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木版年畫藝術特質
時間:2022-06-01 10:04:00
導語:透析木版年畫藝術特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木版年畫是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華美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所熟悉的畫種,因其在新年時貼換而得名。歲末迎“新正”自古稱為過大年,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都有卜歲餞臘活動,人們把它張貼在門、墻、窗、燈等處,點綴出新年喜慶的氣氛,以此表達祈求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我國木版年畫的主題主要有“辟邪納福”和“歡樂吉慶”兩大類。過去的門神畫雖具有年畫性質,但大部分是手工繪制而成。宋朝是手工業發達、刻版印刷和造紙工藝較為成熟的時代,因此,木版年畫開始出現雕版印刷形式的作品。明朝,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重視文化,對外通商,促進商業繁榮,因此刻版印刷、造紙都有顯著成就,木版年畫至此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清初為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開始學習、吸收漢文化并恢復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木版年畫同時也得到發展,除了大量印刷舊版年畫,還不斷創作出新的體現儒家治民理政之道、反映人民思想愿望的民間年畫,題材更為廣泛,刻工精致優美,用色絢麗,深受百姓的喜愛。當時木版年畫的主要產地有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閩臺地區的漳州、泉州、臺南等地。我國民間木版年畫的表現手法大多是簡樸大方、率直明快、粗獷單純。其人物造型頭部大而身體粗圓,呈福態憨相,色彩鮮艷,多采用原色和補色強烈對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由于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遼闊,以及各區域間的生活條件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形成了各地木板年畫不同的藝術風格特征。筆者擬探析漳州木板年畫的藝術特質并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題材、體裁形式、使用的材料與表現技法及其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初步比較,就教于方家。
一、創制年代久遠
漳州木版年畫始于宋代,興于明永樂年間,清代為鼎盛時期。漳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與臺灣一水之隔,為亞熱帶濕熱海洋性氣候區,四季溫暖,雨量充沛,平原廣闊,花香果甜,是一“天然大溫室”,唐初置州,多種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歷史上中原人士幾次南遷帶來了選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原鄉的民風民俗,不斷地在漳州地區廣泛傳播。宋代是我國手工業發達,雕版和造紙工藝較為繁榮的時代。南宋淳熙《三山志》記載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中元等十三個主要民俗節日,同時在“桃符、鐘馗”條下寫到“書桃符星戶間,掛鐘馗門上,禳厭邪魅。今州人歲暮,畫工市之?!保?](P14)宋代中元節日習俗及年畫在福建及至漳州地區已廣泛存在。明代是漳州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耕地進一步擴大,沿海圍墾、興修水利。隆慶元年(1567年)月港成為我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桅檣林立,賈客云集,貿易航線達47個國家和地區。由此促進漳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同時也給木版年畫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漳州木版年畫的發展。明朝中葉漳州木版年畫已躍居全國主要產地行列。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疆平靖后,漳州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在經濟和文化的推動下,漳州木版年畫的印制與行銷進入了鼎盛時期。楊柳青地處我國河北天津,是我國北方歷史名鎮,據史料記載初名“流口”、“后復口”和“柳口”。金貞祜三年(1214年)置“柳口鎮”為該鎮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為楊柳青。明清時期,此地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交通發達,水運便利,成為我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市肆縱橫,商業繁榮,風景優美,被譽為北方的“小蘇杭”。[2](P237)民俗文化氣息濃郁,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明代楊柳青民間藝人繼承宋元時期繪畫傳統,同時吸收明代木刻版畫等民間藝術,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創作出鮮明、喜氣、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畫。清代楊柳青年畫風格嚴謹,畫面熱鬧,色彩豐富,注重人物刻畫,深受人們喜愛,從清朝雍、乾年間至光緒初年最為風行。
二、題材內容豐富
漳州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閩南地方特色。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門神類:漳州木版年畫門神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尺幅相差較大,以適合不同門戶的需要。其一為武將型:主要有《秦叔寶尉遲恭》、《神荼郁壘》,披盔戴甲,手持金锏,威風凜凜,濃眉虎目,一左一右,相對而立。此類門神多張貼于宅院大門,在漳州民間流傳較廣,成為門神中的主要類型。其二為祈福型:這類門神主要張貼于正廳大門,內容主要有《簪花晉爵》、《加冠進祿》、《天賜平安?!贰度擞毁F春》等,還有尺幅較小的《五虎銜錢》、《魁星春》、《梅花福》等數個品種,主要張貼于廚房門、米缸、箱柜等處。此類年畫反映人們祈求富貴平安、家族興旺、福星高照的愿望。其三為祈財送子型:有表現財神內容的《日日進財》、《招財王》、《財神獻瑞》、《春招財子》等,體現民眾求財盼富的愿望。又有期望添丁為內容的《天仙送子》、《百子千孫》、《年年添丁》、《蓮招貴子》等等。[3](P78-82)此類門神一般貼于新婚房門或內房門。其四為辟邪護宅型:此系貼于民宅門額上,或船艙上,或建新房安梁時貼于梁上,目的在于辟邪驅災,祈求平安。主要有《劍獅》、《姜尚在此》、《八卦》、《天師鎮宅》等,皆屋門神畫,此類形式多樣的門神年畫與楊柳青木版年畫比較,內容更為豐富。
(二)風俗節令類:閩南漳州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風尚習俗,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具有閩南特色的風俗年畫,大致有:其一、燈畫、紙扎畫。以配合民俗活動形式而用,幾乎全年月月有之,其迎神結紙花燈的習俗五花八門,其中有:人物類如《奉祀仙女》、《飛天仙女》、《四聘圖》等;故事類如《富貴壽考》、《李淵救駕》、《皇都市》等。而用于裝飾花燈的圖案,按其內容進行設計,多以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為主,甚至有些圖案亦可供紙扎“靈厝”裝飾,同時還作為墻窗裝飾使用,內容豐富應用廣泛;其二、世俗故事年畫。此類年畫多采用民間傳說以及漳州地方戲曲故事,又包含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孟姜女》、《說唐前后本》、《反唐前后本》、《二十四孝》、《陳三五娘》、《封神演義》、《荔枝記》等;[4](P45-47)其三、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如《九流圖》、《老鼠嫁女》等;其四、寓教于樂兼備識字功能的年畫,如《葫蘆苯》是閩南一帶一種古老的民間文字游戲,深受民眾喜愛。
(三)祭祀和宗教類:祭拜神靈年畫,源自于古漳州有著多神崇拜的宗教觀念,其內容主要有《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司命灶君》、《關公》、《觀音》等等。在寺廟宗教活動中,宗教類年畫的主要表現內容,如《福祿壽喜》、《四季花開》等,專供寺廟做功德使用;而紙馬花樣更多,民間主要用于敬天、求財、驅鬼和保平安,常見的有《財子壽》、《三星圖》、《天公金》、《改年經》等等。鼎盛時期的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各類題材和品種多達兩百多種,形式多種多樣,其功能在于滿足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楊柳青年畫的題材也甚為豐富,大多以仕女、娃娃、神話傳說、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門神、山水、花鳥等為題材,民間過年用于裝飾居室專用,增添年節熱鬧吉慶的氣氛,多采用寫實寓意的表現手法,畫面典雅別致,清新秀麗,如《五子奪蓮》、《麒麟送子》、《五谷豐登》等等,皆受人們的喜愛。反映人民大眾對幸福生活的祈求,如《富壽平安》、《萬象更新》等年畫。其中,大多內容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漁婦》、《慶賞元宵》、《莊稼忙》、《漁家樂》、《秋江晚渡》等年畫。而門神畫題材較少,主要有《鐘馗》、《關公、張飛》、《程咬金、羅成》、《秦叔寶、尉遲恭》等武將形象,延續至今。楊柳青年畫采用現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藝術風格亮麗
與楊柳青木版年畫寫實的細膩的風格相比,漳州木版年畫的主要藝術特征是:清新淡雅、亮麗雅致,以廣大農民欣賞的粗獷、夸張、設色大紅大綠的“農村風格”為基礎,揉進某些城鎮的商品經濟元素,同時又兼有東南沿海古樸、神秘的閩南文化特征,形成了漳州木版年畫獨特裝飾藝術風格。在構成上除了飽滿、對稱統一等年畫無拘無束的裝飾形式等鮮明特點外,還具有多種構圖形式,如《廟會圖》采取“散點透視”方法,以漫視和多視域的組合形態,將人物景物有機組合在一個畫面,達到了廣視博取、隨心所欲、縱橫經營的裝飾效果。線條作為民間木版年畫整體形式美的骨架,體現了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藝人擅長運用粗細、長短、曲直線條相結合的方法,在表現不同的畫面效果下功夫,畫面上的線條剛柔相濟,疏密有致,體現出刀味和木味的自然效果,整個畫面線條極富運動感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漳州木版年畫色彩則是濃艷中呈厚實,亮麗中呈大氣的地域裝飾風格。楊柳青的人們講述木版年畫藝術時稱:“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5](P383)年畫風格吸收宮廷畫院繪畫風格,素雅柔和、華麗精巧、線條流暢。年畫作品不但滿足平民百姓的精神需要,同時也要滿足封建士大夫們的的審美需求。特別是鄉村婦女繪制年畫,更為細膩雅致。楊柳青年畫的創作有一套“畫訣”,即“金人物,玉花卉、模湖不盡是山水。富道釋,窮判官,輝煌耀眼是神仙。靈美人,呆番夷,兇顏惡面是鬼卒?;钕x魚,死蔬果,天宮玉闕是宮室。彩走獸,墨竹蘭,朱墨二色畫蝠判”[5](P386)此畫訣世代相傳。清初年畫構圖以人物為主,注重人物神態,背景較為簡單,顏色增多。清中葉,楊柳青年畫的畫面,人物增多,背景加重,趨向繁榮熱鬧的場面,色彩柔麗嫵媚,如《麟吐玉書》、《功名利祿》等。構圖上,有時鑒于場面大,人物多,為了分清遠近、層次,采用“賓主虛實,聚離分散”的方法,色彩采用加粉或者描金,色調絢麗典雅,尤其是人物開相,需用手工暈染十多次。裝裱后,宛如工筆人物畫,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用料技法嫻熟
漳州木版年畫的制作,先是在木板上畫稿、雕刻、分色版和線版,而后以“饾版”套印。在印制方法上與其它地方不同,雖采用多版套色印刷,但它是運用水印與粉印相結合的方法。先印色版,后印線版,而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先制線版。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是在色紙上套印各種粉色,底紙都使用色紙,大部分是紅色作為底紙。年畫所用的紙色都是民間染紙作坊自家制作的,品種有大紅、朱紅、桔紅等,并用萬軍紅紙印“粗神”、玉扣紙印“紉神”,通常使用黑色紙印制供寺廟做“功德”和“紙扎鋪”等民俗所用,這些手法為楊柳青年畫所沒有的,也為其他地區所罕見。本色紙運用于各種燈具及居家裝飾的年畫,在色紙上套印各種粉色,產生厚薄不一肌理效果,猶如刺繡,又如同“西洋畫”那種厚重、沉著的美感,別具一格。漳州木版年畫所用顏料也很講究,大部分是采用礦物質,許多顏料都是自行研制,如采用當地白嶺土、大模粉加工成白顏料。
漳州木版年畫很注重調色。調制顏料時常常根據色相添加一些白粉來降低純度,以防龜裂,必須在白粉里面加膠和礬,令其產生厚重感,還滲入?;匣虮?、米漿使畫面產生立體感和光澤度。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大致是:“勾、刻、刷、畫、裱。”畫稿刻版套印大致和我國其它地方年畫相同,只是后期手工彩繪所費工序最多,獨具特色。勾描:一般采用老一輩畫師畫稿,后期還采用上海名家的仕女人物畫稿,別具一格。畫稿創作都是由畫師完成,整個構思是關鍵,要做到“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厭”??贪?采用當地產的杜梨木,木質細膩緊湊便于雕刻。線條極其講究,首先最難的是臉和手,要刻出神情。其次是人物衣紋,要有靈動飄逸感。最后背景要刻出虛實層次變化。套印:根據畫面需要進行不同顏色套印,套印顏色有章丹、大紅、赭石、老綠、佛青等。彩繪:這道工序有別于漳州木版年畫的技法,是花費時間最長也是最復雜細膩的過程。首先是把“畫坯子”用礬膠水裱在墻上或木門上,要求平整,不能有空隙,然后畫師手持大小不一的筆,沾不同顏色采用平涂,先畫臉然后開眼,再上下左右染色,一幅畫最短也要好多天才能完成。裝裱:這是最后一道工序。與傳統方法一樣,分為托裱、畫軸、鏡心、冊頁等。楊柳青木版年畫所用紙張顏料過去均用國產傳統材料,年畫光彩照人,色彩鮮艷,經久不變。清末及后來為了節省,一大部分從國外進口,價格較低廉,紙張一般采購日本的洋粉簾紙,比較脆而薄。顏料一般也采用進口廉價顏料,易褪色,缺失傳統年畫富麗堂皇之感染力。
五、流傳區域廣泛
漳州木版年畫流傳及影響區域主要在我國閩西南地區、廣東、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地區)。據文獻記載,自唐末就有漳州居民到南洋群島經商,自宋以來漳州人大量到臺灣地區墾殖并定居,傳統的漳州民俗也隨之傳入各地,根深葉茂。據統計,臺灣地區總人口的83%是閩籍,其中漳籍占35.2%左右,[6](P139)因此臺灣地區的木版年畫銷入量遠遠大于東南亞各國。每次成交量都是成千上萬對。到了乾隆初期,臺灣地區開始雕木版印刷年畫,其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大部分從漳州木版年畫直接移植,充分體現海峽兩岸親緣與文緣。楊柳青木版年畫在我國北方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銷路廣達新疆等邊遠地區。楊柳青年畫流入宮中后,深受達官貴人喜愛。在民間更為盛行,當時一些年畫產地如武強和濰縣也仿造楊柳青年畫制品,冒充楊柳青年畫銷售,同時他們年畫也注入楊柳青年畫的藝術風格,可見楊柳青年畫的藝術魅力。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不同地區年畫均源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既有相同也有迥異之處。從藝術風格看,漳州木版年畫采用多版套色,水印和粉印相結合,先印色版,后印線版,大致分“紅貨”、“黑貨”兩大類。底紙大部分都采用色紙,其風格艷烈中呈厚實,亮麗中呈大氣,獨具閩南地方的裝飾風格。楊柳青年畫前期工序與漳州木版年畫大致相同,也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后期制作與漳州木版年畫迥異,需要花費很多工序進行手工彩繪,其畫面,線條優美,華麗精巧,素雅柔和,裝裱完成如一幅精美“工筆重彩”畫。在題材內容上,漳州木版年畫題材內容廣泛,具有我國傳統題材,又有閩南地區本土風俗的題材。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內容多以仕女、娃娃、神話傳說為主。漳州木版年畫在我國東南沿海和臺灣島,以及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影響很大。楊柳青木版年畫則在我國北方地區流布廣泛、影響深刻。通過上述比較研究,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明確時代對美術工作者和文史研究者提出的要求:除了傳承和保護人民大眾創造的文化遺產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挖掘其藝術價值,從中吸取精華,創造出具有地域性,時代性、民族性的藝術作品,讓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 上一篇:氣象事業跨越發展經驗交流
- 下一篇:氣象局長在黨組學習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