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1:36: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倫理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倫理思想分析論文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2]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通過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力地作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涌現及其產業化,將會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水體和空氣污染問題,大規模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森林與草原的生態破壞問題,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發展所引起的人類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同志指出:“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3]******同志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科學技術工作的價值目標和善惡標準,是建構社會主義科技倫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1.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于人類的進步事業
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人類。為全人類服務是科技倫理的核心內容。1946年,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宗旨規定,充分利用科學,促進和平和人類幸福,尤其要保證科學應用,要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迫切問題。1949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中,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茖W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對它的運用則是必須做出價值評價。******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采訪時鄭重地指出:“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彼€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盵4]“科學技術門類眾多,服務對象廣泛,但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擺在首要的地位。”[5]這就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經濟建設服務,施善于廣大人民。在我國,科技工作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聯系,努力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地為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務??萍脊ぷ鞯某霭l點和落腳點是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萍脊ぷ髦挥邪熏F代化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現實需要,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服務,才能取得不竭的動力資源,也才能最終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2.弘揚創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保ā度嗣袢請蟆?,1995年6月5日)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尤其需要發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的精神,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崇尚科學,弘揚科學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科技倫理思想探析論文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2]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通過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力地作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涌現及其產業化,將會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水體和空氣污染問題,大規模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森林與草原的生態破壞問題,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發展所引起的人類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同志指出:“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3]同志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科學技術工作的價值目標和善惡標準,是建構社會主義科技倫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1.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于人類的進步事業
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人類。為全人類服務是科技倫理的核心內容。1946年,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宗旨規定,充分利用科學,促進和平和人類幸福,尤其要保證科學應用,要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迫切問題。1949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中,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茖W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對它的運用則是必須做出價值評價。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采訪時鄭重地指出:“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彼€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盵4]“科學技術門類眾多,服務對象廣泛,但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擺在首要的地位?!盵5]這就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經濟建設服務,施善于廣大人民。在我國,科技工作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聯系,努力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地為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務??萍脊ぷ鞯某霭l點和落腳點是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萍脊ぷ髦挥邪熏F代化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現實需要,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服務,才能取得不竭的動力資源,也才能最終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2.弘揚創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保ā度嗣袢請蟆罚?995年6月5日)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尤其需要發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的精神,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崇尚科學,弘揚科學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科技倫理思想研究論文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盵2]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通過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力地作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涌現及其產業化,將會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水體和空氣污染問題,大規模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森林與草原的生態破壞問題,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發展所引起的人類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同志指出:“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盵3]同志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科學技術工作的價值目標和善惡標準,是建構社會主義科技倫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1.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于人類的進步事業
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人類。為全人類服務是科技倫理的核心內容。1946年,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宗旨規定,充分利用科學,促進和平和人類幸福,尤其要保證科學應用,要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迫切問題。1949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中,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茖W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對它的運用則是必須做出價值評價。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采訪時鄭重地指出:“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彼€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盵4]“科學技術門類眾多,服務對象廣泛,但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擺在首要的地位?!盵5]這就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經濟建設服務,施善于廣大人民。在我國,科技工作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聯系,努力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地為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務。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萍脊ぷ髦挥邪熏F代化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現實需要,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服務,才能取得不竭的動力資源,也才能最終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2.弘揚創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保ā度嗣袢請蟆罚?995年6月5日)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尤其需要發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的精神,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背缟锌茖W,弘揚科學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科技倫理思想論文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盵2]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通過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力地作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涌現及其產業化,將會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水體和空氣污染問題,大規模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森林與草原的生態破壞問題,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發展所引起的人類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同志指出:“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盵3]同志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科學技術工作的價值目標和善惡標準,是建構社會主義科技倫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1.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于人類的進步事業
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人類。為全人類服務是科技倫理的核心內容。1946年,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宗旨規定,充分利用科學,促進和平和人類幸福,尤其要保證科學應用,要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迫切問題。1949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中,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茖W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對它的運用則是必須做出價值評價。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采訪時鄭重地指出:“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彼€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4]“科學技術門類眾多,服務對象廣泛,但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擺在首要的地位?!盵5]這就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經濟建設服務,施善于廣大人民。在我國,科技工作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聯系,努力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地為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務??萍脊ぷ鞯某霭l點和落腳點是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科技工作只有把現代化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現實需要,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服務,才能取得不竭的動力資源,也才能最終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2.弘揚創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保ā度嗣袢請蟆?,1995年6月5日)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尤其需要發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的精神,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背缟锌茖W,弘揚科學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科技倫理思想分析論文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盵2]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通過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力地作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21世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涌現及其產業化,將會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水體和空氣污染問題,大規模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森林與草原的生態破壞問題,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發展所引起的人類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同志指出:“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盵3]同志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科學技術工作的價值目標和善惡標準,是建構社會主義科技倫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1.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于人類的進步事業
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人類。為全人類服務是科技倫理的核心內容。1946年,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宗旨規定,充分利用科學,促進和平和人類幸福,尤其要保證科學應用,要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迫切問題。1949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中,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茖W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對它的運用則是必須做出價值評價。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采訪時鄭重地指出:“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彼€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盵4]“科學技術門類眾多,服務對象廣泛,但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擺在首要的地位。”[5]這就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經濟建設服務,施善于廣大人民。在我國,科技工作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變觀念,改革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聯系,努力使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地為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務??萍脊ぷ鞯某霭l點和落腳點是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萍脊ぷ髦挥邪熏F代化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現實需要,為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服務,才能取得不竭的動力資源,也才能最終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2.弘揚創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人民日報》,1995年6月5日)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尤其需要發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的精神,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背缟锌茖W,弘揚科學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弗洛姆科技倫理思想綜述
論文關鍵字:社會健全科學技術
論文摘要:弗洛姆一生致力于文化、社會的批判。他認為當今的社會是病態的社會,而科學技術脫離人的控制是社會病態的原因所在。因此,弗洛姆提出要將科學技術重新置于人類控制之下以建立”健全的社會”。而科學技術又恰恰是推動社會健全的必備手段。
埃里?!じヂ迥肥钱敶乱崦兰枷爰?,其一生致力于對文化、社會的分析與批判。在許多精神病學者和心理學者都認為當今的整個社會不會患病的時候,但弗洛姆發現隱藏在人病態之后的恰恰就是整個社會的病態與不健全。要使社會走向健全,必須要把科學技術重置于人類的控制之下。
一、社會病態的根由
弗洛姆認為,我們正處在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在當代工業社會,一個幽靈正在我們中間游走徘徊,然而卻很少有人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它不是共產主義或法西斯的幽靈,而是一個全新的幽靈:一個完全機械化的社會。”科學技術正是導致機械社會根由。
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社會片面追求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科學技術在近代的迅猛發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人類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世界各國也以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為榮,爭先恐后的發展本國科技,并使之轉化為生產力,以生產更多的物質則.富,奠定自身世界強國的地位。與此同時,人的消費不再僅僅是滿足生存的需要,而是在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生產的控制下變成了“異化的消費”。很多情況下一旦我們獲得了這些東西,我們是如何加以利用的呢?就很多東西而言,我們甚至找不到使用的借口。我們得到這些東西不過是為了了占有它們。
錢學森的科技倫理思想詮釋
〔論文關鍵詞〕錢學森社會倫理職業倫理
[論文內容提要〕錢學森是我國杰出的科學家,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在他的科研事業和學術研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技倫理思想,研究錢學森的科技倫理思想對建立高尚的科技倫理,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錢學森的社會倫理思想
(一)“我是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p>
舊中國的貧窮落后與“東亞病夫”的形象使錢學森在青年時代就立志要用知識改革社會,拯救民族。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明白:人當勤奮努力,才能改善國家的現狀,每個人都有責任為使國家強盛而努力。他在赴美留學時就立下了學成必報效祖國的錚錚誓言。
在1950年一1955年爭取回國的5年時間里,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的拘捕、監視等種種迫害,但他毫無畏懼,沖破重重困難和阻力,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艱苦歲月,錢學森同其他科學家一起,白手起家、勇挑重擔、歷盡艱辛、頑強拼搏、突破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在戈壁灘上終于發出了讓世人震驚的響聲。
國內科技倫理學綜述
科技倫理學的建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倫理學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包含一系列分支學科、邊緣分支學科的學科群組??茖W技術倫理學作為介于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之間的交叉性邊緣學科,作為應用倫理學、職業倫理學的新興分支學科,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后果的日趨凸顯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1.對科技倫理學學科理解的分歧(1)從學科演進的發展規律看楊懷中在《科技倫理學研究之內涵》中指出,科技倫理學是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14],所以,對科技倫理學進行研究要聯系科技的倫理本質、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的互動。(2)從研究學科生成建構上看楊懷中指出,就研究科技道德現象而言,科技倫理學既有職業倫理學的一般性質,又有自身的特殊規定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職業倫理學。劉則淵和王國豫認為:“科技倫理學并不等同于職業倫理學和責任倫理學。要達到技術的和諧目的,必須從技術的決策、創造、生產、傳播、使用各個環節,從技術的工程過程、經濟過程、文化過程各個方面,對技術進行社會建構;這不只是工程人員的責任,而且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這是一種基于技術社會建構論的技術倫理觀?!保?5]還有一些學者主張:技術倫理是對高技術發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套倫理法則或規范,進而發揮駕馭、控制和引導技術發展的作用。王國豫和劉則淵等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16],“甚至有必要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對一些高新技術的應用作倫理上的評價,或給予一定的制約與引導”[17];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防止其濫用,不讓潛在的危害轉變為現實;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學研究認清自身的局限或某種不足,以便及時糾偏補納,改善其理論與技術”[15]。(3)從學科關注的研究領域看科技倫理學起源于倫理學的應用,即科技中的倫理問題,是一種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是具體科技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有學者認為,科技倫理學就是以科學技術為控制對象的科學技術控制論。這種以倫理道德為標準來建構科學技術的未來走向,可能會使人們對科技倫理學的存在產生質疑。謝懷建、王貴明在《科技的倫理與倫理的科技》一文中指出:“倫理對科技的規范與限制可以有效于一時而無法維護長久。相反,科技對倫理的作用與影響才是根本的、決定性的,持久而深遠的?!保?8]2.科技倫理學建構的必要性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和技術活動都承載著一定的價值,技術和倫理密切關聯??墒?,當前國內大部分學者對是否有必要建立科技倫理學及其與其他一般倫理學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爭議,甚至一些對立的觀點。眾所周知,“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決定了科技倫理學能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成立。甘紹平說:“如果不能對科技本身有無倫理之問題做出一個肯定的回答,則科技倫理這一概念及由這一概念所代表的這門學科就不成立?!保?9](1)國內有些學者認為沒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在孫道進看來,研究科學和技術的倫理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的倫理化”問題,因此“抽象的烏托邦主義”的“科學技術倫理”易導致科學技術的停滯與消亡,這對于科學技術本身恰恰是非人道的、不倫理的。另外,“科技倫理”的價值訴求與其執行后果相反,正形成“科技倫理”悖論。孫道進說:“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仍是個問題,而科技領域的職業倫理又不能視為科技倫理學成立的要件,那么,我們只能這樣說:科技倫理學,它是一門難以成‘學’的‘科學’!”[20](P60~61)因此,孫道進對建構科技倫理學的必要性持否定態度。王國豫在《技術倫理學的理論建構研究》中認為“謝懷建、王貴明、廖小平等人將技術倫理學的作用理解為對科學和技術的限制和阻礙,指出技術倫理無法阻擋科學技術的發展。既然阻擋不了,就應該任其自然發展,其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到時候自然會得到解決,因為倫理必然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正如現代社會對安樂死從拒絕到接受的轉變一樣?!保?5](2)大部分學者認為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目前,大部分學者承認技術倫理學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關于技術倫理的研究對象還存有一些爭議,或者定位于“探尋科技人員在其科技活動中是否涉及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涉及倫理道德問題”或者定位于“對倫理的預見性”和對“技術的導向”[21]。楊懷中認為技術倫理學應包含三項內容: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需要研究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作為一種職業倫理學,它需要研究科學技術道德現象;作為應用倫理學,它還需要研究具體科學技術領域中的道德問題[22]。張小飛認為科學技術倫理學應該關注技術的負面效應;同時他指出技術倫理學具有廣泛性、差異性以及復雜性。他在《現代科技倫理問題表現及特征的哲學探究》一文中對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科學技術這種在許多人看來“無所不能”的特性促使了人類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人對物質欲望的不斷追求與科學技術相互促進,構造了一個“物化”的世界,使人的生命價值帶上了濃重的物化色彩。物質財富的占有和享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重要參數,追求自由的生命價值服從于對物質利益的價值追求,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創造欲望和潛能,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被消解,這顯然背離了人的自我實現的初衷[23]。江雪蓮認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是如何使倫理道德要求內化為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的整體性倫理機制,使社會的決策程序的設定或社會結構的調整符合倫理道德價值的要求,與其說科技倫理學專注于研究個別境遇下的個體行為選擇,不如說它更重視通過各種方式在社會普遍討論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反復權衡、比較,而選擇的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模式;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由于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緊迫問題,對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是生死攸關的課題,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在不同的利益權衡、不同的價值判斷與抉擇中通過各種商討和探索不斷地推進問題的解決”[24]。
我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學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在生態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推動了近現代應用倫理學的不斷前進。但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對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科技道德挖掘較少,關于技術“雙刃劍”以及生態等日益嚴重的問題,并不是在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即使在原始社會也不例外,生態問題在狩獵經濟時代也已存在,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夏代就有在春夏季節禁止任意捕殺小動物和砍伐森林的禁令,由此可以推斷那時就有因為無節制的開發自然資源的行為而危及人類生存的現象。所以,當今的學者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進行梳理和研究。徐少錦主編的《科技倫理學》是國內較早涉獵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專著。書中詳盡的論述了中國遠古神話中所包含的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一致以及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萌芽等信息。另外,在他發表《中國傳統工匠倫理初探》中,將官營工匠制度性倫理準則歸納為遵行程度、毋作淫巧、物勒工名和工師效功四個方面?!豆苤偌捌鋵W派的科技倫理思想》一文中指出管仲及其學派在生態倫理、工匠倫理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見解。《中國傳統師德及其現代價值》在勾畫傳統師德產生與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概括出六大師德規范?!犊鬃涌萍紓惱硭枷胩轿觥分姓J為孔子具有求真殉道的治學倫理、知德統一論與無神論傾向、惜生愛物的生態倫理與資源倫理思想以及將自然美與倫理美結合起來的比德教育方法,這些思想對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當前科技倫理的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國內一部分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的某些領域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例如,何兆雄在《中國醫德史》中把扁鵲的醫德品格概括為“認真負責,不顧個人得失”、“隨俗為變,不避風險”、“謙虛謹慎,不圖名利”、“反對鬼神迷信,宣傳群眾,相信醫學”、“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五個方面。[25]是一部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倫理思想史的分支學科發展史的專著。該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中國醫德起源與形成的寶貴資料。陳萬求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生態智慧,從宏觀上看,這些生態倫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底蘊、“萬物平等”的生態價值取向以及“節用愛物”的生態倫理實踐。并提出這些思想盡管帶有某種樸素的直觀或頓悟的性質,卻都是人類生態倫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跡般深刻”,值得我們今天在深入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價值時認真分析和汲取。[26]楊明亮在《農業科技道德》一書中闡述了神農氏和后稷的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農業科技倫理萌芽,認為農家的農業技術高尚品格,是農學家職業道德思想的雛形。[27](P52~55)王前的《中國科技倫理史綱》,是我國第一部論述中國倫理思想史的專著,該書沿著工程技術倫理、環境倫理、醫學倫理和學術倫理四條主線,敘述了從先秦至現代科技倫理思想的發展,認為先秦時期是我國科技倫理的萌芽和成長的時期。并指出后來人們的各種科技倫理觀念和道德行為,都與先秦時期科技倫理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聯系。該書還提出了“以道馭術”的概念,即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規范的駕馭和制約。徐朝旭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禁忌、生產祭祀禮和神話。先秦時期,一部分的禁忌和生產祭祀禮轉化為具有科技倫理屬性的禮。遠古神話折射出原始先民在探索和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某些道德品格和精神特質,它們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一切科技道德的原發點。先秦時期,科技倫理形成的歷史條件已經具備,一般道德原則開始應用到科技倫理領域,產生了一些科技倫理范疇,個別科技人員的科技道德品格初步養成,這些都是科技倫理形成的顯著標志。全書通過對古代科技人員活動的探討,歸納出中國古代主要科學倫理規范和技術倫理規范,分析了儒家文化對古代科學倫理形成的影響,比較了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技術價值觀。全書深入研究了農耕文化時間觀的形成及其科技倫理意蘊,認為農耕文化時間觀是在農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時間觀念系統。此書還闡述了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文化淵源、現實原因、科學前提、哲學前提和主要內容。[28]盡管國內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仍算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領域。但是他們的努力研究為后繼者更加全面、更科學地把握科技倫理思想提供了線索。
現代科技發展的困境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外在客體世界的能力,但同時高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也逐步成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認為有必要對現代科技發展困境展開倫理學的討論。當前,現代科技發展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倫理困境劉大椿指出:近代以來,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相互促進,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利用抽象的理論和實證方法,人實現了對自然過程的部分揭示與控制,主體的價值得以充分的彰顯。但與此同時,當科技成為人們追逐物質利益的有效手段之后,科技發展逐漸打破了傳統的價值信念體系,使人類進入了快速變遷的世俗化時代。他多次指出,科學與技術活動中的倫理問題己成為現代科學技術實踐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29]李醒民指出:“科學家應該為科學的應用承擔某種有限的道德責任,但是究竟怎么承擔或如何承擔,卻面臨諸多困境?!保?0]他以愛因斯坦為典型案例,論證了科學技術工作者的重大倫理和道德責任。這在鄒志勇的《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研究》一文中有所體現。鄒志勇指出:“李醒民從科學探索的動機、科學追求的目的、維護科學自主、捍衛學術自由、科學活動的行為、對研究后果的意識、對科學榮譽的態度等七個方面,論述了科學家的良心及其道德內涵和加強科學技術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31]當然,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也涉及科學界的學術倫理問題。有學者認為,科學界頻頻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建構和完善科學規范已迫在眉睫。根據科學規范的抽象程度或強弱程度、科學規范調整的對象、科學活動的階段或目標、科學家的權利和義務,提出了科學規范的具體分類,并闡述其各自的功能。[8]殷正坤在《高科技時代的和諧社會》報告中指出:高科技為一部分人創造了富裕而舒適的生活,卻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范圍內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在高科技最為發達的國家里,它沒有被用來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卻反而成為推行霸權主義、屠殺無辜平民的手段;高科技發達的國家里仍然存在著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人們盲目崇拜金錢、社會風氣敗壞,許多人喪失人生理想,不重視自身的價值和尊嚴而淪為物的奴隸,這與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相去甚遠,并認為發達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的物質文明并不會必然為人類創造出一個和平、幸福、和諧的社會。[32]2.生態困境盧風在《21世紀科技的生態學轉向》報告中指出:造成生態困境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現代科技本身是有片面性和缺陷的”:一是設定的機械論世界觀把非人的一切都看作機械性的對象,而看不到自然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也看不到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二是還原論的方法論認為只要認識了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就徹底認識了事物;三是重分析,輕綜合,過分重視對特定對象的分析、“解剖”,不重視事物與其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四是征服性、擴張性的技術設定只有人才是主體,非人的一切都是機械性的東西,因此只是供人類使用的工具。擴張性、征服性科技使人類空前強大,但又把人類置于巨大的危險之中。[33]史兆光在《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倫理視閾》一文中指出:“剖析海洋環境污染、海洋資源掠奪性開發、海洋技術負面效應對海洋生態平衡的影響,說明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續開發倫理觀的必要性,即破除人類中心觀念,樹立公平原則,明確人類沒有理由剝奪海洋生物對海洋自然資源與環境享用的權利?!保?4]作者其實就是對由海洋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探論。
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透析
一、經濟倫理的概念與歷史追索
說起經濟倫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這種概念或者說這種思想早已有之。自從有了人類的經濟活動,倫理道德也隨之產生。筆者試圖站在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經濟倫理的定義。第一個角度是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倫理道德問題,那么經濟倫理可以這樣定義:經濟倫理是指研究規范經濟學對各種經濟制度和平等、競爭、效率等經濟范疇以及個人、集體消費等經濟行為的一系列綜合價值判斷問題的總和。第二個角度是站在倫理學的角度研究和分析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那么經濟倫理指的是研究經濟制度、經濟秩序、經濟活動、經濟行為是否合乎倫理道德的前提和條件。經濟倫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變得越來越具有現實研究價值,國內外好多學者也開始研究經濟倫理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源頭。其實經濟倫理學如同政治經濟學一樣是個具有雙重含義的雙面性的學科,都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國外,經濟倫理這一概念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那個時候就把經濟學和倫理學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了。在倫理學巨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因為很顯然財富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東西,以他物為目的?!焙苊黠@,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類的財富就是經濟學的范疇,而人類的“善”才是真正的追求目標。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善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經濟活動中的行為最終都會指向這種普遍而又特殊的善。
二、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的本質分析
馬克思雖然沒有對經濟倫理做一個專門的、系統的專著進行論述,但是在他其他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經典著作中蘊含了豐富的經濟倫理思想,對經濟倫理思想也有比較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他的著作中所研究的所有經濟制度理論都滲透著經濟倫理思想,充滿了經濟學的人類關懷。這是有別于像李嘉圖那樣在假設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永恒合理性和正確性的基礎上進行財富與價值的一種完全抽象化的研究,也不像西斯蒙第那樣完全把經濟學范疇狹隘化,過多地從倫理價值上的人類主體出發,進行理論投射研究分析。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本質是他通過在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對資本主義以及其他社會經濟形態所有經濟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包括對諸如剩余價值理論、勞動價值理論、產權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流通理論、經濟危機理論都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后,落腳點還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對資產階級經濟倫理思想基礎和理論范疇進行批判,并對無產階級經濟倫理思想進行了透徹而又科學的闡釋,對人類給予最大的人文關懷,經濟關系和倫理關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所有的經濟制度和所有權理論都深深地打上了倫理的烙印。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在《資本論》中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他在這本書中始終沒有放棄對資產階級經濟倫理關系深刻的批判和對無產階級未來倫理命運的關懷,已經從早期的簡單哲學理性發展到對全人類的關懷。通過科學而又嚴密的經濟學分析和論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也會引起倫理關系的變化。馬克思在許多著作中,尤其是《資本論》中都表達這樣一種思想,即經濟研究必須有倫理關懷來引導,所以說從馬克思經濟倫理本質上講,馬克思的所有經濟學著作就是倫理學著作。
三、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的研究意義
馬克思的經濟倫理思想隱含于他的每一部經濟學著作中,需要我們不斷挖掘。這種思想對不同社會經濟形態條件下,每個經濟主體、各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濟范疇的倫理關系和倫理特性都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從倫理學學術研究角度講,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經濟學與倫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且該思想極大地豐富了倫理學研究范疇。從現實角度講,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的建立必須以這種思想作為指導,在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失范現象問題以及如何呼喚經濟發展急需的倫理精神時,馬克思的經濟倫理思想指導意義將顯得至關重要。
透析中國大學校訓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國大學;校訓;價值取向;倫理思想
摘要:大學校訓隨近現代意義上大學的創建而產生,集中體現了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特有的文化個性、精神理念和倫理內涵。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使大學校訓在繼承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同時,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斌予新的內灑,不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與“超越”,促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大學校訓隨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創建而產生,反映了大學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集中體現了大學特有的文化個性和精神理念,引領大學的價值取向,反映了獨具特色的倫理內涵。其中,受中國儒家傳統倫理思想影響的中國大學校訓,尤其體現出“厚德載物”、“樂群貴和”和“止于至善”的價值取向。
一、“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
中國大學校訓很大一部分來自傳統儒家經典著作,蘊含了很多儒家倫理思想,如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訓“明德厚學,求是創新”,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等。這些校訓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為主的德性文化,反映了重視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用“道德”將個體與國家和社會聯系起來,將“德”作為教育的核心,強調人的道德義務和人倫關系以及內心修養和精神生活的充實。蔡元培先生指出:“德育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惡,無益也?!币虼耍谥袊鴤鹘y倫理思想中,“德”始終是最重要的人性因素和追求目標,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德”字在殷商卜辭中已經出現,作“值”,底下無心符,郭沫若原釋“值”為征伐,后在《文史論集》中認定說:值殆古德字。發表于《中國哲學》第八輯上的《殷周奴隸主階級“德”的觀念》一文認為“值”與“伐”相通,是就征伐的結果而言的,“值”又與“得”相通,是指得到或占有奴隸、財富之義。周人認為文王、武王在滅商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厥邦厥民”的偉大顯赫業績“德”(巫顯德),把這種獲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觀因素稱為“德”,反過來,認為有了這種“德”,就會獲得“中國民越疆土”(《尚書·梓材》),提出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使“德”獲得了道德的意義。到了春秋時代,“德”這一概念又有了發展,孔子將“德性”總結為“五德”即“恭寬信敏惠”,“無?!奔础叭柿x禮智信”(《論語·陽貨》)孟子言道“孝弟忠信”(《孟子·梁惠王上》)。“德”已經成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必備要求,也成為儒家追求的教育目標,儒家正是圍繞“成德之教”來構建教育體系。正如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對全世界的貢獻即在于“正德”,……“正德”,就是端正品德、提高品德。一個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要自強不息,修身養德,才可以承載萬物,這就是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厚德”之教?!昂竦螺d物”語出《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君子生于天地之間,是天地的精華,應當“與天地合其德”,天的德性是生生不已,運行不息,地的德性是博大寬厚,負載和養育萬物,地是順著天的,君子要效法地的德性,用深厚的德澤容納萬物,具有寬厚仁愛的德性。梁啟超先生對“厚德載物”解釋為:“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甚厚,責人甚輕。名高雍容,望之儼然,即之溫然?!焙竦螺d物,就是要有深厚的德性,目的是為了托載萬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中國倫理思想對人格健全的一種特有診釋。“厚德”普遍出現在中國大學校訓中并非偶然,從古代太學、國學、書院、學堂,乃至近現代大學,無不以“厚德”作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如何做到“厚德”也成為千百年來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