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5:05: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齡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齡化調研報告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時展的新要求。一句話好說,但在具體的落實上決非易事,會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倳浽谥鞒种醒胝尉謱W習時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切實加強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關情況的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為開展工作奠定堅實
的基礎。為此,我想就構建和諧社會有關的老齡化問題談些看法。
一、從我國人口增長速度看,老齡化問題逐步顯現
解放初期,我國人口有4.5億,到黨的八大召開時增加到6億人,1983年我國人口高達10個億。30多年間我國人口增長了2.2倍。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是我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70年代末,鑒于我國人口增長情況,中央開始意識到人口無限度的增長將會導致的后果,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號召“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經過二十多年的有效控制,使人口少出生3億人。盡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數大,截止目前,我國人口已多達13億人,比解放初期增長2.88倍。加之我國生活水平、醫療水平的提高和保健、養生知識的普及,人的壽命也在不斷提高。有數字顯示,解放前我國人均壽命只有30-40歲,現在人均壽命在60-80歲,延長了20-40年?,F階段的“百歲老人”已不少見。人口出生與死亡的數量不均衡,且建國初期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將步入老年,按照國際社會通例,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的社會成為老齡社會或老年型人口國家。截止200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15.38%;天津市60歲以上的老人達13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7%;塘沽區60歲以上老人8.4萬,占全區總人口的15%。據聯合國人口預測統計,
未來20-3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增至15億人,成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
二、人口老齡化產生的不和諧因素
老齡化趨勢下養老保險探討
摘要:我國目前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亟須改革完善,養老保險作為一種宏觀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這對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前進,解決社會難題影響十分重大。然而中國在養老保險制度實施的進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養老保險覆蓋人員少,保障待遇低,同時系統的不公正,這就迫切要求中國對現行養老保險體制進行改革完善。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制度
一、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保險制度的特點
(一)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與特點
1.管理模式混亂無序。養老保險機構繁多,提高了其管理運營成本,同時各部門分散管理,之間的責任相互推脫,降低了樣報保險制度的信譽。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封閉式管理,缺乏監督機制。
2.養老保險對象覆蓋程度低。我國目前在社會保險體制中的人數很少,其中城鎮職工享有養老保險的人數占城鎮職工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享有養老保險的人數占農村勞動人口的3%。中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還很低,仍有大部分企業職工與從業人員排斥在保障體系外。
獨家原創:老齡化問題的研究
[內容摘要]中國目前己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與西方國家是在人口總量不高且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后進入老齡化社會有所不同。另外,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養老與社會保障事業不僅起步晚,而且所面臨的情況更為復雜和特殊。中國社會保障問題與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和國有企業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社會保障問題不僅是一個社會福利性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中國總體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情況出發,把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列入未來社會的發展戰略,才有可能達到高效率的應對。堅持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服務對象的公眾化、運行機制的市場化、服務方式的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和志愿者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家庭養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障,統籌老年物資保障與老年精神保障,統籌老年福利事業與老齡產業,統籌敬老道德建設與老年法制建設,一定可以做到讓未來所有的老年人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每一個老年人的吃、穿、住、醫問題得到妥善地解決。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問題保障制度
一、中國老齡化現狀
(一)中國老齡人口絕對數量大
目前,中國人口數量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是世界上老齡人數最多的國家。由于計劃生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預計到本世紀中期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將降為1/7。然而,由于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預期壽命快速增長,在本世紀中葉以前,中國老齡人口總數仍將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爸袊窈?0年內的老齡人口數僅受這一時期內死亡率的制約,中國65歲及以上老人數量將從1990年的0.67億增加到2030年、2050年的2.32億與3.31億。
人口老齡化與地區老齡化差異分析
一、引言
我國人口增長情況和老齡化進程備受關注,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研究發現: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生育率持續低下;人口增長放緩,或將出現人口負增長[1][2]。此外,學者們還發現我國老齡化地區差異顯著。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是造成區域老齡化差異的主要原因[3-5]。同時,人口遷移流動、城市化水平[6]、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機械增長率等也是導致區域老齡化差異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分析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總結2000年至2020年全國人口的基本變化情況和地區差異,以深入探究我國老齡化問題和區域老齡化差異。
二、七普數據:中國人口變化的新特點與地區差異
(一)增速放緩,且地區差異顯著
近二十年內,我國人口總量仍在上漲,但增長率明顯下降。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我國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0.57%;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我國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3%。通過地域對比發現,地區間人口增長情況具有顯著差異。從橫向來看,2000年至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人口增長率穩居全國前三位,年增率分別約為3.8%、4.32%、2.60%。相反,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的人口增長率出現負值,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人口總量開始減少。2010年至2020年,廣東省成為全國人口年增長率最高的省份,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91%。此時,黑吉遼三省和山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則出現人口負增長,尤其以黑龍江省之最,人口年平均增長率低至-1.83%。反觀,前十年出現人口減少的四個地區均在后十年內實現人口正向增長。從縱向來看,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在前后二十年間人口增長率急速下滑;黑龍江省、山西省、青海省的人口增長率也有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重慶市、四川省和貴州省則出現逆勢上漲。其余地區人口增長率變化并不明顯。
(二)人口性別結構總體合理,部分地區比例嚴重失衡
人口老齡化在居民消費的影響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老年人口擁有獨特的消費和心理特征,因此消費需求和其他年齡段的人有所不同。通過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和消費理論在人口老齡化的應用,建立在險價值模型(以下稱為VAR模型)。本文通過山東省2000—201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得出人口老齡化對居民的消費存在正相關關系。最后,本文在總結上述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加大政府投資、改善民生、積極發展老年教育、積極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居民消費;老年人口撫養比;VAR模型
一、引言
目前,人口老齡化是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正逐步加快,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困難與挑戰[1]。黨的報告中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養老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山東位于中國的華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為發達,目前針對山東人口老齡化的研究熱度不斷,但針對整個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較多,對城鎮居民消費問題的分析則相對而言研究較少。在當前老齡化不斷加快的情況下,很長一段時間內老齡人口問題的比重會持續加大,這將會加大山東的經濟負擔,對經濟增長等方面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山東省作為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且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的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山東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為出發點研究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不僅對山東省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擴大內需、保障老年人權益、推動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其他地區研究人口老齡化和居民消費的影響有一定的幫助。
二、相關理論概述
(一)生命周期理論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加速、退休人員不斷增多的背景下,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接下來,本文將結合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探討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以及對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影響;對策
1前言
我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時間便進入了發達國家近百年才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狀態,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對我國很多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尤為嚴重。由此可見,尋找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并探求解決該類問題的解決對策迫在眉睫。
2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
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對我國養老保險共有如下幾方面的影響:
緩解老齡化社會穩定壓力論文
論文摘要:為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帶來的壓力,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套相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制度
21世紀是屬于老人的世紀,我國在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社會,截至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5989億人,占總人口的12%。而據2006年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可知,中國人口老齡化在21世紀上半葉將不斷加深,尤其是未來的十多年間,人口老齡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37億,老齡化水平達到30%,將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這個比例會持續50年。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一是我國老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大。我國老齡人口絕對值是世界之首。目前,中國老齡人口接近1.6億,占全球的老齡人口的五分之一,幾乎相當于英國、德國、瑞士、盧森堡四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根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1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二是人口高齡化趨勢顯著。人口年齡結構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人口的高齡化即長壽化,目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約4.7%的速度增長,達到1300萬,明顯快于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預測2050年將達到1.5可乙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78%。這也是人口轉型時期老齡化的重要年齡特征。
老齡化社會下的產品設計綜述
論文關鍵詞:老齡化社會勞動能力產品設計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老齡化問題嚴重.這種社會結構性問題已經擺在我們的面前,特別是中國的社會現狀更加值得我們重點研完老齡化社會為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其中,在產品設計領域中,如何運用和把握適用于老年人的產品設計原則就尤為重要,本文從產品的設計中分析探討適合老年人的設計特點,力圖利用產品設計給老齡化社會提供一種解決方法,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導言:在21世紀的今日,特別是我國的社會人口分布中老年人所占有的數額越來越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的有效工作年限在逐漸增加更多的老年人不再受到自身年齡和身體情況的限制而繼續參加到創造財富的社會大軍中,以這樣的形式實現著自身的特有價值。再者因社會人口和年齡結構的特點我國越來越偏向于青年人口數量減少和老年人口數量增加的趨勢,老年群體在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上往往比青年人占有更大的優勢而且他們也更愿意在某種程度上繼續參與社會生活追求自我實現的更高標準所以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要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群體而做出的設計來迎合這種社會的總體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工業設計領域中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特殊條件和心理條件而專門設計出的產品則尤為重要,因為人類最終生存在自己制造的人為自然中.日常生活幾乎都是和人造的產品環境接觸的大到城市的規劃與建筑小到家用產品所以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做出一系列適合他們這一群體特征的產品設計也表現了設計對于老年人生活的一種關懷和引領特征。
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我們注意當今的設計領域尤其是產品設計諸多行業中真正針對老年人的特點而開發的設計并不是非常常見,現在更多的設計師把關注的目光都投入到了時尚的表層只是針對年輕人的審美特點而設計一些外觀時尚的產品而并沒有把各種人群需要的功能設計放在設計工作的首位,從而也會忽略老年人對于產品的功能特點的訴求。另外整體的社會商業環境也要受到老齡化趨勢的影響而逐漸發生經營重點的改變。這是一個和設計領域互動而發生效果的過程,而且只有設計師集團在突破了現有的設計傾向以后,真正把重點放在老年人的人群特點上去考慮設計的形式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引導商家的經營重點,從而引領社會的關注角度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際做到全體社會的積極準備。
一、對于勞動能力的判定—一種老年人的現代概念
現代社會由于高度組織化與專業分工化所以把人的作用更多地導向于其對于社會的貢獻或自身的工作能力這種價值判斷的傾向在學術界是有原因的。自從啟蒙運動之后的近代思想普及以來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視野已經過多地偏向于和中世紀愚昧相對的理性與科學這一價值標桿之上了r在思想領域中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神秘主義因素已經使得現代意義下的’‘理性‘’走向了其價值判斷的反面,因為過多的理性主宰社會領域中的一切標準從而人的價值開始發生了異化科學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偏向不僅發生在生產技術領域中同樣發生在人性的判斷中。在理性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已經出現了其對于人類社會消極的一面在傳統社會中文字的駕馭能力是一種判定人能力的標準而隨著現代社會教育的普及文字的判斷已經轉向了工作勞動能力的判斷當一個社會個體因其年齡的原因而不能在適合做某些工作的時候社會就判定他失去了“勞動能力“.這樣老年人的現代概念就產生了。但進入21世紀工作的勞動能力已經從傳統的體能指標轉化為媒體時代的信息駕馭指標腦力成為判定一個人是否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是否可以繼續進行良好的工作的主要因素同時由于科技的發達以及輔助工具的功能性增加為“老年人“在進入傳統意義上的老齡化之后,仍然可以在社會上創造商業價值.雖然該價值的實現并沒有完全將年齡的差異界限去除但仍然與傳統意義的年齡界限相比模糊了很多。這使得傳統意義上的老年人定義發生轉變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該群體在社會上的地位變化這種地位變化直接導致了其在消費領域的能力和實際需求從而在客觀上使得該群體在消費領域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人口老齡化商業銀行論文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受醫療服務改善、預期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我國自21世紀開始就已進入老齡化國家。國家統計局2012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65周歲及以上人口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將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等各個領域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于商業金融機構來說,這種養老金“私有化”無疑創造了巨大的商機,而做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最主要參與機構,商業銀行應該依靠自身的優勢,緊緊抓住我國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市場化帶來的機會,從養老金金融發展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為了順應養老金“私有化”,商業銀行必須保持較高的流動性,即商業銀行保持隨時可以適當價格取得可用資金的能力,以便隨時應付客戶提存的需要,所以對于研究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之前學者關于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關系并沒有進行直接研究。王剛以某商業銀行2004年對北京市經濟影響的數據分析,得出2020年前,北京市居民的儲蓄率仍將保持增長趨勢,2020年后,人口老齡化對北京市居民儲蓄率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石瑩、趙健以國際數據為經驗,探索人口老齡化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的巨大商業金融需求,提出商業銀行介入養老金金融業務,既可以規避由于“金融脫媒”帶來的收入風險,又可以通過加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進而提供專業的養老金服務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徐丹通過分析我國老齡化社會對養老金融特殊需求以及現階段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的發展情況,表明我國養老金融處于“零散”發展狀態,養老產業涉及較少以及產品服務較弱的不足,并且指出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很可能是導致上述情況的直接原因;陳煌生、陳天瑋結合國內人口現狀和人口老齡化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活動影響的分析,認為隨著老齡化的推進,居民的儲蓄率會下降,貸款需求將放緩,從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會大大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近年來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并相應地提出策略與建議。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
人口老齡化趨勢調研報告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了,而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影響。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正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規律,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我縣人口老齡化情況介紹
(一)調查情況
我縣老齡辦在全縣范圍內對老齡人口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初步調查,全縣總人口人,其中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人,占總人口的%;65歲以上人,占總人口的%;80歲以上人、90歲以上人、100歲以上人。全縣空巢和獨居老人人,占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縣老少人口比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縣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另一方面,成功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