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茶園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3:50: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山地茶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山地茶園

山地茶園高產管理技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山地茶園;優質高產;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從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測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山地茶園的高產管理技術,以期指導茶農對山地茶園的管理,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1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技術

(1)機采茶園宜選擇平地、15°以下緩坡或等高梯地、土層深厚、樹勢健壯、無缺株斷行的常規茶園和密植茶園。新種茶園應選用發芽整齊、持嫩性較好的迎霜等無性系良種。種植規格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長30~40m、階梯茶園梯面寬應不少于200cm、樹高應維持在60~80cm,并在行間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機采茶園要有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應重施有機肥,增施氮肥,配施葉面肥。施肥標準可根據上年鮮葉產量確定,每100kg鮮葉年施純氮4~6kg,氮、磷、鉀比例按4∶1∶1配施。機采茶園在除草時應特別注意要除盡叢內雜草,清除異物,以免機采時影響鮮葉凈度,危及人、機安全。在深翻、開溝等作業時應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長期手工采摘的茶樹過渡到機械采摘,必須視樹勢狀況,利用深修剪、重修剪、臺刈等樹冠修剪技術,結合改土、改園,以復壯樹勢和改造樹冠,待樹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實行機采;沒有進行良好修剪的茶園,不適宜機采。

查看全文

山地茶園高產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山地茶園;優質高產;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從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測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山地茶園的高產管理技術,以期指導茶農對山地茶園的管理,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1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技術

(1)機采茶園宜選擇平地、15°以下緩坡或等高梯地、土層深厚、樹勢健壯、無缺株斷行的常規茶園和密植茶園。新種茶園應選用發芽整齊、持嫩性較好的迎霜等無性系良種。種植規格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長30~40m、階梯茶園梯面寬應不少于200cm、樹高應維持在60~80cm,并在行間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機采茶園要有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應重施有機肥,增施氮肥,配施葉面肥。施肥標準可根據上年鮮葉產量確定,每100kg鮮葉年施純氮4~6kg,氮、磷、鉀比例按4∶1∶1配施。機采茶園在除草時應特別注意要除盡叢內雜草,清除異物,以免機采時影響鮮葉凈度,危及人、機安全。在深翻、開溝等作業時應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長期手工采摘的茶樹過渡到機械采摘,必須視樹勢狀況,利用深修剪、重修剪、臺刈等樹冠修剪技術,結合改土、改園,以復壯樹勢和改造樹冠,待樹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實行機采;沒有進行良好修剪的茶園,不適宜機采。

查看全文

山地茶園管理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山地茶園;優質高產;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從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測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山地茶園的高產管理技術,以期指導茶農對山地茶園的管理,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1茶園全程機剪、機采技術

(1)機采茶園宜選擇平地、15°以下緩坡或等高梯地、土層深厚、樹勢健壯、無缺株斷行的常規茶園和密植茶園。新種茶園應選用發芽整齊、持嫩性較好的迎霜等無性系良種。種植規格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長30~40m、階梯茶園梯面寬應不少于200cm、樹高應維持在60~80cm,并在行間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機采茶園要有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應重施有機肥,增施氮肥,配施葉面肥。施肥標準可根據上年鮮葉產量確定,每100kg鮮葉年施純氮4~6kg,氮、磷、鉀比例按4∶1∶1配施。機采茶園在除草時應特別注意要除盡叢內雜草,清除異物,以免機采時影響鮮葉凈度,危及人、機安全。在深翻、開溝等作業時應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長期手工采摘的茶樹過渡到機械采摘,必須視樹勢狀況,利用深修剪、重修剪、臺刈等樹冠修剪技術,結合改土、改園,以復壯樹勢和改造樹冠,待樹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實行機采;沒有進行良好修剪的茶園,不適宜機采。

查看全文

密植茶園生態發展論文

摘要密植速生茶園既具有早產、豐產以及良好的經濟收益,又具有覆蓋、固土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顯著作用。作為植物性的措施,建設密植速生茶園對于保護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保障三峽水利樞紐的優質高效以及長期的利用意義重大。因而要在重新認識密植速生茶園的基礎上,以防治水土流失為中心,推動三峽庫區的密植速生茶園建設。

關鍵詞密植速生茶園;三峽庫區;生態平衡;發展對策

三峽大壩建成以后,庫區每年都會根據產業調整以及庫區生態保護的需要,種植一些經濟林木。如三峽大壩壩頭的秭歸縣,近3年來通過三峽庫區發展項目中的茶葉項目支持,每年至少發展新茶園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園的形式發展。按照規劃,該縣今后幾年將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直至全縣茶園面積達到667hm2。因此,有必要從保持庫區生態平衡、維護三峽大壩安全的角度,重新認識發展密植速生茶園的意義,進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

術,以指導庫區茶園的建設與發展。

1對密植茶園的歷史評介

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湄潭茶葉研究所從實踐中總結出1套茶樹種植技術,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術在全國各地都有推廣,包括三峽地區的一些茶區。實踐證明:密植速生茶園較之傳統的以單條方式種植的茶園,特點在于“早投產、早高產、早收益”。例如一般單條播的傳統茶園,播種后經3~4年培育才能成園投產,而密植速生茶園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傳統茶園單條播茶園至少播種8年后才能進入高產期,傳統的稀窩大蔸茶園需時間則更長,而密植速生茶園5年即進入高產期,干茶最高產量可達3750~4500kg/hm2。

查看全文

建設密植速生茶園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密植茶園的歷史評介;重新認識茶園密植,發揮其在維護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推動三峽庫區密植茶園建設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三峽大壩建成以后,庫區每年都會根據產業調整以及庫區生態保護的需要、“早投產、早高產、早收益”、三峽境內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問題、庫區內大量泥沙仍滯留于庫區,這就是說庫區水土流失依然存在、采用多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6.00m3/hm2、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選擇建園模式、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建立蓄排系統、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確定種植方式、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運用綜合技術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密植速生茶園既具有早產、豐產以及良好的經濟收益,又具有覆蓋、固土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顯著作用。作為植物性的措施,建設密植速生茶園對于保護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保障三峽水利樞紐的優質高效以及長期的利用意義重大。因而要在重新認識密植速生茶園的基礎上,以防治水土流失為中心,推動三峽庫區的密植速生茶園建設。

關鍵詞:密植速生茶園;三峽庫區;生態平衡;發展對策

三峽大壩建成以后,庫區每年都會根據產業調整以及庫區生態保護的需要,種植一些經濟林木。如三峽大壩壩頭的秭歸縣,近3年來通過三峽庫區發展項目中的茶葉項目支持,每年至少發展新茶園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園的形式發展。按照規劃,該縣今后幾年將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直至全縣茶園面積達到667hm2。因此,有必要從保持庫區生態平衡、維護三峽大壩安全的角度,重新認識發展密植速生茶園的意義,進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術,以指導庫區茶園的建設與發展。

1對密植茶園的歷史評介

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湄潭茶葉研究所從實踐中總結出1套茶樹種植技術,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術在全國各地都有推廣,包括三峽地區的一些茶區。實踐證明:密植速生茶園較之傳統的以單條方式種植的茶園,特點在于“早投產、早高產、早收益”。例如一般單條播的傳統茶園,播種后經3~4年培育才能成園投產,而密植速生茶園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傳統茶園單條播茶園至少播種8年后才能進入高產期,傳統的稀窩大蔸茶園需時間則更長,而密植速生茶園5年即進入高產期,干茶最高產量可達3750~4500kg/hm2。

查看全文

節水灌溉研究分析論文

我省茶葉生產主要集中在大別山、桐柏山及伏牛山地區,這里產茶歷史悠久,早在1200多年前就是老茶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茶葉生產有了很大發展,至1999年,全省茶園面積達60萬畝,開采45萬畝,年產茶葉850萬公斤,產值2.3億元。桐柏山地處南北方分界線,山區地形、地貌及氣候等自然條件極適合茶葉生長,茶產量及茶葉質量均較好,且群眾已普遍掌握了嫻熟的茶葉種植、采集、加工技術。經過種植結構調整比較,種茶經濟效益最好,茶葉生產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1桐柏茶區簡介

桐柏縣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處,總面積1941平方公里??h域地貌以淺山、丘陵為主,斜貫縣境的桐柏山構成地貌的骨架,境內河流密布,屬淮河水系。桐柏處于亞熱帶邊緣,屬于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型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縣域植被覆蓋率高,大氣質量好,適宜種植茶樹。現茶園面積已達2500余畝,名優產品薈萃,其中“太白銀毫”、“淮源劍毫”、“水濂玉葉”、“桐柏毛尖”、“清淮綠棱”分別獲得部優、省優產品獎。

2茶園節水灌溉必要性

桐柏縣屬于季風型大陸性氣候,處于淮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的分界線,多年平均降雨量1168毫米,屬于南陽市降雨量較大區域。但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降雨量1931毫米,最小降雨量629毫米,最小降雨量不足最大雨量的三分之一。降雨在年內分配也不均勻,降雨集中在6~9月份,且多以暴雨型式出現,約占全年降雨量69%,干旱季節持續時間較長。造成的結果是旱澇不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且災害的發生特別頻繁。

茶樹基地一般土地比較貧瘠,生產季節經常出現“伏旱”和“秋旱”,有時也有“春旱”,對茶葉產量質量影響很大。茶園土壤相對含水量在50-75%時最適宜茶樹生長,若低于50%時茶芽生長緩慢,如果減少到30%,茶芽生長停止,持續時間長時,茶樹會出現萎蔫甚至死亡現象。若土壤相對含水量大于75%,茶樹受漬,生長受抑制,持續時間較長將會死亡。

查看全文

分析高香型烏龍茶盛產培養技術

摘要:介紹了茶業新區高香型烏龍茶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主要包括選址建園、茶樹定植、茶園管理、合理施肥、茶樹修剪、合理采摘與適時封園等內容,以促進高香型烏龍茶生產發展。

關鍵詞:高香型烏龍茶;無公害;栽培技術;茶業新區

**是福建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福建省**縣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烏龍茶之鄉”。近年來,烏龍茶市場得到了客商的極大關注,各地紛紛投資生產烏龍茶,從而帶動了全國烏龍茶消費的熱潮。為此,大力引種高香型烏龍茶品種栽培示范,現將高香型烏龍茶在茶業新區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址建園

一是嚴格選地。按無公害茶葉生產和茶樹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選擇土壤pH值4.5~6.5、有機質>1.5%、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以下、水源充足的紅黃壤土地塊。生產基地選擇周邊生態環境優良、自然植被豐富、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交通方便的緩坡地帶新建茶園。二是統一規劃。茶園的開墾按規劃要求,合理布局茶行及配置茶園遮蔭樹。把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保護和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機械化耕作為重要目標,嚴把質量關,進行科學劈山,盡量合理多保留一些原有植被,防止砍光燒光,造成大片生產基地陽光曝曬和水土易流失。選擇能與茶樹共生互惠、主干分枝部位較高、病蟲害少、與茶樹無相同的病蟲害、能揚茶樹之長、避茶樹之短、適宜當地種植并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優良樹種給予保留,也可零星間隔栽種一些楊梅等經濟林,改善茶園生態環境。三是表土回溝開墾。先開路后建園開山,心土打梗,表土填回定植溝,自下而上開墾。坡度在15~25°的山地,開等高梯層,臺面等高,外高內低,外有土埂內有節節溝。臺面寬2m以上,定植溝寬深均60cm,單行雙株或雙行單株種植,株距20~30cm或40~50cm,行距160~200cm,挖定植溝與表土回溝同時進行,施足底肥。在水溝邊每隔15~20m設1個寬2~3m、深1m的水池,利于蓄水抗旱,減少水土流失。坡度在15°以下的山地,順坡種植。然后在規劃好的茶行上挖種植溝,先將表土10~20cm挖去放在兩種植行間或內壁,再將新土挖去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間或在外埂,再把底土挖松25cm左右,施入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將表土翻入種植溝,揀去石塊、樹根,做成種植條行以備種茶。利用老茶園開墾條溝進行種植的,用五氯硝基苯進行消毒處理。

二、茶樹定植

查看全文

剖析高香型烏龍茶無公害培植管理技術論文

摘要:介紹了茶業新區高香型烏龍茶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主要包括選址建園、茶樹定植、茶園管理、合理施肥、茶樹修剪、合理采摘與適時封園等內容,以促進高香型烏龍茶生產發展。

關鍵詞:高香型烏龍茶;無公害;栽培技術;茶業新區

安溪是福建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福建省安溪縣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烏龍茶之鄉”。近年來,烏龍茶市場得到了客商的極大關注,各地紛紛投資生產烏龍茶,從而帶動了全國烏龍茶消費的熱潮。為此,大力引種高香型烏龍茶品種栽培示范,現將高香型烏龍茶在茶業新區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選址建園

一是嚴格選地。按無公害茶葉生產和茶樹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選擇土壤pH值4.5~6.5、有機質>1.5%、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以下、水源充足的紅黃壤土地塊。生產基地選擇周邊生態環境優良、自然植被豐富、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交通方便的緩坡地帶新建茶園。二是統一規劃。茶園的開墾按規劃要求,合理布局茶行及配置茶園遮蔭樹。把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保護和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機械化耕作為重要目標,嚴把質量關,進行科學劈山,盡量合理多保留一些原有植被,防止砍光燒光,造成大片生產基地陽光曝曬和水土易流失。選擇能與茶樹共生互惠、主干分枝部位較高、病蟲害少、與茶樹無相同的病蟲害、能揚茶樹之長、避茶樹之短、適宜當地種植并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優良樹種給予保留,也可零星間隔栽種一些楊梅等經濟林,改善茶園生態環境[1]。三是表土回溝開墾。先開路后建園開山,心土打梗,表土填回定植溝,自下而上開墾。坡度在15~25°的山地,開等高梯層,臺面等高,外高內低,外有土埂內有節節溝。臺面寬2m以上,定植溝寬深均60cm,單行雙株或雙行單株種植,株距20~30cm或40~50cm,行距160~200cm,挖定植溝與表土回溝同時進行,施足底肥。在水溝邊每隔15~20m設1個寬2~3m、深1m的水池,利于蓄水抗旱,減少水土流失。坡度在15°以下的山地,順坡種植。然后在規劃好的茶行上挖種植溝,先將表土10~20cm挖去放在兩種植行間或內壁,再將新土挖去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間或在外埂,再把底土挖松25cm左右,施入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將表土翻入種植溝,揀去石塊、樹根,做成種植條行以備種茶。利用老茶園開墾條溝進行種植的,用五氯硝基苯進行消毒處理。

2茶樹定植

查看全文

果茶局“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

一、“十二五”產業發展與效果

“十二五”期間我縣果茶產業規模得到較大發展,產品品質和產量得到較大提升,提升了產品加工能力,成本較低和價格上漲對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1、擴大了種植規模。在“十二五”規劃實施期間,我縣在現代農業項目的推動下,我縣大力推進標準化生態園建設。至今,全縣果業面積已達到17.7萬畝,其中柑橘面積13.7萬畝,柑橘總產量達到6.3萬噸,產值達到1.89億元,以臍橙為主的柑橘產業已經成為我縣最具優勢和最具競爭力的農業主導產業。到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1萬畝,主要集中在東村、崇賢、方太等鄉鎮。

2、提升了加工能力。培育了“將軍果業、XX果業、景林農業”三個省級龍頭企業,瑞陽農業、國力農業兩個市級龍頭企業,在將軍紅和瑞陽農業萬噸氣調庫的基礎上新建2個5000噸臍橙保鮮貯藏庫,分別新建XX果業加工生產線1條、國力農業加工生產線2條,現全縣共有臍橙加工生產線7條,進一步提升了我縣臍橙加工增值能力。

3、提升了果品質量及產量。在現代農業項目推動下,對全縣1.5萬畝臍橙園實施了滴灌安裝,分別新建XX果業、將軍果業2個有機臍橙基地,綠色食品基地6個,我縣果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4、提升了營銷能力。在縣財政的支持下,我縣開拓了XX和XX等省、市場,對接經銷商,在當地舉辦臍橙推介會,開展果品營銷,積極參與中國XX國際臍橙節和中國東盟優質水果等推介活動,提升了我縣臍橙產業果品營銷能力和產業效益。

查看全文

生態茶園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

摘要:婺源縣按照全國茶葉標準園建設要求,以有機為導向,推廣種植國家級茶樹良種,示范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簡要介紹了婺源縣“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腳下穿鞋”的生態茶園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生態茶園;優質高效;技術模式

婺源縣按照全國茶葉標準園建設要求,以有機為導向,實施“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腳下穿鞋”的生態茶園建設模式。推廣種植“鄣科1號”“上梅洲種”“婺綠1號”等茶樹良種,提高良種率;示范應用燈光誘殺、信息素誘捕和生物農藥綜合防控技術,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施用次數;在產品結構上采用名優茶和出口茶生產相結合,提高茶園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茶園綠色優質高效。

1模式適宜區域與基本條件要求

婺源縣生態茶園建設模式適宜區域為贛東北茶葉產區。園地基本條件要求:一是園地應為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土質肥沃、周圍自然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平坦地、緩坡地和山地,并與交通干線、工礦企業、垃圾場和城鎮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二是周圍及上風口無污染源,環境空氣質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三是周圍沒有金屬、非金屬礦山或農藥的污染,土層深厚,有效土層達60cm以上,土壤質地疏松,通氣性良好,不積水,耕層有機質>1.5%,pH值5.5~7.5。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級標準。

2建園技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