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22:06: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權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權力監督交流

馬克思主義認為,監督是國家的一種職能,是維護社會政治和經濟秩序的一種手段。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隨著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推進,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也在不斷地完善。但當前的監督機制中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

一、客觀分析權力監督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監督客體:橫向監督中的“盲區”與縱向監督中的“斷層”導致監督范圍不全。

盡管當前的監督機制從理論上講涵蓋了所有的監督客體,但事實上由于某些權力過于集中,監督的有些環節出現空檔,使本應該受到監督的權力得不到真正的監督。一方面,上下級監督中存在“盲區”。特別是在對各級“一把手”的監督問題上,上級監督受時空限制,難以了解到實情,是“霧里看花”;下級監督因自身受制于被監督者,無法監督到位,因而更是“隔山觀景”。這種對包括“一把手”在內的掌權者“上級監督不到、下級監督不了”的問題目前仍比較突出。另一方面,監督機關自身存在監督“斷層”。擁有監督權的人大、紀檢、監察、審計等機關,由于監督權存在局限性與獨立性,自身監督不現實,上級監督同樣難以到位,因而群眾不得不產生“誰來監督你”的疑慮。由于對權力的監督存在許多“盲區”和“斷層”,有些地方和部門的“當權者”長期處在監督的“真空”狀態,導致腐敗。成克杰、程維高等就是這種“真空”下的典型。

2、監督主體:權力的分散與獨立行使職權的弱化導致監督力度不大。

目前,我國紀檢、檢察、監察等部門監督主體的多重領導體制存在著許多的控制、約束和分權的缺陷,不利于排除各方面的干擾,獨立行使職權,減弱乃至化解了有效監督的力量。地方各級紀委的工作是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雙重領導下開展的,因而對同級黨委的監督存在很大難度,對下級黨組織的監督又存在空間上的距離,且以少數監督多數,實在難以到位。監察機關在與紀委合署辦公的情況下,行政監察職能受到一定影響和制約,難以獨立行使監察權。審計機關開展的審計監督同樣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制約,對審計結果的處理權限十分有限。檢察機關僅僅偏重對構成犯罪的腐敗案件的查辦,“不告不查”的辦案原則致使主動監督的職能根本不存在。作為民主監督與群眾監督的主體——人民群眾,由于監督權難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開展監督的積極性。

查看全文

權力監督調研報告

絕對的權力將導致絕對的腐敗。許多事實說明,缺少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職務犯罪,必將釀成專橫甚至悲劇。掌權者如果沒有監督制約,隨時都有被權力腐蝕的可能性。近幾年來,國稅系統在預防職務犯罪上做了許多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職務犯罪現象仍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對權力的有效監督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做好新時期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必須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尤其要在對權力的監督制約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的制度,解決好預防職務犯罪“能不能”的問題

有人把權力比作一條大河,當它在河道里時,美好又有用;當它溢到岸上,便迅猛不可擋,能沖走前方的一切,帶來的可能是毀滅和災難。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權力需要有制度制約。權力好比河流,制度好比堤壩,如果堤壩達不到應有高度或不堅固,河流就會帶來禍患。當前,我們在加強職務犯罪監督制約的制度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無章可依”問題,對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夠,防范措施滯后于形勢發展,出現一些制度上的空檔;比如“執章不嚴”問題,講感情不講原則,講私情不講黨性,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還比如“有章不依”問題,不按規矩辦事,對上級明令禁止的東西,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等等。實踐證明,制度具有普遍適用性、規范性和強制性,是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的帶根本性的基礎工作。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必須重視制度建設。一要增強制度的系統性。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和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斷延伸規章制度,使其形成縱橫交織的嚴密體系,力求措施在前、防范在先。要健全公開辦事制度,無論什么事項,只要不涉及保密問題,都要堅持條件、標準、程序、政策、結果“五公開”,以公開求公正;要健全崗位輪換制度,對在一個工作崗位時間較長的人員要進行橫向或縱向調整;要健全預防職務犯罪責任制,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預防職務犯罪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二要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切實解決好有關制度規定的“粗線條’問題,把上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章制度,變成符合本單位特點的實施細則,對辦理有關事項的條件、規則、程序、紀律等各個環節,都提出明確的標準和要求,使行使權力和監督權力都有據可依。三要增強制度的嚴肅性。在制定有關制度規定的同時,還要制定出確保制度規定落實的制約措施,尤其對違反制度規定的人和事,堅決查清,嚴肅處理。

二、要增強權力主體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解決好預防職務犯罪“愿不愿”的問題

自我監督是監督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自我監督既是監控自身行為的警戒器,又是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層次的催生劑。世界上所有的人沒有不被監督的,都在被監督之中,只不過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不自覺的人受到監督后感到不舒服,出了問題受到處分又后悔。所以,應該使每個人都感到既在監督別人,也要接受別人監督,提高接受監督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使大家認識到,虛心地、真誠地接受監督和批評,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增強免疫力的內在力量,是抵御各種誘惑、保持不敗的重要保證,也是人格魅力的一種具體表現。當掌握權力而沒有監督和制約時,雖然一時感到“舒服”,但容易得意忘形,自我放縱,濫用權力,難免陷入迷途,甚至自毀前程,身敗名裂。所以,做好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對權力主體來說,必須增強自覺接受監督制約的意識。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決摒棄權力的私有化、商品化,決不允許把權力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防止和克服各種職務犯罪的行為。要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盡其責,不辜負黨組織的信任和期望。要堅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自覺抵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腐蝕和影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切實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作為國稅部門,各級干部都擁有一定的權力,更要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和加強權力的監督制約,千萬不能擺架子,甚至錯誤地認為主動接受監督會降低身價。要經常按照黨章和黨紀政紀條規對照檢查,經常從胡長清、成克杰等反面教材以及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使自己已經發生的問題得到及時發現和改正。

三、要創造有利于權力監督制約的環境和氛圍,解決好預防職務犯罪“敢不敢”的問題

查看全文

防范權力腐敗研究思考

摘要:縱觀古今中外,腐敗都是權力運行失控、失衡所致?!案瘮〉母臼菣嗔Φ母瘮 ?。所謂權力腐敗,指的是執掌權力的某些機關或干部背離公有權力的性質和原則,把權力私有化、關系化、特權化、商品化,為個人或小團體謀私利。權力腐敗的實質是公有權力被濫用。因此,防范權力腐敗除了以德倡廉、以俸養廉外,最根本的是通過加強監督、立法制約權力,防止公共權力被濫用。

關鍵詞:防范;權力腐??;措施;思想道德

Abstract:ThelookingoverancientandmodernsinChinaandabroad,corruptaretheauthoritymovementoutofcontrol,theunbalancedresult.“corruptisradicallytheauthoritycorruption”.Theso-calledauthorityiscorrupt,whatreferstoiswieldstheauthoritycertaininstitutionsorthecadredepartsfromthepublicauthoritythenatureandtheprinciple,theauthorityprivatization,therelations,theprivilege,thecommercialization,orthecliqueseeksthepersonalgainforindividual.Theauthoritycorruptessenceisthepublicauthorityisabused.Therefore,theguardauthoritycorruptionbesidesleadsinexpensivelybyGermany,raisesinexpensivelybythesalary,whatismostbasicisthroughstrengthensthesurveillance,thelegislativerestrictionauthority,preventsthepublicauthoritytoabuse.

keyword:Guard;Authoritycorruption;Measure;Thoughtmorals

一、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

當前,在社會轉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觀念的錯位、道德準則的失范,引起道德行為的失序。這種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權力的腐敗,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等現象嚴重。深究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為主體的道德內約松散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所謂道德內約松散,是指人們的道德觀念淡薄,道德行為的主體擺脫了自己應遵守的各種道德規范約束的現象。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政治倫理建設,就是要以德倡廉,強化政治行為主體的道德內約,使政治行為主體筑起“不想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從而抑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查看全文

權力運行監督思考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我們基于這樣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制約,來推進反腐倡廉工作,尤其是在教育促廉、制度保廉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抓學習教育,增強領導干部反腐倡廉意識。

領導干部的日常學習和教育,對增強反腐倡廉意識,雖然難以做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又是不可或缺的。這既是領導干部的一項政治責任,又是預防腐敗行為發生的關鍵環節。我們在開展的“抓源頭、促清廉”的活動中,先后組織了副處級以上的干部參加省廳紀委統一安排的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基地的參觀展覽活動,到革命老區“地下航線”紅色教育基地聽老支書上黨課,組織觀看《反腐警示錄》電教片,還利用黨委中心組的學習安排,組織領導干部學習《領導人員從政清廉若干規定》、《中共中央紀委關于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定》等內容。

我們還在全所各個黨支部的范圍內,認真開展中央紀委部署的“六個一”教育活動。重點開展了以學黨章、知榮辱為主要內容,以“樹新風、促和諧”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針對每個時期反腐倡廉的工作要求和特點,我們每個季度向各位領導干部推薦一篇廉政的教育文章或勞教系統內的典型案例,深入開展“讀書思廉”活動,做到警鐘長鳴。此外,還結合省政法委布置開展的“高舉旗幟、忠誠履職、樹立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形象”的主題教育活動和**市開展的“**發展我知道、服務發展當先鋒”的主題教育活動,有針對性地落實好學習教育內容。做到制度與文化、懲治與預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做到廉政警鐘常敲,反腐之經常念。

二、抓制度建設,提高領導決策的法制化水平。

抓權力分解,鏟除權錢交易的土壤。按照省司法廳黨委“六個不直接分管”和省勞教局黨委“對重大事項進行監督的實施辦法”,我們牢牢抓住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關鍵”內容,落實執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干部人事、財務、建設工程、大宗物資采購、生產管理和執法工作。對“一把手”的權力實行有效地制約,在領導班子內部建立了相互監督和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為我所各項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落實執行好“三重一大”工作的集體決策規定,重大事項“一把手”末位表態和勞教企業領導人員“七不準”的規定。正因為這些規定的執行比較到位,確保了我所權力的順利分解和有效運作。

查看全文

從權力本位邁向權利本位

理論學術百題綜述

——關于“政治發展與政府創新”諸多熱點問題的研討綜述

當前我國政治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什么?進一步推動政治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地方政府創新蓬勃發展的動力來自哪里?這些問題在近日召開的“政治發展與政府創新”學術研討會(由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和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聯合舉辦)上都得到了深入探討?,F將有關內容綜述如下。

當前我國政治發展仍處于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過渡的艱難過程中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政治形態向現代政治形態轉型的過程中,我國的政治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國家與社會由原來的一體化到二分;政治體系的合法性主要不是建立在強力基礎上的人治,而是建立在權利基礎上的法治;公共權力從私人理性向公共理性邁出初步步伐;政治體系內部的結構功能在逐步調整,部分實際權力在由黨內向政府轉移;政治體制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在提升,政治體系的規則化水平在提升;在利益分化、利益沖突加劇,社會多元化情況下,公民的自主程度在發展,公民政治參與的數量擴張,但質量還較低。

與會者認為,雖然我國的政治發展呈現出以上諸多方面的可喜變化,但總的來說,當前我國正處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攻堅階段。主要表現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舉世矚目,而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腐敗現象蔓延,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趨勢明顯,政治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改革的瓶頸。

查看全文

監督制約權力防止公有權力濫用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以俸養廉,提供“不愿腐敗”的經濟條件;以監督保廉,建立“不能腐敗”的權力運行機制;以法護廉,創造“不敢腐敗”的法律環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觀念的錯位、道德準則的失范,引起道德行為的失序、弘揚優良的德政傳統,喚醒權力主體的自律意識,培育廉潔自律的政治氛圍、通過法律和規范把公務員的工資福利和退休后的優厚待遇規范化、制度化、監督是指享有監督權的主體依法對社會生活的管理者以及社會管理運行進行監督檢查、懲戒和制約的行為、懲治腐敗,建設廉政,是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等,具體請詳見。

縱觀古今中外,腐敗都是權力運行失控、失衡所致。“腐敗的根本是權力的腐敗”。所謂權力腐敗,指的是執掌權力的某些機關或干部背離公有權力的性質和原則,把權力私有化、關系化、特權化、商品化,為個人或小團體謀私利。權力腐敗的實質是公有權力被濫用。因此,防范權力腐敗除了以德倡廉、以俸養廉外,最根本的是通過加強監督、立法制約權力,防止公共權力被濫用。

一、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

當前,在社會轉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觀念的錯位、道德準則的失范,引起道德行為的失序。這種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權力的腐敗,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等現象嚴重。深究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為主體的道德內約松散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所謂道德內約松散,是指人們的道德觀念淡薄,道德行為的主體擺脫了自己應遵守的各種道德規范約束的現象。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政治倫理建設,就是要以德倡廉,強化政治行為主體的道德內約,使政治行為主體筑起“不想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從而抑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在加強政治倫理建設時,我們要弘揚優良的德政傳統,喚醒權力主體的自律意識,培育廉潔自律的政治氛圍。具體來說,就是要弘揚儒家“民貴君輕”、“民為邦本”的為民富民的民本意識,繼承我們民族、我們黨的公正、廉潔、自律等觀念,以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樸素等精神,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仆”意識,從而淡化權欲,誠心為民,廉潔公正,克己奉公,舉賢任能,為戒徇私,開拓創新,善于進取。加強政治倫理建設,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強化公職人員的廉政、勤政意識,引導公職人員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發揮榜樣的影響和輻射作用,通過樹立公職人員廉潔公正的道德形象來形成全社會廉潔的風氣,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二、以俸養廉,提供“不愿腐敗”的經濟條件

查看全文

以“權利”制約權力——列寧晚年時對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制衡的探索

【內容提要】工人階級掌握了國家的政權之后,并沒有象列寧所預想的那樣建立起“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管理”的政治制度。相反,由于種種原因,蘇維埃政權出現了權力日趨集中的傾向。列寧洞察了由此帶來的種種弊端和潛在的危機,對此深感憂慮,希望能通過建立權力制約體系來根除政治體制的弊端。

【關鍵詞】權力/制約/監督/權利/列寧

【正文】

工人階級掌握了全國政權以后,如何保證公共權力為人民謀利益而不被他用,怎樣防止“人民的公仆”變成凌駕于人民之上的“主人”,這是新生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列寧在晚年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若干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這便使得他對蘇維埃政治體制的憂慮加重了。由于缺乏有效的權力制約,政治體制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日益暴露出來,并且可能會發展成為威脅整個“肌體的健康”的“毒瘤”。為了根除政治“頑疾”,他開始致力于權力制約機制的探索。

一、權力的集中需要權利的制約

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深入地研究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的最初構想。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一文集中體現了他的社會主義民主理想。依據馬克思關于巴黎公社民主制的理論,他提出未來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應當比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優越得多。

查看全文

領導干部的權力觀

一權力有限論的一般含義

把權力視為區別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的權利,理解為超社會組織體或特權者享有的一種壟斷性的政治上的強制力,是從古至今人們的一種普遍觀念。盧梭的“國家權力屬于人民”和“國家權力不可分割”理論就是由此引伸而來的。([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3版(修訂本).2003.[p31-35])。一個國家,一片領土,一個整體意義上的人民及一個權力是同義語,也等同于統一的國內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實效。([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p283])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將其參加社會管理的權力授予自由選舉而產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據法而過一種法律生活。選舉是這種權力觀的重要原則,建立以普選制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會文明進化的首要標志,一個盡量消極的政府是維持這種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條件。選舉在國家權力制度配置體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屬性決定了這種權力觀的主要特質是政治性的,法律不過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戰前后,萌發于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憲政理論得到長足,強調用法律限制權力、防止歧視和專斷、為政府行為設定實質性界限、建立以法治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為民主政治的更為根本的標桿。這種理論的核心是“以法律確定國家權力并對國家管理者進行限制,使政治權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過法律或者說通過憲法的認可再把權力轉化為合法的權威?!?信春鷹.憲法的發展.憲法比較(李步云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p127])權力有限是這種理論的核心,它有三個明顯特征:(1)權力合法性的依據是法律認可;(2)政治權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護民主與人權的手段不僅僅采用一般化的權力限制——選舉制度和權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權力實際運行中形成公民權利對權力的約束機制。

在當代社會中,權力有限論的核心歸結為權力和權利均衡論,它包含七個方面的基本涵義:(1)權力和權利總量均衡;(2)權力為權利提供保障和服務;(3)權力主體特定;(4)權力的職能具體化;(5)權力操作技術規程化;(6)權力的界限明晰化;(7)權力運行程序化。其中,權力按國家職能分工配置、權力受限制或防止權力恣意行使是權力有限論的根本。二權力有限論的理論形態

權力有限論源自古希臘羅馬的國家職能分工理論。它經古代到中世紀的發展,到現代社會,經過了一個對權力的外部強制到內部制衡再到以權利制約權力的制度化過程。這個過程中權力完成了抽象權力向具體權力、政治上的強制力向法律化權力、權力權利化的演進。

1.權力的國家職能分工理論

查看全文

權力的概念試析論文

權力是什么?這個問題不但困擾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也廣受人們的關注,正如??滤f:“在西方工業化社會里,人們最迫切而強烈地關心像‘誰實施權力?如何實施?對誰實施?’這樣的問題。”[1]

一.“權力”概念綜述

權力在詞源上對應的拉丁語或英語詞匯大致上有兩種取向,一種認為是拉丁語中的“Potere”,原意為“能夠”,或具有作某事能力,后派生出英文“Power”。另一種認為“權力”一詞出于拉丁語“Autorias”,一是指意識和法令,二是指權威,由此派生出“Authority”這個英語單詞。在本文中,取的更多的是前者“Power”的含義,特別在后文中會論述到韋伯對權力和權威的詳細區別時,我們會發現在漢語中,權力這個詞對兩個含義是兼而有之的。

在漢語中“權”原指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后引申為動詞,衡量、揣度之意?,F在把權力引申為“一個人依據自身的需要影響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種力量”。無論是《現代漢語詞典》還是《社會學詞典》都將權力作為一種力量來看待。[2]但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卻將權力視為一種關系,是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行為是另一個人或其他許多人的行為發生改變的一種關系。這些辭書上對“權力”似是而非的解釋并不能令我們滿意,歷代學者大家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1.從亞里士多德到羅素

對權力最早的論述,不得不追述到亞里士多德那里。亞里士多德曾說,主人只是這個奴隸的主人,他并不屬于這個奴隸;奴隸則不僅使其主人的奴隸,還完全屬于其主人。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其基礎是奴隸根本不能獲得實現其自身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因而依附于主人對一切暴力手段的壟斷。[3]這種依賴關系的建立,就是權力關系的形成了。

查看全文

公共權力途徑研究論文

[摘要]公共權力是一柄“雙刃劍”,既可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和公民自由。自從公共權力產生之后,人們一直在試圖打造各種各樣的韁繩駕御它,從早期的以德制權、以禮限權,到近代的以權制權和用“第三部門”力量制約公共權力,這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對中國人民來講,制約公共權力的路還很長。

[關鍵詞]公共權力道德監督社會中介力量

公共權力是一柄“雙刃劍”,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高懸在每個人的腦門之上。英語中有這么一句話:Thegovernrnentcandoeverything!意思是說:“擁有公共權力的政府可以做任何事情”;或者譯作“政府的公共權力可以面向任何人”。權力本質上是一種凝聚和體現公共意志的力量,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而形成的。然而,權力本身具有極強擴張性,掌權者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限度為止,因此對權力的限制與制約成為實現憲政的基本要求。

一、權力的公共性

從權力的來源來看,它是起源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因而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凝聚和體現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人類社會和群體組織有序運轉的指揮、決策和管理能力。

權力是一種特殊的力量,而且是屬于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力量,它區別于包括人的身體在內的一切自然力。因為,一切屬于自然界的因素,它的力量就是它本身,它除了它自身之外,是不可能借用、占有和整合出一種超越自己自然能力的力量來的。而人則不同,人的身體等自然的存在物,往往成為一種群體的、社會的力量的承載體。而且,他所承載起的力量幾乎是不可度量的。個人之所以會有這種能力,是因為掌握權力的人受到了社會制度的支持,是一定的社會組織體系的代表,由他掌握的權力所顯示出的力量,是一定的社會制度所規范和鼓勵的力量,是一定的社會組織體系根據它所在的社會制度原則整合出的力量,是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個體的力量的系統綜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