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藝術風采與價值

時間:2022-08-21 03:17:23

導語:古典詩詞的藝術風采與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典詩詞的藝術風采與價值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實”指的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呈現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即詩歌中的實事、實景、實像等;“虛”指的是得以借助想象和聯想體驗到的意蘊與境界,即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意境等。詩詞中的虛與實,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實境的規范、暗示下,虛境獲得特定的內容,取得藝術生命;在虛境的對照、映襯下,實境更加突出,得以擴展和深化。二者有機結合,可使作品獲得更為完整、深廣、多變、和諧、含蓄的意境美。

一、化虛為實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虛是指看不見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實是指具體的景物、物象?;摓閷崳簿褪前褵o形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通過景物表現出來。清代文學家王士禎云:“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鱗一爪而已。”[1](P5)神龍之韻味在于常人難以見其全貌,若把整條龍的形象用工筆的方式表現出來,定會失去想象的空間,而藝術的高妙在于借助一鱗一爪,來表現豐滿、矯健恢宏的神龍形象。如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边@首詩表現的是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人并未由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創造了采蓮女子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正如畫一條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一爪,主體部分大都缺略掉,而讓讀者玩味鑒賞,聯想其騰飛的姿態,整條龍便活靈活現了。化虛為實又常常表現為采用不完整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來表現完整或眼前的事物,給人留下豐富的藝術想象和聯想空間,從而增加作品的余韻。如陸游《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睈蹏鴳n國、慷慨救國、忘身衛國一直是陸游作品的主旨,這首詞亦如此。上闋寫夢游中的世界,寫自己在睡夢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的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拌F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這是作者所見。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夢游處、不知何地”,這里是詞人的藝術聯想。下闋寫夢醒后的感慨,“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币挥X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周圍一片死寂。“寒燈”、“漏聲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凄涼,襯托出詞人心境的凄苦悲涼,這正是詞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悲愁心境的寫照?!白栽S封侯在萬里”,詞人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坝姓l知,鬢雖殘,心未死?!庇钟姓l知道,詞人雖兩鬢發白,但壯志猶存———即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之情,令人敬佩不已。詞人在現實中壯志未酬,抗金報國的心愿未了,于是便借助夢境來抒發對現實的種種感慨,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通過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由實入虛

前人在論析藝術作品虛與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王安石《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绷攘葞拙洌瑓s把梅花的特征都寫出來了。詩人用“墻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皵抵Α迸c“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未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潭水般的清澈。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腦海中已有一幅數枝定型梅的清晰畫面?!蔼氉蚤_”三字如一劍劈出分水嶺,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的清純雅潔飄然而至?!斑b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但作者明確“看出”不是,而寫“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暗香”雖無色,卻可為畫面增添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前進,橫攔在梅枝前。詩人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寥寥幾筆實寫提供了無限的虛景,梅之精神也被完全表現出來了。再如,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中表面寫新婦怕見公婆的情狀,實際是詩人在應考前向主考官張籍征求意見?!叭霑r無”精心設問,反映了考生在應試前惶恐的心理。由實入虛常表現為作者在表現客觀事物的外在形態時往往賦予客觀事物以主觀情意,而在賞析中,客觀實物為實,流露出的主觀情意為虛。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遍_采石灰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經過千錘萬鑿、烈火燒制。詩人吟詠石灰,是借這一實物來表達一種高尚人格與操守:勇于犧牲、純潔清白、不畏艱險等。詩人正是借助石灰這種實物,由實入虛,更好地表達詩人的主觀意志和情感。

三、避實就虛

“詩言志”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歌理論的總綱領。但過多的寫實有時卻反而會沖淡對情感的表達,在這種情形下,古人往往會借助于側面描述,借助于詠嘆、想象、幻夢和比興,構成空靈蘊藉的詩境,讓讀者通過這種境界,產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如《詩經•小雅•出車》,全詩記敘南仲奉命領兵出征狁,最后平敵,凱旋而歸的全過程。詩中寫戰爭,但未對戰爭的刀光劍影、沖鋒陷陣作正面刻畫,而是采用避實就虛,通過對戰前準備和凱旋而歸這兩個特定場景的描述,將戰爭從血腥殺戮的場面中拉出來,從初征時“黍稷方華”、“楊柳依依”、“雨雪載涂”到歸來時“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的對比,引導讀者去感受戰事的漫長,體會戰爭殘酷。這種避實就虛的寫法滲透著征夫從憂到喜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了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傷痛,情感真實而細膩。手法高明的詩人往往善于突破寫實的束縛,避實就虛,借用“虛”來另辟一番新的天地。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碧瞥c吐蕃、突厥的戰事頻繁,詩中的“孤城”承擔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重任,地理位置重要,環境艱苦。詩人通過對戰士所處地理環境的寫意化描繪,再現了悲壯、險峻的邊塞風云。這種涵蘊豐富的戰爭環境,以烘托戍邊生活的孤寂、保家衛國的責任、為國捐軀的豪情,為接下來表現戰士氣壯山河的決心埋下了伏筆?!多嵃鍢蚣?#8226;題畫》云:“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霧氣,皆浮動于疏技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保?](P381)從中可以看出,“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過程,也就是避實就虛的創作過程。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中并未對綿綿不絕的江水作過多的描繪,而是避實就虛,將落腳點放在深長的亡國之恨上,愁情似水,滔滔不絕。賀鑄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三個具體形象,極言愁苦的多、亂、長,盡寫心中的無限傷感和難以排遣的苦悶。景物是實,情感是虛,避實就虛,化無形為有形,讀來極具感染力。品詩賞詞,如果只滿足于淺層理解,就不能對字里行間的底蘊作深入領會,也不能體悟其妙處。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敝仃柟澦寄罴亦l親人的風俗,如果一般化地敘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斑b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h在故鄉的兄弟們在重陽節佩帶著茱萸登高,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本是自我被濃烈的思念之情所困,卻偏要說是親人在思念詩人,這種寫法比單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來得委婉,感情顯得更加深沉、真摯、富有藝術感染力。

四、虛實相生

中國古典詩歌一般總要借助一定的實物實景來表達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而在表現這些實物實景時,又往往要借助于虛空的手法。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品中“枯”、“老”、“昏”、“瘦”等字眼在渲染濃郁的深秋景色時,表現出了無限凄涼悲苦的情感?!翱萏佟?、“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字點出時間已是傍晚;配上“小橋、流水、人家”表明這是一處僻靜荒涼的村野;“古道、西風、瘦馬”,平添了幾份蕭瑟蒼涼的意境;作品最后一句是點睛之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這首小令采用虛實交錯的手法,表現出一種含混的意境,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又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边@首詞主要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王氏的深沉思念,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笆晟纼擅C!保吆退勒唠m陰陽相隔,卻是一樣情思、一樣憂傷。詞人以實帶虛,既寫自己長久郁結于心的悲嘆,又將無知作有知寫,卻更見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扒Ю锕聣?,無處話凄涼?!痹~人客居山東,亡妻之墳卻在眉州,遙隔千里。兩者之間,誰對誰也無法訴說各自的凄涼境況,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孤寂凄清到了極點。詞人在極度思念之中忍不住假想了一個虛幻的境界:“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看似想象,卻蘊涵了詞人與妻子生死相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同樣,“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過去生活的真實片斷。詞人在上闋以實帶虛,抒發寂寥凄清之感,虛中見實,想象鋪寫,寫盡了相思之苦;下闋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自然成章?!八肌笔恰皦簟钡幕A,“夢”是“思”的幻化。結尾又從夢境落到現實上來,在“明月夜,短松岡”這個凄清的環境中料想愛侶眷戀人世、難舍親人,也該會是柔腸寸斷吧。這樣實成虛之因,虛又強化了實,詞人曲折復雜的思想感情全然得以自然、真實、深刻地表達出來。中國古代詩人十分講究營造虛實相生的境界,以虛代實,以虛寫實,虛實相生,體現在具表現手法上,如在寫景抒情詩、托物言志詩中,表面所寫的景、事、物是實寫,里面所隱含的情感是虛寫。正是在似實似虛,虛虛實實中,形成了表現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詩詞達到了一種一般文體難以企及的境界,產生了文約事豐的藝術魅力。再以宋代詞人柳永《雨霖鈴》為例,詞以離別的場面和進程為背景,在敘事的過程中進行寫景、抒情。離別時的一切情狀:眼中景、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一一都被作者精妙地編織到整幅離別圖中,達到敘事、寫景、抒情乃至于說理的有機統一,通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成了物我一境,人景一體的意境。清秋、深秋、晚秋、暮天、暮景、中夜等時間,江天楚峽、孤樓驛館、水鄉山程、曠野長川等空間組合在一起,渲染了詞人的現實處境和羈旅愁苦,這是實。觸景生情的聯想、幻覺和回憶等方式追念往事,或回憶與佳人窗前枕畔的歡情,或因己及人、推想對方倚樓顧盼的情形,亦或是懷念與故交遣興娛賓之樂事,此為虛。特別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在詞人由實入虛,在讀者因虛見實,詞人運用了生動的藝術聯想,既有依情揣擬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表達了清秋離別的復雜內心世界,給人以真切而淡遠的審美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