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保障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7:35: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社會保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社會保障研究論文
一要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原則,調整政府支出方向和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社保投入,同時要增強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最關鍵的是資金問題。很多農村地區,尤其是財政緊張的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缺乏資金保證,農村社會保障難以貫徹落實。改變這種現象,首先政府要調整支出方向和支出結構。當前,要充分認識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在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內需、刺激農村消費中的重要作用,調整政府支出結構,進一步擴大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比例。同時,相比城鎮社會保障支出,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的支出仍然不足。據統計,占全國總人口的75%左右的農民的社會保障費支出僅占全國社會保障費總支出的13%,而占總人口的25%的城鎮居民卻只占全國社會保障支出的87%。這就要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調整支出方向,改變偏向城市、對農村投入水平偏低的狀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扶持力度。其次,在保障資金來源以政府為主的條件下,要根據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適當調整農民承擔比例。當前,伴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所承擔的比例應該相應有所提高。要增強農民的參保意識,調動其參保積極性。
二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輕重緩急優先保障社會救助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一個長期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階段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救助、醫療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內容,分別實現不同的保障功能。在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安全網”首先是針對貧困所建立的社會保障,消滅絕對貧困現象是建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分輕重緩急。其中,包括低保、五保在內的社會救助是保障農民以及特殊人群基本生存權利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線,應當優先予以考慮。同時,當前農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現象相對突出?!熬茸o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針對這種現象則要給予醫療保障足夠的優先地位,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
三要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控制醫療成本,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水平。當前,農民就醫的費用和成本較高。有效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是保證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農村基層衛生網絡的建設是保障成本控制的方面。要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改善基層衛生服務設施,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功能,合理引導農民就醫選擇,減輕不必要的醫療負擔;探索有效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有效控制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形成的醫療機構誘導需求和過度供給問題;引進競爭機制,建立定點醫療服務機構的進入和退出機制,消除定點醫療機構的壟斷地位;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考核、管理體系建設,采取綜合措施有效約束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規范新農合藥品目錄、制定診療規范,限制就診價格、加強處方監管,促進合理用藥、合理診療;推行信息化建設,實施網絡監控、動態跟蹤和預警控制,提高管理能力和內部運行效率,有效降低籌資、運營和管理成本。
四要提高統籌層次,增強互濟功能,推進農村大病醫療保險,降低農民因大病致貧風險?,F在農民最怕的就是大病,大病對農民的醫療壓力最大?!?008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住院病人平均醫療費用為4,973.8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140.4元。大病的風險最大,據專家研究,農民醫療費用如到個人年收入的70%,就可能因病致貧。推進大病統籌體現了農村合作醫療的互助共濟特性,增強了農村居民應對巨大疾病風險的能力,有效化解因病致貧風險。推進大病統籌,提高保障水平,大病的省級統籌最關鍵。提高統籌層次,可以分散風險、增強互濟功能,提高保障水平;有利于加大基金調劑,減少區域差異,促進社會公平;可以減少管理環節,降低管理風險。在推行省級統籌的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市縣的積極性,建立有效的責任分擔機制。
五要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對不同的農民工群體區別對待,讓完全市民化了的農民工進入城鎮居民社保體系,率先實現農民工社保的城鄉一體化。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長期被排斥在城市經濟的體制之外,城市“取而不予”,企業“用而不養”。為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與這一群體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當前農民工群體內部已經發生了分化,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保制度,必須堅持分類指導。第一,對完全市民化或城市歸屬意愿強烈或有正規和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可直接納入城市社保體系。比如那些已經成為城鎮私營業主的農民工,他們早已熟悉城市生活,融入城鎮已經相當容易,市民化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問題,成本較?。恍律r民工淡化了對鄉土的認同,并嘗試去認同城市社會,并且他們大多沒有務農經歷,也不再適應農村生活,具有十分強烈的城市歸屬感。第二,對回流性強的農民工,要保障其在城市的基本生存,在以較低標準和流動賬戶來實現回鄉后的保險轉換。例如,對老一代農民工,其進城務工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且他們的觀念仍然是典型的傳統農民思維方式:鄉土觀念十分濃厚,土地是最根本的保障,因而回流性很強。第三,對一般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可設計“便攜式”個人賬戶,降低參保門檻,建立社會統籌部分隨個人賬戶轉移的制度,提高參保積極性。
六要理順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探索不同制度之間的銜接與融合。當前,農村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分屬多個政府部門管理,存在職能的交叉,形成了“多龍治水”的格局。比如,低保、五保等社會救助工作歸屬民政部門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歸屬衛生部門管理,社會養老保險則又歸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此外,農業、扶貧部門也分管不同保障制度。同時,由于城鄉二元結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醫療保險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運行。因而,這種多頭管理、多種制度框架的格局,不利于保障資金統一管理和使用,而且還會形成重復參保與低效率的現象。在分治格局下,在外務工農民工、在外的農村學生不僅要參加當地農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而且還有可能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就造成了重復,甚至還會形成部門間爭奪參保對象的現象。在醫療保障方面,涉及到人保部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衛生部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民政部的醫療救助。當前大部分農民工被納入到農民新型合作醫療的制度框架下,按照“原籍參合、原籍報銷”的辦法,農民工有可能成新農合普惠的盲區。如何實現部門問的協調、制度間的銜接顯得十分重要。這里,要加強部門之間在財源、信息和管理方面的協調與配合,探索制度問的銜接與融合。
詮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
摘要:本文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入手,對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困境-9弊端、問題產生的原因、社會保障模武的改革與發展、社會保障模式構建中政府責任與角色進行了總結和綜述,并且指出了筆者認為的現有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之處。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文獻綜述
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的深入,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特征、家庭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效率優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價值觀的導向之下,在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國民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整體落后的情況下,城鄉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農村社會保障不管是在覆蓋范圍還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與城市社會保障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不僅體現在政策實踐之中,在社會保障理論研究上也表現突出。
一、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
大多學者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是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為主體的制度模式,政府在此承擔著很有限的責任;保障模式以社會救助、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江瑞平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它在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穩定農村并促進其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吳美滿(2003)認為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現階段的社會保障基本模式是以農民家庭自籌保障為主、國家保障和集體保障為輔,首先把重點放在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的層面上,主要是救災救濟、養老保險和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服務。劉振杰(2005)認為在城鄉二元體制之下,農村通過和集體化,實行家庭與集體相結合并以家庭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夏明會、宋光輝(2010)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是在分類分層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基于城鄉二元結構來設計的。吳云勇、馬會(2007)認為1978年以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主要是家庭保障和集體保障,1978年以后,集體保障喪失而蛻變為單一的家庭保障模式張術環(2009)認為自1953年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953-1978年,建立起了“集體土地產權+集體”計劃經濟特征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1978年以后,建立起“集體所有權家庭承包權+家庭”準市場化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李斌寧(2009)認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現階段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救助,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險,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
二、困境與弊端
農村社會保障調研報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鄉統籌的實質性啟動,我市的漁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漁農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漁農村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以獎代?!薄ⅰ暗捅!薄ⅰ昂献麽t療”、“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等各項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漁農村群眾參與各類保障的面日益擴大。但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漁農民仍游離于社會的保障網之外,他們的生老病死只能由個人或家庭來承擔,有的漁農民群眾雖已納入保障網范圍,但得不到真正的保障或保障水平偏低。這些情況的存在,不利于漁農村深化改革和漁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康社區建設,更不利于整個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發展。因此,完善我市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是政府和社會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我市漁農村社會保障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漁農村社會保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基本普及的階段,使廣大漁農村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調查發現,我市漁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獎代保”政策深入人心。20**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市新型社區老年人獎勵保障金管理辦法》,該文件規定:“凡擁護黨和政府、愛國愛鄉、遵紀守法,經所在鄉鎮(街道)批準為文明守法戶的,其家庭中六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按每月30元發放獎勵保障金?!边@一政策,惠及全市漁農村絕大多數老年人,且隨著政府獎勵力度的加大,保障金額逐年得到提高。因該項獎勵政策能使群眾最直接地得到實惠,漁農村群眾尤其是中老年群眾對該政策一致認可,并高度贊揚。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推進。我市自19**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低保對象從19**年底的2**人增加到現在的12915人。低保標準城鎮從150元/人/月增加到現在的250元/人/月,農村從80元/人/月增加到現在的150元/人/月,人均月低保金從19**年的40元、60元,增加到現在的城鎮161元,農村117元,累計支出低保金7845萬元。
(三)漁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初顯成效。自20**年實施漁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20**年全市參加新型漁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人,占應參保人數的80%。兩年來,全市累計籌集資金5**3.37萬元,有418951人次得到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基金補償,補償額達4145.44萬元。
社會結構變遷與農村社會保障研究
摘要:社會保障法制與社會結構密切關聯,在社會結構變遷中形成了與契合的社會保障法制。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結構復雜多層,社會保障法制與其不相適應,為此我們應該根據社會結構與社會保障法制的契合關系,結合農村社會現狀,構建與現在農村社會結構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法制。
關鍵詞:農村社會結構;社會保障法制;變遷;契合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低下,這直接影響農民的生存質量,同時也會造成社會不公。導致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下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兩個:第一,國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配置給城市,導致農村資源嚴重不足。這是由城鄉生產力發展的差距決定的。因為當時資源配置給城市發展工業,生產力發展速度更快,更有效果,所以國家實行了城鄉二元的資源配置,優先保障城市,在社會保障領域的資源也是優先配置給城市,這是由城鄉社會結構的差距導致。在農村農民有農地自保,并且處于熟人社會中,家族、家庭、鄰里、鄉親集體可以有效互保,社會內部的自我保障能力較強,而城市沒有自保資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陌生,互相保障基礎差,只能靠國家保障,所以因為城鄉社會結構的差距,導致國家政策在社會保障上的二元保障格局,對農村實行低保障。第二,傳統農村社會內部的自保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熟人社會被打破,原來以熟人社會為依存的自我保障前提已經破裂,農村自保水平嚴重下降。所以社會轉型期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整體上并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有相應的提高,反而是有所下降。無論是國家對農村采取了低水平保障還是農村自我保障水平的下降,都與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社會保障是服務于人類生存發展的,它是既定生存狀態下鑲嵌于社會結構中的一種改善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理性制度安排。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密切相關,不同社會結構下的社會保障主體不同,保障水平不同。社會保障是一個涉及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生存保障權的問題,因此制度設計必須具有長遠的眼光和可持續發展性,而制度的運行需要法律支持和保障,所以社會保障法對保障關系的調整必須具有前瞻性、長久性和可持續性,否則犧牲幾代人的代價太高。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法正處于探索階段,能否適應當前社會發展以及未來人口深度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還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社會保障立法中不能容忍太多的嘗試和失誤。社會保障自古就有,現代的社會保障在中國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在最早的德國也不過200多年的時間,我們不可以忽視社會保障歷史的發展,更不可以忽視社會結構對社會保障的影響。本文以農村社會結構與社會保障法制的契合關系為研究內容,從社會結構變遷的歷史中尋找社會保障法制的契合規律,為構建適應當前新的農村社會結構下的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服務。
二、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保障法制的契合關系
自有人類歷史便有了社會保障。人類的生存發展史也是一部保障發展的歷史,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物都有其生存發展的自有規律,人類不過是眾生之中思維能力最強的一支,所以對于保障人為干預因素最強,立法就是一種人為干預的形式。歸納從古至今的農村社會結構及其社會保障狀態和法制可以有以下幾種。
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及未來發展
1.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
1.1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大幅度提升
社會保障是由國家主導、公民主動參與的一共維護社會生活的安全網絡建設,社會保障包括了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四個方面。理論上來講,社會保障是國家為國民正常生活建立起來的一個安全體系,享受社會保障是每個公民的權利,然而農民的生產經營特征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導致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率極低。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總量的50%以上,擔負著國家農業發展的重任,對這部分人口進行社會保障建設,是鞏固國家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必須。我國從21世紀開始重視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新農合”的建立,由政府、個人、集體共同籌資,以大病統籌維護建立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成為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一個標志。目前,新農合在農村的覆蓋率已經超過了80%,這標志著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大幅度提升,我國在農村推行社會保障工作初見成效。
1.2農村社會保險類的發展
“新農合”的建立標志著我國農村的醫療保險事業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極大程度地解決了農民看病貴、看病難、公共醫療設施差的問題。除了醫療保險之外,其他社會保險類型也開始在農村推行,其中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推行最為矚目。農村養老問題是農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靠子女養老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養老觀念,然而,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在農村凸現出來,人口緊縮政策導致農村青壯年所要負擔的老人增多,養老十分吃力,一些地區和政府開始將城市養老制度推行到農村,鼓勵民眾購買養老保險,雖然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并不廣,大多數農民對購買保險用以養老的方式認可度較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也存在漏洞,但是,養老保險確實已經在農村開始推行,這是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一個表現,也是農村人民生活方式改善的表現;另一個保險項目的發展也標志著農村社會保障的變化,即城市農民工的失業保險,傳統的農村生產活動依靠土地,只存在耕作風險,不存在失業風險,但是隨著農民工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保障打工的收入,成為保證農民家庭正常生活的關鍵,而參與失業保險,這能夠有效地避免農民工的失業造成的家庭經濟風險。雖然農民工購買失業保險的比率不足10%,但是,這已經成為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1.3社會保障給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探討
摘要: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城市的社會保障與農村的社會保障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的社會保障發展水平滯后于城市的社會保障發展水平。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和完善對于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現狀了解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滯后發展的原因,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對策
中國的城鄉二元化經濟與社會結構使城市與農村的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城鄉差距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作法在改革初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農村的生產制度與組織結構變遷并沒有朝著好的態勢發展,城鄉差距逐步擴大。在這種背景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必然也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F階段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不僅要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情發展,而且還要以當前農村所處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為前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完善程度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為了切實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不遺余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支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在一系列政策和有效措施的積極推動下,中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
農村社會保障管理論文
摘要: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立法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法律(政策)的制定和適用城鄉分立;以傳統保障機制為依托;統籌層次逐步提高;以救濟性保障為基礎;保障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主要包括以下基本項目:醫療保障;災害救濟;“五?!惫B;最低生活保障;職業培訓保障;特殊群體養老保險。農村社會保障應選擇現收現付籌資模式;基金主要由財政撥款、農村集體資源收益、村民繳費、慈善捐贈等構成。農村社會保障應采取統籌領導分別管理的管理體制,具體事務可由相應的經辦機構負責;可選擇農業銀行作為農村社會保障基金托管人,符合條件并取得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資格的金融機構可作為農村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人,而農村信用合作社、符合條件的醫院、取得資格的職業培訓教育機構可以作為農村社會保障待遇的發放和提供機構。
關鍵詞:城鄉分立;救濟性;現收現付;社會化
Abstract:WhilemakingsocialsecuritylawsforChina’sruralareas,principlesshouldbeheldsuchasseparatinglaws(policies)madeforandappliedtoruralareasfromthoseforandtourbanareas;underliningtraditionalprotection;improvingcoordinationofruralandurbanareas;stressingremedialprotection;andbalancingsocialsecur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Socialsecurityforruralareasmayincludemedicalinsurance,calamityrelief,allowanceforsupportoffivesortsofspecificpersons,subsidesforminimumliving,occupationtraining,pensionsforspecialgroupsandallowanceforsupportandmaintenanceofseniorvillagers.ForChina’sruralsocialsecurity,thefinancingmodelof“cash-in-and-cash-out”shouldbepreferredandthefundsaretobedrawnfromgovernmentalappropriation,collectivecontribution,individualcontribution,benevolentdonation,etc.Agriculturalbanksmayserveastrusteesofthefundsandsomequalifiedfinancialinstitutionsmayserveasadministratorsoftheinvestmentofthefundswhile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s,eligiblehospitalsandqualifiedprofessionaltrainingbodiesmayhelptorenderrelevantservices.
KeyWords:separationofruralandurbanareas;ofremedy;“cash-in-and-cash-out;”socialization
構建合理而有效的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容,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手段。然而,由于“三農”問題固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在我國農村建立起具有一定保障能力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本文擬從立法的層面對這一問題做一探討。
一、立法原則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策
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是中國特色主義“三農”思想的關鍵組成部分。進一步發展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但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設滯后、資金下撥不穩定、文化建設落后等現實問題。根據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和全面建成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要求,相應地提出自己關于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本世紀前20年的偉大奮斗目標,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農村發展緩慢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理論的關鍵組成部分。
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
1.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的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和首要任務。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可以減輕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發展生產,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首先,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預期,讓他們放心消費,可以有力地拉動內需,促進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其次,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合理合規流轉,推行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前提條件。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緩解農村居民因病返貧、因病致困的艱難處境,為農民放心地進行土地流轉、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有利的條件。再次,農村優秀人才短缺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致命短板。要大力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用優惠的返鄉創業政策來吸引優秀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并加強對農村現有居民的技能培訓,為農村的產業興旺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探討
1社會保障資金管理的基本內容
社會保障資金中包含眾多方面內容:財政資金預算在內的社會保障資金、其他相關部門機構負責的社會保障資金、社會保險資金等。要想實現對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科學管理,必須對保障資金的運轉過程進行全程化、多元化、動態化的管理。其中包括對農民保障資金收入過程的有效管理,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支出過程管理,通過對社會保障資金的增值保值與投資、結余等工作有效管理,切實提高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效率。
2當前我國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也逐漸擴大,受益人群逐漸增多。雖然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朝著可持續、科學化的發展方向不斷的拓展,有效提高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效率效益。但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起步緩慢,在社會保障資金管理中存在眾多的問題,嚴重制約著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我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老齡人群在全社會人口比重逐漸增長,城鄉差距仍然存在,導致我國社會保障資金壓力也逐漸增加,由于社會保障資金缺口較大,社會保障事業面臨巨大的壓力。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90%以上的農民認為生產沒有保障,對于農業生產方面我們能夠看出,農戶利益保障程度較為薄弱。并且因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生產力起到的反作用,抑制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難以大規模地使用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仍然是靠天吃飯。
3強化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措與管理策略
3.1明確社會保障資金科學有效管理。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政府必須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制度,有效的運營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確保社會保障資金制度的貫徹落實,加強社會保障資金收入支出工作的有效監督。通過科學合理的資金運營,確保社會保障資金的保值增值,有助于提高農村人民生活質量與經濟水平[1]。政府作為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的負責單位,應當加強有效監管,在農村基層保障資金管理工作中進一步強化管理意識,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效推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我國應當結合農村發展實際情況,以及社會保障資金的類型系統化,分層次的展開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上的統一規范化。3.2探尋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新模式。由于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起步較晚,雖然發展過程中能夠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2]。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可以借鑒先進經驗,通過研究國外社會保障資金管理發展過程有效促進自身,基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工作,并且結合農村實際發展情況構建,社會保障資金的多渠道,實現多支柱社會保障。通過加強政府、企業、農民三方負擔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構建立體化、多渠道的資金籌措體系。重點突出政府與企業的責任,滿足農村最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救助農村特困群體[3]。3.3加強基層農村社保制度宣傳,增強農民社保意識。基層農村社會保障常被忽略主要原因在于農民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意識,誤以為社會保障是城市居民的專利。對此,政府必須在廣大農村有效宣傳社會保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能夠使農民對社會保障有正確的認知,明確自身擁有的權利與義務,當自身權利受到侵犯時,要理直氣壯地去有關部門去維權。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促進基層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有序開展[4]。
農村社會保障對策論文
試論現階段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對策研究
內容摘要: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全國總人口的80%是農村人口,然而作為社會“減震器”和社會公平“調節器”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卻長時間內只是關注于城鎮居民,對占人口多數的農村居民投入很少。要建設好現階段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就應以政府為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完善和普及合作醫療制度,同時,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新思路,嘗試新方法。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合作醫療
一、農村社會保障的定義
農村社會保障是指以地方政府為主,以基層社區為依托,由國家、社區、公民群體及個人合作興辦,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和個人消費支出集中資金,根據國家法律的規定,向農村社會成員中,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者、遭受自然災害者、經濟收入低于貧困線者提供物質幫助,以保證其基本生活的需要,促進農村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一種制度。
二、現階段我國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