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14:37: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說明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漫畫說明文寫作論文
[內容]
漫畫就是用簡潔而夸張的筆法描繪生活的圖畫,它極富幽默性與諷刺性。
怎樣寫漫畫的說明文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歸納出了“兩段四步法”,具體模式是:
仔細觀察,合理想象→切中角度,領悟深意一點明特征,講究順序→選擇方法,推敲語言。
其中,前兩步為第一段──讀畫,后兩步為第二段──寫畫。
下面以華君武的漫畫《公牛擠奶》為例,對上述模式作以具體解說。(漫畫略)
說明文教學研究論文
一、運用激發情趣的方法導入課文。
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不久前,筆者上法布爾的《蟬》,課上介紹了蟬的知識,說蟬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詩中常見的寓體,還是治病的良藥;再由科學家研究蟬的目的,講到人類與昆蟲的關系,介紹了仿生學、鳥兒與飛機、鯨與輪船、蜜蜂與建筑、車輪子與螺旋狀……還介紹了作者之所以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這與他長期對各種昆蟲的觀察研究是分不開的。同時,筆者還介紹了觀察的要求和作法,又舉了習作中不善觀察不作思考而鬧出的種種笑話。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蜘蛛》一課時,讓學生猜謎:“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提飛來將?!敝i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著了。接著再提兩個問題,蜘蛛以什么為生?它是怎樣吐絲的?因為蜘蛛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頓時輕松活躍起來了。筆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聯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
因為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我們老師喋喋不休!于是筆者就采用了生發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上《眼睛與仿生學》這一課,在理清該文說明順序、結構和方法的基礎上,介紹了仿生學的知識:在科學技術上,仿生學的產生主要是得到了動物某些特性的啟示?,F代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如飛機、潛艇、雷達、超聲波等無一不是從鳥的翅膀,魚的流線形,蝙蝠的特異功能研究中得到啟示而發明出來的,同時還溫習了初中課文《松鼠》。學生興趣盎然,思路也開闊了。課后,筆者干脆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在了解某種動植物習性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一篇與仿生學有關的科幻式小品文。學生的習作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寫綠色與偽裝學的,有寫跳蚤與生物戰的,其中有個學生參考了課文《蟬》中蟬的習性,寫了題為《蟬與音響學》,設想了要發明一種像蟬一樣大小卻能發出無限大聲音的袖珍放音機。內容雖近乎荒誕,但卻妙趣橫生。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大大地激發了學生讀寫說明文的興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三、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
比如筆者教《向沙漠進軍》這一課,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為利”的主題,即以此作為點,并印發《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文匯報》1994年3月14日)作為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為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為題,著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為利的情況。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后來筆者還為此開了專題報告會。四、結合課文,參照比較,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比如筆者教《死海不死》這篇科技小品,讓學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變遷,使他們對海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趁熱打鐵,印發了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未來海底世界》(選自《中學生之友》)這篇融科學性、文藝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小品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閱讀,在內容上與課文互為補充,寫法上又可以參照比較,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比較這類文章的異同,這樣不但能了解學生掌握課文知識的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培養能力,啟迪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因所比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勝,這也就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閱讀自主說明文管理論文
說明文是中學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種文體,占整個教材內容的比例較大,從社會實際使用價值來看,這種文體的文章越來越重要。因此教會學生會讀、善讀說明文很有必要。
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較容易有興趣,但真正學會閱讀說明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別是要學會自己學習說明文那就更不容易。學生在常用的說明文教學的模式下很難培養出興趣,更不必說能提高閱讀能力。事實上傳統型的說明文教學已不適合今天說明文教學的需要,它只是教給學生說明文的有關知識,而不是教給學生關于說明文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學生既然沒了興趣,也就不可能培養出較高的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甚至會產生厭倦閱讀說明文的情緒。筆者根據多年來對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探討,認為要使學生喜歡閱讀說明文、善于閱讀說明文、能獨立閱讀說明文,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從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入手,教給學生說明文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認識說明文的基本特征,使他們明確說明文閱讀的基本要求,掌握說明文閱讀的基本步驟。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緊緊扣住教材,把說明文閱讀的基本知識貫穿于每篇文章之中。初中說明文教學的重點在初二,實際上在此以前,學生在初一年級時已接觸過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知識已經有一定了解。因此教課文前先布置一下預習,讓學生考慮談一談以前學過的說明文內容上說明了些什么,使用些什么方法進行說明的,按什么順序說明的,作者圍繞中心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說說你認為文中用得最準確的詞語有什么作用。然后在課堂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讓學生閱讀要教的課文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說這些問題解決了,要學生也學會這些課文了。這樣教完一篇又一篇課文,學生就逐步掌握了說明文的閱讀基本步驟,并養成了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2.努力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課本入手,適當選用課外材料。一般來說學生對科技說明文較容易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選用較淺易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說明文作為切入口。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知道所要閱讀的文章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針對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文章的特點給學生設計一到兩道題讓學生思考、分析、理解,所設計的題目,既要符合文章內容的特點,又要符合文體的閱讀要求,使學生進入“跳起來摘桃子”的激勵狀態中。經過反復多次的訓練,就可以讓學生在趣味獲得過程中掌握、運用說明文的閱讀規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閱讀的方法。
3.教會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一般規律中發現特殊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篇說明文,除了從文體特點上看應了解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層次,還應能理解文中的一些語句的含義、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特別是有的介紹科技知識的說明文中常出現一些新概念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解決這些問題,在指導過程中我是這樣嘗試的:解決學生的畏懼心理。學生對從未接觸過的較難理解的說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懼感,閱讀這樣的文章要激發的興趣來解決學生畏懼心理,讓學生有急于嘗試的感覺;教給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步驟。如句子內容的理解,可以先找出需理解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理解,因為任何材料都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找到了該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后,辨別該句子與所在層次或全文中心的關系,再根據層次或文章中心內容來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也要先找出文中對這個概念闡釋過程的位子,然后對這些內容進行概括、理解。如2000年無錫市中考閱讀題中關于植物生長過程中左旋、右旋的理解,不少學生硬是從圖示中用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辨別去理解以致出錯,事實上這種方法也無法正確理解。其實,在試卷提供的材料中有幾句話:“有兩種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種生長在南半球,一種生長在北半球。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間,使其生長發育得更好,它們莖的頂端緊緊隨時朝向東升西落的太陽。這樣,生長在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右旋轉,生長在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左旋轉?!奔毤毧紤]這幾句話,那么左旋、右旋到底是怎樣的就清楚了。至于文中陌生的與文章內容理解無多大關系的概念可以放到課外去理解,不必硬根據文章內容去理解,否則就會出現鉆牛角尖的情況,被這種概念造成解題的心理壓力。即使是說明對象的把握,也必須指導學生一定的方法,否則容易出錯,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異的,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也就能正確理解了。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掌握了一定閱讀方法的基礎,也就為喜讀、會讀、會讀、善讀說明文,獨立完成說明文的閱讀成為可能。
語文說明文興趣論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學生愛學習記敘性的文章,而厭學說明性的文章;許多教師也認為,教學說明文總不如文學作品那么形象生動,學起來不免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鬃釉浾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行省編義務教材初中語文也考慮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入選的一些說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也饒有趣味。教師只要根據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一、樹立明確的目標
省編初中語文第三冊,重點培養說明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它是由第二冊重點培養記敘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過渡而來的。況且,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說明也是常見、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梢姡瑢W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二、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比绻處熥约憾紖捊蹋敲矗趺凑劦蒙蠈W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說明文寫作管理論文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說明文的寫作往往出現“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寫”的“冷場”局面。它既不像寫記敘文記述自己身邊的人或事,也不像寫議論文對所觸及的人和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因此,學生寫說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寫作主體)在心理上與文章(寫作對象)有著難以言說的“距離”。這種“距離”如果不能通過正確的指導與訓練加以消除,說明文的寫作勢必“應付差事”。
其實說明文并不難寫,因為它的內容是客觀的,無須進行個性的創造思維和深刻的情感體驗,也無須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判斷。在語言表達上,它崇尚平實,不渲染,不夸張,沒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師指導得法,一定能通過科學的訓練打破說明文寫作的“僵局”。如何指導說明文的寫作訓練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學實踐,談一談我指導學生說明文寫作“三步走”的具體做法。
第一步一題兩寫,抓好過渡
一題兩寫即同一題目的文章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和一篇說明文。
現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一單元所編課文,為記敘文教學向說明文教學過渡架設了很好的橋梁。對于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以往的寫作訓練,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寫生動有趣的故事,自己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見證人。而文體的驟變,生動有趣的故事,變成了嚴肅的科學知識;融注情感的陳述變成了準確的說明,心理上自然會產生厭惡、無所適從的情緒。一題兩寫則可以架起記敘文寫作向說明文寫作過渡的橋梁。
如:《我的文具盒》
語文說明文閱讀管理論文
說明文是中學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種文體,占整個教材內容的比例較大,從社會實際使用價值來看,這種文體的文章越來越重要。因此教會學生會讀、善讀說明文很有必要。
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較容易有興趣,但真正學會閱讀說明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別是要學會自己學習說明文那就更不容易。學生在常用的說明文教學的模式下很難培養出興趣,更不必說能提高閱讀能力。事實上傳統型的說明文教學已不適合今天說明文教學的需要,它只是教給學生說明文的有關知識,而不是教給學生關于說明文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學生既然沒了興趣,也就不可能培養出較高的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甚至會產生厭倦閱讀說明文的情緒。筆者根據多年來對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探討,認為要使學生喜歡閱讀說明文、善于閱讀說明文、能獨立閱讀說明文,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從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入手,教給學生說明文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認識說明文的基本特征,使他們明確說明文閱讀的基本要求,掌握說明文閱讀的基本步驟。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緊緊扣住教材,把說明文閱讀的基本知識貫穿于每篇文章之中。初中說明文教學的重點在初二,實際上在此以前,學生在初一年級時已接觸過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知識已經有一定了解。因此教課文前先布置一下預習,讓學生考慮談一談以前學過的說明文內容上說明了些什么,使用些什么方法進行說明的,按什么順序說明的,作者圍繞中心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說說你認為文中用得最準確的詞語有什么作用。然后在課堂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讓學生閱讀要教的課文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說這些問題解決了,要學生也學會這些課文了。這樣教完一篇又一篇課文,學生就逐步掌握了說明文的閱讀基本步驟,并養成了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2.努力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課本入手,適當選用課外材料。一般來說學生對科技說明文較容易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選用較淺易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說明文作為切入口。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知道所要閱讀的文章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針對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文章的特點給學生設計一到兩道題讓學生思考、分析、理解,所設計的題目,既要符合文章內容的特點,又要符合文體的閱讀要求,使學生進入“跳起來摘桃子”的激勵狀態中。經過反復多次的訓練,就可以讓學生在趣味獲得過程中掌握、運用說明文的閱讀規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閱讀的方法。
3.教會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一般規律中發現特殊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篇說明文,除了從文體特點上看應了解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層次,還應能理解文中的一些語句的含義、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特別是有的介紹科技知識的說明文中常出現一些新概念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解決這些問題,在指導過程中我是這樣嘗試的:解決學生的畏懼心理。學生對從未接觸過的較難理解的說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懼感,閱讀這樣的文章要激發的興趣來解決學生畏懼心理,讓學生有急于嘗試的感覺;教給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步驟。如句子內容的理解,可以先找出需理解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理解,因為任何材料都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找到了該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后,辨別該句子與所在層次或全文中心的關系,再根據層次或文章中心內容來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也要先找出文中對這個概念闡釋過程的位子,然后對這些內容進行概括、理解。如2000年無錫市中考閱讀題中關于植物生長過程中左旋、右旋的理解,不少學生硬是從圖示中用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辨別去理解以致出錯,事實上這種方法也無法正確理解。其實,在試卷提供的材料中有幾句話:“有兩種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種生長在南半球,一種生長在北半球。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間,使其生長發育得更好,它們莖的頂端緊緊隨時朝向東升西落的太陽。這樣,生長在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右旋轉,生長在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左旋轉。”細細考慮這幾句話,那么左旋、右旋到底是怎樣的就清楚了。至于文中陌生的與文章內容理解無多大關系的概念可以放到課外去理解,不必硬根據文章內容去理解,否則就會出現鉆牛角尖的情況,被這種概念造成解題的心理壓力。即使是說明對象的把握,也必須指導學生一定的方法,否則容易出錯,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異的,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也就能正確理解了。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掌握了一定閱讀方法的基礎,也就為喜讀、會讀、會讀、善讀說明文,獨立完成說明文的閱讀成為可能。
語文說明文寫作管理論文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說明文的寫作往往出現“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寫”的“冷場”局面。它既不像寫記敘文記述自己身邊的人或事,也不像寫議論文對所觸及的人和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因此,學生寫說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寫作主體)在心理上與文章(寫作對象)有著難以言說的“距離”。這種“距離”如果不能通過正確的指導與訓練加以消除,說明文的寫作勢必“應付差事”。
其實說明文并不難寫,因為它的內容是客觀的,無須進行個性的創造思維和深刻的情感體驗,也無須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判斷。在語言表達上,它崇尚平實,不渲染,不夸張,沒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師指導得法,一定能通過科學的訓練打破說明文寫作的“僵局”。如何指導說明文的寫作訓練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學實踐,談一談我指導學生說明文寫作“三步走”的具體做法。
第一步一題兩寫,抓好過渡
一題兩寫即同一題目的文章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和一篇說明文。
現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一單元所編課文,為記敘文教學向說明文教學過渡架設了很好的橋梁。對于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以往的寫作訓練,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寫生動有趣的故事,自己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見證人。而文體的驟變,生動有趣的故事,變成了嚴肅的科學知識;融注情感的陳述變成了準確的說明,心理上自然會產生厭惡、無所適從的情緒。一題兩寫則可以架起記敘文寫作向說明文寫作過渡的橋梁。
如:《我的文具盒》
語文說明文管理論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往往給人一種通俗易懂卻又平淡枯燥的感覺。說明文的教學常成為一種模式:學生讀課文,老師劃定義,講概念。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學得沒勁,老師講得乏味。學生經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結合歷年來中考的要求,說明文的確讓人感覺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敢。
如何讓說明文教學生動起來?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小班化教學),我想到了網絡。于是帶著嘗試的心態,我選擇了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課,進行網絡環境下說明文教學的初探。
課前準備
1.分析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之后,我認為《生物入侵者》一課的特點在于:科學概念通俗易懂,結構清楚明白。如果僅按照常規方法:只分析說明對象,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話,達不到教學生動的效果,更不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2.分析學生:在實現了小班化教學后,學生掌握了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有較強的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求知欲強.而教室中就配置了電腦,更可以讓學生方便的利用網絡,為教學提供了硬件條件.
于是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①利用網絡讓學生在課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學習。②緊扣教材內容讓學生去學習: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動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進行拓展性學習: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辦法?
在實際的準備過程中,學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投入到利用網絡的自主學習中,他們查閱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后,能夠對相關問題得出結論。并且,每個小組都制作了以生物入侵者為主題的電腦課件,作為他們自己學習成果的匯報。圖文并茂的網絡,使平面的概念立體起來,讓單調的文字鮮活起來,一下子讓學生從課本中走了出來,激發了他們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極大興趣,并產生了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同伴,老師交流的渴望。當然,我對學生們自己搜集材料制作的課件進行了預覽,并和他們一起進行了討論修改。使之主題明確,中心突出,更具觀賞性。我始終認為這樣有針對性的指導,有助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提高。
科技說明文閱讀管理論文
[內容]
從1992年高考開始,科技說明文閱讀檢測一直未曾中斷,已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題型。從目前中學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比較重視科技說明文閱讀,但是,學生卻最不感興趣,閱讀效率更無從談起。高考中,這類題型得分基本上在30%左右,是各類考題中得分最低的。
教師投入不少,效率卻不盡如人意。這種“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學目標的無序性。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教學大納,但我們研讀大綱后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對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分級目標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層次,呈無序狀態。且看初中二年級教學要求:“閱讀說明文,能理解文章內容,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再看高中一年級教學要求:“閱讀比較復雜的說明文,能理清層次,領會內容的科學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分析主要的說明方法?!蓖瑯邮墙虒W說明文,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卻都是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準確性等。教學目標的無序性造成了一個學生在六年中說明文閱讀總處在低層次的,重復的,因而也是意義甚小的閱讀層面。
二、缺乏科學的閱讀質量標準。大綱里規定初中階段“能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高中階段“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在表面看來似乎已有標準,但怎樣才算是“閱讀”?怎樣才算是“比較熟練的閱讀”?一篇《景泰藍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師甲教一課時,教師乙教兩課時,都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缺少可操作性的彈性標準是中學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教學設計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程序設計上,程式化現象嚴重,基本上是解題、分段、概括段意、講析說明順序和方法、分析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等。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呆板僵化,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而且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程式忽視了讓學生整體地感知、體味課文,違背了“整體——部分——整體”這一閱讀理解的基本規律。
說明文導入管理論文
一、引言式導入即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直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二、直觀式導入即把掛圖、標本、模型等教學用具直接展示在學生眼前,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利用幻燈、錄像等先進的教學工具,讓學生對被說明的事物先有一個直觀感受,然后導人課文。
這種導入法形象直觀,一般適用于介紹建筑物或一些實物的說明文。下面,就以《萬里長城的構造》為例。教師出示萬里長城的教學掛圖,要求學生觀察后用自己的話按一定的順序簡明扼要地介紹長城的構造,教師根據學生的說明語言板書順序,畫出簡明示意圖,然后讓學生打開課本看自讀引導,了解說明順序。進而閱讀課文,體味課文說明條理的清晰性和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三、提問式導入即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后,再導入課文。
以《中國石拱橋》為例,教師這樣導入:在學習新課以前,我想提個問題,考一考同學們的記憶力,看哪位同學能準確地答上來。我們初一時學習了《中國歷史》課本第1冊,在“隋唐時期的文化”中講到隋朝有一位杰出的工匠設計建造了著名的趙州橋,這座橋在中外橋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這位杰出的工匠叫什么名字?趙州橋原名什么?這座橋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回答后,教師指出趙州橋是中國石拱橋中杰出的代表之作,歷代有不少文人對它進行了描繪,今天,我們來看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是如何來介紹這座橋的。
四、復習式導入即復習前面學過的與本課有關的內容,然后導入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