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21:07: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與語文教育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也隨之進步,因此教育要更能體現人性化的需求,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這不僅是我國所推崇的,同樣是全世界都在進行的課題,甚至可以說各國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教育的競爭。然而,應試教育對我國的教育影響深刻,它的弊端仍然存在,大多數中國學生都深受其害。因此要改變當前的情況,就必須在教育中滲入人文的思想,使人文教育與基礎語文教育相結合[1]。只有進行教育的改革,教育孩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人文教育;基礎語文教育;探析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的人文教育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人類文明的成果,在特定的環境中,以各種方式將其傳授給學生,并使這些成果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知識。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使得文化得以傳承,使得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文化知識來增長自己的見識,提高自己的素養,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被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心理意識。人文教育能夠使個體的主體性作用充分發揮,或者說人文教育體現了個體的主體性。人文教育使得被教育者能夠將學習到的文化知識進行內化,從而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技能以及優良的心理素質。而這就更能將個體的作用發揮出來,讓被教育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去適應社會,如果有需要還可以自覺去改變社會。而這正是個體主體性的表現。所以人文教育對于個體主體性的發揮有重要意義。

二、在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作用

語文教育對于我國的學生而言可以說是排在首位的,學習語文能夠讓學生了解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能提高自身修養。而如果將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那么將產生更好地教育效果。1.順應了時代潮流?,F代教育不僅要求培養出擁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學生,而更要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各國也在為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和實驗中。比如日本,俄國等。我國也不例外。在上個世紀,科教興國的目標在我國提出,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F階段新的教育目標也被提了出來[2]。現階段,要求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本,要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就是全面發展,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不能只停留在某個階段的發展,并且要注重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教育方法。2.教育需要。現階段的語文教育中存在著很多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現象:(1)大部分語文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只看重學生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或者說教師和學校認為自己傳授的知識足夠讓學生參加考試即可,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思想。而這卻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2)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明顯弊端。大部分教師還沒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自己為主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自己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注重自己的講解,機械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上學生沒有任何主動權,一切需要聽從教師的安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破壞,教學效果不明顯。即使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民主,但是學生的民主仍然控制在教師手中,民不民主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必須由教師來定[3]。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十分必要。

查看全文

醫學人文教育探究

摘要:醫學教育長期以來過分注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醫學院校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把醫學人文教育納入學校重點建設內容,形成醫學與人文并重的辦學氛圍,切實加強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一要提高醫學生對人文教育的思想認識;二要加強社會實踐,對于人文素養的養成至關重要;三要科學構建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四要營造濃厚的校園醫學人文氛圍。

關鍵詞:醫學;人文教育;校園醫學人文氛圍;人文教育課程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養人文精神。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就是在這個特定的人群、特殊的專業中培養其人文精神,更好地體現醫學生救死扶傷的本職。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醫生的要求已從最初的提供基本的診療服務逐漸轉變為運用醫學科學技術及社會科學知識防病治病,增進健康。這一要求的提高,也意味著從事醫療行業者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醫學生人文教育工作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不可否認,近年來高校醫學教育事業有較快發展,但更側重技術學科的培養,忽視人文素質教育。不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僅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學校人文課程開設不合理、校園人文環境差等諸多問題,高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1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

1.1多元化價值取向沖擊醫學人文教育。近年來,醫療體制改革依然沒有從根源上解決醫療服務商品化、醫患關系經濟化等問題,就醫過程充斥著商業化運作。同時,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導致醫患關系緊張;醫院對醫生的績效考評以經濟效益為導向,致使醫生不自覺地加大用藥和檢查;患者對醫療關系有錯誤的認識,以為交了錢就必須治好病,醫患關系持續緊張,傷醫事件時有發生,都會對醫學生的價值追求產生嚴重影響?!叭宋木瘛薄暗掠痹谏鐣浾摯蟓h境中顯得空洞,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影響著醫學生的思想,人性的淡漠阻礙了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嚴重沖擊了醫學人文教育。1.2人文素質教育先天不足。醫學教育長期以來過分注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黃某被室友林某投毒死亡案,反映了醫學生人文教育的缺失,教育體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唯分數論成敗,過早文理分科,綜合素質的培養計劃被題海淹沒,且醫學院招生主要面對理科學生,直接導致學生在考入高校后偏重專業理論知識的積累,人文素質先天不足。而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實行高度分化的專門教育,這種狹隘和片面的教育造成一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一步缺失,出現不同程度的信仰迷茫、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溝通能力差等問題。1.3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范圍和教學效果長期存在著質疑。人文科學跨度大、內容多、知識面廣,如何去完成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命?人文學科不能提供具體技能,那么人文素質應如何評價?人文素質教育對醫學生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和道德觀念塑造到底有多大作用?這些疑問使很多醫學院校雖然認可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但并沒有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

2切實加強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

查看全文

醫學人文教育研討

1醫學學科規訓:醫學對人文的遮蔽與驅離

1.1對人文精神的遮蔽

當一個知識門類獲得大學的建制,就意味著它從邊緣走向中心。學科制度化進程使得每一個學科都專注于單科的知識生產,力求將知識以規范的形式表達,使其擁有控制的權力,對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進行界定,并將不符合其規范的知識體系均排除在外,從而使得各學科之間樹立壁壘。醫學也不例外,通過醫學學科建制,醫學和其他學科之間涇渭分明,這也包含醫學和人文學科不斷劃清邊界。學科規訓極大地促進了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賦予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力量,但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問題,其中主要的就是科學與人文相互拒斥與分離。學科規訓是知識/權力的結合,使世界按照一種井然有序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加深了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并加劇了對科學的推崇。但與此同時,科學具有唯理取向,強調精確化、規范化和體系化,關注的是范式、理論、技術和方法,在科學關照的世界中,純粹的工具取向排擠了對生命的關愛,對人的生活關注更多的是一種冷漠的剖析和粗暴的強制。醫學屬于科學的范疇,科學精神是為了求真,人文精神是為了求善,醫學和人文科學都屬于“人學”。然而,在現代醫學學科規訓發展的推動下,人文和醫學被界定為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在學科規訓的影響下,醫學與人文分裂,醫學人文關懷被邊緣化,這導致了醫學技術化和醫患關系物化。醫學更注重其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精益求精、盡善盡美,卻抽離了醫學中的價值存在,放逐了醫學中的人文情懷。醫學教育注重“形而下”的部分———醫學知識、醫學研究方法、醫學手段、醫學組織、醫學物化的科學成果等,而其“形而上”部分———醫學的科學精神、道德、倫理等構建的醫學價值體系被遮蔽。

1.2對人文教育的驅離

醫學教育的體制化、精細化使得人文教育邊緣化,醫學教育嬗變成為一種技術訓練,關注的只是知識的判定與積累、知識體系的構建、技術操作的訓練,漠視學子的價值取向、道德信念、意志品行、內涵修養。在學科規訓取得制度化安排的新的情境下,學科規訓的方式也逐漸得到改進和完善,變成一種新的、有普適效應的權力技術。正是通過權力技術的推廣運用,醫學教育不斷擠占、排斥人文教育,使其在醫學院校中無以立足,難以實現其教育功能、顯現教育成效。醫學教育在課時安排、課程計劃設計、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顯示出對人文教育的排斥。以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基礎類學科為例,在醫學教育中幾乎不見蹤跡。有的院校將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類課程僅設有思想政治類課程,過分偏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政治服務功能。有的院校即使開設一些文學等選修課程,但因人文主題不鮮明、課程體系缺乏邏輯性、課程開設具有盲目性與隨意性、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等因素影響教學效果。醫學人文交叉類學科如《醫學史》、《醫學倫理學》、《醫學人文學》、《醫學哲學》、《醫患溝通》、《醫事法》等,在多數院校僅是象征性開設,其課程體系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層次性、系統性,并且缺乏明確的考核目標,因此在醫學教育中被視為“劣勢學科”,很難引起師生重視,難以激發醫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此外,醫學院校即使開設此類課程,也全然當作一種技術教育(書寫、考試、評分),將人文教育歸入方法理性、技術理性的藩籬。復旦大學醫學院2011年組織的由46家高校參與的一項醫學人文教育調查結果顯示:88.7%的院校沒有專門承擔醫學人文教育教學和研究的機構,73%的受訪者表示本單位沒有編著或者引進醫學人文教育的相關教材。醫學人文教育所受冷遇可見一斑。

醫學學科規訓致力于醫學知識與技術的生產、研究與界定,并不斷通過權力技術的運用,對醫學中的人文精神進行遮蔽,并在具體醫學教育實踐中表現為對人文教育進行擠占、排斥與驅離,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才培養理念。當下醫學界技術至上理念盛行,醫學主要被定位在技術層面,導致醫學技術性和人文性的嚴重失衡。醫學教育注重培養醫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提升,忽視了對醫學生人格的熏陶和品行修養的塑造,疏離了醫學中最為重要的溫情與人道。醫學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性養成相分離,人文教育的發展受到限制。這種人才培養理念對醫學生學習與研究傾向、職業道德的理解與定位、自我認知與價值取向等進行負面指引。第二,學科體系與課程設置。學科規訓促使醫學不斷完善自身學科體系。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上基本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臨床見習等,而有關人文、社會、行為科學等課程比例明顯稀少,在課時安排、課程結構等方面均擠占人文課程。醫學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人文教育的弱化加劇。第三,考核與評價。醫學學科規訓將醫學教育的考核與評價制度規范化,對醫學基礎課、專業課、實驗課、見習與實習等均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而人文類科目大多被列為選修課形式,考核要求及標準也較低。第四,學術規范與學術組織。醫學學科規訓在研究學術的價值、主體及方法等的基礎上,制定醫學精細的學術規范,并推進其制度化安排,但并未較多涉及醫學人文教育。此外,醫學教育擁有眾多的學術組織,創立許多醫學學術雜志,而涉及醫學人文類則相對較少,例如,國際上有《醫學與哲學雜志》、《醫學倫理學雜志》、《臨床倫理學雜志》、《醫學人文學》等為數不多的期刊,國內有《中華醫史雜志》、《醫學與哲學》、《中國醫學倫理學》、《醫學與社會》等以及醫學教育類期刊中的一些版塊涉及醫學人文教育,因此在學術研究、學術規范、學術制度化安排等方面明顯遜于醫學專業教育,這得人文教育被驅離至邊緣。

查看全文

職校人文教育強化策略

1人文教育的內涵

杜時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論》中指出:“人文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是一種以主體的體驗、理解為基礎的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方法?!保?]擴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體的學科教育內容,也可以代表一種教育改革舉措,比如通識教育、人文素養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標都是完善人格、促進個性發展、注重實現和促進個體身心和諧發展。因此,人文教育實質上就是旨在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1]。與人文教育這一概念相對應的是科學(職業)教育。進行科學(職業)教育,目的是傳授給人科學技術和職業技能,使其獲得具備社會生產的能力和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能力。如果我們簡單把人文教育概括是關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觀”的教育,是不斷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學(職業)教育就是關于“做事”的教育,是解決“方法論”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職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價值與時代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職業技能與人文教育二者統一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上指出,“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內容應“突出強調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能力的教學方面的改革,培養工作中的創業態度和革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面向生產和勞動世界?!保?]高職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國教育家的日益關注,使人們意識到高職教育不僅只是傳授某種技能或生存手段,為就業服務,更是為了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對人的人格心靈的“喚醒”。[3]因此,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才會使高職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查看全文

軍校人文教育現狀與對策

摘要:針對當前軍隊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理念不夠深入、課程設置不夠系統、教員隊伍參差不齊、學員主體意識不強等問題,提出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行并舉、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互融合、構建米字型復合素質模型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軍事院校;人文教育;教學改革

人文教育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觀念培養、良好的文化氛圍熏陶、深刻的人文社會實踐體驗,培養軍校學員們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道德與價值判斷的能力全面的國際視野、獨立而健全的高尚人格,促進其提升人生境界、富有人文關懷精神,成為時代的先鋒,從而更好地履行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責任和義務,完成自身的使命,服務于軍隊的建設事業。

1院校人文教育發展的現狀

1.1人文教育理念不夠深入。很多軍事院校和部隊都以“崇文尚武”來體現培養能文能武的全才的育人理念。而事實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武輕文”的現象,或者是過于重視軍事技術的訓練掌握,嚴重制約著院校教育的發展,因此院校教育要轉變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努力尋找軍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點,使彼此相互間更好地融合。1.2課程設置不完整,缺乏系統性。當前大多數軍事院校,受歷史環境的影響,教育理念相對比較傳統,多以軍事,理工科目為主,人文學科課程所占比例較小,往往被都當做專業課程之外的拓展學員興趣的輔助課程,長期不受重視,發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為它的課程設置缺乏完整性,也不夠系統。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員的人文素養,就必須調整軍校的課程體系,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人文課程體系。1.3教員隊伍參差不齊。軍校教員要通過自身的軍人氣質、嚴謹態度、素質修養和理想追求,去言傳身教,促進學員人文精神的養成,使學員具有獨立健康的人格品質。在現階段,軍校教員隊伍學歷水平總體偏低,專業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員職業道德意識淡薄,教學觀念老化,教學方法落后,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而且老中青的搭配問題也較為突出,在這種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首先提高教員的人文素質。1.4學員主觀能動意識不強。一方面軍校是培養未來指揮軍官和技術軍官的地方,必須加強學員人文教育學習的管理。另一方面作為軍校學員,既是學生,同時也是一名軍人,在學校接受教育和學習過程中,不單單需要掌握應有的軍事技能和體能,也應該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的思維和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2加強人文教育的對策建議

查看全文

醫學人文教育思考

摘要:在我國,受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高等醫學教育以多種學制的形式存在于高教體制中?;诙喾N學制醫學教育的并存,其中作為醫學教育價值核心的人文教育在教育者的培養目標、受教育者的職業道德自我認知和修業年限的課程體系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宏觀上不同學制之間存在思想觀念無變化、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等問題,因此,在學制差異視角下醫學人文教育的觀念思路、課程體系應與學生的具體情況相適應。

關鍵詞:學制差異;醫學教育;醫學人文教育;比較研究

醫學人文教育是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教育醫學生正確地認識醫學與人類生命健康的關系,正確認識人在醫學中的價值[1]?,F階段,醫學人文教育在高等醫學院校中逐漸被重視,學科教育和師資隊伍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目前我國仍然無法針對在校醫學生設定統一的人文教育大綱和人文教育目標,其根源是我國醫學教育多種學制并存的問題。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的醫學教育目前現存三、五、六、七、八年等五種學制[2],其中三年制醫學類教育還存在??坪椭袑煞N學歷培養層次差異[3]。醫學教育學制差異的表象背后是因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中各地區對醫學人才需求層次不同,但居民對醫療帶來的健康需求以及與醫療相關的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人文素質等因素卻不存在明顯差異,更不會因醫護人員接受教育層次差異而存在職業道德差異。

一、醫學教育的學制差異與社會需求

不同層次學制的醫學教育相對應的是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與此對應的是區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帶來的人力資源承載的差異。人對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但地區經濟對醫藥衛生事業投入和居民的醫藥需求支付能力卻存在較大差別,這種社會經濟支付能力的差異直接影響區域的衛生人力資源承載。通過對區域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和承載力把握,不難發現,目前我國醫學教育的學制層次差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仍然存在。醫學教育本應當是精英式的教育,在招生、培養和社會定位上都應當是遵從于精英化的職業目標[4]。現實的人才需求的層次差異是不同層次醫學教育并存的現實基礎,與此同時,社會對不同層次醫學畢業生執業能力存有差異的包容性,對他們的職業道德和人文執業能力卻不存在差異化要求。因此,即使在差異化、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有著幾近相似的培養目的———具有人文關懷能力的醫生。相近的目的,不同的學制和教育理念,這要求我們在醫學教育中應正視學制差異對于醫學人文教育的影響。因而,針對不同學制下醫學生選擇合適的醫學人文教育模式顯得尤為必要。

二、教育者對學生培養目標心理定位的影響

查看全文

透析人文教育的由來

摘要:人文教育在西方和中國都有著重要的淵源和地位,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人文教育的發展有其歷史原因,并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研究和發展人文教育對我們現在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人文教育;文科教育;和諧

從古至今,中西方的教育雖然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不同文化的影響,但是普遍的重視人文教育。早在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具有了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古希臘社會,人們將人文教育稱為“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Liberal”一詞源于詞干“Libber”,意思是“自由”。文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自我完善的人。①由古希臘人所創立的傳統文科教育以后為古羅馬人所延續和發展,但到中世紀時的文科教育已與古希臘時的文科教育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中世紀時的文科教育滲透著濃厚的宗教神學思想,因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借助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人文思想和世俗人文學科的復興,一種對人性的充分肯定而對神性的否定,對人的無限潛能和智慧的信任,對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對科學的贊賞、肯定和促進的人文教育開始逐漸走向成熟、獨立,并逐漸形成體系。

近代的人文教育除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人多方面和諧發展理論外,還是一個科學教育勃發的時代。近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夸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提出“百科全書式”的學,“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的人”,體現在教學內上不僅要學習語法、倫理學、論辯術、修辭學,也學習物理、數學、天文、地理、植物學、自然科學等這不僅確立了世俗人文學科在教育的地位,②也確立了自然科學在教育中的地位。明近代教育中的科學教育,是作為人文教育內來看待而加以引進的。同時,也是人文主義教思想將教育引上了“科學”之路。

在中國“人文”一詞源自于《易傳》中詮釋《易·賁》卦辭的一則篆辭:“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薄叭恕迸c“文”合在一起,指一種真善美完整結合的狀態;指‘詩書禮樂之謂’,也就是人類為充實生活所創造與表現的文化產物及文物制度?!雹邸宋摹苯忉尩溃鲜鲋袊幕幕揪裼矛F代術語來表述,則“天人合一”應為“人與自然的統一”,或者如恩格斯所說的“人與自然的一致”“自然界與精神的統一”?!耙匀藶楸尽睉獮椤叭宋闹髁x無神論”?!皠偨∽詮姟眲t應表述為“發揚主體能動性?!薄耙院蜑橘F”,則應表述為“肯定多樣性的統一”。④實際上,古往今來,人們“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烈倫理意識,以及自強、誠信、和諧、惻隱、忠恕,以天下為己任等積極的符合現代人文精神的人文思想。

在中國自從奴隸社會產生學校教育之始起,非常重視對人的品行的培養,其中禮、樂、射、御、書、數等內容,貫穿人文教育的始終?!傲洝北4媪酥袊糯匾臍v史、文學和文獻資料。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于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加之自然科學發展緩慢,因而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五經”(《樂》經后來失傳,因而“六經“變成”五經“)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本經典著作(合稱“四書”)始終是官學和私學的主要教材。其他教材基本上是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而已,如朱熹的《四書集注》以及蒙學讀物《三字經》《千字文》。

查看全文

人文教育策略分析

一、當前人文教育缺失的語文學習現狀

1、我國的學生從進入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教育結束,其一直在進行語文學習。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盡管其經過了十幾年的語文學習,但其取得的學習成果仍是不甚理想的?,F代學生的語言知識貧乏,見解淺薄,特別是,學生的自身學習能力,并沒有隨著語文學習而增強。

2、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們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并且,當前的語文教學存在著“高耗能低效率”的現象,其不僅打擊著語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其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

3、現代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其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有著嚴重的消極影響。并且,學生的不良情緒,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主體意識的發展等都要著一定的限制作用,從而影響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學習,并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意義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取得的不良的學習效果,與其小學階段人文教育的缺失有著一定的聯系。當前,小學生正處于自身主體意識與求知欲望不斷增強的成長階段,其大都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且學生當前所接受的教育對于其以后的成長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與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的人文素質培養,對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習慣養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應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查看全文

人文教育必要性探究

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

社會的發展始終遵循著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原則。中國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這樣的進化過程為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一系列變革。在高等教育方面,一個顯著變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變為可能,并且逐漸集結成為一股大趨勢。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可以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一般來說,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的總體規模不大,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高校、高中、初中在校生比例1950年為1:3:100,但在2000年已達到1:4:11。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規模、層次類型以及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8年高校招生數僅108.4萬人,1999年猛增到159.7萬人,增長率為47.3%,以后幾年增長率雖有所下降,但招生數仍不斷增長,中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于2003年大學入學率達到15%,開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06年增長率為11.5%,招生數為530萬人,高校擴招告一段落。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長率分別為6.9%和5.6%,顯現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到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6.9%。大學的擴招,高等教育的普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原本被排斥在知識之外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是值得肯定的。從以上列舉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轉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因如下:首先,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大趨勢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環境,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這就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要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其次,社會各行業也都處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希望招攬新銳人才,加快發展步伐,成為競爭激戰中的勝者,收到更豐厚的效益。從這一點來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也都是巨大的。再次,越來越多的家庭過上了小康生活,經濟條件提高的同時,對教育投入也更加重視,絕大多數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而巨大的就業壓力也使得學生們對專業技能和學歷愈發重視。綜合以上三個方面,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適應國家、社會和個人需求的。從我國大學的現狀看,大學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一些城市的高等學府密度很大。這不僅反映了上述對人才需求量增加的事實,也體現出大學在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來面對社會,接收學生。大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殿”,它所面向的是大多數人,它的發展也是符合大眾化趨勢的。另外,現代的大學教育不能再回到古典的大學教育中去。這是因為古典的大學教育是面向少數人,面向貴族子弟的教育,這已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符,我們可以借鑒其中的教學方法,傳承其精神,但不意味著我們要退回到彼時的教育模式中去。因此說,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是社會發展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我們對于高等教育的討論首先要在承認這一現實的基礎上進行。

二、大眾化趨勢下人文素養的流失

需要關注的是,在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下,雖然進入高校深造學習的大學生數量在劇烈增長,但其人文素養卻沒有因為受到高等教育而有顯著的提高,甚至還有流失和倒退的現象。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膳e出的此類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很多,如:大學生的書寫問題,不僅在美觀度上下滑嚴重,正確率也越來越低;閱讀量太少,課堂上“一問三不知”現象時有發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下降;本專業書籍閱讀量不足,更不用談對非專業領域書籍的涉及程度;嚴重缺乏地理、歷史等常識性人文知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知識量令人大跌眼鏡;過分沉溺于網絡和各類娛樂活動,精神世界逐漸萎靡空虛等等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基本人文素養缺失的問題。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經濟社會商業化、市場化對基礎性人文教育的沖擊。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功利性意識加強,出現了只重實用、重應用的學習心態,也使得大學教育往這一方向趨近。由此導致的教育應試化,在中小學階段尤為明顯。學生為了升學考試而忙碌,所學的知識都轉化為應試內容,使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探究的興趣。雖然目前各地都在推行中小學教育改革,使用新教材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在應試化的大潮下這些嘗試所發揮的作用收效甚微,更談不上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中小學階段是知識的積累階段,也是人最具好奇心和活力的階段,但絕大部分學生在這時卻并沒有豐富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第二,上文提及的大學普及,受教育人口激增這一現實狀況,使得大學的門檻降低,大學之間的生源競爭也更加激烈。大學為了招攬學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高樓綠地的美化上,對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營造有所忽視。并且在高考制度之下,招收學生只能看成績而無法得知其素質修養,也是個中原因。第三,大學生失掉了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雖然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不僅只發生在大學生身上,但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受教育程度高、學歷高的群體,即將進入各個工作崗位,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應該具有一定的素質修養。大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疏忽了對自己思維能力的鍛煉,懶于思考,從不自省,喪失了獨立的精神。第四,在大學教育中,大眾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的矛盾逐漸激烈。這一點將在下文作具體討論。

三、大眾化與精英化的矛盾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現代文化形態,形成于20世紀市場經濟相對發達,城市化程度較高,現代傳媒技術應用得到發展的環境下。由于大眾文化是工業化的產物,較容易受市場或商業化影響,又因為借助傳播媒介廣泛散布,并為社會群體成員普遍接受,因此大眾文化所提供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在功能上具有較大,較廣泛的整合作用。可以說大眾文化的出現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相比較來看,精英文化作為一種高級文化,代表了知識的等級性,是少數人的文化,它以生產者為導向,是生產者審美價值的體現,主要以其人文藝術價值來進行衡量;而大眾文化是多數人的文化,是以接受者為導向的,迎合接受者和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文化,主要以其商業價值來進行衡量。這樣,二者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一般認為,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精英文化往往承擔著教化的使命,發揮著價值示范的功能,是“經典”和“正統”的解釋者和傳播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大眾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原有的社會地位和發揮的社會作用受到了挑戰,其矛盾主要表現在價值取向的對立以及審美趣味的對抗上。二者的矛盾主要緣于現代化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文化的普及化。也就是說二者的矛盾產生于社會發展革新進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升級。但兩種文化的存在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價值。大眾文化是時展的必然產物(用不用再加點,而且過渡不太自然),古典時期的精英文化是文化等級制的表現,接受精英教育的多是貴族,對于那些連基本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的普通百姓而言,教育、文化是奢侈品,他們基本沒有機會去接觸。而如今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精力、有能力、有機會關注文化,接受教育。加上教育的普及也為大眾提供了環境,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知識。另一方面,精英文化是優秀規范和標準的繼續者,它所關注的是審美的永恒價值,講求倫理的嚴肅性、創造性和個性風格,具有不斷超越自身的內在動力。因此想要緩和這一矛盾,絕不能以消除另一文化為方法。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矛盾,在高等教育范疇里也是十分明顯和激烈的。古典的高等教育模式奠定了其進行精英教育和教育精英化的傳統。但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商業化、市場化的沖擊,高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人口激增等原因,注定了大學不能再只是單一地延續精英化教育。大學必須同時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文化水平和需求,發展大眾化的教育。但矛盾也隨之從中孕育。一方面,大學的不斷擴招使管理者希望吸引更多的生源,因此基礎性的人文教育需要面向更廣泛的學生群體,為此,學校開設了各類通識必修課,也經常性地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如校園文化節、文化講座、讀書交流會等等,但是這樣的文化活動的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首先,一些通識課缺乏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逐漸僵化,變成大部分學生敷衍了事的對象;其次,校園的文化活動中真正能對學生有幫助、有觸動的逐漸減少,有一些已淪陷成為必須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只是走形式。反觀另一方面,學校又要求各學科研究更加學術化、專業化。教師的科研壓力越來越大,研究生招生力度也逐漸加大。一個大學的學界聲譽,可以說大部分由“精英們”的科研成果帶來,但這一層次的研究生大部分時間里只是專注于自己的研究任務,和本科生之間的交流很少;很多老師也承受著科研的巨大壓力,投入教學的精力受到壓縮。而在大眾化和精英化之間徘徊的大部分學生,他們對基礎通識課缺乏興趣,專業知識又不夠涉足更深層次的研究領域,高不成低不就只能流于平庸。低標準的基礎性教育和高標準的學術化研究之間的分裂也就愈加凸顯。

查看全文

職校人文教育反思研究

一、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其反思

(一)高職教育實踐中忽視了人文教育發展觀

伴隨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逐步形成共識。高等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職業性雙重屬性,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4年教育部關于高職教育改革的相關文件中,便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長期以來“以就業為導向”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導思路,凸顯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無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高職教育實踐中,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工具人”的人才培養目標長期以來處于統治地位,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走向邊緣化。究其深層次原因是對職業教育價值的片面理解,職業教育的價值包括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和職業教育的工具價值,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觀照職業教育對象的個性需求和個人發展,強調從個體謀生向自我價值實現的轉化。職業教育的工具價值強調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關注職業教育是否滿足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現階段許多高職院校有意或無意將職業教育工具價值無限放大,人文教育日漸失去應有地位,偏離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中所指出的“應培養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并把它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能力觀的片面理解遮蔽了人文教育的應有之意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國外職業教育理念經歷了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向人格本位和素質本位的深化演變過程。我國在借鑒國際職業教育經驗時,職業教育理念也經歷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嬗變。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確立了我國現階段高職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人才,但是其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設計層面??v觀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不難發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被許多職業院校在教育實踐中狹隘理解,未能將人文精神的養成融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片面地強調職業技能培養,忽視態度、情感、價值觀等人文素養,無疑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一大短板。長期以來,由于人文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無視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能力觀,與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應具有嫻熟的實踐能力、強勁的創造能力、較強的適應能力之意漸行漸遠。

(三)人文教育的科學化忽視了人文精神的訴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