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11:45: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體驗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體驗類節目創作論文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扼w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庇谑撬^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交通體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生態旅游游客體驗類型分析
[摘要]絕大部分生態旅游區所擁有的旅游資源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會深刻影響到游客的旅游體驗?;诖?,本文研究生態旅游游客體驗類型,分析生態旅游游客體驗類型影響因素,提出優化生態旅游游客體驗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旅游;康養;體驗類型;宏觀政策
當生態旅游景區有比較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和完整生態環境,景區的發展會較為平穩,且游客會有愉快的旅游體驗,因此,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景區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來源。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對景區開發進行創新,主要是從旅游產品本身的情況出發,豐富產品類型,提升產品特殊性和新奇性,提升生態旅游質量。
一生態旅游游客體驗類型
(一)審美
建設生態旅游項目,需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同時自然資源也是影響游客旅游體驗的主要因素。旅游資源有形態獨特的地貌,富有內涵的水文化,妙趣橫生的生物資源,自然形成的氣象景觀,另外還有與眾不同的人文風情。游客游覽此類生態旅游示范區,就會受到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的影響和感染,為美好的自然環境和富有魅力的人文風情所折服,產生審美的體驗。游客在游覽生態資源時,所看到的景象不僅僅只是自然風光,還會感受到人文景觀的美麗,整體的生態環境和美好的氛圍能夠給游客帶來深深的審美體驗。
電視《體驗》類節目創作談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扼w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庇谑撬^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交通體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文學體驗類型分析論文
“傷痕文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一舉轟動全國,創造了億萬各階層讀者競相閱讀和爭論“傷痕”的盛大奇觀,也把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演繹到一個后來難以超越的輝煌頂點(文學從那以后就在與影視等新銳媒體的交戰中逐漸退居藝術家族的邊緣了)。在事過境遷的今天回望,“傷痕文學”之所以產生強大的社會修辭效果,靠的是什么?其中牽扯出什么樣的社會修辭與美學問題?答案當然不是惟一的,我這里僅僅從文本的體驗類型劃分入手去談?!皞畚膶W”的社會效果的產生,與其中表現的特定個人體驗契合了特定社會需要密切相關。人的生存體驗往往與生存的時間維度相關:過去、現在與未來三重維度交織、滲透在體驗結構中,形成復雜多樣的體驗景觀。相比而言,具體的“傷痕文學”文本對過去、現在或未來各有偏重,從而呈現出三種不同的體驗類型:第一,指向未來維度的文本,常常在“傷痕”袒露中敢于想象令人樂觀的生活圖景或遠景,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種樂觀主義或浪漫主義情懷,不妨稱作驚羨體驗型文本,簡稱驚羨型文本;第二,指向現在維度的文本,更多地注意強化“傷痕”的現在持續綿延景觀及其難解癥結,并灌注進個人的感憤或感傷,可稱作感憤體驗型文本,簡稱感憤型文本;第三,指向過去維度的文本,總是在掀開舊傷記憶的同時不忘緬懷那時曾有過的溫馨一角,準確點兒說是冷漠中的溫馨或創痛中的撫慰,令人無法不肅然回瞥和動情,這可以稱作回瞥體驗型文本,簡稱回瞥型文本。下面不妨結合具體文本,就“傷痕文學”的體驗類型特點做出初步描述。
“傷痕文學”中的驚羨型文本,往往突出地刻畫主人公和幫手的主導作用以及正義群體在危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富于樂觀主義地想象出成功醫治“傷痕”的瑰麗前景。在一向被人提及的劉心武的《班主任》(載《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里,可以看到四種人物類型:第一種是代表追求知識、正義力量的女學生石紅,第二種是處在其對立面的代表反知識、反正義力量的團支部書記謝惠敏,第三種則是代表非知識.非正義力量的害群之馬宋寶琦,第四種是代表非反知識、非反正義力量的“幫手”張俊石老師。小說寫的是幫手張俊石老師如何設法啟發以石紅為代表的知識力量,醫治代表反知識力量的謝惠敏的內傷和代表非知識力量的宋寶琦的外傷。這種設置本身就顯示了一種對于治愈“”創傷的樂觀主義信念。其實,早幾個月出現的蕭育軒的《心聲》(載《人民文學》1977年第4期)已經先期顯露出這種模式的大體輪廓:黨的正義一方的代表、新任廠黨委書記梅雪玉領受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確保重要的科學實驗“東方紅-9”的電力供應,但遭到代表黨內邪惡勢力的副書記林江的百般阻擾和“殘酷斗爭”,與此同時,年輕的生產技術科科長周小梅也受到林江的蒙蔽和欺騙。但在地委書記李為民和軍區楊副司令員的支持下,梅雪玉依靠自己的堅強黨性、個人魅力和不懈努力終于教育了周小梅,戰勝了林江的陰謀,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這種相同的人物關系模式在陸文夫《獻身》(載《人民文學》1978年第4期)里也獲得呈現:正義——土壤研究專家盧一民,邪惡——黃維敏,非正義——盧一民前妻唐琳,非反正義——盧一民的幫手曾書記。而這種模式在孔捷生的《姻緣》(載《作品》1978年第8期)里也可以見到:代表正義與知識的歸國華僑青年伍國梁當遭遇代表邪惡的政工副書記“過于執”的壓制,同時他的戀人阿珍也可能棄他而去時,代表非反正義的黨總支副書記”包青天”給予了有效的幫助,成功地感染和教育了一度動搖的阿珍,并順利成就了與她的“姻緣”,可以見出,屬于驚羨體驗型的文本,往往或多或少地會表達出某種滲透進樂觀意識的浪漫暢想,盡管它對“傷痕”記憶懷著沉重感?!缎穆暋愤@樣寫女主人公梅雪玉:“她意態自若,雙目平展,激動的目光已經穿越了這小小的禮堂。她看到了什么呢?這時,她看到了深邃的藍天上,我們的衛星在遨游,茫茫大戈壁,氫彈正在試爆;廣闊無垠的海洋中,我們自制的萬噸巨輪正乘風破浪前進;世界最高峰上,我國豎立的紅色覘標,發出璀璨耀目的光芒……”這種想象圖景所賴以生成的美學資源,與“”時期主流文學的資源其實并無根本的不同,這是由那時的相近的文化語境決定的。《班主任》也有自身的想象:“張老師離開石紅家的時候,滿天的星斗正在寶藍色的夜空中熠熠閃光?!边@里的關鍵的一點是,每位正面主人公之所以具有力量,那是因為他身后總有神圣幫手(或幫手群體)及時出手相助。這可以見出與20世紀50、60年代的《創業史》相同的主人公—幫手關系模式的內在聯系。[1]
“傷痕文學”的第二類文本是感憤型文本。這類文本大膽地直接袒露現實的令人感憤的創傷狀況,希望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感憤時事,是這類文本產生的一種通常閱讀效果。在盧新華的《傷痕》(載《文匯報》1978年8月11日)里,女主人公王曉華誠然有男友蘇小林的陪伴和安慰,但卻沒有《心聲》、《姻緣》等出現的那種黨內神圣幫手的引導,因而基本處于被壓抑、扭曲或打擊的孤獨與無助狀態。這大約相當于盧卡契意義上的始終充滿疑慮和幻滅感的“有疑問主人公”。與《心聲》里堅忍不拔的梅雪玉和《姻緣》里沉默穩重的伍國梁相比,王曉華是茫然失措和孤立無援的,原因正在于內心所蒙受的難以愈合的巨大精神創傷。在這類感憤型文本中,已很難看到在驚羨型文本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主人公)幫手關系模式及其關鍵性行動準則了,那就是:每當主人公遭遇困難或挫折時,總會有代表黨的正義力量的神圣幫手出來救助,力挽狂瀾或轉危為安。取而代之,讀者看到的只是,陷于危機或絕境的主人公再也不見神圣幫手來施以援手了。喪失了神圣幫手,主人公的命運勢必遭遇和繼續遭遇難以解脫的深重危機。使驚羨型文本與感憤型文本得以區別開來的一條基本特征,或許正集中在神圣幫手的有與無這一點上。
同屬在當時引起巨大社會反響的“傷痕文學”文本,《傷痕》與《班主任》相比為什么更具有令人失望和沉痛的悲劇效果?這可能有如下原因:第一,敘事的主視角不同。前者以王曉華為主視角,使得讀者容易進入她的內心,站在與她相同的水平線上同情她,與她同悲苦共哀愁;而后者以作為神圣幫手的班主任張俊石為主視角,則容易釋放出幫手所攜帶的樂觀主義信念。第二,主要人物的具體行動方式不同?!栋嘀魅巍犯嗟孛鑼憦埨蠋熑绾尉痈吲R下地思慮“救救孩子”,而《傷痕》則更多地寫王曉華如何獨自生活在幻覺與恐懼中"確實,王曉華由于深受“”的主導意識形態的蠱惑而與“叛徒媽媽”毅然決裂后,仍然處處受到“從未有過的歧視和冷遇”,“蒙受了莫大的恥辱”,籠罩在”“孤獨、凄涼的感覺”中。具體地看,這種孤獨與凄涼效果主要是透過她的五次想象態或白日夢狀態而顯現的。想象一:她在回家的火車上照鏡子,映現出神經質的悲傷的自我形象,這加重了她的孤獨感;想象二:依舊在回家的火車上,王曉華“想象著媽媽已經花白的頭發和滿是皺紋的臉”,充溢著對母親的愛與思念;想象三:她回憶在當年離家出走插隊的火車上想象那時母親的傷心,激發起深深的悔恨與自責之情;想象四:接到母親有關平反的來信后,恍恍惚惚中想象自己見到母親時仍被她的“叛徒”身份驚擾,可見她心有余悸,暗示她“傷痕”深重而難以痊愈;想象五:走在上海大街上,預想母女久別重逢時的驚喜,但緊接著卻是母親已經逝世的噩耗,這一前后對比大大加重了小說文本的悲劇效果。王曉華的這五次孤獨的想象鏡頭與張老師與學生的多次親密接觸的團聚場景,顯然形成強烈對比。
1979年或許是“傷痕文學”最為熱鬧的一年,這一年有幾個短篇文本相繼登場,如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陳國凱的《我該怎么辦》、叢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和鄭義的《楓》等,從而把已經走上強勢的“傷痕文學”推向現在看來是最后的高潮(因為從那之后“反思文學”就搶去風頭了)。《在小河那邊》寫穆蘭和嚴涼姐弟倆在政治扭曲、生存無望的特殊情勢下走向準“亂倫”。《我該怎么辦》則是讓一女面對二夫作痛苦選擇,原因正在于“”政治迫害所造成的夫妻生離死別的命運。叢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寫勞改局長被誣陷下獄,最后慘死。鄭義的《楓》寫戀人李紅鋼和盧丹楓因為“”派性斗爭而分屬“造反總兵團”和“井岡山”這兩個對立的造反派陣營,雙方為捍衛自以為是的“真理”而相互武斗,最終使得盧丹楓因為不愿做李紅鋼的俘虜和自己陣營的叛徒而墜樓身亡,李紅鋼本人后來也因此而被判死刑,他們內心留下的深重傷痕是無法彌合的。這些主人公無一例外地都沒有受到驚羨型文本中特有的黨內神圣幫手的幸運眷顧,顯示出直面現實生活真相的務實姿態和穿透力。
同屬感憤型文本的長篇小說,由于容量大、開拓面廣闊,因而在揭露傷痕方面比之短篇具有獨特的美學優勢。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79)和古華的《芙蓉鎮》(1981)被一些學者劃歸為“反思文學”,這確有道理,因為它們都涉及對于社會、歷史或政治等問題的痛切反省。不過,它們由于共同地揭示了中國農民在“”或“左”的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傷,我把它們同時劃入“傷痕文學”范疇,應當也有一定合理處(在這個意義上,合稱“傷痕——反思文學”也許更有說服力)?!对S茂和他的女兒們》描寫四川貧窮山村葫蘆壩農民許茂一家的遭遇,回顧了合作化以來農村生活的曲折,尤其是“”后期普通農民的生活狀況。小說描寫的幾個主要“傷痕文學”的三種體驗類型人物許茂、許秀云、金東水等都在內心烙下了深深的傷痕。許茂當年曾是積極分子、合作化時的作業組長,但長期“左”的政策使他變得孤僻、自私、麻木。連大女兒病逝,他也因大女婿金東水剛挨整而擔心受牽連就索性聞不問。他的四女兒許秀云性格溫和但又意志堅定,是富有傳統美德的農村婦女形象。盡管受盡鄭百如的欺凌折磨,但她仍然執著地追求生活理想,拒絕家人的安排,決心和她所同情和敬重的金東水生活在一起。金東水是小說重點刻畫的一個品質優秀、屢遭打擊而堅忍不拔的正面典型。在鄭百如的不斷陷害下,他中年喪妻,住房被焚,拖兒帶女蟄居在小小的提水站里,但他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絲毫不動搖。盡管小說為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設置了神圣幫手——工作組組長顏少春,這是由當年的政治形勢決定的,但實際上,與人們內心所承受的創傷相比,這個幫手的作用是有些牽強的。小說中真正令人關注和震撼的,畢竟不是幫手的神圣作用,而是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精神創痛。
電視體驗類節目管理論文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扼w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于是所謂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交通體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電視體驗類節目管理論文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體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庇谑撬^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交通體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電視體驗類節目創作管理論文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扼w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庇谑撬^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交通體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電視體驗類節目創作管理論文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扼w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于是所謂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恚煌w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電影論文:電視《體驗》類節目創作談詳細內容
1998年始,我從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轉入生活服務類欄目工作,從新聞追蹤的緊張刺激和分析報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轉入實用性節目的相對平淡。在適應“時差”的同時,我與同事們一直在探索把深度報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可能,《體驗》類節目就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它的一些成績以及許多不成熟的問題都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報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現手法的革新不無借鑒之處。
一、體驗類節目的優勢和特點
1.體驗類節目找到了電視觀眾收視興趣和經濟生活現狀的結合點。體驗類節目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電視報道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經濟報道“重理論輕現象,重物輕人”缺乏新聞沖突和可視性的問題。市場經濟初期,制度和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必然使經濟生活中存在種種尚待完善的問題,這些與觀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正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焦點?!扼w驗》節目的選題正是選準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和新聞沖突的熱點問題予以報道,從而達到了把報道經濟生活與滿足觀眾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98年3月我們選擇夜間消費為報道點,對零售、餐飲、醫藥、交通、售后服務等領域進行了體驗報道,體驗過程中許多不合理現象被反映出來:百貨商場在規定時間之前很早就或關門大吉,或早早停止服務,售貨員整裝待發,顧客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出”正在徐徐落下的鐵門;飯店里下班前服務小姐開始用掃地、抹桌、撤菜等種種形體語言向顧客抗議;同等的消費在自助餐廳卻會發現白天尚有的幾種價值最高的菜品被夜色吞沒了。同樣,夜色也掩蓋了許多其他丑惡,白天不準銷售的處方藥,夜里到處可以買到;白天救死扶傷的醫生晚上對根本沒病的記者毫不檢查就睡眼朦朧地開出了一大堆藥;白天剛經嚴格整頓的出租車,夜間卻在計程器上大做手腳……這一切真讓我們為夜間出門的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采”的是保證二十四小時售后服務的商家和廠家的維修人員晚上居然會對焦急的求助者說:“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只是指接電話。何時維修?那就請您請假在家等著吧!只要您不怕扣獎金?!庇谑撬^二十四小時服務就成了無味的銷售噱頭。這些具有現實性.沖突性還有些戲劇性的題材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旦搬上銀屏就極具可視性,易于在廣泛的收視群中獲得認可。因而《體驗》節目98年創下了濟南電視臺經濟類自制節目最高的收視率,并超過了同期一些影視劇的收視記錄。
2.體驗類節目具有雙重視角的特色,其采制記者具有記者和消費者的兩種身份。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記者只能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以全知全覺的評論者的立場報道客觀事實。為了保證客觀公正性,記者不能過多做表達主觀色彩的報道,對廣大受害者也只能表示同情。體驗類節目則不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現實生活,去感知現實生活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怒哀樂,其次才是以記者的身份記錄客觀現象,揭示深層問題,進行公正評論。這雙重的身份既保持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新聞敏感和客觀公正,又能以消費者的身份感觸各類社會現象。同時,以消費者的身份體驗生活,可以接觸到平時以記者身份無法采集到的新聞事實。第一人稱的直接體驗能真正感受消費者的境遇和心情,從而與觀眾產生雙向的共鳴,配合現場主持的背景交待,和事后以記者身份對被體驗單位及其主管部門進行深度回訪,做客觀的分析點評,就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報道形式。另外,以消費者的角度反應現實的過程還極具不可知性。這與傳統新聞在已知新聞背景、新聞事實的情況下,回溯式的采訪制作有著很大的不同。記者采訪體驗前雖然有著充分的策劃,但在體驗過程中,無法以記者身份駕馭事態發展,從而會有許多事先絕難料到的事件發生。這當然有利有弊,然而如果真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會使節目極具趣味性。如在體驗交通服務時,記者遇到一位態度友善的司機,他把我們這些故意操著外地口音的記者熱情送達目的地。一路攀談,介紹泉城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付款找零及時,毫無“宰客”跡象,我們一面驚嘆遇到了“雷鋒”叔叔,一面為泉城出租車的整頓有力而欣喜??磥恚煌w驗要從正面報道反映了,可是一位同事卻根據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路程絕用不了這么多車費,驚疑之余,我們以記者身份攔面的重走了一遍原路程,結果令我們苦笑不已,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這位“雷鋒叔叔”溫柔一刀多“宰”了我們三分之一的車費。當我們通過主管部門找到這位司機時,他坦承計價器做了手腳,這一波三折的體驗被我們如實地反映到節目中,成為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3.體驗類節目具有電視形象藝術的強烈感染力。&127;以消費者身份體驗現實生活的報道形式不是電視所獨有的,報刊、雜志、廣播過去也很早就以相同手法報道過一些類似題材。這些媒體在體驗時,不必使用復雜的隱蔽拍攝設備和技術,因而體驗的范圍更大,難度更小,加之文字的可塑性更強,所以也能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然而與電視的動態畫面表現形式相比,這類媒體的體驗文章就顯然在真實性和現場感、親和力上都稍遜一籌,這類作品往往只令人感到是換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文章的主人公仍然只是一名記者,而他所反映的事實也未必都是他親身體驗得來。這其中是否難免會有些主觀臆測或藝術加工的成份,讀者往往不得而知。而電視體驗類節目借助隱蔽采訪拍攝技術,如實地記錄整個體驗過程。紀實性鏡頭的最大優勢就是真實,觀眾跟隨記者的暗訪鏡頭如身臨其境,與采訪人一同經歷種種沖突,很容易被記者的報道強烈感染,帶來獨特的審美快感和理性溝通。
二、電視體驗類節目的局限性
體驗式教學在經管類專業課的應用
體驗式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適用于應用性較強的經管類專業課。本文以《采購管理》課程為例,探索體驗式教學在經管類專業課中的應用,選取模擬招投標情景,圍繞教學目標、情景與規則、現場指導、效果評價等方面,對其體驗式教學內容進行了系統化的設計,并根據教學實踐進行了教學反思。
一、體驗式教學的相關概述
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用親身的經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操作流程包括情境設置、主體體驗、評價體驗和遷移體驗四個步驟[1],具有親歷性、個體差異性、緘默性、趣味性、互動性的特點[2]。體驗式教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3],其理論基礎主要為大衛·庫伯的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和構建主義的學習觀[2]。1995年,體驗式教學模式進入我國,成為一種“自然的表演、活動的道具、能動的參與、廣泛的受眾”的教學方式,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4]。由于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體驗式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已廣泛地運用于高校專業課教學中。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可采用游戲、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講評教學、主題辯論、項目教學、情境模擬、沙盤模擬、實地參觀、戶外拓展訓練、社會實踐等方式[3],[5]。體驗式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他們在實踐層面和思想層面積極參與,即學生不僅要親身參與體驗,還要在思想上對體驗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5]。但是,體驗式教學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實踐中容易沖淡教學中心任務,且傳統的評價方法不適用于體驗式教學效果評價等[6]。
二、體驗式教學在經管類專業課中的應用現狀
高校經管類專業課教學模式缺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缺乏對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持續創新和改革,未能解決知識傳授與能力、素質培養的矛盾[7]。然而,經管類專業的培養方案普遍要求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體驗式教學注重綜合性知識的運用,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經濟管理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中,非常適用于經管類專業課教學,尤其適合綜合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學者對高校經管類專業課體驗式教學的探索尚少[4],[6-7]。體驗式教學模式在經管類專業課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創新實訓課程、共建實習基地等[7]。《采購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物流管理專業課,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采購方式及流程,能夠制定采購計劃、進行采購談判、完成采購成本控制等。而常規的理論傳授并不能達到培養采購管理實際操作能力的要求,需要運用體驗式教學來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目前,學者們對《采購管理》的體驗式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設計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本文擬以《采購管理》課程為例,針對經管類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探索系統化的體驗式教學內容設計。
三、《采購管理》課程中的體驗式教學內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