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詩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1:20: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離別詩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離別詩詞

離別詩詞與楊柳分析論文

楊柳的千種風姿,萬種風情,無不洋溢著詩意。歷代文人墨客尤其寵愛它,以柳入詩的大概不下幾千首。成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淵明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楊柳走進詩詞,為詩詞增色;詩詞裝扮楊柳,使楊柳傳情。

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人們送別偏要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傲闭?,“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揚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狈从沉四菚r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

送別難免有離別之苦,古代人們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使離別后的重逢成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為永別。離別就這樣表現了生命的不自由,為了生命價值的實現,人們不得不承受空間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懼,承受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土告別的感情折磨。這一切,都使別離蒙上一層悲切憂傷痛苦迷茫的情調,盡管春光無限,人們也會黯然傷神。“楊柳岸”成了凄苦離愁的地方,“煙柳斷腸處”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別更是盛行,長安灞橋,專門種植了許多楊柳,供人們離別時候攀折。據《三輔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此橋,折柳贈別”故又名銷魂橋,從漢、唐以來,這兒不知演過多少人間悲劇,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學士將它攝入詩篇?!皸盍瑹熷卑洞?,年年攀折為行人”、“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可見,在灞橋握別的離情有多么深厚,詩人把送別離恨寫得銷魂蝕骨。“為近都門多送行,長條折盡減春風”,大家送行,走出長安都門,離人去了,長條折盡,春色又減去幾分。“會得離人無限意”的楊柳,就這樣充當人們離愁別恨的載體,“千絲萬絮惹春風”,留下了一串串帶淚的故事。這些離別詩都被一種千回百結的愁腸所纏繞,被一種凄風苦雨的色彩所籠罩。直到王維一曲陽關三疊,高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一場清爽明亮的朝雨,灑洗了亙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輕塵”,“柳色”更新,終于使離別透露出一種富于希望的情調。

畢竟,“多情自古傷離別”,王維的“朝雨”沖不走詩人們太多的凄涼悲苦與無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景物組成了一個蕭瑟颯然的環境,再加一個別酒醒、不見情人的“我”,烘托出了離別者的內心苦楚,使讀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一片悲愁難己的情懷。“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當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颯垂老的古柳了,真是歷盡滄桑,令人觸目傷懷,詞人寫折柳送別的人間悲劇,一個“幾”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筆寫盡了。周邦彥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表面上看來是愛惜柳樹,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元朝趙孟頫的“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描寫了郊外楊柳春光的美麗和易逝,以及送客時的惆悵心情。喬吉的“瘦馬馱詩天一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抒寫了浪跡天涯的詩人在旅途上盤纏郁結的愁思。

查看全文

離別詩詞理解論文

楊柳的千種風姿,萬種風情,無不洋溢著詩意。歷代文人墨客尤其寵愛它,以柳入詩的大概不下幾千首。成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淵明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楊柳走進詩詞,為詩詞增色;詩詞裝扮楊柳,使楊柳傳情。

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人們送別偏要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傲闭?,“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揚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狈从沉四菚r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

送別難免有離別之苦,古代人們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使離別后的重逢成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為永別。離別就這樣表現了生命的不自由,為了生命價值的實現,人們不得不承受空間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懼,承受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土告別的感情折磨。這一切,都使別離蒙上一層悲切憂傷痛苦迷茫的情調,盡管春光無限,人們也會黯然傷神。“楊柳岸”成了凄苦離愁的地方,“煙柳斷腸處”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別更是盛行,長安灞橋,專門種植了許多楊柳,供人們離別時候攀折。據《三輔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此橋,折柳贈別”故又名銷魂橋,從漢、唐以來,這兒不知演過多少人間悲劇,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學士將它攝入詩篇。“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可見,在灞橋握別的離情有多么深厚,詩人把送別離恨寫得銷魂蝕骨?!盀榻奸T多送行,長條折盡減春風”,大家送行,走出長安都門,離人去了,長條折盡,春色又減去幾分?!皶秒x人無限意”的楊柳,就這樣充當人們離愁別恨的載體,“千絲萬絮惹春風”,留下了一串串帶淚的故事。這些離別詩都被一種千回百結的愁腸所纏繞,被一種凄風苦雨的色彩所籠罩。直到王維一曲陽關三疊,高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一場清爽明亮的朝雨,灑洗了亙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輕塵”,“柳色”更新,終于使離別透露出一種富于希望的情調。

畢竟,“多情自古傷離別”,王維的“朝雨”沖不走詩人們太多的凄涼悲苦與無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景物組成了一個蕭瑟颯然的環境,再加一個別酒醒、不見情人的“我”,烘托出了離別者的內心苦楚,使讀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一片悲愁難己的情懷?!皡⒉顭煒溴绷陿?,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當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颯垂老的古柳了,真是歷盡滄桑,令人觸目傷懷,詞人寫折柳送別的人間悲劇,一個“幾”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筆寫盡了。周邦彥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表面上看來是愛惜柳樹,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元朝趙孟頫的“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描寫了郊外楊柳春光的美麗和易逝,以及送客時的惆悵心情。喬吉的“瘦馬馱詩天一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抒寫了浪跡天涯的詩人在旅途上盤纏郁結的愁思。

查看全文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學習的作用

摘要:古詩詞的演唱在聲樂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演唱好古詩詞,就要并從古詩詞的概念、古詩詞與音樂的關系、古詩詞的特點、背景、歌詞內容、歌曲意境、演唱布局以及曲風及韻味進行舉例分析,體現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作為一位聲樂演唱者,應該學習加強學習古詩詞藝術歌曲,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內涵,把自身音樂修養和感覺融入到演唱歌曲中去。強調作為聲樂學習者,不僅要學習音樂,還要去了解歷史、文化、古詩詞等各方面知識。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聲樂學習;作用

中國古代文化如璀璨的星河般熠熠生輝,古代文人引以為自豪的詩、詞、歌、賦更是占據著文化的半壁江山,在音樂的世界中,也存在著很多以古代文化為主的藝術形式如:古琴藝術、古箏藝術、古詩詞聲樂作品等等。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藝術歌曲的一個種類,更是音樂史上的一朵奇葩,為聲樂藝術注入詩詞的魂魄,讓聲樂藝術更加有內涵和文化底蘊。現在古代詩詞藝術歌曲已經成為聲樂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能夠幫助我們打好聲樂基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也能體現一個歌者的修養與氣韻,讓我們在音樂中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與慰藉。

一、古代詩歌的發展

縱觀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每一個關鍵時期都有它特定的音樂表現形式如:先秦的《詩經》,“風、雅、頌”表現了先秦各國的不通風貌和人文情懷,也有不少的人民生活在詩詞中反映,那時的人們便開始了詩歌的吟唱,都是對生活的歌頌。漢時期的“樂府”作為專門的民歌收集機構,收錄了非常多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孔雀東南飛》表現了焦仲卿和劉蘭芝對愛的忠貞不渝,《鳳求凰》表現了當時的女子為了追求屬于自己幸福的勇敢表現,這些故事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哪一個不是家喻戶曉,可歌可泣。時間一轉來到宋朝,專門出現了一部分專門作詞的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蘇軾等等,學生時代那一個人沒有學過“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至今這些都是我們朗朗上口的不朽篇章。近現代以來,以黃自和蕭友梅先生之始,中國開始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不斷的將中西方音樂和詞進行了恰到好處的融合,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現代社會中,人們更是掀起了對古代詩詞的演唱熱潮,歌唱家姜家鏘老先生對古詩詞的演唱可謂是盡心盡力,他演唱了多首古代優秀文人的作品,為我們國家的瑰寶,我們應當對它進行發揚以及傳承。

二、古詩詞與音樂的關系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實習教學中意象教學法的應用

一、創設意境,構建詩詞意象

意境能夠較好地表現詩詞的情感和內涵特征,在具體的意象教學中,教師根據詩詞的內容創設合理的教學意境,而這一點對于整個意象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兩段詩中,給人一種詩人雖然漂泊在外但是卻自由沒有拘束的情境,當詩人漂泊在外成為一種內在的生活形式時,從中又表現出詩人流落在江湖世間,內心遠大理想和報復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狀態。李白的這首詩雖然被稱作游仙詩,但是全篇的內容卻充滿了曲折,在具體形象上散發出輝煌流利的外在氛圍,給人一種壓抑、抽象而又壯闊、挺拔的內心情境。

二、拓展思維,感受詩詞意象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中有這樣幾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更與何人說?!睂W生根據教師對作者的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于一個書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中由于放蕩不羈,并且在官場中長期沒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進士但沒中。在這種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作者長期停留在青樓妓院中,并且與歌妓的關系比較密切,所以在其創作的詩詞中大多描寫的都是男女感情,反映當時歌妓等下層人生活狀態的詞句比較多。《雨霖鈴》這首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詞的內容上大多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間的離愁情感,但是從中也間接地抒發出作者本身對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對所處政治環境的不滿。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其內在的思維方式,通過對作者所處的環境進行聯想和想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該詞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角色扮演,體驗詩詞意象

比如,在李白的《送友人當中》中:“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蕭蕭班馬鳴。”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先對本詩的大概意思進行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礎上將其具體內容進行擴展,讓學生分別扮演詩中的李白以及他的友人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要根據詩的具體內容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狀態,體會詩人面對離別卻不忍離別的內心狀態。通過對詩中相關角色的扮演,讓學生以詩中角色的身份來感受其中意象的具體表現,從而達到對詩詞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在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運用意象教學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詩詞學習中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在詩詞學習中善于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用活躍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詩詞內容和意象,有條不紊、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創作詩詞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推動高中語文教學整體質量的提高。

查看全文

探索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論文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2000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簡稱新大綱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是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級背誦古詩詞是每學年30篇以上,中年級30篇左右,而高年級則為20篇以上。2001年新試行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第一學段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為50篇(段),第三學段為60篇(段)。而且在其附錄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都是古詩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查看全文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審美論文

摘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發表大會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詩詞是經過無數歲月長河的洗禮,經得起時代的打磨,保留下來的經典之作。這些詩詞可以洗滌人民的心靈,培養高尚的品格。作者主要從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中兩個方面來解析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與美學價值。

關鍵詞:古詩詞;審美特征;價值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所有聲樂學習者和高校師生都不可避免的一種歌唱體裁,甚至可以說它在聲樂學習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古詩詞藝術歌曲一部分源于古代流傳樂譜,由當今作曲家根據古詩詞想表達的意境,模仿古人的旋律創作而來。形容韓娥歌唱“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動人故事,雖然已流傳了幾千年,但至今仍然能感受到它的意境美?!坝嘁衾@梁,三日不絕”實際上并非指聲音三日不息,它是指歌聲中的那種生命狀態對聽著所產生的塑造過程既深且久。另一部分是有現在的作曲家在原有的基礎上二度創作而來,如黃自、青主等藝術家在保留原有味道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對詩詞的感悟,進而生成新的藝術歌曲。我國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有所不同,強調“韻味”為核心。韻味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生命所在,無韻即無藝術可言,而我們在演唱和學習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由其要注意歸“韻”,表達出古詩詞最質樸、簡單的意境。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1.中國古詩詞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歷代特別是唐、宋、元三代詩人的作品尤為豐富,品類繁多,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吟詠,有許多詩句家喻戶曉,是歷代中華民族能人志士的智慧源泉與精神支柱。2.中國古詩詞歌曲,大多數是采用我國古老文化所孕育出的古典或現代詩詞為歌詞,在編創和演唱等方面都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歌曲。歌詞優美,可以獨立成詩;音樂結構簡單,大多運用鋼琴和古琴伴奏,具有格調高尚、雅致的特點。隨著音樂界、文化界對古詩詞以及藝術歌曲的研究,尤其是由董卿主持的“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熱播后,瞬間刮起了古詩詞熱,不論是從收視率高或古詩詞熱中都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精髓,不管走過了多少春秋仍然屹立不倒,仍然非常受大家的歡迎。同樣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傳承了古詩詞的根,在根的基礎上經過眾多藝術家的創作,茁壯成長。現古詩詞藝術歌曲已經成為學習聲樂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獨特歌曲體裁。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

查看全文

古詩詞情境教學管理論文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里,古典詩詞猶如繁星點點,熠熠生輝。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學習古代詩歌,是了解傳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優秀的古詩詞特有的“感情”力量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古詩詞教學可以啟迪學生的心智,使學生培養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可以指引他們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增進語文素養,養成健康、高雅的情趣和情操,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健康的生活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選入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古詩詞本身頗具情感性,如韻律之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古詩詞中一瀉千里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說,“情感教育”是古詩詞教學的靈魂。

1、以情傳情

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以情育情。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學生“親老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差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其次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生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探討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出現障礙而中斷和錯誤時,要多引導啟發,盡量讓其完成,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師,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再者,教師要注意對孩子個性的培養,也就是說,在不忽視任何一個孩子的基礎上,對于孩子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見解要給予肯定和寬容。遇喜不狂、遇激不怒、遇繁不厭、遇挫不沮、遇驚不慌。由此看出,做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以誠心喚醒真心,以情傳情,促進學生的情感教育。

2、想象入情

有些古詩詞將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要啟迪學生通過想象來體味和賞析?!白寣W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愛因斯坦語),令他興奮,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遠,以至激發抑之不滅的興趣,產生神圣的好奇心與驚人的創造!譬如:杜甫的《旅夜抒懷》中“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學生一般把它當作了比喻來理解,難以窺透詩人的心情。可以激發想象,在當時國滅家破、妻離子散、顛沛流離的情景之下,詩人“危墻獨夜”,說自己象一只沙鷗那樣渺小,那般魂無所依、漫無目的地飄忽于天地之中,該是一種怎樣凄惶的心境??!這種復雜的心境正是由“沙鷗”的形象具體表達出來的。而教學之中,教師應當引導和幫助學生借助各種資料充分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以提供想象來源,圍繞詩詞中的形象進行發掘和想象,進入情境,產生共鳴,促進理解詩詞的內涵,體悟到詩詞的深遠意境,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又如陶淵明的《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娙穗[居桃源,在低頭采菊與仰望見山這一不經意的瞬間,與籬笆和南山形成了一種若有若無的默契,進入了悠然恬淡自適的佳境。這兩首古詩中的形象不是單一的,而是通過幾種形象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意境,需要學生對詩作背景、詩人情調有所了解,并且進行想象,才能夠進入情景。教學中,不宜對學生進行直接講解,而是靠點撥,想象來自我感悟。對于學生感悟到的內容,只要不違背詩人表達意圖,我們就應當給以肯定和鼓勵。

查看全文

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內容摘要:古詩詞教學效果,與語文教育目標實現密切相關,關系著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但是古詩詞創作年代久遠,在語言表達上與現代漢語差異較大,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提升。這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古詩詞主旨與內涵,逐步提高古詩詞學習效率?;诖吮疚膶⑸钊敕治霎斍肮旁娫~教學中亟待改進的地方,并有針對性提出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策略

古詩詞不僅有著豐富的意蘊,也具備用詞精練的特點,在我國文化寶庫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轉變古詩詞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逐步提升古詩詞鑒賞能力。對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好古詩詞的基礎上,實現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中將我國各階段文化發展特點反映出來,融入了古人的真情實感。但是很多古詩詞顯得過于晦澀難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要想學好古詩詞難度較大。在新課標下,教育界更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開展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凈化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受到各種經典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感情的熏陶。由此可見,加強語文古詩詞教學意義重大,不僅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理念,也能促進學生個人全面素質的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亟待改進的地方

查看全文

古典詩詞的藝術風采與價值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實”指的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呈現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即詩歌中的實事、實景、實像等;“虛”指的是得以借助想象和聯想體驗到的意蘊與境界,即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意境等。詩詞中的虛與實,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實境的規范、暗示下,虛境獲得特定的內容,取得藝術生命;在虛境的對照、映襯下,實境更加突出,得以擴展和深化。二者有機結合,可使作品獲得更為完整、深廣、多變、和諧、含蓄的意境美。

一、化虛為實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虛是指看不見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實是指具體的景物、物象。化虛為實,也就是把無形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通過景物表現出來。清代文學家王士禎云:“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鱗一爪而已?!保?](P5)神龍之韻味在于常人難以見其全貌,若把整條龍的形象用工筆的方式表現出來,定會失去想象的空間,而藝術的高妙在于借助一鱗一爪,來表現豐滿、矯健恢宏的神龍形象。如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边@首詩表現的是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人并未由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創造了采蓮女子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正如畫一條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一爪,主體部分大都缺略掉,而讓讀者玩味鑒賞,聯想其騰飛的姿態,整條龍便活靈活現了?;摓閷嵱殖31憩F為采用不完整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來表現完整或眼前的事物,給人留下豐富的藝術想象和聯想空間,從而增加作品的余韻。如陸游《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睈蹏鴳n國、慷慨救國、忘身衛國一直是陸游作品的主旨,這首詞亦如此。上闋寫夢游中的世界,寫自己在睡夢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的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拌F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這是作者所見。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夢游處、不知何地”,這里是詞人的藝術聯想。下闋寫夢醒后的感慨,“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币挥X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周圍一片死寂?!昂疅簟薄ⅰ奥┞晹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凄涼,襯托出詞人心境的凄苦悲涼,這正是詞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悲愁心境的寫照?!白栽S封侯在萬里”,詞人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坝姓l知,鬢雖殘,心未死?!庇钟姓l知道,詞人雖兩鬢發白,但壯志猶存———即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之情,令人敬佩不已。詞人在現實中壯志未酬,抗金報國的心愿未了,于是便借助夢境來抒發對現實的種種感慨,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通過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由實入虛

前人在論析藝術作品虛與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王安石《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寥寥幾句,卻把梅花的特征都寫出來了。詩人用“墻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皵抵Α迸c“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未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潭水般的清澈。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腦海中已有一幅數枝定型梅的清晰畫面?!蔼氉蚤_”三字如一劍劈出分水嶺,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的清純雅潔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但作者明確“看出”不是,而寫“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暗香”雖無色,卻可為畫面增添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前進,橫攔在梅枝前。詩人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寥寥幾筆實寫提供了無限的虛景,梅之精神也被完全表現出來了。再如,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中表面寫新婦怕見公婆的情狀,實際是詩人在應考前向主考官張籍征求意見?!叭霑r無”精心設問,反映了考生在應試前惶恐的心理。由實入虛常表現為作者在表現客觀事物的外在形態時往往賦予客觀事物以主觀情意,而在賞析中,客觀實物為實,流露出的主觀情意為虛。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遍_采石灰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經過千錘萬鑿、烈火燒制。詩人吟詠石灰,是借這一實物來表達一種高尚人格與操守:勇于犧牲、純潔清白、不畏艱險等。詩人正是借助石灰這種實物,由實入虛,更好地表達詩人的主觀意志和情感。

三、避實就虛

查看全文

淺析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音樂美——于誦讀中領略

在傳統中學課堂的古詩詞教學環節,教師教學方式大多重文本分析解讀而輕誦讀,在分析時也是生搬硬套詩意,因此對于詩詞背誦學生也大多也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但古詩詞本身,十分具有“音樂美”的特點。詩講究嚴格的格律和聲韻,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也是極其悅耳舒適。而詞,眾所周知,更是如此,在古代便是拿來“唱”的。通過對古詩詞的反復吟誦和朗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淀語感,感受古詩詞“音樂美”的同時,更能從這種變化的韻律節奏中,體會到詩詞的感情基調和詩人在創作時特有的情感情緒。因此,從詩詞的“聲音”入手,實際上是古詩詞教學回歸詩詞本身特點,古詩詞意蘊只有在用心且出聲的誦讀中才能被真正感知。1.節奏停頓。詩詞的節奏停頓在誦讀過程中很重要。何時停頓,何時連讀,在讀的過程中如何體會情感。“以李商隱的七言詩《無題》為例:此詩以“二/二/三”的節奏來停頓:“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也有按“二/二/一/二”來停頓的,詩中會有變化。但即便不懂平仄,只要讀出感覺,停頓也就水到渠成?!盵1]而又如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輕重緩急。古詩詞的音律富有變化,高低起伏,因此在誦讀過程時講究“平長仄短”的方法。平音輕而緩,仄音重而急,如《蝶戀花》中“山長水闊知何處”一句,在平聲部分應輕而綿長讀出登高后悵惘之感,在仄聲部分則應重讀,加強情感。在音調的處理上的輕重緩急對學生最終感悟古詩詞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3.開閉平仄。古詩詞的韻腳有開閉之分和平仄之分。如李清照《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毖旱捻嵞_是“i”韻,而“i”是舌面前音,發音時嘴唇相對閉合,有壓抑之感。因此通過吟誦,學生能自然而然感受到詞中悲傷凄涼的感情。又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便下襄陽向洛陽”等句,全部押的“ang”韻,且為平聲開口呼,這種開口呼口腔大開,氣流通暢,讀起來酣暢淋漓,給人以情緒高昂,喜不自勝之感。

二、繪畫美——在意象里感知

古詩詞具有“繪畫美”。蘇軾曾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狈Q贊王維詩的意境十分優美。王維的詩作算是“詩中有畫”的杰出代表,但其實中學階段學的絕大多數優秀詩詞篇目都有鮮明的視覺畫面感。而這種繪畫感離不開的是意象。意象是出現在作品中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多個意象所組合起來構成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在鑒賞古詩詞時應從意象入手,品味意象特征及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從而整體理解,體會意境。1.意象特點。古詩詞中意象萬千。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熬坝^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等。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等。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等?!倍糠N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是不同的。比如“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庇秩纭皸盍倍啾磉_離別不舍之情,因為“柳”與“留”諧音,如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意境構成。意象在古詩詞中是單獨的個體,且有一定穩定性。而古詩詞中的“繪畫美”則是通過各種意象各種形式的串連所形成獨有的畫面構成的。意象的疊加組合形成了意境,從而給人以視覺直觀畫面美感,這便也是詩詞之美所在。那么如何幫助學生體會意境?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用“畫面描繪法”。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币痪涞姆治?,教師可讓學生想象并用簡筆勾勒出來大致的畫面??傊?,古詩詞中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都能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意蘊表達。從聲音的開閉長短等可以體會詩詞中的感情傾向;從畫面的色彩構圖能感受詩詞的豐富內涵。(如《次北固山下》一詩從“青”、“綠”等明顯色彩和“日”、“春”的意象中看出的隱藏色彩可以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思而不哀”的豐富意蘊。)從詩歌“音樂美”和“繪畫美”的角度出發,立足于詩詞自身特點和學生學情,這樣的鑒賞品味對中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史新霞.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誦讀”教學[J].學周刊,2015,5:17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