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6:41: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理論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人事培訓理論化管理論文
1前言
美國、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國研究、效仿的對象,也被公認為較為先進的模式。而其先進性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其企業培訓系統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訓在企業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豐田汽車工業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車制造業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獨特的生產管理技術、推銷制度、建議制度和職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創造了幾十年輝煌的業績。其中,“豐田式的教育體系”在豐田深入人心,為豐田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豐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業的實踐都已證明,企業教育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亞洲商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的樣本包括中國在內的八個亞洲國家中隨機抽取的715位大型企業的高級經理。調查內容涉及對將成為企業管理骨干與核心的MBA在品質和技能方面的期望與要求等內容。一項主要的結果列舉了MBA應具備的10項品質與技能是:創造與革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業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群體協作能力、對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質、技術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這實際上是對未來亞洲企業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國內目前情況,我們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幾年內,會有一批批已被培養好的、具備上述品質的企業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業管理,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實際上,依靠企業現行的條件以及國內教育體系的能力,建立和強化管理再教育系統,可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現實可行的辦法。國內的學術界與企業界對建立、健全中國管理再教育體系應有所作為。
2國內外企業中人員培訓研究的發展
國外對企業中人員培訓的研究發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評價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2]。實際上,評價中心是采用模擬情景對人員進行評價的方法。以模擬情景的不同可分為若干具體的測評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測量、無領導小組、管理游戲等,還有其他一些相當有影響的訓練方法,如美國的敏感性訓練、方格訓練。日本的魔鬼訓練、PM訓練等。哈佛大學則著重推行案例教學法。這些訓練法都有內在的理論根據,同時又十分注重實際的應用價值,可直接為企業實踐服務。國外專家始終致力于培訓方法的探討,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分工作是關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認定以及關于若干訓練方法效度指標的探討。比如,從40年代開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批學者就致力于領導行為要素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800多關于領導工作行為的條目,并最后用兩個維度即工作管理和關心員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質。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工作的基礎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關鍵事件”的方法,對將近3000名各級軍官的事件樣本、20個實驗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樣本進行了領導者行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當豐富和有意義的結果。例如,從對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職位分析,Flanagan認定7個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產監督、生產領導、雇員監督、人力協調、與雇員的接觸和交往、工作的組織計劃與準備以及勞資關系。60~80年代期間有大量的相關研究出現,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另一種思路是直接考慮領導者的素質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項研究對管理者的13項品質的重要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其中監督能力、職位要求、智力、自我實現、自信心和決斷力6項品質對管理行為影響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員工和首創精神對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項,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氣對管理工作不產生影響[3]。這些研究結果本身對我們今天企業的管理實踐并不具備指導性的意義,但該領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鑒性。當然,國外更有意義的工作是針對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進行的訓練方法的研討,如評價中心對管理者交際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設計的訓練方法等。而且,這類研究持續至今仍然是組織行為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4,5]。下圖是根據評價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訓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低級管理者所需的技術技能最多,而高層管理者對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層次也是影響管理者工作要素的變量之一。
附圖
企業人事培訓理論化研究論文
1前言
美國、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國研究、效仿的對象,也被公認為較為先進的模式。而其先進性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其企業培訓系統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訓在企業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豐田汽車工業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車制造業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獨特的生產管理技術、推銷制度、建議制度和職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創造了幾十年輝煌的業績。其中,“豐田式的教育體系”在豐田深入人心,為豐田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豐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業的實踐都已證明,企業教育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亞洲商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的樣本包括中國在內的八個亞洲國家中隨機抽取的715位大型企業的高級經理。調查內容涉及對將成為企業管理骨干與核心的MBA在品質和技能方面的期望與要求等內容。一項主要的結果列舉了MBA應具備的10項品質與技能是:創造與革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業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群體協作能力、對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質、技術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這實際上是對未來亞洲企業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國內目前情況,我們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幾年內,會有一批批已被培養好的、具備上述品質的企業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業管理,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實際上,依靠企業現行的條件以及國內教育體系的能力,建立和強化管理再教育系統,可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現實可行的辦法。國內的學術界與企業界對建立、健全中國管理再教育體系應有所作為。
2國內外企業中人員培訓研究的發展
國外對企業中人員培訓的研究發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評價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2]。實際上,評價中心是采用模擬情景對人員進行評價的方法。以模擬情景的不同可分為若干具體的測評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測量、無領導小組、管理游戲等,還有其他一些相當有影響的訓練方法,如美國的敏感性訓練、方格訓練。日本的魔鬼訓練、PM訓練等。哈佛大學則著重推行案例教學法。這些訓練法都有內在的理論根據,同時又十分注重實際的應用價值,可直接為企業實踐服務。國外專家始終致力于培訓方法的探討,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分工作是關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認定以及關于若干訓練方法效度指標的探討。比如,從40年代開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批學者就致力于領導行為要素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800多關于領導工作行為的條目,并最后用兩個維度即工作管理和關心員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質。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工作的基礎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關鍵事件”的方法,對將近3000名各級軍官的事件樣本、20個實驗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樣本進行了領導者行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當豐富和有意義的結果。例如,從對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職位分析,Flanagan認定7個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產監督、生產領導、雇員監督、人力協調、與雇員的接觸和交往、工作的組織計劃與準備以及勞資關系。60~80年代期間有大量的相關研究出現,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另一種思路是直接考慮領導者的素質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項研究對管理者的13項品質的重要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其中監督能力、職位要求、智力、自我實現、自信心和決斷力6項品質對管理行為影響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員工和首創精神對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項,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氣對管理工作不產生影響[3]。這些研究結果本身對我們今天企業的管理實踐并不具備指導性的意義,但該領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鑒性。當然,國外更有意義的工作是針對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進行的訓練方法的研討,如評價中心對管理者交際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設計的訓練方法等。而且,這類研究持續至今仍然是組織行為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4,5]。下圖是根據評價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訓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低級管理者所需的技術技能最多,而高層管理者對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層次也是影響管理者工作要素的變量之一。
附圖
企業人事培訓的理論化問題
1前言
美國、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國研究、效仿的對象,也被公認為較為先進的模式。而其先進性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其企業培訓系統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訓在企業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豐田汽車工業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車制造業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獨特的生產管理技術、推銷制度、建議制度和職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創造了幾十年輝煌的業績。其中,“豐田式的教育體系”在豐田深入人心,為豐田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豐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業的實踐都已證明,企業教育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亞洲商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的樣本包括中國在內的八個亞洲國家中隨機抽取的715位大型企業的高級經理。調查內容涉及對將成為企業管理骨干與核心的MBA在品質和技能方面的期望與要求等內容。一項主要的結果列舉了MBA應具備的10項品質與技能是:創造與革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業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群體協作能力、對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質、技術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這實際上是對未來亞洲企業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國內目前情況,我們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幾年內,會有一批批已被培養好的、具備上述品質的企業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業管理,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實際上,依靠企業現行的條件以及國內教育體系的能力,建立和強化管理再教育系統,可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現實可行的辦法。國內的學術界與企業界對建立、健全中國管理再教育體系應有所作為。
2國內外企業中人員培訓研究的發展
國外對企業中人員培訓的研究發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評價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2]。實際上,評價中心是采用模擬情景對人員進行評價的方法。以模擬情景的不同可分為若干具體的測評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測量、無領導小組、管理游戲等,還有其他一些相當有影響的訓練方法,如美國的敏感性訓練、方格訓練。日本的魔鬼訓練、PM訓練等。哈佛大學則著重推行案例教學法。這些訓練法都有內在的理論根據,同時又十分注重實際的應用價值,可直接為企業實踐服務。國外專家始終致力于培訓方法的探討,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分工作是關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認定以及關于若干訓練方法效度指標的探討。比如,從40年代開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批學者就致力于領導行為要素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800多關于領導工作行為的條目,并最后用兩個維度即工作管理和關心員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質。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工作的基礎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關鍵事件”的方法,對將近3000名各級軍官的事件樣本、20個實驗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樣本進行了領導者行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當豐富和有意義的結果。例如,從對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職位分析,Flanagan認定7個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產監督、生產領導、雇員監督、人力協調、與雇員的接觸和交往、工作的組織計劃與準備以及勞資關系。60~80年代期間有大量的相關研究出現,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另一種思路是直接考慮領導者的素質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項研究對管理者的13項品質的重要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其中監督能力、職位要求、智力、自我實現、自信心和決斷力6項品質對管理行為影響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員工和首創精神對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項,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氣對管理工作不產生影響[3]。這些研究結果本身對我們今天企業的管理實踐并不具備指導性的意義,但該領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鑒性。當然,國外更有意義的工作是針對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進行的訓練方法的研討,如評價中心對管理者交際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設計的訓練方法等。而且,這類研究持續至今仍然是組織行為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4,5]。下圖是根據評價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訓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低級管理者所需的技術技能最多,而高層管理者對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層次也是影響管理者工作要素的變量之一。
附圖
分析活動道德教育形式的理論化
“活動道德教育模式”是在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活動道德教育模式建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也是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國家教委重點研究課題“面向21世紀中國現代道德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模式探討”之實驗研究的核心內容。該模式一俟提出,便得到廣大教育理論界同行的關心、支持和鼓勵,引起教育實際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該模式在與理論界同仁的討論、交流中不斷修正,在學校道德教育的實際應用中不斷完善。本文擬對這一模式的理論設想作簡要闡釋,以進一步求教于學界前輩和同行專家。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活動道德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在活動中通過活動而且為了活動的道德教育。對“活動道德教育”范疇的這一界定其實質在于認定活動個體的自主活動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作為目的,意謂活動、實踐道德生活或使學生形成一種道德的生活方式應當成為學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為手段,指教育者應當把活動作為個體道德發生、發展以及道德之個體意義實現的源泉來理解并作為促進道德發展的手段加以運用。顯然,這里是把活動范疇作為道德教育理論建設的邏輯起點,作為整個道德教育過程的基礎來看待的。活動道德教育模式“建構”的核心在于從理論上論證該模式的合理性,在實踐中證明其實效性。
活動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活動一個尚待開拓的教育研究領域
馬克思在其被稱作“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的萌芽”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所以,……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強調活動、強調現實的感性活動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決定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同一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不把社會、社會現象看作毫無生氣的既成事實,而是看作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結果,通過揭示人的活動及其發展,尋找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在他們看來,人類社會,不論其形式如何,都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發展“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币虼耍芯可鐣F象、研究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就要研究“真實的個人”,研究個人的活動,因為“這些關系是由個人的活動組成的”。然而,“自然科學和哲學一樣,直到今天還完全忽視了人的活動對他的思維的影響?!?/p>
企業人事培訓理論化問題論文
1前言
美國、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國研究、效仿的對象,也被公認為較為先進的模式。而其先進性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其企業培訓系統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訓在企業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豐田汽車工業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車制造業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獨特的生產管理技術、推銷制度、建議制度和職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創造了幾十年輝煌的業績。其中,“豐田式的教育體系”在豐田深入人心,為豐田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豐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業的實踐都已證明,企業教育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亞洲商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的樣本包括中國在內的八個亞洲國家中隨機抽取的715位大型企業的高級經理。調查內容涉及對將成為企業管理骨干與核心的MBA在品質和技能方面的期望與要求等內容。一項主要的結果列舉了MBA應具備的10項品質與技能是:創造與革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業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群體協作能力、對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質、技術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這實際上是對未來亞洲企業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國內目前情況,我們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幾年內,會有一批批已被培養好的、具備上述品質的企業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業管理,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實際上,依靠企業現行的條件以及國內教育體系的能力,建立和強化管理再教育系統,可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現實可行的辦法。國內的學術界與企業界對建立、健全中國管理再教育體系應有所作為。
2國內外企業中人員培訓研究的發展
國外對企業中人員培訓的研究發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評價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2]。實際上,評價中心是采用模擬情景對人員進行評價的方法。以模擬情景的不同可分為若干具體的測評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測量、無領導小組、管理游戲等,還有其他一些相當有影響的訓練方法,如美國的敏感性訓練、方格訓練。日本的魔鬼訓練、PM訓練等。哈佛大學則著重推行案例教學法。這些訓練法都有內在的理論根據,同時又十分注重實際的應用價值,可直接為企業實踐服務。國外專家始終致力于培訓方法的探討,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分工作是關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認定以及關于若干訓練方法效度指標的探討。比如,從40年代開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批學者就致力于領導行為要素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800多關于領導工作行為的條目,并最后用兩個維度即工作管理和關心員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質。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工作的基礎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關鍵事件”的方法,對將近3000名各級軍官的事件樣本、20個實驗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樣本進行了領導者行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當豐富和有意義的結果。例如,從對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職位分析,Flanagan認定7個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產監督、生產領導、雇員監督、人力協調、與雇員的接觸和交往、工作的組織計劃與準備以及勞資關系。60~80年代期間有大量的相關研究出現,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另一種思路是直接考慮領導者的素質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項研究對管理者的13項品質的重要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其中監督能力、職位要求、智力、自我實現、自信心和決斷力6項品質對管理行為影響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員工和首創精神對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項,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氣對管理工作不產生影響[3]。這些研究結果本身對我們今天企業的管理實踐并不具備指導性的意義,但該領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鑒性。當然,國外更有意義的工作是針對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進行的訓練方法的研討,如評價中心對管理者交際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設計的訓練方法等。而且,這類研究持續至今仍然是組織行為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4,5]。下圖是根據評價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訓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低級管理者所需的技術技能最多,而高層管理者對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層次也是影響管理者工作要素的變量之一。
附圖
會議紀要寫作要點
會議紀要作為常用的公文文體之一,是適用于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時使用的文種。可采取轉發(印發)或直接發出的形式,類似于通知,發給下級貫徹執行;也可以報送給上級,類似會議情況報告,向上級作出反映;還可以發給平級有關機關,類似公函,使對方知曉,溝通情況。本文中國家公務員網概括了會議紀要寫作的三大寫作要點,供考生查閱。
會議紀要的寫作要點:
1.明確會議宗旨,突出中心。一次工作會議,涉及的問題很多。在寫會議紀要時,必須抓住會議所集中解決的幾個主要問題,形成紀要的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同時,一次工作會議,在具體討論中必然會產生幾種不同意見,不能把這些意見都納入會議紀要,而應根據會議的宗旨,分析綜合各種意見,集中反映符合會議中心要求的多數人的一致意見,同時,也要注意吸收少數人正確的意見。對反映會議中心議題的正確意見,可采用“會議聽取了”、“會議討論了”、“會議研究了”、“會議認為”、“會議決定”、“會議指出”、“會議強調”等提法,加以集中概括、簡明扼要地反映出來;對有分歧的意見,如屬研討性質的會議可寫進會議紀要中去。
2.講究用語,注意條理。要按照會議紀要的不同用途,恰當地使用不同的用語。上報的會議紀要,就應使用對上的語氣,如“會議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會議考慮”等;下發的會議紀要,則可用“會議決定”、“會議要求”、“會議強調”、“會議號召”等。
要注意條理化、理論化。這是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的一個主要區別。會議記錄一般要把每個人的發言盡量客觀、詳細地記錄下來,而會議紀要則需要有一個對會議討論意見的綜合、分析、整理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條理化、理論化的過程。所謂條理化,就是要對會議討論的意見,分類歸納,層次清晰;所謂理論化,就是要對會議討論的意見,盡力給予理論上的概括,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當然條理化、理論化,并不是脫離會議實際,搞虛假的“粉飾”和“拔高”。公務員之家:
3.忠實于會議精神,做好記錄。會議記錄必然依據會議的實際內容,不能隨心所欲地增減或更改內容,不能添枝加葉。在寫作當中,感到有的地方必須有所增減時,要經主要領導同意,必要時還應在一定范圍內征求有關人員的意見。
新課程化學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化學教育會議(ICCE)所涉主題是當今化學教育主流的研究方向。結合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背景,研究國際化學教育研究發展脈絡,我國化學教育應該堅持優良傳統,穩固發展化學課程教學與評價研究;把握國際動向,積極開展科學素養教育與STS教育研究;著眼未來發展,努力拓展化學教育的理論化與信息化研究。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育;國際化學教育會議
近代化學及其衍生的化學教育誕生于18世紀的西歐社會。我國學校制度化的化學教育直至19世紀后半葉才初步建立,并由于諸多歷史與政治因素的制約一直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種現實的差距催引著一代又一代化學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開闊眼界,力圖把握國際化學教育的脈動來探尋我國化學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這種吸納新源、借鑒先達的工作更是得以圍繞著一條有章可循、軌跡清晰、國際主流的線索而展開,即通過探察國際化學教育會議(ICC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主題的內容和趨勢來反思與改進我國化學教育研究發展的現狀與路向。然而,通過現有文獻檢索我們發現,國內學界對于極具代表性的ICCE主題的分析與思考尚缺乏整體研究,最早的相關報道和介紹也僅從1977年第4屆開始。[1]因此,我們通過查閱相關信息,對近40年20屆的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主題予以全面分析和梳理,試圖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國際主流化學教育的趨勢,并結合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現狀對化學教育研究的路向進行思索。
一、ICCE的概覽與主題回顧
ICCE是基于全球背景的當代大型國際主流的化學教育會議,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辦,舉辦國化學學會及相關教育部門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協辦。會議通常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具體操作上,由IUPAC的下屬機構化學教育委員會(TheCommitteeonChemistryEducation,CCE)負責組織與協調。作為全球性化學教育的盛會,ICCE的核心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溝通化學教育信息和協調化學教育活動,建立國際交往和促進相互了解,以發展世界各國的化學教育事業。會議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大會報告(PlenaryLecture)、專題討論會(Symposia)和研討會(Workshop)。期間,還將提交論文以口述或墻報(Poster)形式予以呈現。
為了明確大會討論和交流的指向與范圍,并給下一時期各國化學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導,每屆ICCE都會預先設定大會主題(Theme),并圍繞主題拓展系列相關具體議題(TitlesofSessions)。大會主題作為每屆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立足當時社會經濟背景,緊密把握化學及教育科學與技術動向,適切關注時代的發展,擬定和遴選出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概括性的內容,并在會議召開前的一段時間公布。歷屆ICCE具體信息詳見表1。
新課程化學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化學教育會議(ICCE)所涉主題是當今化學教育主流的研究方向。結合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背景,研究國際化學教育研究發展脈絡,我國化學教育應該堅持優良傳統,穩固發展化學課程教學與評價研究;把握國際動向,積極開展科學素養教育與STS教育研究;著眼未來發展,努力拓展化學教育的理論化與信息化研究。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育;國際化學教育會議
近代化學及其衍生的化學教育誕生于18世紀的西歐社會。我國學校制度化的化學教育直至19世紀后半葉才初步建立,并由于諸多歷史與政治因素的制約一直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種現實的差距催引著一代又一代化學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開闊眼界,力圖把握國際化學教育的脈動來探尋我國化學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這種吸納新源、借鑒先達的工作更是得以圍繞著一條有章可循、軌跡清晰、國際主流的線索而展開,即通過探察國際化學教育會議(ICC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主題的內容和趨勢來反思與改進我國化學教育研究發展的現狀與路向。然而,通過現有文獻檢索我們發現,國內學界對于極具代表性的ICCE主題的分析與思考尚缺乏整體研究,最早的相關報道和介紹也僅從1977年第4屆開始。[1]因此,我們通過查閱相關信息,對近40年20屆的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主題予以全面分析和梳理,試圖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國際主流化學教育的趨勢,并結合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現狀對化學教育研究的路向進行思索。
一、ICCE的概覽與主題回顧
ICCE是基于全球背景的當代大型國際主流的化學教育會議,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辦,舉辦國化學學會及相關教育部門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協辦。會議通常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具體操作上,由IUPAC的下屬機構化學教育委員會(TheCommitteeonChemistryEducation,CCE)負責組織與協調。作為全球性化學教育的盛會,ICCE的核心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溝通化學教育信息和協調化學教育活動,建立國際交往和促進相互了解,以發展世界各國的化學教育事業。會議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大會報告(PlenaryLecture)、專題討論會(Symposia)和研討會(Workshop)。期間,還將提交論文以口述或墻報(Poster)形式予以呈現。
為了明確大會討論和交流的指向與范圍,并給下一時期各國化學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導,每屆ICCE都會預先設定大會主題(Theme),并圍繞主題拓展系列相關具體議題(TitlesofSessions)。大會主題作為每屆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立足當時社會經濟背景,緊密把握化學及教育科學與技術動向,適切關注時代的發展,擬定和遴選出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概括性的內容,并在會議召開前的一段時間公布。歷屆ICCE具體信息詳見表1。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比較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