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09:06: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主法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主法治

彭真民主法治思想及憲法意義

摘要:彭真同志在主持我國政法工作期間,吸收國內外法治建設的實例,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創造了一系列的民主法治觀念和實用性措施,運用自己獨特的法治思想致力于我國法治建設的浪潮中。彭真同志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層級分明、統一有序的立法體制,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善當代民主體制,以及確保司法機關內部行使職權不受外界影響的民主法治思想。本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彭真同志的民主法治觀念。

關鍵詞:彭真;民主;法治;憲法監督

彭真同志參與制定了1982年《憲法》,其中確立了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進行監督憲法實施工作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稇椃ā分贫ㄖ螅碚嫱颈蝗蚊鼮槿舜蟪N瘯瘑T長,自此開始主持監督憲法實施的工作。彭真同志不僅對憲法治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于憲法的實施運行,以及憲法監督產生了極大影響。他站在了我國憲法監督戰線第一線,同時也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領導人,因此,回望剖析他當時實施的做法、方針對未來憲法完善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一、彭真民主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肮裨诜擅媲叭巳似降取弊鳛楝F代法治社會的一條基本原則,彭真同志早就對其做出了具體說明。彭真同志曾指出:“我們的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國家,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不允許有任何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權分子?!碧炀W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都不能逾越雷池半步,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嚴格恪守法律?!稇椃ā沸薷墓ぷ魇且豁椘D巨而急切的任務,在改革開放初期顯得尤為重要。在領導全國人大工作時,他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則,指定于1982年《憲法》。彭真同志認為,不論國家以什么形態存在,法律都應至高無上,更何況在這個以民主法治為建設目標的社會主義國家,更不允許除法律以外的任何東西以任何形式執理法之牛耳。任何公民,不論其功勞高低,貢獻大小,職位高低,所行所做都不可以與法律相抵觸,對于違法犯罪的人,都必須依法進行制裁。各級司法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必須嚴格恪守法律,依法辦事,做到不曲實,不枉法,在法律面前,“王侯將相”亦為草芥。在其它的部門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都有著具體體現,任何法律都不承認特權,法律的威嚴不容踐踏。(二)建立層級分明、統一有序的立法體制。自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的步伐深沉而有力的前進著,思想解放,法治建設迫切需要恢復并進行發展。根據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與歷史因素,彭真同志開始逐步指定發展方針,實行一系列完善有效的措施,抓住每一個環節,從根本出發,建立起一套有序統一的法治建設體制。第一步,先確定各方面法律效力歸屬問題,建立起層級分明的法律體系。為解決之前我國法律名稱不合格,不規范導致的效力混亂問題,彭真同志對憲法中不同機關的法律規范名稱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委會所制定的規范叫作法律,由國務院所制定的規范叫作行政法規,由地方人大和它的常委會所制定的規范叫作地方性法規。第二步,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擁有立法權的相關制度。同時,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改革巨變,及時地適用法律,全國人大授權它的常委會可在它閉幕期間制定一些實用性單行法律。(三)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領導全國人大期間,彭真同志致力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修改以及完備,并且取得的成效顯著,為新中國改革巨變后的法治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落實全體人民的相關利益,將權益保障到每一個個體,必須堅定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決心。1982年的憲法規定中增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有對法律進行修訂的權力,以及有對國民經濟計劃進行審批的權力等,并且設立了專門的制度以及專的門機構來保障和協助工作的進行。憲法還禁止人大常委會的內部成員負責兼任具體的黨政事務,就好比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均不能由其擔任,以此來發揮其監督職能。另外,全國人大和常委會不同于政府上下級的關系,它們之間是嚴謹的監督關系,以此來使其更好地發揮其職能。這些都是彭真同志對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與發展。(四)民主制度的完善。1.改革與完善選舉制度。彭真對于選舉制度改革,主要通過三方面來完善。首先,建立完善的差額選舉制度。一開始,人民的權利僅僅是簡單地集中到人大代表手中,而通過差額選舉制度,人民無疑可以加深對各個候選人之間的比較認識,從而使其能選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這樣的制度對于候選人來說,無疑使其有了更大的壓力,促使其對選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否則便會落選。實行此制度,無疑將更好地保障人民權利的行使,幫助其選出更好地對人民負責的人。其次,將直接選舉的范圍推進縣一級相對較小的行政單位,全面加強其適用力度,考驗其實踐性。之后,再將直接選舉的改革步伐落實到鄉一級最小的行政單位。自此,直接選舉的制度徹底落實。第三方面,候選人通過民主推薦來產生。上到黨政英才、下到社會各界人民團體,均可以按照法律,選出合適的候選人。此外,選民團體也可以聯名提出候選人。經過一系列如火如荼的縱切式改革,不斷完善我國權力機關的產生方式。完善合理的選舉制度,使人們自由行使選舉權得到保障,同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能也得到更好的行使,從根本上落實我國人民自由行使選舉權的權利,使我國的政治民主得到完善與發展。不僅在人大代表的選舉上,而且在我國政府的人員組織上,彭真都進行了改革,為維護人民的權利以及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都做出了巨大貢獻。2.基層村民自治建設。彭真參與領導制定并且最后敲定落實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更是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意義非凡的一步,其作用同樣不可斗量。此項制度的落實,賦予了農民極大的自主權,村里的事合伙商量決定,而且可以鍛煉其處理事務的能力,由小到大,處理好小事才能治理好大事,從村里到鄉里,從鄉里到縣里,腳踏實地,逐步鍛煉其處理政事的能力,使其也能對政治民主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在彭真以及其工作小組的反復努力之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最終成功通過并落實,并且從其效果看,顯然是相當成功的。(五)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彭真同志在司法方面思想明確。他認為,在黨和司法的關系上,司法機關必須接受黨正確的領導,但其職權的行使,必須獨立,自主,這樣才能做到公正司法。法院和檢察院作為獨立的部門,享有獨立的審判權,不用聽取任何單位的意見,但必須以落實法律的有關規范為前提行使自身職權。換言之,對法律的服從,就是對黨中央領導的服從,也是對我國最高權利機關的服從,更加是對人民的服從。因為在我國,國家只是一個組織形式,僅僅是人民利益的體現者和集中者,全國人大,僅僅代表全體人民行使自己的職責,服務于全體人民。因此法律所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利益,遵紀守法,不僅是對黨最有利的肯定,更是對自身利益最有效的保護。故司法機關聽從黨的指揮與處理保障人民的權益的事務,并不沖突。彭真同志有關黨與司法機關關系建設的理論思想,對當今的中國法治仍有極大的影響。(六)繁榮法學理論研究。彭真同志對于法學方面的研究也非常重視,對于法律,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彭真始終相信,法律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科學,它的應用性非常強,在上層建筑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注重實事,講究根據,它對社會的適應性極強,是一定社會階段的產物,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其制度建設的根本,因此,對該國法學理論的研究就有著重大意義。彭真認為,法學理論對于最基礎法律的指導意義要有系統的指導,在刑法上,最重要的量刑的問題,就必須結合法學理論進行決量,但理論并不能做出具體規定,還需要聯系社會實際等做出規定。因此,彭真也強調法律制定需要聯系國情,根據當下中國的實際社會狀況來具體評判,他指出,立法不光需要從實際出發,還需要考慮自身實力,量力而行,他也曾親自去往東北三省以及上海、杭州等地,親自指導起草法律,作了很多走訪調查,然后來完善自身的理論研究,再次以理論來指導更新的實踐。在1980年彭真同志也考慮設立一本中國專業的法學報刊來繁榮更新我國的法學理論事業。期刊的名字最后定為《法學雜志》,彭真對其重視非凡。該本期刊從1980年開始一直在為我國的法學研究貢獻花火,為國內外學者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發表學術理論的重要平臺。彭真同志所做的一切對于法學理論的前進步伐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影響重大。

二、用客觀理想的心態對待憲法監督

查看全文

立法改革看民主法治的作用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逐漸發展起來。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也在不斷進步完善,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我國在立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民主的法治化與法治的民主化貫穿這些年的立法改革實踐。

關鍵詞:立法改革;民主;法治化;依法治國

當前我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是我國的本質特征。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主與法治是我國社會逐漸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我國當前的政治立法等改革方面占據著重要地位。

一、立法改革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華民族蓬勃發展起來,煥發出了新的蓬勃生機,形成了科學的社會主義,在我國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讓我國逐漸擺脫貧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我國逐漸由本國內部發展逐漸與國際接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而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是我國的立法工作。我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立法工作極不完善,專門的立法機關權限尚不明確,中央地方的立法工作混雜,法律制度極不完善到現如今的構建了多種法律制度,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并不斷完善,形成了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為主的立法機關,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開展與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相適應的法律工作,從法律制度不健全———無法可依的歷史起點上起步,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法律制度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十八大期間,主席指出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以及新時代背景下為更好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立法制度上的改革。主席曾經指出"我們在立法領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币虼耍鉀Q好所指出的我國當前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立法改革,努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從立法改革遇到的難題看民主對法治的作用

查看全文

農村民主法治建設論文

[摘要]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民主法治建設工作的相對落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瓶頸。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走法治化的農村發展道路,是推動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問題。筆者在對貴州省仁懷市魯班鎮山水村進行民主法治建設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作了比較系統的分析,并對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民主法治;農村;法制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如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三個代表"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推動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筆者在貴州省仁懷市魯班鎮山水村進行了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現狀的調查,得到了關于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情況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思考。在總結該村民主法治建設的諸多成功經驗基礎上,著重分析其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進而對整個農村地區的民主法治建設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山水村民主法治建設現狀

山水村位于黔北赤水河畔的山地丘陵地區。該村面積約20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包括漢、苗和布依等幾個民族。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農民收入在該村所處鄉鎮居于較高水平,于2000年被遵義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稱號。盡管如此,筆者在調查過程中仍看到該村在各項建設特別是民主法治建設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這與我國農村地區的大體狀況是基本相似的。因而筆者選擇該村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對于考察整個農村社會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的民主法治現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查看全文

基層民主法治建設調查與思考

農村是社會的基石,農村的長期穩定與發展,不僅關系著我縣經濟的持續發展,還直接影響著我縣整體的形象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我縣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表現為民主法治意識逐步增強并深入人心,民主法治制度逐步形成并得到落實,民主法治行為逐步樹立并得到弘揚。但是,基層民主法治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發展不平衡和局部的反復依然不斷,為全面反映當前我縣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情況,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全縣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我縣自19*年開始探索依法治村工作,農村民主法制建設逐步深入,特別是近年來在全縣農村全面開展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以來,基層村居、社區通過實施村級民主“聽證會”、民主懇談會、“先鋒工程”等載體,村級以“四民主兩公開”為主要內容的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意識日益增強,村級選舉全面實行海選制和兩票制,村級決策民主化不斷提高,村級組織建設和村務管理逐步規范,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到目前為止,全縣275個行政村,開展創建民主法治村246個,開展創建率達89.5%,其中三星級以上有190個,達標率69.1%,五星級達標村1個。全縣27個社區,20*年以紅旗社區為試點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20*年拓展坎門社區、城關石井社區和西門社區、陳嶼劉園社區和龍山社區。20*年全面開展創建民主法治社區活動,到目前三星級以上達標有26個,達標率96.3%。因此,近年來我縣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表現為:

(一)民主選舉在農村基層普遍實行,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識逐步增強并深入人心。

1、民主選舉產生村黨支部。各村均按照黨章和《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的規定,實行“兩推一選”辦法,即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時,在征求村民組長、村民代表、共青團、婦聯等負責人意見的基礎上,由全體黨員無記名投票推薦初步候選人,再經鎮鄉黨委根據推薦票數,按照組織程序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后提交村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投票選舉產生支部委員,公開公正的黨內民主選舉,保證了黨的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較高威信,成為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象坎門紅旗社區黨委的選舉辦法便是成功的一例。

2、民主選舉產生村委會。各村根據村委會組織法、《浙江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的規定。由村黨支部主持,選民推薦選舉委員會建議名單,提交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確定選舉委員會,在此基礎上,實行無記名和差額選舉的辦法選舉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在選舉村委會過程中,堅持候選人條件公開、選舉程序公開、選舉結果公開。最大程度地保障選舉的民主性,切實維護選民的合法權益,全縣村委會全部由村民海選產生,村民參選率達98%以上。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村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增強,當選的村干部素質不斷提高。

查看全文

鎮民主法治村建設年度總結

年,我鄉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為指導,以鞏固和深化“平安和諧單龍寺”創建成果及構建和諧新農村為目標,根據省、市、縣政法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依法治縣五年規劃的要求,采取加強領導、制定方案、強化宣傳、典型帶動等有力措施,狠抓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F將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績

一是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為確保民主法治示范創建活動取得實效,我鄉專門成立了分管領導為組長,司法所、派出所、社會事務辦和綜治辦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工作小組,并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司法所,負責全鄉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的日常工作。同時,各村也成立了以村黨總支書記為組長,村委會主任為副組長的村民主法治示范村領導小組,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扎實開展。結合我鄉實際,制定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重要意義、標準及內容和實施步驟等內容,并以黨發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各村委會,同時,要求各村委會按照文件精神的要求,結合各村委會實際制定實施方案。通過實施方案的制定,使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的開展做到有的放矢,有序開展。

三是強化宣傳,營造氛圍。抓住新農村建設、林權制度改革和“”工程開展的有利時機,對村重點對加強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內容、標準、作用以及重要意義做全面的宣傳和講解,特別是在促進新農村、“”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系統全面的講解,得到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為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創造良好的外圍環境。

四是健全和完善民主決策制。涉及本村重大事務先由村黨支部研究通過,再由村委會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充分發揮群眾的主人翁作用,使群眾的民主決策權得到充分的保障。對涉及到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聽取廣大群眾或村民代表的意見后,由村委會歸納拿出實施辦法,提交村民代表討論決定,嚴厲禁止一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和“”濾布工程建設中,路怎么修、墻面怎么包裝、庭院怎么布置規劃、沼氣池怎么建設擺布等方面的內容都廣泛地征求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另外,在林權制度改革中,實施方案怎么制定和修改、山怎么分、林怎么改等方面的涉及到群眾切實利于的大事都召開群眾會進行討論,最終由群眾敲定實施方案。

查看全文

評選民主法治示范村先進典型材料

我縣位于長江中下游,面積936平方公里,人口34.8萬,其中農村人口28.9萬。轄11個鄉(鎮),125個村委會。村“兩委”班子中,書記“一肩挑”的占25%,村主任連選連任的占56%,村干部平均年齡40.8歲,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6.3%,黨員干部占65.8%,女性干部占13.5%。村組全部實行了村務、財務“兩公開”。村級建立村民普法陣地345個。目前有32%的村聘請了法律顧問。

近年來,我縣按照上級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深入開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我縣在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中,充分考慮不同鄉(鎮)、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情民意等因素,從增強村民民主法治觀念入手,通過抓好農村普法、村民自治、農村穩定等方面的工作,使全縣農民的法制觀念、民主意識進一步提高,全縣農村已基本形成了自覺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良好氛圍。到目前為止,全縣已建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30個、縣級“民主法治示范村”45個,占全縣村委會總數的60%以上,提前實現了司法部、民政部提出的到“四五”普法結束時,有30%的村跨入“民主法治示范村”行列的目標,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推進了我縣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進程。

一、以“兩抓兩帶三到家”為載體,深化法制宣傳教育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干部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的基礎性工作。圍繞“四五”普法規劃確定的“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目標要求,我縣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中,緊扣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廣泛開展了以“兩抓兩帶三到家”為載體的“法律進村入戶”活動,以此帶動村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兩抓兩帶”:即,一抓鄉鎮、村、組干部的法律素質教育。通過抓干部自身的法律學習培訓和定向定任務包村向農戶宣講法律,層層簽訂學法守法責任書,帶動群眾學法守法。二抓在校青少年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通過深入開展“我與父母同學法”活動,深化學校法制教育,提高在校青少年法律素質。通過學校與在校學生、學生與家長互簽學法守法承諾書,帶動學生家長和家庭成員學法、用法、守法。

“三到家”:即,一是法律書籍送到家。2003年以來,縣法宣辦每年均組織市、縣兩級包村單位,將《農民普法實用手冊》,免費送到全縣70%以上的農戶家中。二是學法用法抓到家。全縣建立健全了縣—鄉—村—組四級法制宣傳員隊伍,完善了宣傳網絡。做到縣有宣講團、鄉有宣傳組、村有宣傳小分隊、村小組有2—5名有文化、有宣講能力的人員組成的宣傳小組。通過以包村單位、鄉鎮、村、組干部和鄉村教師為主體的法制宣傳員,包村包戶宣講法律,提供法律幫助和法律服務,督促學法用法工作落實到每家農戶。三是守法責任訂到家。通過縣與鄉(鎮)、鄉(鎮)與村、村與村干部、村干部包村負責人與村小組、村小組與村法制宣講員、村法制宣講員與刑釋解教人員、輕微違法犯罪人員等重點戶,層層簽訂學法守法責任狀,特別是通過農村基層組織與農民家庭簽訂學法守法責任狀,評選“守法文明戶”等方式,促使廣大農民在享受法律賦予權利的同時,切實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查看全文

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經驗總結

××村委會位于××縣××鎮西部與××縣接壤,屬于典型半山區,全村共有11個自然村10個小組,841戶,2852人,土地面積1942畝,村內有回、漢兩個民族雜居。為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進一步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農村干部群眾的依法辦事能力,去年××村委會被確定為××縣民主法治示范村試點,村委會“兩委”班子按照要求,結合本村實際,認真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好評?,F將有關經驗和做法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建章立制。

我村對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十分重視,首先成立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領導小組,由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任組長,兩位副主任任副組長,治保主任、調解主任、共青團書記為成員,領導小組制定規劃,研究工作,落實措施,確保此項工作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同時,村委會在每年的工作計劃中提出明確的目標和措施,把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并由村委會主任主管,一名班子成員負責抓好落實。村委會“兩委”班子充分認識到要實現依法治村的目標,必須讓農民樹立法制觀念,依法辦事。因此,我村村委會根據有關規定,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本村村民會議制度、村委會會議制度、民主評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多項規章制度,懸掛于村委會墻上,用以鞭策村干部盡職盡責。為了讓村民能夠以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用制度監督村干部履行職責,村委會根據村情民意,制定了自己的村規民約,其內容涉及土地管理、社會治安、村容村貌、計劃生育、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要求,既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又體現了廣大村民的意志。這些村規民約在依法治村過程中發揮著既約“官”又約“民”的雙向制約作用。村委會還將部分規章制度、兩委成員名單、村小組長名單及村規民約等編印成冊,由村委會出資印刷成單行本,分發至全村800多戶村民手中,形成“家家爭學村規,戶戶自

守紀律“的局面,從而增強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達到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目的。

二、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普法教育。

1999年以前我村社會秩序亂,治安差,鄰里糾紛、家庭不和、回漢不融是常有的事。1999年7月,我村率先實現村民自治,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委會針對具體情況,決定開辦一所農村法律學校。首先以動員群眾集資,村委會補助的形式建成了戶戶相通的有線電視,然后多方籌資購置了一套多功能攝像放像設備。學校成立至今,一直堅持利用有線電視網絡上法制課,采取播放農民生產、生活有關的法律知識,舉辦法制講座,對本村發生的各種典型違法、違反村規民約的案例給予“曝光”,當事人、村干部現場說法等形式,使廣大的農民朋友在家就能學到法律知識,既方便了群眾,又節約了物力、財力。

查看全文

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先進事跡

法制花開別樣紅

——xx縣xx彝族鄉xx村委會“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先進事跡

xx彝族鄉是xx縣的5個少數民族鄉之一,xx村委會作為縣委、政府的“民主法治示范村”試點,位于xx縣東北部,距縣城7公里,與xx相鄰,是連接xx兩縣的交通要道,xx國道線穿越其轄區19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轄6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5個村黨支部,現有耕地3517畝,人均占有耕地1.93畝,屬旱地少數民族半山區。2003年,共有村民404戶1825人,均為農民,居住著彝、漢、苗三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2%,其中彝族占58.6%。全村糧食總產量986.8噸,人均產糧542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65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2元。近幾年來,特別是自2003年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以來,嚴格按照“四個一”(每村有一塊法制宣傳園地、每村有一支義務普法隊伍、每村有一套法律書籍、每戶農戶有一本農村實用法律小冊子)的標準來開展工作,推進了該村的經濟迅猛發展,社會政治的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

一、以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基礎,實施云嶺先鋒工程為突破口,狠抓“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

自2003年1月全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后,縣司法局、民政局就及時召開了全縣x個鄉(鎮)分管政法工作的副書記或副鄉(鎮)長、司法所(分局)長、民政辦(現改為社會事務辦)主任會議,學習民政部、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意見(司法[2003]2號)和張福森部長、李學舉副部長在全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結合xx縣實際,安排部署全縣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會后,xx彝族鄉黨委、政府立即布置“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xx村黨總支和村委會從始至終力爭將該村作為全縣的試點,并狠抓工作落實。村黨總支將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及時成立了以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為組長,村委會副主任為副組長,各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及部分群眾代表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從而使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暨“法律進村入戶”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為使工作切實落到實處,該村在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認真制定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職責和目標任務,實行總支掛帥抓支部,支部帶頭抓落實,村、社干部齊抓共管的爭創格局,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運行機制。尤其是該村被縣委、政府確定為縣的試點村后,工作干勁特別大,工作起色較為明顯,群眾意識和積極性大大增強。原任支書xxx退休不忘共產黨員的本色,第一個站出來帶領本自然村全體村民,帶頭以會宣傳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目的、意義、作用。村“兩委”領導嚴格按照省司法廳的部署,按照圍繞三大目標,完善兩項制度,形成一個機制,抓好五個結合的思路開展工作。即:圍繞農村民主更加健全、黨支部領導的農村基層組織充分發揮作用,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法律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三大目標;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兩項制度;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作用,形成一個符合自治要求的矛盾調節機制;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同實施“云嶺先鋒”工程、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與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相結合,與解決突出治安問題、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相結合,與整頓村容村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與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搞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相結合來開展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基層政權組織作用尤為明顯

查看全文

民主法治村創建過程問題與思考

黨的*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目標,并指出要實現這一目標,必將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中國實際,要實現民主法治,必須面向廣大農村,開展民主法治村建設,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社會和諧。本文根據我縣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以來的工作實踐,對民主法治創建工作作粗淺探討,以期對民主法治村創建工作開展有所裨益。

一、民主法治村創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我縣自1997年開展依法治村工作,1999年全縣農村推行“兩議三公開一監督”制度,*年實施“民主懇談會”,得到時任省委書記張德江的肯定,*年在全省深化農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2003年,根據省、市要求,全縣有計劃地開展以“四民主兩公開”為主要內容的民主法治村創建工作,截至今年8月,全縣276個村有246個村開展創建工作,至今年年底將有95%達到創建要求。通過創建,增強了村民的法制意識,促進了村務管理的規范化,同時,在創建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全縣創建活動開展不平衡。一般是經濟實力較強的村,創建工作比較扎實,并配有專職管理人員,經濟實力相對較差的村或者交通不方便、人口較少的村,由于各方面原因開展得就不夠好。

2、立法超前,而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又相對落后,法律實體要求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差還有一段距離,造成實體法與具體實施產生脫節,加深了農村的各種矛盾特別是村干部與村民的矛盾沖突。

3、村民和村干部的法律素質偏低。村民的素質影響著農村的民主法治進程,當前村民民主素質不良的主要表現是“兩個極端”:一方面,許多村民參與民主選舉不積極,不能正確利用國家賦予自己的選舉權利,對選舉權的行使表現得非常冷漠,以致村民們往往將手中神圣一票隨隨便便投出;另一方面,少數村民對村務過分熱情,過度參與,對村務活動過于要求民主,干擾了村兩委工作的正常開展。如個別村村民監督理財小組,對村務活動中的每一筆開支都進行審核,過于民主,嚴重干擾了村干部正常工作的開展。

查看全文

論以民主法治求社會和諧

去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體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源于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清醒認識,源于對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負責。把民主法治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六條基本特征的第一條,內涵深刻,意義深遠。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民主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當前,我區在社會穩定方面存在著矛盾糾紛增多、治安問題比較突出、社會公共安全隱患較多等一些不和諧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按照“以民主法治求和諧”的要求,切實用民主法治的手段來排憂患、求和諧。

一、民主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基本特點,影響和決定了民主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基礎地位和關鍵作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并不是完全并列的,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和高一個層次,直接決定、制約和影響著其他特征。建設和諧社會的六方面要素,每一方面都與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密切相關。增強群眾的法制觀念,是實現民主法治的基礎。公平正義必須以法治手段為基本保障。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才能做到誠信友愛。既勇于創新又有序發展,才能充滿活力。依法管理依法辦事才能做到安定有序。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應當是民主法治的社會。完全可以說,民主和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支柱。

民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由于實現民主的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和諧狀況。建立在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基礎上的社會,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F代民主政治既是現代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又是現代和諧社會的發展動力。廣大人民群眾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與社會管理,對國家重大事務享有知情權,就各項重大決策和立法建議進行充分表達和交流,就能更好地反映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只有以人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廣泛的力量支持,使社會主義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之源。

法治是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相對人治而言,法治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是國家形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標志。一個不實行法治的國家不可能是現代化國家。國家主要以法律手段來治理國政和進行社會管理,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會關系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處于嚴格依法辦事的狀態,社會調控和管理才能擺脫隨意性和特權,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個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黨章。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又把這一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寫入我國憲法。這標志著我們黨和國家開始全面走上法治的軌道,標志著黨的領導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國家治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也標志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二、我區民主法治建設的現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