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21:28: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尼克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尼克松緩和戰略探究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尚未散盡,冷戰的帷幕就在東西方之間徐徐拉開,美蘇抗衡成為戰后幾十年國際關系的主體特征。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它以軍事實力作為遏制蘇聯的首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面臨從世界權力頂峰到相對削弱的轉折時期,過去的強硬遏制戰略已難以奏效。到尼克松總統執政時期,為了有效地與蘇聯抗衡,便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緩和戰略。本文試圖在蘇聯解體這一重大事件發生后,重新評價尼克松政府的緩和戰略。

一、現實的趨利選擇

1969年1月尼克松執政伊始,美國世界戰略賴以運行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尼克松政府面臨著重大而艱難的抉擇。

首先,美蘇之間軍事力量對比呈現新態勢。60年代末,美蘇戰略武器相對均衡。1969年,美國共有陸基洲際導彈1054枚,蘇聯達到1050枚。1970年,美國繼續保持原數,而蘇聯的洲際導彈則增至1300枚。(注:轉引自資中筠主編:《戰后美國外交史》下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598頁。)到1972年美蘇戰略武器包括洲際導彈、潛艇發射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數量,蘇聯2167件,美國2165件。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和準確性處于領先地位,蘇聯在運載工具和投擲重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注:轉引自王家福:《國際戰略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336頁。)可見,美蘇軍事實力基本處于均衡狀態。有鑒于此,尼克松在戰略核力量方面,提出以“充足論”代替優勢論,即均衡數量與質量,以確保美蘇雙方戰略效能的均衡。另一方面,尼克松賦予美國外交戰略以新的面容,他認為必須改變以強硬對抗的方式與蘇聯競爭,主張以談判代替對抗,他說“美國需要一個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

其次,國際戰略格局呈現新局面,世界范圍內維護和平的力量有了重大發展。60年代之前,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主角是美蘇兩國。此后,西歐、日本、中國的力量和影響不斷增強,美蘇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應付裕如地擴張爭霸。加之,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洶涌澎湃,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強烈要求緩和國際局勢,反對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這對美蘇赤裸裸的強權政治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震撼力量。一向自詡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美國,也需要有一種相應的姿態。

第三,越南戰爭使尼克松政府面臨國內巨大的政治壓力。持續多年的越南戰爭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一場全面危機,美國國內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越南戰爭已使美國社會繃緊到了崩潰的邊緣,并把自杜魯門最初在1947年宣布了遏制主義以來逐漸形成的對冷戰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保ㄗⅲ海溃┑ぁた嫉峦枺骸墩撁捞K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5—66頁。)尼克松政府成為“戰后這一代第一個不得不在沒有全國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來處理它的外交政策的政府?!保ㄗⅲ海溃┖嗬せ粮瘢骸栋讓m歲月》第1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頁。)而且,從6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美國應該集中力量搞好國內問題,一股新孤立主義思潮隨之衍生。新孤立主義者主張盡可能多地削減軍費,減少美國在海外承擔的義務。尼克松任職時只有不足10%的美國人贊成增加防務費用,而肯尼迪執政初始這個數字為70%。(注:“ColdWarPatriotandStatesman:RichardM.Nixon”,EditedByLeonFriedmanAndWilliamF.Levantrosser,GreenwoodPress,1993,p161.)尼克松政府既要同新孤立主義思潮做斗爭,以防止出現輕率地遷就蘇聯的傾向,又不得不在國會及公眾的強大壓力下,削減防務開支。從這個意義上說,尼克松實施緩和戰略也是受民意的趨動。

查看全文

尼克松緩和戰略探討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尚未散盡,冷戰的帷幕就在東西方之間徐徐拉開,美蘇抗衡成為戰后幾十年國際關系的主體特征。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它以軍事實力作為遏制蘇聯的首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面臨從世界權力頂峰到相對削弱的轉折時期,過去的強硬遏制戰略已難以奏效。到尼克松總統執政時期,為了有效地與蘇聯抗衡,便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緩和戰略。本文試圖在蘇聯解體這一重大事件發生后,重新評價尼克松政府的緩和戰略。

一、現實的趨利選擇

1969年1月尼克松執政伊始,美國世界戰略賴以運行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尼克松政府面臨著重大而艱難的抉擇。

首先,美蘇之間軍事力量對比呈現新態勢。60年代末,美蘇戰略武器相對均衡。1969年,美國共有陸基洲際導彈1054枚,蘇聯達到1050枚。1970年,美國繼續保持原數,而蘇聯的洲際導彈則增至1300枚。(注:轉引自資中筠主編:《戰后美國外交史》下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598頁。)到1972年美蘇戰略武器包括洲際導彈、潛艇發射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數量,蘇聯2167件,美國2165件。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和準確性處于領先地位,蘇聯在運載工具和投擲重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注:轉引自王家福:《國際戰略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336頁。)可見,美蘇軍事實力基本處于均衡狀態。有鑒于此,尼克松在戰略核力量方面,提出以“充足論”代替優勢論,即均衡數量與質量,以確保美蘇雙方戰略效能的均衡。另一方面,尼克松賦予美國外交戰略以新的面容,他認為必須改變以強硬對抗的方式與蘇聯競爭,主張以談判代替對抗,他說“美國需要一個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

其次,國際戰略格局呈現新局面,世界范圍內維護和平的力量有了重大發展。60年代之前,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主角是美蘇兩國。此后,西歐、日本、中國的力量和影響不斷增強,美蘇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應付裕如地擴張爭霸。加之,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洶涌澎湃,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強烈要求緩和國際局勢,反對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這對美蘇赤裸裸的強權政治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震撼力量。一向自詡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美國,也需要有一種相應的姿態。

第三,越南戰爭使尼克松政府面臨國內巨大的政治壓力。持續多年的越南戰爭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一場全面危機,美國國內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霸侥蠎馉幰咽姑绹鐣嚲o到了崩潰的邊緣,并把自杜魯門最初在1947年宣布了遏制主義以來逐漸形成的對冷戰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注:(美)丹·考德威爾:《論美蘇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5—66頁。)尼克松政府成為“戰后這一代第一個不得不在沒有全國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來處理它的外交政策的政府?!保ㄗⅲ海溃┖嗬せ粮瘢骸栋讓m歲月》第1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頁。)而且,從6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美國應該集中力量搞好國內問題,一股新孤立主義思潮隨之衍生。新孤立主義者主張盡可能多地削減軍費,減少美國在海外承擔的義務。尼克松任職時只有不足10%的美國人贊成增加防務費用,而肯尼迪執政初始這個數字為70%。(注:“ColdWarPatriotandStatesman:RichardM.Nixon”,EditedByLeonFriedmanAndWilliamF.Levantrosser,GreenwoodPress,1993,p161.)尼克松政府既要同新孤立主義思潮做斗爭,以防止出現輕率地遷就蘇聯的傾向,又不得不在國會及公眾的強大壓力下,削減防務開支。從這個意義上說,尼克松實施緩和戰略也是受民意的趨動。

查看全文

尼克松緩和戰略分析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尚未散盡,冷戰的帷幕就在東西方之間徐徐拉開,美蘇抗衡成為戰后幾十年國際關系的主體特征。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它以軍事實力作為遏制蘇聯的首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面臨從世界權力頂峰到相對削弱的轉折時期,過去的強硬遏制戰略已難以奏效。到尼克松總統執政時期,為了有效地與蘇聯抗衡,便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緩和戰略。本文試圖在蘇聯解體這一重大事件發生后,重新評價尼克松政府的緩和戰略。

一、現實的趨利選擇

1969年1月尼克松執政伊始,美國世界戰略賴以運行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尼克松政府面臨著重大而艱難的抉擇。

首先,美蘇之間軍事力量對比呈現新態勢。60年代末,美蘇戰略武器相對均衡。1969年,美國共有陸基洲際導彈1054枚,蘇聯達到1050枚。1970年,美國繼續保持原數,而蘇聯的洲際導彈則增至1300枚。(注:轉引自資中筠主編:《戰后美國外交史》下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598頁。)到1972年美蘇戰略武器包括洲際導彈、潛艇發射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數量,蘇聯2167件,美國2165件。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和準確性處于領先地位,蘇聯在運載工具和投擲重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注:轉引自王家福:《國際戰略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336頁。)可見,美蘇軍事實力基本處于均衡狀態。有鑒于此,尼克松在戰略核力量方面,提出以“充足論”代替優勢論,即均衡數量與質量,以確保美蘇雙方戰略效能的均衡。另一方面,尼克松賦予美國外交戰略以新的面容,他認為必須改變以強硬對抗的方式與蘇聯競爭,主張以談判代替對抗,他說“美國需要一個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

其次,國際戰略格局呈現新局面,世界范圍內維護和平的力量有了重大發展。60年代之前,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主角是美蘇兩國。此后,西歐、日本、中國的力量和影響不斷增強,美蘇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應付裕如地擴張爭霸。加之,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洶涌澎湃,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強烈要求緩和國際局勢,反對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這對美蘇赤裸裸的強權政治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震撼力量。一向自詡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美國,也需要有一種相應的姿態。

第三,越南戰爭使尼克松政府面臨國內巨大的政治壓力。持續多年的越南戰爭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一場全面危機,美國國內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霸侥蠎馉幰咽姑绹鐣嚲o到了崩潰的邊緣,并把自杜魯門最初在1947年宣布了遏制主義以來逐漸形成的對冷戰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注:(美)丹·考德威爾:《論美蘇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5—66頁。)尼克松政府成為“戰后這一代第一個不得不在沒有全國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來處理它的外交政策的政府?!保ㄗⅲ海溃┖嗬せ粮瘢骸栋讓m歲月》第1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頁。)而且,從6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美國應該集中力量搞好國內問題,一股新孤立主義思潮隨之衍生。新孤立主義者主張盡可能多地削減軍費,減少美國在海外承擔的義務。尼克松任職時只有不足10%的美國人贊成增加防務費用,而肯尼迪執政初始這個數字為70%。(注:“ColdWarPatriotandStatesman:RichardM.Nixon”,EditedByLeonFriedmanAndWilliamF.Levantrosser,GreenwoodPress,1993,p161.)尼克松政府既要同新孤立主義思潮做斗爭,以防止出現輕率地遷就蘇聯的傾向,又不得不在國會及公眾的強大壓力下,削減防務開支。從這個意義上說,尼克松實施緩和戰略也是受民意的趨動。

查看全文

尼克松緩和戰略探析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尚未散盡,冷戰的帷幕就在東西方之間徐徐拉開,美蘇抗衡成為戰后幾十年國際關系的主體特征。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它以軍事實力作為遏制蘇聯的首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面臨從世界權力頂峰到相對削弱的轉折時期,過去的強硬遏制戰略已難以奏效。到尼克松總統執政時期,為了有效地與蘇聯抗衡,便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緩和戰略。本文試圖在蘇聯解體這一重大事件發生后,重新評價尼克松政府的緩和戰略。

一、現實的趨利選擇

1969年1月尼克松執政伊始,美國世界戰略賴以運行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尼克松政府面臨著重大而艱難的抉擇。

首先,美蘇之間軍事力量對比呈現新態勢。60年代末,美蘇戰略武器相對均衡。1969年,美國共有陸基洲際導彈1054枚,蘇聯達到1050枚。1970年,美國繼續保持原數,而蘇聯的洲際導彈則增至1300枚。(注:轉引自資中筠主編:《戰后美國外交史》下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598頁。)到1972年美蘇戰略武器包括洲際導彈、潛艇發射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數量,蘇聯2167件,美國2165件。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和準確性處于領先地位,蘇聯在運載工具和投擲重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注:轉引自王家福:《國際戰略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336頁。)可見,美蘇軍事實力基本處于均衡狀態。有鑒于此,尼克松在戰略核力量方面,提出以“充足論”代替優勢論,即均衡數量與質量,以確保美蘇雙方戰略效能的均衡。另一方面,尼克松賦予美國外交戰略以新的面容,他認為必須改變以強硬對抗的方式與蘇聯競爭,主張以談判代替對抗,他說“美國需要一個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

其次,國際戰略格局呈現新局面,世界范圍內維護和平的力量有了重大發展。60年代之前,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主角是美蘇兩國。此后,西歐、日本、中國的力量和影響不斷增強,美蘇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應付裕如地擴張爭霸。加之,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洶涌澎湃,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強烈要求緩和國際局勢,反對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這對美蘇赤裸裸的強權政治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震撼力量。一向自詡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美國,也需要有一種相應的姿態。

第三,越南戰爭使尼克松政府面臨國內巨大的政治壓力。持續多年的越南戰爭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一場全面危機,美國國內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霸侥蠎馉幰咽姑绹鐣嚲o到了崩潰的邊緣,并把自杜魯門最初在1947年宣布了遏制主義以來逐漸形成的對冷戰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保ㄗⅲ海溃┑ぁた嫉峦枺骸墩撁捞K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65—66頁。)尼克松政府成為“戰后這一代第一個不得不在沒有全國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來處理它的外交政策的政府。”(注:(美)亨利·基辛格:《白宮歲月》第1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頁。)而且,從6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美國應該集中力量搞好國內問題,一股新孤立主義思潮隨之衍生。新孤立主義者主張盡可能多地削減軍費,減少美國在海外承擔的義務。尼克松任職時只有不足10%的美國人贊成增加防務費用,而肯尼迪執政初始這個數字為70%。(注:“ColdWarPatriotandStatesman:RichardM.Nixon”,EditedByLeonFriedmanAndWilliamF.Levantrosser,GreenwoodPress,1993,p161.)尼克松政府既要同新孤立主義思潮做斗爭,以防止出現輕率地遷就蘇聯的傾向,又不得不在國會及公眾的強大壓力下,削減防務開支。從這個意義上說,尼克松實施緩和戰略也是受民意的趨動。

查看全文

美蘇經貿關系探析

摘要:20世紀70年代,白宮與國會之間有關外交政策的爭端成為福特政府時期的一個主題。在外交上,福特政府雖對蘇繼續推行緩和政策,但作為緩和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蘇經貿關系的發展卻遇到了重重阻礙。圍繞授予蘇聯最惠國待遇地位問題,美國政府、國會及蘇聯三方進行博弈,結果美蘇經貿關系最終惡化并給美國政治、經濟等領域帶來影響。

關鍵詞:緩和;外交政策;經貿關系;最惠國待遇

受水門事件影響,美國總統尼克松辭職,杰拉爾德•福特(1974年-1977年在任)接任美國總統一職,但國務卿基辛格仍繼續主持國務院工作,所以福特政府的外交常被看成是尼克松外交的簡單延續而沒有什么建樹。[1]113事實上,雖然福特政府對蘇繼續實行緩和的外交政策,但并非尼克松政府外交的簡單復制,而是有所變化。在對蘇關系方面,福特政府時期繼續推行緩和政策。但圍繞授予蘇聯最惠國待遇問題,美國政府、國會及蘇聯三方進行了較量,致使作為緩和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蘇經貿關系的發展遇到了重重阻礙,結果美蘇經貿關系最終惡化并給美國政治、經濟等領域帶來影響。

一、福特政府時期美蘇經貿關系的背景

(一)尼克松政府時期的美蘇經貿關系由于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尼克松上臺后優先考慮外交事務。早在1968年尼克松在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即聲稱,在對蘇關系方面,要從對抗走向談判。[2]4041972年5月,美蘇達成限制戰略武器協定。除軍事方面的合作外,雙方在經貿關系領域也開始了新的談判。在兩國政府的推動下,雙方經貿關系迅速發展,最終在1972年10月簽訂了《美蘇貿易協定》,其中包括蘇聯的最惠國待遇問題以及蘇聯償還債務的問題等。美蘇經貿關系整體呈緩和之勢。(二)福特上臺初期的美蘇經貿關系及蘇聯最惠國地位問題福特上臺之初就繼承了上述已成事實的協定,但這一協定缺少必要的執行法律,而這個法律必須由美國國會來制定。實際上,1972年緩和初期,美國國會與政府之間已開始產生分歧,而且此后雙方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產生分歧的原因眾多,如“水門事件”的影響,政府的秘密政策行為,參議員杰克遜與其他參議員共同的政治陰謀等。此外,還有福特自身的原因,任職之后,他的權力僅限于國內政策。而在外交領域,他完全依賴于基辛格,這一點在他就職當天所批準的國家安全備忘錄中得到了明顯體現,備忘錄中再次強調了基辛格在外交領域的核心地位。[3]210福特上臺之初,就與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進行了會談,在會談中他表明對發展美蘇經貿關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同時希望協定能夠最終達成并被批準,并且指出美國政府及國會也會認真考慮蘇聯方面提出的建議。[4]28-29國務卿基辛格也在一開始就表明了態度,支持與蘇聯建立正常關系,承認蘇聯享有最惠國待遇,但是他認為政府必須加強與國會以及蘇聯方面的協商,這樣才能推動法案的通過。[5]9-11為加強兩國的經貿聯系,美國政府欲在經貿關系領域授予蘇聯最惠國待遇,并且此舉也會讓蘇聯感到美方已將其視為平等的貿易伙伴,從而有利于獲得蘇聯在其它領域的讓步與合作。[6]278-279但以參議員杰克遜為代表的國會部分議員認為必須先解決蘇聯35猶太人移民問題。

二、美國政府、國會及蘇聯圍繞最惠國地位的較量

查看全文

演講與口才:智語妙言解困境

演講與口才

著名詩人莫非應邀到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舉辦學術講座。詩人講到自己的詩作時,準備朗誦一段,可詩稿卻放在一個學員的課桌上,詩人便走下講臺去拿。由于是階梯式教室,詩人上臺階時,一不留神一個趔趄倒在第二級臺階上,學員們頓時哄堂大笑。詩人穩住身子,轉向學員,指著臺階說:“你們看,上升一個臺階多么不易,生活是這樣,作詩亦如此。”這一哲理性的話語頓時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詩人笑了笑,接著說,“一次不成功不要緊,再努力!”說著,裝著用力的樣子走上講臺,繼續他的講座。

有一次,林肯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無揶揄地問:“總統先生,您總是擦自己的靴子嗎?”林肯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是啊,那你是經常擦誰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繞開對方所提出的一個判斷性問題,進而找出破綻,給對方回敬了一個特指性的反詰。

1972年,尼克松訪華,登長城的時候,他因為腿疾只上了三步石級,就站著不動了。于是有記者問他:“總統先生,您為什么不登上最高峰?”尼克松輕松地說:“昨天我與的會見已經是最高峰了?!蹦峥怂傻母呙饕苍谟谒朴谔?,巧妙地避開私事談國務,雖然答非所問,卻能趣在言中。

楊瀾在主持一次知識問答類節目時,問道:“阿拉伯某小國的公園里,常常有武士模樣的人搖著鈴鐺走東串西,這是干什么的?”參賽者的回答各種各樣,結果都是錯的。最后楊瀾告訴大家謎底:“這是賣茶水的人?!贝藭r楊瀾見參賽者情緒有些低落,趕快補上一句:“看來這地方的水真是太寶貴了,賣茶水的人也穿戴得這么漂亮,把我們都迷惑了?!边@句話看來很平常,可一聲“我們”,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化解了參賽者由于回答錯誤可能帶來的尷尬;一個自圓其說的道理,消除了參賽者心中的不快,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冷場。

查看全文

外事翻譯政治性和時代性探討論文

一、外事翻譯的目的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要圓滿地完成這種交際任務,與翻譯的目的密切相關。關于翻譯的目的,翻譯理論者各有自己觀點。如有的人認為翻譯的目的是向受眾介紹異域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文化、思想、觀念,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但外事翻譯肯定要顯示其特殊性。一個翻譯活動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我們認為,外事翻譯主要是向對方傳達國家和政府的政治觀點、政治立場、方針政策等,因而外事翻譯的特殊目的決定了外事翻譯的翻譯活動的特殊性。翻譯理論家彼特·紐馬克也很注重翻譯的目的,他將目的分為文本的目的和譯者的目的兩類。我們認為外事翻譯的目的應該是文本目的和譯者目的的完美統一。如上所述,外事翻譯,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都是代表國家說話。而文本的作者(包括文本的起草者、演說者)也都是奉命代表自己的國家起草文件、發表講話。所以文本的作者和譯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他們都是代表國家闡述觀點,表明立場和態度,維護國家的利益。這是一個根本點,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如果文本作者和譯者不能完全統一,就會出現問題。大者會有損國家的形象和利益,小者會出現笑話和紕漏。而這種統一,則主要是在政治觀點和原則立場上的統一。

外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它具有有別于其他領域翻譯的特點:必須特別注重翻譯的政治性和時代性。首先,外事翻譯政治性和政策性強。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外事翻譯的內容多是國家的立場、政策。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形象、聲譽、地位及其國際關系等,就可能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其次,外事翻譯的時代性強。21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已經成了時代的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使整個世界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中國也處于日新月異的變革之中。新的事物層出不窮,新的方針政策相繼產生,新的提法、新的詞語不斷涌現。這些都會給外事翻譯帶來新的挑戰。如:

(1)朱總理在回答《時代周刊》記者時說:我不認為我訪問美國將要進入地雷陣,但是確實要遇到很多敵意,或者是不友好的氣氛。Idon’tthinkmyvisittotheUnitedStateswillbringmeintoaminefield,butIdoexpecttoencountersomehostileorsomeunfriendlyatmospherethere.譯文用了bringinto和Idoexpecttoencounter似乎訪問美國就是進入地雷陣并確實期待敵意。若改為involveentering和mayreallymeetwith則更貼切。改譯:Idon’tthinkmytriptotheUnitedStatesinvolvesenteringaminefield,butImayreallymeetwithmuchhostilityorunfriendlinessthere.

(2)美國總統布什在2003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戰爭檄文中說:Ournationentersthisconflictreluctantly,yetourpurposeissure.ThepeopleoftheUnitedStatesandourfriendsandallieswillnotliveatthemercyofanoutlawregimethatthreatensthepeacewithweaponsofmassmurder.

出于政治目的,布什使用了entersthisconflictreluctantly;anoutlawregime;和threatensthepeacewithweaponsofmassmurder這些短語,因此以下翻譯則更符合布什本意且能引起受眾的同情和支持:美國并不愿意這場沖突發生,然而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美國人民、我們的盟友不會對一個非法的政權心慈手軟,這個政權正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世界和平。

查看全文

政治體系研究論文

二戰后的美國史是美國全球戰略從幼稚到相對成熟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象一夜之間發了財卻沒有花錢經驗的爆發戶。那時的美國似乎以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它在朝鮮半島投入大量兵力,結果卻敗在中國人的手中(在中美實力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美國被迫講和就是中國的勝利),接著美國又開始拉筑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菲律賓繼而到中東地區的意在防?quot;共產主義"的鏈條,其結果又在1954年的萬隆會議及1973年越美在巴黎草簽和平的協定中,煙飛灰滅。20世紀50和7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痛苦慘敗反使美國的全球戰略變得成熟起來。從反共右派尼克松開始,美國將自己的對手按多米諾規則排為一起,并著手向中國示好。在與中國的合作中,美國迫使蘇聯從阿富汗及越南從柬埔寨撤兵。此后,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系開始好轉,美國則利用當時蘇聯領導人的"幼稚病",迅速促成了蘇聯的解體并利用阿富汗以北的五個獨聯體國家將俄國力量進一步向北擠壓。蘇聯解體前后,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抓住歷史機遇,使中國經濟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中迅速崛起。發展使中國對海外利益和海權利益的需求增大以及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步伐日益加緊。小布什上臺后迅速調整對華政策,將克林頓時期中美之間確定?quot;戰略伙伴關系"調整為"戰略競爭對手"關系,將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太平洋,矛頭直指中國,并加快與日、臺、菲、印在遏制中國問題上的戰略合作。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國1架軍用偵察機抵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與中方1架飛機相碰,致使中方飛機墜毀。事件發生后雙方立即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布什政府在中國放回美機組人員后,立即將遏制中國的政策從原來的經濟文化層面直截了當地上升到政治軍事層面。4月7日正在美國訪問的印度外交部長兼國防部長賈斯旺特·辛格在與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會晤后對外界稱:印美兩國已達成國防合作協議。印度媒體報道稱,印美國防合作協議將包括兩國國防部長定期對話、兩國軍方領導人互訪等內容。當問到是否與美方討論聯合進行軍事演習時,辛格稱:"答案非??隙?,而且正在進行。"24日布什在接受美國廣播電臺(ABC)"早安美國"節目專訪之前,首度突破美國傳統上模糊回應戰略,以明確的口吻表示:"一旦中國攻擊臺灣,美國有義務、并且將不計一切代價協助臺灣。"4月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美國政府執意向臺灣出售基德級驅逐艦、常規動力潛艇、P-3反潛巡邏飛機等先進武器裝備一事向美國提出警告。26日,新當選為日本執政的自民黨領袖的小泉純一郎表示贊成日本修憲建軍并建議考慮允許日本自衛隊擴大與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力量?暮獻鰲M?,台湾碁V飩郵芟愀坌艌笞ǚ檬背?,台湾的未赖A⒑O苛槳兜墓叵擔?quot;只有臺灣二千三百萬人才擁有最后的選擇權、決定權。"27日美國國防部已派1700名軍人赴菲律賓參加軍事演習,美國駐菲代辦邁克爾·馬里諾斯基在菲律賓三軍總部舉行的演習開場儀式上說:"這同美中關系和美臺關系的最新事態發展毫無關聯。這只是參加演習的美菲兩國之間的事務。"5月1日,布什發表部署NMD的演講,2日,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歡迎布什的講話,同日,印度又在印巴邊界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輿論無不注意到,此前印度政府一直在NMD問題上持批評立場,但就是美國在歐亞的盟國都對布什講話普遍持保留態度的情況下,印度的立場卻發生了突變。這三個似不關聯在時間上卻前后相隨的信息,無疑在對俄國、中國和美國分別傳送著含義深遠的信息。

從20世紀亞太地區的歷史看,中美關系最終將是朋友關系。但在美國人的國際政治詞典中,"朋友"的含義就是打不敗的對手。為取得先發制人式的戰略主動,美國已在中國主權范圍內公開向中國步步進逼并將快速出手。與19世紀末美國不得不接受并贏得英國和西班牙在東太平洋上的挑戰一樣,中國現已處在不直面接受并誓死贏得美國挑戰就沒有退路的關口。與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通過打贏朝鮮戰爭后獲得國際社會尊重的道理一樣,擁有光明前景的中國外交,在今天也不得不更多地依托于軍事實力來實現。

現在,包括印度在內的整個世界都在注視著這場較量及其結果,并以此決定它們未來的對華政策。對印度而言,如果中國贏得這場挑戰,印度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目前這種受到多種力量"追求"的外交環境和經濟發展機遇;反之,印度將不可避免地在美國人壘起的自蘇聯經中國最后到印度的多米諾牌局中,成為最后倒下的一張。如果不信,那就請去研究一下美國在印度洋中心的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及其作用。

目前印度以"中國威脅"做幌子,其海上軍事力量已達到南中國海。其實,對此首先感到警覺的是美國;美在南中國海迅速加強海軍力量意在防御的不僅是中國而且還有印度。2001年3月30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該報記者約翰·迪林《亞洲日益崛起,美軍運籌帷幄》文章說得明白:美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宰,它可能會遭遇到新的競爭。到2025年,中國和印度都會成為不可小視的海上對手。五角大樓正重新探討今后20年對美軍的要求。這項研究由戰略家安德魯·馬歇爾負責。到目前為止,印度一直全力以赴處理與巴基斯坦風暴迭起的關系,今后20年內,它也有可能揚帆起航。五角大樓的規劃者說,印度可能會跟中國一樣,設法擴大海軍,最終控制印度洋。美國可能會在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失去立足之地。

現在,印度開始揚帆進軍南中國海,許多人都說,其目的意在遏制中國,但印度人必須明白,這實際上已經拔動了美國人最敏感的海上神經?,F在,印度聲稱將具有導彈遠程打擊能力,【24】以對付"來自中國的威脅",但事實上遠程導彈對美國則更具有威懾力??梢钥隙?,今天印度的成就,尤其是海上而不是北方山區的國防成就,根本不可能象克林頓所說的那樣被美國人也視為自己的成就。如果印度海權力量真的達到某種程度,即使遏制中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美國也會從太平洋迅速調頭進入印度洋。如果印度屆時沒有能力迎接這場挑戰并遭受厄運的話,西方大國在打敗并肢解印度后,就會隨后在某個"和?quot;上重新洗牌。于是,新一輪多米諾牌局將再次壘起并倒下,前后時間大概是一到兩百年。屆時世界就象是又玩了一場游戲。

查看全文

鄧小平與之后中美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對1977年之后至90年代初,鄧小平在處理中美關系問題上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進行考察和評估,認為鄧小平的決斷是促成中美關系正?;闹匾蛩刂唬麖膶崿F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出發,努力促進中美經濟貿易的發展,不僅為中國引進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而且為穩定中美關系的大局構筑了一個新的戰略支點。鄧小平在1989年中美關系跌入低谷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對策,使中國在西方的制裁面前,穩住了陣腳,并成功地把中美關系穩定在一定的戰略水平之上。

關鍵詞:外交/中美關系/中國對美政策/鄧小平

鄧小平自1977年在中國政壇再次復出后,即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對美政策的主要決策人。從對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作出決斷,到積極促進兩國經濟貿易的發展,直至處理1989之后的棘手事件,他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起伏不定的中美關系,他探索出的一整套對美戰略和策略思想,不僅對促進和穩定當時的中美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人們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處理當今的中美關系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本文依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對鄧小平與1977之后的中美關系進行考察,并試圖總結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歷史經驗。

一、中美關系正?;?/p>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打開了中美關系的大門,但雙方因為臺灣問題,一直未能建交。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曾對中方做出承諾,要在其第二屆任期內實現中美關系正?;5峥怂蛇B任總統后,因受“水門事件”的影響,無法實現諾言。福特繼任總統后,在臺灣問題上仍然是舉棋不定,中美關系正?;倪M程陷入了僵局。這種局面直至卡特總統上臺初期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觀。在臺灣問題上采取拖的方針,以維持中美關系的現狀,構成了這一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1977年,隨著鄧小平在中國政壇的再次復出,打開對美談判僵局的艱巨任務便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1977年8月,為尋求解決久拖不決的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美國總統卡特派遣國務卿萬斯(CyrusVance)對中國進行一次“探索性”的訪問。8月23日,萬斯在北京向中國外長黃華提出,美國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中美建交后“必須通過一項非正式協定,讓美國政府人員繼續留在臺灣”。萬斯還表示,在適當的時候,美國將公開聲明希望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希望中國“不否定這一項聲明,也不要發表任何有關以武力解放臺灣的聲明”。CyrusVance,HardChoice:CriticalViewsinAmericanForeignPolicy(SimonandSchuster,1983),pp.82-82.

查看全文

外事翻譯政治性和時代性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外事翻譯政治性時代性

[論文摘要]外事翻譯主要是向對方傳達國家、政府的政治立場和態度,因而在外事翻譯實踐中要特別注重翻譯的政治性和時代性。為了正確地傳達思想,譯者在斟詞酌句時要特別注意它的政治色彩。同時,還要不斷學習新東西,研究新問題,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

外事翻譯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外事口譯和外事筆譯。外事筆譯的內容主要是各種外交、外事場合的講話稿,如在國際會議上的講話稿,在宴會、招待會上的祝酒詞,以及外交上交涉用的講話、聲明,國家間的照會、信函、公報、協議、條約等正式外交文件。

外事口譯的主要任務是,擔任我領導人出訪或外國領導人來訪時雙方或多方談判、會談、交談時的現場翻譯,在各種場合的演講、講話或參觀訪問時的介紹等即席翻譯。在雙邊會談中,這種翻譯通常采用交替傳譯方式。在國際研討會、國際大會、國際組織的年會等各種會議上通常采用同聲傳譯。在外事場合,口、筆譯往往同時使用。如建交談判、關于國際公約的談判,都要求譯員既能口譯,又能將所談的內容和結果落實到文字上,成為公報、公約、條約、備忘錄、協議等。有時是先口譯,然后產生文件。有時則在講話、演講前將稿件譯好,再到現場作口譯。

一、外事翻譯的目的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要圓滿地完成這種交際任務,與翻譯的目的密切相關。關于翻譯的目的,翻譯理論者各有自己觀點。如有的人認為翻譯的目的是向受眾介紹異域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文化、思想、觀念,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但外事翻譯肯定要顯示其特殊性。一個翻譯活動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我們認為,外事翻譯主要是向對方傳達國家和政府的政治觀點、政治立場、方針政策等,因而外事翻譯的特殊目的決定了外事翻譯的翻譯活動的特殊性。翻譯理論家彼特·紐馬克也很注重翻譯的目的,他將目的分為文本的目的和譯者的目的兩類。我們認為外事翻譯的目的應該是文本目的和譯者目的的完美統一。如上所述,外事翻譯,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都是代表國家說話。而文本的作者(包括文本的起草者、演說者)也都是奉命代表自己的國家起草文件、發表講話。所以文本的作者和譯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他們都是代表國家闡述觀點,表明立場和態度,維護國家的利益。這是一個根本點,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如果文本作者和譯者不能完全統一,就會出現問題。大者會有損國家的形象和利益,小者會出現笑話和紕漏。而這種統一,則主要是在政治觀點和原則立場上的統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