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本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23:55: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本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本主義評析論文
傳統的經濟思想自來學者言論,政府措施,稍有作為者,莫不以務農為本,工商為末,重本抑末。因其以農為本,故名之曰農本主義。直到晚近海通以來,情異勢遷,思想稍變,然猶不無殘存?!拔覈怨胖剞r,以農立國”云云,幾成為口頭禪。誠可謂為我國傳統的經濟思想。
農本主義之產生商及西周雖在農業時代,人民殆皆事農,田畜幾為唯一富源,商王且親自省耕,然猶無所謂農本主義。蓋其時商業未盛,不足影響農業,無所謂本末,更無所謂重本抑末也。降及春秋,市鎮漸興,商業漸盛,封建漸壞,農業漸受商業之影響。然春秋猶在過渡時期,尚無鮮明之農本主義。子貢善賈,
《史記·貨殖傳》:“子貢既學于仲尼,通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p>
孔子稱其:“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殊無輕視或抑制商業之意。而一般出身貴族之士大夫,鑒于封建制度之漸壞,追懷往昔,以階級差別之明顯固定為美,
《左傳》襄九年“其卿讓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競于教,其庶人力于農穡,商賈皂隸,不知遷業。”(楚子襄贊晉國之言)
《左傳》昭二十六年“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晏子之言)
小議農本主義思想結論
【摘要】基于對中國近代慘痛歷史的認識以及中國革命現實訴求的考量,指出廣大農村是革命力量的落腳點和聚集地。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套關于農村與農民問題的革命理論,這種以農為本的農本主義思想,成為其階級理論的邏輯起點,也成為了確立劃分中國農村階級標準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農本主義階級理論應用
民主革命時期,通過深刻分析中國革命的強大敵人和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指出城市是帝國主義及其反動同盟軍的統治中心和資本主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受其控制與影響最弱的廣大農村則是革命力量的落腳點和聚集地,并將成為向城市發起總攻的戰略起點。這種具有農本主義特點的革命實踐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理論、社會結構矛盾運動同中國自身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
農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近代中國的恥辱史,使長期生活在封閉環境中的中國人很難接受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進步性的理念。對于西方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馬克思曾經從歷史高度與辨證角度冷靜地分析了其功過是非。他一方面譴責此行為的非道義性,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其對于打破中國晚清“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肢解“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①,即打破中國封建制度的進步意義。今天,我們可以說馬克思的上述評價是客觀的,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眼里,西方資本主義帶來的是戰爭、破壞與創傷,而且成為一切罪惡的淵藪。如果說早期工業化的后果已經使人們意識到資本主義是一種異化的罪惡制度的話,那么,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帶給中華民族的屈辱更加驗證了這種判斷的正確性。因此,在革命話語中,西方資本主義順理成章地被視為中國人民最大和最兇惡的頭號敵人,成為中國革命最主要的對象。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又告訴我們,除抗戰時期之外,中國并沒有可以直接打倒的現實帝國主義,因而理論上解釋為:打倒帝國主義并不意味著中國革命可以直接達到消滅外國資產階級的目的,而是推翻其在中國人的統治,即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專政。
此外,在外部刺激下成長起來的以官僚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為主體的中國資本主義本土化問題長期沒有解決,即“大部分是對于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②,此聯系集中在外國殖民統治區,尤其是在對外通商口岸方面。這種根源如此異己、外表如此畸形的中國資本主義,很難使人相信其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相反,人們更易于接受這樣一種觀點:中國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沆瀣一氣,共同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因此,的論述一般傾向于把中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相提并論,并將二者均視為革命的對象。
四個一標準快速發展農業
我講四個“一”,第一個“一”是概括一下各位專家學者發言的“一個共同特點”,第二個“一”是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理解”,第三個“一”是我要提出“一個期待”,最后我還要向大家發出“一個邀請”。
先講第一個“一”。今天下午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都很精彩,對我很有啟發,內容不再重述。雖然各位專家所談的問題各不相同,研究視角也不一樣,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發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有意無意地把他們所研究的問題置于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換句話說,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他們所思考的問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聯系起來了,大家都感覺到,當今“三農”的諸多矛盾與問題往往來自“三農”之外,這可以視為今天下午各位專家學者達成的一個共識,可喜可賀。
這么多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把他們所研究的問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聯系起來,我想這絕不是偶然的。因此,我在這里講一講第二個“一”,談一談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淺見。我以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代化既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同時現代化也是當今“三農”諸多矛盾的來源,這正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大家知道,自1840年至今,160年了;在這歷史長河中,無數先烈、仁人志士努力奮斗,所追求的不外乎就是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從康有為到孫中山、、再到鄧小平,他們所提的主義、政治主張或有不同,所采取的政治手段也可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核心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要實現國家現代化。那么現代化到底要化什么、怎么化?1949年后60年社會主義實踐就可以看成國家現代化的實踐探索,這60年又分為前30年和后30年。在前30年,我們試圖以“非市場化”的手段——計劃經濟手段來實現國家現代化,企圖繞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結果發現這個路很難走,走不通;于是,在后30年,我們掉過頭來,搞市場經濟。實際上,對于現代化到底怎么化,上個世紀40-50年代,先賢們就已經做過思考,胡繩先生就曾經指出“要現代化,就要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也承認并肯定落后的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需要資本主義的廣大發展”??上У氖?,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陰差陽錯地背離了他們當初的正確判斷。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我們的這后30年社會主義實踐是一種回歸,我們通過交前30年學費,終于明白了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大發展基礎之上,繞不過去;今天我們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上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去補資本主義的課,補市場經濟的課。那么,今天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到底要化什么、怎么化也就清楚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實現這“四化”。再反過來看,當今“三農”的諸多矛盾和棘手問題也就是從這“四化”中來的。今天下午,專家們為什么要研究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呢?因為這是“市場化”目標決定的,是“市場化”的要求;道理很簡單,市場經濟的本質東西是什么?是交換,交換的基本前提是交換主體平等,奴隸主和奴隸之間不需要交換,奴隸主只要對奴隸實行“拿來主義”就可以了。之所以要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就是因為城鄉不平等,交易主體不平等,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陳文勝剛才為什么要談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呢?基本原因就是你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目標決定的?;蛘邠Q個說法,如果我們放棄“工業化、城市化”目標,那今天下午也就沒有必要研究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因為農民不需要向城市轉移了。可見,當今“三農”的諸多棘手問題就是從這“四化”中來的。所以我說,今天各位專家學者把他們研究的問題都與現代化聯系起來,這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內在邏輯的?,F代化是我們不能放棄的目標,現代化也是當今“三農”諸多矛盾和問題的來源。公務員之家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F在我講第三個“一”,就是我的“一個期待”。我期待著下一屆湖湘三農論壇上能多一點實證研究,多一點實際調查研究。今天下午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也很好,但給我的感覺是,絕大多數同志的發言是定性的理論分析,理論推理的成分大,有的還比較情緒化,缺少實證資料的支撐。我們是社會科學工作者,是社會的醫生,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進而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調查研究,要深入到農村去,要深入到農民中去,以使我們的研究、我們的講話能言之有據。這是我在此發出的呼吁,我也以此與同志們共勉!
最后要講的一個“一”,就是我在此要向同志們發出“一個邀請”。我來自安徽省,來自安徽大學。安徽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安徽省也是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是中國歷次主要農村改革措施的“試驗田”,對我們三農研究工作者來說,安徽省是理想的研究樣本。國家批準了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我省城鄉一體化建設正在提速,也給當前的三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安徽大學是省屬唯一綜合性大學、211工程建設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是安徽大學辦學宗旨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安徽大學持續關注農業大省的三農問題,有三農研究的傳統,建有若干涉農研究基地。在此,我真誠地向同志們發出邀請,請同志們在得便的時候,到安徽省、安徽大學走一走,看一看,以便加強我們彼此的交流與合作。11月20日,第四屆縣鄉干部論壇將在安徽大學舉行,由我們主辦,希望能得到同志們的關注和支持。
列寧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
【關鍵詞】列寧/蘇俄/建設社會主義/歷史經驗
【正文】
[中圖分類號]A2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01)01-0001-05
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就領導俄共(布)和蘇俄工農群眾展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到1924年列寧逝世,有7年的時間??偨Y這一時期列寧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國當前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第一,從蘇俄的實際出發,謹慎地、漸進地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十月革命勝利時,蘇俄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小農占全體勞動者的大多數,生產力水平低下。在這樣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充分注意這些情況,采取特殊的辦法和措施。1918年1月,列寧在全俄工兵農蘇維?!叭蟆鄙系闹v話中提出:“沒有一個社會主義者會不承認這樣一個明顯的真理,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有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漫長的、比較困難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將取決于占優勢的是小私有制還是大私有制,是小農業還是大農業。”[1]他還說,愛爾蘭這樣一個人人識字和全國都是大農業的小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和俄國這樣一個小生產占優勢的大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情況將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比較容易、比較快地完成過渡任務,后者則需要經過一個比較困難、比較長的過程才能完成這個任務。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在俄共(布)十大上所作的政治工作報告中,在講到過渡問題時說,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只有具備了實力雄厚的大工業基礎,才能保證實現過渡的任務,“而在我國,第一個特點……就是我國的無產階級不但只占少數,而且是極少數,占大多數的是農民?!盵2]他認為,由于這種情況,俄國無產階級需要同小生產者打好多年的交道,這樣就有必要在經濟生活中實行自由貿易。在這次大會上,在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中,列寧在講到無產階級同小農的關系時說道:“毫無疑問,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這些辦法在工農業雇傭工人占大多數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盵3]以上的材料說明,列寧對于俄國必須采取特殊的辦法和措施建設社會主義,認識是深刻的。
列寧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與上述思想認識是一致的。在十月革命過程中和革命勝利初期,列寧認為,俄國無產階級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計算和監督”。所謂“計算和監督”,指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團體或蘇維埃國家的某些國家機關,對企業的生產和分配過程進行監督,對有關帳目進行計算,從而達到制約資本家的活動和有利于無產階級利益的目的。1918年4月,列寧提出國家資本主義的主張,認為在俄國實現國家資本主義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所謂國家資本主義,也是指不改變資本主義企業的性質,由蘇維埃國家政權對企業的生產過程進行干預、指導和引導。上述這些措施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不改變資本主義企業的性質(不是急風暴雨式地消滅資本主義)。由此可以認定,它是謹慎地、緩慢地、漸進地推動社會主義進程的措施。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更是主張利用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的作用,利用市場和商業的作用,漸進地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更能說明他主張謹慎地、緩慢地、漸進地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探索
摘要: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曾經提出了很多閃光性的思想觀點和創新性的見解,如社會主義可以發展商品生產,要重視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等,這些成果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走自己的路。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觀點,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貴探索。
一、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探索背景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滅亡后的未來社會沒有進行專門的研究,只是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時候,對未來社會的一些特征進行了描述,他們認為,商品生產是與社會分工和私有制聯系在一起的。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在未來的社會制度下,資本主義私有制被消滅了,社會實行了公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等現象也隨之消亡。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保?]因此,馬克思認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當然也不存在商品和商品經濟。同樣,恩格斯也認為未來社會是不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并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于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那時,一件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徑加以確定;日常的經驗就直接顯示出這件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量的社會勞動。”[2]“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3]。由此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里是不存在商品經濟的,未來的社會實行按勞分配,實行對生產的計劃調節。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我們設想一個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共產主義社會”,“問題就簡單地歸結為:社會必須預先計算好,能把多少勞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用在這樣的一些產業部門而不致受任何損害”[4]。列寧最早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進行成功探索和肯定。在早期,列寧也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商品經濟,在1918年俄國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之前,列寧雖然認為俄國的經濟建設道路應該跟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不同,但他的思維大多數時候還是局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上,認為社會主義是不存在商品經濟的。列寧指出:“至于社會主義,那么大家知道,它就是消滅商品經濟?!保?]“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那談什么社會主義是可笑的”[6]。后來,面對1920年俄國國民經濟急劇惡化、群眾普遍不滿的狀況,列寧果斷地實施了新經濟政策,這標志著他對商品經濟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會議上,列寧闡述了恢復商品貨幣的必要性,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與商品生產的關系這一問題。新經濟政策的基本精神就是恢復和發展商品生產,對此,列寧說:“在農民和工人之間,即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以外,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問題的實質就在這里。”[7]列寧的商品經濟思想雖然是從新經濟政策現實需要出發的,但其意義十分重大,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經濟理論奠定了基礎。正如列寧自己所說:“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保?]實踐也證明列寧這一思想的正確性。新經濟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蘇維埃俄國保持了近十年的經濟增長,并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但是,從總體上看,列寧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并不全面。在斯大林執政時期,他肯定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商品生產的必要性,分析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區別。斯大林說:“現今在我國,存在著社會主義生產的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國家的即全民的形式,一種是不能叫作全民形式的集體農莊形式。在國家企業中,生產資料和產品是全民的財產,在集體農莊這種企業中,雖然生產資料(土地、機器)也屬于國家,可是產品卻是各個集體農莊的財產?!保?]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兩種形式,就必然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是為社會主義生產服務的。他說:“我國的商品生產是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根本不同的?!保?0]這就區分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的不同。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仍然是把商品經濟看作是和社會主義不相容的,還沒有擺脫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相對立的思想觀念。同時,他雖然初步認識到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但認為價值規律只是在流通領域里起調節作用,在生產領域內只起影響作用。斯大林這些觀點,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有深刻的影響??偨Y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對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經濟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早在1956年4月,在《論十大關系》中就指出要以蘇聯為戒,提出了要按照等價交換原則,進行工農產品交換的觀點。由此可見,已經意識到了工農之間的經濟聯系還是要通過商品交換來進行的。1958年,在“”運動中,針對國內出現的一些否定商品、貨幣,主張取消商品生產,直接過渡到產品經濟的錯誤傾向,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這些閃光的思想,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商品經濟理論,集中代表了我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探索的最高水平,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對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
二、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探索成果
馬克思視線下三農問題思索
一、馬克思的農業、農村、農民思想概述
在經過資本原始積累到達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后,資本正將其影響擴張到全世界,伴隨著這一進程,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逐漸顯像和暴露出來。于是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入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剖析資本主義制度,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闡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可以說,在當時的時代,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社會最突出的問題,馬恩關注的重點是城市工人階級的生存和解放問題。但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在其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同樣進入了馬恩研究的視域,翻閱馬克思主義著作,可以發現馬恩著作中曾多次總結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經驗教訓,以及對資本主義農業進行生態批判的思想,探究馬克思的農業、農村、農民思想,首先應具體了解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進而概括總結他的中心思想。這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今天顯得十分重要。
(一)馬克思農業、農村、農民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盵1]“熱死人!此外還缺水;貼普爾河好像是被誰吸干了,由于兩岸樹木伐盡,因而造成了這條小河在多雨時期就泛濫,在干旱年度就干涸?!盵2]“西班牙的種植場主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認為木炭作為能獲得最高利潤的咖啡樹的肥料足夠用一個世代時,他怎么會關心到以后的熱帶大雨會沖掉毫無掩護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巖石呢?”[3]馬克思恩格斯親眼目睹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變革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的影響的同時,也看到了早期的農耕方式對一些局部范圍內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以及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時對的農業生態鏈的破壞和由此而出現的衰敗景象。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作用是導致地球上的氣候、植物發生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暗厍虻谋砻?、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本身都不斷地變化,而且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動?!盵4]馬克思在評價弗臘斯的《各個時代的氣候和植物界》一書時,就對農業領域中的異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揭示。馬克思評論道:“這本書證明,氣候和植物在有史時代是有變化的。他斷定,農民非常喜歡的‘濕度’隨著耕作的發展(并且是和耕作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地)逐漸消失(因此,植物也從南方移到北方),最后形成了草原。耕作的最初影響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樹木等等,最后會使土地荒蕪。”[5]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加快發展并將其影響擴大到全世界的時代。與此相伴的是資本主義矛盾的充分暴露和工人運動的初步發展。
時代的主題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面臨的歷史課題只能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幫助無產階級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盡管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在其工業化進程中,已經出現了局部的環境污染,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諸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問題以及勞動環境給工人健康帶來的危害等,但由于一方面這些污染主要集中在工業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生態環境問題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全球關注和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城市工人階級的解放和生存問題上。當然,這并非表示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研究中沒有考慮到農業生態的因素。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農業生產的盲目增長和擴大,加劇了對農業生態的破壞。馬克思、恩格斯對這種現象已有所察覺,盡管他們并沒有直接明確地提出“生態學”、“農業生態學”等專業概念,但在他們的著作中,曾多次總結了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其他活動的經驗教訓,強調了要自覺地、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要進行農業生態控制,發展農業文明。
(二)馬克思農業、農村、農民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列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既是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體系,也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真正社會歷史價值的價值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連續性,首先在于社會主義是一種人文價值理想,它顯示了社會主義者超越資本主義現存秩序、創造人類新文明的努力??茖W社會主義之科學性,并不表現為否棄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而是表現在,它從人類歷史的實際發展中提出價值理想,并且科學地論證了實現這一價值理想的途徑、手段、主體力量等等。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強調以消滅階級對立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之實現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基礎,并從中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在西歐幾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取得勝利。
歷史的發展充滿了辯證法,理論上的邏輯論證不能限制現實生活的發展。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而是在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勝利。這樣,怎樣認識、處理社會主義價值與它的實現基礎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即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成了每一位后繼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無法回避、繞開的問題。列寧從社會主義實踐固有的規律性出發,對上述問題作出了極富創造性的求解,從而大大充實、豐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一、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
應該說,列寧和俄共(布)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上是有一個探索過程的。列寧不是民粹主義者,他明確表示過在奪取政權以后,社會主義得以確立的主要方面是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建國初期,他還提出過“從商品生產的發展,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以及發展為社會主義這個總的基礎出發”的設想。但總的說來,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對客觀條件的制約作用的認識是不足的,在他的思想中,確實存在著急于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直接過渡,或者說急于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的傾向。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即《四月提綱》)、《國家與革命》中,他都提出要廢除軍隊、警察、官吏,一切公職人員只領取普通工人的工資,土地、銀行收歸國有,實行工人對經濟活動的監督,等等,并把這些說成是巴黎公社的經驗。在這里,急于過渡的傾向是顯見的。十月革命后,這種傾向的集中表現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現實層面上是作為列寧和黨克服眼前困難的應急措施實行的,同時,這些措施也反映了列寧和黨內許多人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反映了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這種設想后來逐漸成了黨的主導思想。從時間上看,從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起,列寧和全黨就已不再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看作應急措施,而是把它作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應采取的涉及所有經濟領域的完整經濟體制。用列寧后來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保ā读袑庍x集》第4卷第570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正是出于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國內戰爭勝利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不但沒有終止實行,相反卻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和強化,這就導致了蘇維埃俄國巨大的政治、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普遍出現。特別是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暴露出了舊體制存在著嚴重缺陷。對此,列寧指出:“目前的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保ā读袑幦返?1卷第52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原因何在?他敏銳地指出,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造成當時嚴重危機的根本原因。列寧認識到,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在大生產不很發達的情況下,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在經濟上是不可能的”(同上書,第70頁)?!艾F實生活說明我
殖民主義歷史影響評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殖民主義;歷史影響;評價
【論文摘要】:殖民主義作為資本主義一部分,它對人類社會前進過程中有罪惡,也有貢獻。文章將科學地認識殖民主義產生的原因,從而分析殖民主義對歷史的影響并不只是負面的,對其歷史影響進行重新評價。
說起殖民主義,人們腦中浮現的盡是侵略者的兇殘、暴虐,弱小民族的悲傷和苦難。許多學者也認定殖民主義無非代表掠奪、屠殺、奴役等。馬克思認為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來看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他說:"英國不管干出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這個革命的時候畢竟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所以,我們在評價殖民主義時應以一種理智的心情、理性的心態來分析評價,應從殖民侵略和反侵略的歷史事件中,把握歷史發展趨勢,揭示殖民主義這一歷史現象的產生、演變和衰落的內在原因和規律。故文章對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進行重新評價。
一、認識殖民主義的根源
從非洲到美洲,從亞洲到澳洲,到處都留下殖民者的足跡。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這一歷史現象出現?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1.卑鄙手段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造成的
列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論文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既是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體系,也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真正社會歷史價值的價值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連續性,首先在于社會主義是一種人文價值理想,它顯示了社會主義者超越資本主義現存秩序、創造人類新文明的努力??茖W社會主義之科學性,并不表現為否棄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而是表現在,它從人類歷史的實際發展中提出價值理想,并且科學地論證了實現這一價值理想的途徑、手段、主體力量等等。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強調以消滅階級對立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之實現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基礎,并從中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在西歐幾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取得勝利。
歷史的發展充滿了辯證法,理論上的邏輯論證不能限制現實生活的發展。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而是在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勝利。這樣,怎樣認識、處理社會主義價值與它的實現基礎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即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成了每一位后繼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無法回避、繞開的問題。列寧從社會主義實踐固有的規律性出發,對上述問題作出了極富創造性的求解,從而大大充實、豐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一、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
應該說,列寧和俄共(布)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上是有一個探索過程的。列寧不是民粹主義者,他明確表示過在奪取政權以后,社會主義得以確立的主要方面是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建國初期,他還提出過“從商品生產的發展,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以及發展為社會主義這個總的基礎出發”的設想。但總的說來,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對客觀條件的制約作用的認識是不足的,在他的思想中,確實存在著急于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直接過渡,或者說急于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的傾向。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即《四月提綱》)、《國家與革命》中,他都提出要廢除軍隊、警察、官吏,一切公職人員只領取普通工人的工資,土地、銀行收歸國有,實行工人對經濟活動的監督,等等,并把這些說成是巴黎公社的經驗。在這里,急于過渡的傾向是顯見的。十月革命后,這種傾向的集中表現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現實層面上是作為列寧和黨克服眼前困難的應急措施實行的,同時,這些措施也反映了列寧和黨內許多人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反映了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這種設想后來逐漸成了黨的主導思想。從時間上看,從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起,列寧和全黨就已不再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看作應急措施,而是把它作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應采取的涉及所有經濟領域的完整經濟體制。用列寧后來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列寧選集》第4卷第570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正是出于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國內戰爭勝利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不但沒有終止實行,相反卻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和強化,這就導致了蘇維埃俄國巨大的政治、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普遍出現。特別是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暴露出了舊體制存在著嚴重缺陷。對此,列寧指出:“目前的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保ā读袑幦返?1卷第52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原因何在?他敏銳地指出,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造成當時嚴重危機的根本原因。列寧認識到,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在大生產不很發達的情況下,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在經濟上是不可能的”(同上書,第70頁)?!艾F實生活說明我
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論文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既是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體系,也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真正社會歷史價值的價值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連續性,首先在于社會主義是一種人文價值理想,它顯示了社會主義者超越資本主義現存秩序、創造人類新文明的努力??茖W社會主義之科學性,并不表現為否棄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而是表現在,它從人類歷史的實際發展中提出價值理想,并且科學地論證了實現這一價值理想的途徑、手段、主體力量等等。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強調以消滅階級對立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之實現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基礎,并從中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在西歐幾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取得勝利。
歷史的發展充滿了辯證法,理論上的邏輯論證不能限制現實生活的發展。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而是在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勝利。這樣,怎樣認識、處理社會主義價值與它的實現基礎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即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成了每一位后繼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無法回避、繞開的問題。列寧從社會主義實踐固有的規律性出發,對上述問題作出了極富創造性的求解,從而大大充實、豐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一、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
應該說,列寧和俄共(布)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上是有一個探索過程的。列寧不是民粹主義者,他明確表示過在奪取政權以后,社會主義得以確立的主要方面是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建國初期,他還提出過“從商品生產的發展,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以及發展為社會主義這個總的基礎出發”的設想。但總的說來,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對客觀條件的制約作用的認識是不足的,在他的思想中,確實存在著急于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直接過渡,或者說急于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的傾向。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即《四月提綱》)、《國家與革命》中,他都提出要廢除軍隊、警察、官吏,一切公職人員只領取普通工人的工資,土地、銀行收歸國有,實行工人對經濟活動的監督,等等,并把這些說成是巴黎公社的經驗。在這里,急于過渡的傾向是顯見的。十月革命后,這種傾向的集中表現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現實層面上是作為列寧和黨克服眼前困難的應急措施實行的,同時,這些措施也反映了列寧和黨內許多人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反映了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這種設想后來逐漸成了黨的主導思想。從時間上看,從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起,列寧和全黨就已不再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看作應急措施,而是把它作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應采取的涉及所有經濟領域的完整經濟體制。用列寧后來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保ā读袑庍x集》第4卷第570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正是出于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國內戰爭勝利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不但沒有終止實行,相反卻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和強化,這就導致了蘇維埃俄國巨大的政治、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普遍出現。特別是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暴露出了舊體制存在著嚴重缺陷。對此,列寧指出:“目前的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保ā读袑幦返?1卷第52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原因何在?他敏銳地指出,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造成當時嚴重危機的根本原因。列寧認識到,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在大生產不很發達的情況下,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在經濟上是不可能的”(同上書,第70頁)?!艾F實生活說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