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3:36: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青藏高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發展論文

提要對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分析表明,本區具有林業資源豐富,可利用價值高,但資源分布和質量比較差的特點。要促進該區林業資源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以保護為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開發和管理之路。

關鍵詞青藏高原;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林業上最初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其原意為“永續作業”或“永續利用”,是森林經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森林經理學科最初是由歐洲的林學家們在17世紀創始的,德國人在18世紀開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為中心的森林經理學科理論研究,后來推廣到瑞士、奧地利及法國等國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國。其最終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長量,以及保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林業小業主的木材簡單再生產和盡可能取得最大利潤。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森林的效益不僅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個人類社會及其環境。林業的最大效益不僅從生產木材的簡單效益來衡量,因而擴大到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追溯歷史,林業是研究資源可持續發展最早的行業。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資源,使其不但為當代所用,還應該不斷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業資源,研究與探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偉被譽為“世界屋脊”。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懸殊(差別7000m以上),氣候變化異常,特殊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著世界上較為豐富的動植物及中藥材等林業資源。本區域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森林資源對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本區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組成,土地面積289.86萬km2,人口1.6429億。

2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及其評述

2.1林業用地

查看全文

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發展論文

提要對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分析表明,本區具有林業資源豐富,可利用價值高,但資源分布和質量比較差的特點。要促進該區林業資源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以保護為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開發和管理之路。

關鍵詞青藏高原;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林業上最初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其原意為“永續作業”或“永續利用”,是森林經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森林經理學科最初是由歐洲的林學家們在17世紀創始的,德國人在18世紀開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為中心的森林經理學科理論研究,后來推廣到瑞士、奧地利及法國等國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國。其最終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長量,以及保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林業小業主的木材簡單再生產和盡可能取得最大利潤。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森林的效益不僅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個人類社會及其環境。林業的最大效益不僅從生產木材的簡單效益來衡量,因而擴大到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追溯歷史,林業是研究資源可持續發展最早的行業。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資源,使其不但為當代所用,還應該不斷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業資源,研究與探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偉被譽為“世界屋脊”。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懸殊(差別7000m以上),氣候變化異常,特殊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著世界上較為豐富的動植物及中藥材等林業資源。本區域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森林資源對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本區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區)組成,土地面積289.86萬km2,人口1.6429億。

2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及其評述

2.1林業用地

查看全文

青藏高原區域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分析

摘要:青藏高原區域地廣人稀,溫差較大,尤其冬天氣溫較低,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處于青藏高原區域的青海省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抽樣調查,分析生活污水排水現狀及其特征,為青藏高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處理技術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西藏高原;青海??;農村生活污水

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大農村污水治理是“十四五”期間重要任務之一,農村生活污水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突出短板,尤其在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農牧結合的青藏高原區域。一個地區的污水處理技術需根據地域特點和處理目的來進行相應的選擇,尤其在高寒地區,其治理應根據區域農村生活污水實際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分類處理。本文旨在通過青海省農村生活污水調研,通過對污水排放現狀及水量特征進行分析,以對青藏高原地區農村生活污水取得一定了解。

1研究與調查

1.1調查范圍選擇青海省五個典型區域,即西寧市、海東市、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每個調查區選擇5戶(用1-5號表示),共25戶,作為農戶直排生活污水調查對象,選擇三個典型污水處理設施,即西寧市、海南州、海西州,作為區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放調查對象。調查采用入戶調研、現場測量的方式,對污水特點、排放方式、水量等現狀進行調研及采樣分析。

1.2調查方法

查看全文

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發展管理論文

提要對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分析表明,本區具有林業資源豐富,可利用價值高,但資源分布和質量比較差的特點。要促進該區林業資源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以保護為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開發和管理之路。

關鍵詞青藏高原;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林業上最初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其原意為“永續作業”或“永續利用”,是森林經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森林經理學科最初是由歐洲的林學家們在17世紀創始的,德國人在18世紀開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為中心的森林經理學科理論研究,后來推廣到瑞士、奧地利及法國等國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國。其最終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長量,以及保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林業小業主的木材簡單再生產和盡可能取得最大利潤。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森林的效益不僅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個人類社會及其環境。林業的最大效益不僅從生產木材的簡單效益來衡量,因而擴大到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追溯歷史,林業是研究資源可持續發展最早的行業。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資源,使其不但為當代所用,還應該不斷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業資源,研究與探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偉被譽為“世界屋脊”。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懸殊(差別7000m以上),氣候變化異常,特殊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著世界上較為豐富的動植物及中藥材等林業資源。本區域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森林資源對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本區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組成,土地面積289.86萬km2,人口1.6429億。

2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及其評述

2.1林業用地

查看全文

生態文化構建生態文明

青藏高原的研究簡況由于海拔、地緣和氣候等因素,青藏高原被人們視作生命的禁區。歷史上內地對青藏高原的認識較少,一些漢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連綿、氣候寒冷、道路難行、滿目荒涼、寒風凜冽、干旱缺氧,屬于人跡稀少的蠻荒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進入青藏高原的邊緣時就大發感嘆,如唐代的周樸寫道:“一陣風來一陣沙,有人行處沒人家?!碧拼亩鸥懙溃骸熬灰娗嗪n^,古來白骨無人收?!碧拼牧杏箤懙溃骸扒嗪3穷^空有月,黃海磧里本無春?!碧拼幕矢υ鴮懙溃骸澳禾焐衬?,空磧馬蕭蕭?!币约疤拼耐踔疁o寫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甭牭竭@些詩句,誰敢再踏入此地?我國對青藏高原真正的認識,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從20世紀50年代政務院組織的中科院青藏高原考察隊進入當地算起,到目前為止斷斷續續進行了四五十年的考察。西方世界雖然從十八、十九世紀開始對青藏高原進行了傳教、探險和科考,但至今還處于科考階段。自1953年5月,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向導的扶助下成為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從此以后,珠峰熱了,登山熱了,青藏高原的探險和研究也隨之熱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板塊學說興起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多學科的驗證。關于高原隆起與環境演化變遷: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后青藏高原各部分曾有過不同次數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除阿爾金山地外,青藏高原的絕大部分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到距今4千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接壤并繼續向北移動,導致兩個板塊的接觸帶巖層發生彎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的雛形。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姚檀棟說“:關于青藏高原,我們知道的很少,理解的就更少了?!蔽艺J為,這只是針對自然地理和地況概貌而言,而對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觀和山水文化的研究,卻更為淺薄和外沿。我認為青藏高原是“五源”,即生態之源、氣候之源(冷源)、生命之源、水源、文明之源。

青藏高原生態文化為其構建生態文明打開了一扇窗口青藏高原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生命的禁區,高寒、干旱、缺氧等氣候特征使高原生態環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較差,尚未發育成熟的生態鏈極易受到人類的干擾,在遭到人為破壞后,又極易產生崩潰性失衡,造成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與別的地區不同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態狀況一開始就對人們的生態理念和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趙樸初先生為《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這個研究課題欣然題寫“立身青藏高原,立志環境保護;江河源源流長,功在千秋萬古”的題詞。費孝通先生曾兩次寫信鼓勵和贊揚道:“雪山草原濕地,哺育江河之母,保護雪域生態,惠及中華后代。”青藏高原的生態價值和意義,事實上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本身的范圍,直接關系到中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態利益。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全球環境問題正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生態原本脆弱,但為什么這塊年輕的高原在歷經千萬年后還能與藏民族基本和諧相處?我認為,這與藏民族立足這一自然生態,培育、發展山水文化、生態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人類生活在世界上,將面臨著兩個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兩種關系,需要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規范性手段。但從近現代的實踐經驗來看,僅僅運用這些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除了這些手段之外,還要提倡倫理道德、消除仇視、培養善念,從精神層面予以關注和引導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藏族善待自然,將雪域每一處山山水水都賦予了生命的含義,這一人性化的定義將雪域生態保護與人和人造的神聯系起來并定格化;藏族生態觀念中關于崇敬自然、敬重生命的價值觀,以及與自然相適應、相和諧的活動和節制簡樸的生活方式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打開了一扇窗戶。這些都對我們保護和建設人類這片最后的凈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維護是長周期、大尺度的系統工程,其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當地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實際,從保護整個國家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各民族和諧發展的高度,認真思考和審視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珍惜和參考長期積累下來、不可替代的歷史經驗和實踐。

十八大以后,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體納入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生態文明的納入使青藏高原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生態文明源于對我們人類發展的反思,也是倒逼我們對發展理念的提升。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就青藏高原這一特殊的區域而言,構建生態文明,我認為保護高于開發,保護是基礎,保護是關鍵。青藏高原的生態地位決定了必須從構建生態文明戰略高地、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歷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態良好而興盛,也有一些文明因生態惡化而衰敗。在此舉一則當生的實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黃河源頭第一縣,30年前,這里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濕地連片。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個以草原畜牧業為基礎的純牧業縣賴于黃河母親的施澤,瑪多牧民的人均收入達到500多元,人均占有牧畜達到100多只?!巴黄瓢偃f牲畜”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從1980年—1982年連續3年蟬聯全國人均年收人排名第一。而20年后的今天,當冰川一點點萎縮、湖泊干涸、水位明顯下降,當草場退化成沙漠、退化成黑土灘的時候,瑪多人又首當其沖地品嘗了生態惡化的苦果,瑪多已經淪為國家級貧困縣,國家以大量的投入進行生態移民———貧瘠的草原再也無力養育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牧民們。這個地方走了一條典型的“先開發,后治理”的彎路。這種發展模式雖帶來了一時的經濟增長和繁榮,但從根本或長遠意義上審視是得不償失、不可取的。它不僅破壞了我們的生存家園,而且這種“發展”的后果常常需數倍于其產出的投入才能治理,更何況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基本是不可逆轉的。近些年來,青藏高原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也付出了一定的資源環境的代價。20世紀下半葉后,國際社會開始思考“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問題,提出了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理念。聯合國先后召開了4次環境與發展大會,達成了促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共識,并逐步轉化為各國的行動。國家成立了青藏高原研究會來進一步關注生態保護建設問題,各級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青藏高原生態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從整體上而言,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地位,目前所采取的治理保護舉措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青藏高原自然生態極其脆弱、環境容量極其有限、文化生態趨向多元,這已經成為科學發展必須跨越的障礙。我們從事這一研究,正是要為破解這一難題做些努力和準備。

藏族傳統文化對青藏高原的生態解讀

青藏高原是藏族心里的一方高潔神圣之地。當地人民用擬人的方式賦予這里的山山水水以部落、家族、愛情的神話故事,并進行祭祀和崇拜。藏族把青藏高原的高山稱為神山,湖泊稱為圣湖,地下稱為龍神領域,藍天由天神主宰。藏族自豪地稱自己為“雪域民族”,又稱“卡瓦堅”。當然,他們也承認這塊地方環境惡劣,當地人把這塊高地的地形看成一個仰臥的女魔,又以佛教的理念在這個魔女的要害部位上建立寺院,壓邪扶正。

(一)青藏高原的史前文化

查看全文

高原太陽紫外線輻射及生物學效應

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紫外輻射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受臭氧層減薄及夏季臭氧低谷效應的影響,使得該地區紫外輻射更加強烈,這引起了人們對該地區紫外輻射研究的關注。紫外輻射具有強烈的生物學效應,能夠對人體、動物、植物、微生物造成普遍的影響甚至傷害。青藏高原強烈的紫外輻射為研究紫外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提供了天然實驗場地及材料,為尋求生物抗紫外輻射的遺傳響應、相關生理生化機制提供了可能。通過對這一地區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開展紫外輻射相關研究,有可能在強紫外輻射生態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關鍵詞:紫外輻射;青藏高原;紫外輻射觀測;高原生物;生物學效應;生態學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屬于中緯度地區,空氣潔凈,年均日照時間長,是世界上紫外線(ultraviolet,UV)輻射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太陽紫外線主要是指太陽光譜中波長在100~400nm范圍的電磁波,根據波長分為三類:UV-A(315~400nm)、UV-B(280~315nm)UV-C(100~315nm),由于大氣中存在臭氧層,在太陽紫外線通過大氣臭氧層時UV-C被全部吸收,UV-B被強烈吸收,僅有約10%的UV-B能夠到達地面,UV-A則很少被臭氧層吸收,因此到達地面的紫外線中主要由UV-A和少量的UV-B組成[1-5]。由于人類大量使用氯氟烷烴類化學物質,造成大氣中臭氧氧層不斷減薄,而臭氧對短波紫外線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臭氧層的減薄將意味著能夠到達地表的紫外線更多,尤其是短波紫外線。紫外線對生物有強烈的破壞作用,過量的紫外輻射會對人類的皮膚和眼睛產生強烈的損傷,對動物、植物、微生物均有諸多不利影響,嚴重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諸多危害,因此臭氧層減薄及紫外輻射的增強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6-11]。青藏高原本是世界上紫外線輻射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受臭氧層減薄及夏季臭氧低谷效應的影響,使得該地區紫外輻射更加強烈,因此青藏高原為研究強紫外輻射對生物、生態的影響提供了天然實驗場地及材料。這些研究的開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紫外線防護、某些紫外輻射相關疾病的預防治療均具有重大的意義。

1青藏高原太陽紫外線輻射研究

1.1青藏高原太陽紫外線輻射早期研究概況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中央氣象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開始對青藏高原太陽紫外輻射進行觀測和研究,這是中國學者對這一地區紫外線輻射早期的觀測和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相關研究成果開始陸續發表。田國良等[12]對西藏高原東部5—10月份紫外線輻射特征進行了初步分析;項月琴[13]利用衛星云圖對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太陽總輻射進行了估算,繪制了1979年該地區夏季月總輻射分布圖;周允華[14]根據直接輻射的分光測量資料得到計算紫外直接輻射的經驗公式和列線圖,并提出了對各種天氣條件下天空紫外散射輻射和紫外總輻射的氣候學計算公式,對青藏高原紫外總輻射的時空分布進行了計算和分析??偟膩碚f,這一時期對青藏高原太陽紫外輻射觀測的技術手段落后,觀測數據比較零散,缺乏系統完整的觀測資料,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盡管得到了一些研究結論,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大多較為粗略。

查看全文

草地放牧生態系統及可持續發展

摘要:指出了青藏高原受到其地理位置的氣候影響導致其高寒地區的草地放牧生態系統成為最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氣候變暖變干等問題嚴重加劇了草畜矛盾,蟲害鼠害等各種自然災害加上人為因素的損害更加快了草地退化的速度。為了恢復退化草地,提出了圍欄封育、增加施肥量、建設人工半人工草地、減少人為損害、合理放牧等舉措,高效的畜牧業生產模式和建立健全高寒地區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體制更能有效地促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青藏高原;草地放牧;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1引言

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引來了人們的關注,但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草地放牧環境仍然處于退化狀態,尤其在草地退化方面。引起土地退化的因素來源于各個方面,包含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為了更好地建設草地放牧生態系統,必須實行相應舉措,如進行圍欄封育,增加施肥量以及合理放牧等。只有緩解了土地退化的問題,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草地放牧生態系統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2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草地放牧生態系統

2.1高寒草地放牧生態系統建設的作用及重要性。作為當地群眾生存和經濟發展的基礎,高寒地區草地放牧生態系統也對國家生態安全有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該生態系統還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功能,能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和凈化空氣的作用。而草畜平衡則是維持草地放牧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的核心,只有盡可能地優化草地生態系統才能獲得經濟效益與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2.2青藏高原高寒地區草地生態系統退化現狀。隨著人口與經濟飛速發展,同時受到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高寒地區草地退化日益嚴重。青藏高原高寒地區擁有豐富的高寒草地生物資源,然而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加上接連不斷的過度開采,使其生物資源大大減少,物種多樣性也在不斷降低。與此同時,過度放牧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長時間的超載放牧和不合理地開采利用土地資源,明顯降低了優質牧草的數量,植物總數也趨于減少,加劇了草地退化的程度。并且,由于缺少對于草地資源科學的管理制度,草地退化的速度還沒能得到最有效的控制。

查看全文

風電工程項目總承包商風險應對措施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規模開發利用青藏高原地區風能資源是滿足當地電力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地理環境給風力發電工程EPC項目的實施帶來一定的風險。風力發電工程EPC項目的總承包商應對項目建設各個階段的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減少建設過程中風險的發生。

關鍵詞:青藏高原;風電;EPC;風險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能源問題越來越嚴峻,以火電為主的電力結構與化石能源資源日漸枯竭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可替代能源的開發已成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急需解決的問題[1]。青藏高原風能資源豐富,大規模開發利用青藏高原地區風能資源,既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電力,又可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之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冰雪面積大、空氣稀薄、輻射冷卻快、降溫迅速,晝夜溫差大,而且常有雨雪甚至冰雹的襲擊,在青藏高原建設風力發電場與在平原地區建設風力發電場有著許多不同之處。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當地風電工程項目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短、施工技術復雜、環境條件惡劣、受季節性氣候影響較大等特點,無形中加大了項目的風險水平。建設單位往往傾向于采用EPC工程總承包項目的模式,以便發揮總承包企業在設計、采購、施工之間協調的優勢,但如何對項目建設各個階段的風險進行有效地識別、管理以及應對,以減少建設過程中風險的發生,將是EPC總承包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1項目風險的管理

風險是指某一特定環境下,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在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2]。風險由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風險損失等要素組成,風險因素的增加會導致風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增加,而風險事故的發生可能導致損失的出現。項目風險管理是指通過對項目風險進行識別、分析,甚至采用相應的有效措施等一系列工作,對項目存在的潛在的意外損失進行識別、分析及評價,并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規避或預防,或是在無可避免時尋找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彌補,使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3]。風險管理是預防、規避項目風險的主要手段,是完成項目計劃內的期限、預算內費用、規定的技術指標等的重要保障。項目風險管理既包括努力規避和降低項目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或者成本,也包括努力抓住機遇和擴大項目風險所帶來的收益或者價值。項目風險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項目風險管理計劃,為項目的宏觀項目管理提出指導;開展項目風險的識別,對可能造成的風險后果進行分析;對項目風險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度量;對整個項目全過程中各種風險的監督和控制;制定項目風險應對措施[4]。

2青藏高原風電EPC項目總承包商風險識別與分析

查看全文

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探究論文

提要對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分析表明,本區具有林業資源豐富,可利用價值高,但資源分布和質量比較差的特點。要促進該區林業資源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以保護為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開發和管理之路。

關鍵詞青藏高原;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林業上最初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其原意為“永續作業”或“永續利用”,是森林經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森林經理學科最初是由歐洲的林學家們在17世紀創始的,德國人在18世紀開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為中心的森林經理學科理論研究,后來推廣到瑞士、奧地利及法國等國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國。其最終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長量,以及保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林業小業主的木材簡單再生產和盡可能取得最大利潤。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森林的效益不僅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個人類社會及其環境。林業的最大效益不僅從生產木材的簡單效益來衡量,因而擴大到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追溯歷史,林業是研究資源可持續發展最早的行業。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資源,使其不但為當代所用,還應該不斷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業資源,研究與探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偉被譽為“世界屋脊”。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懸殊(差別7000m以上),氣候變化異常,特殊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著世界上較為豐富的動植物及中藥材等林業資源。本區域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森林資源對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本區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組成,土地面積289.86萬km2,人口1.6429億。

2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及其評述

2.1林業用地

查看全文

高原林業資源管理論文

提要對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分析表明,本區具有林業資源豐富,可利用價值高,但資源分布和質量比較差的特點。要促進該區林業資源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以保護為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開發和管理之路。

關鍵詞青藏高原;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林業上最初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其原意為“永續作業”或“永續利用”,是森林經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森林經理學科最初是由歐洲的林學家們在17世紀創始的,德國人在18世紀開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為中心的森林經理學科理論研究,后來推廣到瑞士、奧地利及法國等國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國。其最終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長量,以及保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林業小業主的木材簡單再生產和盡可能取得最大利潤。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森林的效益不僅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個人類社會及其環境。林業的最大效益不僅從生產木材的簡單效益來衡量,因而擴大到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追溯歷史,林業是研究資源可持續發展最早的行業。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資源,使其不但為當代所用,還應該不斷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業資源,研究與探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偉被譽為“世界屋脊”。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懸殊(差別7000m以上),氣候變化異常,特殊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著世界上較為豐富的動植物及中藥材等林業資源。本區域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森林資源對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本區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區)組成,土地面積289.86萬km2,人口1.6429億。

2青藏高原林業資源現狀及其評述

2.1林業用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