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11:57: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食品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食品貿易困難及策略
一、我國有機食品貿易現狀
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如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FOAM)認證的食品。有機食品含有機食品原料(有機農產品)和有機加工食品兩個層次,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禽畜產品、水產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調料等。我國1990年通過向荷蘭出口浙江省臨安縣生產的紅茶和綠茶開始有機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額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從1995年的30萬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億美元,年出口增長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種類有大豆、茶葉、蔬菜、雜糧等,出口的主要對象是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目前,國內主要有南京國環、中綠華夏、圓通認證、萬泰認證等27家認證機構,認證受到環保部、農業部、認監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認證有機食品企業285家,產品1,113個,分別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機食品企業總數達到692家,產品總數達到3,010個,分別增長33.1%和32.1%。目前,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長,預計2010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有機產品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國的蔬菜、有機稻米、雜糧、茶葉等農副產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2006年我國有機食品出口額3.5億美元,僅占國際有機市場份額的0.7%。據統計,我國有機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場份額還不到0.1%,遠遠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發達國家,其市場份額已達到5%~10%。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的有機食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比例有望達到1.0%~1.5%,出口的有機食品占全球有機食品國際貿易的份額則有望達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國有機食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發展正處于向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全面推進階段,市場環境越來越好,市場覆蓋面也越來越大,而且有機食品在質量標準和品牌影響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具備了擴大出口的技術條件。因此,我國有機食品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但是,由于我國發展有機食品事業只有十多年的歷程,經驗、技術等各方面都還存在許多不足,使得有機食品出口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有機食品貿易面臨國外“綠色壁壘”的威脅。目前,我國的主要出口貿易伙伴如日本、美國、德國、韓國、新加坡、英國等,大多數是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與環境委員會成員”,也是綠色貿易保護主義最為盛行的地區。他們憑借其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壟斷優勢,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由,先后制定了嚴格的環境標準,并通過WTO將貿易與環保緊密掛鉤,以抵消由于勞動力價格、運輸和原材料價格等其他國際貿易競爭因素給本國產品帶來的不利影響。由于我國出口產品很難在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的環境質量標準,這將使我國的外貿出口市場面臨縮小的可能。由于達不到進口國技術條件和安全性指標的要求,在有機食品中,只有約占10%的AA級綠色食品才能達到國外的有機食品標準,才與國際標準相接軌;其余90%的A級綠色食品,難以被國外市場廣泛接受,使我國近幾年來有大量有機食品(主要是A級綠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機貿易出口企業治理機制不規范。我國有機貿易出口企業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有機品牌經營的理念和能力較弱,呈現出了“小規模、大群體,小生產、大市場”的格局。在出口貿易中,許多企業缺少技術力量的支撐,大部分企業采取的是“以量取勝”“、靠出口數量擴張為主”的低價戰略;而我國有機食品本來具有比較優勢,但出口企業大多缺乏對國際綠色食品市場的深度調研和總體把握,相互之間盲目競爭,自相壓價,客觀上存在傾銷傾向,給我國有機食品出口帶來了不利影響。
中美食品貿易現狀和趨勢
1引言
在該過程中,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日益受到限制,而技術貿易壁壘正成為中美貿易的主要壁壘,這會嚴重阻礙中美食品貿易的發展。因此,研究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對食品安全的保證和兩國是食品貿易的往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2中美食品貿易現狀
2.1中美食品貿易的現實背景。根據食品的定義,食品貿易包括食品產品和食品原料兩部分的交易內容。中國美之間的食品貿易由來已久,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從早期的中美食品貿易而言,主要是以初級的農產品貿易為主,更多是以糧食、小麥等最為基本都食品作為主要的貿易對象。而隨著中國多改革開放,中美食品貿易無論是在規模還是數量都日益頻繁,并且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貿易方式和食品類型。從最初1972中美食品貿易的5.8億美元的交易額,上升至2000年的10.2億美元。并且在中國加入WTO之后,這一數字進一步的增長,以2001~2003年為例,中美食品貿易總規模分別為25.2億元、33.5億元、75.8億元,如此高速的增長規模,顯示了整體中美食品貿易之間的良好發展態勢,突出了整體中美食品貿易之間的互補性。從具體的進出口商品而言,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農產品和農產品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對美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的農場,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大豆,小麥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占我從以上的美國總進口農產品70%。2.2中美食品貿易關系現狀與特點。(1)中美關系正?;箅p邊食品貿易額快速增長。中美兩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建交以來,雙邊貿易持續發展,并且隨著兩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快速增長,彼此之間的貿易合作態勢也日趨緊密。而自中國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整體國內經濟發展在近年來保持了良好的上升態勢,由此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也日趨體現。在2001年至2011年十多年里,中美食品貿易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出現了短暫的下降之外,整體的雙邊貿易額依然在持續的增長,從最初的2001年的25.2億美元增長到如今的105.8億美元,短短數十年間增長了近4倍。目前,美國已經是我國第二大食品貿易伙伴國,中國也是美國第二大食品貿易伙伴國,美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2)中美食品貿易互補性強。中國最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整體的食品產業依然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初級農產品等等,而美國則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食品的出口主要是以資本密集型以及知識密集型為主,包括了各類深加工食品等等由此可以看到中美兩國之間在具體的產業結構中存在巨大的差異性。依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雙方都擁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因此,在產業結構上而言,中國與美國之間并不存在太大的沖突性,反而存在巨大的互補性,從長遠而言,中美兩國的貿易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3)中美貿易對雙方的影響是不對稱的。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及《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簽署以來,中美經貿往來日趨頻繁。理論上雙方合作空間與潛力應該是很大的,然而由于美國國內一系列政治和經濟問題的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叫囂,致使中美正常的經貿關系受到嚴重影響,貿易領域的矛盾與摩擦不斷增多。在雙方市場不斷擴大和貿易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中美食品貿易摩擦問題也伴隨著中美貿易的發展而愈演愈烈。1979~1989年,美國對華食品反傾銷和實施配額限制。2000年后,美國對華反傾銷食品數量逐年增多,自2002~2009年美國對華反傾銷案件分別為:1起、2起、3起、3起、5起、5起、7起、11起。并且,美國還不斷地利用綠色貿易壁壘以阻止中國食品的進入。
3中美食品貿易摩擦分析
隨著中美食品貿易的不斷加強,在食品貿易中引發的爭端也日益增多。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食品貿易的正常發展。中美食品貿易的摩擦不僅是由于極高的關稅征收所導致,更多的是來自那些隱形的非關稅壁壘。首先是對食品的高額貿易補貼,2002年美國《農業法》修改,使得政府補貼巨幅增加至1900億美元,范圍包括棉花,大豆,小麥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其次是強制性技術標準,這里面主要又包括轉基因作物問題、綠色壁壘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壁壘。2002年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利用了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限制了美國轉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國的不滿。最后就是關于傾銷與反傾銷問題。我國頻頻遭受食品的反傾銷案件困擾,涉及反傾銷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果汁等,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許多商品失去了競爭能力。面對各種各樣的貿易爭端,使得我國的食品出口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我國食品走向美國市場受到了阻礙,不斷引發的貿易爭端也使得兩國在食品領域的貿易交往受到損害,最終不能最大化的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近年來伴隨著中美貿易之間的不平衡的加劇,由此也就造成了一系列的中美貿易之間的貿易摩擦,中美雙方貿易的不平衡直接帶來的就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一直到2012年,中國已經連續18年成為全球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2012年第一度國外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6起,涉案金額30億美元,分別是去年同期的2.4和3.1倍,并且新貿易摩擦預警信息不斷。而進入新世紀以來,中美貿易并沒有因為中國加入WTO之后而出現下降的趨勢,反而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發展趨勢來看,其隨著中美貿易額的不斷上升,彼此之間的貿易摩擦反而是愈演愈烈,并且中美兩國之間從現有的產業結構以及中國的發展而言,整體產業除了互補性之外,也出現了一些同質化的傾向,因此未來中美貿易摩擦依然有進一步加劇的傾向。
食品貿易主要困難及對策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也是一個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食品工業是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食品貿易占了很大的份額。1996-2005年,中國食品貿易絕對出口額不斷上升,但是與其他主要貿易國相比,份額仍然較小。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措施影響著國際食品貿易,也影響著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在全球食品安全背景下,作者運用4個關于食品貿易競爭力的指標分析了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變化,探究其變化原因,并針對我國食品企業和相關部門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從而提高我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
1食品的內涵
食品貿易是當今國際貿易中的一個研究熱點。但是,對于什么是食品,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定義。而概念的界定是任何一項研究工作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我國《食品衛生法》對食品的法律定義是: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從食品衛生立法和管理的角度,廣義的食品概念還涉及到所生產食品的原料,食品原料種植,養殖過程接觸的物質和環境,食品的添加物質,所有直接或間接接觸食品的包裝材料,設施以及影響食品原有品質的環境。在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管理工作中,通常還把“其他與食品有關的物品”列入食品的管理范疇。而美國FDA對食品的定義:食品包括人類食品、從相關物質中遷移到食品中去的物質、寵物食品以及動物飼料。歐盟對食品的定義:食品是指無論經過加工、部分加工或沒有加工的,擬或正常情況被認為是供人類食用的產品或物質。食品包括飲料、口香糖及所有擬在食品生產、加工或處理過程中加入的物質,包括水。食品不包括:飼料(a)、除準備銷售供人類食用之外的活動物(b)、收獲前的植物(c)、理事會指令65/65/EEC和92/73/EEC中所指的醫藥產品(d)、理事會指令76/768/EEC中所指的化妝品(e)、理事會指令89/662/EEC中所指的煙草和煙草產品(f)、聯合國1961麻醉藥單一公約和聯合國1971精神藥品單一公約中所指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g)、殘留及污染物(h)。
2我國食品貿易競爭力指標的實證分析
2.1食品出口增長優勢指數出口增長優勢指數(Theindexofexportriseadvantage)是指某產品出口增長率與總的貿易增長率之差,反映該產品出口優勢的變化。以gi表示i產品出口增長率,gt表示一個國家總出口增長率,出口增長優勢指數Dt可以用公式表示為Dt=(gi-gt)×100。該指數越大,說明i產品的出口增長越快。當出口增長優勢指數大于0時,表示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報告期上升;反之,則表明其國際競爭力在報告期下降。因此,出口增長優勢指數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某產品所具有的出口競爭力的強弱。根據1995-2005年我國食品出口增長優勢指數的變化(表1)可看出,雖然我國食品出口絕對值在不斷增長,但從1996年開始,我國食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卻不斷下降,已從1996年的6.7%下降到2005年的3.0%。從表1還可以看出,我國的食品出口增長優勢指數除了1996年為正值以外,其余各年均為負值,2004年甚至下降到了-30.9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隨著食品加工精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技術的進步,我國以初加工為主的食品業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不斷減弱。
2.2貿易專門化指數貿易專門化指數(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簡稱TSC指數)是指某一產業凈出口與該產業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用來說明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用公式表示:TSC=(Xi-mi)/(xi+mi),其中,Xi表示一個國家在i產品上的出口額,Mi表示一個國家在i產品上的進口額。如果貿易專門化指數大于0,則該國是i產品的凈出口國,表明該國i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世界總體水平,具有貿易條件優勢,且數值越大,優勢越明顯,競爭力越強。如果貿易專門化競爭指數小于0,則該國是i產品的凈進口國,表明該國i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世界總體水平,處于貿易條件劣勢,且數值越大,劣勢越明顯,競爭力越弱。該指標作為一個衡量貿易進出口額的相對值,剔除了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1)的區間內。若該指數為0,即為水平分工,表明該國食品貿易與國際水平相當,進出口純屬與國際間進行品種互換。如果TSC=-1,意味著該國此項產業只有進口而沒有出口,如果TSC=1,則說明該國此項產業只有出口而沒有進口。從1998-2003年不同國家的TSC指數(表2)可以看出,英國的TSC指數6年來一直為負,為食品貿易的凈進口國,食品貿易出口競爭力較差。其他國家均為食品貿易的凈出口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相對較強。其中,澳大利亞的食品貿易競爭力最強,前5年的TSC指數都保持在0.6左右,2001年甚至超過了0.61。其次是中國和加拿大,加拿大的TSC指數一直徘徊在0.2附近,但從2002年開始逐年下降。而中國的TSC指數前5年一直大于0.2,表現出較強的食品貿易競爭力。但從表2中可以看出,中國的TSC指數除了在2002年有一個小的回升以外,這6年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尤其是2003,TSC指數比前一年下降了將近50%。說明,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雖然整體比較強,但正在逐年減弱。
食品標簽技術貿易對策的制約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食品標簽管理較為嚴格和完善的國家[1-3],其食品標簽技術貿易措施體系在保護消費者健康,維護本國食品生產商利益的同時,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壁壘,使我國出口美國食品生產企業蒙受損失。為此,有必要對美國的食品標簽技術貿易措施體系進行研究,分析它對我國出口食品貿易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以維護我國輸美食品企業的利益。
1美國食品標簽管理體制
美國的食品標簽管理是按食品類別進行分工監管,并由幾個政府部門共同承擔,各州與地方政府負責其司法管轄區域內的所有食品管理[4]。美國涉及食品標簽的管理部門包括衛生和人類服務部(the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DHHS)的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農業部(the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USDA)的食品安全檢驗局(FoodSafetyandInspectionServices,FSIS),財政部(DepartmentoftheTreasury)的煙酒稅收貿易局(AlcoholandTobaccoTaxandTradeBureau,TTB)。根據職責分工,食品藥品管理局負責除肉類和禽類以外的在美國境內銷售的國產或進口食品(包括帶殼蛋類)、瓶裝水和酒精含量小于7%的葡萄酒飲料的安全、衛生和準確標識。食品安全檢驗局負責肉類、禽類和蛋類產品的安全、衛生和準確標識。煙酒稅收貿易局負責向廠家收取酒類、煙類、火器以及彈藥的產業稅,確保這些產品的標簽、廣告與營銷符合法律規范,并以保護消費者與國家稅收的方式實施法規管理,督促自覺遵循法規。為了對食品標簽進行有效管理,美國政府機構充分發揮其職能,都設置了專門的食品標簽管理部門,全方面地進行監管。
2美國食品標簽技術貿易措施體系
美國的食品標簽法規覆蓋得比較全面,數目也比較多。就美國的三個食品標簽管理機構比較而言,FDA負責執行的食品標簽相關法規是最多的,在食品標簽管理方面表現得也最為活躍。《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theFederalFood,Drug,andCosmeticAct)是美國一部基本的食品藥品化妝品安全管理法規,由FDA負責執行,它在偽劣食品、冒牌食品、膳食補充劑標簽豁免、公開聲稱、嬰兒配方粉要求和新膳食成分等多個章節對食品標簽作出了相關規定[5]?!逗侠戆b和標簽法》(FairPackagingandLa-belingProgram)是1966年由美國國會通過的,衛生和人類服務部和美國聯邦商會(theFederalTradeCommission)聯合執行。該法案對標簽內容的標示位置和格式、含量聲稱的內容、凈含量附加聲明制定了具體規定[6]。《1990年營養標簽和教育法》(NutritionLabelingandEdu-cationActof1990)于1990年10月26日被美國國會通過,由FDA負責執行。該法規包括強制性和自愿性營養聲稱規則、營養標簽格式、營養聲稱等多方面營養標簽規定[7]?!?994年膳食補充劑健康和教育法》(DietarySupplementHealthandEducationActof1994)則對膳食補充劑聲稱、營養支持聲明、膳食補充劑配料標注和營養信息標注等多方面標簽內容作出規定[8]。由FDA負責執行的《2004年食品過敏原標簽和消費者保護法》(FoodAllergenLabelingandConsumerProtectionActof2004)則是美國關于食品過敏原標簽的一部基本法規,該法規于2006年1月1日起實施[9]。除FDA以外,由FSIS負責執行的《聯邦肉類檢驗法》(FederalMeatInspectionAct)、《禽類產品檢驗法》(PoultryProductsInspectionAct)和《蛋類產品檢驗法》(EggProductsInspectionAct)分別對這三類產品的標簽標示作了規定[10-12]。由TTB負責執行的《葡萄酒、蒸餾酒及麥芽酒精飲料主要食品過敏原標簽》(MajorFoodAllergenLabelingforWines,DistilledSpirits,andMaltBeverages),對法規涉及的三類產品制定了自愿標注過敏原標簽的有關規定[13]。美國《聯邦法典》第21章第101節(CFR21.101)對食品標簽作出了十分詳細的規定,可以說它是美國食品標簽法規的實施細則。建議我國出口美國食品企業在制作食品標簽時熟悉掌握這部規則,這對制作出合格的輸美食品標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關于食品標簽合格評定程序,FDA對曾經多次檢驗不合格的進口食品標簽實行“自動扣留”制度,這是FDA對進口食品實施管理的一項主要措施。FDA規定,如果多個樣品經檢驗不合格,即使這種不合格并不存在對人體健康的明顯危害,也會被“自動扣留”,食品標簽檢驗就屬于這種情況。被FDA宣布為“自動扣留”的貨物運抵美國口岸時,必須經美國當地FDA認可的實驗室檢驗合格并經FDA駐當地分支機構審核認可后海關才準予放行[14]。
3美國食品標簽技術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食品貿易的影響分析
食品貿易中的信息障礙及策略
所謂綠色食品,是指經指定機構檢測、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無污染、安全、優質、富有營養的食品。廣義的綠色食品包括無公害、綠色(A級)、有機(AA級)三個層次。一般來說,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相比有三個顯著的特征:一是產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二是對產品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三是對產品依法實行標志管理。綠色食品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從保護、改善環境入手,將農產品生產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協調環境—資源—食品—健康之間的關系,實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生產出安全、優質、營養豐富的無污染食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隨著人們對環保和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綠色食品正成為受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據統計,2003年全球僅歐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有機食品市場銷售額就已達到250億美元,預計2005年將達到290億~310億美元,如加上其他國家,全球有機食品市場銷售額可望達到320億~350億美元,其近十年來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25%~30%(同期世界商品出口年均增長率為5.76%,其中農產品為2.56%)。在中國,自1989年以來,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銷售已起步。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生產綠色食品企業總數達到2836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總數達到6496個,實物總量達4600萬噸,年銷售額突破860億元,其中,出口創匯突破12.5億美元,產地監測面積596萬公頃。①但是,與巨大、潛在的社會需求相比,中國的綠色食品貿易發展嚴重滯后,目前綠色食品的年產量僅占食品市場份額的3%,盡管近年來中國的有機食品出口額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態勢,但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尚未達到1%,并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存在諸多問題。以國內市場為例,綠色食品貿易存在著三大問題:其一,假冒偽劣層出不窮,消費者真假難辨,導致銷售不暢;其二,產品、產地污染及各種人為因素威脅食品安全(如農藥殘留的果蔬、受污染的水產品、激素超標的畜產品等混在綠色食品中);其三,在國際貿易中,中國頻遭技術標準、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健康標準、食品標準等一系列綠色壁壘,出口損失嚴重。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甚至已影響其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又扭曲了綠色食品供給者的利益激勵機制,從而影響農產品生產者投入生態環保的積極性,制約了中國綠色食品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雖然上述問題表現的形式各異,但根本的癥結卻可歸結為綠色食品貿易中存在的某種特殊信息障礙。
一、綠色食品貿易中的信息障礙及其特殊性
傳統經濟學認為,通過自由競爭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但這是以市場交換無摩擦為假定前提的。在一般產品貿易中,由于買賣雙方擁有的產品品質信息的不對稱,市場機制在配置產品時會“失靈”(makefailure)。在綠色食品貿易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特征更明顯,它不僅可能會產生一般產品貿易中由主觀、人為機會主義行為所致的信息障礙(本文稱之為A型),而且還可能會產生由客觀自然環境影響所致的信息障礙(本文稱之為B型),還可能會產生由上述兩種原因共同所致的信息障礙(本文稱之為C型)。
(一)一般產品貿易中的信息障礙(A型)
由于買賣雙方所擁有的產品品質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失靈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由于賣方通常對產品的品質擁有的信息比買方更多,而買方在難以甄別產品品質時,往往根據市場上產品的平均品質出價。這時擁有高品質的人就可能退出市場,此時產品的平均品質更低,買方繼續壓低價格,導致質量次好的品質退出市場,這個過程的均衡狀態就是“較低品質的產品”留在市場上。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也就是阿克爾洛夫所說的“檸檬市場”(lemonsmodel)(GeorgeA.Akerlof,1970)②。另一方面,由于高品質產品的生產成本要高于低品質產品的生產成本,而生產者的“道德風險”(moralhazard)、機會主義行為極易形成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GeorgeA.Akerlof,1970)③,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提高產品價格,以“低品質產品”冒充“高品質產品”,通過損害消費者而獲利?!霸谑袌霾皇歉偁幮缘那闆r下,經濟不只是可能出現效率方面的問題,信息問題也會導致市場失靈”④。中國的綠色食品貿易中也有類似的狀況:一是一些企業違規使用綠色食品標記,甚至假冒綠色食品標記①,造成了綠色食品的信譽危機,進而影響綠色食品生產經營廠商的收益;二是消費者真假難辨,無所適從,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綠色食品的需求受到抑制。②顯然,綠色食品貿易中的信息障礙帶來的激勵扭曲制約了綠色食品的進一步發展。
(二)綠色食品貿易中信息障礙的特殊性(B型、C型)
綠色貿易壁壘下的食品貿易論文
一、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食品貿易的影響
(一)對我國的食品出口市場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是國際上一種新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缺乏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因此綠色食品產業起步相對較晚,如今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是復雜的、苛刻的,我國的許多出口食品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制定標準,結構不合理和產品質量低也因此使我國的食品出口市場逐漸縮小,這直接影響了我國食品貿易發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歐盟因食品安全問題對我國我國動物源性水產品的進口實施全面禁止,我國的水產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歐盟又對我國許多動物性產品的出口實施禁令,直接經濟損失l億多美元。
(二)不利于雙邊或多邊食品貿易關系
我們都知道,綠色貿易壁壘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這種規則根本上是為他們自身的利益考慮的,他們希望世界其他國家都遵循這種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不但沒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國際環保問題的優惠傾斜,西方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反而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出口門檻。他們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將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場之外。長此以往,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因為環境問題與發達國家產生雙邊食品貿易摩擦,進而影響到雙邊的食品及其他貿易關系。
(三)削弱我國食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內食品貿易競爭力狀況
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現狀
1.中國食品出口世界市場份額。從1985年到2005年,中國食品出口的絕對貿易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世界市場份額的變化比較平穩,1985年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為2.13%,此后緩慢增長,但是2003年開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2.08%。與此同時,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卻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比重高達17.08%,此后不斷下降,到2005年僅為3.23%,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7.0%的水平。
2.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競爭力指數(TC)??疾熘袊称焚Q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985~1989年間,中國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下降,從0.42降至0.15,1990年開始回升,從0.26升至1993年的0.54,為歷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開始下降,到2004年出現負值,2005年僅為0.07。從中國食品出口與進口貿易額的差額來看,中國是食品的凈出口國,除2004年外,1985~2005年間中國食品貿易差額均為順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貿易順差達到71億美元,而到2005年降至30.94美元。
3.中國食品出口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1991年間,中國食品RCA指數大于1.25,中國出口食品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國食品貿易RCA指數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國際競爭力很弱,并有繼續降低的趨勢。
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國際比較
1.食品出口世界市場份額國際比較。從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考察,美國出口食品世界市場占有率排在第1位,法國排第2位,德國排第3位,加拿大排第4位,中國排第5位,日本第6位。在6個國家中,1990年美國出口食品世界市場份額高達13.44%,此后開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世界市場份額為9.03%,但是始終居首位。1990年法國出口食品世界市場份額為10.52%,此后也有所下降,到2005年為6.89%,居第二位。1990年德國出口食品世界市場份額為6.32%,水平始終比較穩定,徘徊在5%~6.5%之間。1990年加拿大出口食品世界市場份額為3.45,此后有小幅波動,但水平也比較穩定,2005年的份額為3.55%。中國出口食品世界市場份額變化幅度也不大,始終介于2%~3.3%之間。
安全制度對食品貿易的約束
食品是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物質,食品工業是制造業中的常青產業。食品貿易也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每年的國際食品貿易額超過4000億美元,而隨著食品貿易的全球化發展和不斷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各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規制也在加強,食品安全規制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一、食品安全規制的發展趨勢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食品安全的規制產生了一些新發展,歸納起來,食品安全規制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食品安全規制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公眾的健康和消費者的權益過去,食品安全機構在食品安全規制方面往往有幾個相關的目的,如保證食品質量,促進食品工業發展,保護動物的健康等,而近年來,食品安全規制的目的更加明確,就是確保公眾的健康和消費者的權益。為此,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成立了專門的食品安全機構。如歐盟在“瘋牛病危機”后于2002年成立了新的食品安全局(EFSA),對食品安全進行嚴格監管,保證歐盟人民的身體健康。
(二)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對食品安全的風險進行評估在食品生產的整個鏈條中,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可能會在食品生產的每個環節出現,因此對食品生產的整個過程都要進行監管,對每個環節可能產生的風險都要進行評估,從而最大可能的減少這些風險,保證食品的安全。如美國早在1997年就推行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國家行動計劃,進行危險性評估。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HACCP體系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HACCP是“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英文縮寫,即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主要是用來對食品中微生物、化學和物理危害的安全進行控制。近年來,政府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普遍關注和食品傳染病的持續發生使得HACCP體系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歐盟對于食品供應的所有層面都強制實行HACCP,而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也都在推廣和采納HACCP體系,并分別頒發了相應的法規,針對不同種類的食品分別提出了HACCP模式。
食品貿易安全機制分析論文
一、規制與食品安全規制
作為社會性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安全規制是以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健康、衛生為目的,對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制定一定的標準,并禁止、限制特定行為的社會性規制。在國外,食品安全規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為規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稱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和危險性分析。第一次浪潮為建立良好的生產規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點是鑒別、評價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人類健康和整個食物鏈。世界衛生組織(WH0)、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其頒布的食品法典,已經成為全球消費者、食品生產和加工者、各國食品管理機構和國際貿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參考標準。隨著現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險性分析”的到來,對人類健康和整個食物鏈安全的關注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眾多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都加入了關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多邊協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戰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貿易中的安全規制
1.相互協調的食品貿易安全規制機構
日本負責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日本法律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門是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
食品安全委員會(FSc)于2003年7月設立,主要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對風險管理部門(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等)進行政策指導與監督以及進行風險信息溝通與公開,直屬于內閣。食品安全委員會設事務局,負責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有權獨立對食品添加劑、農藥、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轉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內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進行科學分析、檢驗,并指導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的有關部門采取必要的安全對策。
食品貿易在遠東食品市場的作用
一、俄羅斯遠東食品市場行情透析
“民以食為天”,俄羅斯遠東食品市場在遠東經濟區(俄羅斯面積最大的經濟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盡管在20世紀90年代初,它也經歷過諸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區食品嚴重短缺的窘境,但是,憑借亞太經濟圈優越的地理條件和雄厚的資源優勢,它較其它地區率先走出困境。到1997年為止,食品市場貨源充足,品種多樣,令不熟悉遠東的人士刮目相看。然而,1998年8月以后,俄羅斯經濟出現滑坡,隨之盧布貶值,直接影響到俄羅斯遠東食品市場的行情。根據統計,危機前,外省食品進口份額在40%-50%之間波動;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則為60%-80%左右。而到了1998年10月中旬,進口份額就降低了2倍。到1999年中期,在外省進口份額跌至10%-20%,而在俄羅斯兩個中心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則跌至20%-30%。由于盧布匯率過高和嚴重的金融資金流通不暢等因素,已失去可觀款項的國內生產商勢必在一定時期內極力限制進口商。這尤其關系到歐美公司生產的肉制品、奶制品、面粉制品和蔬菜等類食品。這些食品的價格不止一次地漲價,而進口商即使把加價食品降低到零點也不讓這些食品參與俄羅斯食品市場的競爭。結果只剩下俄羅斯商家自愿供應的食品,這些食品并不是俄羅斯生產的,而是原蘇聯國家和其它一些國家生產的食品。來自獨聯體、亞洲一些國家(包括中國)的生產商本身還控制著俄羅斯食品市場的一些大環節,這主要指低價供應食品?,F在,韓國和中國的生產商和進口商仍憑借方便食品、水果和蔬菜保持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為了使自己駐俄羅斯的公司成為商品批發專賣部,賺了一些錢的中國商人擠走了美國、澳大利亞、甚至是韓國一些地方的生產商。特別是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些城鎮里,食品市場的情況對于亞洲生產商和經營商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仔細地分析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洛夫斯克、布拉戈維申斯克、赤塔、烏蘇里斯克和其它地區的居民點,商品結構呈現出下列特點:
⒈進貨渠道:直接批發。在批發商品的成分中,幾十個大、中型食品公司采取直接從西伯利亞、葉夫拉列依斯克和烏拉爾的大商家和生產廠家,甚至從國外大食品供應站購貨的方式。類似這樣的大商家可以列舉出“格拉斯波公司”、“巴爾克格魯波公司”、“涅戈齊安特公司”、“奧利格公司”等。
⒉運輸保管:便捷省力。這些公司一般都設有自備的或租賃來的直接連通公路的大貨棧,一些公司甚至還有駁岸,如“巴爾克—格魯波公司”。這樣,運輸順暢,保管方便得力。
⒊銷售過程:由大到小,分批銷售。這些公司銷售食品的過程也并不復雜:他們首先把大批(車皮、集裝箱、輪渡)食品運到貨棧,再直接銷售給各個小批發商。而小批發商則把食品分運到自己的商店或其它售貨點。市場上的買賣人向小批發商購進食品,而居民或在商店、或在市場、或在批發站向小批發商、零售商購買食品。⒋經營品種:依靠優勢,各領風騷。在俄羅斯遠東食品市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經營者,例如,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美國等國的商人,加之俄羅斯當地的生產商和經營商,可稱得上真正的國際市場。每個經營者主要經營本國獨具特色且占優勢的食品,例如,中國經營者多從事大米、蔬菜、水果等類食品的批發和零售;韓國經營者多從事包裝精致的方便食品的銷售,例如辛辣面、巧克力派等;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大中型食品公司則內外結合,但是,主要還是本國食品。例如,他們經營的品種有糧食制品(面粉、米、通心粉等)、奶制品(牛奶和其它奶產品)、肉制品(肉、火腿腸、罐頭等)一系列食品,也包括在食品市場流通的食品雜貨(如醋、醬油等,這些食品當然來自中國)。有時,這些公司偶爾也經營一些蔬菜和水果類食品,但是,這基本上屬于短期行為,不具固定性和長遠性。
二、中國商人在遠東食品市場中的經營活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