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9-11 04:28:36
導語:高校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注思想道德教育的“內適性”需求
所謂“內適性”,是指個體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在需求性和個體享用性,即個體通過思想道德修養滿足自身道德完善與人格修塑的需求,實現道德境界的升華,獲得道德審美感和享受感。時至今日,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未脫離“灌輸”的窠臼。我們一直在單方面強調通過灌輸式教育“提高認識水平”,把思想政治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著眼點主要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適性”。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教育追求與教育效果實際上背道而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悉尼•喬拉德認為“人類對自我完善的追求貫穿于整個人類的歷史?!薄叭祟愑心芰υ谏菩泻偷滦苑矫娉浆F存的狀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從人性的角度看,人只要活著就總是在追求不斷地超越現存狀態,超越物質與精神的歷史局限性,不斷更新,不斷創造,不斷地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個體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道德發展、人格完善,實現道德境界升華及汲取道德智慧的內在需求,具有獲得道德審美感及精神享受的心理需求。人是自己生命活動的主宰者,“人一生的活動,就個體而言,可以認為主要是在追求自我、創造自我、實現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努力創生“超生命的生命”,追求一種超越生命存在的不朽的、崇高的、無限的生活。同時,“觀察自己,認識自己,成為自己”。大學思想道德教育應著眼于學生道德發展的這種“內適性”要求,緊扣時代脈搏調整教育教學內容,以新鮮、生動、切合實際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拓展視野,豐富心靈,解除困惑,最終實現道德境界的升華和精神的超越。
二、激發受教育者追求個人發展、創造生命價值的主動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彼€說:“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更高的能力,積極喚起他們的主動行為,以便使他們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使他們能夠獨立自主。用形式教育的觀點來說這就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的。一個懂得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性的教師就是真正的教育的主人”?,F實中,中學階段的教育圍繞高考進行,哪個學生有望升學就重視哪個學生,哪個教師能提高升學率就選派哪個教師。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得不到培養和開發,內蘊于青少年身上的發現、探索和批判精神也受到嚴重壓抑?!皯研纬蓪W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作為核心價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動中都要體現這一價值”。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與可能,但也有了更多的挑戰與風險。這就需要人能夠主動設計和反思自我的發展過程,具有釋放生命潛能的發展能力,具有追求自我發展、把握自我命運的意志。馬克思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是能使自己獲得新生命的生命體,是要求不斷發展、不斷超越的生命存在。應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基礎上,總結前人先進思想的精華,建立起科學的理論體系,充分發揮其拓展心靈的重要作用。要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走出小我,走進視域寬廣的大世界。激發他們樹雄心,立大志,在人生實踐中磨煉意志,敢于挑戰陳規陋習;敢于同自己的惰性、脆弱、怯懦斗爭;熱忱追求為人類謀福祉的目標,在人生奮斗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吧谧匀坏姆秶詢壬娴囊饬x主要表現為維持和延續‘生命’自身的存在…人也屬于生命存在,人作為生命最高形式的意義就在于,人是生命卻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走出動物家族,也就超脫了單純生命自身的循環…跳出生命的循環圈,這是人的解放,也是生命的解放”。同樣為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境界,有真正的人,也有“人形動物”的人———道德教育應當引導學生提升做人的標尺,主動追求去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哲學家認為,人是具有雙重生命的生命體,人除自身的肉體生命外,還有一個“第二生命”,表現為具有個性人格特征的“自我”?!暗诙币部梢岳斫鉃槿说木哂凶杂杀拘缘摹邦惿?,譬如人的社會生命、事業生命、文化生命等。對于人來說,“第二生命”體現了人的內在價值,體現了人生存的意義。因此,人更看重這一無形的存在。思想道德教育應當引導學生努力追求第二生命的價值,努力掌握科學理論和投身社會實踐,深刻認識自然界、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撥開名利、金錢、享樂的迷霧,自覺地將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為社會進步、人民幸福而奮斗的事業中去,使自己的第二生命日益蓬勃興盛。
三、以詩化語言運用于教學,增強教育的感染力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作為知識傳授的一部分被納入教學體系,強調用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計劃,甚至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德育的計劃性、目的性取代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否定了道德的動態生成性,把教化之道變成了傳授之學。在語言的運用上,大多使用概念化、學術式的理性語言。這種言說方式使教育內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由是觀之,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學中,應拋棄那些僵化、刻板的理性語言,代之以生動活潑、富于藝術感染力的詩化語言。在教育、教學中運用詩化語言,至少有下述積極意義??梢栽鰪娊逃恼f服力。藝術本于真,詩化語言強化了教育的理論力量。有學者曾這樣詮釋“理想”:“理想是人對未來生活的赤誠寄托和對生命價值的超現實追求,是行動著的肉體生命之精神支柱與向導。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艱辛的求學生活和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保持一種高昂偉岸、永不氣餒的精神狀態,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現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難中展示出豪邁”。他用詩一樣的語言解釋了理想的涵義,鏗鏘的話語,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也更深刻的領悟到理想的精神實質。再如宣講愛國主義精神,可引仁人志士的詩句。秋瑾有詩:“濁酒不消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标懹?“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些詩句令我們感懷當年仁人志士報效國家、拋灑熱血的壯舉,以及他們救國救民、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以此能夠激勵學生萌發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詩化語言不落窠臼,富于創新色彩。藝術源于創新,詩化語言一改往日思想道德教育中冗長、套話連篇的語言風格,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并以清新、浪漫的語言加以表述和展現。如明代呂坤《呻吟語》:“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痹偃缒纤挝奶煜樵姟暗柑煜氯耍壹易愕玖?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南宋鄭思肖詩:“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愿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些詩句讓學生看到多姿多彩的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似春風細雨浸潤心靈,啟迪他們去追求善的人格、美的人生。詩化語言展現了德育的超越。詩化語言以其澎湃的激情,唯美的韻律,浪漫的色彩,為我們展示著美好的新生活,這種言說方式更能激發學生改變現狀、改變自身的熱望?!妒⌒亩陶Z》:“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光寵;忠正之士,不以窮達易志操”。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陸游的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些詩言辭優美,含義深刻,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引導價值。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成為道德楷模
有學者認為,在探索提高德育實效的前提下,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在大學里存在著商業化、官僚化和技術化傾向的現實面前,教師自身素質又如何呢?“教師有何資格使學生成為理想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不僅是道德規范的傳播者,更應是道德準則的踐行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應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他應在言談舉止中展現出人格魅力,在人生追尋中閃耀著理想的光輝。唯有如此,方能在教育實踐中進入理想境界———“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筆者認為,德育教師應從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素養。
首先,注重加強對德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德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發展,使學生成為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富有美德的人,而非讓他們背誦一些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為此,應加強教育的現實針對性,熟悉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了解學生的生存狀態,理解他們的追求。要發揮拓展學生心靈的作用,教師必須躬下身來,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循循善誘,引導他們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幫助解決求學中遇到的困難。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灌輸理想的實踐活動,引導追求超越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爸挥心欠N關注實現人類的最佳狀態,蘊涵著對生活和生命美好追求的,不與現實相妥協的德育才能解除魔咒,使人獲得心靈的自由”。一部人類發展史銘刻著人類追求理想、實現理想的足跡。德育教師應把引導學生獲得建設幸福生活的手段,開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自己的理想,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
再次,堅守高尚的職業道德。德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追求科學的導行者,探索真理的引路人。因此,應當堅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之準則,追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境界。同時,做到愛國敬業,率先垂范;誠信友善,以身作則;對待學生滿腔熱忱,把職業信仰置于崇高的位置,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追求教育的最佳境界。
此外,應掌握教學的藝術。教師應因材施教,追求師生與文本在精神世界中的共鳴,探索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在講課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在思維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與教師同步,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育實效。
作者:張曉瑾單位: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三元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論文
- 下一篇:留守兒童思想道德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