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干細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08:32: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神經干細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神經干細胞培養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2型重組腺相關病毒(recombinantadeno-associatedvirus2,rAAV-2)載體能否有效地轉染NSCs。方法采用含有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報告基因的rAAV-2(rAAV-2/EGFP),以感染復數(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分別為1×104、1×105、1×106轉染體外分離、培養的大鼠胎鼠NSCs,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EGFP的表達;同時檢測子代細胞的活力、增殖倍數、分化情況來評估對其存活、增殖、分化能力的影響;當EGFP表達穩定后,流式細胞儀檢測rAAV-2/EGFP對NSCs的轉染效率。結果轉染10天后各轉染組便可觀察到NSCs克隆球發出綠色熒光,起始熒光強度不一,隨MOI值的增大而增強;各轉染組熒光強度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強,至轉染21天后達高峰并維持,此時流式細胞儀檢測rAAV-2對NSCs的轉染效率:MOI為1×104、1×105、1×106時轉染率分別為25.68%、50.60%、54.72%,熒光指數(FI)分別為4.08、12.72、14.06;轉染組和未轉染組細胞培養7、14、21天時其細胞活力、增殖倍數、分化差異均無顯著性。結論rAAV-2能有效地轉染NSCs,所介導的目的基因能高效表達。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2型腺相關病毒;轉染;感染復數;綠色熒光蛋白;熒光指數;細胞活力
綠色熒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基因是一種新的報告基因,由于其表達產物GFP可被直接激發產生熒光,不需要任何底物或輔助因子,較傳統的標記基因如β2-半乳糖苷酶基因、熒光素酶基因等更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在GFP的基礎上進行F64L和S65T的突變從而形成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EGFP增強了GFP的熒光性能,更容易觀察、檢測[1]。2型腺相關病毒具有與人類疾病無相關性、宿主范圍廣、可整合入細胞染色體DNA介導外源基因長期表達等優點,是較理想的基因載體[2]。隨著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s,NSCs)的分離、培養、純化及生物學功能研究深入[3~5],尋找NSCs基因修飾載體及標記分子,已成為研究NSCs在體內、外分化調控和細胞工程基因治療中樞系統疾病的研究熱點。運用基因修飾神經干細胞治療中樞系統疾病具有細胞修復和轉基因治療的雙重優勢。理想的基因轉移載體是基因修飾的關鍵。
1材料與方法
1.1病毒載體rAAV-2/EGFP購于863生物領域病毒基因載體研究開發基地、北京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滴度為5×1011v.g/ml。
1.2神經干細胞分離、培養、鑒定[6]按參考文獻進行,體外分離胚胎大鼠大腦額葉皮質、懸浮培養,經Nestine鑒定為神經干細胞(見圖1),作為實驗細胞株。
神經干細胞的臨床應用透析
摘要:干細胞是上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是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為世人矚目。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NSC)是其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重要分支,它具備未分化特性、增殖和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產生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類型細胞的能力。Mckay將NSC的概念概括為:能無限增殖,具有分化為神紹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腦組織細胞的細胞。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臨床應用
1NSC的來源
據來源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胚胎來源及成體來源,分別稱為胚胎干細胞(EmbryonicStemCell,ESC)及成體干細胞(AdultStemCell,ASC)。ESC來源于胚胎胚泡階段,即胚胎發育過程中植入于宮壁內之前階段。ASC來自于成體組織,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準確復制自己,進行自我更新,能生長成成體的細胞類型,具有一定形態特征和指定的功能。由于ESC研究與應用面臨倫理、宗教、法律、免疫排斥和潛在致瘤性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上仍有一定困難。而ASC“可塑性”的發現及相關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避免了這些問題,是細胞替代治療和基因組織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2臨床應用
對于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及嚴重損傷,NSC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變性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網絡,恢復受損的腦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以下的特點:a.NSC在腦中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誘導而分化成相應的細胞類型,其形態功能與附近原有細胞非常類似。b.免疫源性弱,免疫反應小。c.低毒性,致瘤性弱。
探討神經干細胞臨床運用治療特殊療效
摘要:干細胞是上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是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為世人矚目。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NSC)是其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重要分支,它具備未分化特性、增殖和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產生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類型細胞的能力。Mckay將NSC的概念概括為:能無限增殖,具有分化為神紹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腦組織細胞的細胞。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臨床應用
一、NSC的來源
據來源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胚胎來源及成體來源,分別稱為胚胎干細胞(EmbryonicStemCell,ESC)及成體干細胞(AdultStemCell,ASC)。ESC來源于胚胎胚泡階段,即胚胎發育過程中植入于宮壁內之前階段。ASC來自于成體組織,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準確復制自己,進行自我更新,能生長成成體的細胞類型,具有一定形態特征和指定的功能。由于ESC研究與應用面臨倫理、宗教、法律、免疫排斥和潛在致瘤性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上仍有一定困難。而ASC“可塑性”的發現及相關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避免了這些問題,是細胞替代治療和基因組織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二、臨床應用
對于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及嚴重損傷,NSC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變性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網絡,恢復受損的腦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以下的特點:a.NSC在腦中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誘導而分化成相應的細胞類型,其形態功能與附近原有細胞非常類似。b.免疫源性弱,免疫反應小。c.低毒性,致瘤性弱。
剖析神經干細胞的臨床應用
摘要:干細胞是上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是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為世人矚目。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NSC)是其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重要分支,它具備未分化特性、增殖和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產生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類型細胞的能力。Mckay將NSC的概念概括為:能無限增殖,具有分化為神紹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腦組織細胞的細胞。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臨床應用
1NSC的來源
據來源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胚胎來源及成體來源,分別稱為胚胎干細胞(EmbryonicStemCell,ESC)及成體干細胞(AdultStemCell,ASC)。ESC來源于胚胎胚泡階段,即胚胎發育過程中植入于宮壁內之前階段。ASC來自于成體組織,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準確復制自己,進行自我更新,能生長成成體的細胞類型,具有一定形態特征和指定的功能。由于ESC研究與應用面臨倫理、宗教、法律、免疫排斥和潛在致瘤性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上仍有一定困難。而ASC“可塑性”的發現及相關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避免了這些問題,是細胞替代治療和基因組織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2臨床應用
對于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及嚴重損傷,NSC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變性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網絡,恢復受損的腦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以下的特點:a.NSC在腦中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誘導而分化成相應的細胞類型,其形態功能與附近原有細胞非常類似。b.免疫源性弱,免疫反應小。c.低毒性,致瘤性弱。
腦梗死治療分析論文
1診斷
對于該病的診斷,由病史、癥狀、體征等臨床特點,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診斷依據。目前更為突出的是影像學檢查手段的完善、發展,使早期、超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1.1CT目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頭顱CT平掃檢查是常規影像檢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發現腦出血的存在,進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鑒別診斷。先進的CT設備可在卒中發生數小時內提供診斷信息,最常見的CT改變為大腦中動脈閉塞時的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變包括豆狀核密度下降、島帶消失、半側腦溝消失和半側腦實質密度下降,后兩種CT異常提示了梗死面積大、預后不良及進行溶栓治療的危險性增加[1~3]。近年,隨著螺旋CT的發展,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為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更多的幫助。
1.1.1CT血管成像(CTA)CTA為通過靜注碘化造影劑后,經螺旋CT掃描進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質量正在接近常規血管造影。這項技術可以檢測顱外頸動脈狹窄程度和斑塊形態,還可以可靠地檢測顱內血管狹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動脈瘤。因可較直觀地看到腦的血液循環情況,故對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
1.1.2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技術,主要通過團注碘對比劑顯示毛細血管內對比劑通過時引起的腦組織密度變化狀態。在急性腦缺血早期,特別是發病2~4h的超早期,常規CT平掃改變輕微或無異常改變,一旦出現低密度病灶,就被認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態結構的破壞。而灌注成像能早期發現灌注異常區,對估計側支循環和患者的預后極為重要[4,5]。近年來,多層CT灌注成像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高,可快速、準確、無創和三維地評價腦循環內血流動力學變化[4]。
1.2核磁共振(MR)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重要的輔助檢查之一,在采用T1加權和T2加權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現異常,表現為長T1和長T2信號,T1為低信號,T2為高信號。更為早期的診斷方法為彌散加權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可以自癥狀出現數分鐘發現異常,最多在發病后1h左右即可出現。
醫學生社會實踐論文:小鼠Wnt
【關鍵詞】Wnt
ExpressionandbiologicalactivityofmouseWnt3ageneinNIH3T3cells
【Abstract】AIM:ToexpressrecombinantmouseWnt3asignalproteinwithbiologicalactivity.METHODS:Therecombinanteukaryoticexpressionplasmid,pSecTag2/HygroBWnt3a,wastransfectedintoNIH3T3cellsbyliposome,thentheexpressedproteinwasdetectedbyWesternBlot.ThesaturationdensityandthecapabilityofsuppressingapoptosisinWnt3a/NIH3T3cellswereevaluated.RESULTS:TheWnt3asignalproteinwasstablyexpressedinWnt3a/NIH3T3cells.ThesaturationdensityandthecapabilityofsuppressingapoptosisinWnt3a/NIH3T3cellsweremarkedlyincreased.CONCLOUSION:WesuccessfullyconstructtherecombinantWnt3asignalproteinwithbiologicalactivity.
【Keywords】Wnt3a;eukaryoticexpression;contactinhibition;apoptosis
【摘要】目的:表達具備生物活性的重組小鼠Wnt3a信號蛋白.方法:應用脂質體轉染試劑將重組真核表達載體pSecTag2/HygroBWnt3a轉染并篩選穩定表達的NIH3T3細胞,WesternBlot鑒定重組Wnt3a蛋白的表達,并對Wnt3a/NIH3T3細胞的融合密度及抗凋亡能力給予檢測.結果:Wnt3a信號蛋白在Wnt3a/NIH3T3細胞中獲得穩定表達,Wnt3a信號蛋白能夠明顯提高NIH3T3細胞的融合密度及抗凋亡能力.結論:在NIH3T3細胞中表達的重組Wnt3a信號蛋白具備生物活性.
【關鍵詞】Wnt3a;真核表達;接觸抑制;細胞凋亡
牙髓細胞研究發展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和一定分化潛能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根據干細胞所處的發育階段及其功能學特性,可將其進一步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因此,干細胞在組織工程、再生醫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牙齒缺損等牙源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牙髓干細胞(dentalpulpstemcell,DPSC)是牙髓組織中的一類成體干細胞,具有一定的分化潛能和增殖能力,在牙齒再生、牙髓修復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特別是隨著相關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DPSC具備了成為一種新型種子細胞的潛能〔1〕。
1DPSC的定義和基本生物學性質
成牙本質細胞是一種終末細胞,不具備進一步分化的能力,因此,一般認為成牙本質細胞在遭受損傷后,牙髓內的某些具有分化功能的前體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并分泌相關細胞基質,修復受損組織,這種前體細胞即為DPSC。DPSC具有較強的增殖能力和較高的分化潛能,正是這兩種生物學性質,決定了DPSC在牙源組織修復和骨性修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Gronthos等〔3〕在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了DPSC的概念,把牙髓內可以快速增殖并且具有一定克隆形成能力的牙髓細胞命名為DPSC,研究人員應用酶消化法對成人第三磨牙的牙髓細胞進行培養,并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這兩種細胞具有極為相似的免疫學特性,并且,該研究進一步證實DP-SC經體外誘導后,可形成高密度的鈣化小結,將DPSC與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HA/TCP)支架復合后移植到小鼠背側皮下,經過一段時間后,能觀察到類似于牙本質-牙髓復合體樣的結構。
2DPSC的多向分化潛能
作為一種成體干細胞,DPSC具備多向分化的潛能,這種潛能不僅僅局限在骨性分化方面,研究人員在成脂分化、神經分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再生醫學研究領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1DPSC的骨性分化DPSC的骨性分化是關于DPSC定向分化研究較早的一項內容,近些年來,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Mori等〔4〕采用成骨分化培養基進行對DPSC的骨性誘導分化,結果發現,某些典型成骨細胞基因,如:堿性磷酸酶、I型膠原、骨橋蛋白等均大量表達;應用微陣列及RT-PCR技術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成骨分化過程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5基因(IGFBP-5)、JunB原癌基因(JUNB)和核受體相關基因(NURR1)均發生表達上調現象,這一機制在成骨分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D''''Alimonte等〔5〕在人源DPSC正常成骨誘導過程中,加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果顯示:這種方法可以刺激DPSC的增殖分裂的速度加快,而且促進了成骨分化的進程。
牙齒組織工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牙齒組織工程
[論文摘要]牙齒組織工程學是指利用體外和體內培養的手段從單細胞獲得整個牙齒的組織工程手段。其關鍵之處是獲得具有較強生長和分化能力的種子細胞、優選較為適宜的支架材料,以及構建有較強再生能力的細胞-支架復合體。
近年來,隨著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干細胞以及生物材料學等領域的新進展組織工程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的牙齒組織工程學是運用生命科學和工程學的方法、原理和技術,在體外構建有生物活性的組織,植入體內,修復缺損組織,重建功能的一門新興學科。眾所周知,牙齒的發生發育經歷有初始發生期、蕾狀期、帽狀期、鐘狀期、分化期、分泌期以及牙根的形成等階段,由上皮和間充質的相互作用完成。即便使用單細胞進行培養,牙齒結構的發生和發育也要經歷這些必然階段。這為牙齒組織工程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組織工程學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工作相互協調,相互配合。
一、牙齒組織工程與干細胞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能夠產生至少一種類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細胞。其可在體外分離、擴增和冷凍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被誘導分化為不同的細胞或組織。根據發生學來源的不同可將干細胞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
隨著生物技術及組織工程學的發展,可通過干細胞定向分化技術,培育出特定的組織或器官。其原理是人為干預干細胞的分化方向,使這些細胞按照我們的需要分化成單一的組織或器官。組織工程牙齒的研究常以干細胞、信號分子及生物支架為基礎[1-2],在體外通過組織重組技術及器官培養等方法研究牙齒的再生。Sharpe等[3]利用小鼠胚胎牙上皮和不同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胚胎干細胞和神經干細胞)及成人骨髓干細胞重組后再植入小鼠體內可獲得牙齒結構,Young等[4]也通過組織工程的方法制備了齒/骨雜交體,即用豬第三磨牙的牙蕾細胞種植到生物可降解的支架PGA或PLGA上,在成年大鼠的視網膜上生長4周后即得牙移植塊;同樣從豬的骨髓中分離誘導成骨細胞,并種植到PLGA支架上,在透氧的生物反應器系統中培養10天后即得骨移植塊;將以上的牙移植塊和骨移植塊組合在一起重新植入大鼠的視網膜上生長8周后,經過組織學和免疫組化的方法分析發現齒/骨雜交體不僅能產生牙本質、修復牙本質及釉質組織,還能表達骨鈣蛋白、骨涎蛋白以及Ⅲ型膠原。Kramer等[5]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牙周韌帶細胞共培養,發現共培養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骨鈣蛋白和骨橋蛋白的表達量明顯增加,而骨涎蛋白的表達量明顯降低,體現了共培養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能夠獲得牙周韌帶細胞的特性,可用于進行牙周組織的修復。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利用組織工程的方法在體外再生牙齒是可能的[6-7]。且在一定條件下不僅牙髓干細胞能夠再生牙齒結構,其他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也能夠產生類似牙齒硬組織的結構。
牙齒組織工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牙齒組織工程
[論文摘要]牙齒組織工程學是指利用體外和體內培養的手段從單細胞獲得整個牙齒的組織工程手段。其關鍵之處是獲得具有較強生長和分化能力的種子細胞、優選較為適宜的支架材料,以及構建有較強再生能力的細胞-支架復合體。
近年來,隨著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干細胞以及生物材料學等領域的新進展組織工程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的牙齒組織工程學是運用生命科學和工程學的方法、原理和技術,在體外構建有生物活性的組織,植入體內,修復缺損組織,重建功能的一門新興學科。眾所周知,牙齒的發生發育經歷有初始發生期、蕾狀期、帽狀期、鐘狀期、分化期、分泌期以及牙根的形成等階段,由上皮和間充質的相互作用完成。即便使用單細胞進行培養,牙齒結構的發生和發育也要經歷這些必然階段。這為牙齒組織工程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組織工程學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工作相互協調,相互配合。
一、牙齒組織工程與干細胞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能夠產生至少一種類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細胞。其可在體外分離、擴增和冷凍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被誘導分化為不同的細胞或組織。根據發生學來源的不同可將干細胞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
隨著生物技術及組織工程學的發展,可通過干細胞定向分化技術,培育出特定的組織或器官。其原理是人為干預干細胞的分化方向,使這些細胞按照我們的需要分化成單一的組織或器官。組織工程牙齒的研究常以干細胞、信號分子及生物支架為基礎[1-2],在體外通過組織重組技術及器官培養等方法研究牙齒的再生。Sharpe等[3]利用小鼠胚胎牙上皮和不同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胚胎干細胞和神經干細胞)及成人骨髓干細胞重組后再植入小鼠體內可獲得牙齒結構,Young等[4]也通過組織工程的方法制備了齒/骨雜交體,即用豬第三磨牙的牙蕾細胞種植到生物可降解的支架PGA或PLGA上,在成年大鼠的視網膜上生長4周后即得牙移植塊;同樣從豬的骨髓中分離誘導成骨細胞,并種植到PLGA支架上,在透氧的生物反應器系統中培養10天后即得骨移植塊;將以上的牙移植塊和骨移植塊組合在一起重新植入大鼠的視網膜上生長8周后,經過組織學和免疫組化的方法分析發現齒/骨雜交體不僅能產生牙本質、修復牙本質及釉質組織,還能表達骨鈣蛋白、骨涎蛋白以及Ⅲ型膠原。Kramer等[5]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牙周韌帶細胞共培養,發現共培養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骨鈣蛋白和骨橋蛋白的表達量明顯增加,而骨涎蛋白的表達量明顯降低,體現了共培養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能夠獲得牙周韌帶細胞的特性,可用于進行牙周組織的修復。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利用組織工程的方法在體外再生牙齒是可能的[6-7]。且在一定條件下不僅牙髓干細胞能夠再生牙齒結構,其他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也能夠產生類似牙齒硬組織的結構。
氟西汀海馬神經管理論文
【關鍵詞】氟西汀;細胞培養;海馬神經元;大鼠
氟西汀是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之一,是應用較廣的抗抑郁藥。氟西汀除有抗抑郁作用外,尚可治療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研究表明,氟西汀對海馬的神經保護作用是其發揮抗抑郁效應的機制之一[1]。關于氟西汀對體外培養的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未見報道,本研究初步探討了氟西汀對原代培養的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新生大鼠海馬神經元的分離和培養
技術方法在參考文獻[2]基礎上加以改進。取出生24h內的新生SD大鼠(東南大學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無菌分離出雙側海馬,用顯微剪剪碎,D-Hank''''s液清洗2或3次,將剪碎的海馬組織轉移至離心管中,加入等量0.25%的胰酶(美國Sigma公司),37℃消化30min,中間振搖1或2次,加入10%的DMEM/F12(美國Gibco公司)5ml,輕輕吹打15次,然后1000r·min-1離心5min,制成單細胞懸液,置于CO2培養箱(德國Heraeus公司產品)中,差速貼壁30min,去除成纖維細胞,吸取未貼壁的細胞,并用200目的不銹鋼濾網過濾,收集過濾后的單細胞懸液于培養皿中,然后至離心管中,取一滴單細胞懸液進行計數,并用DMEM/F12將細胞密度調到1×106ml-1,然后接種于200μg·ml-1多聚賴氨酸(美國Sigma公司)包被的6孔培養板中,轉移至培養箱內培養,4h后換為無血清培養基,即含2%B27的Neurobasl培養基(美國Gibco公司),以后每3天半量換液1次。使用培養6d的神經元進行染色鑒定。
1.2大鼠海馬神經元的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