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21:35: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木版年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透析木版年畫藝術特質

木版年畫是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華美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所熟悉的畫種,因其在新年時貼換而得名。歲末迎“新正”自古稱為過大年,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都有卜歲餞臘活動,人們把它張貼在門、墻、窗、燈等處,點綴出新年喜慶的氣氛,以此表達祈求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我國木版年畫的主題主要有“辟邪納福”和“歡樂吉慶”兩大類。過去的門神畫雖具有年畫性質,但大部分是手工繪制而成。宋朝是手工業發達、刻版印刷和造紙工藝較為成熟的時代,因此,木版年畫開始出現雕版印刷形式的作品。明朝,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重視文化,對外通商,促進商業繁榮,因此刻版印刷、造紙都有顯著成就,木版年畫至此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清初為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開始學習、吸收漢文化并恢復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木版年畫同時也得到發展,除了大量印刷舊版年畫,還不斷創作出新的體現儒家治民理政之道、反映人民思想愿望的民間年畫,題材更為廣泛,刻工精致優美,用色絢麗,深受百姓的喜愛。當時木版年畫的主要產地有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閩臺地區的漳州、泉州、臺南等地。我國民間木版年畫的表現手法大多是簡樸大方、率直明快、粗獷單純。其人物造型頭部大而身體粗圓,呈福態憨相,色彩鮮艷,多采用原色和補色強烈對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由于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遼闊,以及各區域間的生活條件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形成了各地木板年畫不同的藝術風格特征。筆者擬探析漳州木板年畫的藝術特質并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題材、體裁形式、使用的材料與表現技法及其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初步比較,就教于方家。

一、創制年代久遠

漳州木版年畫始于宋代,興于明永樂年間,清代為鼎盛時期。漳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與臺灣一水之隔,為亞熱帶濕熱海洋性氣候區,四季溫暖,雨量充沛,平原廣闊,花香果甜,是一“天然大溫室”,唐初置州,多種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歷史上中原人士幾次南遷帶來了選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原鄉的民風民俗,不斷地在漳州地區廣泛傳播。宋代是我國手工業發達,雕版和造紙工藝較為繁榮的時代。南宋淳熙《三山志》記載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中元等十三個主要民俗節日,同時在“桃符、鐘馗”條下寫到“書桃符星戶間,掛鐘馗門上,禳厭邪魅。今州人歲暮,畫工市之?!保?](P14)宋代中元節日習俗及年畫在福建及至漳州地區已廣泛存在。明代是漳州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耕地進一步擴大,沿海圍墾、興修水利。隆慶元年(1567年)月港成為我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桅檣林立,賈客云集,貿易航線達47個國家和地區。由此促進漳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同時也給木版年畫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漳州木版年畫的發展。明朝中葉漳州木版年畫已躍居全國主要產地行列。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疆平靖后,漳州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在經濟和文化的推動下,漳州木版年畫的印制與行銷進入了鼎盛時期。楊柳青地處我國河北天津,是我國北方歷史名鎮,據史料記載初名“流口”、“后復口”和“柳口”。金貞祜三年(1214年)置“柳口鎮”為該鎮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為楊柳青。明清時期,此地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交通發達,水運便利,成為我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市肆縱橫,商業繁榮,風景優美,被譽為北方的“小蘇杭”。[2](P237)民俗文化氣息濃郁,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明代楊柳青民間藝人繼承宋元時期繪畫傳統,同時吸收明代木刻版畫等民間藝術,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創作出鮮明、喜氣、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畫。清代楊柳青年畫風格嚴謹,畫面熱鬧,色彩豐富,注重人物刻畫,深受人們喜愛,從清朝雍、乾年間至光緒初年最為風行。

二、題材內容豐富

漳州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閩南地方特色。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門神類:漳州木版年畫門神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尺幅相差較大,以適合不同門戶的需要。其一為武將型:主要有《秦叔寶尉遲恭》、《神荼郁壘》,披盔戴甲,手持金锏,威風凜凜,濃眉虎目,一左一右,相對而立。此類門神多張貼于宅院大門,在漳州民間流傳較廣,成為門神中的主要類型。其二為祈福型:這類門神主要張貼于正廳大門,內容主要有《簪花晉爵》、《加冠進祿》、《天賜平安?!贰度擞毁F春》等,還有尺幅較小的《五虎銜錢》、《魁星春》、《梅花福》等數個品種,主要張貼于廚房門、米缸、箱柜等處。此類年畫反映人們祈求富貴平安、家族興旺、福星高照的愿望。其三為祈財送子型:有表現財神內容的《日日進財》、《招財王》、《財神獻瑞》、《春招財子》等,體現民眾求財盼富的愿望。又有期望添丁為內容的《天仙送子》、《百子千孫》、《年年添丁》、《蓮招貴子》等等。[3](P78-82)此類門神一般貼于新婚房門或內房門。其四為辟邪護宅型:此系貼于民宅門額上,或船艙上,或建新房安梁時貼于梁上,目的在于辟邪驅災,祈求平安。主要有《劍獅》、《姜尚在此》、《八卦》、《天師鎮宅》等,皆屋門神畫,此類形式多樣的門神年畫與楊柳青木版年畫比較,內容更為豐富。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木版年畫運用

一、朱仙鎮木版年畫人物的造型藝術表現特色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以刻版印刷工藝制作的,且一直以來都是師徒傳藝,作坊大批量生產,它的風格和造型與當地的習俗、人文、以及制作技術等緊密相連??v觀朱仙鎮所有的木版年畫,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繪畫精神與其它門類藝術特色在其中的再現,從門神畫到各類題材內容的年畫中,在年畫人物整體造型上,往往可以發現人物一般都呈頭大身小的比例,且人物大多飽滿、壯實。雖然這些都是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的感受及大眾的審美趣味創作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對人物造型用夸張、寫意、變形、抽象等藝術手段來評價。畫面上每個人物的面部大都飽滿,門神武將和英雄人物的臉部則借鑒了戲曲臉譜的表現形式,增加其強悍、威風感。人物面部通常極少著色,五官均由墨線勾勒,線條粗細有間,有聚有散,富有動感。人物的眼睛在面部所占的比例較大,同時也夸大了眼長和眉長,眼角通常上挑,雙眼皮往往著上紅色;眼神刻畫得極其生動,不同的人給人不同的感受。從人物造型上我們可以看出那些民間藝人們在創作過程中遵循了傳統的意象造型觀念:形不似而神似。只要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難從很多年畫類別中辨認出其作。年畫除了人物的造型特色外,色彩也是非常醒目的一個元素。我們可以說色彩的搭配和造型是完全相輔相成的,整幅畫面呈暖色調,鮮艷明朗,對比強烈,雖然用了我們所認為應該避免的黃紫、紅綠對比色,但是在年畫中卻應用的恰到好處,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程度,這點在國內年畫特征中別具一格,它同時也把畫面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的很到位,也從側面體現了河南人民的樸實、大方、樂觀的生活態度。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人物造型特色,尤其是夸張、變形、寫意等藝術手段以及所遵循的傳統繪畫思想對于現代平面設計的圖形創造是很有啟發意義的。除此以外,作為一項民間非物質文化藝術,基于它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可以在保持它原有藝術特征的原則下對其進行新的創造應用,使它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永葆其生命力,讓它一如既往的豐富著人民的生活,這是很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的問題。對此本文將從年畫人物造型方面著手,粗淺的嘗試在當今平面設計中對其進行再創新應用。

二、朱仙鎮木版年畫人物造型再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朱仙鎮木版年畫人物的造型特征獨具一格,其人物的線條塑造、整體比例的定律、五官的刻畫特征以及創作所遵循的傳統繪畫觀念等,不但對現代設計創作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外,而且還可以對它們自身進行新的創造。筆者認為,如果一種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當它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后,且繼續保持它的原本特色單向發展下去,那么,久而久之,這種藝術只能成為眾人的藝術欣賞品,也許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化。所以我們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為它探索不同的發展道路,使它在保持著自身原有風格的同時去積極順應新時代的生活,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筆者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朱仙鎮年畫人物造型進行新的創造和應用的設想。

(一)地方性標志設計

單從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人物造型特色和色彩搭配來看,朱仙鎮木版年畫特色在所有的年畫門類中已具有自身的形象識別功能了,如人物的粗獷、敦厚且極富有幽默感的味道、還有對色彩大膽的對比應用等。由于朱仙鎮是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且又因出版年畫盛名,所以對于朱仙鎮地方性的一些特色產品或地方標志的創作中可以取其年畫人物的造型及色彩并根據標志設計的形式美法則進行設計創作,使它成為地方性標識。這樣不僅重新利用了年畫藝術,而且對于整個地域及藝術也是一種充滿自豪的宣揚。

查看全文

木版年畫藝術文創產品設計研究

【摘要】寶雞鳳翔木版年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包含著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質樸愿望。當前鳳翔木版年畫表現形式單一,不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審美觀念,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巨大阻礙。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需要文化創意產品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從裝飾品、家居用品、文具用品和生活用品這些載體入手,通過紋樣提取、變形、重組的方法對鳳翔木版年畫進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再通過互聯網、新媒體運營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使鳳翔木版年畫文化創意產品實現市場化推廣和價值的開發,從而使鳳翔木版年畫得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鳳翔木版年畫;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研究

一、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的研究背景

(一)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的時代背景

寶雞鳳翔木版年畫起源于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鳳翔縣南肖李村,其發展歷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鳳翔木版年畫取材于民間百姓的真實生活,大量的運用寫實手法進行創作,成為關中歷史風情畫卷和難得的歷史民俗記錄,是中國傳統民間年畫的一大流派。陜西鳳翔木版年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國外的收藏家贊譽其為“東方智慧的結晶”。鳳翔木版年畫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木版年畫市場逐漸被現代新文化所取代,木版年畫逐漸在大眾消費市場消失。新型農民的觀念變化使得他們對木版年畫尤其是門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視和感興趣,膠版印刷技術、電腦制圖技術等對木版年畫的生存構成了很大的沖擊[1]。

(二)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的風格特征及色彩運用

查看全文

木版年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的運用

摘要:中國傳統年畫因受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多種類型,朱仙鎮木版年畫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鎮木板年畫深深地扎根于傳統民間習俗,蘊含著濃郁的民間藝術氣息。將朱仙鎮木板年畫元素作為設計基礎,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該文結合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特點,探討朱仙鎮木版年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方法、開發與設計。

關鍵詞: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創產品;設計

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概述

中國傳統年畫因受地理環境位置、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多種類型,河南省開封市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人物造型生動,具有鮮艷的色彩和張揚的線條。朱仙鎮木版年畫深深地扎根于民間傳統,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在中國傳統年畫之中始終保持著鮮明的特點。將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獨特的元素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于唐朝,經過宋朝、明朝、清朝的發展逐漸興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朱仙鎮木版年畫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今,制作木版年畫的作坊和能完整制作木版年畫的手藝人并不多。作坊的減少、手藝人的缺失,不僅導致傳統工藝在傳承過程中流失,而且導致木版年畫失去了應有的保護,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遇到了一些阻礙。如今,如何較好地保護原有的木版年畫,使木版年畫工藝完整繼承發展下去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其實,朱仙鎮木版年畫本身具有很大的文化優勢,將其獨有的傳統藝術元素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可以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發展。

1.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

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格。具體而言,其藝術特點如下。其一,題材豐富,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民間故事和民俗傳說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根據購買人的不同需求,年畫分為祈福類和辟邪類,應用方式以張貼為主,也有用于焚燒的,但一般較少用到。其二,色彩搭配獨特。中國傳統五色體系是朱仙鎮木版年畫顏色搭配的主要方式,不同色彩的木版年畫使用不同的套版印刷。制作顏料的材料主要來源于傳統中草藥,采用中草藥制作顏料的優點有很多,如,較為環保,年畫不易褪色,即使存放很久依然會保存得很好,等等。木版年畫顏色的搭配具有很強的民間藝術氣息,畫面中所使用的色彩冷暖對比的方式,使畫面效果更具色彩沖擊力,也更加飽滿。其三,構圖飽滿。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畫面較為緊湊,如《天地三界》《賜天大帝》等在畫面上占有大多數空間,人物特點分明,在緊湊的同時不缺乏節奏感,使人覺得意象飽滿又不覺煩瑣。朱仙鎮年畫在構圖布局時還講究對稱,具有較強的均衡美感,如“門花”“對魚”等成偶數分布,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完美和吉祥的寓意。其四,線條粗獷。朱仙鎮木版年畫造型以線為支撐,以畫面進行填充,線面結合,富有美感,從而體現出墨線的重要性。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畫面感,是因為中線的支撐。與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畫相比,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粗獷奔放、剛勁有力的特點,更能體現出中原民族淳樸、厚實之風。

查看全文

木版年畫色彩體系在包裝設計的應用

【摘要】楊家埠木版年畫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優秀組成部分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和獨特的藝術審美,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在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諸多創作要素中,其色彩獨特鮮明、內涵豐富、自成體系,值得關注。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青年視覺設計師以中華文化復興為己任,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強化本土文化傳播意識,以本土優秀文化符號為載體,吸納、傳承、創新,用大量蘊含中國文化意味的優秀視覺設計作品,引領世界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谝陨蟽牲c,開展楊家埠木版年畫色彩體系在國內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楊家埠木版年畫;色彩體系;視覺傳達設計;本土文化符號;商業包裝

一、楊家埠木版年畫概述

年畫是我國特有的并且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它來源于民間,貼近人民生活,生動表現了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楊家埠木版年畫將技術工藝與勞動人民的審美要求相結合,采用傳統的制作方式,將高純度的色彩、粗獷有力的線條和人民的審美特點進行融合,從而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年畫作品。數輩藝人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逐漸形成了具有楊家埠地域文化特色的年畫形式。研究它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能對當代視覺傳達設計產生積極影響。

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色彩體系

色彩是表現藝術作品的藝術特色和精神內涵的手段之一。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色彩具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它不受制于自然形象本身的色彩,而是在中國傳統色彩觀念的影響下,通過提煉概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色彩體系。楊家埠木版年畫重視原色,配色直接簡單,常使用純度較高的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紫色進行配色,整體色系偏向暖色,整體畫面表現出溫暖舒適的氛圍。顏料多取材于自然,經過年畫藝人多年的配比實踐和經驗總結,逐漸形成了精準的配比比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配色體系。楊家埠流傳著“紅間黃,喜煞娘”的民間俗語,故而木版年畫的色彩常采用這兩種色調進行搭配。楊家埠木版年畫中常使用的紅色不僅僅代表著熱情和紅火,也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黃色則是代表著民眾對豐收的渴望。楊家埠木版年畫擅用多種顏色進行搭配,使其色彩均衡,并通過使用大色塊或者減小單色的填色面積,增加畫面的穩定感,使畫面整體效果更加突出。同時由于手工套色印刷工藝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年畫的色彩運用并不能十分豐富,因而楊家埠木版年畫更加注重常用色彩的搭配使用,在色彩搭配中取得平衡。在不降低色彩純度和明度的情況下,將主體色彩的填色面積進行擴大,將飽和度較高的色彩穿插其中,達到和諧平衡的視覺效果。傳統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而成的,是人類的精神依托和情感歸宿。[1]楊家埠木版年畫在色彩上常使用飽和度較高的顏色,展現了大眾在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審美傾向。楊家埠木版年畫運用艷麗、醒目、單純、對比強烈的色彩,展現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楊家埠木版年畫將人們的審美傾向及美好期盼融入到作品中,其中不僅包括辟邪祈福,還包括人們對莊稼豐收、家庭和睦、生意興隆等的追求。楊家埠木版年畫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既使用了中國的傳統色彩,又通過色彩更好地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方文化表現了出來。

查看全文

淺析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分析

摘要:民間文化是生活化、世俗性、大眾化的文化,與我國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民間美術是我國民間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運用與民間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一致性。楊家埠木版年畫更是民間美術色彩運用的代表,因此,本文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例,闡述了基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美學形成背景,敘述了基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發展過程及美學特征,并根據楊家埠木版年畫中美術色彩美感表現,對中國民間美術在現代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楊家埠

木版年畫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代表的中國民間美術體系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其色彩內涵獨特,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及現代民眾對美的追求,而且蘊含了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理念。通過對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代表的中國民間美術色彩進行分析,可以將其作為本土藝術源泉,為新時期民族藝術不斷發展優化提供內在驅動力。因此,為了更好地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民間美術文化精髓,對中國民間美術色彩進行適當分析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基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形成背景

楊家埠木版年畫主要來自山東省濰坊市,是我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楊家埠木版年畫起源于明代,于清代初期興盛,清代末年達到鼎盛。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工藝講究、題材豐富,通過高純度原色與艷麗色彩對比,充滿了濃郁的民土氣息和吉慶、平和的民間情趣。楊家埠木版年畫因其特殊地域位置及發展歷史,在制作工藝、色彩美感、構圖形式等方面自成一體,達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形態體系的統一,被譽為民間美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1]。

二、基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發展過程

查看全文

木版年畫在包裝設計的作用

摘要:分析傳統木版年畫在包裝設計領域中的應用,通過把木版年畫的色彩、圖案、構成方式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以此提高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認可度。通過文獻收集法和案例分析法來分析。木版年畫與現代包裝設計相融合,不僅能提升包裝的文化品質,增強產品競爭力,更能發揚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把傳統文化的木版年畫運用到設計中,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民族自信心的發揚。

關鍵詞:木版年畫;包裝設計;色彩;圖案;構圖

木版年畫是傳統的民間藝術,綿延千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它所蘊含的祈福迎祥的表現形式,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木版年畫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分布地區十分廣泛,并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形成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木版年畫。雖然年畫風格多樣,但是他們都代表著吉祥寓意的表現形式,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逢年過節的裝飾用品,還是現代設計中的寵兒,特別是“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包裝是建立在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一個有力橋梁,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是對品牌理念、產品特性、消費心理的綜合反映?!盵1]而在現代設計中,將傳統的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融入到包裝中,不僅能提高包裝的文化品質,還能增強包裝設計的親和力,同時還喚起消費者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回憶。所以,“民間年畫包裝設計的視覺表現是一個借鑒傳統文化,保留年畫藝術的韻味和特色,融合現代設計思想,帶有時代特征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在現代經濟客觀環境下,結合人們新的生活方式、思維導向和情感表達,在視覺表現上從語義、形式、功能等方面進行分解、重構的過程?!盵2]把這樣的傳統文化載體運用到現代包裝中,不僅能夠讓傳統民間藝術回歸大眾視野,更能夠展現出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一、木版年畫色彩在包裝中的運用

色彩在包裝設計中是最直觀的表現?!俺晒Φ纳蔬\用,可以表述出內容豐富的視覺語言,也能最早、最直接地觸動消費者的反應,刺激消費欲望?!盵3]由于各地社會、歷史、經濟等因素的不同,色彩也被賦予一定的內涵,更會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不同的顏色所造成的視覺心理感受也具有明顯差異。因此,利用木版年畫的傳統色彩,通過包裝色彩的情感象征以及色彩對人的視覺心理影響,能夠有效地沖擊消費者的視覺心理,達到視覺與心理的共識,提升消費者對包裝的認可度。木版年畫的色彩是在民間審美心理和文化觀念下產生的,它根植于民間,通常以紅、黃、藍、黑、白五色為基礎,體現出我國傳統的“五色觀”。年畫在色彩的運用中,體現出一種民族性特點,創作的時候圍繞著民間口訣,如“紅間黃,喜煞娘”、“紅搭綠,一塊玉”可以看到木版年畫色彩運用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對比色的運用。所以在現代的包裝設計中,巧妙地把傳統“五色”與對比色運用在包裝中,能夠達到很好的設計效果。如紅配黃,紅色熱烈蓬勃,象征生命力與吉祥美滿;黃色色彩明度高,象征光明。兩色放在一起“紅黃鄰近色對比又使畫面亮堂、喜人,讓人感到成熟和收獲的喜悅,這也正是民眾期盼收獲、幸福、安康的心理色彩?!盵4]將這種色調運用在喜慶生活用品、節日用品和傳統禮品包裝中,能夠深入到消費者的審美心理中,與消費者達到共鳴。圖1為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禮品包裝,包裝中是以朱仙鎮年畫圖案為裝飾,在色調上以大面積的朱紅色和明黃色為主色調,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渲染出歡快祥和的熱鬧氛圍。黑白的中性色運用恰到好處,與高明度的飽和色進行互補達到調和,使色彩平衡、和諧,更突出了色彩主體。河南朱仙鎮木板年畫文創包裝盒的包裝運用,既有鮮明的傳統特色,又有現代設計感,很好地將年畫的色彩特征融入到現代包裝中,傳達了禮品包裝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再如蘇州肯德基餐廳的一系列餐具包裝,如圖2。設計師將蘇州桃花塢的經典年畫圖案印在餐具上,色彩以大面積的明黃色為主,鮮活跳躍,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視覺上給人歡樂活潑、生機勃勃的感覺,正好與肯德基餐廳的快餐品牌效應不謀而合。餐具包裝上還配以紅色、藍色、白色的文字,對比的冷暖色彩運用,具有活躍的氣氛,畫面色彩更加協調。此包裝的運用,在對比的冷色暖色的搭配下,剛柔并濟,使色彩得到均衡互補,不僅提升了包裝的視覺層次,更充分體現了傳統年畫的色彩特征。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運用傳統的木版年畫進行色彩搭配,不僅能夠抓住傳統民間藝術的色彩特征,更能夠符合消費者的傳統審美心理,引起消費者情感的共鳴,更能增加包裝的辨識度,使其脫穎而出,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

二、木版年畫圖形在包裝中的運用

查看全文

融媒時代非遺文化傳播方式

摘要:在融媒技術推動下,非遺文化的傳播方式不斷革新,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移動傳播平臺風起云涌,5G網速的提升與流量資費的下降,促使移動終端遠超傳統路徑,成為傳播的主流。非遺文化的傳播方式要緊貼時代,合理利用移動媒體的各種優勢,發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引入多元流量,以簡潔、高效的切入方式推動非遺傳播生態化。另一方面,非遺文化還應加強與受眾之間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發展高粘性的非遺“鐵粉”,編輯優質的視頻、推文,組建專業的直播陣營,從方式、路徑、內容、視覺等多個方面合力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發展。

關鍵詞:融媒時代;非遺文化;木版年畫;朱仙鎮;傳播

融媒時代,移動平臺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路徑,網速的提升帶動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數據資費的下降促生了諸多的移動流量池,可移動、視聽、交互、分享的信息界面成為目前網絡傳播的主流。信息的固定推送與流量的后期發酵不斷更新著人們的感受與認知,傳統的傳播渠道正在向便捷高效的集群式服務性傳播方式轉變。實際來看,新媒體技術集合多元傳播功能,將信息的搜集整理、編輯制作、傳播反饋融為一體,使人們僅靠點擊便能瀏覽參與各種資源。信息技術的空前發展推動各個領域的與時俱進,而非遺文化的傳播還沒有完全與移動端口相對接。本文結合對非遺傳播的現狀,以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為案例,對當前非遺文化主要的傳播路徑進行對比分析,反思其欠缺與困境,嘗試建構新媒體技術下非遺文化傳播的多元方式。

一、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當前的傳播路徑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久遠影響較廣,在工藝上,主要包括起稿、畫版、雕版、設色、套印等過程,機器印刷出現后,由于傳播不暢銷路短缺,逐漸走向沒落,而今急需傳承與保護。中國木版年畫最早的傳播方式就是沿街張貼售賣,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圖》中,開封王家紙馬店門前的門神畫清晰可辨。木版年畫的傳播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題材內容的傳播,主要包括歷史人物與風俗故事;二是創作形式的傳播,即數百年來人們對年畫人物的造型特征、裝飾技法、設色規律的文化認同;三是制作工藝與作品的傳播,主要包括對年畫的雕版、套印、宣傳、展示、研討、銷售,等等。作為特色的非遺文化,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急需人們關注與挖掘,在傳播、傳承與保護一體化的進程里,傳統的傳播路徑面臨著新媒體科技帶來的諸多挑戰。

(一)廣電與紙媒傳播

查看全文

金華木版年畫在藝術設計教學的運用

摘要:本文旨在從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出發,通過對金華木版年畫藝術特色、歷史流傳的深入調研,發掘其精湛的木刻技術和濃烈的年畫色彩。通過對現代高校內藝術設計教學的廣泛研究,以期將金華木版年畫技藝的傳承與現代高校藝術教學相聯系,達到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民間傳統技藝的“珠聯璧合”,促進兩者共同發展。

關鍵詞:金華木版年畫;藝術設計;高校教學;運用

目前,中國社會面臨的是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嶄新局面,面對這一局面,我國高校在藝術設計教學領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也出現諸多挑戰和問題。要使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行業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勇立潮頭,需要我國高校創新教學模式、推陳出新,整合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發掘其價值并高效運用。金華木版年畫這一極具藝術價值的傳統工藝不失為一種珍貴的教學資源,高校應當關注該資源的藝術特色并將其引進藝術設計教學之中加以合理利用,以最大程度的體現金華年畫的時代價值。

一、在欣賞中領會年畫之美

在高校藝術設計課堂上,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將具有藝術特色和歷史積淀的資源有的放矢的分享給學生。在學生對金華木版年畫進行了解時,教師首先可以系統地為學生介紹一下金華木版年畫的歷史,之后可以指點學生在圖書館、博物館、網絡上對金華年畫開展資料查詢搜集,并將查閱所獲信息帶到課堂上進行全班同學互相探討,這樣既可增進學生對年畫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年畫藝術的熱愛和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使學生樂于接受其與藝術設計課的結合,也通過這種方式增強了學生們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然后,教師再運用質樸的語言和飽滿的情懷向學生們講述金華年畫的歷史沿革及發展歷程,對不同年畫所蘊含的各具特色的格調和線條、色彩和造型為學生們展開別開生面的講解和分析,以這種形式使學生們對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瑰寶獲得更細致的了解和感受,讓學生們更加對金華年畫的創作工藝、藝術特征、繪制形式等充滿興致。

二、在實地考察中領會金華木版年畫藝術

查看全文

經濟因素對藝術品的影響綜述

作者:李振單位: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藝術品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伴隨著明末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中國藝術品市場也興旺發展起來。在旺盛的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作為中國民俗藝術消費品的年畫得到迅猛發展。天津楊柳青作為我國古代年畫的原產地之一,其木版年畫的藝術語言深受蘇州桃花塢等全國其他地區年畫的影響,但是,楊柳青年畫無論是題材選擇、描繪樣式還是生產工藝等,完全是適應市場的需求的結果。

一、市場需求是年畫生產的主因

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俗藝術品,門神主要貼于傳統建筑大門的門板兩側,主要有“驅鬼辟邪”和“祈福迎祥”兩類門神,包括捉鬼門神、武將門神、祈福門神等等。春節貼年畫成為一項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①清代李光庭在道光年間《鄉言解頤》一書中,談到春節貼楊柳青年畫時說“: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雹诰薮蟮氖袌鲂枨笠脖厝淮呱四戤嫷拇蟀l展,為了擴大年畫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全國各地紛紛采用木版印刷年畫,其中以河南開封、四川綿竹、福建泉州、江蘇蘇州、山西臨汾、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縣等地產品最著名。

楊柳青木版年畫始于元末明初,到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可直達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清代中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三十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各地商客絡繹不絕,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楊柳青鎮雖年畫作坊林立,但資金雄厚、雇工眾多、畫版滿屋充棟者,只有戴廉增和齊健隆兩家。據記載,齊、戴兩家作坊,各有畫案50多個,雇工200多人,每年生產用紙2000件,每件500張,產品不下百萬幅。③楊柳青年畫的銷路很廣,其中,戴廉增還把年畫分號開到了北京崇文門外打磨廠和沈陽小西關萬壽寺。由于楊柳青年畫的產量大、銷路廣,給年畫生產者帶來豐厚利潤,民間諺語就有“當行、當行,抵不住一個畫行”之說。20世紀初,隨著機器印刷在中國出現,楊柳青木版年畫無法與質高價廉的機印年畫進行競爭,在上世紀30年代末,木版年畫退出歷史舞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成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楊柳青畫社,專門從事年畫的創作、生產和發行等工作,由于采用機器印刷,大大降低了楊柳青年畫的生產成本,同時,由于銷售渠道的暢通,楊柳青年畫行銷全國,1956年出版近900種,發行9000多萬張,1962年出版近千種,發行2億多張。改革開放以后,1985年出版達到10566萬張,占當年全國年畫總產量的15%,④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年畫生產豐厚的利潤是推動年畫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楊柳青年畫豐富多彩的題材滿足了市場多樣性需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