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8:14: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恩市民社會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市民社會理論;馬克思;恩格斯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的市民社會理論是在批判的吸收黑格爾思想基礎之上建立的。經由馬克思的理論建樹,以及恩格斯的相關補充,不僅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市民社會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在不同的文化領域和社會背景下,人們常常用"市民社會"這個術語表達不同的理論訴求和現實關懷。而"市民社會"是馬克思用于表現近代社會本質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馬克思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初語境中使用最頻繁的概念之一。恩格斯也就市民社會問題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見解。試著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市民社會的經典論述作一梳理、總結,以期能夠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和認識路徑,并且對我國當前建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民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問題提供一些啟示。

一、相關概念的回顧

(一)馬克思獨到理論建樹

市民社會與國家問題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思想界長期探討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古代西方沒有市民社會一詞,社會和國家的含義從未被加以區分?!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市民社會一詞出現于14世紀歐洲,但當時仍未在含義上把社會與國家區分開來:"它不僅指單個國家,而且業已發達到出現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近代思想史上的市民社會實質上就是國家的同義詞。

查看全文

馬恩理論思想研究論文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中的有一些重要理論觀點被我們長期忽視。而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卻是十分重要的?;蛘哒f,也許只有在今天,這些重要思想才會得到正確的理解。

一、對“粗陋的共產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中“粗陋的平均主義”和“粗陋的共產主義”給予了嚴歷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這些早期的無產階級運動而出現的革命文獻,就其內容來說,必然是反動的”。因為“這種文獻倡導普遍的禁欲主義和粗陋的平均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0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過程,任何不顧客觀條件的理論和實踐都是錯誤和有害的,是對歷史的反動?!缎浴放u空想社會主義者是一些“體系的發明家”,他們“不可能看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只能人為地去“創造這些條件”(同上)。這就使得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者陷入了非?;闹嚨木车?。馬克思批評他們說:“社會的活動要由他們個人的發明來代替,解放的歷史條件要由幻想的條件代替,無產階級的逐步組織成為階級要由一種特意設計出來的社會組織來代替。在他們看來,今后的世界歷史不過是宣傳和實施他們的社會計劃?!保ㄍ蠒?03頁)馬克思退一步指出,雖然這些空想社會主義體系的發明者和“創始人在許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們的信徒總是組成一些反動的宗派。這些信徒無視無產階級的歷史進程,還是死守著老師們的舊觀點……他們逐漸地墮入到上述反動的或保守的社會主義者的一伙中去了,所不同的只是他們更加系統地賣弄學問,狂熱地迷信自己那一套社會科學的奇功異效?!保ㄍ蠒?,第305頁)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不僅有這種粗陋的平均主義的提法,而且還有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的思想。馬克思對粗陋的共產主義的批判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一個典型的表述。馬克思寫道:

“這種共產主義,由于到處否定人的個性,只不過是私有財產的徹底的表現,私有財產就是這種否定。普遍的和作為權力形成起來的忌妒,是貪欲所采取的并且僅僅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隱蔽形式。一切私有財產,就它本身來說,至少都對較富裕的私有財產懷有忌妒和平均化欲望,這種忌妒和平均化欲望甚至構成競爭的本質。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過是這種忌妒和這種從想象的最低限度出發的平均化的頂點。它具有一個特定的、有限的尺度。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貧窮的、沒有需要的人——他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簡單狀態的倒退,恰恰證明私有財產的這種揚棄決不是真正的占有?!保R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75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強調的是,共產主義制度和公有制不是一種主觀任意的發明創造,而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高度發展的結果。如果只是依靠宣傳機器的推動從而實施一種主觀構造的制度設想,就會違背歷史的自然規律,成為一種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難看出,我們對于馬克思恩格斯的這個思想長期缺乏研究和重視,從而在社會主義實踐中走了彎路。

查看全文

馬恩社會管理思想論文

[摘要]我國正經歷著急劇的社會轉型,加強社會管理成為中國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職能。今天,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管理思想,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有所裨益。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

一、社會管理基本目標——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未來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筆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的活動能力的自由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應該包括勞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和完整,個人活動相應地充分達到豐富性、完整性和自由性。人們不再屈從于被迫的分工和狹隘的職業,每個人按自己的愛好、特長、天賦,自由地選擇活動領域。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發展的思想是對以分工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批判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自發形成的職業性的社會分工,是奴役人和阻礙新社會成長的巨大力量。因為由于這種分工,明顯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他們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當分工出現之后,每個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由于這種分工,使個人變成片面的人、畸形的人,嚴重阻礙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查看全文

馬恩現實主義與無邊現實主義之比較

摘要:就加洛蒂無邊現實主義與馬、恩現實主義進行分析比較,探討無邊現實主義理論得失,準確認識馬、恩現實主義基本原則。

關鍵詞:無邊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典型理論

馬、恩現實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抽象思辯哲學和自然主義,同時總結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它有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文藝理論家羅杰·加洛蒂的無邊現實主義是對馬、恩現實主義理論的再探討。60年代初,圍繞卡夫卡作品問題討論,發展到關于現實主義問題大爭論。主要爭論的問題是:現實主義的界限以及它在現代藝術中的地位問題;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關系問題;還有一個極敏感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存在異化現象。加洛蒂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仍然存在異化,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相通的,“應該開放和擴大現實主義的定義,根據這些當代特有的作品,賦予現實主義以新的尺度”1;在《論現實主義及其邊界》一文里,他強調指出“無邊的現實主義”的原理是:世界在我之前就存在,在沒有我之后也將存在;這個世界和我對它的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是處于經常變革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對這種變革都負有責任。因而,加洛蒂說:“現實主義是無邊的?!?/p>

問題在于能不能擴大現實主義的邊界來囊括現實主義,能不能因在作品里那怕反映了一點兒現實性就把它看作現實主義呢?

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就馬、恩現實主義和無邊現實主義進行比較分析。這里就馬、恩異化觀和加洛蒂異化觀,馬、恩反映現實生活的理論和加洛蒂現實本身無邊論,馬、恩典型理論和加洛蒂神話理論進行具體分析比較。

(一)

查看全文

馬恩以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線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列寧/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856X(2001)01—0107—06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以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當作出發點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253頁。)是批評、改造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偉大成果。那么,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做了什么樣的改造呢?最根本的是把頭腳倒置的唯心辯證法正立起來,把辯證法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這一點,馬克思多次強調過。恩格斯說過:“馬克思和我,可以說是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拯救了自覺的辯證法,并且把它轉為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唯一的人?!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第13頁。)列寧也指出:“必須揭發、理解、拯救、解脫、清洗這種實質(黑格爾主義的實質),馬克思、恩格斯就做到了這一點?!保ㄗⅲ骸读袑幦?,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147頁。)這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的改造,主要是剝去唯心主義的外衣,吸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并把它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對辯證法的貢獻決不止這些,他們明確提出唯物辯證法的研究對象——是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提出主觀辯證法不過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明確提出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對立面相互滲透的規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黑格爾論述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論述了對立面相互滲透,并以否定之否定規律作為構造自己哲學體系的杠桿,但黑格爾并沒有明確表述這些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而且在黑格爾那里,對立統一實際上指的是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規律是從屬于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到恩格斯才把對立面統一規律從否定之否定規律中分化出來,作為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等等。馬克思、恩格斯在辯證法問題上所要解決的,主要是講清楚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聯系與區別,強調辯證法的客觀性;同時針對當時自然科學家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強調辯證法思維的普遍有效性。馬恩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這一科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這是功不可沒的,誰都不會懷疑的。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窮盡唯物辯證法的所有問題,后人也不是對唯物辯證法無所作為的。事實是,列寧把唯物辯證法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列寧所面臨的情況與馬恩有所不同。馬恩所面臨的是公開的反對發展、變化的形而上學觀。隨著唯物辯證法的傳播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公開地否認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愈來愈少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產生了庸俗進化論。庸俗進化論承認發展、變化,但認為只有單純量的變化,否認質的變化;這種量的變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是在事物的外部。它的要害是否認事物的自己運動,否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這種庸俗進化論成為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調和階級矛盾,鼓吹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為了揭露帝國主義的本質,為了同機會主義的詭辯和折中主義進行斗爭,列寧發奮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研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深入研究了矛盾學說,提出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光輝思想,把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查看全文

馬恩現實主義與無邊現實主義之比較

摘要:就加洛蒂無邊現實主義與馬、恩現實主義進行分析比較,探討無邊現實主義理論得失,準確認識馬、恩現實主義基本原則。

關鍵詞:無邊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典型理論

馬、恩現實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抽象思辯哲學和自然主義,同時總結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它有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文藝理論家羅杰·加洛蒂的無邊現實主義是對馬、恩現實主義理論的再探討。60年代初,圍繞卡夫卡作品問題討論,發展到關于現實主義問題大爭論。主要爭論的問題是:現實主義的界限以及它在現代藝術中的地位問題;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關系問題;還有一個極敏感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存在異化現象。加洛蒂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仍然存在異化,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相通的,“應該開放和擴大現實主義的定義,根據這些當代特有的作品,賦予現實主義以新的尺度”1;在《論現實主義及其邊界》一文里,他強調指出“無邊的現實主義”的原理是:世界在我之前就存在,在沒有我之后也將存在;這個世界和我對它的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是處于經常變革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對這種變革都負有責任。因而,加洛蒂說:“現實主義是無邊的?!?/p>

問題在于能不能擴大現實主義的邊界來囊括現實主義,能不能因在作品里那怕反映了一點兒現實性就把它看作現實主義呢?

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就馬、恩現實主義和無邊現實主義進行比較分析。這里就馬、恩異化觀和加洛蒂異化觀,馬、恩反映現實生活的理論和加洛蒂現實本身無邊論,馬、恩典型理論和加洛蒂神話理論進行具體分析比較。

(一)

查看全文

經濟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及啟示——學習馬恩列斯經濟危機理論的體會

【正文】

中圖分類號F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227(2000)01—0004—06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以下簡稱馬恩列斯)都認為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制度,具體說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成果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它的表現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發展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發經濟危機。因此在馬恩列斯那里,經濟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現象,要消滅經濟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梢哉f這是馬恩列斯對經濟危機根源的總概括。但是,他們又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經濟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盡管這些具體原因在他們看來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可歸結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兩個表現上,但我們今天來研究這些具體原因的目的并不在此,而在于揭示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經濟現象,而是市場經濟的“生理現象”,并試圖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馬恩列斯關于經濟危機具體原因的論述

第一,盲目的競爭導致經濟危機。恩格斯說:“大工業的必然后果——自由競爭很快就達到十分劇烈的地步”,“競爭的規律是:供和求總是力圖互相適應,但是正因為如此,就從來不會互相適應。雙方又重新脫節,并轉而成為尖銳的對立。供應總是緊跟著需求,然而從來沒有剛好滿足過需求;供應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它和需求是永遠不相適應的?!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經濟危機》(文章摘編),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頁。)又說:“經濟學家用他那絕妙的供求理論來證明‘生產絕不會過多’,但是實踐卻用商業危機來駁斥他,這種危機就象彗星一樣有規律地反復出現,在我們這里現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發生一次”,“這個規律是純自然的規律,而不是精神的規律”,“這是一個以當事人的盲目活動為基礎的自然規律”。(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經濟危機》(文章摘編),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頁。)恩格斯批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敢承認經濟危機是盲目競爭的自然結果。

第二,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引發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生產使生產與消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并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04頁。)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加剩余價值。這種關系決定了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消費極其有限。馬克思指出:“構成現代生產過剩的基礎的,正是生產力的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一方面,廣大的生產者的消費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603~604頁。)生產擴大與工人消費水平低并存,這樣,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查看全文

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從馬克思的晚年設想到鄧小平的理論突破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建設/設想/理論突破

【正文】

20世紀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并未像馬克思預期的那樣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取得勝利,而在像俄國、中國這樣一些較不發達的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卻相繼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普遍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出現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的社會主義該如何進行建設?在近百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經過多次艱難求索,鄧小平理論對此作出了重大突破,從而把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都推進到了一個新境界。

一、馬恩設想的兩種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社會主義

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馬恩以歐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為背景,以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特征作了預測,對未來社會主義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設想:生產力高度發展;消滅私有制,全部生產資料歸社會直接所有;生產將有計劃地進行;不再存在商品和貨幣;消費品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國家逐步消亡;人能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馬恩認為,只有資本主義創造的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才能奠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企圖在落后生產力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那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考慮未來的社會主義前景。馬恩講的這種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就”的基礎上的,是“資本主義后”的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導致的社會主義,是以社會公有制為基礎的產品經濟的社會主義。

19世紀70年代末,馬恩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飛躍,這突出體現在他們對俄國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構想中。與西歐相比,俄國是一個龐大而又落后的東方帝國,也是世界上唯一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村社及土地公有制的國家。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不但沒有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反而使各種社會沖突空前地激化起來。1877年4月爆發的俄土戰爭進一步加劇了革命危機,沙皇政府內外交困,風雨飄搖,隨時都可能被即將到來的革命所傾覆。在這種形勢下,一個尖銳的問題提到馬恩面前:如果俄國革命爆發并取得勝利,那么人民革命勝利后的俄國將向何處去?是按過去的設想,走資本主義的老路,還是另辟蹊徑,探索一條更為光明的現實之路?正是在對這個問題的深沉思索中,馬恩第一次突破了主要以西方國家為背景的科學社會主義構想圖式,論及了東方落后國家如何實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馬恩認為,“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1](PP435—436),這是因為“和它同時并存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給它提供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1](P438)。馬恩的這種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社會主義的設想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和《〈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晚年著作中有多次論述。馬恩講的這種社會主義,是“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有待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的成就”,是“資本主義前”的社會主另一半,即將兩種社會主義區別開來,按照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自身的要求來指導其建設,進而最后走向馬恩講的“資本主義后”的那種社會主義,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鄧小平得以實現了。

查看全文

理論與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基本要點與馬恩的社會發展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馬恩的“生產力發展決定論”和“中軸線”理論,是科學發展

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奠定了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馬恩從研究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入手,通過對人類社會實踐的考察,確認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引發者和內在的動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最終決定作用,比如,他們提出的“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等論斷,都是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思想觀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提出的“中軸線”理論,充分體現了社會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我們所研究的領域越是遠離經濟,越是接近于純粹抽象的意識形態,我們就越是發現它在自己的發展中表現為偶然現象,它的曲線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劃出曲線的中軸線,您就會發現,所考察的時期越長,所考察的范圍越廣,這個軸線就越同經濟發展的軸線接近于平行?!倍鞲袼顾f的“中軸線”也就是生產力。這說明社會發展的現象無論多么繁亂復雜,都是圍繞“中軸線”進行的。

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等思想理念,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的觀點。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資產批判論文

無論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還是奪取政權之后的相當的時期內,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在小生產占人口多數的國家中都有著很強大的勢力和影響。它不但包括資產階級中最激進的部分,以及廣大的城鄉小生產者,跟著它走的還有無產階級中受它影響的一部分人。代表著無產階級當前和長遠利益的馬克思主義與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斗爭,關系到無產階級能否擺脫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影響,不再被它們所利用,不再成為它們的附庸和尾巴,因而能在認清自己階級利益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立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政黨,取得和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大問題。這一斗爭的實質,是關系到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不斷革命,要不要一步步地創造條件徹底消滅私有制的根本問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鞏固的工農聯盟是其社會制度和政治統治的階級基礎,也是聯合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的最強大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國家在那里的命運,歸根到底取決于農民群眾是跟著工人階級一齊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被資產階級所利用,將小生產的自發勢力演變成資本主義的同盟軍和后備軍。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是資產階級分裂工農聯盟的主要武器。無產階級若不能在堅持反對資產階級的長期斗爭的同時,取得對小資產階級改造的不斷進步和勝利,無產階級就不可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最后爭得自己的解放。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無產階級不斷革命的社會主義,被人無端地誣蔑為“固守僵化的教條”、“死抱陳舊的觀念”、“堅持歪曲了的原則”,是必須堅決反對的“左”的“主要錯誤傾向”;與此同時,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陳詞濫調卻被這些人從歷史垃圾堆中翻騰出來,精心地打扮成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鮮花。因此,重溫歷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批判,搞清楚近一個半世紀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基本原則上的根本對立,無疑是有它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的。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觀;三、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商品拜物教意識;四、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在所有制問題上的法學幻想;五、農業資本主義化的過程同時表現為小農經濟的殉難史。

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

社會民主主義,作為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或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一般政治要求,首先在十九世紀小生產占人口大多數的法國流行起來。馬克思把蒲魯東的《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稱為“小資產者社會主義的法典”(《馬恩選集》第2卷第145頁)。在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中,“無產階級的社會要求已失去了革命的鋒芒而獲得了民主主義的色彩,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要求失去了純政治的形式而獲得了社會主義的色彩。這樣就產生了社會民主派。”(《馬恩選集》第1卷第631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具體條件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提出過形形色色的社會改良方案,給自己抹上了光怪陸離的革命油彩,但其實質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希望有資產階級的生存基礎和生活條件,又沒有這一制度必然造成的悲慘后果。他們總是用階級妥協的幻想掩蓋階級斗爭的現實,用超階級的一般“民主”國家取代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說:“社會民主派的特殊性質表現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國并不是為了消滅兩極——資本和雇傭勞動,而是為了緩和資本和雇傭勞動間的對抗并使之變得協調起來。”(同上,第631頁)

“所有這一切無非是在社會主義的偽裝下,企圖挽救資本家的統治,實際上是要在比現在更廣泛的基礎上來重新鞏固資本家的統治?!保ā恶R恩全集》第35卷第193頁)因此,列寧有時又把它稱之為小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

小資產階級永遠在資產者和無產者之間搖擺:一方面希望躋身于資產階級的行列,一方面懼怕墮入無產者的境地;一方面希望參加一份對公共事物的領導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唯恐不合時宜的對抗行為會觸怒政府。小資產階級內部從經濟地位看,有上、中、下三個階層,其對待革命的態度也相應地取右、中、左三種立場。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曾對這個階級的內部狀況作過極其生動的描述。在小生產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中,這個階級是無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爭奪的主要對象。這個階級的向背往往成為革命斗爭成功或失敗的決定性力量。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實際上更集中地反應了這個階級內部上層和中間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城鄉資本主義的深入發展在這個階級內部造成的分化,特別是半無產階級化和無產階級化的趨勢,是社會主義革命深入開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