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3:19: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貧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評中國貧富分化現象
經濟增長的動力,最終來自需求,沒有需求拉動,社會生產成果無法實現,再生產也無法正常進行。一國的總需求是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的,消費需求在總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狀況最終將影響投資需求和總需求。
消費不足也叫做消費需求疲軟,是一種市場現象,是需求與供給在一系列社會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結果。這一結果如果只是偶然或局部出現,對社會經濟并不會帶來大的損害,甚至起調節作用,但如果是持續、全面地出現,對社會經濟會帶來重大損害,其損害程度和后遺作用甚至超過通貨膨脹導致的結果。近幾年來,消費不足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不僅消費品價格水平持續下降,而且出現了消費品總量消費的減少。1999年的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把解決消費不足作為2000年的頭號問題提了出來,并著手解決。
要解決我國消費不足的問題,必須要首先弄清楚消費不足的成因。關于當前我國消費不足的成因,理論界眾說紛壇,有的認為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有的認為是出口貿易環境的惡化,有的認為是長期計劃經濟形成的產業、產品結構的不合理,還有的認為是人們收入水平增幅的減緩,等等。其實,上述種種的原因是影響我國消費不足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也不起主要作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雖然也涉及到我國的金融活動,但由于我國人民幣實行限制兌換制度,未真正有機的納入世界貨幣體系,與其它國家相比較,影響微乎其微,不直接影響消費需求。出口貿易環境的惡化,使我國的出口額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國是一個內需型國家,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0%,并且減少幅度并不大,減少的出口額進入國內市場,對1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而言,并不構成大的影響。長時期計劃經濟形成的產業、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是長時期存在著的現象,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日趨合理,為什么在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沒有導致消費不足呢?人們收入水平增幅的遞減,并不是絕對水平的下降,人們的收入水平是增長的,只不過是增長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消費的零增長,負增長呢?那么,影響我國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認為,影響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國保障制度的變遷,尤其是保障制度的過速變遷(為了怕影響到改革的成果,人們往往對其視而不見或予以淡化)。我們必須看到,保障制度的變遷,即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積極促進作用,也會帶來消極阻礙作用,當前,怕的不是過速的保障制度變遷帶來的副作用(出現了,可以采取對策消除或減緩),而是沒有認識到過速的保障制度變遷帶來的副作用(未認知,無法有的話矢),繼續進行過速的保障制度變遷,必須導致包括需求和供應在內的社會各種經濟關系嚴重失衡。
90年代以來,為了解除企業負擔,加速改革進程,我國進入了以保障制度為核心的全面制度改革過程。與此同時,企業實行減員增效改革,導致大量的企業職工失業下崗。職工的大量失業下崗,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費者對今后的生活顧慮重重:誰來為他們提供養老保證?傷病費用誰來負擔?如何才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上學的費用如何解決?等等。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消費者不但不會提前消費,恐怕連正常的消費都不可能,而只能是滯后消費,把現有的錢省下來,用作今后的花銷。
一、貧富分化現象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社會貧富狀況分析論文
1、矛盾激化下的打砸搶
2004年12月20日,湖南省邵陽市中意房地產公司負責人傅中意與邵陽縣建設局長鄧節生在邵陽湘桂黔建材城因砸車發生爭執,鄧節生忽然倒地身亡。隨之發生了罕見的大規?!翱甘笔录?天中死者尸體擺放在傅家中,上萬人進入現場,傅的住宅被砸毀,傅中意的妻子楊麗芳多次請求警方制止死者家屬的打砸行為,卻沒有人搭理。傅中意在“扛尸”高潮中出逃。那些參與“扛尸”事件的人用墨汁和紅色噴漆在傅家墻壁上寫道:“有錢算什么!”“為富不仁者殺!”“血仇必報”……【1】
2、仇富還是仇腐
前年,吳敬璉先生在接受國際管理學會頒發的杰出成就獎時,對不少民營企業出現的各種問題,他指出應當分清仇富和仇腐兩種心理,針對民營企業的原罪論提法并不適合。應當把憑勤勞、憑努力經營的人和靠權力暴發的人分開。
3、在農民出生到死亡過程的一個個“天價”。
首先是“天價出生費”,有人表示現在“孩子不是生出來的,而是買來的”。根據調查數據表明:與20年前相比,現在生孩子的費用至少上漲了100倍。其次是“天價教育費”,知識最有力量,對于農民,能夠改變他們命運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教育。為了孩子能上學,有些農民砸鍋賣鐵,有些農民惆悵自殺,……再次是“天價交易費用”,農民在城市間、企業間流動,承擔著高額的“交易費用”進城打工,遭遇種種門檻,可謂“城市不是農民的城市,農村才是農民的歸宿地”;農民進入企業后,淪為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很多不良老板拖欠或者賴掉他們的工錢。因為貧窮,農民工請不起律師、上不起法庭、無法舉起法律之劍。還有就是“天價醫療、養老費用”,農民有病沒錢醫,為了能夠讓自己過上比較安寧和舒適的晚年,往往有“養兒為防老”的觀念,不料子女越多負擔越重,因此陷入了一個“貧困——多生——更貧困”的惡性循環。農民不僅“生不起”,而且也“死不得”,在死亡來臨之后,還有“天價的喪葬費”等著他們【2】
論貧富不均利害
不平等的社會將始終是不健康的社會,也是不幸福的社會,無論它們變得多么富裕。
我們對衛生局長發出的健康警告已變得習以為常?!拔鼰熞鸱伟币巡辉偈且粋€引起爭議的建議??墒牵罱牧餍胁W研究表明,財政部長有一天同樣可能被要求健康警告。目前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促成經濟更大不平等的政策,諸如大幅度降低最高稅率的預算,造成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絕對貧困的不利生理影響長期以來已被人們了解。我們知道,營養不良、住房潮濕、缺乏暖氣設施、工作時間過長和污染造成許多疾病和慢性病患的更高發生率。決策者了解努力消除這些物質貧乏的嚴重形式的理由,即使他們缺乏制定必要的法律的意愿或者能力。
相反,認為經濟不平等本身造成疾病和過早死亡的觀點仍是引起爭議的??墒牵@個觀點的論據的令人信服足以值得更廣泛的公眾聽取。這個觀點意味著,政府必須重新考慮其政策目標:較少關心物質產量的總量,更多關心收入和財富的分配方式。
這個觀點意味著,如果不作出更大努力以減少日趨增強的不平等,癌癥、心臟病和其它慢性疾患的發生率將保持不必要的高水平,無論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如何。
在英國,這種新觀點與諾丁漢大學醫學院教授理查德·威爾金森(RichardWilkinson)最密切相關。威爾金森把過去20年的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于辛勤地收集不平等與疾病之間的聯系的證據??墒?,別處的研究人員,諸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伊奇羅·卡瓦奇(IchiroKawachi)和布魯斯·肯尼迪(BruceKennedy),也獨立地證實了他的許多見解。
社會貧富狀況分析論文
摘要:
和諧社會的話題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盡管人們對貧富差距所引發的關于效率與公平、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乃至貧富分化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但在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體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上,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著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走向和諧。
關鍵詞:
貧富差距利益不均差距公平和諧
引子
1、矛盾激化下的打砸搶
評中國貧富分化現象
一、貧富分化現象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我國自1992年提出要建立市場經濟至今,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效率經濟,它通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作用,使得原材料、勞動力、人力資本、貨幣資本等社會資源源源不斷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區、行業和個人,從而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促進優勝劣汰,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
然而社會總資源是相對一定的,它過多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區、行業和個人,必然使更多的效益不大好的地區、行業和個人得不到其發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會資源,由于得不到其發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會資源,使其效益更加相對不大好,如此周而復始,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增強環路,如圖一所表示,必然導致地區、行業和個人之間的貧富分化,而且貧富差距又逐步拉大之勢。
所以說,貧富分化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然出現的副產品,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貧富的相對差距會越拉越大。這恰好驗證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句話: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市場經濟當然也不例外。
二、貧富分化的拉大并不意味著窮人越來越窮
我們已經知道貧富分化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他表示貧富兩個階層擁有的財富的差距會越拉越大,但它并不意味著窮人會越來越窮。可以想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制造出來的財富也會越來越多,可供人們使用的資源也會相對增多,水漲船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會越來越高。我國改革開放前后,貧富分化的程度與人民生活水平關系的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還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美國。市場經濟最為成熟的美國是世界公認的貧富分化最嚴重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度,但在被許多自詡為貧富分化越來越小或致力于消除貧富分化的國度里視為高檔消費品的汽車等,在美國大眾眼里只是一件兩三年一換的生活必需品而已。
評中國貧富分化現象
一、貧富分化現象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我國自1992年提出要建立市場經濟至今,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效率經濟,它通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作用,使得原材料、勞動力、人力資本、貨幣資本等社會資源源源不斷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區、行業和個人,從而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促進優勝劣汰,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
然而社會總資源是相對一定的,它過多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區、行業和個人,必然使更多的效益不大好的地區、行業和個人得不到其發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會資源,由于得不到其發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會資源,使其效益更加相對不大好,如此周而復始,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增強環路,如圖一所表示,必然導致地區、行業和個人之間的貧富分化,而且貧富差距又逐步拉大之勢。
所以說,貧富分化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然出現的副產品,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貧富的相對差距會越拉越大。這恰好驗證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句話: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市場經濟當然也不例外。
二、貧富分化的拉大并不意味著窮人越來越窮
我們已經知道貧富分化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他表示貧富兩個階層擁有的財富的差距會越拉越大,但它并不意味著窮人會越來越窮??梢韵胂螅S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制造出來的財富也會越來越多,可供人們使用的資源也會相對增多,水漲船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會越來越高。我國改革開放前后,貧富分化的程度與人民生活水平關系的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還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美國。市場經濟最為成熟的美國是世界公認的貧富分化最嚴重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度,但在被許多自詡為貧富分化越來越小或致力于消除貧富分化的國度里視為高檔消費品的汽車等,在美國大眾眼里只是一件兩三年一換的生活必需品而已。
全球貧富分化研究論文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擴大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梢哉f,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境遇,無論其是否對全球經濟開放國內市場,結果都將是處于一種不利的地位。“一方面,凡是作出了自由結構調整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條件惡化、社會不穩定性增加”;而“另一方面,凡是拒絕滿足其[全球化]要求的國家,則被忽視而處于世界體系的邊緣地帶,從而最終被驅逐出國際圈”。
隨著發展中國家被世界貿易體系和資本的快速流動逐步邊緣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全球財富分配上的不平等性也在擴大。“最近9年來,世界174個國家中的前15名與后15名的收入差距從60倍擴大到了74倍,而這種差距在60年代僅為30倍全世界最富有的1/5人口占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而最窮的1/5人口在這方面所占的份額僅為1%?!比蚪洕w系正在被日益劃分為受益于全球化經濟浪潮和在其中蒙受巨大損失的兩類經濟實體。
為什么經濟全球化拉大了南北之間的貧富差距?這與全球資本流動的本質有關,這也是有關全球資本自由流動的理論與實際之間的矛盾所在。根據貨幣主義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觀點,資本應該能夠流向世界的各個角落,自由流動使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資本自由流動自動地把資本引向最有收益的地方。從理論上講,自由的資本市場通過此種方式給所有國家都帶來利益,因此據稱,商品自由流通和資本自由流動提高了所有參與國的富裕程度。然而,“就像相對成本優勢定律沒能給各國帶來什么好處一樣,資本自由流動也未能幫助各國實現‘最佳’投資。最具收益的投資不是給所有人,而只是給投資者帶來利益?!碑敯l達國家企業希望在某個發展中國家獲得較高收益時,它們的資金就流向那里。然而這種“更好的”投資是以當地工人惡劣的工作條件和社會福利的削減為代價換來的。事實是,通過經濟全球化富裕起來的并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資本所有者。而受沖擊最大的卻恰恰是那些缺乏技術的非熟練工人,他們幾乎將被全球市場無情地排斥。
發達國家社會內部貧富分化的加大
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破壞了二戰結束后30年之內逐步形成的勞資妥協的社會契約。從1980年代開始,伴隨著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開始將自己從社會關注中分離出來,這種變化標志著一種令人吃驚的倒退——重新退回到一種過度剝削的狀態。“就象19世紀一樣,失業和貧窮重新出現,并且成為社會的結構特征;社會不穩定和社會排斥每天都在增長;資本收入在上升,而勞動收入在下降”。
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是“資本勝利的時代”,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隨著以往進步的社會政策的失敗和工會力量的衰落而進一步加劇,即使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亦是如此。
我國貧富差異討論
摘要:和諧社會的話題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盡管人們對貧富差距所引發的關于效率與公平、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乃至貧富分化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但在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體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上,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著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走向和諧。
關鍵詞:貧富差距利益不均差距公平和諧
引子
1、矛盾激化下的打砸搶
2004年12月20日,湖南省邵陽市中意房地產公司負責人傅中意與邵陽縣建設局長鄧節生在邵陽湘桂黔建材城因砸車發生爭執,鄧節生忽然倒地身亡。隨之發生了罕見的大規模“扛尸”事件,4天中死者尸體擺放在傅家中,上萬人進入現場,傅的住宅被砸毀,傅中意的妻子楊麗芳多次請求警方制止死者家屬的打砸行為,卻沒有人搭理。傅中意在“扛尸”高潮中出逃。那些參與“扛尸”事件的人用墨汁和紅色噴漆在傅家墻壁上寫道:“有錢算什么!”“為富不仁者殺!”“血仇必報”……
2、仇富還是仇腐
城鄉貧富差距考察報告
今年暑假,為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社會,鍛煉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決定做一篇關于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告。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從"""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一、城鄉貧富差距表現
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后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
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貴族學校與露天小學等。
貧富差距現狀探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貧富差距形成的原因;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貧富差距的拉升幅度過大、貧富差距拉大的過程中,非規范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問題突出、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權利缺乏保障、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城鄉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政策性因素,是貧富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初級階段的分配政策,是導致貧富差距的關鍵原因、經濟運行、社會保障及稅收等制度尚不健全,是造成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原因、正確認識當前貧富差距的現狀,營造收入分配公平的環境、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權益等,具體請詳見。
一、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
1、貧富差距的拉升幅度過大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0%,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相當于農村收入的2.57倍。在改革開放初期,城鄉收入差距趨于縮小。然而從1986年開始,城鄉差距又開始擴大。200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3︰1。二是壟斷性行業和非壟斷性行業收入差距過大。由于某些行業的壟斷地位,2000年,按大行業分類,最高收入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是最低收入行業的2.63倍。如果考慮到行業的制度外收入,差距還會更大一些。三是區域間收入差距過大。1980年,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相當于東部地區的76.5%和69.1%;1998年下降到65.1%和42.5%。
2、貧富差距拉大的過程中,非規范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問題突出
在貧富差距拉大的過程中,不規范收入甚至非法收入的存在是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權利參與財產和收入的分配,缺乏必要的規則和監督而出現的政府不規范分配行為以及違法腐敗行為,導致總體收入差距拉大17%左右。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偷漏稅、企業內部分配混亂、腐敗官員的非法收入和過度行政審批及壟斷性收入對總體收入差距拉大的貢獻率分別達到50%、20%、15%和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