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牧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0:4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牧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牧業

馬牧業發達管理論文

我國古代有著悠久的養馬傳統,唐朝則是馬牧業發展史的頂峰。尤其是在唐朝前期,由于國家安定,經濟發展,無論是國家監牧養馬,或是民間私人養馬,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唐朝的馬牧業,是唐朝整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保持唐朝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的物質基礎。馬牧業的發達對唐朝經濟、軍事、交通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從軍事、交通、社會生活等方面與馬牧業的關系,對唐朝前期馬牧業發達的原因作一初步的分析。

馬牧業是唐朝國防的物質基礎

唐朝前期馬牧業興旺發達,首先是與馬匹在當時國防上的重要地位分不開的。唐朝立國之初,承隋末征戰亂離之后,馬政殘敗不堪,只有牝牡三千余匹,頗有西漢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駟,將相或乘牛車”的景象。然而當時征戰頻仍,軍隊和館驛交通都急需大量的馬匹來充當戰騎和運載工具。馬牧業的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唐初,統治集團在基本上穩定了國內局勢以后,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消除邊患。當時“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余萬?!保郏?)]從武德四年開始,突厥不斷騷擾唐朝邊境。武德九年七月,突厥頡利可汗率精騎十余萬,進寇武功,京師戒嚴。

面對突厥日益嚴重的軍事壓力,秦王李世民根據突厥“惟勁騎奔沖”的特點,主張加強軍隊騎兵的建設,用軍事進攻的戰略,徹底擊潰突厥軍隊,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

李世民即位伊始,就致力于軍隊的建設。武德九年九月,唐太宗召集諸衛將卒習武於顯德殿,并說:“我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戰,亦望汝前無橫敵。”由于唐朝重視軍隊訓練,不久“士卒皆為精銳?!保郏?)]貞觀三年,反擊突厥的時機成熟,唐太宗遣派軍隊十余萬,分兵六路,向突厥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戰爭爆發后,代州道行軍總管李靖親率精兵,自馬邑出擊,一舉襲破定襄城,頡利可汗狠狽逃遁。李靖隨即選派輕騎兵一萬,攜二十日干糧,深入追擊?!熬杠姳破溲缼な謇?,虜始覺,頡利畏威先走,部眾因而潰散?!痹谶@次反擊戰中,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唐朝前期馬牧業發展論文

我國古代有著悠久的養馬傳統,唐朝則是馬牧業發展史的頂峰。尤其是在唐朝前期,由于國家安定,經濟發展,無論是國家監牧養馬,或是民間私人養馬,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唐朝的馬牧業,是唐朝整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保持唐朝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的物質基礎。馬牧業的發達對唐朝經濟、軍事、交通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從軍事、交通、社會生活等方面與馬牧業的關系,對唐朝前期馬牧業發達的原因作一初步的分析。

馬牧業是唐朝國防的物質基礎

唐朝前期馬牧業興旺發達,首先是與馬匹在當時國防上的重要地位分不開的。唐朝立國之初,承隋末征戰亂離之后,馬政殘敗不堪,只有牝牡三千余匹,頗有西漢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駟,將相或乘牛車”的景象。然而當時征戰頻仍,軍隊和館驛交通都急需大量的馬匹來充當戰騎和運載工具。馬牧業的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唐初,統治集團在基本上穩定了國內局勢以后,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消除邊患。當時“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余萬?!保郏?)]從武德四年開始,突厥不斷騷擾唐朝邊境。武德九年七月,突厥頡利可汗率精騎十余萬,進寇武功,京師戒嚴。

面對突厥日益嚴重的軍事壓力,秦王李世民根據突厥“惟勁騎奔沖”的特點,主張加強軍隊騎兵的建設,用軍事進攻的戰略,徹底擊潰突厥軍隊,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

李世民即位伊始,就致力于軍隊的建設。武德九年九月,唐太宗召集諸衛將卒習武於顯德殿,并說:“我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戰,亦望汝前無橫敵。”由于唐朝重視軍隊訓練,不久“士卒皆為精銳?!保郏?)]貞觀三年,反擊突厥的時機成熟,唐太宗遣派軍隊十余萬,分兵六路,向突厥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戰爭爆發后,代州道行軍總管李靖親率精兵,自馬邑出擊,一舉襲破定襄城,頡利可汗狠狽逃遁。李靖隨即選派輕騎兵一萬,攜二十日干糧,深入追擊?!熬杠姳破溲缼な謇铮斒加X,頡利畏威先走,部眾因而潰散?!痹谶@次反擊戰中,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邊疆官牧場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清代北方邊塞建有眾多的官辦牧場,放養大量的馬、駝、牛、羊等各類牲畜,其規模和發展程度遠遠超過前代。它是當時國家直接經營畜牧業的集中表現形式,是在改革宋、明政府間接經營畜牧業——官督民辦(將官畜寄養于民間)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曾采用的一整套嚴密而適用的管理辦法,對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清代官牧場官畜管理發展衰落邊塞

清朝封建社會,農業與畜牧業并重,二者皆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本業。在北國邊塞地區,由于地理條件和傳統習慣等因素,畜牧業成為其主要的經濟成分。我國北部邊疆具有極為豐富的畜牧業資源,不僅廣大邊民在這里廣泛地從事著畜牧業活動,而且清政所和皇室也在此開辦牧場,發展畜牧業。官方開辦的牧場,有其獨特的經營形式和管理方法,對清代經濟、軍事產生較大影響,頗具時代的適應性,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官牧場的設置及其種類

晚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滿洲貴族率領強大的八旗軍闖進山海關,攻城略地,占領中原,建立了清朝封建政權。滿族,原為游牧民族,通常生計,“唯馬匹牛羊是賴”。并且,滿族武裝八旗軍是一支以騎兵為主的部隊,兵驍馬驃,稱雄一時。就整體而言,畜牧業曾是滿洲貴族或新興統治者的經濟基礎和軍需的必要資源,至關重要。所以清廷對之十分重視,除了強調振興民間畜牧業之外,還大辦官牧場。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清政府在傳統畜牧業活動的基礎上,集中牧養牲畜的場所,是其行政衙門和軍事衙門從事畜牧業生產和管理的一種普通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較成熟、較高級的畜牧業管理機構和組織。清朝官牧場主要劃分為太仆寺牧場、皇室牧場(上駟院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4部分或4大類。由朝廷開辦的太仆寺牧場和由內務府開辦的上駟院牧場屬于中央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屬于地方開辦的軍牧場。順治初年,朝廷在張家口外設置種馬場,于陜西省設立苑馬寺,為軍隊牧養或提供馬匹,皆隸屬于兵部。后來到康熙四年(1665年)裁去苑馬寺,擴大種馬場。5年后,種馬場改屬于太仆寺,并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場。位于張家口外哈喇尼敦井的太仆寺左翼牧場,地土遼闊,方圓600里;位于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場,方圓400里。康熙時,這兩翼牧場共牧養著160群騾馬,約3.2萬匹,騸馬32群,每群59匹——305匹。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于上駟院的御馬場,地處上都、達里岡愛、商都、達布遜諾爾等處,水草豐茂,地界綿延千余里。最初,上駟院牧務分設3場,后來又增為5個場,分別為大凌河牧群馬營、養息木哈達牧群馬營、養息木邊外蘇魯克牧牛羊群及黑牛群牧營、養息木邊外牧群牛營1。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2,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建于察哈爾的八旗牧場,也同樣是方圓廣闊,其占地范圍,東至克什克騰旗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旗,南至晉北大同府、朔平府邊際,北到蘇尼特及四子部界,周邊達千里。順治時分別在這里建有:正黃旗牧場、鑲黃旗牧場、正白旗牧場、鑲白旗牧場、正紅旗牧場、鑲紅旗牧場、正蘭旗牧場、鑲蘭旗牧場。據康熙四十九年統計,“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牧場各有牛95群,羊180群。牛以120頭為一群,共3萬余;羊以400只為一群,共216000只”3。到乾隆時,還在大青山后設立了綏遠八旗牧場,頗有成效。相比之下,綠營牧場設置較晚,正式成立于乾隆元年(1736年)。起初是因西北用兵,軍馬缺少,調解艱難,故而吏部尚書劉于義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陜甘總督、辦理軍務時,奏請在西北設立牧場、蓄養軍馬,以裕邊防。胤禛帝批準了劉于義的要求,在4個軍事重鎮各設牧場1處4。兩年后,便在甘州大草灘、涼州黃羊川、西寧擺羊戎、肅州花海子湃帶湖建起了最早的綠營牧場。10年后,又于甘肅安西提督牧地建綠營牧場1個。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年、1761年),又相繼在新疆烏魯木齊、巴里坤設立兩個牧場。幾年后,巴里坤牧場便分為東西兩場。另外,清政府還在新疆的濟木薩、古城、瑪納斯、塔爾巴哈臺等處辦起綠營兵馬場。以上各類牧場,是清政府根據地理特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體現。

查看全文

清代官牧場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清代北方邊塞建有眾多的官辦牧場,放養大量的馬、駝、牛、羊等各類牲畜,其規模和發展程度遠遠超過前代。它是當時國家直接經營畜牧業的集中表現形式,是在改革宋、明政府間接經營畜牧業——官督民辦(將官畜寄養于民間)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曾采用的一整套嚴密而適用的管理辦法,對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清代官牧場官畜管理發展衰落邊塞

清朝封建社會,農業與畜牧業并重,二者皆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本業。在北國邊塞地區,由于地理條件和傳統習慣等因素,畜牧業成為其主要的經濟成分。我國北部邊疆具有極為豐富的畜牧業資源,不僅廣大邊民在這里廣泛地從事著畜牧業活動,而且清政所和皇室也在此開辦牧場,發展畜牧業。官方開辦的牧場,有其獨特的經營形式和管理方法,對清代經濟、軍事產生較大影響,頗具時代的適應性,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官牧場的設置及其種類

晚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滿洲貴族率領強大的八旗軍闖進山海關,攻城略地,占領中原,建立了清朝封建政權。滿族,原為游牧民族,通常生計,“唯馬匹牛羊是賴”。并且,滿族武裝八旗軍是一支以騎兵為主的部隊,兵驍馬驃,稱雄一時。就整體而言,畜牧業曾是滿洲貴族或新興統治者的經濟基礎和軍需的必要資源,至關重要。所以清廷對之十分重視,除了強調振興民間畜牧業之外,還大辦官牧場。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清政府在傳統畜牧業活動的基礎上,集中牧養牲畜的場所,是其行政衙門和軍事衙門從事畜牧業生產和管理的一種普通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較成熟、較高級的畜牧業管理機構和組織。清朝官牧場主要劃分為太仆寺牧場、皇室牧場(上駟院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4部分或4大類。由朝廷開辦的太仆寺牧場和由內務府開辦的上駟院牧場屬于中央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屬于地方開辦的軍牧場。順治初年,朝廷在張家口外設置種馬場,于陜西省設立苑馬寺,為軍隊牧養或提供馬匹,皆隸屬于兵部。后來到康熙四年(1665年)裁去苑馬寺,擴大種馬場。5年后,種馬場改屬于太仆寺,并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場。位于張家口外哈喇尼敦井的太仆寺左翼牧場,地土遼闊,方圓600里;位于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場,方圓400里。康熙時,這兩翼牧場共牧養著160群騾馬,約3.2萬匹,騸馬32群,每群59匹——305匹。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于上駟院的御馬場,地處上都、達里岡愛、商都、達布遜諾爾等處,水草豐茂,地界綿延千余里。最初,上駟院牧務分設3場,后來又增為5個場,分別為大凌河牧群馬營、養息木哈達牧群馬營、養息木邊外蘇魯克牧牛羊群及黑牛群牧營、養息木邊外牧群牛營1。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2,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建于察哈爾的八旗牧場,也同樣是方圓廣闊,其占地范圍,東至克什克騰旗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旗,南至晉北大同府、朔平府邊際,北到蘇尼特及四子部界,周邊達千里。順治時分別在這里建有:正黃旗牧場、鑲黃旗牧場、正白旗牧場、鑲白旗牧場、正紅旗牧場、鑲紅旗牧場、正蘭旗牧場、鑲蘭旗牧場。據康熙四十九年統計,“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牧場各有牛95群,羊180群。牛以120頭為一群,共3萬余;羊以400只為一群,共216000只”3。到乾隆時,還在大青山后設立了綏遠八旗牧場,頗有成效。相比之下,綠營牧場設置較晚,正式成立于乾隆元年(1736年)。起初是因西北用兵,軍馬缺少,調解艱難,故而吏部尚書劉于義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陜甘總督、辦理軍務時,奏請在西北設立牧場、蓄養軍馬,以裕邊防。胤禛帝批準了劉于義的要求,在4個軍事重鎮各設牧場1處4。兩年后,便在甘州大草灘、涼州黃羊川、西寧擺羊戎、肅州花海子湃帶湖建起了最早的綠營牧場。10年后,又于甘肅安西提督牧地建綠營牧場1個。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年、1761年),又相繼在新疆烏魯木齊、巴里坤設立兩個牧場。幾年后,巴里坤牧場便分為東西兩場。另外,清政府還在新疆的濟木薩、古城、瑪納斯、塔爾巴哈臺等處辦起綠營兵馬場。以上各類牧場,是清政府根據地理特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體現。

查看全文

清代的馬政研究論文

清代前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疆域版圖最后確立的重要時期。清政府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著手對西北地區的畜牧業采取積極政策和措施,當時西北地區比較發達的官營畜牧業,就是清代中央政府為了解決西北乃至全國軍需用馬及其屯墾用馬匹而建立起來的。

清代對新疆的統一,以徹底鏟除地方割據勢力的方式進行,不但最終結束了新疆地區自明代初期以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狀態,維護了中國西北疆域的完整,還成功地將這一邊遠而廣袤的邊陲地區直接置于清朝中央的有效管轄之下,使新疆與內地空前密切地融為一體,[1]由此使得西北地區在當時開發尤其民族貿易中出現了新的內容,與此相適應,清代西北地區的馬政也具有新的特點。

清代系由滿族建立的政權,滿族善于飼養和利用馬匹是人人皆知的史實,故在其統治范圍內對馬匹的生產和買賣非常重視。清代前期最高統治者對于民間馬匹采取屢禁屢放的政策,無一定制。自順治五年(1648年)禁民間飼養馬匹,到雍正九年(1731年)80余年間,禁開無常,政策多次反復。雖然多次有禁,但是有一點卻是比較明確的,這就是民間私自飼養和販賣馬匹等牲畜始終存在。[2]

下面重點就清代西北甘肅、新疆、青海和寧夏地區的官營牧場的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一、甘肅地區官營牧場

前面一再強調,西北地區具有發展畜牧業的悠久傳統,這一傳統在清代依然得到保持,這樣馬政便成為西北地區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查看全文

北魏畜牧業發展論文

[摘要]北魏的畜牧業特別是國營畜牧業,在我國畜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生產技術水平相當之高,這在《齊民要術》中得到反映,其中又以《養羊篇》所載的成就為最高,給后世養羊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北魏農牧結構的變動,農牧業的此消彼長的原因,并且還就這一時期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對諸如水土保持等有關生態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北魏畜牧業齊民要術農牧結構

北魏是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后重新統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由鮮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歷十二帝二王,至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截止,共經歷一百四十九年。其間通過不斷對其他游牧部族及南朝劉宋政權的掠奪進攻,于公元439年,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從而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至公元449年,北魏的疆域已北至大漠,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江淮,達到鼎盛時期。作為一個由游牧的鮮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北魏的畜牧業生產相當繁榮,在我國畜牧史占有顯著的地位。探討這一時期的畜牧業的發生發展、生產水平、結構變動及產生的影響,是一項頗有價值的工作。本文將就此略作說明,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北魏畜牧業的發展

來自北方草原的鮮卑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以前,還處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1]的原始游牧社會,從事著單一的游牧經濟。掠奪和自然繁殖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為其提供皮、毛、肉、酪等畜產品以維持衣、食、住、行的需要。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同時加快了對周邊敕勒、柔然等游牧部族的征討,并取得了節節勝利。戰爭掠奪已然成為獲取財富的重要手段。據初步統計,從北魏建立至公元439年北方統一這五、六十年間,共發生針對別的部族的掠奪戰爭不下十五起,而且規模是越來越大[2]。戰爭不但使得其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而且促使北魏的畜牧業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為后來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像公元429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獲戎馬500萬匹,呈現出畜牧車廬,彌漫山谷的景象。這一時期,除去自然繁殖以外,掠奪在北魏的畜牧業生產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為了安置這些掠奪而來的馬牛羊等戰利品,同時也為了頻繁而又長期的統一戰爭的需要,加之北方地區一百多年來長期處于戰亂分裂的局面,人煙稀少,土地荒蕪,于是在北魏畜牧業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國營牧場便應運而生了。

表1:北魏四大國營牧場

查看全文

北魏畜牧業管理論文

[摘要]北魏的畜牧業特別是國營畜牧業,在我國畜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生產技術水平相當之高,這在《齊民要術》中得到反映,其中又以《養羊篇》所載的成就為最高,給后世養羊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北魏農牧結構的變動,農牧業的此消彼長的原因,并且還就這一時期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對諸如水土保持等有關生態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北魏畜牧業齊民要術農牧結構

北魏是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后重新統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由鮮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歷十二帝二王,至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截止,共經歷一百四十九年。其間通過不斷對其他游牧部族及南朝劉宋政權的掠奪進攻,于公元439年,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從而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至公元449年,北魏的疆域已北至大漠,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江淮,達到鼎盛時期。作為一個由游牧的鮮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北魏的畜牧業生產相當繁榮,在我國畜牧史占有顯著的地位。探討這一時期的畜牧業的發生發展、生產水平、結構變動及產生的影響,是一項頗有價值的工作。本文將就此略作說明,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北魏畜牧業的發展

來自北方草原的鮮卑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以前,還處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1]的原始游牧社會,從事著單一的游牧經濟。掠奪和自然繁殖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為其提供皮、毛、肉、酪等畜產品以維持衣、食、住、行的需要。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同時加快了對周邊敕勒、柔然等游牧部族的征討,并取得了節節勝利。戰爭掠奪已然成為獲取財富的重要手段。據初步統計,從北魏建立至公元439年北方統一這五、六十年間,共發生針對別的部族的掠奪戰爭不下十五起,而且規模是越來越大[2]。戰爭不但使得其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而且促使北魏的畜牧業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為后來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像公元429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獲戎馬500萬匹,呈現出畜牧車廬,彌漫山谷的景象。這一時期,除去自然繁殖以外,掠奪在北魏的畜牧業生產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為了安置這些掠奪而來的馬牛羊等戰利品,同時也為了頻繁而又長期的統一戰爭的需要,加之北方地區一百多年來長期處于戰亂分裂的局面,人煙稀少,土地荒蕪,于是在北魏畜牧業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國營牧場便應運而生了。

表1:北魏四大國營牧場

查看全文

營畜牧業監牧制度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監牧制度是唐王朝在官營畜牧業中建立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針對唐代不同時期有關監牧的不同記載,作者論證了唐代監牧的四個階段及其發展變化,并運用敦煌出土文獻,對唐后期及五代藩鎮自設地方監牧制度也作了研究。

關鍵詞:唐代畜牧業監牧制度

監牧制始于唐朝,《新唐書·兵志》載:“馬者,兵之用也;監牧所以蕃馬也,其制起于近世。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于赤岸澤,徙之隴右,監牧之制始于此”。因此前賢與當今學者均將其列于唐代馬政系統之中,詳加論述①。實則監牧是隸于太仆寺的基層畜牧業經營機構。《志》又載:

其屬有牧監、副監;監有丞,有主簿、直司、團官、牧尉、排馬、牧長、群頭,有正,有副;凡群置長一人,十五長置尉一人,歲課功,進排馬。又有掌閑,調馬習上。

此處所引,僅說明了監牧的隸屬關系,以及內部組織結構。現就其等級分類、分布地域、監牧的管理制度等,分述如下:

一、監牧的等級區分與管理系統

查看全文

北方畜牧業產生分析論文

1引言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采集、漁獵、畜牧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存在的生產部門。雖然在采集、漁獵中萌生了原始農業,而原始農業又分化出畜牧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并沒有明顯的部門區別與區域分異,各生產形式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特征。例如在我國內蒙古東西部許多史前時期聚落遺址中都發現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細石器與表現鮮明定居農業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現象,其中內蒙古西部老虎山遺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則農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進入國家階段以后,這樣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時期華戎之間的地域分異仍然十分不清晰,許多中原民族往往在農業中雜以狩獵與畜牧。由于廣泛存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寫的文獻中,也不過用西北多牧畜少農耕,中原多農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間還沒有明顯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農業的畜牧業,不但在地域上與農業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業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備遷移特征,屬于放養型畜牧業。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進一步分化,以遷移生活為代表的游牧業逐漸游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依附于定居農業的放養型畜牧業繼續與農業生產保持著密切聯系,并以家庭舍養、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續發展到近現代。

游牧型畜牧業與放養型畜牧業存在許多差異,其中在以下幾方面尤為突出:1)規模:放養型畜牧業中牲畜的食物來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圍地帶,因此畜養規模有限,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性很強。游牧型畜牧業中牲畜獲取食物的空間范圍很廣,完全脫離了農業聚落的束縛,畜養規模很大。2)區域:由于放養型畜牧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關系,其分布地區多與農業生產結合,出現在農耕區或半農半牧區。與放養型畜牧業分布地區不同,游牧型畜牧業則跳出農耕區的基本范圍,成為草原環境的產物,并在遷移中建立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各類非農業生產類型中,游牧型畜牧業(簡稱游牧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無論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由人類活動而塑造的人文景觀中,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學者就游牧業與騎馬民族的產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見解,其中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認為騎馬民族的發生和發展,極大程度上決定于地理環境。尤其歐亞大陸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無法進行農耕,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對草原牲畜造成威脅,是理想的牧場[2]。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OwenLattimore)則就中國歷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產生與馬的應用關系密切[3]。乘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與依牲畜而生存的社會密切聯系在一起,從而由部落發展成草原國家。那么除了草原環境與馬具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原因成為游牧業脫離農業而趨向草原的動力呢?離開中外史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釋,我們將問題的視點放在環境上,并指出游牧業的產生與環境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

2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興起與氣候變遷

查看全文

北方畜牧業發展

1引言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采集、漁獵、畜牧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存在的生產部門。雖然在采集、漁獵中萌生了原始農業,而原始農業又分化出畜牧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并沒有明顯的部門區別與區域分異,各生產形式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特征。例如在我國內蒙古東西部許多史前時期聚落遺址中都發現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細石器與表現鮮明定居農業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現象,其中內蒙古西部老虎山遺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則農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進入國家階段以后,這樣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時期華戎之間的地域分異仍然十分不清晰,許多中原民族往往在農業中雜以狩獵與畜牧。由于廣泛存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寫的文獻中,也不過用西北多牧畜少農耕,中原多農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間還沒有明顯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農業的畜牧業,不但在地域上與農業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業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備遷移特征,屬于放養型畜牧業。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進一步分化,以遷移生活為代表的游牧業逐漸游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依附于定居農業的放養型畜牧業繼續與農業生產保持著密切聯系,并以家庭舍養、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續發展到近現代。

游牧型畜牧業與放養型畜牧業存在許多差異,其中在以下幾方面尤為突出:1)規模:放養型畜牧業中牲畜的食物來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圍地帶,因此畜養規模有限,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性很強。游牧型畜牧業中牲畜獲取食物的空間范圍很廣,完全脫離了農業聚落的束縛,畜養規模很大。2)區域:由于放養型畜牧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關系,其分布地區多與農業生產結合,出現在農耕區或半農半牧區。與放養型畜牧業分布地區不同,游牧型畜牧業則跳出農耕區的基本范圍,成為草原環境的產物,并在遷移中建立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各類非農業生產類型中,游牧型畜牧業(簡稱游牧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無論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由人類活動而塑造的人文景觀中,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學者就游牧業與騎馬民族的產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見解,其中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認為騎馬民族的發生和發展,極大程度上決定于地理環境。尤其歐亞大陸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無法進行農耕,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對草原牲畜造成威脅,是理想的牧場[2]。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OwenLattimore)則就中國歷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產生與馬的應用關系密切[3]。乘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與依牲畜而生存的社會密切聯系在一起,從而由部落發展成草原國家。那么除了草原環境與馬具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原因成為游牧業脫離農業而趨向草原的動力呢?離開中外史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釋,我們將問題的視點放在環境上,并指出游牧業的產生與環境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

2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興起與氣候變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