

查看全文

基于優化設計的高速鐵路客運論文

1“空間句法”理論是由英國倫敦大學的比

爾•希列爾(BillHillier)教授及其領導的小組,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末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空間型態構成分析技術??臻g句法理論結合相關軟件進行分析,可以得到空間深層的句法特征值,用于評價空間組織的合理性??臻g句法可以運用構形關系分析所有空間元素,包括點、線、凸空間和視域范圍。以一套普通住宅戶型平面分析為例,空間句法模型的建立流程可以簡述為以下三步:(a)將平面進行空間尺度劃分與空間分割;(b)建立小尺度空間連接圖;(c)形態分析變量計算(通常將集成度通過顏色分級顯示,顏色越深的線所代表的空間集成度越高)??臻g句法中包含有多種分析變量,其中最基本的有五種分別是:空間的連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以及智能值。

2空間句法理論在高速鐵路客運站內部空間組織研究中的適用性

高速鐵路客運站的內部空間巨大,功能多樣,人流混雜,設計者在處理這類大型交通建筑時,通常只能依靠前人的成功案例和自身的實踐經驗,遵循規范進行設計,由于在人流組織和空間組構的合理性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勢必會造成一些誤差。將空間句法理論應用于高速鐵路客運站內部空間組織的分析時,從五個形態變量中提煉出集成度和智能值這兩個主要指標,用以量化評價空間的可達性和可理解性:集成度越大,說明各空間的緊密程度越高,空間布局越緊湊,使用者來往其中就越方便;智能值越高,說明空間易于被認知和理解,使用者在空間系統中就不易迷失方向??臻g句法的分析方法,通過對空間的可達性和可理解性的量化解析,加之其自身具有的實證性與預測性,應用于已建成的高速鐵路客運站中,可以總結經驗指導此后類似的設計;應用于方案分析階段,可以幫助認知空間組織的合理性,預測方案的實際效應,避免客運站建成后無法彌補的設計偏差。

3基于空間句法理論的高速鐵路客運站內空間組織分析方法

本文運用空間句法的分析方法對高速鐵路客運站內部空間旅客流線進行分析,由于空間句法只適用于分析同一平面上的連續空間,因此只對建筑主體的站房部分進行分析。具體分析過程如下:(1)將各層平面圖簡化,留下墻體與空間的圖底關系;(2)由于分析的對象是客運站內部空間的流線,故運用軸線分割法將各層平面進行空間尺度劃分;(3)結合GIS軟件計算出各軸線的連接值和集成度,再運用SPSS統計軟件得到空間系統的Rn-Cn關聯圖(集成度integrationvalue和連接值connectivityvalue的關聯圖)及智能值;(4)根據上述結果,重點對進、出站旅客流線,以及進站廳、出站廳、候車廳和售票處等主要功能空間的集成度和智能值等進行分析,最后歸納出高速鐵路客運站優化后的空間組織模式。

查看全文

聲樂演唱歌曲分析的價值

語調與句法

法國著名的歌唱家盧梭先生曾經說過,旋律是對人聲變化的模仿過程,在旋律當中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或痛苦,或喜悅,或激動,或驚恐,或凄涼,在歌唱過程當中一切情感的發生實際上都是旋律變化的作用和結果。在旋律的帶動下,人的聲調被藝術性地加工了,因而從藝術的角度看更具有可欣賞性。然而旋律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模仿過程,它更像是在與人們交談與溝通,這種說話的過程是不需要分章節來進行的,它是生動而具有力量的,相比較人們日常交流的語言而言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這也就是音樂模仿聲音力量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歌曲能夠振奮人心,感人肺腑的重要力量。演唱表演一方面是具有極高造詣的音樂藝術表現方式,同時也是精湛的語言表現藝術?;虬мD纏綿,或發人深省,或高聲厲色,或令人感到心驚膽戰。很多時候語言的藝術表達效果和歌唱藝術表達效果如出一轍,有著許多共同之處的。說話和朗誦的過程當中所具備的音調、音色,與聲音發生的共鳴的形式,掌握聲音的力度與方式,甚至是速度和節奏兩個方面的要素都是聲樂演唱必不可少的。因而,在聲樂演唱前,歌唱者要分析好歌曲的語調和應該要使用的技巧,還要從音調、音色、聲音力度、節奏、速度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揣摩。

句法與語義

在聲樂演唱欣賞的過程當中,許多歌手總是習慣性地將所有的樂句用揚音的方式處理,也有不少歌手喜歡運用降音的方式處理樂句。筆者認為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首先是演唱者自身的文化涵養和認識的匱乏,不能夠準確地理解樂句和歌詞的語法含義。其次是演唱者沒有熟悉和掌握音樂的整體結構以及音樂的連貫性特征。再次是由于呼吸方法的錯誤造成的。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曾經這樣評論斯基帕(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嗓音特質并不是那么的卓越和優秀,斯基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優秀、偉大的聲樂歌唱家,究其原因在于他能夠很好的掌握句法的處理方式。對于音樂而言,句法的準確科學處理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夠更好地將演唱者的聲音特質與歌曲巧妙融合在一起,唱出無與倫比的絕美旋律。前面提及了準確分析歌曲句法對聲樂演唱的重要性,那么應該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盡可能準確并且良好地運用句法呢?筆者認為應該要從語調的分析方面著手,對于聲樂演唱而言,語調往往是歌曲情感表達的主體形式,如果沒有語調,歌曲的語義就沒有任何的含義了。與此同時,與語調有著緊密聯系的就是歌曲當中的標點符號,每一種樂曲的標點符號的作用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保證樂曲的連續性上面,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斷句處的樂句標點符號都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演唱時的語調特點。在聲樂演唱表演的過程當中,對語調和句法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演唱者必須要保障自己的發音是準確的,情感是真實的,語調是符合歌曲情感體現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感染聽眾。換言之,語調句法是表現整首歌曲的靈魂、情感、思想內涵、內在特質的重要方式。語調本身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體驗過程,演唱者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并體會到歌曲的意境,才能產生準確的語調和句法,這也是聲樂演唱的特色所在。

重音與頓歇

重音是聲樂演唱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體現,缺乏了重音的聲樂演唱是無法吸引人的。重音是歌詞語言精確的重要因素,演唱者只有準確地運用好重音,并把重音字正腔圓地演唱出來,才能夠更好地詮釋歌曲的內涵和情感。這里所提及到的重音指的是在歌曲里面對某個詞或者是某個字,甚至是某個句子當中所隱藏的信息需要特別強調的情感體驗形式。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對歌曲內涵的理解方式,或者說重音就是對歌曲情感或者是思想的品讀過程。即演唱者結合個人的經歷和對歌曲作品的理解,在歌詞和音樂形象的表現過程當中所體現的情感走勢和思想傾向。對于聲樂演唱而言,盡管重音的運用對歌曲的演唱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它卻不能無度、肆意的亂用。如果重音的處理技巧運用得不恰當,就會誤導聽眾產生錯誤的理解。因而對于一部聲樂演唱作品而言,重音的運用方式和技巧并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演唱者要運用清晰的邏輯和思維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處理。換一句話來說,在運用重音的過程當中要有較強的層次性,要判斷出哪些重音要做強化處理,哪些重音則應該處于中強或者弱的狀態下,要確保歌曲的重音能夠準確體現出歌曲的情感和內涵,形成旗幟鮮明的對比。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層次鮮明的對比指的是情感和心理上的起伏過程,在處理的時候還要注意保證他們是自然的,而不能夠過于突兀地出現在演唱過程當中。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能夠更好地加強曲目的句法、邏輯、文理和藝術效果,最終演唱出引人入勝、留戀往返的歌曲。句法的處理往往帶有強烈的兩重性特征,一方面是連貫性的演唱處理技巧,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音符之間的頓歇處理。在聲樂演唱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確保樂句不能夠隨意間斷,比如說演唱者不能夠隨意換氣,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證不同樂句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性,另外一個方面還要根據歌詞和旋律的特點做好停頓處理。需要注意的是,保證句子和音樂的連貫性并不是說要演唱者不停地演唱滑音,而頓歇也不是支離破碎的意思。這就需要演唱者在聲樂演唱的過程當中結合具體的詞句意思,盡可能將每一個樂句完整地唱完,就仿佛我們平常在講話的時候總是一口氣把一句話講完那樣,否則就會產生詞不達意的不良效果。

查看全文

英語交際教學管理論文

摘要:歧義是較為常見的復雜的語言現象,它是指一個語言項目具有兩個或多于兩個含義的現象,其類型可分為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等。歧義所導致的語言層面和語義內涵的差異令學習者困惑,因而在交際活動中構成理解障礙,從語音、詞匯和句法三方面了解歧義的起因和構成,并把英語歧義理論研究與英語實際教學相結合,總結出有效的排除歧義的方法,有助于學習者掃除語言交際中的障礙,正確理解言語交際的目的。

關鍵詞:歧義;語音;詞匯;句法;英語教學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而不是人們根據科學規律創造出來的。因此,語句和語義之間沒有一種必然的一一對應關系,往往不同的語句可以表達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語句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大部分語言工作者普遍認為,如果語句在結構上遵循語法規則、語義上符合邏輯常理,其深層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釋義,則會出現歧義(ambiguity)。英國語言學家Leech將歧義定義為“一個語言項目具有一個以上的認知意義”[1]。歧義現象在交際過程中又分為無意歧義(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義(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語言使用者本身或語言結構自身的缺陷,而導致交流受阻的語言現象,是語言矛盾的自然顯露;后者是說話人對于語言結構矛盾的積極利用,它通過多種語言手段在語音、詞匯、句法、語境等層次上反映出來,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

歧義的產生要具備語義、句法和語用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語義上的多義性為歧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句法歧義則為歧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而語用則為語義和句法所引起的歧義提供了合理解釋的多種可能性。本文主要從語音、詞匯和句法三個方面闡述英語無意歧義現象,并結合實際教學分析和總結排除歧義的方法。

一、英語教學中的歧義現象

1.語音歧義(PhoneticAmbiguity)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