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22:38: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詩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園林景觀詩化論文
中國園林中的文學品題指的是廳堂、楹柱、門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墻上,留下的歷代文人墨跡,即匾額、楹聯和石刻等。它們是建筑物典雅的裝飾品、景觀的說明書、園主的心靈陳辭,是園林景觀的一種詩化。
匾額
匾額最早見于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具有文學形象的匾額始于中唐,宋后題額多擷歷代詩文名句而成。園林中的匾額主要被用作題刻園名、景名,陶情寫情詠景或頌人寫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辭、賦、詩、文意境于一爐,系詩情畫意于一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藝小品。
匾額使物景獲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獲得靈魂和生氣,人們得以涵詠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園楠木廳懸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篆書匾額“五峰仙館”,將人們的注意力投向廳南的湖石峰巒上,“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風流。
匾額為游人點出景觀的美學特點,可“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文”,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蘊。如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西嶺晨霞”,觀朝暉夕影;避暑山莊“月色江聲”,賞月色波粼;拙政園“倒影樓”,看池中倒影;頤和園“玉琴峽”、耦園“聽櫓樓”,聽水聲淙淙;避暑山莊“曲水荷香”、獅子林“雙香仙館”、滄浪亭的“聞妙香室”聞鮮花馨香,等等。
寫意式的抽象題詠更催人遐思:擁翠山莊的“月駕軒”、滄浪亭的“陸舟水屋”、避暑山莊的“云帆月舫”,馳舫游之思;耦園的“宛虹舡”、拙政園的“小飛虹”、“依虹亭”,騁彩虹之想。點出了虛實相濟的園林欣賞空間主題,為風景傳神寫意。
高中語文詩化課堂的建設
摘要:學習語文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和增強他們運用字,詞,句來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要達到語文學習最終目的的主要辦法之一就是通過朗讀課本來進行語文學習,要讓學生通讀全文來理解和思考整篇文章的意義,也要鍛煉學生寫作的能力。因此,本文對怎樣在學習過程中將閱讀教學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閱讀教學;高中語文;有效性
“詩化課堂”,只是我個人偶然間的“腦際靈光”。我認為讓課堂充滿詩歌韻味是一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追求之一,教師站在這樣的課堂上更能展示出自己的風采,用充滿激情的詩化教學熏陶和感染學生。高中語文詩化課堂的主旨是教師用詩樣唯美的語言在課堂上喚醒學生的詩意,挖掘文本的內涵,不斷深化對詩歌的感悟,用詩歌精致而靈動的結構來設計課堂互動。
一、教師是詩化課堂的種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師的豐富情感,昂揚激情是實現詩化語文課堂的基本要求。在課堂的導入和課堂小結兩個環節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能夠用自己豐沛的情感能量引發學生的潮水般的激情。教師在授課環節中必備可少的是誦讀和寫作環節。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的時候,要學會調動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體悟,用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受詩人情感的流動,進而實現對語文課堂靈魂的把握。如果說情詩化是語文課堂活動的靈魂,那么教師的詩情就是種下課堂靈魂的種子。教師要使學生有感悟、有體驗,教師首先要有感悟和體驗;教師要使學生在文本的解讀中受感動,教師首先要挖掘文本的情感促發的。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的交流的手段是語言交流。教師的每一句話都在感染著學生,讓學生不自覺的投入到教師激情洋溢的課堂對話中。例如教師在解讀《最后的常春藤葉》中瓊珊患肺炎病危的時刻,醫生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說一切看她自己呢?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明確:因為在活著與死去,抗爭和屈服之間,需要信念,用自信來克服困難,做出自己的選擇,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其實人們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信心,是否勇敢的去面對,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厄,我們從瓊珊的苦苦掙扎中感悟,信念對一個人是何其的重要!堅強的信念是生命主體賴以存在的支柱。這樣的語言交流就像一股清泉,滋養著學生饑渴的心田??梢哉f教師在課堂上都是顆粒飽滿的種子,在學生的辛勤培育下,長出茁壯的禾苗。
二、學生是詩意的土壤
少男少女愛情的詩化淺議論文
【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其成功得之于它獨特的藝術風格,本文主要表現的是少男少女愛情的詩化,作者以清新的筆法為我們繪制了一幅美麗的伊豆風景圖,以沉緩的語調為我們唱出一首美好而又愁怨的愛情之歌?!兑炼沟奈枧肥且皇倌猩倥兦槊赖孽r花,它使人們在歡快愉悅的心情中喚起對初戀的甜蜜回憶,增進生活的信心。
【關鍵詞】:川端康成小說伊豆舞女愛情詩化
《伊豆的舞女》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也是他前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26年小說在《文藝時代》刊物上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有人稱它是“一首純潔的愛情之歌”,“一首日本式古典抒情美的佳作”,“一股源于心泉的清流”......作品情節簡單,講述了一次風雨人生路上的美麗相遇!描寫了一段發生在青春期的朦朧的初戀,伊豆的青山秀水與少男少女間純凈的愛慕之情交織在一起,互相輝映,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凈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他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這段感情由于主人公之間獨特的身份和差異而具有了一種誘人的美,賦予了少男少女純潔愛情的唯美詩意化?!兑炼沟奈枧肪拖笠皇滓馓N深厚、回味悠長的敘事詩,感傷、精致而又清新淡雅。
薰子這個日本姑娘的名字淹沒在“伊豆的舞女"這一曼妙動人的稱謂之下。是的,她叫薰子,一個十四歲的巡游藝伎,有著豐厚漆黑的秀發和像鮮花似嬌美的面孔,她的眼角處涂抹著古色胭脂紅。這是川端康成先生為我們描述的。
主人公“我”是一個二十歲的高中學生,性情孤僻。一次,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隊鄉村巡迥演出的藝人,并與之結伴同行。認識了一個十四歲左右的美貌舞女,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拔摇睘槲枧匀说淖松?甚至還產生過占有她的邪念。但“我”不愿這種無瑕的美受到沾污和損害。一方面,“我”為自己難以抑制的沖動而苦惱,更為少女夜晚可能受到侮辱而惴惴不安。當“我”在男女公共浴場看到她裸露著少女純潔的肉體,歡叫著朝“我”迎面跑來時,從那天真無瑕的神態中,感到了無限的寬慰。舞女也對“我”一見鐘情。幾天后,“我”的旅費耗盡,不得不和這隊藝人分別了。臨行前,來送“我”的舞女默默無言,心中有說不出的難受。船開了,舞女的身姿漸漸遠去,消隱?!拔摇本趩实靥稍诖采?眼淚撲簌撲簌地往下淌,產生了無限的惆悵和眷戀......
準確地說,這只是一個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別,告別也就是永別,這中間是一個情竇初開和自持自省的過程,什么都沒有開始就結束了。整個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這個愛情故事跟日本人心愛的櫻花一樣,蓬勃而短暫,鮮艷而凄傷,所以,它獲得了永生。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少男少女的主人公,即使是萍水相逢,也以愛相待,表達了純真的愛情?!拔摇睅е鴮冋鏌o邪、樸實可愛的舞女薰子的眷戀,義無反顧地跟隨下層藝人巡游伊豆半島。這眷戀談不上純粹的愛情,又恰似愛情,既不敢緊緊地把握,又懼怕它從手邊無情地溜走。如此便產生了淡淡的哀傷,“我”
古代教育智慧下的中學語文論文
一、古代教育智慧對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一)完善學生的道德素養
不論是古代教育還是現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強調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并且學生可以用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在應試教育下,中學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較欠缺的,學生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內容對于現今的中學語文教學還是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完善學生的品格,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二)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反思
古代教育中強調的另一個內容就是內省思想,它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深刻的反思,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在課程改革的推進下,中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意從中學語文課程的實際出發,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還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華,領悟內省思想的內涵,自覺反思自己的行為,并且及時糾錯。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反思,反思在語文學習中有待加強的地方,以便及時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水平。
(三)推進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高校思想道德論文
一、關注思想道德教育的“內適性”需求
所謂“內適性”,是指個體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在需求性和個體享用性,即個體通過思想道德修養滿足自身道德完善與人格修塑的需求,實現道德境界的升華,獲得道德審美感和享受感。時至今日,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未脫離“灌輸”的窠臼。我們一直在單方面強調通過灌輸式教育“提高認識水平”,把思想政治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著眼點主要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適性”。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教育追求與教育效果實際上背道而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悉尼•喬拉德認為“人類對自我完善的追求貫穿于整個人類的歷史?!薄叭祟愑心芰υ谏菩泻偷滦苑矫娉浆F存的狀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從人性的角度看,人只要活著就總是在追求不斷地超越現存狀態,超越物質與精神的歷史局限性,不斷更新,不斷創造,不斷地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個體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道德發展、人格完善,實現道德境界升華及汲取道德智慧的內在需求,具有獲得道德審美感及精神享受的心理需求。人是自己生命活動的主宰者,“人一生的活動,就個體而言,可以認為主要是在追求自我、創造自我、實現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努力創生“超生命的生命”,追求一種超越生命存在的不朽的、崇高的、無限的生活。同時,“觀察自己,認識自己,成為自己”。大學思想道德教育應著眼于學生道德發展的這種“內適性”要求,緊扣時代脈搏調整教育教學內容,以新鮮、生動、切合實際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拓展視野,豐富心靈,解除困惑,最終實現道德境界的升華和精神的超越。
二、激發受教育者追求個人發展、創造生命價值的主動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他還說:“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更高的能力,積極喚起他們的主動行為,以便使他們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使他們能夠獨立自主。用形式教育的觀點來說這就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的。一個懂得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性的教師就是真正的教育的主人”?,F實中,中學階段的教育圍繞高考進行,哪個學生有望升學就重視哪個學生,哪個教師能提高升學率就選派哪個教師。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得不到培養和開發,內蘊于青少年身上的發現、探索和批判精神也受到嚴重壓抑。“應把形成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作為核心價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動中都要體現這一價值”。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與可能,但也有了更多的挑戰與風險。這就需要人能夠主動設計和反思自我的發展過程,具有釋放生命潛能的發展能力,具有追求自我發展、把握自我命運的意志。馬克思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是能使自己獲得新生命的生命體,是要求不斷發展、不斷超越的生命存在。應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基礎上,總結前人先進思想的精華,建立起科學的理論體系,充分發揮其拓展心靈的重要作用。要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走出小我,走進視域寬廣的大世界。激發他們樹雄心,立大志,在人生實踐中磨煉意志,敢于挑戰陳規陋習;敢于同自己的惰性、脆弱、怯懦斗爭;熱忱追求為人類謀福祉的目標,在人生奮斗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生命在自然的范圍以內生存的意義主要表現為維持和延續‘生命’自身的存在…人也屬于生命存在,人作為生命最高形式的意義就在于,人是生命卻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走出動物家族,也就超脫了單純生命自身的循環…跳出生命的循環圈,這是人的解放,也是生命的解放”。同樣為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境界,有真正的人,也有“人形動物”的人———道德教育應當引導學生提升做人的標尺,主動追求去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哲學家認為,人是具有雙重生命的生命體,人除自身的肉體生命外,還有一個“第二生命”,表現為具有個性人格特征的“自我”?!暗诙币部梢岳斫鉃槿说木哂凶杂杀拘缘摹邦惿?,譬如人的社會生命、事業生命、文化生命等。對于人來說,“第二生命”體現了人的內在價值,體現了人生存的意義。因此,人更看重這一無形的存在。思想道德教育應當引導學生努力追求第二生命的價值,努力掌握科學理論和投身社會實踐,深刻認識自然界、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撥開名利、金錢、享樂的迷霧,自覺地將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為社會進步、人民幸福而奮斗的事業中去,使自己的第二生命日益蓬勃興盛。
三、以詩化語言運用于教學,增強教育的感染力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作為知識傳授的一部分被納入教學體系,強調用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計劃,甚至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德育的計劃性、目的性取代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否定了道德的動態生成性,把教化之道變成了傳授之學。在語言的運用上,大多使用概念化、學術式的理性語言。這種言說方式使教育內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由是觀之,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學中,應拋棄那些僵化、刻板的理性語言,代之以生動活潑、富于藝術感染力的詩化語言。在教育、教學中運用詩化語言,至少有下述積極意義??梢栽鰪娊逃恼f服力。藝術本于真,詩化語言強化了教育的理論力量。有學者曾這樣詮釋“理想”:“理想是人對未來生活的赤誠寄托和對生命價值的超現實追求,是行動著的肉體生命之精神支柱與向導。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艱辛的求學生活和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保持一種高昂偉岸、永不氣餒的精神狀態,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現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難中展示出豪邁”。他用詩一樣的語言解釋了理想的涵義,鏗鏘的話語,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也更深刻的領悟到理想的精神實質。再如宣講愛國主義精神,可引仁人志士的詩句。秋瑾有詩:“濁酒不消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绷謩t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标懹?“位卑未敢忘憂國?!边@些詩句令我們感懷當年仁人志士報效國家、拋灑熱血的壯舉,以及他們救國救民、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以此能夠激勵學生萌發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詩化語言不落窠臼,富于創新色彩。藝術源于創新,詩化語言一改往日思想道德教育中冗長、套話連篇的語言風格,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并以清新、浪漫的語言加以表述和展現。如明代呂坤《呻吟語》:“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痹偃缒纤挝奶煜樵姟暗柑煜氯?,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南宋鄭思肖詩:“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愿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些詩句讓學生看到多姿多彩的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似春風細雨浸潤心靈,啟迪他們去追求善的人格、美的人生。詩化語言展現了德育的超越。詩化語言以其澎湃的激情,唯美的韻律,浪漫的色彩,為我們展示著美好的新生活,這種言說方式更能激發學生改變現狀、改變自身的熱望?!妒⌒亩陶Z》:“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光寵;忠正之士,不以窮達易志操”。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陸游的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些詩言辭優美,含義深刻,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引導價值。
高中語文教案我的空中樓閣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領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
教學重點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通過詩化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我的空中樓閣語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領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
教學重點
秋之白華革命歷史詩意化
《秋之白華》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霍建起導演,竇驍、董潔主演。電影沿襲了霍建起導演一貫的濃郁唯美風格,以一種詩化寫意的的手法再現并升華了一段艱難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純潔綻放的紅色愛情。
一、勻速與唯美:散文化的影像敘事過程
作為一部以描寫愛情為主的紅色主旋律電影,《秋之白華》是特別的、特殊的。從楊之華與瞿秋白的相知相愛、到二人痛苦分離、及最終瞿秋白從容就義,整部電影以散文詩式的方式進行敘事,并且始終保持著一種勻速的、舒適的節奏伸展著電影中的每個細節,讓觀影者在觀影過程中能夠不間斷的感受到存在于電影畫面的每個角落出從一而終的韻味。這種連貫性使得電影在敘事方面十分的平滑和流暢,沒有突轉、沒有中斷、甚至沒有激烈的沖突,有的只是默默如潺潺流水的細膩和綿密。
作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電影,《秋之白華》在敘事的切入點上是十分詩化的,整個故事以共產黨革命先驅瞿秋白與楊之華二人從相識、相知、相愛到相守的十余年情感歷程為主線,將當時整個中國的政治革命局勢以一種透明的背景形式潛藏于二人的愛情故事之后,整部影片雖然沒有太多顯在而明確地描寫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局狀況,但透過細節不難發現瞿、楊二人的艱難守望之中的大大小小的悲歡與離合總是映射著當時背景下社會局勢的不斷變化、更替。電影將濃重筆墨花在臨摹愛情、愛情守望、瞿秋白與楊之華的愛情守望擺脫了俗套,而二人之間溫潤綿長的感情也將原本教材化、疏離感的革命歷史點綴上些許朦朧而帶有娟娟暖意的藝術美感。
《秋之白華》在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表現上都運用了非常詩意的手法,例如在處理沈劍龍、楊之華和瞿秋白這三者關系時,言語被書法取而代之,電影通過更加文雅、端莊的書寫、對詩方法表現了一種無聲的韻律和美感,做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讓原本應關系尷尬的三角關系卻因筆而“順”、因詩而“雅”,這樣的處理方式也保證了電影節奏貫穿的統一性。另外電影最后在處理瞿秋白從容就義的情節上大膽采用了唯美而詩化的表現方式,使瞿秋白這一革命偉人之死更渲染上了一層別樣壯美而富有韻味的沖擊力和爆發力。
二、靜與動:白描式的電影敘事視角
論《波努河》的語言藝術
【摘要】瑤族作家藍懷昌的小說《波努河》,用簡潔的短句、詩意的描述、多樣化的修辭手法,加上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布努瑤神話、歌謠的穿插,非母語寫作的陌生化效果,為小說打造了一個神秘、瑰麗、奇幻的藝術世界?!恫ㄅ印返恼Z言藝術值得當下的少數民族文學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波努河》;方言;短句;修辭;神話和歌謠;詩化模式;非母語寫作
瑤族作家藍懷昌的長篇小說《波努河》雖已問世三十載,魅力卻歷久彌新,猶其是文化越來越趨同的今天,許多少數民族已經主動或被動的去民族化,從而丟失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故而民族化的寫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恫ㄅ印吩诒憩F布努瑤文化和布努瑤民族心理、民族命運方面取得了眾所周知的成就,對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下,布努瑤人民和布努瑤文化的前途命運作了先趨式的探索和反思,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農學冠、雷猛發、彭洋等專家學者對這些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本文重點在于探討《波努河》極具特色的語言藝術魅力及其成因?!恫ㄅ印分v述了布努瑤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迷惘、困境與探索,最終找到一條康莊大道的故事,塑造了玉梅、玉竹、鄭萬明等一批形象鮮明生動、富有現代氣息的瑤族現代青年形象,是瑤族文學史上頗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描寫民族心態和傳統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營造了一個神秘而充滿瑤族氛圍的藝術世界,并寄托了作者對改革開放的思考和對本民族前景的憂思。小說的語言藝術也極具特色,作者用簡潔的短句、詩意的描述、多樣化的修辭手法,加上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布努瑤神話、歌謠的穿插,非母語寫作的陌生化效果,為小說打造了一個神秘、瑰麗、奇幻的藝術平臺。
一、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充滿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方言土語的運用是《波努河》的一大特色。布努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北部和貴州、云南的一些地方,母語為布努語,有部分人懂得一些漢語方言,即西南官話。無論是瑤語還是西南官話都極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為小說增添趣味,突顯了小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老同”,原是南方少數民族民間的交際方式,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人結成兄弟或姐妹,后引申為一般問候性的稱呼,代替“大哥”、“先生”、“師傅”、“老鄉”等,相當于江西的“老表”;“妹仔”,是年輕女子;“娃仔”、“鬼仔”皆是對小孩子的帶有寵溺性的稱呼;“臭猴女”是責罵污蔑女性的詞;“螞(蟲另)”指青蛙;“癲”,在漢語里指精神病,一般不作為罵人的話,但在南方口語當中卻經常用來罵人,指人的行為犯傻或異于常人;用“莫”替代“不要”,例如“莫來”即“不要來”,都是南方的習慣用法;另有受方言影響的普通話,如“記者”說成“寄姐”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令普通讀者有一種新奇陌生之感,但對當地讀者來說,又能從中獲得許多親切的體驗。
二、短句的大量使用,受瑤族山歌格式及瑤語思維影響
詩歌與電影雙向互動及啟示
[摘要]詩歌與電影分屬不同的藝術門類,有著不同的美學范式和構成要素。但詩歌與電影都是包容性非常強的藝術,一方面,詩歌進入電影,給電影帶來了無盡的意蘊生成空間,電影借助詩歌的因素豐富自身;另一方面,電影進入詩歌,也以自身的方式重構了詩歌。詩歌“脫離”紙媒,走進光影的世界,通過影像載體得以重新呈現、闡釋,獲得了新的詩學生命。本文對詩歌與電影的雙向互動做一個大致的觀照和描述,以期對相關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詩歌;電影;雙向互動;影響
電影發展之初,在我國被稱為“影像的戲”,“影戲”傳統使人們習慣了從戲劇和小說的角度言說電影,許多小說戲劇作品也常常成為電影改編的資源。事實上,百年影史上每一次思潮涌動,背后都有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影子,以至于在新時期“回到電影本身”的歷史語境下,有論者提出要讓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對社會歷史事件的統攝、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形象塑造,使小說戲劇作品的電影改編具有天然的優勢。在學界,有關小說與電影、戲劇與電影關系的論述也是屢現書章,各具新意。相對而言,關于詩歌與電影關系的探討則是比較薄弱的。藝術是相通的,詩歌與電影概莫能外。詩歌與電影的不期而遇,不止是創作關于詩的電影,抑或吟詠出關于電影的詩歌,而是在于二者互相照亮,在藝術精神的雙向互動中使更多意味的審美風格與存在方式成為可能。
一、詩歌對電影的影響
(一)詩歌成為電影改編的資源。眾所周知,電影改編的主要文學體裁是小說和戲劇,但這并不意味著詩歌不能成為電影改編的可用資源??v覽國內外電影史,將詩歌搬上銀幕的事例屢見不鮮?!逗神R史詩》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高昂的英雄主義和各具神韻的人物形象,成為電影改編的熱點。在國外,《奧德賽》《特洛伊》《新木馬屠城記》等影片,都是以《荷馬史詩》為藍本,力求在銀幕上重塑經典。此外,諸如《浮士德》《葉甫蓋尼•奧涅金》《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嚎叫》等經典詩歌作品都曾相繼在銀幕上出現。在我國,漢末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與觀眾見面。從1939年的電影《木蘭從軍》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再到2009年版電影《花木蘭》,那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的形象,無一不是源自那首北魏民歌《木蘭辭》。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一個和八個》則是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長詩。這些古今中外經典詩歌進入影像,并被賦予精彩的再創造和新的闡釋,從而豐富了電影的寶庫。(二)詩歌進入電影,詩歌的創作手法和表意方式被電影所用。詩歌和電影有著不同的美學范式和構成要素,給接受者不同的審美感受。另一方面,電影是包容性非常強的一門藝術,它常常敞開自身,借助詩的創作手法和表意方式,來豐富自身的多向度表達。象征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藝術手法之一,詩人在創作時將抽象思維具體化、形象化,激發人的無限遐思。在電影中不難看到詩歌的象征手法的運用。在我國“十七年電影”中,常出現“雄雞”“紅日”“戰旗”“青松”等有著明顯象征意味的意象,這些意象往往源于詩歌。電影《黃土地》中腰鼓舞和求雨場面,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又如《紅高粱》中遍野的紅高粱,則象征著生命的張揚和人物激情迷蕩的愛情歷程;再如《阿甘正傳》中主人公的奔跑等,都是意味深長的象征。象征手法在這些影片中的出現,既能“托義于物”,委婉、含蓄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主題,還能夠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皻庵畡游?,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痹姼柚卦谑闱?,強調營造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而又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電影常常利用詩歌的這一特點,使之成為凸顯自身魅力的有效手段。電影《城南舊事》以李叔同的詩歌《送別》的音調作為主題音樂,恰好烘托了影片“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之情調,又有一種空幻的氛圍,暗示了影片的主題。電影《林則徐》中林則徐和鄧廷楨的江邊一別,頗得“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情致,而在《巴山夜雨》中,航船在三峽之中行駛,目送不斷遠去的群山,讓人頓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感。此外,詩歌常常成為一部電影的敘事結構、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因素。比如,在電影《人到中年》中,出現了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一詩,表達了主人公陸文婷在生命垂危時對青春愛情的回顧,對生活的憧憬和和對生命的留戀。詩人翟永明親身參加了《二十四城記》的拍攝,也使這部電影留下了深深的詩歌印跡。這部電影中出現了許多詩歌,如歐陽江河的《玻璃工廠》、葉芝的《隨時間而來的智慧》和《潑了的牛奶》、曹雪芹的《紅樓夢•葬花詞》、萬夏的《本質》等。詩歌在電影中以黑屏字幕重復出現,并以自身形式觀照人物命運和敘事進程。電影成功地融合了詩歌,二者相互闡發和照亮,使得一種“陌生化”的敘事效果成為可能。(三)詩化電影的發展。在光與影中呈現詩意。正如路易斯•布努艾爾所說:“電影的發明是為了表現已深深植入詩歌的下意識?!痹谠娨獾母惺芘c想象中進入電影藝術構思的現象很常見。比如,費穆的《小城之春》的創作就是從蘇軾的《蝶戀花》詞中獲得靈感和構思,這部電影也成為中國詩化電影的典范。詩化電影,或者說“詩電影”,并不是一個電影流派,而是一種電影創作方法,一種電影風格。詩歌藝術對于電影創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種影響從小處來說,可能是一種技巧形式;從大處而言,也可能是一種總體的藝術觀念和審美風格。詩電影將電影的特征等同于詩,主張用“詩的語言”拍電影,注重聯想、隱喻、象征、節奏等詩的創作方法在電影中的運用,追求電影的詩學風格??v觀中國電影發展史,每個歷史時期都出現過將詩與影像結合得融洽與美麗的詩化電影,這使詩化電影構成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成為貫穿中國電影百年的一個經典系列和傳統。由于時代和政治的因素,這條脈絡在發展中注定不能成為主流,但不能否認,正是由于詩化電影的實踐努力,中國百年影史雖是屢經挫折,卻總有一種溫潤和美麗流注其中,給觀眾帶來另一藝術世界和美學風格。
二、電影對詩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