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癡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7:13: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年性癡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年性癡呆

老年性癡呆護理研討論文

【摘要】為初步探討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性別、疾病、家庭、社會因素與其關系,為提出護理防治對策提供依據。對150例老年人進行訪談及病史回顧分析做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老年性癡呆患者發病率為14.7%,因此重視老年性癡呆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建立保健網絡是防治老年性癡呆極為重要的措施。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早期識別;護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性癡呆患者日益增加,老年性癡呆(Alzheimer’sdiease,簡稱AD)是大腦高級聚合過程的慢性功能障礙,由于起病隱匿,故使早期癥狀易被忽略,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社會或職業道德,患AD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時時需要家人照料,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護理人員為了讓老人有一個高質量的晚年生活,故及早發現并護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本科及社區老人,選擇能與人正常交往、對答切題的150位60~99歲的老人,其中女64例,年齡在60~85歲,平均年齡70±1.8歲;男86例,年齡在69~99歲,平均78±2.3歲。

1.2方法用訪談和病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癡呆組中的癡呆患者是由醫生所診斷的),訪談內容自行設計對造成老年性癡呆的易患因素中的疾病關系、家庭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調查。

查看全文

老年性癡呆患者護理論文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

【摘要】目的探討在目前醫療條件下對老年性癡呆患者的預防和照料護理措施,以使本病患者能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方法對住院病例、社區及家庭患者在預防、護理過程中進行觀察調研分析、隨訪、探討總結等方法。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技術的進步,人的壽命不斷延長,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在我國,因受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影響,我們多數患者及家屬對本病有拒絕接受的心理傾向,為有利于早期發現及診斷本病,我們有必要對本病命名進行改革。結論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辦法,因而尋求病前在醫療領域、家庭、社區條件下的預防及病后的周全照料護理措施就尤為重要。

老年性癡呆癥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億,其中大約有500萬老年性癡呆患者。若按家庭規模是祖孫三代五口人來計算,那么就意味著中國有近2500萬人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忍受著老年性癡呆所帶來的痛苦和折磨,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占全國人口20%左右,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還將逐步增高,80歲以上的患病率可以高達25%~30%。所以,生活水平越高,老年性癡呆的防治就越成為每一個中國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盡早發現老年癡呆,盡快配合醫生治療,采取卓有成效的護理和預防已經迫在眉睫。

1我們應該給老年性癡呆正名―――阿爾茨海默病

老年性癡呆的醫學名稱叫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是為了紀念第一位確定該病的德國神經病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在美國這個詞家喻戶曉,在中國卻不同。如果說別人“年紀大了”還算常見,那么說別人“癡呆”很多人就完全難以接受了,因為“癡呆”這個詞本身隱含著貶義和侮辱的語氣,和它近義的詞還包括“白癡”、“呆瓜”、“智障”等,這些詞,通常含有明顯的歧視傾向,甚至被用來罵人,直接造成老年性癡呆難以被患者及家屬接受,而使它成為一個不為人所接受、為社會所遺棄的疾病,給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障礙。而防治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藥物干預可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使患者的生活更舒適,為此,我國的專家多次提出應該給老年性癡呆正名。

2熟知AD早期特征,把握早期治療時機

查看全文

老年性癡呆患者護理論文

摘要為初步探討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性別、疾病、家庭、社會因素與其關系,為提出護理防治對策提供依據。根據上海精神醫學〔1〕中的標準,對150例老年人進行訪談及病史回顧分析作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老年性癡呆患者發病率為14.7%,因此重視老年性癡呆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建立保健網絡是防治老年性癡呆極為重要的措施。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早期識別護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性癡呆患者日益增加,老年性癡呆(MzheimersDiease簡稱AD)是大腦高級聚合過程的慢性功能障礙,由于起病隱匿,故使早期癥狀易被忽略,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社會或職業道德,患AD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時時需要家人照料,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護理人員為了讓老人有一個高質量的晚年生活,故及早發現并護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采用本科及社區老人,選擇能與人正常交往、對答切題的150位60-99歲的老人,其中女性64名,年齡在60-85歲,平均年齡70±1.8歲;男性86名,年齡在69-99歲,平均年齡78±2.3歲。

1.2方法用訪談和病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癡呆組中的癡呆患者是由醫生所診斷的),訪談內容自行設計對造成老年性癡呆的易患因素中的疾病關系、家庭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調查。

查看全文

中醫藥防治老年性癡呆研究論文

摘要: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種原因未明、以認知功能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熱點。為深入開展AD防治的研究,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結合AD現代醫學研究進展,就中醫藥防治AD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強調在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中應注重科學地選擇和應用權威的AD臨床診斷標準;選擇多因素復合動物模型;注意AD的腎虛本質特征和病因病機特點;注意觀察指標特異性、敏感性和穩定性的綜合考慮,強調功能整合水平觀察指標的評價;充分認識中藥復方的多途徑、多靶點作用優勢,開展嚴格的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

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主要包括65歲或以前老年前期起病的早發型(early-onset)和65歲以后老年期起病的晚發型(late-onset)。近年的研究證實這兩個類型的臨床表現和神經病理學特征均無本質區別,所以現在廣大研究者已逐漸接受統一稱為老年性癡呆或阿爾茨海默病。隨著人類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包括AD在內的癡呆已經同心腦血管疾病成為世界范圍內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美國波士頓東區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癡呆病人占該地區85歲以上人群近50%[1]。由于AD等認知功能障礙類疾病患者常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表現為生活不能自理,由此帶來嚴重的社會衛生問題和經濟負擔。1989年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每年中風的醫療費用為250億,但癡呆的費用卻高達800億[2],可見癡呆所造成的經濟負擔之重。我國老年期癡呆的患病率遠非人們所想象的低,上海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5歲、65歲以上癡呆的患病率分別為2.57%(AD為1.5%,血管性癡呆為0.74%)和4.61%(AD為2.9%,血管性癡呆為1.26%)[3]。我們在對廣州市城區75歲以上老年人癡呆患病率的調查中,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癡呆的患病率為8.9%,其中AD為7.49%,血管性癡呆為1.16%(待發表)。預計我國現階段老年期癡呆的患者大約為300~400萬。

AD是一種原因未明以認知功能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德國醫生AloisAlzheimer于1906年首先報告。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腦內出現大量老年斑(senileplaque,SP)、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淀粉樣蛋白沉積以及神經元空泡變性和大量喪失。由于AD病理變化的復雜性,盡管世界各國在尋找AD有效治療藥物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成果卻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中醫藥在延緩衰老以及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具有潛在的優勢和廣闊的開發前景。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未雨綢繆,加大力度,深入開展對AD防治的研究,挖掘中醫藥的優勢,尋找確切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以最大程度減少癡呆類疾病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此僅就中醫藥防治AD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結合AD現代研究進展談談自己的看法。

1臨床診斷的問題

在過去的許多有關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中,臨床診斷方面的問題較多。AD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病史、臨床表現和神經心理測試以及實驗室的檢查,同時排除可能引起癡呆的其他腦部和全身性疾病。而確定性的診斷只有組織病理學才能作出。

當前用于AD臨床診斷的權威標準主要有3個:

查看全文

老年性癡呆經驗管理論文

【摘要】姚培發治療老年性癡呆經驗如下:病位在腦,病變在腦神,以腎精虛衰,脾胃虛弱為本,痰瘀是直接導致本病的病理產物,治擬急則治標,以豁痰開竅,清心平肝,活血化瘀;緩則治本,以補腎填精,健脾養心,充髓榮腦;或標本兼顧。他博采眾長,自擬新劑“補腎醒腦煎”,為本證開創了獨特的理、法、方、藥之路。

【關鍵詞】姚培發老年性癡呆名醫經驗

前言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癡呆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且西醫學至今對之尚無確切的療效。姚培發教授根據此病發病的特點,結合中醫學理論及他長期的臨床實踐,提出本病病因病機、治療關鍵:病位在腦,病變在腦神,以腎精虛衰為本,痰瘀是直接導致本病的病理產物,治擬急則治標,以豁痰開竅,清心平肝,活血化瘀;緩則治本,以補腎填精,健脾養心,充髓榮腦;或標本兼顧。他博采眾長,自擬新劑,為本證開創了獨特的理、法、方、藥之路。

病位在腦,病變在腦神

在歷代文獻中,《內經》最早提出“心主神明”。而《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探,精神將奪矣?!崩顣r珍亦說:“腦為元神之府。”王清任更明確提出:“靈機記性在腦?!笨梢娭嗅t一直不否認腦主神明及其在思維、記憶、意念、運動、任物等方面的功能。然而,姚教授在分析歷代醫家觀點后,則認為“腦主神”與“心藏神”二者并不矛盾,他不拘泥于歷代醫家對腦、神明的認識,將“腦主神”與“心藏神”的理論有機地統一起來,他認為腦其位最高,為奇恒之府,總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心分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而神明之心隸屬于腦的功能,為君主之官。因而,腦有統御神、魂、魄、意、志五神之功。腦即指腦髓而言,腦為髓之府。若因各種原因致腦髓的血脈不利,痰濁瘀血蒙蔽清竅,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輕者腦絡瘀阻,腦髓失榮,久之遂生窠囊。重者絡破血溢,壓迫腦體,最終致腦體縮小,腦之用不能,魂不能升,魄不能降,感覺運動障礙,腦不主神,智力下降,心不藏神,心煩失眠,甚則性格及人格發生改變。

查看全文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診斷研究論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診斷治療

癡呆是一種臨床綜合征,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血管性癡呆),近年來有上升趨勢。其原因由于各種腦血管病在增加,導致腦內血液循環障礙,引發腦功能降低以致癡呆發生。如腦卒中后出現記憶力下降、智能減退、行為異常、人格改變等征象。

目前世界上發生癡呆病人逐漸增加,尤其是血管性癡呆。主要由于老年人壽命延長,腦卒中發病率也日益增加。歐美國家老年性癡呆占所有癡呆病人50%~60%,血管性癡呆占10%~20%,在亞洲,中國和日本一樣,血管性癡呆發病率最高,占老年人癡呆>50%。

1血管性癡呆病因與病理基礎

總體說,是腦血管病引起的腦內循環障礙。主要原因由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粘度,引起腦內動脈硬化,血管彈性減退,導致腦內血管狹窄或閉塞,血流緩慢,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結構損害,和腦代謝功能下降。臨床上發現大片狀多發性腦梗死,尤其是特殊部位腦梗死及多發性腔隙性梗死病人,多見于大、中動脈閉塞,病變累及皮質、皮質下區域。如累及角回、丘腦、頂葉、基底節及腦室周圍白質等易發生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尚有大面積腦梗死,由于心臟病附壁血栓脫落發生在腦內主要血管梗死,尤其是在額葉、頂葉、顳葉等區域腦梗死也易發生癡呆。此外,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也稱為白質疏松癥,主要腦深部白質,長時期處在缺血、缺氧情況下,可導致腦內循環障礙,腦代謝功能下降。有學者研究認為,持續性腦內呈低灌注狀態,也可導致腦內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組織不可逆性損害,引起認知功能下降。總之,大腦前、中、后動脈供血區域發生的腦梗死,發生癡呆機會多見,這些區域稱為“要害性梗死”。它破壞了腦內與其他區域的特殊神經纖維聯絡通路有關。其次認為腦血管病損害面積愈大,超過腦代謝功能時,也可逐漸出現認知功能下降。再加上老年人有腦萎縮存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乙酰膽堿含量減少,更會促進癡呆發生。最近也有學者研究提出,長時期高血壓、高血糖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結構損害,而認知功能下降與葡萄糖耐量下降也有一定關系。

最后,老年人如發生癡呆,除了老年性癡呆外,有的是混合性癡呆,如老年性癡呆合并血管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合并酒精性癡呆或合并帕金森病癡呆等。

查看全文

老年癡呆患者護理問題研討論文

【摘要】老年癡呆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成為一個導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的老年病,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老年癡呆目前尚無根治的藥物和途徑。筆者通過一年多的針對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實踐,對老年癡呆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應當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了總結,認為科學、合理和充滿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可以在維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方面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老年癡呆;護理問題;護理干預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目前已位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四位。我國部分地區資料顯示,目前老年癡呆的患病率為0.38%~2.25%,較常見的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它是一種慢性漸進性退化癡呆,以緩慢進展的智力減退為特征,最終導致無力進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續變化。疾病的過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患者可出現近期記憶、定向、感知、語言和完成復雜步驟工作能力的減退,在個人愛好、讀書、外出參與社會活動上花費的時間減少。活動減少、易疲勞、眩暈、心悸、食欲減退,興趣及主動性下降,情緒不穩,情感淡漠或抑郁以及輕度健忘。此時的表現往往不易辨別,常被誤認為神經癥或正常的老化。中期患者出現行為和人格的改變,心理癥狀如抑郁、焦慮較明顯。晚期患者大多功能喪失,時空定向力和其他智能明顯受損,呈現明顯癡呆,并逐漸出現椎體或椎體外系運動障礙。目前,治療老年癡呆尚無特效藥,因此患者的護理至關重要?,F將我院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的32例老年癡呆患者常見的護理問題及干預方法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7月~2006年7月,我科共收治老年癡呆患者32例,男30例,女2例,患者年齡范圍73~94歲,平均80歲。在這些病例中,屬血管性癡呆的有26例,屬ad的6例;早期發病8例,中期14例,晚期10例;住院時間最長的為83天。

2護理問題及干預

查看全文

老年癡呆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老年性癡呆患者早期(健忘期)、中期(精神紊亂期)、晚期(嚴重癡呆期)患者資料60例,年齡58~99歲的老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70歲。

1.2臨床表現起病潛隱,慢性進行性病程。早期記憶障礙為突出癥狀,短期記憶和記憶保持障礙為主可以表現為一般健忘和順行性遺忘?;颊叱G三拉四,隨做隨忘,進而遠期記憶也逐漸受累記不清過去發生的重大事件,說不明自己的經歷和出生年月,定向力也較早出現障礙。抽象思維,如概括,推理,判斷計算等智力活動也明顯減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情感淡漠呆滯少語,易激惹。自發行為減少,動作單調刻板笨拙可出現怪異行為。睡眠障礙,可出現睡眠節律紊亂或顛倒。最后患者變得呆滯,茫然若失,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常因褥瘡、營養不良、骨折、肺炎等繼發軀體疾病,或因衰竭而死亡。

2護理

2.1一般護理

提供一個清潔、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護理人員對病人的態度和藹、耐心、細致,生活上關心照料,使病人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的睡眠。癡呆主要是智能及整個精神活動的障礙,患者年齡較大,因此生活自理能力多有困難,應把患者安置于重點病房安全位置,不宜與興奮躁動的患者一起,以免受到傷害。患者病房應舒適、安全、簡潔,室內陽光充足,通風好,空氣新鮮,溫度以22~25℃,濕度以50%~60%為宜,地面要防滑。由于病人智能缺失,記憶、理解、定向、情感及動作行為都發生障礙,所以要反復培養及訓練病人維持正常生活。如晨、晚間護理、衣著、冷暖等,保持病人個人的整潔。應反復培養和訓練患者,維持其正常生活的能力,組織患者參加簡易的工娛治療和勞動操作,防止精神活動繼續衰退。維持營養的平衡,提供適當的軟食和易消化的飲食,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正常的大小便排泄。老年患者容易發生并發癥,一旦發生,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護士要精心觀察,善于發現軀體并發癥,此外,細致的護理,可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查看全文

老年癡呆患者護理論文

【關鍵詞】老年癡呆膀胱造瘺

男性老年癡呆患者常伴有前列腺增生,出現排尿困難進行性加重、急性尿潴留、血尿、充盈性尿失禁、反復尿路感染、甚至腎功能不全等。由于患者各項功能不同程度的減退和行為性格的障礙以及年老體弱伴其他全身性疾病,不能積極配合手術治療或不能耐受手術造成的創傷和風險,需永久性膀胱造瘺引流尿液?;颊卟粌H需要住院時的護理服務,出院之后也需要連續的護理服務。家庭護理成為膀胱造瘺術患者的重要部分[1]。作者自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對22例老年癡呆患者膀胱造瘺護理問題進行評估及護理指導,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長期恥骨上膀胱造瘺引流尿液的前列腺增生老年癡呆患者22例;年齡63~80歲,平均71歲;干部5例,工人7例,農民10例。采用1992年第10次修訂(ICD-10)的關于老年性癡呆的國際疾病診斷標準,按病情發展大致分健忘期3例、混亂期7例、極度癡呆期12例;同時伴糖尿病4例,高血壓或冠心病5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4例。不能配合手術治療16例,不能耐受手術造成的創傷和風險4例,其他原因2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馬斯洛需要層次對阿爾茨海默病護理論文

【關鍵詞】年齡老化

隨著人口年齡老化,老年人在人群中比重越來越大,現在我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10%,跨入老齡國家,老年人的精神衛生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危害嚴重的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disease),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生活質量[1]。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退行性病變,臨床上以進行性記憶喪失和后天獲得知識喪失為特征,病程發展最終導致患者完全性喪失生活能力[2]。

1馬斯洛需要層次概要

護理中,最常用的需要理論即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它的核心內容認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及功能必須滿足一些基本需要,并將其需要按重要性和發生先后順序排成五個層次,可用“金字塔”形狀加以描述(見圖1)。

圖1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示意圖(略)

2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護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