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富民理論的貧富差距控制淺析論文
時間:2022-09-26 10:08:00
導語:鄧小平富民理論的貧富差距控制淺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階段我國出現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這將對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不利影響。鄧小平富民理論是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指導思想,也為控制貧富差距擴大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路徑。因此應全面把握鄧小平富民理論,以它為思想指導,針對現階段貧富差距擴大的現狀和成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貧富差距的擴大,確保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
關鍵詞:鄧小平;富民理論;貧富差距;控制
1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1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
當前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2.47:1,2007年擴大為3.32∶1;二是區域差距擴大,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之3.15∶1,2007年擴大為4.44:1;三是行業收入差距明顯,特別是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過大。1978年收入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之比2.17∶1,2007年,平均貨幣工資收入最高與最低行業之比已擴大為4.88∶1,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四是不同社會成員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趨勢,1978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317,而據世界銀行2007年的一份報告,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7,不僅超過了所有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且也超過了中國過去的歷史高點。
1.2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1.2.1地區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的差異
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沿海地區瀕臨太平洋,水路交通方便,有利于招商引資,利用外部資源發展自己。而中西部地區深居內陸,則不利于利用外資。此外,地區自然資源條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直接造成區域間經濟發展極大不平衡。這是導致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呈現出地區差別的直接原因。
1.2.2經濟體制轉變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發展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以及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這必然使不同社會成員產生收入差距。此外,在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使得經濟體制變遷中發生了許多無序的問題,集中到尋租和設租行為、內部人控制、壟斷、腐敗等方面,成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1.2.3城鄉二元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城鄉不同的發展政策以及城鄉居民的不平等待遇,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如:農產品的低價收購政策、限制農民進城政策、對城市居民的福利補貼政策等。改革開放以來,這些政策有所改變,但離根本性改變尚有距離。反而在之后實施的一些宏觀政策加重了城鄉二元結構,如在城市化進程中,將大量資金、土地等資源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方面,而沒有將增加就業和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作為主要目標,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除此,金融政策也偏斜于城市,使農民貸款困難,極大地限制了農民的增收空間。
1.2.4體制和政策的缺陷因素
其主要表現在新舊體制并存、體制缺位、體制錯位、體制虛設、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規制力度不夠、法律法規貫徹落實不力或受到干擾等。正是這些體制和政策的缺陷為尋租活動設置了大量租金,使的非法收入與財產轉移、灰色收入與灰色財產轉移大量出現,特別是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嚴重腐敗問題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偷稅漏稅、投機欺詐等各種非法手段獲取高額收入的現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擴大。
1.2.5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于縮小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保證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會保障面還比較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使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1.2.6公民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因素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收入差距的一項重要因素。東西部之間與城鄉之間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加劇了它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
2全面、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的富民理論
2.1富民的意義
2.1.1富民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創造性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彼麖娬{過:“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编囆∑綄ι鐣髁x本質的科學論斷,是其富民理論的首要根據。
2.1.2富民是解決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鄧小平說:“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苯鉀Q的唯一途徑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使人們富裕起來。
2.2富民的目標
鄧小平認為,富民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及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
2.2.1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他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裕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睆闹锌梢钥闯?,共同富裕即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2.2.2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
鄧小平曾明確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正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必經的階段。
2.3富民的途徑
2.3.1發展生產力是根本
鄧小平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判斷標準。從中也揭示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發展生產力達到富民強國,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2.3.2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鄧小平指出:“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可以有效配置資源,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
2.3.3由先富到共富
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鄧小平認為全國人民不可能同步達到共同富裕,應該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所鼓勵的“部分先富”是以勤勞致富、守法致富、知識致富為前提的,這是富民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鄧小平在鼓勵“部分先富”的同時,也主張“先進地區幫助落后地區”,提出“對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
以上就是鄧小平富民理論的豐富內涵,只有全面準確地把握其科學涵義,才能正確認識當前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并以其為思想指導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貧富差距。
3以鄧小平富民理論為指導,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貧富差距
3.1發展經濟是縮小貧富差距的根本途徑
依據鄧小平的富民思想,要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生產力是根本。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為減輕貧困和公平分配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堅定不移地深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務員之家
3.2政府要實行正確的政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首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徹底消除城鄉壁壘。其次,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再者,優化財政稅收政策,公共財政支出更多的向農村傾斜。為了提高農民的福利水平,要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加強對耕地占用稅的征管,確保該項收入能最終補償給失地農民。最后,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建立一個完善的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
3.3完善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要防止兩極分化,只能在存在和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為此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時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一要加強分配的立法和執法,依法切實保護合法收入;二要根據《反壟斷法》的規定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確保市場公平競爭;三要充分發揮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繼續完善個人所得稅并建立有效的個人收入監控機制。
3.4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我國尤其是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社會保險事業。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村和城市的扶貧力度。
3.5發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機會均等
繼續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特別要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同時也要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總之,我們必須全面深刻認識鄧小平富民思想的科學內涵,以它為思想指導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措施,控制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促進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2007理論熱點面對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呂國忱,高佳.當前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及調控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
- 上一篇:傳統知識在醫藥方面的價值和作用論文
- 下一篇:防范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的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