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01:54: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靈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究繪畫創作靈感的源泉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繪畫創作靈感的源泉,認為靈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底蘊;來源于勤奮;來源于獨立思考;來源于個性。其次描繪了本人對靈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體會。最后論述了繪畫的藝術展現以及靈感與藝術展現技法的關聯。筆者認為繪畫表現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積累可以幫助畫家發現思想潛意識中的可燃點,從而增加了突發的靈感所誘燃的機率,增加了靈感出現的機會。
關鍵詞:靈感來源創作思維積累展現
1靈感源于生活
畫家必須深入生活,隨時留心觀察自然景色、周圍環境、各階層人物、各民族風情、各種建筑、社會現象、特別是人情世故、風俗習慣、歷史淵源等。將這些觀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儲存在腦海中,形成許多藝術顯現,成為日后創作的積淀。伴隨著創作思路,逐漸從已有的積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關信息,并將其范圍逐漸縮小,向創作思維靠攏、逼近、誘出若干思想火花,當突然爆發出一個偶然的奇想時,點燃了整個思路而突然貫通,形成靈感。這就是靈感產生的過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當時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時沒悟出合適的表現形式。在冥思苦想進行創作的構思時,這些潛藏在腦海深處的東西,在翻閱速寫的偶然啟示下,會突然爆發出來。如果創作時沒有真實甘受,就應該放下畫筆去感受生活,等充實后再回到畫架前。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靈感的源泉,一切靈感都是生活經驗的產物。所以說生活的積累是產生靈感的基礎源泉。
2靈感源于文化底蘊
藝術各門類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動的,文學、詩歌、繪畫、音樂、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滲透的界面。文學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繪畫的品味。詩歌與繪畫更是關系密切。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的作品既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中的標題音樂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既是音畫,以音樂語言表現田園風光。雕塑的表現手法也與繪畫有許多相通之處。舞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生動絢麗的舞姿是繪畫的豐富素材。葉淺予的畫表現舞姿最為傳神。建筑藝術中的對稱、高聳、曲線、直線的協調、凝重、流暢等要素對繪畫都有借鑒價值。作為一個畫家,要對文學、詩歌、音樂、舞蹈、建筑等學科都要涉獵,加深研究以拓寬自身的文化底蘊。
作文靈感來源分析論文
[內容]
大多文章認為靈感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且是神秘莫測、不可名狀的,或說是祖上的遺傳基因的作用,甚或說是神賜的、天賦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說得神妙莫及,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凝神靜坐,忽而頓悟”。文論家說到靈感,大多只對經驗的描述:它常常在長期的尋求探索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靈感來時文思泉涌,順暢如流,得心應手;消失時意志消散,文思冷澀,筆下艱難。總之,人們談及靈感便在羨慕之余望而卻步,使靈感終歸在神秘的光環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實,靈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說明的。靈感思維是人們對自在之物的一種頓悟性的思維活動。從心理學角度講,人腦的全部思維活動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又稱潛意識)。形象思維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維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經過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程序之后轉入不直接接受意識支配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因此,其感覺、知覺、表象、想象是靈感來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識階段,它是無意識階段的基礎和前提,換句話說,靈感來源于長期觀察和思考。當然,靈感是朦朧狀態中以直覺接通媒體而不是用概念和邏輯、思維和表象,但它并不是直覺,即使是,也是一種特殊情形的直覺。明確了這一點,對于我們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或許有人認為靈感之出是瞬息的,難以預測且稍縱即逝,何談訓練呢?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盡管靈感是隨機的、突如其來的,但它畢竟經過了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突變,不再拘泥于原來的框框,對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認識,這種創造思維能力體現是可以通過思維能力的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得以形成的,所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因此,認知了其來源,只要經過扎實而科學的訓練,是完全可以成為每個學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廣泛積累知識是靈感來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進行長期的廣泛的知識積累才有可能在實際運用中觸發而產生瞬間的靈感。一方面,要廣泛積累生活素材。它不單是家庭、學校、社會的真人真事真場面,可以廣泛接收電視、廣播、報刊、圖書中的知識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講述、偶爾的發現,從直接到間接接受。同時,并非單從語言文學角度,而是從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廣泛采集。另一方面,是重視思想、觀點的積累。靈感的內容是事物的本質道理或一般規律,這種道理或規律是從生活實踐中領悟出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因而要有的積累。其一是來自教材。議論文中常飽含辨證分析的力量,記敘文中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對生活的領悟。如《賣油翁》中賣油翁對陳堯咨“發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得出感悟“惟手熟爾”。其二是來自生活。在《記一次野炊》的作文課上,有學生寫:山上煮牛肉面條時,鍋上層,面條絲紋不動,但已聞到鍋底面條燒焦的味兒;當吃著“焦面”時卻才記起未下鹽巴等調料。同時幾人寫到這情節,只一學生在末尾寫道:什么事情,不經過自己實踐是難有深刻理解的。這次野炊,讓我懂得了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的道理??梢?,生活無不給學生以廣泛的滋養。教師要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訓練出敏銳而具有透視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積累。積之愈厚,發之愈佳。
詮釋繪畫的靈感與藝術表達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繪畫創作靈感的源泉,認為靈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底蘊;來源于勤奮;來源于獨立思考;來源于個性。其次描繪了本人對靈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體會。最后論述了繪畫的藝術展現以及靈感與藝術展現技法的關聯。筆者認為繪畫表現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積累可以幫助畫家發現思想潛意識中的可燃點,從而增加了突發的靈感所誘燃的機率,增加了靈感出現的機會。
【關鍵詞】靈感來源創作思維積累展現
1靈感源于生活
畫家必須深入生活,隨時留心觀察自然景色、周圍環境、各階層人物、各民族風情、各種建筑、社會現象、特別是人情世故、風俗習慣、歷史淵源等。將這些觀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儲存在腦海中,形成許多藝術顯現,成為日后創作的積淀。伴隨著創作思路,逐漸從已有的積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關信息,并將其范圍逐漸縮小,向創作思維靠攏、逼近、誘出若干思想火花,當突然爆發出一個偶然的奇想時,點燃了整個思路而突然貫通,形成靈感。這就是靈感產生的過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當時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時沒悟出合適的表現形式。在冥思苦想進行創作的構思時,這些潛藏在腦海深處的東西,在翻閱速寫的偶然啟示下,會突然爆發出來。如果創作時沒有真實甘受,就應該放下畫筆去感受生活,等充實后再回到畫架前。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靈感的源泉,一切靈感都是生活經驗的產物。所以說生活的積累是產生靈感的基礎源泉。
2靈感源于文化底蘊
藝術各門類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動的,文學、詩歌、繪畫、音樂、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滲透的界面。文學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繪畫的品味。詩歌與繪畫更是關系密切。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的作品既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中的標題音樂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既是音畫,以音樂語言表現田園風光。雕塑的表現手法也與繪畫有許多相通之處。舞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生動絢麗的舞姿是繪畫的豐富素材。葉淺予的畫表現舞姿最為傳神。建筑藝術中的對稱、高聳、曲線、直線的協調、凝重、流暢等要素對繪畫都有借鑒價值。作為一個畫家,要對文學、詩歌、音樂、舞蹈、建筑等學科都要涉獵,加深研究以拓寬自身的文化底蘊。
作文靈感來源探討論文
大多文章認為靈感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且是神秘莫測、不可名狀的,或說是祖上的遺傳基因的作用,甚或說是神賜的、天賦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說得神妙莫及,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凝神靜坐,忽而頓悟”。文論家說到靈感,大多只對經驗的描述:它常常在長期的尋求探索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靈感來時文思泉涌,順暢如流,得心應手;消失時意志消散,文思冷澀,筆下艱難。總之,人們談及靈感便在羨慕之余望而卻步,使靈感終歸在神秘的光環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實,靈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說明的。靈感思維是人們對自在之物的一種頓悟性的思維活動。從心理學角度講,人腦的全部思維活動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又稱潛意識)。形象思維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維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經過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程序之后轉入不直接接受意識支配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因此,其感覺、知覺、表象、想象是靈感來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識階段,它是無意識階段的基礎和前提,換句話說,靈感來源于長期觀察和思考。當然,靈感是朦朧狀態中以直覺接通媒體而不是用概念和邏輯、思維和表象,但它并不是直覺,即使是,也是一種特殊情形的直覺。明確了這一點,對于我們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或許有人認為靈感之出是瞬息的,難以預測且稍縱即逝,何談訓練呢?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盡管靈感是隨機的、突如其來的,但它畢竟經過了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突變,不再拘泥于原來的框框,對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認識,這種創造思維能力體現是可以通過思維能力的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得以形成的,所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因此,認知了其來源,只要經過扎實而科學的訓練,是完全可以成為每個學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廣泛積累知識是靈感來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進行長期的廣泛的知識積累才有可能在實際運用中觸發而產生瞬間的靈感。一方面,要廣泛積累生活素材。它不單是家庭、學校、社會的真人真事真場面,可以廣泛接收電視、廣播、報刊、圖書中的知識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講述、偶爾的發現,從直接到間接接受。同時,并非單從語言文學角度,而是從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廣泛采集。另一方面,是重視思想、觀點的積累。靈感的內容是事物的本質道理或一般規律,這種道理或規律是從生活實踐中領悟出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因而要有的積累。其一是來自教材。議論文中常飽含辨證分析的力量,記敘文中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對生活的領悟。如《賣油翁》中賣油翁對陳堯咨“發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得出感悟“惟手熟爾”。其二是來自生活。在《記一次野炊》的作文課上,有學生寫:山上煮牛肉面條時,鍋上層,面條絲紋不動,但已聞到鍋底面條燒焦的味兒;當吃著“焦面”時卻才記起未下鹽巴等調料。同時幾人寫到這情節,只一學生在末尾寫道:什么事情,不經過自己實踐是難有深刻理解的。這次野炊,讓我懂得了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的道理??梢?,生活無不給學生以廣泛的滋養。教師要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訓練出敏銳而具有透視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積累。積之愈厚,發之愈佳。
此外,積累素材必須輔之以記誦,即用筆隨時“記”下來,有些內容還要熟讀成“誦”。如典型例子(人和事)、名言(詩、文)、警句、諺語、格言、生動的口語、佳句、精彩的描繪片斷、有特色的順口溜、含意雋永的解說詞、名聯等。誠然仔細體會和玩味,是吸收的過程,讓材料料熟于心,在頭腦里活起來,以備用時之需,作文時得心應手,隨意驅遣。運用,是積累的目的,既是積累之果,又是積累深入的過程。
探討繪畫的創作靈感和藝術表現特征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繪畫創作靈感的源泉,認為靈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底蘊;來源于勤奮;來源于獨立思考;來源于個性。其次描繪了本人對靈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體會。最后論述了繪畫的藝術展現以及靈感與藝術展現技法的關聯。筆者認為繪畫表現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積累可以幫助畫家發現思想潛意識中的可燃點,從而增加了突發的靈感所誘燃的機率,增加了靈感出現的機會。
關鍵詞:靈感來源創作思維積累展現
1靈感源于生活
畫家必須深入生活,隨時留心觀察自然景色、周圍環境、各階層人物、各民族風情、各種建筑、社會現象、特別是人情世故、風俗習慣、歷史淵源等。將這些觀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儲存在腦海中,形成許多藝術顯現,成為日后創作的積淀。伴隨著創作思路,逐漸從已有的積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關信息,并將其范圍逐漸縮小,向創作思維靠攏、逼近、誘出若干思想火花,當突然爆發出一個偶然的奇想時,點燃了整個思路而突然貫通,形成靈感。這就是靈感產生的過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當時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時沒悟出合適的表現形式。在冥思苦想進行創作的構思時,這些潛藏在腦海深處的東西,在翻閱速寫的偶然啟示下,會突然爆發出來。如果創作時沒有真實甘受,就應該放下畫筆去感受生活,等充實后再回到畫架前。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靈感的源泉,一切靈感都是生活經驗的產物。所以說生活的積累是產生靈感的基礎源泉。
2靈感源于文化底蘊
藝術各門類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動的,文學、詩歌、繪畫、音樂、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滲透的界面。文學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繪畫的品味。詩歌與繪畫更是關系密切。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的作品既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中的標題音樂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既是音畫,以音樂語言表現田園風光。雕塑的表現手法也與繪畫有許多相通之處。舞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生動絢麗的舞姿是繪畫的豐富素材。葉淺予的畫表現舞姿最為傳神。建筑藝術中的對稱、高聳、曲線、直線的協調、凝重、流暢等要素對繪畫都有借鑒價值。作為一個畫家,要對文學、詩歌、音樂、舞蹈、建筑等學科都要涉獵,加深研究以拓寬自身的文化底蘊。
專業演講技巧;起草文稿的靈感信息法
專業演講技巧 在文稿起草之前和起草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心理現象,這就是靈感。在起草之前產生的靈感,可以稱為整體結構靈感,是產生文章整體的契機。而在起草中間產生的靈感,不斷涌現,可以稱為部分靈感,或靈機、靈氣等,是形成文章實體的生機。不論是起草文學作品,還是起草論文,都要有靈感的參與,否則必定流于平庸。還可以說,只要是創造性的操作,必定產生靈感。
靈感,是最高級生命剎那間獨創性極強的表現,它是在人腦意識層面積聚大量信息并在潛意識中隱信息隨時涌出的可能之后,往往在巨大的情緒高漲的推動下,或者在理性約束力大大減少的情況下,由于一個途徑不一的關鍵信息的加入,所有信息迅速溝通形成一種創造性有機體。古今中外,人們對靈感這一神秘現象進行了探究。我國古代稱為“興會”、“機遇”、“感興”、“靈機”、“神遇”和“頓悟”等。靈感的特點是稍縱即逝。靈感是建立在思維勢態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正如夢一般,難以再現。作者必須在靈感出現時,快速地記錄下來。
產生靈感的關鍵信息,途徑不一,大致可以分為:
A.外界信息。偉大的古典物理學家牛頓散步中苦苦思索,只因一個蘋果的落地,茅塞頓開,豁然貫通,發現了萬有引力。列夫·托爾斯泰看到路邊一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牛蒡,聯想到一個民族英雄,于是寫出了中篇小說《哈吉·穆拉特》。唐代李商隱的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逼渲锌梢钥闯鲈娙丝吹较﹃栠@一信息后陡然聯想到大唐帝國的沒落,寫出了這首意象雄渾的小詩。
B.思維信息。在苦思冥索中,潛意識的大海里突然躍出一個信息,使已有的多種信息一下子溝通,形成一個創造性整體。大科學家阿基米德絞盡腦汁,苦求多時,在洗澡時卻忽然來了靈感,高興得不顧一切地沖上街道大喊;柯巖一直想寫一首懷念的詩,感情十分真摯,卻苦于構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們的民族有一個為逝者喊魂的習俗……”于是,《,你在哪里?芽》這一反映全國人民心聲的絕唱誕生了。論文、哲理詩的寫作往往更多地出現這一類信息,造成頓悟型靈感。
C.啟迪信息。郭沫若說他創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點“暗示”,促進“興趣”。他還坦率地說:“我有一個秘訣,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構思,套自己的生活?!毙蕾p郭詩,多方比較,明顯可以看出他向歌德、泰戈爾和惠特曼借鑒摹仿或者說從中提取啟迪信息。許多作者還從別的藝術意象中找啟迪信息。詩人白居易從音樂中獲得靈感,寫出《琵琶行》。杜甫、蘇軾等寫了很多題畫詩。文章摹仿、藝術意象等都能成為啟迪信息產生的來源。
試議服裝設計尋找靈感的途徑
一、服裝設計靈感
服裝設計靈感是設計師在設計服裝時的構思過程開始的啟發,是產生服裝設計思路的指引,是一切服裝設計的源頭。當下社會中,服裝種類多種多樣,其在設計中融入了各種不同的元素與風格,而這些元素與風格的源頭,即為服裝設計的靈感。服裝設計靈感在服裝設計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靈感往往會造就一件舉世聞名的服飾。世界著名的法國設計大師皮爾·卡丹,曾從大自然的花卉中尋找靈感,創作出一組如花似玉的花神女裝。伊夫·圣·洛朗的設計作品風格新穎別致,這與他周游全世界綜合東西南北各種設計風格的設計方法是分不開的。在他的代表作品中有熱情洋溢的西班牙風格,也有莊重典雅的中國風格;有純情奔放的非洲風格,也有高貴華美的俄羅斯風格;有色彩絢麗的畢加索式套裝,也有蒙德里安簡潔明快的色彩與線條配成的著裝等等。這些例子都充分證明,好的創作靈感對于服裝設計的巨大作用。
二、服裝設計中靈感來源的途徑
(1)從歷史文化中尋求服裝設計靈感。人類社會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已有二、三百萬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五、六千年。各種文化及藝術源遠流長。服飾歷來反映它所處的世界,反映著時代價值,是時代的象征,直接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所以研究歷史可以從中誘發出新的設計靈感。歷史文化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炫美的壁畫、大氣的青銅方鼎、清秀的青花瓷韻、渾樸的書法、優美的國畫等等。在前人積累的文化遺產和審美趣味中,可以提取精華,使之變成設計服裝的靈感來源。這種方法在成功的設計中不勝枚舉,例如:取材于遠古題材的獲獎作品“秦俑”、“青銅時代”“戰魂”等。
(2)從民間藝術中尋求服裝設計靈感。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藝術的珍寶,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其中的許多奧妙之處仍值得現代服裝的借鑒。世界的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風俗、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節日:“潑水節”、“女兒會”、“架橋節”等,這些風俗是民眾生活中深層次的文化,它既反映了物質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群體的歷史傳承,即精神文化特征,而往往服裝裝飾就是這種反映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另外,民間的手工藝品也是服飾的來源,例如:貴州的蠟染、東陽的木雕、蘇州的刺繡等,其中一個造型、一個圖案、一朵繡花、一組配色等都是很有特點的素材,經常給創作者以每秒的靈感,例如:第四屆兄弟杯大賽中一舉奪魁的金獎作品剪紙兒,該設計用羊皮和紙相結合,平面剪紙和立體剪紙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民間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
(3)從姊妹藝術中尋求服裝設計靈感。音樂、舞蹈、建筑、攝影、書法等即為姊妹藝術,它們是服裝設計最主要的靈感來源。藝術中的許多語言是相通的,尤其在這些姐妹藝術中,包含著許多服裝上所需要的信息。姊妹藝術與服裝的流行和發展有不解之緣,服裝也被稱為“凝固的音樂”、“流動的建筑”、“絢麗的繪畫”、“變幻的電影”等。在世界時裝中心的巴黎,時裝被列為第八藝術。在高級手工時裝會中和著名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中,借鑒多種藝術形式而設計的力作屢見不鮮。有些設計師是學建筑出身的,他們往往做得很成功,那是因為在建筑設計的學習中所培養起來的空間感知力在服裝設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設計師的空間感知能力包括視覺空間判斷、空間建構的空間方位設置等。這些能力是以其主體的大腦中的認知加工模式為中介的,無論是看到一種建筑物還是在設計一種建筑物之前,其頭腦里就已形成了一個設想的建筑,這個表象是唯美的、合情合理的一種認知模型,當建筑師轉向服裝設計時,就會有意無意地以這種模式來設計服裝,表現為良好的空間感知力。例如:在上個世紀70年代、80年代,伊夫·圣洛朗先后推出的西班牙藝術的、俄羅斯古典藝術的、中國古典藝術的系列服裝,還有源于畢加索繪畫藝術的套裝,蒙德里安冷抽象藝術系列裝和歐普藝術系列裝等。在赫本從影的30多年里,紀梵希一直為她設計不同角色的電影服裝,長期的合作,也使紀梵希不斷從影視藝術里吸取靈感,用于創作。
藝術設計靈感分析論文
構思是設計的靈魂。人在構思過程中,思想是以模糊的形象出現的,而這一形象在成為具體的形態的過程中,有一個叫“第六感”的東西在影響它,這可稱為“靈感”,因此,構思實際上是在想象和靈感的基礎上,同設計師以往的經驗、知識、技巧結合,并加以提煉、推理,最終塑造出新藝術形象的過程。
設計構思,不僅要考慮本質功能,而且還要考慮視覺美的傳達,是設計師全身心投入創造活動的結晶。一個設計師僅有熟練的制作技能,而缺乏設計構思能力,其藝術作品是不會有視覺感召力的,是不會成功的。那么設計的深理何在呢?其實它是在社會、在人生、在人性、在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之中的。設計需要靈感,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對于設計師而言,靈感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活動,沒有靈感也就沒有創作。筆者認為,靈感實際上是設計師潛意識的直覺性頓悟,是一種突然發現的心理奇跡,它預示著創造的來臨。靈感不是從天而降的,它來源于任何地方,也產生在任何時刻。
靈感來源于自然界的各種形態
從原始社會至今,從人類開始有設計起,自然界的人物、動物、植物、礦物、風景、天文、器物、文字等等便成為設計的對象且被當做主要的造型。在中國古代,除了龍、鳳圖案外,山、云、水、花、草及孔雀、仙鶴、燕子、魚、鴛鴦、蝴蝶等等都被用在設計上;在古埃及的設計作品中尤喜使用紙草、蓮花等植物和圣甲蟲、眼鏡蛇等動物圖案;在古希臘、羅馬的造型與藝術中,也常借用月桂樹、常青藤、葡萄等植物。直至今天,不論是哪個藝術流派,自然界的各種形態仍是設計的重要元素并對之加以充分利用。
靈感來源于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生產的集約化、組織形式的軍事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標準化,設計的商業性特質越來越濃厚,設計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國度、某一民族、某一社會階層之間的模仿現象,而是向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多速度、更短周期的方向加速發展。設計的靈感來源無限拓展。首先,古今中外的文化藝術,繪畫、雕塑、建筑等人類文明的豐富寶藏常常帶給設計師無窮的創作靈感。其次,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傳統色彩裝飾的啟示、傳統造型藝術的精髓、傳統紋樣的千變萬化都對設計者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工藝的悠久與精湛是設計者靈感的來源。再次,各種物質材料的性能和肌理的奇異效應,比如說陶瓷、塑料、貝殼、金屬、有機玻璃、鋁、乙烯、合成樹脂等材料,都給現代設計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
藝術創造靈感來源分析論文
摘要:人的生存形式決定著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人的世界有時很矛盾,人的行為和內在性情也很矛盾,對于人來說,處于生命兩極的東西都是真實的,完全對立著的生活事實也同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也許就是生活本身的原來面貌。創新與守舊都是人所需要的,多樣化更使人所可望達到的生存形式。
關鍵詞:極端感性理性靈感狀態對抗空間虛無現實純粹濃烈第二自然沉溺生存形式
在現代文明中,人的理性過度發展,情感的進化卻大大滯后,理性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分析著、切割著世界和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他殘酷的肢解著我們有機的生命。現代人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變成了理性的怪物,他們長期分析和判斷,缺乏有機豐富的感情和生命感覺的圓滿,看上去即智慧又冷淡。這種分析、判斷、智慧、冷淡,是對于藝術、對于創造致命的弱點,為了藝術創造,就要不斷的尋求新的感覺方式,開啟新的的感覺之門,打破原有的感覺的世界的極限,進入生命感覺的嶄新境界。藝術的生涯必將依存于感性生活,極端重視自己的感覺,對于感性生活產生一種偏好并樂與沉溺于其中,藝術的世界把創造者置身于一種非常的境地,只是獲取生命的純粹、強度和濃烈,將一切能產生強烈感覺的生活都推至極端,進行試驗,并在極端上尋找它們所需要的感覺,極端是靈感的來源,即使不停的尋求各種高強度的刺激,并主動的置身于各種高強度的刺激構成的環境中,覓找新感覺,進行創造。
這種極端是創造者追尋靈感來源的途徑,是屬于共存共有的。當然,有些極端是不被允許我們去做的。比如說,在一些藝術家的心中,似乎只有藝術的創造才是至高無上的,一切行為都以藝術創造為終極指引,為了藝術創造,他們有權利選擇任何形式生活;他們有嘗試罪惡的生活的權利,蔑視道德的權利,罪囚極致、過渡、冒險和違禁的權利,藝術之高于一切他們生活在世界上的唯一理由就是完成藝術創造的使命,其他一切都無足輕重。是的,這的確是一種靈感來源的基地,也是一種極端的方式,但他是片面的,是不可為之的,對于更多的人,這種片面的方式只是虛無的。
當然,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常湖人理性狀態的存在。藝術家便是一種與天俱來的力量,很多政治家和社會秩序的捍衛者都不喜歡藝術家的各種行為、各種極端的生存方式,在他們心中,這些極端的座位是一種理想與浪漫的力量,這種力量往往可以在蕓蕓眾生的內心里掀起巨大的波瀾,從而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固和安定,始終是在用理想的眼光來看待生活,用理想的愿望來要求生活,用理想的方式來表現生活?,F實與完美的理想相比,現實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甚至是丑陋的。所以,有些藝術家們總有里有譴責現實、詛咒顯示,有理由要求改變現實,因此,他們往往會用他們的理想是片煽起人們要求改變現實的愿望和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力圖使維護現存秩序的人處于被動的地位。藝術家們如果可以代表著創造的力量和冒險的力量,社會本身則代表著持存的力量。創造就意味著冒險,意味著就的、現存的秩序的破壞以及新秩序和新的形式的出現;相反,持存就意味著保守、意味著舊的、現存的秩序的無條件的維持,他強調安寧穩定,反對任何形式變化,這樣,創造和持存就形成了一種對抗。藝術家與社會就處于一種對立狀態,射虎壓制藝術的無限發展是因為,就藝術家本身的創造而言,它預示了社會的未來,但對于社會來說,藝術家的創造恰恰是對社會的破壞、顛覆,甚至是觀念上的毀滅(個人見解)。這就是為什么藝術家往往不為他們同時代的社會和生活在這一社會中的大宗所接受的原因,還有的是,社會和大眾在觀念上尚未能達到藝術家所站的高度,但更重要的事,社會的當權者和蕓蕓眾生的人們生活在現實之中,而藝術家生活在未來,他們的生存不屬于同一時空,藝術家的生存時空是未來,所以他們總被也只能被未來的社會和大眾接納。
當然,這些都是極端中的極端,更屬于藝術家們獨有的創造靈感來源,都僅限于在極端中尋找的。他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每個人都關系著的一種存在。每個人進行藝術創造都得以拓展新的生命的空間、得以從新安排世界的秩序,隨心所欲的制造第二自然。他講仁義如一敞開的生存之境。在這里,中斷了現實世界乏味的日常事務的糾纏,擺脫了塵世生活中功名利祿的庸俗紛爭,擺脫了是我們生命力枯萎、心靈之光泯滅的存在,讓人進入了詩意的硒居。
服裝設計中以自然為靈感的意象方法
1服裝設計靈感取材自然的歷史文明進程
服裝設計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從以樹葉蔽體的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對服裝設計就開始有了一定的創造性,而在原始社會,人類的這種創造性思維多來自于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大自然。在原始社會,人類用樹葉、羽毛等裝扮服飾,服裝材料直接取材于大自然。而在古希臘、羅馬、埃及以及印度時期,服裝主要以包纏形式出現,整塊面料沒有裁剪制作,穿著在身上形成一定的飄逸感,這樣的設計也有一部分原因源于那個時期的人類對于海洋的崇拜和征服的心理,他們覺得這種“波濤洶涌”的服裝廓形可以顯示他們戰勝自然的勇氣,并且這種寬松、飄逸的服裝造型穿著在身上也十分舒適、適體。從那時起的服裝設計,人們就開始將“人——服裝——環境”下意識地結合在一起了。我國古代服飾的設計也多取材于大自然,中國人喜歡把一些大自然中有著吉祥寓意的植物和動物作為圖案運用到服裝上。例如,牡丹、仙鶴等,也會將一些動物的形態進行設計改造,變成穿著方便舒適的服裝形態,譬如馬蹄袖、孔雀裙等等。除了中國,西方也很早運用自然界生物的形態來進行服裝設計。例如,我們常見的羊腿袖、荷葉領、蝙蝠衫、燕尾服等。服裝造型大師ChristianDior在1953年推出的“NewLook”中,郁金香型的衣裙始終是永恒的造型經典,天才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更是巧妙地把飛鳥和魚結合在一起,以自然、生動的設計手法在時裝中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1]這些經典的設計都源自于設計者對自然的洞察力,然后將這些元素通過其創造思維加以錘煉,結合到服裝中,最終成為一件服裝藝術品的點睛之處。
2以自然為服裝設計靈感的思想理念
(1)“師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21世紀的設計主題是“回歸”的主題,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人們發現單純的“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往往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隨著人類對環境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的美好向往之情,設計已經漸漸從之前的“以人為本”的觀念過渡到了尊重自然規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中來了。“師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它與以自然為靈感的服裝設計理念同出一轍。[2]設計師熱愛自然的仿生設計也使得穿著者切身體會到大自然的存在,同時通過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告訴人們,設計應先盡量遵從自然法則,向自然界學習,將“人——服裝——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對“師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的傳承與應用,也是人類對自然萬物、生態環境的向往與熱愛的一種表達方式。(2)追求自然生態美學。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使用生態環保面料,還是形式上追求簡約、自然的風格,對服裝材料的物盡其用和對設計形態結構的精雕細琢,都只局限于具象的美學空間。而現代對于自然題材的服裝設計意象表達已經把觸角延伸到更為廣泛的視域,在具象手段運用的同時,設計師們常利用抽象手段在作品中展現人與自然、環境、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開始強調形神和諧的整體美,設計者常以自然生態主題進行服裝設計,從而展現自然問題,將其對大自然的熱愛、關注、傾訴、保護、憂慮等豐富情感,憑借設計師的巧妙創意,結合具象與抽象的表達方法,把這種生態美學理念寫意性地流露出來。[3]
3以自然為服裝設計靈感的意象表達方法
(1)以展現自然生態為服裝設計主題。以自然為靈感的服裝設計意象表達,其首要是要從服裝設計作品中表達出自然生態的理念。不論是從靈感來源、設計理念、設計風格上,都要符合自然生態的主題,這是一件作品的靈魂,也是其意象表達的基礎。以自然生態為靈感,就要求設計師熱愛自然、細心觀察,無論是花草樹葉的形狀、飛禽走獸的姿態、河流山川的走勢,還是日月星辰的變換,都需要設計師能夠敏銳迅速地捕捉自然規律及生物特征,從生命的角度著眼,透過獨特的引申想象力,給服裝設計作品確定主題,其后再從具體的形、色、質等方面進行創意設計。(2)從自然萬物的形態中汲取服裝造型。以自然界萬物的形態為靈感,進行相似形態的服裝設計是現代概念設計中仿生方法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所謂仿生學,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它體現了人對大自然中所蘊藏奧秘及其中智慧的欣賞與尊重。自然界本身具有特殊的深不可測的魅力,所以設計師可以借鑒自然界萬物的形態,結合服裝的外部造型、功能形態結構,甚至其動作和神態,與自然環境統一協調,從而進行模擬設計。大自然不僅向人類奉獻了無盡的資源,也為時裝設計師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許多設計大師們就向觀眾們展示了他們以自然為靈感的意象創作,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眾所周知,McQueen是一位鳥類愛好者,1995年他將自己的春夏系列命名為“TheBirds”,采用大量羽毛堆疊,展現出類似于鳥獸類“野性之美”。隨處可見的翅膀造型裝飾,同時呈現著具有維多利亞時期陰郁的哥特式美感。甚至在SarahBurton接手之后,羽毛與飛鳥元素在全新的AlexanderMcQueen中得到了繼承,使得服裝作品中繼續延續著AlexanderMcQueen對鳥類的迷戀。McQueen將自己對鳥獸的熱愛,憑借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創造力,將自然界的靈感元素在他的藝術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3)從大自然中汲取色彩靈感?!短旃ら_物》記載:“霄漢之間,云霞異色,閻浮之內,花葉殊形。天重象而圣人則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服裝最先在人的視覺上傳遞出信息的便是色彩,而大自然有著豐富的美麗色彩,也是服裝色彩最直接借鑒的來源。人們往往將自然萬物與其顏色之間進行聯想。譬如桃紅、湖藍、土黃、橄欖綠以及更加意象的沙灘色、晚霞色、森林色、天空色等等,都表現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如今,國際流行色的很多也是以自然界的色彩為靈感進行提取。將自然界的靈感元素不通過形態塑造,而僅通過色彩的運用和表達,同樣傳達出設計師所要表達的靈感主題。在2009年的秋冬巴黎時裝秀上,夏姿陳就以敦煌的壯麗色彩為創作靈感,將數百年來這條承載著東方文化和藝術瑰麗的絲路景象透過色彩意象表達出來。夏姿陳設計總監王陳彩霞詠嘆于盛唐文化的輝煌與敦煌藝術的壯麗,以靛藍神秘的月牙泉和蒼茫的大漠色彩作為其服裝作品的主要基調,從而引發對絲路的意境想象,演繹出充滿詩意與藝術的新時尚風貌。(4)將大自然中的元素作為服飾圖案。將源于自然中的靈感體現在服裝藝術作品中最直接的手法就是圖案。宇宙萬物都有其特有的圖案形式,它們或大或小或復雜或簡約的圖案紋樣,構成了我們美麗的自然世界。所以將這些元素以圖案的形式運用到服裝設計中來,是設計師們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他們對自然生態最直接的情感表達。在今年的春夏季時裝秀中,Missoni將深色的大海、礁石以及天空中黑色的海鷗直接剪影作為圖案運用到服裝中,將人們帶向了微涼的美國東海岸以及映刻在深沉海景中的度假別墅,將湛藍的大海及海面上大片海鷗飛翔的美麗的大自然景象,全部直接意象表達在服裝上,使服裝也隨著海面的流動和海鷗的飛翔變得靈動起來。AngeloMarani以卡通風格的長頸鹿圖案結合H字形的連衣裙,設計整體散發著少女的氣息,喚起了我們童年的記憶。此外,自然元素的圖案在童裝設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兒童最直接觀察和接觸到的就是大自然,用大自然花卉、動物作為圖案用在兒童服裝中,充分展現出孩子們的天真爛漫和對自然萬物的喜愛與好奇。(5)展現天然材料的魅力。服裝材料是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自然為靈感的服裝作品所選用的材料也應該遵循綠色、自然、健康、舒適的理念。21世紀是提倡綠色環保的時代,服裝設計也傾向選用可循環再生、加工、使用、廢棄過程遠離化學污染的面料來進行制作,所以選擇天然織物已經成為綠色服裝的主要前提。除了選擇綠色材料制作服裝的傳統方法外,設計師還可以通過利用天然織物的肌理,設計出契合自然生態主題的服裝。在設計中強調材質的天然肌理,讓人們感知自然材質的魅力。材質本身的缺陷并不一定要我們通過人為的化學、工藝等手段去改造,相反地,我們應該對這些特性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通過一些創意的設計手法將它們變成更具創造性的優勢,讓人們充分體會自然的本質。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對于褶皺的研究成果就充分展現了他對于材料運用能力,他改變了高級時裝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潔的定式,以各種各樣的材料。例如,日本宣紙、白棉布、針織棉布、亞麻等,這些同時都是綠色環保的天然材料。三宅一生通過挖掘這些材料的特性和天然魅力,創造出各種肌理效果。對于他來說,在服裝藝術設計上是沒有任何禁忌的,他可以使用任何看似可能與不可能的材料來織造布料,作為制作服裝的材料。三宅一生是一位服裝設計的冒險家,他不斷嘗試著前衛、大膽的服裝設計方法,他設計的褶皺服裝結合了創意、美感、舒適與便捷,讓穿著者感受到服裝除了平整光潔之外的另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