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質資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23:1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地質資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地質資源

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開發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可持續發展包容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它已上升為一種哲學高度的當代倫理觀,因此它可以滲透到人類意識和理念之中,并能指導人們去思維和實施行動。文章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了旅游地質資源的概念、特征,旅游地質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發展開發對策

旅游地質資源的涵義

關于旅游地質資源的涵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對旅游地質資源定義為“具有旅游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馮天駟在《中國地質旅游資源》中把地質旅游資源概括為“由地質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資源都可稱為地質旅游資源”。本文結合《中國旅游資源普查綱要》中的關于旅游資源的概念,從旅游的角度為旅游地質資源進行界定,認為旅游地質資源應該是那些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并能為旅游業所利用,由此產生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的地質事物和地質現象,它包括地質遺跡和地質體、與地質作用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和地質現象等。

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陳安澤認為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直觀、可讀性的天然記錄,是提供研究巖石圈、生物圈、水圈與大氣圈相互作用、地殼演化、海陸變遷、生物進化的樣本、典型和天然資料庫。它屬于自然遺產,是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環境、歷史與文化性。地質遺跡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地質遺跡就是指地質景觀和地質現象。地質景觀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在內外地質營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保留在巖層中的生命遺跡和地質構造遺跡。狹義的地質遺跡是指古生物化石產地、古冰川遺跡、地質災害遺址及遺跡、地質構造剖面等。

旅游地質資源的特征

查看全文

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開發論文

內容摘要:可持續發展包容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它已上升為一種哲學高度的當代倫理觀,因此它可以滲透到人類意識和理念之中,并能指導人們去思維和實施行動。文章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了旅游地質資源的概念、特征,旅游地質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發展開發對策

旅游地質資源的涵義

關于旅游地質資源的涵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對旅游地質資源定義為“具有旅游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馮天駟在《中國地質旅游資源》中把地質旅游資源概括為“由地質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資源都可稱為地質旅游資源”。本文結合《中國旅游資源普查綱要》中的關于旅游資源的概念,從旅游的角度為旅游地質資源進行界定,認為旅游地質資源應該是那些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并能為旅游業所利用,由此產生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的地質事物和地質現象,它包括地質遺跡和地質體、與地質作用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和地質現象等。

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陳安澤認為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直觀、可讀性的天然記錄,是提供研究巖石圈、生物圈、水圈與大氣圈相互作用、地殼演化、海陸變遷、生物進化的樣本、典型和天然資料庫。它屬于自然遺產,是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環境、歷史與文化性。地質遺跡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地質遺跡就是指地質景觀和地質現象。地質景觀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在內外地質營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保留在巖層中的生命遺跡和地質構造遺跡。狹義的地質遺跡是指古生物化石產地、古冰川遺跡、地質災害遺址及遺跡、地質構造剖面等。

旅游地質資源的特征

查看全文

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論文

一、旅游地質資源的科普價值類型分析

1.古生物化石及遺址

黔東南自治州古生物化石豐富,從震旦系至第三紀均可以發現化石。例如從江、黎平一帶的震旦系地質剖面,迄今8億~6億年,化石層中有豐富的微生物化石;丹寨南皋地區中寒武統甲勞組的遺跡化石[1];岑鞏縣侏羅紀古動物化石等。有的成群分布,如寒武紀臺江古生物化石群、凱里古生物化石群、杷榔動物化石群、凱堂—翁項—虎莊志留紀化石群、漁洞—萬潮石炭紀化石群、凱里江口二疊紀化石群等。其中,臺江和凱里化石群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寶庫,早寒武紀的臺江古生物化石群含有9個門類,50余屬,以及一些分類位置未定的化石,其中的化石wiwaxia屬于珍稀的化石;中寒武紀的凱里化石群包括11個門類100多個動物化石[2],以及一些分類位置未定的化石;杷榔動物化石群,其中發現的迄今5.25億年前的始海百合動物化石,是目前全球在下寒武紀地層中唯一發現的棘皮類動物古生物。

2.地層及地質剖面

黔東南州地層從元古代的四堡群和下江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貴州是研究中國震旦紀的地層(稱為震旦系)的重要地區之一,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黔東。在黔東南州,震旦系分布在自治州西部的丹寨及臺江—三穗、岑鞏等地,黎平、從江一帶亦有成片分布。貴州的寒武紀地層分布較廣泛,發育完整,化石豐富,是中國寒武系研究的重要地區之一[3]。而寒武系地層在黔東南州境內分布較廣泛,鎮遠—凱里—丹寨以西有大面積出露。境內有凱里翁項剖面、臺江番召剖面、隆里剖面等國內典型地層剖面。同時,有八郎中下寒武系國際層型剖面,且凱里古生物化石群被確定為國際寒武紀中下階“金釘子”。另外,有丹寨南皋地區寒武典型的剖面、雷公山變質巖剖面、沉積巖剖面、從江火山巖剖面等。

3.喀斯特地貌

查看全文

發展洞穴旅游資源探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生態環境;洞穴旅游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巖溶的是指地下和地表水對可溶巖石,進行以溶蝕為主的地質作用、形成過程、被水帶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蝕成洞穴、石鐘乳的最初形態、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幔狀沉積物而得名、洞穴生物、真洞穴動物、在洞穴中生活,離開洞穴環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洞穴動物、能適應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擬洞穴動物、整個洞穴形成一個完好的生態系統、洞穴旅游資源的特點、洞穴是一種遍在性旅游資源、洞穴的類型、一些洞穴開發利用欠佳,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以喀斯特溶洞為例,闡述了巖溶洞穴的生態環境,主要從洞穴旅游資源的特點和開發洞穴旅游的消極方面來說洞穴旅游對人類的影響,以及給洞穴本身帶來的影響。

關鍵字:生態環境洞穴旅游地質地貌

前言:

巖溶的是指地下和地表水對可溶巖石,進行以溶蝕為主的地質作用,并由此而產生的特殊地質、地貌現象的總稱。我國的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大約130萬km2占全國意面積的14%,是世界上碳酸巖分布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國可溶巖分布面積廣大,裸露于地表的碳酸鹽巖面積有91萬平方公里,加上覆蓋與埋藏于地下的碳酸鹽巖,可溶巖分布面積達340萬平方公里,南方黔、滇、桂、川、湘、鄂、粵諸省區為最重要的巖溶區,碳酸鹽巖沉積總厚度在一萬米以上,幾乎分布于各個地質時代,分布面積廣大的碳酸鹽巖,加上適宜的多種多樣的氣候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巖溶洞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

一生態環境

查看全文

地質公園的發展形式與戰略

一、熊耳山簡介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東棗莊市山亭區東南部,主峰海拔483米,東西延綿6公里,南北寬兩公里,其主峰遠看像一只大熊耳,故稱之熊耳山[1]。熊耳山隸屬沂蒙山區,是泰沂山脈南部的岱崮群體。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以熊耳山為主體,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等自然景觀為一體,堪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之作,是“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的石灰巖地貌奇觀。

二、熊耳山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研究

地質旅游是指開發旅游地質資源,利用地質遺跡進行旅游活動,大力宣傳與之有關的地質科學知識,尤其是地質遺跡的形成、演化和發展規律,以期提高人們的地學知識和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對其旅游開發的深入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資源及建議等方面法規建設、理論方法及技術手段還不成熟。結合中國地質公園科技旅游的開發現狀,借鑒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旅游開發經驗,尋求地質旅游開發的理論和規范,探討開展地質公園旅游的方式方法,對保護資源環境、釋放資源潛能具有重要意義[2]。

三、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旅游規劃忽視地球科學的指導,缺乏地質專業人才。熊耳山地質公園只重視對游客的服務,而忽略了景區中廣泛分布的地質資源,在景區的規劃、設施設計和布置、游客的安全和教育、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等方面,常常對地質因素缺乏考慮和說明。

查看全文

地質領導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檢查報告

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二階段的工作安排,院黨政領導班子在學習調研、征求意見、交流談心、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的工作和思想實際,突出“新視野、新作風、新措施”的要求,深入查找了問題、分析了原因、制定了改進措施?,F將分析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和形成的共識

建院以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總理關于地質工作“兩個更加”的重要指示,把握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定位與服務方向,努力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礦產資源保障,為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地質技術支撐與服務,堅持實施“立足中原、開拓西部、走出國門”戰略方針,圍繞重點礦種和重要成礦區帶,取得了一系列地質找礦、地質調查與科研重要成果。

一是地質找礦碩果累累。在省內,開展了“攻深找盲、排查摸底”等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豫西南地區找礦成果被列為“國家地質工作十大重要進展之一”,新發現礦產地20余處,使豫西南地區列入全國重要成礦區帶;深部找礦成效顯著,在豫西地區深部找到大型隱伏優質鋁土礦,控制資源量超億噸,豫南新蔡地區新發現大型隱伏磁鐵礦床,預測鐵礦石資源量1.6億噸;在豫北濮陽、滑縣新發現兩處大型煤田,填補了河南省在東濮凹陷深覆蓋區找煤空白。在省外,堅持“鞏固老基地、開拓新基地”方針,在青藏鐵路沿線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提交拉屋、尤卡朗、亞貴拉等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0處,被中國地調局列為近期可以實現重大突破的重點地區;在新疆西昆侖地區新發現礦產地6處;在內蒙古北部地區開展的10個圖幅的1︰5萬礦產遠景調查,新發現礦產地9處,圈定找礦靶區17處。在國外,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抓住非洲一些國家實行“資源換項目”的政策機遇,與國內大企業聯手,在非洲津巴布韋、剛果(金)、塞拉利昂建立了礦產勘查基地;中亞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地區礦產勘查,已獲得2個錫多金屬礦區的探礦權。

二是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圍繞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戰略目標,積極拓展服務領域,開展了區域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旅游地質、遙感地質等專業的調查與評價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基礎性作用,全面增強地質工作的綜合服務功能。區域地質調查,按照“西部填補空白,東部提高程度”的部署,承擔完成數十項國家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項目,填補青藏高原一系列地質調查空白區;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首次進行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質調查,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的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在遙感與GIS技術應用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組織技術人員參加了“汶川地震災區次生地質災害遙感調查評價”工作,受到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表彰嘉獎。水文地質調查,密切關注我省東部平原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開展水質型缺水區潔凈地下水勘查、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調查、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等工作,建立了水質型缺水區潔凈地下水勘查與供水模式;為24個市、縣規劃了29個大型潔凈地下水源地;建立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河南)數據庫。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成果被列為200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環境地質調查,開展全省環境地質基本問題調查與研究、黃河下游主要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源區的礦山環境調查評價等。首次從地學角度評價了黃河懸河穩定性,確定了黃河懸河不穩定段以及黃河影響帶寬度等數據,為下步環境治理和恢復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城市地質調查,緊密結合中原城市群帶動戰略,開展中原城市群多目標、多參數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對中原城市群具有共性的地質背景有了新認識。采用三維可視化模擬技術,真實、直觀地表達了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圈定可供進一步勘查的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后備水源地。農業地質調查,他們組織實施部省合作項目“河南省黃淮平原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工作,完成黃淮平原農業地質調查8.2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性調查任務,獲得各種測試數據320多萬個,基本查明了調查區土壤中54種元素的分布狀況,初步圈定調查區95%為綠色土地,探尋特色作物地質背景,證明“中原糧倉”是“安全糧倉”、“綠色糧倉”,為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外向型農業提供基礎地質依據。旅游地質,是近幾年新興的將地質遺跡保護與旅游產業結合形成的專業學科。從2000年開始,開展河南省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黃河“三山一河”旅游地質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先后完成了云臺山、王屋山—黛眉山2個世界級地質公園,鄭州黃河等7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林州紅旗渠等6個省級地質公園的規劃、申報和地質遺跡保護研究工作。這些地質公園的相繼建成,不僅推動河南省旅游地質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還將這一新創的地質工作專業品牌打到了省外,承擔了山西壺關、大連濱海、西藏羊八井等地質公園的規劃設計工作。

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強壯。一流的工作需要一流的人才隊伍。在河南地調院300余人的專業技術隊伍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河南省學科技術帶頭人7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159人;先后承擔國家與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項目300余項,累計提交新發現礦產地33處。

查看全文

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發展論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生態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在生態旅游概念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采取重視旅游地質學等學科的研究,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等措施,拓寬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全新的理論體系,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促進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查看全文

剖析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現狀與建議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生態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在生態旅游概念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采取重視旅游地質學等學科的研究,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等措施,拓寬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全新的理論體系,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促進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查看全文

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及建議剖析論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生態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在生態旅游概念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采取重視旅游地質學等學科的研究,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等措施,拓寬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全新的理論體系,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促進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查看全文

南通旅游開發與城市品牌建設研究

摘要: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了深入開發文化資源,豐富旅游產品內涵與旅游地形象的新階段。南通市應大力挖掘文博旅游資源內涵,形成特色突出、參與性強、寓教于游、主題突出、科技先進的組合產品,促進本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

關鍵詞:特色旅游;城市品牌;構建

當前,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了深入開發文化資源,豐富旅游產品內涵與旅游地形象的新階段,〔1〕旅游區域競爭也在加劇。如何進行地區特色旅游開發,構建城市旅游品牌,體現功能優勢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通常我們把某個地區或是某個空間所擁有的相關旅游品牌總和稱之為旅游地品牌,它們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一個城市在旅游業方面的發達程度?!?〕消費者往往要花費一定時間對旅游地品牌進行識別,而旅游地品牌的建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需要將地區旅游資源特色進行深入考慮分析,然后對資源和市場進行細分,并且與地區品牌定位相結合。

一、南通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南通位于江蘇省東部,東瀕黃海,背依蘇北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區內擁有5A級旅游景點濠河、4A級旅游景點狼山,風光綺麗,文化獨特,但是南通的旅游資源產業開發和城市旅游品牌建設卻明顯滯后于城市自身發展和周邊其他城市。

(一)旅游資源文化特色不凸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