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15:04: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青銅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青銅器審美特征研究論文

摘要:夏代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時期,其青銅器的審美特征突出地表現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紋飾意蘊之中。盡管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仍然顯得相對樸實,但其實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變化多樣的幾何紋和威嚴莊重的動物紋裝飾,卻凸顯了其鮮明的時代審美風格:寓意象征性、莊嚴厚重性和整體適應性。這為商周青銅器鼎盛時代的到來,在審美的造型、紋飾和風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鋪墊。

關鍵詞:夏代青銅器;造型;幾何紋;動物紋;寓意象征;莊嚴厚重

Abstract:AsthedevelopmenttimeofChineseBronzeAge,theestheticcharacteristicsofXiaDynastybronzeutensilprominentlyisshownonmodelingformanddecorativedesignofdrinkingutensilandweapon.Althoughthistime’sbronzeutensilstillappearedrelativelysimple,themodelingwithpracticalfunctionandformestheticsense,aswellasthechangeddiversegeometrydecorationandthedignifiedgraveanimaldecoration,actuallydisplayitsbrighttimeestheticstyle:Implicationsymbolic,dignifiedmassivenessandoverallcompatibility,whichpreparebothforthearrivalofShangandZhoubronzeprosperoustimeandtheestheticmodeling,decorativedesign,style.

Keyword:TheXiadynasty’sbronze;modeling;geometrygrain;animalgrain;implicationsymbol;dignified

早在6500年前,陜西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鑄造出了第一塊銅片;隨后,從馬家窯文化到龍山文化時代,先民們又遺留下來了陶寺遺址的銅鈴,登封王城崗遺址的殘銅片、坩鍋殘片等;到了甘肅青海的齊家文化時代,他們則開始冶鑄或冷鍛出銅刀、鑿、錐、鉆頭、斧、匕、指環以及小飾件和鏡子等銅器。這些顯示了中國文化由“銅石并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緩慢過渡。而到了夏代,青銅器工藝在總結新石器時代器物制造經驗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夏縣東下馮遺址這一片獨特面貌的早期青銅文化區域,同中國歷史記載的夏王朝統治的范圍大致吻合;考古發掘的大量青銅器,又與夏人的一些史實——如夏禹的“貢金九牧,鑄鼎物象”(《左傳·宣公三年》)、“以銅為兵”(《越絕書·記寶劍》),夏后啟的采礦冶銅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證的。尤其是二里頭遺址中發掘的煉渣、煉銅坩堝殘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銅器的冶煉作坊已初具規模。因此,“青銅器的大量鑄造和使用是二里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頭文化……已進入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時期”[1]。夏代青銅器已經開始走出新石器時代青銅器制造的原始階段,其大量的禮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國青銅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獸面紋開啟了中國青銅器紋飾的主體圖案,莊嚴厚重的審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國青銅器的整體藝術風格,這些均為商周青銅器藝術鼎盛時期的到來作了必要的鋪墊。

一造型形式

查看全文

青銅器造型藝術成果

青銅器藝術是殷商時期手工業造型藝術的典范,在綜合眾多藝術形式的同時又深深影響著同時期社會的各類藝術,甚至對周邊的方國部落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對后世的造型藝術創造更是起到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影響,為后世在造型藝術方面留下豐富的藝術遺產,并對今天的造型藝術活動起著積極的影響與借鑒作用。

青銅器藝術是殷商時期重要的藝術形式,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之下,殷人將對宗教的觀念與情感,傾注在以青銅器為主的宗教器皿的制造上,并使青銅器藝術在當時得到快速發展。吸收其它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形成各式各樣的造型藝術面貌,成為殷商時期主要的藝術表現內容,并影響到同時期的其它藝術形式的發展與表現形式。以呈現可塑性、藝術表現性、實用與審美等特點,成為殷商時期造型藝術的典型代表。

殷商青銅器的造型藝術特點體現出雕塑的基本特征。殷人通過掌握青銅材質的特性,使青銅造型表現形式形成豐富的面貌。早期的青銅器造型藝術主要源于陶器的影響。隨著青銅工藝技術的提高,造型逐漸擺脫其約束。在殷商時期,工匠已完全掌握青銅材質的性能,利用其可塑性,實現了對更多造型藝術形式的吸收與借鑒,諸如玉雕、石雕、骨雕及建筑藝術(殷墟婦好偶方彝),豐富其造型藝術的面貌,以及不同表現形式與藝術手法,通過利用青銅這種材質以抽象形式與具象形式來模仿和再現現實世界的萬物形象,許多造型模仿了動物和人形。牛、犀、象、羊、龍、鸮等鳥獸形象成為青銅器重要的藝術原型。其中有以反映人們模仿本能的具象形式象生型,有以體現人們的抽象本能的幾何型。成為殷商藝術中最突出的特色,就其種類而言,有動物形的雕像,也有人獸組合;有立體的雕像與塑像形式,也有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和平面的浮雕或淺刻形式。青銅器的制作變得雄偉厚實,風格華美,器形多變、紋飾繁縟、立體深沉。

許多青銅器,不僅造型優美,而且裝飾也很講究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造型都是取材現實生活形象,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成為獨具時代特色的青銅雕塑。半立體形式的造型平面飾以淺刻,側面被塑成雕像,造型雖簡單,但頗有寫實意味。立體形式的造型,各類形態,塑造都十分逼真。各種青銅器藝術造型體現了象形表意的特點。以動物為原型的具象的象生銅器,仿效動物,表現出各種姿態的飛禽走獸,造型逼真,形態生動,輪廓準確,富有生活情趣。殷人通過對自然物象的體悟和豐富的想像力,將自然現象生命化。將自然物象進行變形、夸張創造出來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的動物形象。具象的“象”形青銅器造型和紋飾通常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和部位加以刻畫,重整體而簡化細節,表現出具有象征意味的寫意性。

除此之外,抽象的造型藝術形態集中體現了對自然節奏,形式法則的運用。富于莊重肅穆與生機靈動感的抽象幾何造型,體現了殷人情感和宗教情節與形式意味的完美結合。如,以王公貴族權力象征的鼎的造型。在眾多的形態中只有能較好體現對稱、均衡形式美的抽象幾何形態的造型,才便于體現王權莊重威嚴之感。因此在諸多幾何形中的方形與圓形以剛健暢達之感,成為殷商鼎造型的首選。莊重嚴肅而富有生機。殷商青銅器造型流露出自然生態的勃勃生機,使厚重僵硬的青銅器也能透露出生命的活力,這些形態生動、造型各異的青銅器雕塑集中體現了殷商的時代精神。在殷商宗教禮儀活動中和日常生活廣泛使用的青銅器、禮器等造型藝術體現了器形造型審美和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具有實用功能的青銅器皿大多數在器體的把手、蓋紐、耳、腳器身等飾以藝術形象,既有實用的價值,又富于形式美感。這樣的器皿不僅有著使用功能,又富有靈動、生機情趣的藝術形象,使得青銅器所蘊含的巨大精神意蘊得以體現。

如鼎的造型范式,一是作為王權象征的。二是從功能的角度考慮,鼎作為祭祀或平時日常用來烹煮食物的食器,因而其造型應從實用性等方面考慮,要有一定的容量。鼎足可將鼎體支撐于火上便于受熱,這種造型在體現王者之氣的同時又實現實用功能,很好的體現了審美與造型的結合。除此之外,模仿自然動物造型形態生動豐富的殷商象生形青銅器,也充分體現出審美與功能的完美結合。象生形態的青銅器皿主要存在于酒器之中,其中又以酒尊造型居多。酒尊整體被設計成動物的形象,動物碩大的軀體常常被作為容器的器體,突現腹部體態的豐腴,器蓋常被設計成鳥獸的頭部,形態生動、逼真,富有情趣。使得功能與審美恰如其分結合在一起。這并不意味著青銅器就只是單純用來炫耀的觀賞品,它的實用功能是與其審美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等同時并存的。這種造型藝術表現形式至今仍為各類工藝美術在造型活動中沿襲運用。

查看全文

青銅器造型設計藝術分析

一、純藝術性的青銅器藝術

從造型設計的角度去分析青銅器藝術,其主要能夠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1、從農耕時期自然經濟使用的容器發展成為宗教崇拜的精神偶像當世襲制開始實行后,這時候很多的部落已經融合,后來發展成為一個國家。國家統一后,農耕的生產資料也比較穩定了,所以,統治者就需要一種能夠整合人們思想的工具,這種精神活動主要是運用青銅材料,通過鑄造和冶煉的技術,通過對器皿的造型,帶給人們一種神秘的感覺,當時的殷商時代是從遠古時代演變而來的,所以,人們仍然相似巫術,很多巫師將青銅器上繪制一些神秘的圖形,從而讓人們形成統一的信仰。

2、采用圓雕式的手法為主,在青銅器皿基本的造型下,根據祭祀的要求進行作品的創作在對人類演進過程研究時,人們多是先從原始部落人們的思維開始分析,人們希望能夠通過對原始人捕捉獵物的描述,形成贊頌他們的咒文,在商周時期,很多工匠在青銅器上繪制一些神秘的圖像,帶給人們恐怖和神秘的感覺,商人將青銅器應用于祭祀,而且在青銅器排列的過程中也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在青銅器上會繪制一些人們崇拜的事物,工匠們也會將鳥獸的形態繪制在青銅器上,能夠讓人們具有征服自然的勇氣。

3、東西方共有的原始工藝品中,將青銅器上空白的地方都繪制上圖案在原始的青銅器工藝品中,將空白的地方都加以紋飾,青銅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的,所以,其造型會借助重疊、凹凸有致的方式帶給人們的神秘和嚴肅之感,所以,在商代一般都采用重疊的紋飾來修飾青銅器,在整個器皿上都是紋飾,而且不會突出裝飾的重點,紋飾也不能體現出層次感。

4、器皿原有的功能弱化,裝飾美與功能沒結合我國的容器首先是由陶瓷制成的,用來裝一些食物和用品。在原始社會中,容器是人們生活中必用的器件,青銅器的出現時人們進行了熟食化的生產,所以,青銅器的設計朝著實用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是為了祭祀,帶給人們神秘之感。但是,由于人們對鬼神之說的崇拜一直沿襲,人們還不能擺脫傳統經濟基礎的局限性,所以,這時的青銅器具有裝飾美和實用性結合的特點。

查看全文

青銅器動物紋飾設計論文

摘要:夏禹鑄九鼎,翻開了中國青銅器歷史的第一頁,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歷經千年的輝煌的青銅時代。商、周是青銅器最為鼎盛的時期,研究饕餮紋、龍紋等青銅器動物紋飾,并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設計文化、生活方式,對現代的藝術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也是一種啟發。

關鍵詞:青銅器動物紋飾藝術設計特征啟示據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這也許是青銅器歷史的開端。從現代的考古學來看,青銅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關于禹之子煉銅的記載。青銅器的到來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還有一個紅銅時代作為過渡期,或者稱之為石、銅并用的時代。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制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把紅銅、錫等金屬混在一起冶煉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銅的技術,因其顏色灰青,故曰青銅,青銅器到了商、周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開辟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性能更優質的鐵的出現,青銅作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讓位于鐵,但是青銅作為裝飾鏡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還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一、青銅器的動物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據現在所知,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關于這些紋飾的起源,最主要還是來自于陶器的影響。青銅器的紋飾,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來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進行雕刻,這樣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同時產生了裝飾上的主文和地紋之分。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其中動物紋,又可以分為怪獸紋和一般自然界的動物紋兩類。

怪獸紋,是一類變形奇特,而在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動物紋樣,例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類紋飾在青銅器的裝飾上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商代。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的重要紋樣,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雙角。大多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兩側為耳,另外還有鋒利的爪子。根據角型的不一,還可以有牛角型獸面紋、羊角型獸面紋,龍角型獸面紋等。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蹲髠鳌ば四辍氛f饕餮是貪于飲食、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從此也可見饕餮是一種兇悍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龍紋,也是商代比較常見的花紋,在我國器物裝飾紋樣中應用的最為久遠的一種紋飾,到了封建社會,龍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龍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青銅器的紋飾當中,凡是形體蜿蜒者都可以稱作龍紋類,龍在商朝人們的心目中還沒有現在這樣確定的形象,不同的區域都有自己的龍的造型,這些龍在角形、頭型、鱗節、爪子、身軀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雙體龍紋等。

查看全文

青銅器紋飾中的文化藝術意象

一、青銅器紋飾的內涵和外延分析

所謂的內涵主要是是指事物的本質或者是特有的性質,而外延主要是指所反映的對象或者是某種對象的綜合。目前,對于“青銅器紋飾”的概念并沒有一個全面、清晰、統一的定義。“紋”的甲骨文是“”從形狀上來看,好像是在一個人的胸前刻上了花紋,即“紋身”,紋身的樣式都來源于現實之中,并轉化到青銅器上,用以表達出統治的權利。而“飾”意味“裝飾、打扮”,而“裝飾”一般包括圖案以及相應的附件,從而體現出物體的風格。因此,本文認為青銅器紋飾應該包括有以下的三種表現形式:首先是青銅器表面的圖案。這些青銅器紋飾主要是以人物畫像以及現實生活的場景為主,具有一定的繪畫性質;其次是青銅器構建的造型樣式裝飾,例如青銅器上的耳、足、環、蓋等,這些在雕塑工藝中屬于圓雕、浮雕等;最后是青銅器上的動物造型,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來看,青銅器紋飾的動物造型在殷代晚期便出現了,具有雕塑和平面紋樣這兩種特征,同時還具有紋飾和造型功能。

二、青銅器紋飾的分類

(一)集合類紋飾

集合的概念一般只出現在數理當中,但是也可以對青銅器紋飾進行限定,其主要目的是表現出一部分紋飾所郵局的包容性以及內容的豐富性,以此比喻殷周文化的兼容性,集合類紋飾主要是指紋飾紋樣主要是由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多種物象的抽象組合。在殷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中的集合類紋飾主要包括有獸面紋、龍紋以及鳳鳥紋。其中獸面紋主要是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以目紋為基礎,以對稱為特征對不同的對象進行重組或抽象的產物;龍紋將馬、豬、蛇等集合在了一起,在當時農民把龍作為農業的庇護神,是神和吉祥的象征;而鳳鳥紋主要是多種物象的集合體。在當時,人們把鳳鳥當做是太陽和風的使者,是仁德的象征。

(二)具象類紋飾

查看全文

青銅器動物紋飾研究論文

摘要:夏禹鑄九鼎,翻開了中國青銅器歷史的第一頁,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歷經千年的輝煌的青銅時代。商、周是青銅器最為鼎盛的時期,研究饕餮紋、龍紋等青銅器動物紋飾,并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設計文化、生活方式,對現代的藝術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也是一種啟發。

關鍵詞:青銅器動物紋飾藝術設計特征啟示據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這也許是青銅器歷史的開端。從現代的考古學來看,青銅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關于禹之子煉銅的記載。青銅器的到來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還有一個紅銅時代作為過渡期,或者稱之為石、銅并用的時代。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制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把紅銅、錫等金屬混在一起冶煉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銅的技術,因其顏色灰青,故曰青銅,青銅器到了商、周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開辟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性能更優質的鐵的出現,青銅作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讓位于鐵,但是青銅作為裝飾鏡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還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一、青銅器的動物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據現在所知,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關于這些紋飾的起源,最主要還是來自于陶器的影響。青銅器的紋飾,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來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進行雕刻,這樣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同時產生了裝飾上的主文和地紋之分。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其中動物紋,又可以分為怪獸紋和一般自然界的動物紋兩類。

怪獸紋,是一類變形奇特,而在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動物紋樣,例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類紋飾在青銅器的裝飾上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商代。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的重要紋樣,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雙角。大多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兩側為耳,另外還有鋒利的爪子。根據角型的不一,還可以有牛角型獸面紋、羊角型獸面紋,龍角型獸面紋等。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蹲髠鳌ば四辍氛f饕餮是貪于飲食、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從此也可見饕餮是一種兇悍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龍紋,也是商代比較常見的花紋,在我國器物裝飾紋樣中應用的最為久遠的一種紋飾,到了封建社會,龍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龍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青銅器的紋飾當中,凡是形體蜿蜒者都可以稱作龍紋類,龍在商朝人們的心目中還沒有現在這樣確定的形象,不同的區域都有自己的龍的造型,這些龍在角形、頭型、鱗節、爪子、身軀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雙體龍紋等。

查看全文

青銅器動物紋飾思考論文

摘要:夏禹鑄九鼎,翻開了中國青銅器歷史的第一頁,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歷經千年的輝煌的青銅時代。商、周是青銅器最為鼎盛的時期,研究饕餮紋、龍紋等青銅器動物紋飾,并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設計文化、生活方式,對現代的藝術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也是一種啟發。

關鍵詞:青銅器動物紋飾藝術設計特征啟示據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這也許是青銅器歷史的開端。從現代的考古學來看,青銅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關于禹之子煉銅的記載。青銅器的到來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還有一個紅銅時代作為過渡期,或者稱之為石、銅并用的時代。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制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把紅銅、錫等金屬混在一起冶煉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銅的技術,因其顏色灰青,故曰青銅,青銅器到了商、周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開辟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性能更優質的鐵的出現,青銅作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讓位于鐵,但是青銅作為裝飾鏡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還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一、青銅器的動物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據現在所知,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關于這些紋飾的起源,最主要還是來自于陶器的影響。青銅器的紋飾,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來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進行雕刻,這樣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同時產生了裝飾上的主文和地紋之分。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其中動物紋,又可以分為怪獸紋和一般自然界的動物紋兩類。

怪獸紋,是一類變形奇特,而在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動物紋樣,例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類紋飾在青銅器的裝飾上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商代。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的重要紋樣,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雙角。大多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兩側為耳,另外還有鋒利的爪子。根據角型的不一,還可以有牛角型獸面紋、羊角型獸面紋,龍角型獸面紋等。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蹲髠鳌ば四辍氛f饕餮是貪于飲食、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從此也可見饕餮是一種兇悍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龍紋,也是商代比較常見的花紋,在我國器物裝飾紋樣中應用的最為久遠的一種紋飾,到了封建社會,龍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龍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青銅器的紋飾當中,凡是形體蜿蜒者都可以稱作龍紋類,龍在商朝人們的心目中還沒有現在這樣確定的形象,不同的區域都有自己的龍的造型,這些龍在角形、頭型、鱗節、爪子、身軀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雙體龍紋等。

查看全文

青銅器動物紋飾思考論文

摘要:夏禹鑄九鼎,翻開了中國青銅器歷史的第一頁,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歷經千年的輝煌的青銅時代。商、周是青銅器最為鼎盛的時期,研究饕餮紋、龍紋等青銅器動物紋飾,并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設計文化、生活方式,對現代的藝術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也是一種啟發。

關鍵詞:青銅器動物紋飾藝術設計特征啟示

據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這也許是青銅器歷史的開端。從現代的考古學來看,青銅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關于禹之子煉銅的記載。青銅器的到來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還有一個紅銅時代作為過渡期,或者稱之為石、銅并用的時代。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制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把紅銅、錫等金屬混在一起冶煉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銅的技術,因其顏色灰青,故曰青銅,青銅器到了商、周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開辟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性能更優質的鐵的出現,青銅作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讓位于鐵,但是青銅作為裝飾鏡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還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一、青銅器的動物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據現在所知,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關于這些紋飾的起源,最主要還是來自于陶器的影響。青銅器的紋飾,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來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進行雕刻,這樣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同時產生了裝飾上的主文和地紋之分。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其中動物紋,又可以分為怪獸紋和一般自然界的動物紋兩類。

怪獸紋,是一類變形奇特,而在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動物紋樣,例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類紋飾在青銅器的裝飾上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商代。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的重要紋樣,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雙角。大多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兩側為耳,另外還有鋒利的爪子。根據角型的不一,還可以有牛角型獸面紋、羊角型獸面紋,龍角型獸面紋等。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蹲髠鳌ば四辍氛f饕餮是貪于飲食、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從此也可見饕餮是一種兇悍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查看全文

青銅器仿制商品包裝設計論文

摘要:將交互設計運用于包裝設計中,一方面可以使包裝與消費者間產生共鳴,包裝不再僅僅起保護產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突出一種情感化的交流,從而達到促進銷售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包裝設計突破原有的設計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不再只是單調的平面裝飾帶給消費者的視覺感受,而更多地結合了新媒體和新技術,給包裝設計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青銅器;包裝設計;交互設計;廣告傳播

1包裝設計、廣告傳播與交互設計的關系

交互設計中的包裝設計主要是讓包裝不再只是單純地發揮包裹、保護產品的作用,也可利用新技術使得包裝更具功能性,設計新型的包裝設計,使得在保護和推銷產品的同時增進產品與人的關系。包裝不應只是刺激人們消費的產品,還應成為使用者的有用工具,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在傳達信息的同時多為使用者考慮,使產品與人合為一體,成為人們所需要的設計。

2青銅器包裝與廣告傳播的文化及其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家里放置一些仿制的工藝品,從而促使仿制青銅器頻繁出現。包裝設計與名族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包裝的民族化是擁有民族特色的包裝,可以從它的色彩、材料和風格來體現。此外,從文化心理差異、文化情調、消費文化趨向和文化品牌的創立都可以反映母文化的特征。尋覓和收集民族藝術的精華,用現代的審美觀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糅合、提煉,以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理念的完美結合。

查看全文

青銅器藝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運用

[摘要]中國青銅文化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精湛,紋飾表現細膩生動,是我國先秦時期精神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了廣泛關注。據記載,從漢代開始,陜西寶雞地區就頻繁出土青銅器,因此寶雞也被譽為“青銅之鄉”。如今,藝術教育正走向普及,發揮藝術教育的地域性特點是高校藝術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寶雞青銅器的出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類文化的一項寶貴財富,為區域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藝術資源。本文通過對寶雞青銅器的藝術分析探索青銅器的藝術審美價值,并結合當前陜西地區藝術教育教學狀況,指出青銅器藝術對陜西地區藝術教育的運用價值和市場經濟價值。

[關鍵詞]寶雞青銅器;地域性;藝術設計;教育

一、寶雞青銅器的藝術分析

青銅器的產生標志著人類智慧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人類首次用自己的智慧改變了礦石的屬性,創造了青銅器藝術。[1]寶雞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據考古發現,從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到清代晚期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精品。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制作精美、紋飾豐富,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們高超的藝術造詣。這種蘊含在青銅器中的藝術智慧,是我國商周時代精神文化的物化反映,是人類歷史的智慧結晶。[2](一)寶雞青銅器器型的藝術分析。青銅器是附屬于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產物,早期的青銅器通常是作為禮器,隨著制造工藝的提升,青銅器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了生活中,它的產生蘊含了一個時代生活的歷史文化痕跡。青銅器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樂器、兵器、水器、車馬器、農具與工具、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觀察青銅器的造型可以發現,這些青銅器造型奇特、形式種類多樣,總體呈現出氣魄沉雄、猙獰厚重的藝術特色,它們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形象給人以威嚴神秘的詭異之感,為世人所驚嘆。1.莊重之美。這些器型大多被塑造成幾何的形體,其中包括方體、圓體等,而方、圓本身可以說是規整的幾何圖形,均有對稱的特征,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穩固與莊重之美。如1963年在寶雞縣賈村鎮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此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3],在器型的設計上采用了口圓體方的造型樣式。何尊的器身呈橢方形,圓口外移,巧妙的器型設計呈現出何尊方圓相繼、變換無窮、典雅莊重的視覺美感。2.靈動之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常用設置扉棱和獸首加以裝飾,這就讓青銅器原本單一的幾何器型呈現出靈動之美。縱觀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中的青銅藏品,許多青銅器在器物主體上鑄接多種造型活潑生動的附飾。如1980年在寶雞竹園溝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伯格卣,這件青銅器在器體的四周裝飾了四條縱向的云紋扉棱,分成四段隨器表而起伏,打破了器表的平淡格局,增加了器體靈動的視覺美感。我們還可以發現在提手兩邊與卣體的連接處分別設置了兩個一大一小的牛頭形象的附飾,讓原本單一的器型增添了栩栩生氣。3.協調之美。青銅器不同部位造型之間的協調組合形成青銅器整體的藝術形象,對青銅器造型尺度的把握是青銅器神韻得以顯現的關鍵。如2003年在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西周宣王時期的逨盉,這件青銅器器型構思獨特奇妙,口上為鳳鳥形蓋,器身呈扁平的圓形,圍繞圓形器身四周分別設置了裝飾性部件。如管狀流,前部飾龍頭,蓋以鳳鳥作昂首飛躍式,鋬以龍首形配騰躍虎形,以龍足為底。這些裝飾性的部件與器身融為一體,無論是從造型上還是比例上都達到了高度的協調性。(三)寶雞青銅器紋飾的藝術分析。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的另一大藝術體現在其對紋飾的刻畫上,在這里出土的青銅器紋飾莊重華麗,種類豐富多樣,刻畫精巧細膩,組合巧妙絕倫,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圖案的高超創造力,其具有的藝術價值在我國紋飾圖案的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銅器紋飾圖案繁縟精致,對紋飾的刻畫有著十分強烈的神話主義色彩,并運用淺浮雕的形式來刻畫紋飾,形成了強烈的視覺立體美感。我們發現,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的青銅器藏品紋飾種類主要包括獸面紋、波帶紋、鳳鳥紋、魚紋、蕉葉紋、夔龍紋、渦紋、竊曲紋、重環紋等。其中獸面紋也叫饕餮紋,是殷商青銅器中最常見的紋飾之一。傳說饕餮只有首沒有身,是一種極為貪食的惡獸,奴隸主運用這種紋樣裝飾在青銅器上,塑造出猙獰可怖的紋飾形象,寄托了他們對力量、權力、榮貴的渴望以及對神靈的敬畏之情。[4]青銅器中對饕餮紋的塑造一般采用了對稱的形式,這種對稱圖案的設計可以起到視覺上的穩固感,塑造出莊重和肅穆的視覺感受,標志性的雙目紋樣,以塑造饕餮猙獰、威嚴、神秘的藝術效果,給人無限的遐想。波帶紋(見圖5)又叫波曲紋、環帶紋,它的形狀就像一條波動起伏的帶子一般運用在器物的腹部位置,圖案的組合協調統一,形成了飽滿、流暢的視覺效果,并運用二方連續的排列方式體現到青銅器上,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主要裝飾紋樣之一。波帶紋的運用增強了青銅器視覺的流動美感,可以賦予青銅器視覺形象中的動感之美。(見圖6)也是青銅器中經常出現的一類紋飾,據史料記載,鳳凰是一種神鳥,為百鳥之王。相傳周文王元年,鳳凰聚集在岐山之巔,引頸長鳴,預示著周族的強盛?!爸苤畬⑴d,鳳鳴岐山”的典故來源于此。[5]周人尚鳳鳥,出土了許多運用鳳鳥紋作為裝飾的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鳳鳥紋的塑造是一種對鳳凰形象的寫意表現,古人運用幾何化的線條排列將鳳鳥的形象巧妙地表現出來,塑造出鳳鳥華美、神秘、健碩的形象特質。青銅器中對紋飾的塑造,體現了一種高度秩序的美感,紋樣的塑造依據青銅器造型部件的主題框架展開巧妙的設計,形成了神秘、統一、和諧、莊重的視覺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并對后世圖案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寶雞青銅器藝術在區域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運用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體系已經形成。藝術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國高校在大力推行高等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融入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形成特色化的藝術教育模式。我國的青銅器藝術聞名世界,寶雞是青銅器之鄉,區域高校應在藝術教育上有所建樹,青銅器藝術以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對中國特色高等藝術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示。而特色教育是指一個地區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形成地方獨有優勢的培養方法,以增強區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特色大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強人才培養的市場競爭力,獲得良好的社會評價,有助于學科發展。(一)價值分析。藝術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們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發展藝術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我國的美術教育事業正處于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不斷向前的發展階段。其中,高等藝術教育是培養藝術創造人才的搖籃,是以培養擅長美術又懂得藝術文化的優秀美術工作者為目的的。但是藝術的教育的發展需要建立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需要培養出能夠進行中國特色的藝術創造的人才,才能夠體現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成效和價值。國家教育部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中指出“藝術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資源?!睂氹u被譽為“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寶雞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巨,精品之多,均居全國之首。寶雞青銅器藝術為區域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藝術資源,為推動區域高校設計教育學科發展、特色辦學和校園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和作用。青銅器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蘊含了民族的審美觀、價值觀及民族精神[6],對高校培養藝術創作人才的觀念形成、創新精神和文化意識的樹立都有重要的意義。將青銅器藝術融入高等藝術教育,挖掘我國青銅文化的審美智慧與教學研究體系相融合,增強高校學生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培養具備中國特色藝術創造力的人才,提升中國文化藝術國際影響力,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二)現狀分析。我國的高等藝術教育發展迅猛,傳統文化在現代高等藝術教育中缺失的問題,表面上是教育體系、教育方法的問題,實質上則是教育理念的問題.我們需要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理論的優點,確保民族文化根脈的活力。通過改革教育體系,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藝術教育理論體系。1.課程設計趨于同質化藝術教育與其他專業的教育有著一定的區別,藝術的發展需要獨特的創造性。課程教學是引導藝術創造的必要途徑,這就對高等藝術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縱觀國內高等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趨于雷同,許多課程的教學還存在大量的借鑒和參考情況,課程的同質化會導致國內的學生無論在哪所高校學習,都學的是同樣的課程,在思維的塑造上和能力的培養上都趨于統一的情況,大量的畢業生輸入市場但缺乏市場競爭性。首先要解決課程設置同質化的問題。高校在課程的設置上需要形成各自的特色,特色課程的建立有助于對人才的培養形成更好的價值體現。而且許多高校在藝術教學過程中缺乏自己的教材,這就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探索性,難以形成地域特色的教學模式。其次是要解決課程目標設定同質化的問題。教學過程中的培養目標是依托課程大綱的要求展開的,但是課程大綱對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的學習目標過于明確,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學習的選擇權。最后是教學方式和手段同質化的問題。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引導下,藝術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形成思維定向的可能,教學方式過于求穩,缺乏創新。同質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會導致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平淡,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實踐教學體系待完善實踐教學是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隨著藝術教育的發展,國內的院校都開始注重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探索和創新。各大院校都從各自背景出發,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優勢,為實踐教學尋求思路。但實踐教學體系的學理研究遠遠沒有跟上實踐教學的發展,實踐教學體系的學術思想、理論依據、實施方式、評價標準和測評機制還處在探索階段。3.產學研銜接有待完善。目前我國高校的產學研結合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產學研結合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高等藝術教育的初衷是提高民族的審美情趣,通過藝術教育培養我國現代的藝術創造者。產業的發展需要高校不斷的培養創新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同樣需要依托產業發展。現代藝術教育需要將學科教學與現代產業相結合,不斷處理好學科教學與市場運用轉化的銜接關系。(三)策略分析。1.建立特色的課程設計。區域高校應該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展開特色教學。寶雞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當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好寶雞青銅器藝術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對青銅器藝術研究的選修課程的開設,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在教材講義撰寫上,收集整理青銅器藝術資料,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要形成藝術教育的特色需要建立在區域文化藝術資源的基礎上,要把發揮地域文化作為建立特色藝術教育的突破口,形成人才培養多元化發展,以增強培養受體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在專業配套方面成立專門的青銅器文化藝術研究所,配置相應的資料設備,有助于區域高校打造西部乃至全國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品牌。[7]2.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辦學理念的合理定位是特色教學體系建立、發展的根基。特色的藝術教育模式需要依托當地的文化藝術資源展開,發揮好寶雞青銅器藝術資源在藝術教育中的效能,建立相應的機制來輔助教學,同時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評價機制上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首先,學校應可以建立關于青銅器藝術的研究所,研究所的建立可以為特色教學提供合理科學的實踐依據。例如寶雞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已經建立了關隴民間藝術研究所,教師依托研究所展開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時研究所的建立可以為教師申報科研項目提供良好的資源和平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學研究機制。其次,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相關科研項目,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將所學的知識轉換為科研的成果,也是對課堂的延伸學習。最后,學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與當地文化部門的合作,例如與相關企業建立實習基地,還可以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開展社會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豐富教學的手段,不斷完善特色課程的教學體系。3.產學研結合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作為陜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之一,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可助力當地旅游經濟的開發。[8]高校教育可以通過與當地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合作,在實踐教學中加強教學成果的市場轉化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文創產業發展提供服務,形成文化藝術資源的產業轉化,實現合作發展的共贏模式。高校的教學和科研轉化需要依托市場的發展需求形成價值。政府、學校、企業需要建立密切的聯系,共通探討產學研合作的途徑,指定實施計劃,協同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效益。通過舉辦產學研合作會議,可以讓政府、學校、企業等相關負責人聚集一堂,圍繞強化、推進產學研合作,站在各自的立場交換意見,并將這些意見反映在政府的具體政策制定上,形成密切的合作關系。產學研合作研究,是將高校的研究能力與企業的技術開發力量結合起來進行的開發研究。在教學研究的領域上與企業之間形成合作關系。例如,學校的課題研究接受來自民間企業等外部機構的研究人員和經費。高校藝術教育和相關組織機構以對等的立場,根據契約關系共同進行課題研究,達成共贏模式。通過合作共建協議的簽署,將為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發展規劃工作等方面搭建一個更為寬廣的合作發展平臺。藝術教育的成果體現在教學成果的展示,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教學成果展覽,同時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進行知識講座。例如舉辦青銅器專題的教學科研成果展覽會,展覽會的定期舉辦可以讓文創企業了解高校藝術教育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雙方搭建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平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