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6:12: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年股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年股骨

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醫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Hybrid外固定架治療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療效。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手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47例。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Ⅰ型4例,Ⅱ型16例(其中ⅡA6例,ⅡB8例,ⅡC2例),Ⅲ型9例,Ⅳ型6例,Ⅴ型12例。所有患者均行Hybrid外固定架治療,記錄手術情況、骨折愈合時間、外固定拆除時間,并采用Harris評分評價患者髖關節功能。結果47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個月~4年(平均20個月)。47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1±0.3)h,出血(80±16)mL,術后12個月隨訪時Harris評分(73.78±5.60)分,所有患者均獲穩定骨折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時間12周(10~19)周,平均外固定時間20周(16~32)周。47例患者術后優35例,良8例,差4例,優良率為91.5%。并發癥情況:皮膚過敏2例,針道滲出1例,髖關節內翻畸形3例。未出現外固定螺釘松動、斷裂病例。結論Hybrid外固定是一種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方法,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滿意。醫學論文網【關鍵詞】Hybrid外固定架;老年;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subtrochantericfractures,SFs)臨床較為多見,治療比較困難,具有較高的內固定失敗率。對于身體狀況較好的青壯年患者可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一般療效較好[1];對于合并較多內科基礎疾患的老年患者,內固定手術創傷較大,手術風險高,術后并發癥較多。近年來隨著股骨近端解剖結構、生物力學特點的深入研究以及外固定技術的進步,外固定治療SFs取得一定進展[2]。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Hybrid外固定架治療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47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齡58~84歲,平均63.8歲。所有患者術前常規行X線、CT檢查,其中左側16例,右側31例。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Ⅰ型4例,Ⅱ型16例(其中ⅡA6例,ⅡB8例,ⅡC2例),Ⅲ型9例,Ⅳ型6例,Ⅴ型12例。本組病例均合并有其他內科基礎疾患,其中合并糖尿病12例,心血管疾患25例,腎功能不良8例,慢性呼吸系統疾患16例。按照美國麻醉師協會根據病人體質狀況和對手術危險性進行分類,其中Ⅱ級22例,Ⅲ級18例,Ⅳ級7例。1.2Hybrid外固定手術方法1.2.1術前準備患者入院后給予患肢持續皮牽引,糾正肢體縮短和旋轉移位,同時請麻醉科和其他相關科室協助處理內科基礎疾患,病情穩定后可行手術治療。47例患者平均術前住院10d,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者仔細閱讀X線片,設計Hybrid外固定方法。1.2.2術中操作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安置牽引床維持骨折復位。常規消毒鋪單,確定股骨大轉子及近端骨折部位,C型臂X線機透視下于大轉子下2~3cm處按照AO推薦的股骨頸內穿釘方法打入3枚直徑4mm的外固定半針,針尾輕度散開呈“”形。外固定針頭距股骨頭關節面約0.5~1cm,注意避免穿透股骨頭。然后安裝Hybrid外固定直桿,使股骨頸內3枚半針構成一整體框架。直桿遠端采用2枚直徑5mm外固定半針,自股骨干外側穿透雙側皮質固定。靠近直干遠、近尾端各安置弧形Hybrid外固定桿,并于大腿前部穿透股四頭肌打入1枚5mm半針固定,隨后緊固固定夾和連接桿。典型病例為男性,64歲,SeinsheimerⅢ型骨折,采用Hybrid骨外固定治療股骨粗隆下骨折(見圖1~4)?;顒踊贾^察髖關節活動以及外固定架穩定情況,無異常后采用碘伏紗布覆蓋針道外口。1.2.3術后處理靜脈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待局部消腫、疼痛消減輕后開始膝關節CPM功能鍛煉。手術3d后每天采用碘伏擦拭針孔,檢查釘道并注意有無感染及滲出,加強針道護理。術后第1天既可以開始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功能鍛煉,術后第2天鼓勵患者進行扶拐下地活動。一般術后2周患者即可出院。出院后6個月內患者每2周門診復查一次,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并進行X線檢查確骨折愈合情況。骨折愈合后可拆除外固定架,拆除前需完全負重2~4周,拆除外固定當天一定要進行放松外固定后的適應性功能鍛煉,一般為1d左右,如果患者無任何不適拆除外固定架。1.3評價標準隨訪觀察患者髖關節功能,療效評價參照黃公怡等[3]提出的標準,優:骨折愈合良好,無髖內翻及外旋畸形,行走無痛,下蹲達到或接近正常范圍,功能恢復至骨折前狀態;良:骨折愈合良好,髖關節輕度內翻,患肢縮短在2cm以內,行走無痛,需或不需手杖支持,功能恢復接近正常;差: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髖內翻及外旋畸形,髖關節疼痛,功能明顯受限,不能負重或行走。2結果47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個月~4年(平均20個月)。按照黃公怡等[3]提出的標準,47例患者手術效果為優35例,良18例,差4例,優良率91.5%。47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1±0.3)h,出血(80±16)mL,術后12個月隨訪時Harris評分(73.78±5.60)分,所有患者均獲穩定骨折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時間12周(10~19)周,平均骨外固定時間20周(16~32)周。并發癥情況:皮膚過敏2例,給予口服抗過敏藥物后緩解;針道滲出1例,局部加強皮膚護理,定期換藥后緩解;髖關節內翻畸形3例,對髖關節功能影響不大,未予特殊處理。本組未出現外固定螺釘松動、斷裂病例。3討論股骨粗隆下骨折是指發生在小粗隆下緣以遠5cm內的骨折,約占所有髖部骨折的10%~15%。其發病存在兩個高峰:1/3為高能損傷的年輕患者,2/3為低能損傷的老年骨質疏松患者[4]。此外SFs近端骨折端在臀中肌、髂腰肌、外旋肌作用下外展、屈曲、外旋移位;遠端骨折端在內收肌、股二頭肌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內側移位,同時伴有肢體短縮和外旋畸形。任何固定在骨折愈合之前如果不能有效抵抗股骨近端的高應力和肌肉的牽拉作用,固定物很可能疲勞斷裂。盡管目前SFs的治療取得一定進展,但此類骨折的臨床治療仍然是棘手問題。保守治療方法包括骨牽引、長期臥床等,但保守治療很難達到并維持骨折的良好復位,同時對老年患者的保守治療需要經受骨折自身以及全身各系統的相關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褥瘡、靜脈血栓形成等,因而臨床多傾向于手術治療[5]。SFs手術目的包括:恢復頸干角、恢復肢體長度和旋轉角度、骨折愈合并避免髖外展肌群的萎縮,臨床可選用包括髓外鋼板、髓內針、外固定架在內的多種方法。1980年Kaufer指出骨折內固定結構的強度取決于五個因素:骨的質量、骨折特點、內固定物的選擇、骨折復位程度以及內固定的位置。臨床醫生所能控制的只有內固定物的選擇、骨折復位程度以及內固定位置三個因素。因此選擇合適的固定對SFs的治療至關重要,應該認真考慮患者全身情況、局部創傷情況,包括骨折類型、局部軟組織損傷、創傷前肢體功能情況等,術者一定要根據骨折類型、進針點以及固定后穩定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6]。根據骨折X線表現以及與小粗隆的關系,目前SFs臨床最常見的分型為Seinsheimer分型[6]:Ⅰ型骨折無移位或移位小于2mm;Ⅱ型是兩部分骨折,包括ⅡA型小轉子以遠的橫行骨折,ⅡB型小轉子以遠的斜行骨折,ⅡC型起于小轉子下的斜形骨折向外側通過粗隆下區域;Ⅲ型骨折是三部分骨折;Ⅳ型骨折具有4塊或更多的骨折單位;Ⅴ型骨折波及股骨粗隆間。Seinsheimer分型把骨折分為若干骨折單位,有助于術者選擇合適的內固定物,同時該分型具有一定的預后指導作用。對于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往往伴有較多內科基礎疾患,此類患者治療最根本的目的是保存生命,同時還要考慮患者的生存質量,不能忽視骨折本身的治療,治療的關鍵是防止畸形愈合、遲延愈合和不愈合[7]。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無論是髓外內固定如動力髖、動力髁、Medoff鋼板等,或是髓內夾板如Gamma釘、PFN等,手術通常創傷較大,時間[1][2]長,失血量多,手術風險較大,年老病人不易接受[8]。同時由于老年患者往往伴有骨質疏松,內固定容易出現固定釘松脫拔出或穿透關節,導致內固定失敗。Hybrid外固定架治療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有以下優點:a)近端骨折單位采用3枚半針固定,形成穩定的空間框架結構,不易松動或穿入髖臼,同時顯著降低骨質疏松的股骨頸和股骨頭的切割概率;b)整個外固定結構形成一高強度鋼架結構,固定牢固,能夠有效抵抗髖關節和股骨近端承受的內翻應力。Hybrid骨外固定治療股骨粗隆下骨折模擬圖(見圖5~6);c)手術創傷小,操作簡便,顯著減少麻醉和手術時間,適合高齡或內科基礎疾患較多的患者;d)促進骨折愈合:外固定對骨折周圍骨膜、肌肉等組織幾乎不干擾,有效地減少了術后感染、組織壞死的發生,并且可以提高髖關節功能恢復;e)外固定器固定可靠,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減少長期臥床相關并發癥,骨折愈合后外固定拆除簡單,無需二次麻醉手術[8]。并發癥的處理:外固定架早期容易出現針道長期滲液,多繼發于針道出血的后期,一般為組織滲出液,全針或者半針是針道良好的引流物,經過消毒擦拭等簡單處理后一般在3~5d內緩解,很少出現長期滲液或感染。長期滲液實際上是針道周圍無菌性炎癥反應,多數是由于外固定針壓迫周圍軟組織所致,其次采用電鉆鉆入固定針時降溫不當或轉速過高導致針骨界面的骨組織熱損傷也是重要原因[9]。針道感染是骨外固定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針道護理不當所致:a)未按要求每天用碘伏擦拭針眼,局部滲出物堆積堵塞針道;b)出現釘眼異常反應后未及時治療。出現此并發癥的患者應減少活動、注意休息、加強皮膚護理,保持針眼清潔干燥,每天采用棉簽蘸碘伏擦拭針道口即可,每日3次,鋼針起到引流作用,細菌不易逆行感染。濕疹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對金屬過敏所致,口服H1受體阻滯劑一般可緩解,重癥過敏患者應用激素治療后均可緩解??傊?,對于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Hybrid外固定架治療,可以顯著降低麻醉和手術風險,Hybrid外固定架手術操作存在一定的學習曲線,只要熟悉局部解剖結構,充分了解外固定的特點,詳細的術前設計,密切的術后隨訪,加強護理,一般可獲得滿意效果?!緟⒖嘉墨I】[1]MiedelR,PonzerS,TornkvistH,etal.ThestandardGammanailortheMedoffslidingplateforunstabletrochantericandsubtrochantericfractures.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JBoneJointSurg(Br),2005,87(1):6875.[2]ChristodoulouN,SdreniasC,SalagiannisG,etal.Fixationoftrochantericorsubtrochantericfracturesusingdynamicexternalfixators[J].RevChirOrthopReparatriceApparMot,2007,93(3):264268.[3]黃公怡,王富權.鵝頭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1984,4(6):350.[4]BediA,ToanLeT.Subtrochantericfemurfractures[J].OrthopClinNorthAm,2004,35(4):473483.[5]AharonoffGB,ImmermanIB,ZuckermanJD.OutcomesAfterHipFractureintheElderly[J].TechniquesinOrthopaedics,2004,19(3):229234.[6]ToniMM,ErickaAL.TreatmentModalitiesforSubtrochantericFracturesintheElderly[J].TechniquesinOrthopaedics,2004,19(3):197213.[7]夏數數,鄒季.單邊三連桿組件型外固定器治療股骨粗隆下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5):4344.[8]孫永青,葉建軍,范磊,等.內固定加外固定治療復雜股骨粗隆下骨折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05,11(4):374375.[9]AndersonJT,LucasGL,plicationsoftreatingdistalradiusfractureswithexternalfixation:acommunityexperience[J].IowaOrthopJ,2004,24:5359.

查看全文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加壓滑動鵝頭釘;股骨粗隆間骨折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加壓滑動鵝頭釘(Richard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方法:應用加壓滑動鵝頭釘(Richard釘)手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81例。結果:平均隨訪1.5年,優良84%,尚好11%,差5%。多數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結論:Richard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具有止痛有效、患者離床早、并發癥少等優點,是目前較好的治療粗隆間骨折的內固定釘。

我科自1993年以來用加壓滑動鵝頭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81例,全部得到隨訪,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81例,其中,男34例,女47例。年齡60~81歲,平均72歲。左側50例,右側31例。合并疾?。郝灾夤苎?例,糖尿病8例,心電圖提示有心律失常、傳導阻滯、T波改變及心肌缺血者28例,壓瘡者2例。

查看全文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摘要:比較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并發癥發生原因并猜測手術危險的高危因素.方法摘要:199503/200106收治60歲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68例.行手術內固定治療136例,83例獲得12~75(平均37.8)mo的隨訪,通過病歷分析獲得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手術方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是否輸血以及輸血量、傷前生活自理能力、傷前身體狀況、術前血紅蛋白(Hb)水平、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分別按手術方式、骨折類型以及年齡分組比較其療效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通過計算發生并發癥(尤其是術后早期并發癥)患者的平均年齡和手術危險性猜測綜合指數W值,猜測手術危險的高危因素.結果摘要:本組83例,術后功能恢復優良67例,可9例,差7例;優良率80.7%.術后發生并發癥10例,平均年齡為82歲,發生率12.0%,術后早期誘發原有合并癥3例,平均年齡為92歲.動力髖內固定組的手術時間比其他兩組明顯延長(P<0.05);術中出血以及輸血量比其他兩組明顯增多;髓內釘內固定組住院天數比其他兩組明顯縮短;年齡大于70歲組功能恢復較差;以上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各組并發癥發生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早期誘發原有合并癥的3例患者,手術危險性猜測綜合指數W值分別為6,7和8.結論摘要: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應合理選擇內固定方式,DHS、髓內釘、多枚釘可滿足各種不同類型和年齡的骨折,尤其是髓內釘適用范圍較廣;年齡可能是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危險的高危因素.

【髖骨折;老年人;內固定;手術后并發癥;危險因素

0引言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4%[1,2],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其發病數量逐漸增加,手術治療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3].如何選擇內固定方式及猜測手術危險,是臨床醫生所關心的新問題.我們對60歲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觀察了其療效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手術危險性進行了猜測.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查看全文

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外側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老年股骨頸骨折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外側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外側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30例。GardenⅢ型17例,Ⅳ型13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70~82歲,平均75.3歲。結果手術切口長6~10cm,平均8cm,手術時間為56~80min,平均為68min,術中出血量為200~500ml,平均380ml。隨訪12~24個月,平均隨訪16個月,術后一年Harris評分平均為95.1分,無切口感染、骨折、神經血管損傷、深靜脈血栓形成、髖關節脫位、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結論外側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是一種理想的方法,具有手術切口短,創傷小,出血少,瘢痕少,術后功能恢復快等特點。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withlateralmini-incisionTHRfortreatmentthefemoralneckfracturesinsenilepatients.MethodsThirtysenilefemoralneckfracturescaseswerecollected,whichisincludingGardenⅢ17andGardenⅣ13.Therewere18malesand12females,andtheaverageagewas75.3year.Allpatientsweretreatedwithlateralmini-incisionTHR.ResulteIncisionis6~10cm,average8cm,operationtime56~80min,average68minute,theaverageintraoperationbloodlosswas380ml(rangefrom200~500ml),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rom12~24months(average16months)..TheclinicaleffectwasevaluatedaccordingtoHarrisscoresystemafterayear,averageis95.1,Allpatientshavenocomplicationsincludingincisioninfection,bonefracture,injuryofbloodvesselandnerve,deepvenousthrombosis,dislocationofhipjointprosthesisetc.ConclusionLateralmini-incisionTHRfortreatmentofthefemoralneckfracturesinsenilepatientsisaidealmethod,whichhasadvantagesofrecoveryandfewcomplicationsbecauseoffewscar,littletraumaandbloodloss.

【KeyWords】Femoralneckfractures;Lateralmini-incision;THR;Senile

老年股骨頸骨折臥床時間長,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較高。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治療手段,可以早期活動,早期負重行走,提高生活質量。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對其要求也在不斷增加。除對提高植入物的使用壽命外,還要求減少手術的創傷性,縮短康復時間。本文報告了采用外側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置換術在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1臨床資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論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情況:本組病人95例,男36例,女59例。年齡60~87歲,平均71.5歲。新鮮骨折89例,陳舊骨折6例(病程1個月以上)。按Evans分型:Ⅰ型18例,Ⅱ型16例,Ⅲ型32例,Ⅳ型12例,Ⅴ型17例。致傷原因:行走時跌倒61例,騎自行車摔傷16例,車禍傷18例。

術前準備:術前常規血尿檢查、血糖、肝、腎功能的生化檢查及血凝五項檢查。備血。攝胸片、心電圖檢查,有呼吸系統疾病者應行血氣分析或肺功能檢查。作心臟彩超評價心功能。存在并發癥的患者請內科、麻醉科??漆t師會診,協助處理,盡早使病人達到能夠耐受麻醉與手術要求。有腦梗塞病史者術前常規作腦CT。術前準備應盡量在1~4天內完成。

手術方法:Ⅰ、Ⅱ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采用閉合復位空心加壓螺絲釘固定11例。Ⅰ、Ⅱ型13例,Ⅲ、Ⅳ、Ⅴ型60例選擇DHS固定。11例Ⅳ、Ⅴ型嚴重粉碎骨折,估計術中復位困難,不能達到堅強固定早期功能煅煉且年齡超過75歲者,選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置換。

術后處理:所有病人術后均穿防旋鞋,維持患肢外展,稍外旋位。鼓勵健肢活動?;贾渺o脈泵,促進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常規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視骨折類型及牢固程度決定何時下地活動,一般內固定術后3~6周扶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活動,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3天下地活動。

結果

查看全文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護理;老年

[摘要]目的:總結近年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經驗。方法: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術前、術后護理對策,觀察護理結果。結果:本組53例患者非手術治療2例,手術治療51例,除了2例合并有腦栓塞后遺患肢癱瘓術后未能下床扶拐行走出院外,其余患者均能扶拐行走出院,無一例出現假體脫位、瘡褥、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結論:密切的術前、術后觀察,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術后早期的正確功能鍛煉是確保手術成功及預防并發癥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護理;老年

NursingMeasuresforElderlyPatientswithFemoralNeckFra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nursingexperiencesforelderlypatientswithfemoralneckfractureinrecentyears.MethodsThepracticalo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nursingmeasureweremadeaccordingtothespecialphysiologyandpsychologyofelderlypatientsandtheresultswereobserved.Results53casesintotalwereobservedinourstudy,with2casesfornonoperafivetreatmentand51casesforoperativetreatment.Exceptfortwopatientscan''''twalkondischargewhosufferedfromparalysisaccordingtocerebralembolism,allpatientswereabletowalkwiththehelpofcrutch.Nocomplicationsincludingthedislocationofprosthesis,bedsore,pneumoniaandurinaryinfectionwasfound.ConclusionClosep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observation,sufficientpreoperative.

Keywords:Femoralmeck;Fracture;Nursing;Elderly

查看全文

內固定法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研究論文

【關鍵詞】骨折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應急反應遲鈍,自我保護能力差,再加上骨量的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逐年增加,股骨粗隆間骨折也成為老年常見的損傷之一,保守治療各種并發癥及病死率均高,故近年來國內傾向于手術內固定治療。在1996年7月到2007年8月間,筆者應用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和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98例,分析了兩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本組98例中男63例,女35例;年齡65~85歲,平均71.5歲。伴有內科疾病74例,占75.5%;伴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精神發育遲緩的12例。骨折按照Evan分型,Ⅰ型32例,Ⅱ型36例,Ⅲ型20例,Ⅳ型5例,Ⅴ型5例。其中采用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39例,采用動力髖螺釘固定59例。2手術方法2.1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在X線透視下,用Whitman法使骨折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局部麻醉,在X線引導下于大轉子下方6~8cm處向股骨頭方向鉆入直徑為3.5mm的骨圓針3~4枚,使針尖位于股骨頭軟骨下0.5~1.0cm,緊貼皮膚剪除皮外的鋼針,針尾埋于闊筋膜下,無菌敷料包扎。平均時間為30min(30~40min),平均出血30mL。術后患肢外展輕度內旋位皮牽引或穿防旋“丁”字鞋1個月,術后次日開始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及稍屈膝屈髖活動,1.5個月扶雙拐下床患足不負重練習,根據骨折愈合情況6個月后逐漸負重行走,10~16個月骨折堅強愈合后去除鋼針。2.2動力髖螺釘內固定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患側墊高,取髖關節外側切口,暴露股骨基底部及肌骨干上部,先牽引下肢,直視下復位后再依次打入導針擴孔置入135°動力髖螺釘及鋼板,使鋼板和股骨緊密相貼,再上緊螺釘,小粗隆盡量復位,必要時可用拉力螺釘復位并固定。平均手術時間為60min(45~90min),平均出血250mL(150~600mL),有5例病人輸血400mL,無手術死亡病例。術后待手術反應消失后即可在床上作患側膝髖關節伸屈活動,并作增強肌力練習,3周后可扶雙拐行走,每月攝片,根據骨折的愈合情況逐步負重行走,對于不穩定的類型需避免過度活動,在愈合后方可負重行走。3治療結果術后隨訪6個月~2年,根據病人的功能恢復與自主癥狀情況,療效可分為優、良、可、差4級[1]。優:骨折愈合,髖部無疼痛,骨關節活動恢復到傷前狀況;良:骨折愈合髖部偶有疼痛,骨關節活動大部分恢復到傷前狀況;可:骨折愈合,有輕度的髖內翻,骨關節活動受限,有時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髖部疼痛不能下床活動。依此標準對上述兩種手術方法的療效進行比較,見表1。表1兩種手術方法療效比較(例)手術方法優良可差療效優良率(%)動力髖螺釘5044191.5多枚斯氏針2962289.74討論4.1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中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密度逐漸下降,骨吸收超過骨形成,骨脆性增加,骨皮質變薄應力下降,在輕度外力作用下極易發生骨折。采用保守治療,因長期臥床而發生的肺部感染、褥瘡、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極易危及患者的生命?,F多主張對有條件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盡早采取手術內固定治療[2]。4.2手術的特點老年人常伴有一種或多種內科疾病,合并癥涉及心血管、神經、呼吸、泌尿等多個系統。所以,術前必須充分估計患者對各種術式和固定的耐受性,務必做到創傷小、固定牢、手術時間短,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及離床活動。這樣可以使患者盡快達到自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3]。4.3兩種內固定的特點與內固定的選擇從表1可以看出,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和動力髖螺釘相比,動力髖螺釘內固定的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效果相對較好。胥少汀等[4]采用閉合經皮多枚斯氏針內固定治療本病,無一例發生髖內翻。何晉杰等[5]應用此法治療該病41例,均達到骨性愈合,其中3例出現髖內翻畸形。多枚斯氏針具有手術創傷小、時間短,減少感染概率,且內固定操作簡單,不需要太多的設備,醫療費用相對較低,使少數貧困患者有治療的機會,在X線機下能靈活的安排鋼針,對股骨頸的損傷較小,固定相對較牢固,符合BO原則[6]。骨折愈合后在門診局麻下即可拔除內固定,免除了二次手術痛苦,減輕了病人的經濟負擔。但它要求股骨大粗隆外側皮質2/3以上完整才能使用,主要適用于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較大手術的Ⅰ、Ⅱ型骨折的老年患者,并且為閉合復位滿意者。多枚斯氏針的缺點是手術中不能加壓,骨折愈合相對較慢,固定沒有動力髖牢靠,臥床的時間相對較長,固定針向外脫出松動或釘穿出關節進入盆腔,對骨質疏松的病人往往失敗,建議臨床使用時要注意這些缺點。雖然它是一種比較老的治療方法,但因其手術簡單、療效確實、醫療費用小、住院時間短,對農村、經濟落后地區更易為患者接受,可作為老年股骨粗髖間骨折的一種補充治療措施。動力髖螺釘是AO/ASIF組織專門為股骨轉子間骨折而設計的一種內固定物[7]。近端為松質骨螺紋釘,遠端有滑動槽,通過髖內拉力螺釘的滑動加壓作用和有側方套筒鋼板使股骨頭頸段與股骨干固定為一體,能有效的防止髖內翻,并使粗隆間骨折具有可靠的支架。此釘有加壓和滑動的雙重功能,避免了釘尖冒出股骨頭的風險。汪利合等[8]采用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36例,經臨床驗證認為,其閉合復位、有限切開內固定的治療方法在牢固內固定的同時,盡可能減少了對骨折部位血循環的破壞,有利于骨折愈合,其釘板結構符合髖部生物力學的要求,具有動力加壓、靜力加壓和張力加壓作用,達到堅強內固定的目的,并可避免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于動力髖螺釘放置于股骨的外側,它對大粗隆外側骨皮質的相對完整性有較高的要求,若粗隆外側皮質的進針點粉碎(Ⅳ型),我們認為不適宜用動力髖螺釘。其缺點主要有:材料價格較貴;釘的置入角度必須與鋼板套筒一致,否則復位或固定不良;有大粗隆處骨折的不能使用;除非技術熟練否則應有放射監護;愈合后的粗隆間骨折取出內固定后易發生自發性非創性股骨頸骨折;手術須廣泛剝離,創傷大,失血量多,操作比較復雜,時間長,年老病人不易接受。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中,首先要考慮的是骨折端的穩定性與固定方式及材料的選擇,同時也要考慮病人狀態及手術創傷對病人的影響,能用簡單手術達到治療目的的就不要選用復雜手術。在基層醫院還要考慮到技術條件、手術條件及病人經濟條件等問題才能做出最終的手術方案。通過本組資料分析我們認為,兩種內固定各有其特點,只要選擇得當,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早期進行閉合經皮穿針內固定和動力髖螺釘治療均能達到滿意療效?!緟⒖嘉墨I】[1]董紀元,李國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轉子間骨折圍手術期的治療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0,20(8):476479.[2]KitamuraS,HasegawaY,SuzukiS,etal.FunctiongaloutcomeafterhipfractureinJapan[J].ClinOrthopRelatRes,1998,(348):2936.[3]KenzoraJE,McCarthyRE,LowellJD,etal.Hipfracturemortality:Relationtoage,treatment,preoperativeillness,timeofsurgery,andcomplication[J].ClinOrthopRelatRes,1984,(186):4546.[4]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677.[5]何晉杰,孫兆長,丁絢呂,等.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老年髖部骨折438例報告[J].中醫正骨,1999,11(1):42.[6]王亦璁.BO與AO的不同之處[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1):35.[7]ReguzzoniP,WinquistR.Thedynamichipscrewimplantsystem[M].Newyork:Berlinheideberg,1885:297.[8]汪利合,張殿英,李慧英.動力髖治療轉子間骨折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2,14(1):1920.

查看全文

老年股骨頸骨折預防壓瘡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齡最小59歲,最大90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11例,骨牽引21例,內固定10例,住院時間12~58d,平均31d。42例患者在住院期間無一例發生壓瘡。

2導致壓瘡的危險因素

2.1局限性因素

2.1.1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其為造成壓瘡的重要因素,其中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壓瘡發生首要因素。正常毛細血管壓是2~4kPa,外部施加的壓強超過4kPa就會影響局部微循環[1]。剪切力是引起壓瘡的第二位因素,當身體同一部位受到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時,就會產生剪切力。摩擦力是機械力作用上皮組織,能去除外層的保護角化皮膚,增加壓瘡的易感性。臨床上,床面皺褶、存有渣屑或搬運時拖拉扯拽患者,均產生摩擦力。

2.1.2局部潮濕受壓部位的皮膚如因出汗、分泌物、引流液,尤其是大小便污染而潮濕,這些因素多易降低皮膚的抵抗力,易引起皮膚浸潤和感染。

查看全文

螺釘治療股骨頸骨折失敗論文

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很多,但因股骨頸骨折的非凡解剖特征,極易出現股骨頭壞死和骨折不愈合[1]。我院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收治股骨頸骨折84例,在C臂X線下經皮空心加壓螺釘治療32例,失敗8例,回顧分析,總結其失敗原因及采取相應策略。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7~82歲,平均46歲。交通傷21例,跌傷9例,高處墜跌傷2例。骨折類型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19例,Ⅳ型10例。全部病人均為低齡不適宜關節置換或年齡高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

1.2手術方法病人就醫后,均行持續性患肢皮牽引后,在硬膜外麻下C臂X線監測,閉合復位,經皮于股骨粗隆下2cm,打入3枚斯氏針,略入髖臼,選擇位置較理想,1枚擰入空心加壓螺釘,留下1枚斯氏針空心加壓螺釘旁,縫切口,術后連續皮牽1~2周。

2結果

本組32例均隨訪6~64個月,平均24個月,關節功能評定標準摘要:優,髖關節活動正常,行走無疼痛;良,髖關節屈伸活動范圍90°~120°行走疼痛;可,髖關節屈伸活動范圍60°~90°活動時疼痛,生活能自理;差,髖關節屈伸活動范圍<60°,雙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優摘要:12例,良10例,可2例,差8例,其中股骨頭壞死6例,骨折不愈合3例,螺釘穿出股骨頭5例,髖內翻3例。

查看全文

粗隆間骨折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DHS;療效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應用動力髖螺釘(DynamicHipScrew,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方法對我院自2004年至2007年間應用DHS治療股骨粗隆間Ⅰ至Ⅳ型骨折60例患者的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隨訪6至24個月,除1例髖內翻并低毒感染,1例斷釘外,余58例均骨性愈合。結論DHS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較好的內固定方法。。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逐漸上升。隨著交通事故的增多,該病具有年輕化趨勢。治療不當常遺留髖內翻。過去保守治療臥床時間長,并發癥多,由于內固定技術的發展,目前國內外學者都主張采用手術治療以提高療效。動力髖螺釘是近年來用于該類骨折較好的內固定器械。通過髓內拉力螺絲釘的滑動加壓作用,使骨折端保持穩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下床活動。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對6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動力髖螺釘骨固定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5~88歲,平均67.5歲。致傷原因:車禍28例,跌倒30例,重物壓傷2例,左側21例,右側39例。傷后手術時間:最短7d,最長13d。骨折按Evan分型:Ⅰ型24例,Ⅱ型19例,Ⅲ型11例,Ⅳ型6例。

1.2方法持硬或全麻,平臥位臀部墊高,在股骨粗隆部做一股外側直切口,依側方鋼板長度,切口一般為15~20cm?;颊哐雠P位,適當墊高患臀,做牽引復位,透視示復位滿意后,在股骨粗隆做切口,顯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上端,在粗隆下2~3cm處,按135°方向經鉆入導針,導針應在股骨頭頸正中央或正位偏下,位置準確后測量其深度,選取合適粗紋螺絲釘,攻絲后緩慢擰入,釘頭離股骨頭軟骨面約1~1.5cm,選取合適長度的套筒鋼板,保持鋼板與股骨干皮質相貼,固定后擰上尾加壓螺絲釘,逐層關閉傷口。術區內置負壓引流管。術后24~48h拔除,術前半小時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次日即可坐起活動患肢,1周后可坐在床邊伸屈膝關節鍛煉股四頭肌,對骨折不穩定及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可延長至8周后可扶雙拐下地負重行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