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玄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3:52: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苦玄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苦玄參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對苦玄參的化學成分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概況進行了綜述,為深入研究該類中藥提供進一步參考。

【關鍵詞】苦玄參化學成分定量分析

Abstract:Anoverviewwasmade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PicriafelterraeLour.Thepaperwillprovidereferencetothesubsequentstudy.

Keywords:PicriafelterraeLour;Chemicalconstituents;Quantitativeanalysis

苦玄參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植物苦玄參PicriafelterraeLour.的干燥全草,為廣西常用中藥,系玄參科苦玄參屬唯一的一種植物,為一年生草本,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感冒風熱、咽喉腫痛、痄腮、胃熱腹痛、痢疾、跌打損傷、癤癰、毒蛇咬傷[1,2]等證。在廣西民間傳統應用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收載于廣西中藥材標準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F將其近年來在化學成分和質量分析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化學成分

查看全文

苦玄參化學成分分析論文

1化學成分

迄今為止,苦玄參中的化學成分主要集中在葫蘆苦素(Cucurbitacin)三萜成分和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報道,國內外對苦玄參進行研究,發現其有效成分主要為四環三萜苷類。三萜成分是苦玄參中最早被報道的一類化學成分,由于它們與葫蘆科植物中的苦味素結構相似,所以也有文獻將其稱為葫蘆苦素(cucurbitacin)[3]。成桂仁等自苦玄參藥材中共分離鑒定了6個葫蘆苦素類苷元、1個皂酮、10個皂苷[4~17]和3個黃酮[18]。王力生等[19]從苦玄參乙醇提取物的較低極性部位中分離鑒定了6個化合物,即N-benzoylphenylalanyl-L-phenylalaninolacetate①,1-羥基-7羥甲基蒽醌②,9,16-二羥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③,5,7,4''''-三羥基黃酮④,β-谷甾醇⑤和胡蘿卜苷⑥?;衔铫佟鄣?3C-NMR數據為首次提供。鄒節明等[20]用硅膠和MCI柱色譜分離純化,得到2個不含呋喃環的葫蘆苦素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11,24-二酮-5,21-二烯葫蘆素-3α-O-β-D-吡喃木糖基-16α-O-α-L-吡喃鼠李糖苷(脫氫拜俄尼苷)和己降葫蘆苦素F,其中前者為新化合物,后者首次從苦玄參中分離得到。此外,他們還用采用大孔樹脂、硅膠柱色譜純化得到一個新的三萜皂苷——11,22-三羰基-16α-羥基-(20s,24)-環氧苦味素-5,23-二烯-2β-O-β-D-吡喃葡糖苷(苦玄參苷XI)[21]?,F將已從苦玄參中分離鑒定的三萜成分和黃酮類化合物結構整理如下。

1.1四環三萜類苷及苷元

見表1~2,圖1~6。表1四環三萜類苷及苷元結構式(略)表2四環三萜類苷及苷元結構式(略)表3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式(略)

2定量分析

四環三萜苷類是苦玄參中主要活性成分,苦玄參IA和IB是其中的主要苷元,藥理實驗證明,苦玄參干浸膏有明顯的抗炎及鎮痛作用[22]。2005版《中國藥典》正文中尚未收載該品種,但有些以其為原料的中成藥如婦炎凈膠囊等已收載入《中國藥典》(2000年版及2005版)[23]。目前學者對苦玄參質量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苦玄參藥材及其中成藥中苦玄參苷IA含量的測定方面。

查看全文

薛生白辨治濕熱病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名醫薛雪,字生白,自號一瓢。他所著《濕熱病篇》是一部辨治濕熱病的重要著作,其對濕熱病的論述極為詳盡,尤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辨證要點及治療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闡述。筆者通過對《濕熱病篇》的研究,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對薛生白辨治濕熱病的學術特點進行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薛生白;濕熱;《濕熱病篇》

清代薛生白所著《濕熱病篇》是一部辨治濕熱溫病的重要專著,該書對濕熱病的論述極為詳盡,其問世使后人辨治濕熱性質的疾病有章可循。本文試從薛氏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辨證要點及治療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

1病因病機

薛氏認為濕熱病的形成不外乎內外兩方面:內因在于脾虛濕停,外因在于濕熱邪氣,即所謂:“太陰內傷,濕熱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為濕熱”。說明了在濕熱的發病機理方面,其強調濕熱為病多是內外合邪,即素有內濕者易感受外濕,外濕入侵人體后又必與內濕相合,并進一步影響脾運而助內濕。這與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所論:“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濕入里,里濕為合”的濕熱發病觀點是一致的。他還指出,濕熱的病位以脾胃為中心,“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由陽明太陰受病”及“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這就說明在濕熱病的病機轉化方面,與中氣的虛實密切相關,即“中氣實者病在陽明,中氣虛者病在太陰”、“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反之,中氣虛者其病必甚。

2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

查看全文

小兒肺系疾病中醫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小兒肺系疾病證治

小兒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多種疾病。小兒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再加上小兒寒熱不知自調,故小兒極易感觸外邪而引發肺系疾病。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熱,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與肅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氣之為病,痰飲阻肺,熱邪襲肺、蘊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從氣、痰、熱三個方面淺談小兒肺系疾病的中醫證治。

1肺氣之病

肺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種生理功能。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宣發肅降失常,以及肺氣虛損兩方面。肺氣宣發、肅降失常又多因肺氣郁、肺氣閉而致,因而肺氣病理可表現為肺氣虛、肺氣郁、肺氣閉三種情況。

1.1肺氣虛多見于小兒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氣耗散,肺氣不斂所致。表現為咳嗽氣短,痰涎清稀,倦怠懶言,聲低氣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風,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治擬斂肺補氣之法,方劑如補肺湯、六君子湯等。若肺氣上逆等喘咳較甚者,伍以沉香、蘇子降氣止咳;腎虛不能納氣,動則喘甚者,加補骨脂、胡桃肉補腎納氣;若寒痰內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鐘乳石、蘇子、款冬、半夏溫肺化痰。

1.2肺氣郁多因痰濕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絡而致。本證既有衛表不和,又有肺宣不暢,表里俱重[2]。特點是必有發熱,咳而不暢,而未有肺閉癥狀[3]。治療重點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常用藥為牛蒡子、荊芥、連翹、薄荷、杏仁、桔梗、玄參、梔子,此時用藥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還應該調理脾胃之氣,疏肝理氣,通過宣暢全身氣機,以解蒙郁之肺氣。

查看全文

透視濕與皮膚病研究

濕本是自然界氣候之一,但濕邪則是人類的致病因素之一,濕以重濁粘滯為其特點,故濕邪之為病,證候復雜,纏綿難愈,濕證涉及臨床各科,現就濕與皮膚病的關系作如下論述。

1濕邪與發病

濕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體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關于濕邪致病的記載最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頸項強,皆屬于濕;……”明確指出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濕相關,后世醫家對濕邪致病的論述亦較多,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陰腫,陰戶忽然腫而疼痛,由肝脾傷損濕熱下注……,”此病證類似于現代的急性女陰潰瘍;又認為痹證是濕邪侵及肌肉經絡關節皮膚,經脈痹阻而發為“肌痹”、“皮痹”、“痹證”;認為經脈曲張性小腿潰瘍,深膿庖瘡是因濕氣郁久成毒,濕毒之氣下注小腿而發病。筆者認為:凡腹滿水腫,肌膚腫脹,糜爛、滲出、水皰、結節等皮損無不與濕相關,只是因人、因時、因部位或因挾熱、挾風之不同而皮損出現先后、輕重、多少之不等罷了。例如毛囊炎、癤、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濕疹、某些藥疹、膿皰瘡、濕性脂溢皮炎、多汗癥、酒皶鼻、痤瘡等病均因于濕熱內蘊,或上蒸于頭面,或迫津外泄、或蘊結于肌膚,或挾時邪、外感邪毒而誘發;帶狀皰疹由肝膽濕熱或脾虛濕盛引起;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因于風濕蘊阻、經絡阻隔、肌膚失養所致者為多;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大皰性疾病多由濕熱交蒸外越肌膚所致;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多由寒濕凝滯,血瘀阻絡所致;小腿潰瘍、足癬、女陰潰瘍、糜爛性龜頭炎多由濕熱下注所致;還有濕熱下注、外感邪毒而發的接觸過敏性皮炎等等。

2濕證與臨床

濕證有內濕、外濕之分,有上濕、下濕之別,辨證上各不相同,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型。

2.1濕熱內蘊證見發熱或有汗出而熱不解,面色潮紅,心煩,口干不多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皮疹色紅,水腫、水皰、糜爛、滲液或見丘疹、結節、膿皰,自覺癢或痛。臨床多見于膿皰瘡、單純皰疹、鵝口瘡、剝脫性皮炎、痤瘡、脂溢性皮炎、帶狀皰疹、癤、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觸性皮炎、足癬、藥疹、濕疹等。

查看全文

鼻炎沖劑制備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建立鼻炎沖劑的質量控制標準。方法:采用薄層色譜法進行定性鑒別,用HPLC法對黃芩苷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薄層定性條件適合,斑點清晰,HPLC定量方法分離效果好,線性范圍10~50mg·L-1(r=0.9998),平均回收率99.13%,RSD=1.12%。結論:該法簡便、快速、準確,可作為鼻炎沖劑的質量控制方法。

【關鍵詞】鼻炎沖劑;黃芩苷;HPLC

鼻炎、鼻粘膜炎是一種常見多發病,具有病程纏綿、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鼻炎沖劑在臨床使用近15年,對治療慢性鼻炎、鼻粘膜炎有獨特的療效。

1處方與制備

本品由黃芩、金銀花、甘草、玄參、辛夷、白芷、薄荷、絲瓜絡等8味中藥組成。

1.1揮發油提取

查看全文

消渴病分期治療新思路論文

摘要:消渴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情復雜的特點。文章基于對古今治療消渴病文獻的回顧性研究結果,提出臨證治療應結合消渴病的病因、病位、體質以及疾病過程中邪正之間的消長變化,針對不同階段的病機特點,分期治療的原則:消渴病初期以健脾益氣為主,佐以清熱;并發癥期以行氣活血通絡為要;化痰除濕、調理體質貫穿始終。

關鍵詞:消渴病;證候演變;治療

消渴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多由于過食肥甘,嗜酒無憚、勞逸失度,五志過極、外感邪毒等多種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脾的功能,使脾失健運,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生成、輸布、吸收、代謝等發生障礙,繼而導致他臟的功能失調,形成病程長、并病叢生、病情復雜的消渴病。在整個發病過程中,脾失健運為消渴病發病的中心環節,痰、熱、燥、瘀是貫穿消渴病始末的關鍵病理因素,而體質是決定消渴發病及病后轉歸的內在依據。本文基于對古今治療消渴病文獻的回顧性研究,結合消渴病的病因、病位、體質以及疾病過程中邪正之間的消長變化,提出了針對消渴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病機特點,施以相應的治療原則,以達到祛除致病因素,恢復臟腑生理功能的目的。

一、初期健脾益氣為主,佐以清熱

消渴病初期多以脾虛失運為病之本,燥熱內盛,消灼津液與水谷為病之標。故此階段的組方原則應以補益為先,重在健運脾氣。脾旺則津液化生有源,氣足則津液輸布有力。如東漢名醫張仲景首創“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消渴,以人參、甘草、粳米等健脾益氣和中,為后世所推崇;河北名醫張錫純認為消渴病多由元氣不升所致,所創“玉液湯”和“滋脺飲”的組方均選用健脾益氣的黃芪、山藥為主藥,取黃芪能助脾氣上升,還其散精達肺之功;山藥能補脾益氣,色白潤肺,可生津止渴;并配伍雞內金助脾胃強健,化飲食物中糖質為津液也,應用豬胰子可以臟補臟也。近代名醫施今墨先生指出:“血糖者,飲食所化精微也。若脾失健運,血中之精就不能輸布臟腑,營養四肢,積蓄過多則小便漏泄至體外矣”,臨床治療常選生黃芪、太子參、山藥、蒼術等藥物,健運脾氣以治糖尿病。

此外,在消渴病發病初期,其矛盾的主要方面還表現為火熱內蘊,傷及津液。故清熱養陰亦是此階段的一個較為重要的治療方法。清熱藥物中首選麥冬、葛根、知母、瓜蔞等甘寒藥物,其次為黃連、黃芩、山梔等苦寒藥物。甘寒藥物既可清熱,又能生津,可謂一箭雙雕,是清熱法的首選配伍藥物;但若火熱內邪亢盛,津液損傷較重,非苦寒之藥不能除,且苦寒藥物多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也可達到泄熱存陰的目的。但因苦寒藥物久服敗胃,不宜久用。

查看全文

桂枝湯臨床運用作用分析論文

【關鍵詞】桂枝湯;臨床應用;文獻綜述

【摘要】桂枝湯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被譽為“群方之冠”,原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虛及營衛不和證。方中以桂枝解肌發表,透達營衛,為君藥;芍藥斂陰和營,為臣藥。君臣相合,共調營衛。生姜辛溫止嘔,佐桂枝發散風寒以解??;大棗甘平補中,助芍藥益陰以和營;姜棗合用以升騰脾胃之氣津;炙甘草調和諸藥,且配桂姜辛甘化陽以助衛氣,和芍棗酸甘化陰以滋營陰,為佐使之用。五藥相合,共奏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斂陰和陽之效。在臨床應用中,通過隨證加減,該方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為了方便臨床用藥,現將近幾年桂枝湯的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感冒以桂枝湯加減治療空調病52例,療效滿意。空調病的本質是人為手段影響了人體營衛的調節,導致人體對突變的環境不適應?!疤撔百\風”是一種致病因素,而空調的時間模擬也是一種“虛邪賊風”,非其時而有其氣,人長期處于這種反常的室內小環境中,與自然界的大環境不協調,導致營衛之氣漸虛,所以會引發諸多疑難病癥。組方:桂枝、白芍各6~12g,炙甘草6~3g,生姜3片,大棗3枚。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服后飲白米熱粥,令其出微汗。其中痊愈12例,顯效2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15%。楊福龍以桂枝湯加減治療陰暑證135例,取得良好療效。陰暑證臨床表現為精神衰憊,肢體困倦,頭昏嗜睡,胸悶不暢,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惡心嘔吐,渴不欲飲,舌淡、苔薄膩,脈濡細。按門診順序隨機分為桂枝湯組和對照組。其中桂枝湯組(治療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齡10~69歲。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10~70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以桂枝湯原方化裁: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姜10g,紅棗10g,蜜甘草10g。加減法:汗出過多者取桂枝加附湯意,加黑附片10g;畏寒癥狀明顯者取香薷飲意加香薷10g;嘔吐、腹瀉者加白扁豆10g,砂仁6g或白豆蔻6g(后入)。3劑,水煎服,每日1劑,三煎,三服。對照組給予藿香正氣水10ml,每天3次。兩組均以3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桂枝湯組痊愈66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00%。對照組痊愈35例,好轉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00%。桂枝湯組好轉8例及對照組好轉21例、無效4例再經第2個療程治療,均以桂枝湯加減調治獲愈。

2、汗證杜文彪采用桂枝湯加減治療汗證38例,療效滿意。治療方法以桂枝湯為主方,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等以益氣固表;汗多者加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糯稻根等以固澀斂汗;陽虛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衛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惡風者與玉屏風散合用。38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76歲。中醫辨證為營衛不調,營強衛弱,陽虛衛外不固者。治療后,治愈31例,好轉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7%。李同新等以桂枝湯治療鼻汗證24例,效果較好。方藥組成: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上藥加水600ml,文火煎取汁200ml,分2次服,每次1劑。7天為1個療程。本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55歲,平均38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年。經1個療程治療,治愈18例,好轉6例,有效率為100%。王媞用桂枝湯加減治中風半身汗出38例,療效滿意。方藥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6g,大棗6g,麥冬20g,淮小麥9g。汗出多可加生龍骨,兼氣虛加生黃芪,陽虛加制附子。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覺前服,4劑為1個療程,間隔1日可繼續下1個療程。2個療程本組治愈(癥狀完全消失)26例,有效(癥狀明顯減輕)9例,3例無效,總有效率92%。

3、咳嗽韓愛魚以桂枝湯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60例,收到較好效果。60例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3~70歲,病程3天~3個月。處方:桂枝、白芍、苦杏仁(后下)、川貝母、荊芥、貫眾、茜草、枳殼、甘草各10g,沙參、玄參、桔梗、蟬蛻各15g,僵蠶8g,防風6g,生姜3片,紅棗3枚。加減:外感風寒加大桂枝、防風用量;外感風熱加桑葉10g,連翹15g;肺有內熱加黃芩10g;扁桃體炎、咽炎、喉頭水腫治后遺留咳嗽加射干、丹參各10g,玄參用至30g;有少量白沫痰加款冬花9g;原有基礎肺病,咳嗽伴痰多色白加茯苓15g,陳皮、白前各10g;肺陰虛加百合30g,炙百部15g;夜間咳嗽加重加知母10g,黃柏15g;盜汗加地骨皮、銀柴胡各10g;咽癢甚蟬蛻加重至20g,或加白僵蠶6g,或加花椒6g,炙百部15g;咳甚而喘者加地龍15g;病程日久,久咳不愈,耗傷肺氣加訶子10g,五味子15g或粟殼6g。每天1劑,水煎服,小兒酌減。治療3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療程,最多治療5療程。1療程治愈30例,2療程治愈15例,3療程治愈5例,顯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陸青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治療過敏性咳嗽50例,療效滿意。50例中,門診45例,住院5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最大59歲,最小9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個月。有40例已經用過抗生素治療,10例為初發者;有過敏史者35例,兼有過敏性鼻炎者16例;兼有皮膚瘙癢者20例,平時易感冒者30例。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藥物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g,大棗10g,黃芪15g,白術10g,防風10g,杏仁12g,咽癢重者加千層紙、蟬蛻,痰多者加陳皮、半夏、茯苓,鼻塞者加細辛。每日一劑,水煎分服。7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忌吃海鮮類及煎炸食品。50例中,顯效38例,占76%;好轉8例,占16%,無效4例,占8%;總有效率為92%。

4、風疹金玲等采用加味桂枝湯治療慢性蕁麻疹66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風邪是慢性蕁麻疹發病的主要條件,因該病反復發作,病情多為氣虛血虧,久病多瘀,而病理實質為皮膚腠理經脈不通,血行失暢,瘀血阻絡,皮膚腠理失去營養濡潤作用,其與西醫學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環等病理改變基本相同。本組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20~76歲,平均48歲;病程3個月~15年;伴高蛋白血癥者32例,貧血者9例,皮膚劃痕試驗顯陽性者58例。處方:黃芪45g,桂枝20~30g,白芍20g,荊芥15g,細辛5g,當歸尾20g,乳香10g,大棗10枚,甘草15g,生姜10g。用法:冷水浸泡15min,煎沸分3次服,每日1劑,7天為1療程。隨證加減:瘙癢劇烈者加蜈蚣2條,烏梢蛇30g,白鮮皮30g;腑氣不通加生大黃15g,枳實15g;腸燥便秘者加生首烏30g,桃仁20g;腹痛者加郁金20g,青皮15g;痰濕中阻,見頭痛如裹,胸悶惡心,苔膩者合二陳湯等健脾化痰藥;痰阻氣機,郁而化熱,苔黃膩,脈弦滑者加川黃連10g,厚樸20g,黃芩30g;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悸少寐者合四君子湯(治療前及治療第2周末觀察記錄患者風團大小與數目、瘙癢程度)。所有病例治療2個療程,治愈57例,顯效4例,進步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齊愛珍等用桂枝湯加減治療30例頑固性經行風疹塊患者,臨床效果滿意,隨訪未見復發。30例患者中14~21歲3例,22~35歲18例,36~49歲9例;已婚28例,未婚2例;病程3個月以內4例,4個月~1年15例,1年以上11例;血虛21例,血熱9例。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5g,大棗4枚,血虛者加當歸、黃芪、何首烏、蟬蛻以益氣養血、調和營衛、解肌疏風止癢。每于經前服藥5~6劑,并重用黃芪以益氣固表、扶正達邪;經后5天開始服藥5~6劑,并重用當歸等以滋陰養血,使營充衛強,營衛調和;血熱者每于經前服藥5~6劑,減輕桂枝用量,去生姜,加生地、紫草、丹皮、蟬蛻等以養血涼血、調和營衛、疏風止癢。均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療程。經治療,痊愈21例,占70%;顯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

查看全文

抗病毒中藥研究論文

1抗病毒中藥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藥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是“邪”“毒(熱)”所致。目前,國內外從中草藥中篩選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轉錄酶(RT)活性的中藥,其中以清熱解毒中藥居多。有文獻報道[1]用感染的H9細胞系,篩選了27味清熱解毒中藥,發現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蓮、金銀花、螃蜞菊、牛蒡子、黃連、淫羊藿、紫草、狗脊、貫仲、苦參等。有研究在體外抗HIV實驗中篩選了500種中草藥,發現其中50種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檳榔、白頭翁、防風、蔓荊子等。關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細胞系中觀察40種中草藥的篩選實驗,結果發現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報道,還有靈芝、槲寄生、姜黃、蘆薈等中藥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轉錄酶,干擾病毒進入細胞等作用;諸多海洋藻類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質,如藍藻門的鞘絲藻、纖細席藻、鈍頂螺旋藻及紅藻門、褐藻門的海帶等。研究表明[4],這些中藥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類、生物堿類、黃酮類、萜類、蛋白質類,以及甾醇、酚類、木脂素等。

綜觀對抗HIV中藥的研究發現,目前對抗HIV有效中藥的篩選主要是在動物身上,但由于種屬間的差異,這些中藥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須作進一步的臨床觀察,才能確定其實際療效。作為抗HIV中藥的臨床研究,中外學者多采用中藥復方,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湯、人參湯、克艾可、紅保方等,在對艾滋病患者的實際治療中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

1.2抗SARS病毒中藥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癥,臨床多以發熱、咳嗽、氣促為主癥,屬中醫“溫病”范疇,又因其具有傳染、流行和致死特點,當屬于溫病中的“瘟疫”“疫癘”之類。國內對中藥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藥處方和有效成分篩選兩個方面。目前,初步篩選出可在“非典”治療中發揮一定作用的中成藥有8個,它們是清開靈注射液(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黃芩苷、金銀花等)、魚腥草注射液(魚腥草)、板藍根沖劑(板藍根)、新雪顆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梔子、竹葉卷心、升麻、穿心蓮、珍珠層粉、沉香、牛黃、冰片)、金蓮清熱顆粒(金蓮花、大青葉、生石膏、知母、玄參)、燈盞細辛注射液(燈盞細辛)、復方苦參注射液(苦參、狼毒、當歸、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參、降香),這些中成藥具有保護多臟器免受內毒素引起的損傷、改善炎性滲出以及針對高熱癥狀的退熱作用[5]。從上述8個中成藥的功能來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清熱解毒(包括祛濕)和活血化瘀兩大類。單氏等[6]對各大媒體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藥處方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預防和治療非典的中藥處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藥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銀花、黃芪和連翹,使用頻次最高的中藥分別是甘草和金銀花。國內科技攻關項目“中藥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過中醫、西醫、分子生物等多學科手段,對多種中藥進行了科學分析,最后從中藥大黃中找到了對SARS病毒有阻斷作用的特效成分,這種成分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阻斷SARS病毒的轉錄和復制,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藥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發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點是發病快、傳染性強、發病率高,癥狀一般來勢兇猛,病人常有高熱、寒戰、頭痛、全身關節痛等嚴重的全身癥狀,中醫將其歸屬于溫病學中的“風溫”,臨床常用中藥中的解表藥、清熱藥以及以它們為主組成的中成藥,通過抗病毒、解熱抗炎、鎮痛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達到抗流感的療效。從中醫學角度認識,中草藥及中成藥抗流感病毒的機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過現代藥理實驗,中草藥及中成藥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過阻斷病毒繁殖過程的吸附、穿入、復制、成熟中的某一環節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過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而間接抑制病毒[7]。

查看全文

臨床中醫清營涼血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糖尿病腎??;糖尿病并發昏迷;糖尿病繼發中風;糖尿病并發肺部感染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清營涼血法是溫病學家的獨創性成果、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腎實質內的瘀滯是腎病發展過程的重要一環、具有涼血活血作用的大黃提取物能作用于糖尿病腎病的相關細胞因子、觀察脈通方治療Ⅳ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酌加養陰熄風,涼血活血之藥,以養陰為本,以熄風、化痰、活血為標、高血糖狀態有利于細菌生長、血流緩慢,血液供應減少、其病機為火旺津傷、陰虛燥熱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從中醫角度探討,糖尿病之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病變日久則熱邪深入,劫灼營陰,擾亂心神,甚或引起耗血動血之變而產生一系列證候。這與溫病營血分證的病理病機非常相似,清營涼血法可廣泛應用于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

關鍵詞:清營涼血法糖尿病并發癥防治

清營涼血法是溫病學家的獨創性成果,具有清營養陰,涼血解毒,散血活絡之功,適應于溫病熱入營血證候。臨床實踐證實本法不僅適用于外感熱病,也廣泛應用于內傷雜病[1]。現就清營涼血法在糖尿病并發癥防治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屬中醫學“消渴”范疇。近年來,隨著糖尿病診療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壽命增加,病程延長,心、腦腎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等并發癥的出現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的70%以上。陰虛燥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機,如《素問·陰陽別論》說:“二陽結謂之消”。本病日久則熱邪深入,劫灼營陰,擾亂心神,甚或引起耗血動血之變而產生一系列證候。燥火傷肺,則肺失宣降,發為咳喘;陰虛火旺,煉液成痰,痰熱內蘊而痰壅氣阻;痰壅日久,化火生風,耗津灼液而成瘀血,痰瘀阻絡,變證叢生;邪熱劫灼營陰,心神被蒙,則出現神識昏蒙、譫語、甚至昏迷。這與溫病營血分證的病理病機非常相似,故清營涼血法可廣泛應用于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中。

1糖尿病腎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