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從馬克思的晚年設想到鄧小平的理論突破
時間:2022-04-17 02:07:00
導語: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從馬克思的晚年設想到鄧小平的理論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20世紀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并未像馬克思預期的那樣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取得勝利,而在像俄國、中國這樣一些較不發達的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卻相繼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普遍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出現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的社會主義該如何進行建設?在近百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經過多次艱難求索,鄧小平理論對此作出了重大突破,從而把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都推進到了一個新境界。
一、馬恩設想的兩種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社會主義
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馬恩以歐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為背景,以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特征作了預測,對未來社會主義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設想:生產力高度發展;消滅私有制,全部生產資料歸社會直接所有;生產將有計劃地進行;不再存在商品和貨幣;消費品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國家逐步消亡;人能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馬恩認為,只有資本主義創造的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才能奠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企圖在落后生產力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那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考慮未來的社會主義前景。馬恩講的這種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就”的基礎上的,是“資本主義后”的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導致的社會主義,是以社會公有制為基礎的產品經濟的社會主義。
19世紀70年代末,馬恩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飛躍,這突出體現在他們對俄國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構想中。與西歐相比,俄國是一個龐大而又落后的東方帝國,也是世界上唯一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村社及土地公有制的國家。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不但沒有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反而使各種社會沖突空前地激化起來。1877年4月爆發的俄土戰爭進一步加劇了革命危機,沙皇政府內外交困,風雨飄搖,隨時都可能被即將到來的革命所傾覆。在這種形勢下,一個尖銳的問題提到馬恩面前:如果俄國革命爆發并取得勝利,那么人民革命勝利后的俄國將向何處去?是按過去的設想,走資本主義的老路,還是另辟蹊徑,探索一條更為光明的現實之路?正是在對這個問題的深沉思索中,馬恩第一次突破了主要以西方國家為背景的科學社會主義構想圖式,論及了東方落后國家如何實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馬恩認為,“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1](PP435—436),這是因為“和它同時并存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給它提供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1](P438)。馬恩的這種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社會主義的設想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和《〈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晚年著作中有多次論述。馬恩講的這種社會主義,是“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有待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的成就”,是“資本主義前”的社會主另一半,即將兩種社會主義區別開來,按照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自身的要求來指導其建設,進而最后走向馬恩講的“資本主義后”的那種社會主義,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鄧小平得以實現了。
鄧小平認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有更快的建設速度和更大的優越性?!敖洕L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2](P312)“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保?](P116)他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反思,對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總結,在馬恩當年對社會主義探索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在兩方面實現了巨大的突破和超越。
(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嚴格區別兩種不同的社會主義
第一,選擇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馬克思當年提出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俄國不應采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應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在村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馬恩對俄國未來社會發展所作出的新抉擇,也是理論上的飛躍。鄧小平在第二次復出后,也面對一個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抉擇。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在力主改革開放的同時,認為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發展中已擯棄了資本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實際上已經跨越了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盡管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出現反復和曲折,那只是吸取教訓、進一步完善的問題,斷無重蹈資本主義覆轍,再走資本主義回頭路之理。這就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又明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前”的社會主義。
第二,確定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馬恩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提出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社會主義。鄧小平認為這種社會主義是初級的、不成熟的,不能把長遠的奮斗目標當作眼前的現實。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東方落后國家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革命勝利后必須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把生產力提高到與西方發達國家大體相近的水平,才能建成合格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此之前只能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提出,十分明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后”的社會主義之區別及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
第三,認清社會主義的發展基礎。馬恩在19世紀70年代末,對俄國搞社會主義村社土地公有制作出結論:公社及其土地公有制作為一種社會復興因素應該保存、發展和完善,任何人為地消滅村社土地公有制的行為都不是使當地人民前進,而是使他們后退。鄧小平在肯定公有制的基礎上,提出不能再沿襲原有的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必須深化改革,包括對高度集中的公有制模式進行改革。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認清目前社會主義的發展基礎——公有制力量薄弱,要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明確提出了壯大“資本主義前”的社會主義發展基礎的途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四,明確社會主義發展的手段。馬恩在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中,資本主義不是作為母體,而是作為與其同時并存的外部條件而存在的。鄧小平認為,要切實有效地把資本主義的先進成果吸取過來,決不能閉關鎖國,必須實行開放政策,敞開國門,與世界經濟接軌。這就明確了“資本主義前”的社會主義如何去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
(二)第一次明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
馬恩晚年提出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對于具體的實際程序和操作步驟涉及較少。與馬恩晚年的設想相比,鄧小平理論以其堅實的理論依托,鮮明的時代色彩,站在當代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上,對世界發展行程及格局與社會主義運動興衰成敗進行冷靜思索與大膽創新。這不僅高于馬恩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而且超越了前蘇聯和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馬恩晚年提出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蘊含著重大的理論突破,但是,囿于歷史條件和實踐水平,許多范圍更廣、層次更深的問題尚未觸及。而鄧小平理論不僅明確了“資本主義前”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還包含了許多全新的東西。如“三個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法共存等等。這些思想不僅以其新奇的意蘊引人注目,而且都是理論創新的結果。過去許多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和要求的人類文明成果,都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獨有特性而被拒之門外,許多符合實際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都被視為異端而遭到批判。鄧小平站在時代前沿,懷著崇高的使命感,以其博大的心胸和睿智,經過認真的澄清、辨識和重新規范,一系列被打入另冊的正確觀點和認識,被重新確立和發展,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70年代末,馬恩在研究俄國社會未來發展前景時,接觸到了一個前所未遇的嶄新課題: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馬恩以革命家的創新精神和學者的求實態度,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社會主義的設想。一個世紀后,鄧小平面對十年“”的深重災難和一個百廢待興的中國,積極探索這個巨大的時代課題: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到底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系統地提出并論證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的社會主義之主要特征及其內涵,實現和超越了馬恩晚年的設想,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跨世紀的艱難探索找到了答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