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1:59: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信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信貸供給及其效率
近年來,雖然中央高度關注農村資金嚴重外流問題,非常重視增加農業信貸投入,甚至還規定了縣域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將新增貸款用于農村的比例,但農村資金外流現象依然有增無減,農村經濟主體獲得貸款依然很困難。在中國,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信貸資金對農村經濟發展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表面上看福建省農業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將會改善農業資金短缺的困境,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但是這個推論成立的前提是農業貸款是有效的。所謂農業貸款的有效性是把貸款貸給那些具有最好投資機會的農業部門,從而最終推動農村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1]。相反,當農業貸款無效時,即使農業貸款大量增加,農業信貸資金供給大幅度提升,這些金融資源也可能被濫用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卻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但問題是,這種規模迅速擴大的信貸供給是否具有效率?早期理論認為配置資源、動員儲蓄、支付結算等功能是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2],在此基礎上,國內許多學者將其層次分類,并認為資金配置功能是金融體系的核心功能[3-6]。林毅夫[7]利用功能觀考察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功能問題,并認為資金配置功能是農村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他金融功能有效發揮的基礎。針對中國農村信貸供給效率問題,總體上認為中國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信貸供給效率較低、存在金融抑制現象[8-10]。只是研究視角不同,姚耀軍[10]從農村貸款入手粗略測算農村資金配置效率,張兵等[11]從行業入手研究某一省份農村信貸資金效率問題,王晨姝[12]則從支農資金效率角度分析,顧銘德[13]從總體上考察中國貸款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國內還有些學者,如林毅夫[14]、李銳[15]、張軍等[16]從農戶信貸視角來研究農村信貸供給效率。而且以上研究較多的是對全國性農業貸款效率進行分析,缺少比較有針對性的區域性農業貸款的效率分析。同時,對農業信貸的理論探討比較多,缺少區域性農業貸款的實證研究?;谏鲜隹紤],本研究從省域層面定量研究農業信貸供給效率。
1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現狀
近年來,福建省加大服務“三農”力度,扎實推進支農工作,結合福建“三農”發展需求實際,制定了《關于金融支持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和服務半徑不斷擴大。
1.1各種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持續增長
截至2010年末,福建銀行業涉農貸款新增1098.13億元,增長幅度超過三成。福建農信社資產總額2078.73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726.0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73.01億元;1884個營業網點覆蓋全省各鄉鎮,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涉農貸款余額931億元,獲得農信社信貸支持的農戶數達到298萬戶,以占全省金融機構9.43%的存款,支撐了全省24.1%的涉農貸款投入;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54億元,支持9500多家中小企業的發展。另統計數據顯示,福建農行涉農貸款余額732億元,比年初增加99.8億元??h域存、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203億元、161億元,分別占全行增量的58.8%和65.6%。新增惠農卡172.4萬張、農戶貸款20.4億元、農戶授信4.02萬戶。
1.2加快布點延伸服務
國內農業信貸革新思考
1目前我國農業信貸的現狀
中國金融機構資金充裕,但無法合理流到農村,滿足不了農村需求。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向農業提供信貸資金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國家政策性銀行如農業發展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如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一些民間的非正規的金融組織。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主要是支持糧、棉、油等農產品流通各環節的營運需要,以流動資金貸款為主體的收購、調銷和儲備貸款。在目前中國的政策性金融分工制度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把貸款發放給國有糧棉購銷企業,支持政府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的資金需求。由此可以看出農業發展銀行是間接與農戶接觸的金融機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則主要是直接面向農戶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它們主要是為彌補農戶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資金缺口。但是根據最近一項對農村家庭的調查,只有16%的農戶可以獲得貸款,造成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是農民不太愿意借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農戶缺乏擔保品(土地屬于集體所有),以及獲得貸款的交易費用太高。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許多地方的金融機構都關閉了,又沒有建立新的金融機構補充。因此,農民還有一部分借款即通過非正規的渠道獲得。
2融資難依然是制約農戶生產經營的瓶頸
我國由于農業結構的逐步調整,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轉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但是廣大農村地區在實踐過程中卻因為得不到信貸支持而錯過較多的發展機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2003年銀行發放的農業短期貸款總計8412億元人民幣,僅占金融部門短期貸款業務的10%。有些農業產業化綠色農產品的種植地區,在農產品滯銷或賣價較低的年份,收入不能支付再生產的各項費用情況下,也不能得到及時的信貸支持,造成農業生產不能正常進行以及擴大生產規模受阻的現象時有發生,資金短缺已經成為制約農民開展大規模農業生產經營的瓶頸。
2.1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政策金融功能不全,難以承擔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從其職能定位和發揮的作用來看,只不過是“國家糧食儲備銀行”或“收糧銀行”。早期農業發展銀行還承擔以固定資產貸款為主體的各類農業開發和技術改造貸款等生產性貸款和扶貧貸款等功能,目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但后期由于政策調整,農業發展銀行僅是在農產品收購方面發揮著政策性金融組織的作用,其經營空間逐步縮小,經營困難也更加突出。我國農業資金運用著力點是農副產品的購銷調存,支持的是農業生產的流通,或者說是農業生產的末端,而非始點。這與農業生產的關鍵即農業生產力的高低以及農產品的供求平衡和結構協調是不一致的。
2.2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領域內的功能趨于弱化。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出于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的運行效率,大批機構已從鄉村撤離進入城市,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不斷收縮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1998年至今,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中國銀行等四大國有銀行共撤并3.1萬個縣及縣以下分支機構,致使大部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單一化,農村金融市場日益壟斷化的趨勢明顯。由于基層金融機構收縮,網點不足,從而導致了農村資金嚴重外流。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以吸儲上存方式使農村流出的資金估計達300億元。作為商業銀行的農業銀行,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發生了較大變化,企業化行為日益突出,出于追求效益的沖動,大規模壓縮基層經營網點,而且,鑒于農業的弱質產業特征,資金回收期長,收益低而且風險大等具體特點,中國農業銀行的資金投放已從以服務農業為主轉為與工商業并舉,競爭的視角也從農村轉向城市。在現階段,隨著農業銀行的業務向城市和非農產業的拓展,農業貸款僅占農業銀行各項貸款余額的10%。目前農業銀行的業務范圍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基本無異,使得它長期保持的農村金融主導地位大大弱化。
農業信貸論文:當代農業信貸與農民收入的證實
本文作者:鄧宏亮工作單位:宜春學院
財政支農、農業信貸與農民收入效應的理論分析
﹙一﹚資源的經濟效率Odedokun﹙1992﹚[18]提出了經濟效率概念。所謂資源的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邊際生產力,即增加一單位資源所增加的產出。如果用e表示資源的經濟效率,y表示收入,x表示生產中投入的某資源的數量,則有:e=ΔyΔx,或e=dydx﹙當Δx→0時﹚﹙1﹚Odedokun認為經濟增長決定于資本的增加與資源經濟效率的提高,并用模型表示為:Δyy=eΔky﹙2﹚﹙二﹚農業生產函數在此,根據資源的經濟效率模型進一步分析財政支農和農業信貸對農民收入效應的作用機理。在經濟中,生產函數的通用形式為:y=f﹙x1,x2,…,xn﹚,其中x1、x2、…、xn表示生產中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數量,也就是說,產出是各種生產要素數量的函數。但我們通常又將生產函數簡化成:y=f﹙L,k﹚,其中L代表勞動,k代表資本,即假定生產中投入的其他要素不變,就可以將產出看成是勞動與資本的函數。關于生產函數的形式,根據Parente和Prescott﹙1991﹚[19]的做法,對勞動投入如果施加一個容量限制L,那么生產函數可以表示成:y=kmin﹙L,L﹚θ﹙3﹚其中θ>0,表示勞動相對于單位資本的產出彈性。如果令m=min﹙L,L﹚θ,此時,m表示農業的最大勞動供給能力,則生產函數可以簡化成:y=mk﹙4﹚﹙4﹚式表示勞動投入一旦固定,產出與資本投入則成正比,這時生產屬于規模報酬不變,也就是說,產出同比于資本的增長而增長。﹙三﹚財政支農、農業信貸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根據當期資本﹙kt﹚投入總量取決于前一期資本﹙kt−1﹚存量和本期資本投入,由于農業資金的來源主要包括財政支農投入、農業信貸投入和農民自主投入,則當期農業資本的表達式為:kt=﹙1−δ﹚kt−1+e﹙x1,x2,x3﹚﹙5﹚其中,δ表示農業資本的折舊率,k代表資本存量,x1、x2、x3分別表示財政支農投入資金、農業信貸資金、農民自主投資資金,t表示期數。那么由﹙4﹚、﹙5﹚式可得:﹙12﹚由﹙12﹚式可以看出,農民人均收入取決于財政支農、農業信貸、農民自主投資以及各種資金的經濟效率。其中e''''x1﹙0,0,0﹚、e''''x2﹙0,0,0﹚、e''''x3﹙0,0,0﹚的大小表示各種資金投入所引起的收入彈性,即各種資金對農民收入貢獻的大小。
變量選取、數據來源與數據預處理
﹙一﹚變量選取本研究主要探討江西省財政支農、農業信貸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因此,選取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支農、農業信貸、農民自主投資四個指標為變量,分別用符號Y、X1、X2、X3表示。﹙二﹚數據來源與數據預處理本研究數據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的江西》、《江西統計年鑒》﹙2011、2012﹚,其中2010、2011年江西農業信貸數據從江西農業廳統計獲得。為了消除價格影響,以1980年為基期﹙1980=100﹚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調整。為了消除經濟數據時間序列所造成的異方差,對研究的經濟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對數化序列分別記為:LnY、LnX1、LnX2、LnX3,這樣既不會改變原經濟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又更利于線性化經濟變量,從而有利于模型建立,并能消除經濟變量序列的異方差問題。
江西省財政支農、農業信貸與農民收入效應的實證分析
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的關系
[摘要]農業保險和農村信貸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協同發展能夠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活躍程度,進而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各地積極探索二者協同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金融環境,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剖析和總結二者協同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二者能更好地協同發展,切實提高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村信貸;農村金融
農業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具有天然的高風險性和脆弱性,農戶因此而極易陷入融資困境。資金匱乏限制了農業擴大再生產,進而制約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發展。農村信貸以服務農戶為導向,豐富了農村金融市場,增加了農村資金供給,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同時,作為農村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保險,因其自身的風險補償與風險管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農戶的生產風險,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理論上,農業保險以其獨特的風險管控能力與農村信貸的資金融通能力相結合,能夠有效地促進兩者共同發展,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活力,豐富農村金融產品。實踐上,銀保互聯模式自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來,各地積極響應,積極探索銀保合作模式。在歷時12年的探索與發展之后,二者協同發展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明顯的問題需進一步解決。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探索如何實現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更好的協同發展,對于改善鄉村經濟和促進鄉村振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首先分析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其次分析目前我國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期能夠促進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更好地協同發展,從而使農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切實提高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一、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協同發展,不僅能有效地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而且能夠豐富農村金融體系,緩解農戶融資難題,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對兩者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做出分析。
(一)提高信用保障,緩解融資困境
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研究
一、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的現實可行性
通過對農業保險和農村信貸合作過程中農業保險對農村信貸的保障作用,農村信貸對用于農業保險的資金保障,分析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過程的現實可行性。(一)政策性農業保險是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的前提條件。因為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的范圍廣泛,而且在服務的目的、風險、對象等方面與農村信貸存在著很多的共性,使得二者在開發設計新的農業產品方面存在合作的基礎。首先,通過農村信貸機構使保險機構減少了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騙保的現象等;其次,農村信用社也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獲得更多的信息,確保投放的資金安全可靠??傊?,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可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二)農業保險可以提高農村信貸資金使用價值。在信貸機構借款的農戶,其生產經營的農業生產資料大部分屬于抵抗災害能力較差的農作物。由于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信貸機構經常出現借出款項無法收回的現象,雖然國家規定可以適當的調節利率,彌補損失,但是利率提高后并不能真正地改變現狀。而具有政策補貼以及繳費低等特點的農業保險改變了農戶貸款難的狀況。(三)由于政策性農業保險使得農戶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即使發生一些意外使其農業遭受損失,保險機構也會給予一定的賠償,改變了農戶所面臨的收入不穩定性的狀況,而且提高了向信貸機構借款的能力,貸款不再是農民的困難,介入資金后投向農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資金的良性運動。
二、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把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結合起來,是借鑒美國等國家開展農業保險的經驗,我國對于農業保險和農村信貸的合作尚處于基礎階段,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需進一步的分析。(一)金融產品缺乏創新力度。當前,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信貸機構都是按照其實際的需要以及內部要求為主要出發點各自制定符合自己的發展策略,農業信貸產品與農業保險產品在設計方面有不匹配的現象,由于基層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創新缺少自主權,由于農業保險為農村信貸提供的風險保障的作用有限,是由其上級掌握產品的服務和創新,很難充分有效地參與保險與信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二)無抵押且交易成本高。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都具有收益低、風險高、相對分散的特點,由于農戶的貸款額度相對較小,而且缺少財務資料記錄和風險抵押,信貸機構很難用傳統的貸款分析技術來確定貸款的對象。所以,貸款機構很難確定貸款對象的成本。從農業保險的角度看,農戶與保險公司之間信息不對稱使其交易成本提高。但是,其問題是因為監督成本與獲取信息的成本過高,保險公司想完全消除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極其困難。(三)保險理賠慢,信貸資金及保險補貼撥款時間久。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合作的是起始階段,農民的補貼和信貸資金很難準時地到農戶的手中,使貸款的農戶無法及時購買生產使用的各種生產資料,阻礙了農業的生產。很多農民在與農村信用社簽約后信貸資金都沒有到賬,申請貸款的合作社在償還貸款后沒有收到政府的補貼。另外,在投保農戶的經營過程中有意外事故出現時,農業保險公司的理賠都是很緩慢的,不能及時得到高效率的理賠服務。
三、解決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立法監督制度,并且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合作過程中信貸和保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加快農業保險立法進程。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村信貸和農業保險之間的合作主要是采取兼業模式,農村信貸機構并不承擔法律風險,保險公司承擔著所有的法律風險,從而導致合作的進程受到一定的阻礙,因此應該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明確規定二者的法律責任。加速制定《農業保險法》,并且明確主體的權利以及農戶、保險機構、政府機關、信貸機構的責任,這使得農業信貸和農村保險之間合作的利益得到保障。(二)加大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扶植力度1、加強村鎮銀行的扶植政策。著重解決資金短缺的難題,建議可以由政府出面,成立專門的資金拆借公司,或者地方政府也可以一些財政的大戶,將存款入存村鎮銀行,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同時也可以起到提升示范的效應。國家應該針對村鎮銀行發展的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幫扶政策,加大銀行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參考農村信用社改革時期的政策,根據相關的文件規定可以適當的免除企業所得稅。針對村鎮銀行業務核算系統的完善,有關部門應當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支持村鎮銀行以直接聯系的方式加入銀聯網絡系統、大小額恢復系統等,幫助其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2、加強農村保險的扶植政策。政府也應該對保險公司提供一定的財政扶植,對其涉農保險業務稅費予以減免優惠,允許其在稅前列支農業保險準備金。村、縣財政部門將收取的保費實行專戶存儲政策,每年年底結余的資金全部都轉成巨災風險的準備金,作為應對可能發生的農業巨災帶來的超賠風險基金,可以采取“以險養險”的策略,經營多樣化的商業性保險類型,增加投保的單位,這樣就可以擴大保費的收入,從而提高了風險的分散能力。(三)建立風險分散和控制機制??刂坪头稚⒕逓娘L險的基本管理策略。建立巨災風險再保險體系,再保險是主要承保了包括海嘯、地震、冰雪災害、臺風等在內的巨災風險的再保險業務,對于巨災風險分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通過分保機制使巨災風險轉移到國際市場。同時,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對巨災風險的進行風險保障,增強了農業對于巨災風險的抵御能力。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基金,農業巨災風險基金作為化解巨災風險的重要手段,農業巨災風險基金是政府部門、農業保險公司以及行業協會三方共同組成的,把社會各界的資金聚集起來,有效地針對巨災風險的防范以及對于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的利益進行維護。(四)我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和控制機制的構建1、農險業務方面。中央高度重視對于巨災風險的控制,明確地指出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農業保險長效的發展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分散和控制機制主要是由幾家專業性的農業保險機構以及少數國有商業性保險公司承擔。2、再保險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的農業發展也開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農業保險的風險更加集中,損失更為嚴重,因此可以通過農業保險機構和中國再保險集團之間同業分保。3、在農業巨災保險基金方面。我國目前也正在各地進行農業巨災風險基金的嘗試,與此同時對巨災風險的準備金制定上限,防止其過度積累??傊?,我國仍處于巨災風險基金使用的初始階段,很多方面仍需改進。4、在巨災證券化方面。我國的農業保險市場存在一個非常大的矛盾就是需求和供給之間無法有效對應,因此把保險市場上的風險轉嫁到證券市場,但我國當前階段實行巨災證券化操作性不高。(五)完善金融業信息共享系統,并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立。(1)我國相關部門應著重發展和完善銀行、證券、保險及外匯管理的信用管理體系,加強各行業以及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逐步建立起金融業信息共享系統;(2)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同時,搜集和整合相關的信息,從而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3)各部門、各地區也要積極配合企業和個人的征信體系建設,從而使得金融業信息共享系統得到完善,并且能夠充分掌握已經整合的信用信息。
農業信貸制度研究論文
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金融抑制殛其癥結
(一)農業獲得貸款的支持低,農民貸款困難重重
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大了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力度,農業信貸投入總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問題依然嚴重。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元,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與GDP之比1.07:1。而第一產業GDP為24700億元,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與GDP之比為0.49:1,即僅為全國每1元CDP獲得貸款水平的46%。雖然農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單位GDP所需貸款可能比二、三產業要低一些,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單位農業GDP獲得貸款支持明顯偏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對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62個農戶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農戶有借款需求,實際發生過借款行為的農戶占樣本的51%。在有過借款的農戶中,從親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從農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據調查推算,目前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農戶能夠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
(二)農村金融機構支農供給不足
盡管我國農村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性金融機構越來越注重效益,而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支持農村經濟無利可圖,還可能帶來金融風險,因此,機構網點大量從縣域農村撤出,上收貸款權限,導致農業信貸資金日益萎縮;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只承擔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業務,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任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地建設、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信貸等業務并沒有開展起來,其支持農業發展名不副實;農村信用社發揮著金融支農主力軍的作用,但農信社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愈加嚴重的商業化傾向,影響了其支農的積極性,支農后勁不足??傮w來看,金融業支農供給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阻礙“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資金供求矛盾尖銳
我國農業信貸制度
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金融抑制殛其癥結
(一)農業獲得貸款的支持低,農民貸款困難重重
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大了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力度,農業信貸投入總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問題依然嚴重。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元,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與GDP之比1.07:1。而第一產業GDP為24700億元,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與GDP之比為0.49:1,即僅為全國每1元CDP獲得貸款水平的46%。雖然農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單位GDP所需貸款可能比二、三產業要低一些,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單位農業GDP獲得貸款支持明顯偏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對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62個農戶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農戶有借款需求,實際發生過借款行為的農戶占樣本的51%。在有過借款的農戶中,從親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從農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據調查推算,目前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農戶能夠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
(二)農村金融機構支農供給不足
盡管我國農村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性金融機構越來越注重效益,而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支持農村經濟無利可圖,還可能帶來金融風險,因此,機構網點大量從縣域農村撤出,上收貸款權限,導致農業信貸資金日益萎縮;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只承擔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業務,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任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地建設、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信貸等業務并沒有開展起來,其支持農業發展名不副實;農村信用社發揮著金融支農主力軍的作用,但農信社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愈加嚴重的商業化傾向,影響了其支農的積極性,支農后勁不足??傮w來看,金融業支農供給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阻礙“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資金供求矛盾尖銳
加強農業信貸的發展策略
一、2008年聯社農業信貸分析
聯社位于浙江省,有六社一部。在當地存貸排名第四位,存貸比例為70%。2008年貸款余額為190298萬元,其中純農業貸款余額37546萬元,農戶貸款23798萬元,農業企業及農村經濟組織貸款13748萬元。農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總額19.73%,貸款余額較2007年相比增長了3.53%。
(一)農戶貸款數據分析截至2008年底,聯社合計受貸農戶1572戶,其中用于農業設施建設等其他用途余額10307萬元;用于種養殖、農產品加工合計余額1373萬元;用于發展農村工商業余額12118萬元。表1是聯社各分社農戶貸款分析匯總情況分析。由表1可見,用于農村工商業和農業基礎設施的貸款占了絕大多數,這為今后農業貸款的重點投放方向提供了參考。在農戶貸款中,不良貸款余額合計976萬元,占農業貸款比重2.6%,占全部貸款比重0.51%,反映出受貸農戶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良好的信用觀念。
(二)農業企業與農村經濟組織貸款分析在聯社受貸的農業企業與農村經濟組織貸款合計34戶,其中農村經濟合作社貸款開戶合計19戶,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開戶合計15戶。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貸款余額1240萬元;農村經濟合作社貸款余額4756萬元;農產品市場貸款余額1187萬元;其他農業貸款余額6156萬元,如表2所示。在農業企業與農村經濟組織貸款中,不良貸款合計余額544萬元,占全部農業貸款比重1.52%,占全部貸款余額比重0.29%,反映出受貸企業客戶與農村經濟合作社較強的經濟實力及良好的信用觀念。
(三)農業貸款形態、風險性及變化趨勢分析截至2008年底,聯社農戶貸款抵押15163萬元,保證8535萬元,信用100萬元,抵押貸款占農業貸款比42.4%。農業與農村經濟組織貸款抵押4981萬元,保證8767萬元,抵押貸款占農業貸款比13.2%。全部農業貸款抵押率占比53.7%。抵押率仍然不高,反映出擔保難仍然是目前農業貸款發放環節中的一個難點。2006年末,農業貸款余額達到38480萬元,2007年末達到36266萬元,2008年末達到37546萬元。農業貸款變化出現了小幅度振蕩起伏。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區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耕地逐步減少,傳統農業的資金需求不如早期旺盛。而且2007年的貸款規模隨著存款的萎縮也呈現谷底形狀,貸款規模的萎縮主要原因是受存貸比例75%控制的影響。
二、聯社在農業信貸上做出的努力
信貸力量促進農業發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自治區金融辦成立以來,始終把加強農村金融服務作為一項重點工作,認真貫徹中央和自治區一號文件精神,以農牧民增收為核心,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目標,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明確各金融機構全年信貸投放目標,積極爭取總行支持,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推動金融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截止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973.2億元,新增1183億元,增長31.3%。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264.5億元,新增671.1億元,增長42.1%,增速高于全區貸款平均增速。
一、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主線,以風險防范為核心,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努力化解農信社歷史包袱,促進輕裝上陣、改革發展。我區農村信用社以堅持服務“三農”、服務縣域經濟為宗旨,大力完善體制機制,穩步增強風險防控能力,經營業務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充分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為我區農業農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截止年末,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638.64億元,同比增長45.44%,新增貸款突破200億元,其中90%以上投向“三農”。
二、加快發展小額貸款公司
充分調動、集中民間資本,大力發展縣域小額貸款公司,強化縣域、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融服務。已審批小額貸款公司59家,注冊資金26.95億,遍布全區13個地州市,累計發放貸款64.16億元。其中,投向“三農”貸款6.40億元,占23.83%。
三、大力推進空白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
農業發展信貸供給分析
一、農業經濟發展創新
與國際農業產業發展相比,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仍不健全、資金供應不足,甚至很多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存在大片的金融空白。嘉興作為浙江省的農業大市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因此,通過對農業發展中各個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量以及具體需要何種類型金融產品的調查,能更好地找到相應的解決途徑,對農業的發展來說有著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調查背景
1.嘉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形勢成效明顯
嘉興市的農業發展成熟,基礎好,潛力大,具有特色產業,區域布局清晰。其中,畜牧、蠶桑、設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優水產品、優質水果和優勢特色食用菌等為主的七大主導產業區域格局基本確立。嘉興市在地域上基本形成了以嘉善縣、南湖區、海鹽縣、平湖市為主的生豬養殖集聚區,以海寧市、桐鄉市為主的繭絲綢產業區,以嘉善縣、南湖區、平湖市交界處為中心的東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設施農業區等。這些成熟的農業集群,便于分析農業產業集群中供應鏈的共性,可以得到更準確的供應鏈金融現狀的資料,有利于后續研究的開展。
2.當前金融支持農業新發展形式尚存在升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