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23:31: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齊物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莊子的齊物論研討論文

[摘要]面對戰國百家爭鳴的煩亂形勢,莊子用道家超然的態度對待各個學派的爭辯,莊子乃作《齊物論》,讓世人們重新體會與自然為友的逍遙自適,旨在解開人們心靈的桎梏。莊子主張破除社會議論的絕對性,用自然齊一的態度看待人們的是非爭辯,并以多元化的價值標準評價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從而使人們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道家以道為宇宙之總法則,認為人和天地萬物均出于道,均應遵循道,因此,人們最終向自然之道回歸,心靈桎梏得以消除,真正達到逍遙自適的生活境界。

[關鍵詞]莊子齊物論價值標準道

《齊物論》是《莊子》中的代表篇目,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戰國百家爭鳴,各不相讓,陷于是非之中的人,激于意氣,互相攻擊。莊子主張忘彼此、齊是非、混成毀、一有無,讓光彩含而不露,“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真宰”,即超越于萬物是非變化之上的“道”。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的對立,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是統一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各種各樣的學派和爭論也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

一、對是非爭辯的齊一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既然世間萬物是齊一的,那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此即“齊論”。因此,“破除社會議論的絕對性”是莊子解開心靈桎梏的方法。

莊子批判在理論思辨的觀念市場中的爭逐,批判那種汲汲營營,擔心受怕,好勝好強的心態處境。莊子說:“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抅,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保ā洱R物論》)他認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應該有一種舒適愉悅的心境,因為自然的奧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遙自適,莊子觀念中的“道”就是一個“逍遙自適無目的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體貼了這個最高真理的知識分子就應該在生活中體現一種自在輕松的情懷,但是戰國時代奔走呼號的知識分子、說客們,哪一個不是好強雄辯、勾心斗角損人利己、彼此傷害呢?哪一個人物展現了自得其樂的寧靜舒適無胸懷呢?所以他們從生活情調上就已經悖道遠甚了,所以莊子在生活情調上予以辛辣的諷刺,莊子說:“喜怒哀樂,慮嘆變悊,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所其萌?!保ā洱R物論》)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嘆惋、反復、恐懼,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態,好象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像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這種種情態日夜在面前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卻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可見,在理念的戰場上耗盡心神,消亡精力,真是人世間的悲哀,人們口口聲聲以此為追求真理,其實卻正是在遠離真理。莊子不禁發出感慨:“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齊物論》)因此,莊子就試圖尋求一條解開心靈桎梏的道路,使之展現自得其樂的寧靜舒適的胸懷,“齊論”正體現了這一點,對社會知識的絕對性予以徹底否定。

查看全文

莊子的齊物論研究論文

[摘要]面對戰國百家爭鳴的煩亂形勢,莊子用道家超然的態度對待各個學派的爭辯,莊子乃作《齊物論》,讓世人們重新體會與自然為友的逍遙自適,旨在解開人們心靈的桎梏。莊子主張破除社會議論的絕對性,用自然齊一的態度看待人們的是非爭辯,并以多元化的價值標準評價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從而使人們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道家以道為宇宙之總法則,認為人和天地萬物均出于道,均應遵循道,因此,人們最終向自然之道回歸,心靈桎梏得以消除,真正達到逍遙自適的生活境界。

[關鍵詞]莊子齊物論價值標準道

《齊物論》是《莊子》中的代表篇目,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戰國百家爭鳴,各不相讓,陷于是非之中的人,激于意氣,互相攻擊。莊子主張忘彼此、齊是非、混成毀、一有無,讓光彩含而不露,“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真宰”,即超越于萬物是非變化之上的“道”。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的對立,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是統一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各種各樣的學派和爭論也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

一、對是非爭辯的齊一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既然世間萬物是齊一的,那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此即“齊論”。因此,“破除社會議論的絕對性”是莊子解開心靈桎梏的方法。

莊子批判在理論思辨的觀念市場中的爭逐,批判那種汲汲營營,擔心受怕,好勝好強的心態處境。莊子說:“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抅,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保ā洱R物論》)他認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應該有一種舒適愉悅的心境,因為自然的奧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遙自適,莊子觀念中的“道”就是一個“逍遙自適無目的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體貼了這個最高真理的知識分子就應該在生活中體現一種自在輕松的情懷,但是戰國時代奔走呼號的知識分子、說客們,哪一個不是好強雄辯、勾心斗角損人利己、彼此傷害呢?哪一個人物展現了自得其樂的寧靜舒適無胸懷呢?所以他們從生活情調上就已經悖道遠甚了,所以莊子在生活情調上予以辛辣的諷刺,莊子說:“喜怒哀樂,慮嘆變悊,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所其萌?!保ā洱R物論》)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嘆惋、反復、恐懼,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態,好象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像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這種種情態日夜在面前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卻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梢姡诶砟畹膽饒錾虾谋M心神,消亡精力,真是人世間的悲哀,人們口口聲聲以此為追求真理,其實卻正是在遠離真理。莊子不禁發出感慨:“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齊物論》)因此,莊子就試圖尋求一條解開心靈桎梏的道路,使之展現自得其樂的寧靜舒適的胸懷,“齊論”正體現了這一點,對社會知識的絕對性予以徹底否定。

查看全文

莊子主義認識論理念實現安命向逍遙過渡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認識活動障礙的揭示、認識困境的消解兩個方面進行對莊子如何實現從安命向逍遙過渡的方法論探討。其中,包括:認識主體能力之局限;認識是作為主體的人觀念地掌握客體的一種對象性活動;認識標準的主觀性;莊子認為認識的標準是難以確定的;認識對象之變易性;作為認識對象的外在客觀事物一直都處于變易流轉之中;言說之困境;是非不可區分,“道”不可言;“小知”障礙之消解;體道之方;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立場上,以懷疑主義為方法,從認識主體能力之局限性、認識標準之主觀性、認識對象之變易性和言說之困境四個方面,對認識活動之障礙予以揭示并對其作了相對主義的消解,對最高本體“道”的認知則提供了神秘主義的“體道之方”。莊子的認識論是其逍遙人生理想的理論支柱,也是如何實現從安命向逍遙過渡的方法論。

關鍵詞:莊子道懷疑主義相對主義認識主體能力

一個哲人在追尋他的精神家園時總是與他當時的歷史境遇有關。莊子生活在一個戰爭頻發,性命朝不保夕的時代。面對世道的昏暗和死生的無常,亂世中的莊子感到了人生的虛妄。此外,當時的諸子百家,在學術上各執一己之見,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展開了激烈的爭辯,而且這些學術爭論常常和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莊子對此深感厭惡。他認為這些認識論上的獨斷論嚴重破壞了人們心靈上的寧靜,加速了昏暗世界的“沉淪”?!叭迥吰?,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在宥》)[1]274如何打破諸子百家的獨斷論,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以懷疑主義為手段,發展了其獨特的認識論。莊子的認識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人所從事的認識活動之障礙作了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揭示,另一方面是對此認識困境作了相對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解決。

一、認識活動障礙的揭示

1.認識主體能力之局限

查看全文

莊子懷疑主義認識研究論文

[摘要]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立場上,以懷疑主義為方法,從認識主體能力之局限性、認識標準之主觀性、認識對象之變易性和言說之困境四個方面,對認識活動之障礙予以揭示并對其作了相對主義的消解,對最高本體“道”的認知則提供了神秘主義的“體道之方”。莊子的認識論是其逍遙人生理想的理論支柱,也是如何實現從安命向逍遙過渡的方法論。

[關鍵詞]莊子;道;懷疑主義;相對主義

Abstract:Zhuangzi,standingonthepositionofrelativismandtakingskepticismasamethod,clearsuptheobstaclesofcognitionbywayofrelativismandalsooffersamysteriousmethodtoexplainthehighestnoumenon,“originalsubstance“of“Tao”fromfouraspects,i.e.,thelimitationofsubjectiveabilityunderstanding,thesubjectivityofcriterionunderstanding,thechangeoftargetsunderstandinganddilemmaofexpression.ThetheoreticalpillarofZhuangzi’sunfetteredidealityisbasedonhisepistemologywhichisalsoregardedashismethodologyofhowtorealizetheunfetteredidealityfromfateobedience.

Keywords:Zhuangzi;Tao;Skepticism;Relativism

一個哲人在追尋他的精神家園時總是與他當時的歷史境遇有關。莊子生活在一個戰爭頻發,性命朝不保夕的時代。面對世道的昏暗和死生的無常,亂世中的莊子感到了人生的虛妄。此外,當時的諸子百家,在學術上各執一己之見,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展開了激烈的爭辯,而且這些學術爭論常常和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莊子對此深感厭惡。他認為這些認識論上的獨斷論嚴重破壞了人們心靈上的寧靜,加速了昏暗世界的“沉淪”?!叭迥吰?,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在宥》)[1]274如何打破諸子百家的獨斷論,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以懷疑主義為手段,發展了其獨特的認識論。莊子的認識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人所從事的認識活動之障礙作了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揭示,另一方面是對此認識困境作了相對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解決。

一、認識活動障礙的揭示

查看全文

從幸福觀角度談論莊子生命哲學

人活著都希望有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但至今為止,人類存在的最大悖論仍然是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幸福而經常生活于不如意之中。從人的出生、成長和走向死亡,在一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有形與無形的苦難如影隨形地伴隨著生命的成長。人間有多少苦難,就有多少關于解脫苦難的思考:是逍遙無為還是積極進取?是看破紅塵還是積極入世?是追求永恒之道還是當下及時行樂?莊子站在天道的環中,以人的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以什么態度來度過自己的生活旅程。莊子生命哲學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摒棄了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通過“天下有至樂有無哉?”(《莊子•至樂》)①等問題去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本文力圖從幸福觀角度來解讀莊子的生命哲學,以彰顯莊子生命哲學的基本特點及其對現代人生所具有的啟發意義。

對老子思想加以繼承并有較大超越和突破的是生活于戰國中期,后被譽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的莊子,其所建構的生命哲學反映了他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對人生的終極意義與價值的思考。據《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雹谇f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姓莊,名周,宋國蒙人,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后歸隱,與梁惠王、齊宣王生活在同一時代。莊子雖家境貧困,居于窮街陋巷,靠編草鞋為生,但也不愿為有國者所用,表現出鄙棄榮華富貴和權勢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隱者風范,這成為其生命哲學形成的背景。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薄肚f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所著,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詆訿孔子之徒,以彰明老子之說,表現出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揚?!稘h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現僅存由郭象編輯注解的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被認為代表了莊周本人的思想;外篇十五和雜篇十一為莊子后學的作品,但也間接地反映了莊子的思想。魯迅(1881-1936)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莊子》說:“其文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雹劢沂境觥肚f子》中所具有的瑰麗奇偉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才思高超的思想智慧。這也是千百年來《莊子》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深受人們喜愛而得以廣傳的重要原因。莊子學說對老子學說既有所繼承,更有所發展,使其生命哲學建立在宇宙論基礎之上。從宇宙本原論上看,以“道”為本根雖是老莊之學的共同旨趣,但莊子在老子道論的基礎上,又對“道”的“先天生地”存在作了哲學論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老子之“道”作為宇宙萬物的生化之源與存在之本,本質上是虛無的,無始無終,無名無象。莊子則認為,“道”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知,但它“自古以固存”,先于一切事物存在,是有與無的統一,由此進一步提升了本根之“道”的超越性與遍在性,宇宙萬物、人的生命乃至天下國家,都是“道”大化流行的結果。

從宇宙本體論看,老子提出的“道”通過陰陽二氣的運動來化生萬物,道“周行而不殆”、“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等思想中雖已含有“道無所不在”的意義,但并沒有直接指明“道”如何“無所不在”。對此,莊子在《知北游》中通過一則小故事作了具體而生動地說明:東郭子問莊子“所謂道,惡乎在?”莊子回答“無所不在”。東郭子請他說得具體一點,莊子就說“在螻蟻”。東郭子奇怪,道怎么會如此卑下?莊子又說“在稊稗”。東郭子問,怎么更卑下了呢?莊子則說“在瓦甓”。東郭子驚訝,怎么越發卑下了,莊子干脆說“在屎溺”。莊子之所以用這么普通的東西來比喻“道”,主要是強調“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前,它既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暗勒?,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漁父之于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知北游》)如果說,以“道”為本的思想提升了生命的高度,那么,“道”無所不在的思想中所蘊含的萬物平等觀念則擴展了生命的寬度,這為后來的道家與道教關注現實的感性生命和具體事物的存在依據提供了理論說明。從宇宙生化論看,莊子通過“援氣入道”,用一種經驗性的方法來證明老子之“道”是“無在而無所不在”的,使原本抽象的生命哲學具有了一種質感。莊子認為,“道”為天地萬物的最終本根,雖無形無象,但其表現方式則為“氣”:“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為之公。”(《則陽》)萬物之化生都是陰陽二“氣”相交相融的結果:“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氣”是構成萬物的始基,故“通天下一氣耳”(《知北游》)。人的生死也是由陰陽二“氣”的變化決定的:“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至樂》)莊子“援氣入道”是以“氣”為無形之“道”而生成有形萬物提供的一種理論說明,更為人如何順氣養生而得道成仙提供了思路與方法。莊子要求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以本真之心仿天道行事,順應陰陽之氣自然地與天地相溝通,這就是他所提倡的“德”。如果說,老子的宇宙論更多地表現在對“道”本根的論述,那么,莊子的宇宙論則凸顯了對個體生命本真狀態的探尋。莊子以個體生命為關注對象,用心來調節生命、運轉生命和安頓生命,由此將一種生命哲學契入人的心靈世界之中。

莊子在老子以道為本的宇宙論基礎上,又建立起以“齊物論”為核心的認識論,從相對主義的角度,對老子關于事物之間相反相成和事物運動返本復初的辯證認識作了發展,以幫助人認識復雜的生命現象。《齊物論》認為,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構成一種彼此關系。從彼的角度看,則彼是此;從此的角度看,則此是彼,可謂“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莊子否認事物之間存在著差別,認為事物彼此之間的區別與對立都是相對的:“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由是而有非,由非而有是。”每一事物都是自是其是,又為其他事物非其所非,故“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然事物彼此的區別并不存在,那么,評價生與死、美與丑、大與小、物與我等對立面差別的客觀標準也就不存在了。從生死觀上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齊物論》)從美丑觀上看:“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齊物論》)從大小觀上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秋水》)從物我觀上看:“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秋水》)這是因為從“道”具有的本根性、至上性、超越性和統一性來看,宇宙萬物存在的一切差別,人世間的是非、善惡、美丑都是人自我分辨的結果,故以道觀之,則鯤鵬高舉,小鳥穿林,朝菌暮死,大椿千年,其實都是“道”的“物化”現象而已,故千姿百態的事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生命變化也是如此:“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知北游》)“齊物論”作為莊子認識論的核心,是以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為特色,宣揚齊彼此,齊是非,齊物我,齊生死,從“道無終始”出發將事物變動不居的性質推到極致:“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鼻f子從否定認識的主觀標準到消除事物本有的客觀差別,由此宣揚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那么,人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物,若站在天道的環中,就能把握道的關鍵———“道樞”:“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齊物論》)當個體生命與宇宙世界之“環中”同在,就可能祛除“是彼”的視角而被真正中心化,也才能夠以不變應付萬變,認識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

莊子從注重人的個體生命存在出發,將老子對人的生命關懷發展為對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現出一種關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與身體關系的“生命哲學”之特征。在莊子眼里,人處于自然大化之中,死亡是人的感性生命無法跨越的最終界限?!叭松斓刂g,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生,生物哀之,人類悲之。”(《知北游》)人來到世間,壽命非常短暫:“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之大哀乎!”(《齊物論》)莊子喜歡生機勃勃的生命,但又了然于人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常困于個體與生俱來的哀樂之情與名利之欲帶來的悲哀與煩惱,故曰:“人之生也,與憂俱生?!?《至樂》)“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知北游》)“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盜跖》)莊子借用孔子的寥寥數語就將人生活于現實中,時刻遭遇著生死窮達、貧富毀譽、饑渴寒暑等煩惱,而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情狀揭示出來:“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德充符》個體生命處于自然、社會的網絡和情欲的羈絆中,故無時不遭到戕害、扭曲的狀態,莊子稱之為“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達生》)由此將命運左右人生的被動狀況呈現出來:“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大宗師》)莊子在面對各種人生痛苦境遇和生活艱難狀況時,并沒有從改變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社會環境去尋找解決的出路,而是期望通過在精神世界中去追求理想人格和超越境界,以美好的理想來消解人現實的痛苦。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有“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等,雖然名稱不同,但都表達了他的理想人格是那種能夠泯滅了物我界限、以順任自然的心態,無所待而游于無窮,實現不受任何現實關系的規定、因果規律的束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的絕對自由。這是一種無己、無功、無名的逍遙境界:“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能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齊物論》)莊子在《逍遙游》中,以浪漫筆法描寫了背負青天、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大鵬,嬉戲于樹林的蟬與學鳩,泠然御風而行的列子。莊子指出,它們看似很瀟灑,但還是有所待,即需要依賴于一定的條件,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故而并未達到絕對自由。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無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了逍遙自由的境界。《逍遙游》中通過超邁高遠的想象和神奇瑰麗的描寫,塑造了一個“藐姑射神人”,以此來說明什么是真正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遙游》)藐姑射神人假道而行,具有超人的神異之術,能夠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過著一種絕對自由的生活。莊子筆下的古之真人,能夠“登高不溧,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師》),后成為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種象征?!板羞b游”既是莊子追求自由與境界的形象化描述,也凸顯了莊子對個體生命本真狀態的一種眷念之情??墒窃诂F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逍遙”并不容易?!霸诓坏闷洹羞b’的時候,怎么辦呢?那就把人生看作一場夢吧。莊周夢蝴蝶,醒來還是莊周。也許是莊周夢為蝴蝶吧?也許是蝴蝶夢為莊周吧?”④莊子以詩性語言表達的對自由為中心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千百年來給生活在自然與社會重重制約下的人帶來了精神寄托和美好希望。“逍遙游”既是莊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成為莊子思想的核心。這種理想人格在千百年來受到了廣泛的贊賞,在政治、哲學、文學和宗教等領域中都曾大放異彩。三莊子的“逍遙游”突破了老子學說偏重社會政治哲學的一般形態,與老子從社會政治的角度批判文明的異化以實現對人生的關懷不同,莊子突出了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扒f子對老子思想的最大發展,是他把在老子那里主要是宇宙論及本體論意義的道轉化為心靈的境界,從而使莊子哲學主要成為一種境界哲學?!雹萸f子尤為關注個體存在的境遇、解脫痛苦的途徑與方式、理想人格的實現和精神境界的超越,用現代人的話語來說,是一種溫暖人心的“心靈雞湯”。

“逍遙游”的主體是心靈,“游心”所游之處是幻想中的“無何有之鄉”,是順事物自然本性而清靜無為,“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應帝王》)這是純粹的心靈自由和精神逍遙而非寄身于世外。如《大宗師》曰:“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因此,莊子思想有離世傾向,但不是出世,而是超世,其應世的態度是無心無情。無心即無思無慮,無情即無好無惡,也就是絕對不動心,如《德充符》曰:“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鼻f子的無心無情是老子無為思想的主體內化,“吾所謂無情者,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對待社會、人生的根本態度,也是莊子追求超脫名利、好惡、是非、生死等,實現精神自由的關鍵。因此,莊子將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⑥的看法推至極端:“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胠篋》)如果河水枯竭了,谷底洼地才能顯示出它虛空般的巨大容量;如果把山丘夷平,深淵也能被填起來成為山丘;如果圣人都死了,向圣人挑戰較勁的大盜也不需要起來鬧事了,天下就自然太平無事了。換言之,如果圣人不死,大盜就會不斷出現。誰要是尊崇圣人,提倡圣道,實際上就是推崇盜跖,創造有利于盜跖出現的環境。莊子用“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驚世駭俗的道理來說明對圣人的任何推崇、提倡、表彰等都會引發人心的貪念,由此而導致天下的紛爭,因此,只有泯滅美惡之對立與分別,去掉儒家圣人所倡導的仁義道德等偽飾包裝,廢止各種打著美好名目的爭名奪利活動,天下才能自然地復歸于太平狀態,人才能按自己的本性來生活。莊子認為,最端正的“正道”就是那些不違背自然天性的情理?!氨苏?,不失其性命之情。

查看全文

從老莊到郭象:自然觀的轉變

[內容提要]老子之“自然”無論其為“價值原則”還是“終極實在”,顯然具有形而上的絕對性和獨斷性;莊子則常以“天”言“自然”,而“天”具有與“人”相對的不可通約性;郭象吸收了道家“自然無為”的基本原則,并把這一原則推到了極致,把一切還原為萬事萬物自然獨化的現象過程,消除了《莊子》中保留的“彼岸”感的痕跡,把人生的超越完全安放在“此岸”。

[關鍵詞]:自然莊子獨化此岸彼岸

[作者]程劍平,1963年出生,文藝學碩士。E-mail:jpcheng69@

(一)天道自然的彼岸感

凡道家無不談“自然”。在《老子》中,“自然”一詞出現5次,在《莊子》中“自然”一詞共出現4次,在王弼《老子注》中,“自然”一詞共出現27次,而在郭象《莊子注》中,“自然”無疑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僅在《莊子·內篇》注中,涉及“自然”一詞共有46條,其中《逍遙游》注9條,《齊物論》注12條,《養生主》注1條,《人間世》注4條,《德充符》注8條,《大宗師》注12條。出現頻率之高,恐怕沒有哪本書可與之相比。難怪有人據此稱郭象為“徹頭徹尾執守道家自然之義”[1]

但老莊所謂“自然”多是指與人、人為相對的“天之自然”?!独献佣逭隆罚骸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解釋說:“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無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計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于道,地故則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盵2]“自然”無論其為“價值原則”還是“終極實在”,顯然具有形而上的絕對性和獨斷性。

查看全文

自然觀轉變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老子之“自然”無論其為“價值原則”還是“終極實在”,顯然具有形而上的絕對性和獨斷性;莊子則常以“天”言“自然”,而“天”具有與“人”相對的不可通約性;郭象吸收了道家“自然無為”的基本原則,并把這一原則推到了極致,把一切還原為萬事萬物自然獨化的現象過程,消除了《莊子》中保留的“彼岸”感的痕跡,把人生的超越完全安放在“此岸”。

[關鍵詞]:自然莊子獨化此岸彼岸

[作者]程劍平,1963年出生,文藝學碩士。E-mail:jpcheng69@

(一)天道自然的彼岸感

凡道家無不談“自然”。在《老子》中,“自然”一詞出現5次,在《莊子》中“自然”一詞共出現4次,在王弼《老子注》中,“自然”一詞共出現27次,而在郭象《莊子注》中,“自然”無疑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僅在《莊子·內篇》注中,涉及“自然”一詞共有46條,其中《逍遙游》注9條,《齊物論》注12條,《養生主》注1條,《人間世》注4條,《德充符》注8條,《大宗師》注12條。出現頻率之高,恐怕沒有哪本書可與之相比。難怪有人據此稱郭象為“徹頭徹尾執守道家自然之義”[1]

但老莊所謂“自然”多是指與人、人為相對的“天之自然”?!独献佣逭隆罚骸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解釋說:“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無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計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于道,地故則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盵2]“自然”無論其為“價值原則”還是“終極實在”,顯然具有形而上的絕對性和獨斷性。

查看全文

自然觀轉變研究論文

(一)天道自然的彼岸感

凡道家無不談“自然”。在《老子》中,“自然”一詞出現5次,在《莊子》中“自然”一詞共出現4次,在王弼《老子注》中,“自然”一詞共出現27次,而在郭象《莊子注》中,“自然”無疑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僅在《莊子·內篇》注中,涉及“自然”一詞共有46條,其中《逍遙游》注9條,《齊物論》注12條,《養生主》注1條,《人間世》注4條,《德充符》注8條,《大宗師》注12條。出現頻率之高,恐怕沒有哪本書可與之相比論文。難怪有人據此稱郭象為“徹頭徹尾執守道家自然之義”[1]

但老莊所謂“自然”多是指與人、人為相對的“天之自然”?!独献佣逭隆罚骸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解釋說:“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無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計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于道,地故則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盵2]“自然”無論其為“價值原則”還是“終極實在”,顯然具有形而上的絕對性和獨斷性。

莊子則常以“天”言“自然”:“天即自然”[3]。而“天”具有與“人”相對的不可通約性:“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4]“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5]。盡管在老、莊那里,“自然”一詞的義涵極其復雜,如果不計細節,可以理解為“天與人的分限”。其“彼岸”性和本體論義涵十分濃厚。更為典型的表述是《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6]這個“一”雖然具有超越時間、超絕“言”“象”的性質,但它的“超形而上的優位”(transmetaphysicalpriority)[7]性質依然存在,盡管它是人的理智無法把握的。實際上,莊子總是努力去把握這個“一”,他的就是“游”,哪怕只能是“游心”,他總是期望著“與造物者游”,“游心于物之初”,去趨近那個神秘的存在。

莊子后學則擴展放大了“人之自然”,即既與莊子“天之自然”相別,又與人的性相對的人的自然屬性。如果說莊子的基本傾向是揚“天”(本真的自然生命)抑“人”(人的社會性)的話,莊子后學則是揚“人”(人的自然屬性)抑“人”(人的社會屬性);如果說莊子用來反抗現實的利器是遠高于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本真的生命”的話,莊子后學用來反抗現實的武器就是“個人的身體”?!肚f子·馬蹄》以馬為喻說:“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嚙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盵8]“昔赫胥氏之時,居民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過也?!盵9]

郭象對此也不能認同。

查看全文

老莊思想評析論文

一、思想源起:殊途同歸的時代抉擇

夏基松認為:后現代源自“世界經濟全球加劇”,“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擴大,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矛盾激化。各種社會危機……普遍深化”[5]。劉放桐的觀點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對傳統西方哲學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對19世紀中期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反思和發展的浪潮中”[6]產生了后現代主義。二位哲學大家分別從社會背景和哲學發展的過程中對后現代主義產生根源進行了認識??傊?,后現代主義是在現代社會“危機”到來時人們思想所產生的不同反映,從揭露的社會問題分析:??抡J為諸如邊緣性的性問題、精神病問題、監獄問題是資產階級的權力運用造成的,且權力具有為統治者服務的創造性。葛蘭西的文化霸權強調了資產階級運用文化異化人的思想。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揭示了人的一切被打上了商品、貨幣的烙印。德里達認為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已“脫節”、“斷裂”,是“災難”、“危機”、“死亡威脅的世界”,時代需要馬克思,“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利奧塔認為后工業科技的消極影響使科學知識的合法性出現了危機,一切值得懷疑。詹姆遜的意識形態批判從各角度批判了后現代工業社會。查倫·施普萊特耐克要求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統一和諧,主張個人、家庭、鄰居、社團、民族、全人類社會和平統一,個人、生物、地球、星體、宇宙和諧繁榮,認為女權與和諧的關系是必然的。從哲學的發展看:后現代主義是科學主義、人本主義合流的反映,諸如科學實在論與新實用主義,代表有羅蒂、普特南等。后現代主義有反中心、反邏各斯、反基礎的特征:海德格爾“此在”包含了主客是對黑格爾以前主客二分思想的批駁,??碌摹爸黧w死亡”,拉康的“消失主體”都是對中心地位的批判,德里達要求對“他者”的關注,對“邊緣”性的重視是反對中心主義、反對邏各斯主義。其實,后現代主義更多的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權威、理性的思維方式提出的反抗,一部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史,更像是一部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駁史,一切到了后現代主義那里,價值都要重新衡量、認識。哲學的思維方式走向了一條新路子。

馮友蘭認為:道家思想源于“奴隸主貴族被奪了權,失去了他們原有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特權地位,降為平民或奴隸”,而他們的“地位變了,可他們的思想沒有變?!保?]也有的把它作為反儒家禮教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肚f子·人間世》中“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顯示了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無奈,暗含了他們的消極出世的思想。莊子又說“全形葆真,不以物累形”是一種消極的抵抗,故發出感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均出自《莊子·人間世》),所以應該“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至此,由反抗無門,只好明哲保身,形成了自己的全套養生、修身思想。其實老子也想救國:“道常無為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三十七章》,是其積極獻言,但奴隸主階級大勢已去,他只得做“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的夢想,雖其思想是一種倒退,但也反映了他無奈的反抗??v觀道家對儒家批判的言論,那就更多了?!肚f子·外物》篇“儒以《詩》,《禮》發?!笔菍θ寮叶Y教思想奉行者的道貌岸然卻干著雞鳴狗盜的勾當的揭露。老子提出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十九章》)是對儒家弘揚的知識、分辨術、禮義的批判,認為只有丟棄了它,才能回復人的本性??傊?,道家思想“是在對儒家思想的理論觀點和它所產生的社會后果的直接的、批判性的反應中形成?!保?]儒道兩家的思想具有解構、批判、否定的關系。

無論從產生的背景還是從思想淵源上去探索,后現代主義與老莊思想的出處均有驚人的相似點,后現代主義是對后工業社會的文明而作的深深的反思,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理論的負面效應全面解讀,是對現代社會生活如何重建的一種獻言,而老莊思想是對上層制度的欺騙性進行的揭露,是對儒家正統思想顛覆性的剖析,是對人生生活方式、人生的價值意義的有益探索。

二、思維方式相通,年代久遠的聯姻

后現代主義與老莊思想都可稱得上反思的楷模,雖相隔兩千多年,卻有著異曲同工的思維方式,難怪張志偉說:哲學“它更像是圍繞著智慧‘圓心’而運轉的圓周運動?!保?]因為有著同樣的思維方式,比較起來也容易進行了。

查看全文

莊子與惠施

一、一對同鄉兩個布衣

莊子與惠施是戰國中期的兩位卓越哲等家。他們的生卒年在史書上皆無明確的記載,按現在學術界一般接受的觀點,莊子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惠施約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公元前310年。《莊子·徐無鬼》篇云:“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據此,惠施比莊子早卒是可以肯定的。如按他們的生年說,莊子與惠施大致可說是同時代的同齡人。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云:“莊子者,蒙人也……”劉向《別錄》云:“宋之蒙人?!薄秴问洗呵铩ひo》篇高誘注云:“惠子,惠施,宋人也……”據此可知,莊子與惠施同為宋人;說得親近點兒,他們是一對同鄉(中國歷有“尸骨還鄉”之俗,觀“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以及《莊子·至樂》篇所云“莊子妻死,惠子吊之”,二人相居可能不會太遠)。這一對同鄉早年是否有過交往,史書上無記載。侯外廬等在《中國思想通史》中所作“惠施年行略表”云:公元前334年,惠施“三十六歲,為魏相……”公元前322年,惠施“四十八歲,被張儀逐至楚,轉入宋。與莊子相晤論學?!盵1]錢穆著《惠施公孫龍》亦云:“(魏惠)王果聽張儀,施見逐之楚?!酢朔钍┒{之宋。時梁惠王之后元十三年也。遂與莊子交游?!盵2]如果這里所謂“與莊子相晤論學”、“遂與莊子交游”是說惠施與莊子初次相見,那么二人的交往是比較晚的。但我們還不能這樣認定??勺鳛閰⒖嫉氖恰肚f子·秋水》篇云: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如果這段話不是全出于杜撰,那么莊子與惠施至少在“惠子相梁”時即惠施被逐至楚的十多年前就已有過交往。如果再考慮到惠施身為魏相,莊子以一介隱士欲往見之,恐不是素昧平生而突兀造訪,兩人在此之前曾有過一些接觸,莊子要去見一見以前的老朋友,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

《秋水》篇說,惠施對于莊子的到來很不理解,輕信了別人說“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搜于國中三日三夜”。惠施恐不至于真的這樣器量狹小,這段話可能是要說明惠施當時不知莊子之清高,于是引出莊子“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一段話。如果說在此之前惠施與莊子已有過交往,而惠施不知莊子如此之清高,那么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惠施對莊子知之不深;二是莊子本人的思想有很大變化。我傾向于后一種可能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