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科技倫理學綜述
時間:2022-05-07 10:23:26
導語:國內科技倫理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倫理學的建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倫理學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包含一系列分支學科、邊緣分支學科的學科群組??茖W技術倫理學作為介于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之間的交叉性邊緣學科,作為應用倫理學、職業倫理學的新興分支學科,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后果的日趨凸顯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1.對科技倫理學學科理解的分歧(1)從學科演進的發展規律看楊懷中在《科技倫理學研究之內涵》中指出,科技倫理學是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14],所以,對科技倫理學進行研究要聯系科技的倫理本質、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的互動。(2)從研究學科生成建構上看楊懷中指出,就研究科技道德現象而言,科技倫理學既有職業倫理學的一般性質,又有自身的特殊規定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職業倫理學。劉則淵和王國豫認為:“科技倫理學并不等同于職業倫理學和責任倫理學。要達到技術的和諧目的,必須從技術的決策、創造、生產、傳播、使用各個環節,從技術的工程過程、經濟過程、文化過程各個方面,對技術進行社會建構;這不只是工程人員的責任,而且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這是一種基于技術社會建構論的技術倫理觀?!保?5]還有一些學者主張:技術倫理是對高技術發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套倫理法則或規范,進而發揮駕馭、控制和引導技術發展的作用。王國豫和劉則淵等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16],“甚至有必要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對一些高新技術的應用作倫理上的評價,或給予一定的制約與引導”[17];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防止其濫用,不讓潛在的危害轉變為現實;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學研究認清自身的局限或某種不足,以便及時糾偏補納,改善其理論與技術”[15]。(3)從學科關注的研究領域看科技倫理學起源于倫理學的應用,即科技中的倫理問題,是一種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是具體科技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有學者認為,科技倫理學就是以科學技術為控制對象的科學技術控制論。這種以倫理道德為標準來建構科學技術的未來走向,可能會使人們對科技倫理學的存在產生質疑。謝懷建、王貴明在《科技的倫理與倫理的科技》一文中指出:“倫理對科技的規范與限制可以有效于一時而無法維護長久。相反,科技對倫理的作用與影響才是根本的、決定性的,持久而深遠的。”[18]2.科技倫理學建構的必要性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和技術活動都承載著一定的價值,技術和倫理密切關聯??墒?,當前國內大部分學者對是否有必要建立科技倫理學及其與其他一般倫理學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爭議,甚至一些對立的觀點。眾所周知,“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決定了科技倫理學能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成立。甘紹平說:“如果不能對科技本身有無倫理之問題做出一個肯定的回答,則科技倫理這一概念及由這一概念所代表的這門學科就不成立?!保?9](1)國內有些學者認為沒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在孫道進看來,研究科學和技術的倫理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的倫理化”問題,因此“抽象的烏托邦主義”的“科學技術倫理”易導致科學技術的停滯與消亡,這對于科學技術本身恰恰是非人道的、不倫理的。另外,“科技倫理”的價值訴求與其執行后果相反,正形成“科技倫理”悖論。孫道進說:“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仍是個問題,而科技領域的職業倫理又不能視為科技倫理學成立的要件,那么,我們只能這樣說:科技倫理學,它是一門難以成‘學’的‘科學’!”[20](P60~61)因此,孫道進對建構科技倫理學的必要性持否定態度。王國豫在《技術倫理學的理論建構研究》中認為“謝懷建、王貴明、廖小平等人將技術倫理學的作用理解為對科學和技術的限制和阻礙,指出技術倫理無法阻擋科學技術的發展。既然阻擋不了,就應該任其自然發展,其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到時候自然會得到解決,因為倫理必然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正如現代社會對安樂死從拒絕到接受的轉變一樣。”[15](2)大部分學者認為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目前,大部分學者承認技術倫理學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關于技術倫理的研究對象還存有一些爭議,或者定位于“探尋科技人員在其科技活動中是否涉及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涉及倫理道德問題”或者定位于“對倫理的預見性”和對“技術的導向”[21]。楊懷中認為技術倫理學應包含三項內容: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需要研究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作為一種職業倫理學,它需要研究科學技術道德現象;作為應用倫理學,它還需要研究具體科學技術領域中的道德問題[22]。張小飛認為科學技術倫理學應該關注技術的負面效應;同時他指出技術倫理學具有廣泛性、差異性以及復雜性。他在《現代科技倫理問題表現及特征的哲學探究》一文中對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科學技術這種在許多人看來“無所不能”的特性促使了人類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人對物質欲望的不斷追求與科學技術相互促進,構造了一個“物化”的世界,使人的生命價值帶上了濃重的物化色彩。物質財富的占有和享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重要參數,追求自由的生命價值服從于對物質利益的價值追求,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創造欲望和潛能,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被消解,這顯然背離了人的自我實現的初衷[23]。江雪蓮認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是如何使倫理道德要求內化為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的整體性倫理機制,使社會的決策程序的設定或社會結構的調整符合倫理道德價值的要求,與其說科技倫理學專注于研究個別境遇下的個體行為選擇,不如說它更重視通過各種方式在社會普遍討論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反復權衡、比較,而選擇的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模式;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由于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緊迫問題,對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是生死攸關的課題,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在不同的利益權衡、不同的價值判斷與抉擇中通過各種商討和探索不斷地推進問題的解決”[24]。
我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學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在生態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推動了近現代應用倫理學的不斷前進。但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對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科技道德挖掘較少,關于技術“雙刃劍”以及生態等日益嚴重的問題,并不是在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即使在原始社會也不例外,生態問題在狩獵經濟時代也已存在,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夏代就有在春夏季節禁止任意捕殺小動物和砍伐森林的禁令,由此可以推斷那時就有因為無節制的開發自然資源的行為而危及人類生存的現象。所以,當今的學者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進行梳理和研究。徐少錦主編的《科技倫理學》是國內較早涉獵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專著。書中詳盡的論述了中國遠古神話中所包含的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一致以及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萌芽等信息。另外,在他發表《中國傳統工匠倫理初探》中,將官營工匠制度性倫理準則歸納為遵行程度、毋作淫巧、物勒工名和工師效功四個方面?!豆苤偌捌鋵W派的科技倫理思想》一文中指出管仲及其學派在生態倫理、工匠倫理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見解?!吨袊鴤鹘y師德及其現代價值》在勾畫傳統師德產生與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概括出六大師德規范?!犊鬃涌萍紓惱硭枷胩轿觥分姓J為孔子具有求真殉道的治學倫理、知德統一論與無神論傾向、惜生愛物的生態倫理與資源倫理思想以及將自然美與倫理美結合起來的比德教育方法,這些思想對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當前科技倫理的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國內一部分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的某些領域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例如,何兆雄在《中國醫德史》中把扁鵲的醫德品格概括為“認真負責,不顧個人得失”、“隨俗為變,不避風險”、“謙虛謹慎,不圖名利”、“反對鬼神迷信,宣傳群眾,相信醫學”、“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五個方面。[25]是一部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倫理思想史的分支學科發展史的專著。該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中國醫德起源與形成的寶貴資料。陳萬求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生態智慧,從宏觀上看,這些生態倫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底蘊、“萬物平等”的生態價值取向以及“節用愛物”的生態倫理實踐。并提出這些思想盡管帶有某種樸素的直觀或頓悟的性質,卻都是人類生態倫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跡般深刻”,值得我們今天在深入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價值時認真分析和汲取。[26]楊明亮在《農業科技道德》一書中闡述了神農氏和后稷的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農業科技倫理萌芽,認為農家的農業技術高尚品格,是農學家職業道德思想的雛形。[27](P52~55)王前的《中國科技倫理史綱》,是我國第一部論述中國倫理思想史的專著,該書沿著工程技術倫理、環境倫理、醫學倫理和學術倫理四條主線,敘述了從先秦至現代科技倫理思想的發展,認為先秦時期是我國科技倫理的萌芽和成長的時期。并指出后來人們的各種科技倫理觀念和道德行為,都與先秦時期科技倫理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聯系。該書還提出了“以道馭術”的概念,即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規范的駕馭和制約。徐朝旭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禁忌、生產祭祀禮和神話。先秦時期,一部分的禁忌和生產祭祀禮轉化為具有科技倫理屬性的禮。遠古神話折射出原始先民在探索和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某些道德品格和精神特質,它們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一切科技道德的原發點。先秦時期,科技倫理形成的歷史條件已經具備,一般道德原則開始應用到科技倫理領域,產生了一些科技倫理范疇,個別科技人員的科技道德品格初步養成,這些都是科技倫理形成的顯著標志。全書通過對古代科技人員活動的探討,歸納出中國古代主要科學倫理規范和技術倫理規范,分析了儒家文化對古代科學倫理形成的影響,比較了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技術價值觀。全書深入研究了農耕文化時間觀的形成及其科技倫理意蘊,認為農耕文化時間觀是在農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時間觀念系統。此書還闡述了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文化淵源、現實原因、科學前提、哲學前提和主要內容。[28]盡管國內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仍算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領域。但是他們的努力研究為后繼者更加全面、更科學地把握科技倫理思想提供了線索。
現代科技發展的困境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外在客體世界的能力,但同時高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也逐步成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認為有必要對現代科技發展困境展開倫理學的討論。當前,現代科技發展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倫理困境劉大椿指出:近代以來,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相互促進,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利用抽象的理論和實證方法,人實現了對自然過程的部分揭示與控制,主體的價值得以充分的彰顯。但與此同時,當科技成為人們追逐物質利益的有效手段之后,科技發展逐漸打破了傳統的價值信念體系,使人類進入了快速變遷的世俗化時代。他多次指出,科學與技術活動中的倫理問題己成為現代科學技術實踐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29]李醒民指出:“科學家應該為科學的應用承擔某種有限的道德責任,但是究竟怎么承擔或如何承擔,卻面臨諸多困境?!保?0]他以愛因斯坦為典型案例,論證了科學技術工作者的重大倫理和道德責任。這在鄒志勇的《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研究》一文中有所體現。鄒志勇指出:“李醒民從科學探索的動機、科學追求的目的、維護科學自主、捍衛學術自由、科學活動的行為、對研究后果的意識、對科學榮譽的態度等七個方面,論述了科學家的良心及其道德內涵和加強科學技術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保?1]當然,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也涉及科學界的學術倫理問題。有學者認為,科學界頻頻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建構和完善科學規范已迫在眉睫。根據科學規范的抽象程度或強弱程度、科學規范調整的對象、科學活動的階段或目標、科學家的權利和義務,提出了科學規范的具體分類,并闡述其各自的功能。[8]殷正坤在《高科技時代的和諧社會》報告中指出:高科技為一部分人創造了富裕而舒適的生活,卻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范圍內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在高科技最為發達的國家里,它沒有被用來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卻反而成為推行霸權主義、屠殺無辜平民的手段;高科技發達的國家里仍然存在著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人們盲目崇拜金錢、社會風氣敗壞,許多人喪失人生理想,不重視自身的價值和尊嚴而淪為物的奴隸,這與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相去甚遠,并認為發達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的物質文明并不會必然為人類創造出一個和平、幸福、和諧的社會。[32]2.生態困境盧風在《21世紀科技的生態學轉向》報告中指出:造成生態困境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現代科技本身是有片面性和缺陷的”:一是設定的機械論世界觀把非人的一切都看作機械性的對象,而看不到自然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也看不到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二是還原論的方法論認為只要認識了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就徹底認識了事物;三是重分析,輕綜合,過分重視對特定對象的分析、“解剖”,不重視事物與其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四是征服性、擴張性的技術設定只有人才是主體,非人的一切都是機械性的東西,因此只是供人類使用的工具。擴張性、征服性科技使人類空前強大,但又把人類置于巨大的危險之中。[33]史兆光在《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倫理視閾》一文中指出:“剖析海洋環境污染、海洋資源掠奪性開發、海洋技術負面效應對海洋生態平衡的影響,說明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續開發倫理觀的必要性,即破除人類中心觀念,樹立公平原則,明確人類沒有理由剝奪海洋生物對海洋自然資源與環境享用的權利。”[34]作者其實就是對由海洋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探論。
我國科技倫理研究的現代轉向
面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生存發展境遇以及科技水平,我國的科技倫理研究不能重復和追隨西方科技倫理思潮,我們必須開展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學的“創造性”研究工作。這種“創造性”研究體現在從“科技與人”的關系視閾,將“科技倫理”視為整體來研究。近些年,國內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思考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1.科技倫理研究的人文轉向李承宗在《論科技倫理研究的人文轉向》一文中指出“科技倫理研究應該實行人文轉向”[35]。莊友剛在《風險社會中的科技倫理:問題與出路》一文中也認為,“基于人類整體的和未來的根本利益具有普世意義的科技倫理價值觀應當成為我們不懈的追求,科技倫理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循環、對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分裂與對立的歷史性批判是走出困境尋求出路的根本思路?!保?6]2.科技倫理研究的社會化轉向江雪蓮指出,當代科技倫理應該借助多學科研究視角和方法,成為新的應用倫理(實踐倫理)的分支。當今我國科技倫理建設需要實現科技倫理的制度化和社會化,科技倫理不僅是一種職業倫理、德行倫理,而且一種制度倫理、社會倫理。此外,邢媛和馬宜路在分析當前科技倫理社會化的客觀現實性、價值基礎、社會基礎后,認為進行科技倫理社會化普及的條件已經具備[37]。3.科技倫理研究的形上維度轉向陳愛華在《科技倫理的形上維度》一文中指出“科技倫理的形上維度主要關涉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判斷方式、追求目標以及科技活動主體的主體性進行道德哲學審視。”[38]陳國慶在剖析科技倫理存在的依據及其內在維度之后,認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自覺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科技的關系,必須訴諸以普遍倫理為價值基礎的,具有全球約束力的行為規范體系”,“人類整體、長遠利益優先性,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科技活動的首要原則———價值原則,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倫理必然延伸?!保?9]4.科技倫理研究的調試性轉向盧風認為,21世紀的科技必須有一次根本的轉向??茖W應由說明性、預測性轉向理解性的科學;由只重分析不重綜合的科學轉向分析與綜合并重的科學;由還原論的科學轉向說明和理解整體的科學。21世紀的技術也要由征服性、擴張性轉向調適性的技術。[40]可見,當前科技倫理問題研究的視角已經發生解構性的轉變,從宏觀上對科技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把握,對科技倫理學的縱向研究具有深遠影響。實現科技倫理研究的現代轉向,將成為一種現實的必然。六、結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盡管國內學者對于科技倫理學涉及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研討,但是較之西方各學者對科技倫理學的研究方法,國內學者的研究方法稍顯不及,系統化研究不足。不過我們知道,科技倫理學作為一門實踐的學科,它本身也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因此對于科技倫理學的研究本身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必超之過急。對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只有更加注重系統化,那么科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項倫理問題才能得到適當地協調與發展,科技倫理學的本質才不致偏離對人的關懷和對社會的推進作用。這樣,科技的前進才不會走上異化的道路,才能推動科技和人自由全面發展。
本文作者:林麗婷工作單位:廈門大學
- 上一篇:行業管理和安全生產工作目標
- 下一篇:農業科技人才管理平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