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時代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1:04: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圖像時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圖像時代

圖像時代文學功效

新世紀十年來,社會生活、文化審美領域逐漸被圖像占領,人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欣賞、理解為圖像作用機制所浸淫,評論界關于圖像和文學關系的論爭也就隨之持續升溫。論爭的焦點莫衷一是,但都或多或少地承認圖像對文學的沖擊以及文學或隱或顯的改變。這些論爭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三種傾向:文學會繼續存在但版圖越來越窄,最終退居為沙龍化的一隅,接續它被大眾文藝、普羅文學中斷了的貴族血統,其境況猶如今天的文人墨客以古詩詞格律吟詩賦詞,是小眾范圍內的風花雪月;文學和圖像并行不悖且互利互惠,文學是圖像(電影、電視、動漫、網絡)的基礎和模本,圖像是對文學資源的多重開發;文學的詩意、理性、想象等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特性將因圖像的染指而漸行漸遠,它會被圖像取代而最終走向消亡(西方學者米歇爾等人早已論述了這種“圖像轉向”的趨勢,德里達和米勒等人甚至預言了電信時代文學和文學研究將走向“終結”)。論者更多的是基于美學立場(文學與圖像孰優孰劣、孰高孰低、孰好孰壞)、接受者的審美品位(美感愉悅、娛樂文化、審美需求)、藝術傳播樣態(大規模機械復制生產而導致的文字權威地位跌落)來就事論事,而不是文學本體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來建構研究的理論譜系,這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圖像對文學的擠壓、侵占導致文學無論在創作思維、表現形態上還是在其功能的規定性上都發生了某些自適性的改變,但說到底,圖文之爭的觸發點來自于文學現場,來自于色彩紛呈的視覺沖擊,是在現實語境刺激下產生的應激反應,而不是文學自為(比如類似“尋根文學”、“新寫實小說”那樣由理論先鋒倡導、刊物組織創作)的結果,不是文藝自身發展流變的必需,所以我們就要回到現實的語義場去分析———客觀地面對當下的審美態勢,構建科學的研究、評價體系,促使文學更美好更健康地發展。但是理論界對文學現實變化的準備尚不充分,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寫作潮流接踵而至,難免使論說者措手不及,只能亦步亦趨地疲于應對。

在評論界還無法對博客文學歸類、辨析的時候,微博出現了(plan是什么文體?跟帖是什么文體?);在評論界無法評說或預測手機文學的走向時,電紙書、IPAD流行了;在評論界以為可以縱橫捭闔地指點網絡文學的時候,類型小說(盜墓、玄幻、耽美等)和新媒體批評出現了……這一切都不僅令研究者的資源儲備捉襟見肘,更讓理論本身顯得有些固步自封、進退維谷,缺少彈性和前瞻性。面對圖像的肆意,論說者大都臆想式地呼喚文學的精神超越、現實批判、烏托邦理想等質素,而抽離了文學與圖像更深層的思想關聯。在文學與圖像的關系評說上,相對于抑此揚彼或平分秋色,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在圖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充分地擁有文化支配地位和影響全社會的話語權力的前提下,文學的功能何在?它對圖像、對時代、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圖像,是藝術形式本身也是傳播形式之一種英語中的“Image”(Icon、Figure、Sketch、Shape、Design、Photo、Painting、Drawing等都與Image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但Image的意思與圖像最近似)通常被翻譯為“圖像”,該詞來源于拉丁文的Imāagō。與添加過多人工修飾的“Picture”不同,“Image”一詞的詞源意為像某物,是對某物的映像,是視覺藝術的一種。從漢字字面意來理解的“圖像”是圖畫與影像的合稱:圖是用繪畫、線條表現出來的藝術構形,水墨畫、油畫、版畫等都是“圖畫”;像是仿效、模擬生成的光影映畫,是物體通過光學、電子、數碼等科技手段呈現出來的影像,照相(靜止)、錄像(流動)等是成像的基本手段。相對于圖,像更現代、更逼真,也就更少了對主體的技藝要求而偏重科技的含量?!皥D像”一詞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為“圖”或“像”本身作為表現生活的藝術樣式之一,跟文學、音樂、雕塑等其他藝術樣式并列,通俗地說,電影、電視可以被視為圖像藝術的代表。從圖像作為藝術形式來說,圖像和文學在以形象反映現實方面存在共性,盡管兩者一個是直觀的,一個是間接的(比如說某個女人的美,圖像就以線條、色彩描摹出女人的外表直接示人,而文學則會以“膚如凝脂”、“亭亭玉立”等詞語來描述),所以我們才會談論它們之間的競爭,卻從未擔心過音樂或建筑等完全不同于文學的編碼系統對文學的挑戰?!皥D”的歷史綿延悠長,甚至長于文學,是文學起源的些許根據;“像”(照片、影像)的歷史也有一百多年。另一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即電子媒體(網絡媒介等),文學也是其傳播的信源之一,比如電子書、IPAD里儲存的文學作品、網絡小說的閱讀和寫作,其內容是文學的,但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它在拓展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在情感傳遞與接受、在表意的生動性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優長,并由此使人們進入直觀而感悟的表達新領域。歷史上有甲骨文、棉帛、紙張等作為文學的書寫和傳播工具的時期,但為什么只有近十年來(在中國)才特殊強調“圖像時代”而過去沒有“紙時代”、“棉時代”、“骨時代”之說?以圖像的方式出現的文字(比如手機文學、微博小說等),畢竟不同于傳統的書寫和閱讀,圖片的滑動仿佛閱讀連環畫:它是敲、打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也就是它的“字”不是純粹的漢字筆畫,而是由五筆、拼音、屏幕認讀(手寫式輸入)轉換生成來的,這就使輸入符碼和輸出解碼之間多了層使用工具的隔膜;另外,文本可以輕易地被剪切、復制、粘貼、轉發,這在表面上擴充了文字的功效范圍,使寫作、傳播變得更迅速便捷,但實際上無疑是改變了思維活動的樣態。我們似乎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在頭腦中構想出某句話,可轉到屏幕的過程中(也許就幾秒鐘)則會因為使用程序的原因改弦更張,采用輸入系統默認的詞語組合;還有,讀者接受的方式也不是傳統的“翻動”,而是“滑動”甚至“跳動”,是超鏈接的點對點閱讀,想看哪節點哪節,不想看的則可一帶而過,缺少一以貫之的整體感,這整體感正是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的特征之一;再就是電子屏幕沒有給我們提供留白,我們也就無法將自己的零星感悟“寫在人生邊上”,而是用跟帖的方式參與其中。這種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是圖像帶來的文學形式改變,文本的完整性與整體感消失了,它作為藝術成品的神圣性也就難以向縱深發展。所以,以“圖像”為書寫和閱讀方式,不僅是換“筆”和換“紙”的形式改變,更是變異了文學功能傳導的途徑??梢娙魏螘r代、任何藝術形式對文學本體的沖擊、給文學帶來的變化都沒有這個“圖像”及“圖像時代”劇烈,所以我們才對其特殊強調。時代是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劃分的某個時期,已成定論的時代命名有“石器時代”、“封建時代”等。

圖像時代(理論研究領域頻繁出現的相類稱謂還有“后文學時代”、“讀圖時代”、“圖像文化時代”、“視覺文化時代”、“碎片化時代”等)常被用來定義社會生活、文化審美被圖像占領,人們對世界的理解為圖像作用機制而非文字機制所支配的時代?!皥D像時代”的命名可以追溯到海德格爾,他在一九三八年就指出科學技術(攝影、電影、交通、通訊)的進步使人對外部世界的整體把握(“世界圖像”)在現代條件下具備了可行性,世界圖像并非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世界”進入了“圖像的時代”———即借助于技術,世界被視覺化了。海德格爾稱這一圖像化的過程標志著“現代之本質”?!笆澜鐖D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構想和把握為圖像了……世界圖像并非從一個以前的中世紀的世界圖像演變為一個現代的世界圖像;不如說,根本上世界變成圖像,這樣一回事標志著現代之本質?!碑斎唬谄呤昵八幍臅r代和所指的“圖像”跟我們今天的時代和所謂的“圖像”都存在著相當的距離,所以我們對“圖像時代”的命名也要重新考量?!笆澜绫话盐諡閳D像”,是被“我們———人”把握還是被“技術”把握?“世界變成圖像”,是世界的全部變成了圖像,還是部分?圖像能否被稱為“現代之本質”?確切地說,在中國,圖像真正擁有其時代的“霸權”地位應該不過就是新世紀這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圖像在取得了機械、光能、電子、數字等高科技的技術支持,進一步鞏固、擴大了在人們生活中勢力范圍之后的我們現今所處的時間區間。即使時間不長,“圖像”的爆發力、親和力和它對周邊藝術門類(如上,文學首當其沖)的輻射力也足以使我們瞠目結舌。這個時代是被圖像包圍的時代,圖像影響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勢頭之甚是其他任何日常生活和文化審美元素都無法比擬的?!皥D像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在塑造我們的觀念和價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今圖像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更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只要對電視或廣告圖像對當代人生活的影響稍作考察便不難發現,圖像今天比過去有著更加強大的影響力?!?/p>

生活被“圖像化”,圖像成為文學的重要資源,潛移默化地左右了文學的觀念與價值,文學的主體參與、接受需求、生產發行,圖像也影響了文學的功能指向。文學功能是被引導與建構的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形象地表現人內心情感、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門類,是意識形態、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功能即效用,是某事物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有用”從定義上確立了它不可或缺的優勢。文學功能即文學所發揮的效用,從需要的角度解釋就是,它能為人提供什么,人從它那里能獲得什么。不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對文學及其功能的認知都經歷了從混沌到清晰、從一般到個別的發展過程,經歷了一段漫長的被確認之前的史前期。文學的起源是要使人類超越現實的有限而獲得肉體與精神的充分享受,所以原始社會的文學發揮的是最基本、最實際的治病療傷和救災祈福功能。初民以文學為福祉,通過法術式的語言來實現對人的精神自救和心靈撫慰,以此超度真實的肉體痛苦和生存艱辛。巫史同源、巫醫不分的史實告訴我們,出自巫覡的祝咒招魂從形態上看屬于文學,其功能卻是有著“藥效”的。從先秦到魏晉,文學被解釋為“文章”和“博學”,“文學”還曾被列為“孔門四科”(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見《論語•先進》,當時的文學主要指文獻知識)之一?!霸娧灾尽?《尚書•舜典》)、“興、觀、群、怨”(孔子)、“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等偏重文學的認知、教育功能;魏晉至唐宋,是文學觀念朦朧的自覺時期,陸機《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曹丕《典論•論文》里說“文以氣為主”、《文心雕龍•總術》中明確了“文”和“筆”的劃分:“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情”、“氣”、“韻”都涉及了對“文學”這一概念本身的規定,文學的審美功能得以提升;唐宋至清,文學被逆轉回原初的宏大命名:“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等文學觀復活(對文學功能的闡說代替了對文學本體的探討),文學復原為對一切語言性符號的統稱。章炳麟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即指稱其義。晚清以來,西方文學觀的引入使得近代中國對文學本體的探討撥開唐宋元明等朝代的歷史迷霧而蘇醒。英語中“literature”的詞源為拉丁文的“littera”(字母),是文字著作和文獻資料的意思,跟漢語中的“文學”、“文章”之同源不謀而合。文學是現代的發明,它作為一門學科特指那些“具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題材”,①大約始自十九世紀。從彼時,書寫本文才成為文學與否的衡量尺度。西方文藝理論中關于文學功能的“快感”說(柏拉圖《文藝對話錄》)、“陶冶”說(亞里士多德《詩學》)、“寓教于樂”說(賀拉斯《詩藝》)等,逐漸固化為世人所公認的文學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功能。以上的簡單回溯可以證明,文學功能的釋放不僅是歷史的、相對的,而且其指向也是被引導與建構的。其“有用性”因時代、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側重,所謂“世道既變,文亦因之”(袁宏道)。某一時代的文學功能或強調宣傳鼓動,或強調社會整合,或強調精神療救,某些功能強化,另一些功能就相對弱化。但綜其旨歸,民族國家想象共同體的意識形態要求是其主導風向標。文學所發揮的功能有助于強調、確定文化信仰和追求,并假定這種追求可以實現文化權威所推崇的價值目標。文學思想的核心就是文學的社會政治效用(功能),文學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文學為政治服務,文藝思潮的論爭是輿論的制高點。這一功能在一九四二年以后的延安和五十-七十年代的整個中國大陸已然成為作家和政治體制之間的契約,愿望達成則功成名就,反之則契約失效。無產階級文化由“文學工廠”來“組織生產”,既忽略了文學創作的主體動因,也漠視了藝術創作的自身規律。強制性的“一體化”文學是以國家權力為保證的,文學功能必然要符合權威話語的標準設定。當代文學的前三十年是在反復的論爭、批判、定性中發展的,文學的功能逐漸凈化、純粹、透明,結果導致它政治集權的頂峰也是它功能全面解構的開始?!靶聲r期”的歷史特殊性賦予文學太多的角色和使命,也促成了它功能的多元與超負荷釋放。

歷史的機遇和紙媒體的推手把文學推上了至尊地位,它既有能力創造社會共同的想象關系、充當意識形態整合的有效形式;又有能力作為調節社會精神心理的撫慰手段———在彌合社會的精神裂痕方面,在完成社會無意識的宣泄方面,以及在滿足人們的日常想象需要方面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功能從集中發展到放大。圖像尚不發達的前傳媒時期,民族國家想象共同體是由小說(“三紅一創、青山保林”)、報刊(《人民日報》、《人民文學》)這兩大媒介實現的。但在圖像已然占據人們精神愉悅(消費)領域越來越重要地位的情況下,文學的政治一體化功能已被影像部分或全部地替換,工具性被解構。比如為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建黨九十周年拍攝的《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就是通過電影的傳播而不是小說或報刊的發行來達到展示國家政體、中國共產黨的偉績的目的。所以說文學功能在圖像時代已不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盡管其傳統功能(比如認知、教育、審美,甚至療傷、祈福等)仍在發揮效用,但有的部分已被其他藝術形式分享,有的部分則發生了轉變。以圖片形式展示的汶川地震實錄帶給人的心靈震撼并不低于《孩子,快抓住媽媽的手》;人們從電視、網絡上獲得的信息也并不比像《復活》之類的“十九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少(今天,紙媒甚至已轉向電子媒介獲取信息);影視、戲劇等也和文學一樣帶給我們美的愉悅,只不過和文學功能的興奮點和敏感度不同。維克多•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等文章中提出,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文學功能勢必是基于文學的特性“要人感覺到”的,而文學是怎樣以它的獨特性(就是雅各布森說的“文學性”,即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①)———語言文字的審美符碼、書寫本質的細膩和透徹、對理想的想象和憧憬,來發揮它的功能特質的呢?我們一直強調圖像對文學的擠壓和遮蔽,卻忽略了文學自身的特性,文學的功能必是它獨有的以區別于他類的專屬。今天,我們要有勇氣去挖掘、承認并強調文學功能的異質性,即它在圖像時代不同于以往時代也不同于其他藝術樣式的特有功能。圖像時代的文學功能特質文學功能的發揮受控于寫作主體、傳播方式、接受客體等多種因素,圖像改變了文學觀察生活的方式,也改變了文學反映與表現生活的方式。圖像時代的文學功能與它在文化系統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與它一以貫之的特點和這個時代的特性是分不開的。在現實的語境下,它的“有用”更直接地為讀者(消費者)的需求所左右。人們先前對文學的需求(政治?)現在可能會轉向,先前沒有的需求也會產生,文學的基本功能(認識、教育、審美)隨之經歷了由宏大到日常、由全局到具體的改制,其普適性與個體性一同彰顯。圖像對既有文學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解構,遭解后的文學功能在力度、深度等方面都呈現出這個時代獨有的特質,但其芯子仍未動搖。首先,切身功利的教育功能。與二十世紀文學注重政治傾向、美學建構、歷史思考與現實批判不同,當下文學的功能越來越細致、切實,以個體經驗的傳遞代替了道德情操的弘揚。圖像傳播的發達導致了文學寫作與閱讀、觀看的無障礙化,文學的指向更多的是要敞開自我而非給出意義。

如上所述,文學功能發揮的起點是對于個體療傷的精神輔助,但在其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文學雖然作用于個體,其最終靶的仍為民族共同體?,F代社會使個體的欲望變得合法,圖像的發達使人人都可以當作家,人人也都可以在燦若星海的文本中尋找到為我所用的經驗,文學的“有用性”因此彰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接續了它被中斷了的原始功能?!熬S護農業文化有序、穩定發展的一套道德觀念,如大公無私,在現代文化中,被私人空間的權力化、私人利益的合法化、私人發展的自由化所消融”,①文學越來越強調個體、弱化集體;注重感官時尚、輕視精神理念;凸顯物質的功利、弱化精神的引領。圖像使文學成為公共領域的個人實踐(博客、微博),公共媒體成為自媒體(WeMedia,該概念由美國新聞學會二○○三年提出,指為普通大眾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經歷、生活和對某現象觀點評價的媒體)的傳播途徑。比如屬網絡類型小說之一類的職場小說,就是以職場生存經驗的傳遞,以實用、好看、貼近草根、展示成功為法寶成為敘事的新寵(對其文學性的爭議,另當別論)。李可的《杜拉拉升職記》等出自非專業女性作家之手的小說,大都以類自傳體的方式塑造了姿色中等、吃苦耐勞、在強權壓制下不卑不亢、積極進取的女性。與二十世紀女性敘事的怨悱、呼喊、審丑等極端爭奪話語霸權的寫作相比,職場小說提供給女性的是更為實在的生存智慧和手段。網絡小說中遍布著人生實際存在的問題和對問題的思考、闡釋,自覺地傳達人生歷程的曲折、坎坷、艱辛。圖像傳播推動的作者讀者互動、跟帖、留言模式消弭了寫與讀之間的壁壘,這是對文學傳統“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應答交流式的重新提煉與開發。其次,鉤沉本質的認知功能。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媒介是文學最具區別性的特質和優勢),語言使人們在圖像的多義中找到核心。圖像憑著多維立體的成像方式將所有信息一股腦兒地拋向觀眾,共時的具體化和多義性使人們面對圖像時需要認知、篩選和領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強調核心,而這一過程是借助語言完成的。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說:“電影那分散注意力的要素首先是一種觸覺要素,它是以關照的位置和投射物的相互交替為基礎的,這些投射物以成批的方式投向了觀賞者……”②圖像時代信息的發達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觀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們又仿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被表象轟炸得眩暈而無法接近世界的本質。圖像盡管也可以解釋圖像(比如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但圖像不可以將人的心理過程層層剝蝕。語言有能力通過大腦的轉換機制使非語言信息語言化,使圖像符碼化,人們透過語言解碼去感受、理解、提升圖像。語言具備將并不現成亦非確定的東西加以分離、辨別、歸置的能力,它甚至可以屏蔽掉某些被圖像放大但觀者卻不愿意接受的信息,從而到達事物本質之深?!芭e例來說,在維科斯放映的關于公共衛生的電影,表明它的畫面沒有能把它想傳達的信息傳遞出去,因為每一幕都被看作是互不相關的偶然事件。觀眾全然沒有能力看到電影和他們自己的生活之間的任何聯系,并錯誤地理解了那些不完全寫實的特寫鏡頭。當虱子被拍得比生活中常見的要大時,人們的結論是它們是完全不同的一類動物?!雹劭梢?,無文字基礎的影像在接受過程中是不順暢的,“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狀態中被尋求和發現的”。

查看全文

傳播學圖像及圖像時代特征研究

【摘要】圖像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以其擁有對世界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對文字語言形成強大沖擊。在數字技術占據主導的新時代,圖像以其獨有的特征和功能,使得人類社會步入圖像時代。圖像在新時揮巨大的作用與其本身特性相關,本文深入剖析圖像的特征及其符號功能,詮釋圖像時代到來的必然性,并探索圖像時代下社會發生的變化:社會文化傳播由語言轉向圖像,社會認知方式由“抽象”走向“形象”,社會生活由“生產型”趨向“消費型”。

【關鍵詞】圖像;圖像時代;語言符號

圖像始終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圖像的演化也始終跟隨著人類進步的腳步。新時代下,圖像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以其擁有的對世界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對文字語言形成強大沖擊。人類已經從傳統的印刷時代步入了現代的圖像時代,圖像滲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不斷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鮑德里亞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擬像和仿像的時代。麥克盧漢認為傳統的印刷時代已告結束,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以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占主導形式的機械復制的時代,在文化傳播上已經進入電子媒介階段,而媒介的傳播以圖像的傳播為主導形式。我國學者劉偉也認為,圖像在人們的日常交流和信息接收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經擺脫了語言文化附庸的角色而正在占據主導。圖像時代已經來臨,然而圖像在當今時代為何發揮著如何大的作用,這與圖像的特性分不開。本文從五個方面闡釋圖像的特征,并分析圖像時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詮釋圖像的巨大功能以及圖像時代到來的必然。

一、新時代圖像的特征

(一)相似性與抽象性的統一。相似性和抽象性是圖像的基本特征。圖像要想超越文字的表達方式,首先要能盡可能全面地涵蓋對象事物,包括涵蓋事物的基本特征、屬性,甚至基本輪廓。現在照相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最大程度再現事物,但它仍然是一種擬像,并不能完全精確體現事物的每一個細致的部分。圖像的相似性越高則其抽象性越低?,F代繪畫技術告訴人們,有時只需畫出圖像的大致輪廓也能表現事物。如在畫山的時候,不可能把山的每一個角落都畫上,而是簡單幾筆勾勒。在人們看到山的時候,也不會去細致考察山上的每一棵樹木,而是選擇性地看山輪廓,此時山的整體形象已經進入腦海并形成印象。圖像的抽象性是圖像語言最顯著的特征,能夠比文字語言表現出更豐富的內容,蘊含著更多的信息。抽象性是人們看到圖像時頭腦自然對其進行選擇和重構,是抽取最能表示事物本質的表象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完全靠接收后建構的一種理性活動。要么抽取事物的外在形態,只保留其輪廓形狀;要么以非直觀的形式,讓人在大腦中得到直觀的體驗。如看到水龍頭干涸,自然抽象到水資源匱乏;看到大樹被吹倒,自然抽象出風的強勁;看到衣衫襤褸的圖像,自然聯想到貧窮和無助。然而無論相似性和抽象性,都離不開對本體特征或內涵的認知。(二)隱喻性和象征性的統一。隱喻性和象征性是圖像的兩個核心特征。圖像的隱喻和象征意義遠遠超出圖像本身,同時賦予圖像超出語言文字來描述世界的巨大功能特性。隱喻本身是一種修辭方式,意思是通過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而表達某種意義,且這兩種事物之間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相似性是指具有某種共同的文化內涵,所以本體和喻體之間必然具備相同的屬性,這些屬性有些是直觀的,有些則是虛擬的。例如,當看到“玫瑰花”時自然想到其隱喻著愛情的美滿和甜蜜,而不會面對一棵大樹就直接聯想到愛情。那么玫瑰花就與愛情具有一定相同的屬性,如玫瑰花給人一種溫馨、舒適、美好的感覺,人們認為愛情也應有這種屬性。天平象征公正公平,這是因為天平的屬性,它本身便代表兩種物體的重量相等,也就隱喻人人都是平等的。鴿子隱喻和平,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形成了共識。中國結象征和祥和、和諧,這些都與文化內涵息息相關。象征是藝術表現的方式,是指借用某些特殊的事物來體現某種重要的意義,往往是較小的事物來象征較大的意義,以此表達某種情感,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象征是一種文化積淀的共同理解,在同一文化中,人們受文化和環境影響對某事物所代表的含義有統一的理解。用國界碑象征一個國家的主權,景點象征某個地域,例如長城象征著中國,迎客松象征著黃山,泰山象征著齊魯大地?;蛴媚承┙ㄖ笳髂硞€城市和國家,例如天安門象征北京,金字塔象征著埃及,埃菲爾鐵塔象征法國。人們往往用這些圖像來象征事物,從而不斷加深對某些事物的理解。隱喻和象征的手法都離不開本體和喻體的存在,隱喻效果和象征效果的實現都需要有著共同屬性并經歷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并且這種屬性得到共同的情感內涵。(三)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歷史性是指圖像隨著歷史發展而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采用不同的載體方式而呈現出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時代圖像?,F實性是指無論圖像怎么變化,多么具有虛擬性,其本身仍然來源于現實社會且在社會中能找到其本體。如在文字剛出現時,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均寫在野獸的甲骨上或者獸皮上;隨著時展,出現了刻畫在墻壁上、瓷器上的文字符號來記錄事況發展。隨著造紙術的發展,圖像開始進入印刷時代,工業化的發展催生出能夠大批量印刷文字圖案的技術產品,圖像充斥在整個時代。電子時代不僅實現了激光照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視頻、圖片以數據傳輸,圖像以更便捷更廣泛的方式被儲存和應用。這些充分體現圖像具有歷史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圖像印記?,F實性是指圖像在制作過程中的選材、主題及其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中,但由于傳播的虛擬性,使得現實性的圖像往往高于生活。通過圖像傳播,展現大眾生活中的點滴,傳遞人間的普遍情懷,加強意識形態,傳播主流價值等。例如公益廣告往往來源于現實,但加入了藝術的成分,從而傳遞出某種社會價值觀。城市中文化墻上生動的漫畫往往結合了民眾心理需求的特點,用藝術的方法傳輸出核心價值觀。圖像的某些情節會虛構化,對觀眾產生不同方向的引導。林林總總,現實性是圖像在制作傳播過程中的基本特點。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性一般表現在大眾性上。大眾性是指圖像的傳播過程逐漸消除了文字、語言不同的障礙,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界限,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在看到同一圖像時往往都能有相同的感受和體會。這源于人們對圖像的共同理解,使得圖像更加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如我國攝影師在西部貧困地區拍到的“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國外攝影師拍到的非洲蘇丹難民地區“禿鷲與小女孩”的畫面,它傳達出特定的社會信息和價值引導趨向。再如技術專家對古代橋梁、建筑的復原往往以當前場景為基礎,這充分體現圖像具有鏈接過去和未來的功能,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當代圖像傳播的歷史性和現實性,使得圖像在不同時空下具有普適性和大眾性。圖像的歷史性和現實性使得圖像在傳播過程中更能貼近生活實際,更能走入大眾生活。(四)同一性和多義性的統一。圖像的同一性是一種文化契約,是一種社會約定關系。在同一文化中,人們對某種圖像有同一的理解,即圖像在長期社會交往中,逐漸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一種風格化或特殊化的屬性。同一性不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同一,而是圖像“能指”的同一,它不存在于圖像本身,存在于人們對圖像的理解之中,存在于某一被一定的社會文化所接受的程式之間。多義性是指圖像在不同的主體看來具有不同的“能指”。“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圖像在每個人的理解中都不可能完全一樣,但總體上每個人的理解不會差距太大,其核心的特殊性不會改變,這是由于圖像的“能指”來自于圖像的跡象性。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任何圖像存在組合關系與聚合關系,所謂組合關系便是“多義性”,所謂“聚合關系”便是“同一性”。在各自的同一性和多義性之間都存在著互相替換的對應詞。人們常說一詞多義,那么同樣存在一義多圖或一圖多義。在圖像語言中,同一個概念可以用多種不同的圖像來表達,同一個圖像也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概念來表示。如公共場合中的指示標志、商業標識等沒有明確寫上漢字或者英語指代什么,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人一眼便能看出其內涵,并且每個人對其理解分歧并不大,這是圖像的聚合關系即同一性。一般認為這種聚合關系是由于“喚起性”所致。一般的語言功能可以分為“陳述性、表現性與喚起性”三種特性,喚起性就是經過語言行為喚起人們心理狀態的情感變化,并由此導致思想與行為上發生一定的變化。由于人們看到的是同一個圖像,其喚起不同民族或年齡人群情緒變化也大致相同。經過一定的文化浸潤和民族習慣而產生的共同語言符號,也是“同一性”產生的根據。在此文化關聯中,符號的使用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或者媒介來實現,這種載體或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在不同的人看來,便產生了“多義性”。某種“多義性”的語言符號,在經歷過相同的文化習慣的人看起來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這種多義的理解仍然能找到“同一”的特征,這源于畫面本身具有某種跡象性,人們對跡象的理解具有同一性。而產生“多義”的這部分往往基于各自的生理感受、個人經歷等,所以說同一性和多義性互為因果。(五)數字化和娛樂化的統一。圖像的數字化是圖像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當前數字技術的進度息息相關。圖像不在原本歸屬的某一傳統載體或某一時空中,而是被大規模地儲存在各類互聯網應用程序上,并且可以經過不斷加工、調整、拼湊、變化。同等單位上,經過高密度加工的圖像蘊含的意義更要遠遠大于文字和語言,這使得圖像比文字和語言更具有仿真性,更能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人類對視覺的需求根源于對人化世界探索的深入,數字化恰好能使得人們更為方便地儲存和使用圖像。圖像的數字化也使得社會的表達和交流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有時一張圖片比寫上千個文字更能表達內涵。近年來,網絡短視頻業務進入經濟噴發期,取代了按小時計算的長視頻,甚至把人類歷史以十幾兆的圖像完整表現出來。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圖像在一瞬間傳播到全球任何角落。交流、生產、生活一切皆由數字來安排。娛樂化是圖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得以呈現。圖像的數字化得以廣泛傳播,娛樂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和枯燥的二進制代碼打交道,數字的傳播必須符合人類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方能在民族之間推廣。娛樂性是最容易讓人忘掉機器代碼的乏趣,更能在大規模圖像傳輸中保留高度的熱情。圖像變成二進制數字進行大規模傳播,必然要求其更具有娛樂性和普適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圖像在傳播過程中娛樂化傾向會有損社會的文化風氣,殊不知圖像的娛樂性和普適性是圖像以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任何既定信息以機器語言傳播時,它必須轉變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規模圖像傳播中表現得更為強烈,娛樂化更易達到與觀眾的心靈互動,在情感交流中打破時空限制,更具有在場性。但需要甄別低俗娛樂,禁止低俗文化傳播。這還需要文化部門和信息部門在數字時代把好關口,使得數字時代圖像更多地造福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二、圖像時代的特征

查看全文

圖像時代文學管理論文

圖像的直接性、直觀性、當下性,不僅得到傳統的繪畫、雕塑的支持,而且得到攝影、電視電影、計算機等現代媒介技術的擴展,如今已經成為公共交往、信息傳播、娛樂消費最重要的對象。影像文化不僅在受眾的覆蓋面和受眾的選擇量上超越了文字文化,而且傳統的文字媒體本身也在越來越多地借助圖像的魅力。各種圖書雜志對排版空間的重視、對封面圖像造型的考究、對插圖藝術的追求以及各種報紙越來越多地刊登攝影、漫畫等圖像作品,都顯示了圖像文化的膨脹。在如今流行的電子郵件中,一些文字符號也被"圖像"化處理,如用:〈表達憤怒,用:〉表達開心,用:(表達悲痛,用:)表達喜愛等等,抽象文字獲得了形象造型,在如今的中小學生中,更是流行用大量的圖形符號來替代一些表意比較復雜、曖昧和模糊的文字(如用桃心的圖形來代替"愛"字,用一個眼鏡的圖形代替"眼鏡"的文字),這種文字加圖形的文體不僅出現在他們的書信和日記中,甚至出現在交給老師的作文里。即便在學術性的論文中,越來越多的圖表以及在各種學術會議上和課堂中對多媒體工具的使用,都證明著圖像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傳播符號。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圖像的時代,或者說一個圖像主義的時代。圖像的時代與文學所面臨的挑戰。學生發給我的郵件,文字變化。

雖然我們可以列出文字比圖像優越的眾多理由正如我們同樣可以列出圖像比文字優越的眾多理由一樣,但是,應該承認,圖像主義的確不僅在嚴重地爭奪著文學的受眾,而且也影響著文學的品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圖像時代的一種新的藝術體裁--攝影文學。它試圖將圖像與文學相結合、將文字的抽象性與圖像的具像性相結合、將敘事的線性時間與造型的構圖空間相結合,創造一種文學化的攝影和攝影化的文學,以一種雜交的優勢,在文學與攝影之間、文字與圖像之間找到一種藝術的空間。

應該說,這種愿望和努力都是對時代的一個積極的響應。當然,攝影文學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成長需要過程,它的生命力也需要檢驗。如何達成攝影與文學的結合,如何在文字和圖像之間保持藝術的張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1+1的問題。如今的文化消費者或者接受者與過去不同,由于大家都如此頻繁地接觸各種文字的和視聽的媒介,受到過越來越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備了越來越豐富的空間鑒賞經驗和敘事審美經驗,顯然,如果繼續按照當年的連環畫方式來創作攝影文學,那么無疑是對受眾審美成熟的一種蔑視。重要的是,攝影和文學應該成為一種補充的、互動的、張力的關系,而不是一種說明的、重疊的、同步的關系。一方面,圖像和文字本身都應該具有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圖像和文字的組合應該創造一種新的意義空間和生成一種新的閱讀快感。而這一點,可能正是目前一些攝影文學還不具備的。如果要具備攝影文學的形態特點,應該發展游記題材、人物傳記題材、歷史題材等,這些題材為我們攝影和文學的結合都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文體的自覺是一種體裁成熟的標志。攝影文學的成熟也需要摸索一種自覺的文體觀念,如何通過圖像為抽象的文字提供一種具像的現實、一種在場感、一種體驗性,如何利用文字來為表象的圖像提供一種深度的表意、一種象征感、一種抽象性,如何在文字和圖像中尋找到一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藝術張力,將成為攝影文學文體共同的難題。但是,攝影文學的空間是巨大的,當我們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幾乎任何一個可以發現生活意義的地方都會留影,如此多的人愿意在網絡提供的聊天空間中與人交流日常的感受和經歷的時候,我認為攝影文學會有它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充分理由,只是也許它不一定是專業精英的專利,很可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大眾的形態:人們用自己捕捉到的生活圖像和對這些圖像的情感記憶、體驗來與他人共享生活的喜怒哀樂。

查看全文

圖像時代文學管理論文

圖像的直接性、直觀性、當下性,不僅得到傳統的繪畫、雕塑的支持,而且得到攝影、電視電影、計算機等現代媒介技術的擴展,如今已經成為公共交往、信息傳播、娛樂消費最重要的對象。影像文化不僅在受眾的覆蓋面和受眾的選擇量上超越了文字文化,而且傳統的文字媒體本身也在越來越多地借助圖像的魅力。各種圖書雜志對排版空間的重視、對封面圖像造型的考究、對插圖藝術的追求以及各種報紙越來越多地刊登攝影、漫畫等圖像作品,都顯示了圖像文化的膨脹。在如今流行的電子郵件中,一些文字符號也被"圖像"化處理,如用:〈表達憤怒,用:〉表達開心,用:(表達悲痛,用:)表達喜愛等等,抽象文字獲得了形象造型,在如今的中小學生中,更是流行用大量的圖形符號來替代一些表意比較復雜、曖昧和模糊的文字(如用桃心的圖形來代替"愛"字,用一個眼鏡的圖形代替"眼鏡"的文字),這種文字加圖形的文體不僅出現在他們的書信和日記中,甚至出現在交給老師的作文里。即便在學術性的論文中,越來越多的圖表以及在各種學術會議上和課堂中對多媒體工具的使用,都證明著圖像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傳播符號。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圖像的時代,或者說一個圖像主義的時代。圖像的時代與文學所面臨的挑戰。學生發給我的郵件,文字變化。

雖然我們可以列出文字比圖像優越的眾多理由正如我們同樣可以列出圖像比文字優越的眾多理由一樣,但是,應該承認,圖像主義的確不僅在嚴重地爭奪著文學的受眾,而且也影響著文學的品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圖像時代的一種新的藝術體裁--攝影文學。它試圖將圖像與文學相結合、將文字的抽象性與圖像的具像性相結合、將敘事的線性時間與造型的構圖空間相結合,創造一種文學化的攝影和攝影化的文學,以一種雜交的優勢,在文學與攝影之間、文字與圖像之間找到一種藝術的空間。

應該說,這種愿望和努力都是對時代的一個積極的響應。當然,攝影文學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成長需要過程,它的生命力也需要檢驗。如何達成攝影與文學的結合,如何在文字和圖像之間保持藝術的張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1+1的問題。如今的文化消費者或者接受者與過去不同,由于大家都如此頻繁地接觸各種文字的和視聽的媒介,受到過越來越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備了越來越豐富的空間鑒賞經驗和敘事審美經驗,顯然,如果繼續按照當年的連環畫方式來創作攝影文學,那么無疑是對受眾審美成熟的一種蔑視。重要的是,攝影和文學應該成為一種補充的、互動的、張力的關系,而不是一種說明的、重疊的、同步的關系。一方面,圖像和文字本身都應該具有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圖像和文字的組合應該創造一種新的意義空間和生成一種新的閱讀快感。而這一點,可能正是目前一些攝影文學還不具備的。如果要具備攝影文學的形態特點,應該發展游記題材、人物傳記題材、歷史題材等,這些題材為我們攝影和文學的結合都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文體的自覺是一種體裁成熟的標志。攝影文學的成熟也需要摸索一種自覺的文體觀念,如何通過圖像為抽象的文字提供一種具像的現實、一種在場感、一種體驗性,如何利用文字來為表象的圖像提供一種深度的表意、一種象征感、一種抽象性,如何在文字和圖像中尋找到一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藝術張力,將成為攝影文學文體共同的難題。但是,攝影文學的空間是巨大的,當我們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幾乎任何一個可以發現生活意義的地方都會留影,如此多的人愿意在網絡提供的聊天空間中與人交流日常的感受和經歷的時候,我認為攝影文學會有它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充分理由,只是也許它不一定是專業精英的專利,很可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大眾的形態:人們用自己捕捉到的生活圖像和對這些圖像的情感記憶、體驗來與他人共享生活的喜怒哀樂。

查看全文

機械圖像對繪畫視覺效果的影響

機械圖像是指以攝影為基礎,通過攝像及電腦成像等手段機械捕捉和創造圖像的方式。由于機械圖像下的二維平面與傳統繪畫所得圖像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并且具有超高清分辨率,因此機械圖像成為視覺圖像時代繪畫藝術的重要參考標準。機械圖像能夠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肉眼難以捕捉到的景象,并通過碎片化的形式將場景再現性地表現出來,為近現代的寫實繪畫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對當代繪畫視覺效果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由周瑩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論機械圖像時代的繪畫》一書,從機械圖像的演變過程及發展原因出發,深入剖析了機械圖像時代的繪畫藝術所進行的思考與探索。繪畫藝術在時代的更迭中積極尋求與機械圖像的區別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自我藝術風格的發展,該書對現代藝術繪畫進行了更有意義的探討,為繪畫藝術的追求及其功能的重新建構提供了新的視角?!墩摍C械圖像時代的繪畫》全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論述繪畫藝術在機械圖像時代的生機與危機,以及機械圖像對傳統繪畫藝術帶來的影響。第二章闡述傳統繪畫藝術在這場技術與時代變革下的發展歷程,具體論述繪畫材料語言的開發及平面化傾向。第三章進一步指出傳統繪畫藝術的追求已從再現性的真實視覺轉向強調體現內心真實觀念,改變了傳統繪畫藝術的定義。第四章強調相較于機械圖像,繪畫的手工性對于身體部位的重要需求。視覺圖像時代,機械圖像對于場景的高清真實再現性替代了傳統繪畫藝術擬真表意的功能,以信息時代下廣泛的傳播性與重復性改變了人類的審美特性及審美價值取向,使得傳統的主流繪畫藝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論機械圖像時代的繪畫》一書中同樣指出,機械圖像在將繪畫從視覺的真實呈現的追求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對傳統繪畫的視覺效果產生了深遠影響,不斷改變著繪畫藝術的視覺效果領。首先,機械圖像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方式,影響了繪畫藝術的視覺呈現效果。

傳統的繪畫藝術需要藝術家通過寫生活動來感知自然并進一步表現自然。然而,機械圖像作為記錄真實場景的重要手段,通過迅速即時的動態記錄,為繪畫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料,極大程度上豐富和開拓了繪畫藝術家的創作范圍,但同時也使得藝術家對機械圖像的記錄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使得繪畫藝術家的寫生活動越來越少,這就導致機械圖像作為視覺語言在為傳統藝術創作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藝術家的視覺呈現方式。例如,在繪畫色彩的運用上,傳統繪畫藝術中的色彩運用基于藝術創作者對自然界豐富色彩的敏銳捕捉與靈活運用,藝術家可根據自身對不同色彩的理解進行多樣的繪畫處理,從而創作出富有想象力與個性化且具有獨特個人藝術風格的視覺語言。但機械圖像減弱了自然界的色彩變化,對于自然色彩的表現無法與雙眼實際捕捉到的鮮明色彩相比擬,以機械圖像為基底,就會影響到繪畫藝術創作者的色彩運用,使得繪畫作品中的色彩單調沉悶,無法表現出作品本身的視覺藝術效果。

其次,機械圖像改變了繪畫藝術的視覺表達意義。傳統繪畫藝術在創造之初就一直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尋求視覺表達意義和內在精神價值的轉變,其媒介性和平面性是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但在機械圖像問世之前,傳統繪畫藝術的視覺內涵一直被創作者忽略或者弱化,其將繪畫藝術創作的重點放在場景的再現上,僅僅將繪畫藝術作為用來記錄各種具象化事物和景象的手段;而在機械圖像問世之后,機械圖像以強大的傳播性和復制性迅速弱化了傳統繪畫的原始目的,繪畫藝術的復刻功能在迅猛的機械圖像的圍攻下逐漸被放逐到邊緣區域。因此,藝術家在迷惘與探索中找到了傳統繪畫藝術存在的意義,繪畫的視覺表達意義已不僅僅局限于對于景物的描摹或者再現,而是通過這種視覺呈現來表達更深層次的人文價值內涵。傳統的繪畫藝術家在吸取了機械圖像諸多新型表現手法的同時,增加了繪畫視覺藝術綜合性和多義性內涵,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繪畫的藝術表現空間。

繪畫藝術是一門在空間里創造出視覺形象的藝術,機械圖像時代下的繪畫藝術摒棄了單純視覺效果的外在表現,加強了觀念與藝術的結合,藝術家通過藝術來表達深層次的人文情感,使繪畫藝術更具哲理性與時代價值?!墩摍C械圖像時代的繪畫》一書深入剖析了機械圖像時代繪畫藝術的獨特價值與意義,是幫助現代繪畫藝術家更好了解繪畫藝術發展內涵的重要參考。

作者:周瑩

查看全文

圖像文化下高校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圖像文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形勢。通過網絡的迅速傳播,圖像信息快速進入高校思想政治領域,其傳播的快速性導致教育時機的滯后,而信息的良莠不齊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導向性。圖像文化時代也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依托圖像文化,網絡思政教育的“全面化”“精準化”“互動化”“個性化”的特點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圖像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思政

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在賀信中指出:“中國要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1]。伴隨著圖像文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從以前的依據文字對知識進行間接性的感悟和體會,到更多依賴于借助圖像直觀獲取、展示信息。而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圖像文化時代的到來,短視頻、微信等應用程序的興起,推進網絡思政教育是時展的必然趨勢。

一、圖像文化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邏輯淵源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的特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以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的工作。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盵2](一)網絡思政教育的意涵。網絡思政教育的興起,是基于教育者對圖像文化時代下網絡趨勢發展的把握。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發展對原有意識形態的經濟及社會基礎附著物已發生了改變,在對傳統傳播觀念、方式造成巨大沖擊的同時,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影響。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趨勢,是教育者層面自主意識到網絡對網民意識形態、社會生活的潛在影響,主動運用圖像文化,將外部信息逐步內化,使其內化為信息接收者自身的思想,并以這些接收者為主體,進一步影響其他人的存在。(二)圖像文化時代下網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圖像文化時代的到來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互聯網的發展更是為圖像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在這個“世界被把握為圖像”的時代,“00后”大學生們的自我個性凸顯,“人人都是自媒體”現象使得傳統思政教育的先導權進一步削弱,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傳播時間也不再局限于課堂。相較于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方式,圖像文化時代下的學生能更自主地篩選信息,類似于自我教育。然而,這類“自我教育”卻存在著信息魚龍混雜、價值觀偏差等隱患。因此,思政教師在新形勢下需關注時下熱點,緊跟時政潮流,將網絡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融合,牢牢占據意識形態高地,利用圖像文化時代在互聯網加持下的特點開展網絡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其關鍵點在于“要加強對校園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規范管理,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充分發揮網絡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網絡育人體系”[3]。

二、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遭遇的困境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

查看全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敘事研究

摘要:圖像化的時代既給高校中的大學生以往的認知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也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影響很大。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速時期,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將針對圖像化的敘事規律和特點進行分析,并指出圖像化敘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狀況,再提出相關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敘事;培育

目前,各種圖片層出不窮,我們已經處在圖像化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下每天都要看圖讀圖??梢哉f這種狀態下嚴重影響了高校中大學生的認知事物以及信息交流方式,之前的文字表達,逐漸轉成圖像化的敘事。比如,在高校大學生日常聊天過程中采用表情包代替了以往很多文字性的敘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對高校中的大學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那么就必須對圖像化的敘事規律進行不斷研究,并遵循圖像化敘事的特點。

一、圖像化敘事的規律特點和具體要求

(一)圖像化敘事表達上更加直觀和立體化。在圖像化時代下探討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敘事內容要以文字敘述為主的特點。圖像化敘事可以作為輔助工具進行使用,并且文字與圖像化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也能夠吸引大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成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的敘事方式主要就是文字敘述和圖像敘事。這兩種敘事方式同樣也是我們人類主要的敘事方式。相對來說,圖像化敘事能夠更加生動和形象,因此圖像化敘事中的理解機制也往往先是認知淺層化,之后再表象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敘事來說,不僅要順應圖像化敘事的具體規律特點,還要注意圖像的內部構造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容和價值上的含義是否匹配。一般來說,圖像敘事非常具體,相對于文字敘事來說,圖像敘事不僅具有非常逼真的效果,還以簡單化的構圖和描繪出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圖像敘事往往利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構圖,并采用色彩搭配,使人們看到圖像之后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夠輕松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話來說,既可以利用生動的構圖來直觀表達所要傳遞的思想政治理論特點,也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大學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內容,還可以引導大學生對圖像敘事背后所表達的深層含義進行思考。(二)圖像化敘事的意義具有模糊和多元化的特點。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圖像化趨勢來說,經常用含蓄的符號來代替復雜的事物本身,往往不能對具有一定復雜性的事物進行準確的表達,只是進行模糊的表達。人們在面對這種圖像化趨勢時,經常會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處的文化程度、社會閱歷來理解圖像化敘事中所表達的含義[1]。同樣的一張圖對不同的人來說,人們所產生的理解是不同的,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而圖像化敘事意義也具有模糊的特點,這也與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單一的特點有很大的矛盾性。這就暗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圖像化敘事特點必須能夠表達特定的核心價值和中心意義,因此必須采用比較穩定的圖像化進行敘事。(三)圖像化敘事認知具有淺層碎片化的特點。一般來說,圖像化敘事具有非常直觀的形象,因此也就會導致人們容易產生認知的膚淺化,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只對一目了然的表層信息進行關注,而忽略了圖像化中所包含的另外一層信息和價值。除此之外,圖像化敘事并不具備像文字敘事直接的特點,人們所接受到的往往是碎片化的符號,因此,容易形成不探索圖像本質的特點。所以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要想利用圖像化敘事幫助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就要克服圖像化趨勢認知比較淺層又具有碎片化的不良特點。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敘事教育教學現狀

查看全文

視覺圖像文化教育變革思考

摘要:圖像文化全球化以及數字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這股“讀圖時代”的力量迅速影響著全世界教育方式的變革。本文主要探討視覺圖像文化對于當代藝術教育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視覺圖像;藝術教育;文化

曾經,文字閱讀代表了全部知識和智慧的獲取過程。文字以言語為媒介,具有敘事性和情感性,給讀者留下了文學意境、韻味得以實現的廣闊空間。然而,其形象的顯現是間接的,帶來了閱讀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沒有視覺媒介形象的直觀功能。圖像將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的形象,擁有文字所沒有的視像的直觀性和具像性,具有強烈的再現性、真實性和造型性。圖像是一切文化之間的“紐帶”。因此,時至今日,在各種信息風起潮涌的今天,要一種理念為公眾所接受,形象化、感性化才是最有力的方式。

一、圖像文化的背景

麥克盧漢首先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理論,并把媒介分為“冷媒介”和“熱媒介”,重塑了人們對傳播學的思維。舉例說,電話是一種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為它給耳朵提供的信息相當匱乏。言語是一種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憐,大量的信息還得由聽話人自己去填補。與此相反,熱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的空白讓接受者去填補或完成。因此,熱媒介要求的參與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參與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另外,他認為,每一種新媒介一旦出現,無論它傳遞的具體內容如何,這種媒介的形式本身就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某種信息,并引起社會的某種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本身就代表著某種時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訊息。隨著電力時代的來臨,電視便成為了圖像傳播的主力媒介。而網絡時代的降臨,也使電腦成為更廣泛傳播的媒介,而與之相關的,是圖像時代的到來。

二、圖像文化對當代藝術教育的影響

查看全文

“時代美術”筆談

【摘要題】美術史

【正文】

記憶的圖像和思考的圖像

“時代美術文獻展”的策劃和組織,初衷是希望通過對這一時期的美術圖像的重組和呈現,探求這些圖像本身所隱含或背后所具有的社會學、文化學意義,當然,這種重組和呈現本身就是研究、整理以及重新審視歷史的重要環節和過程。圖像具有文化記憶的意義,記憶載負著文化而產生思考和審視的內涵,當歷史中的文化圖像以新的角度和方式,在新的時間空間中被重新呈現出來,它們將體現出新的思考點,引發人們對圖像進行重新解讀,以更深地挖掘圖像的歷史內涵,延伸其與當下文化之間的意義鏈。

但是,在整個展覽的呈現和接受過程中,我們發現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人們似乎更多地以現實而通俗的眼光來看待這樣的歷史文化圖像,在這些圖像中,更多看到的是與個人經驗相關的情感記憶,帶有較普遍的懷舊或追懷的情緒,以及認同和滿足的心態。畢竟,那個特定時代的美術圖像,更多保留和體現著那個時代對“美”的一種普遍的、意識形態化的呈現和理解,保留著經過改造的思想和情感對社會、現實以及“美”的真誠的表達。那個時代的美術,曾經以它作為一個時想的、有著恒遠意義的“美”的代表,深深地扎根于人心,并曾經成為一代成長中的人們心中對美好前景的憧憬和想象。“美”以其強大的圖像化的力量占領了人們的視覺以至思想,這種力量,可以說是社會性的、鋪天蓋地的,它不僅緊緊抓住人們的視覺,更深深地成為人們的記憶。因此,當我們有了一定的歷史距離之后,重新來面對這樣的圖像時,記憶成為了這些作品最突出也最容易生效的特征和亮點。因此,“時代美術”的圖像,似乎更主要地成為了記憶的圖像,與個人的情感經驗、個人的成長經歷、普遍的追懷心理相關的記憶圖像。

記憶,當然是圖像一種無法回避的功能和特點。然而,我們面對的也許不僅僅是個人普遍而現實的情感和經驗,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的圖像,所凝聚的記憶的內涵也不應僅僅限于“美”的圖像化的視覺意義,當圖像作為文化和歷史而存在,而被追溯其意義,圖像的重新解讀、重新組合和呈現,它的思考的意義更可能被體現出來。

查看全文

高校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

在數字圖像時代,圖像成為人們認知世界、情感交流、信息溝通交流和重構人們對世界認知的重要方式,導致圖像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得人們的情感、情緒體驗、視覺感知方式、信息接收方式等發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主要渠道,但圖像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舊有的教育方式與媒介形式受到了挑戰,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圖像時代大學生的認知方式、行為交流方式、學習方式等的圖像化轉變,創新運用圖像化教育方式契合大學生的圖像化發展需求,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一、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概念與特點

(一)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概念。圖像,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來區分,“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圖像是一種非文字傳播的閱讀文本,凡是可見的形象來表達、理解和解釋事物的符號形態都可稱作圖像,如雕像、建筑、裝置藝術、化態景觀等;而狹義上的視覺文化,就是指現代社會通過各種視覺技術制作的,報刊、廣告、攝影、電影、電視及網絡等媒介為主要傳播方式的視像文化形態”[1]。圖像既包括靜態的圖像,如圖畫、雕像、照片、雕塑、建筑等,也包括動態的圖像,如影像、動漫等。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把圖像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式;即把“圖像化”的方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揮“圖像”的感性直觀與形象生動等優勢,以立體多維的圖像表達抽象的價值觀,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化教育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大學生通“圖像”來感受更加立體、直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綜上,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各種“圖像”資源包括圖像、雕像、影視、圖畫等各種蘊含“真、善、美”的價值理念的圖像、影像內容,結合圖像時代大學生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教育技巧進行開發、挖掘、轉換、創新各種圖像資源,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化教育的“向善、向美、向真”的價值導向。(二)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特點。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圖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堅持直觀性與形象化的統一、象征性與隱喻性的統一、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契合數字化時代大學生圖像化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圖像的直觀性、形象化給人一種視聽感官的沖擊,以直觀的形象展示了圖像本身蘊含的思想及理念,但每個人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知識結構對圖像的內容進行理解、重構、編碼來作出價值判斷。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圖像的直觀、形象化的一種感染力、表現力彌補理論教育的感性的不足,適應圖像時代大學生的認知和閱讀習慣,與他們的圖像邏輯思維相契合,既能調動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也能在感性直觀的教育方式下把價值觀的內容內化于心,達到全面的詮釋抽象的理論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可見可感和入腦入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圖像的象征與隱喻的統一即利用圖像符號意指某種事物象征的精神內涵、理想信念或者隱喻的價值理念。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圖像的象征性與隱喻性的統一將晦澀難懂的價值觀以圖像的象征、隱喻手法將其生活化、簡單易懂的具象方式表達出不可見的價值觀,如借助長城、中華龍、國旗來象征國家的寓意;和平鴿象征和平寓意;天平隱喻的是公平正義的價值觀;中醫的“陰陽”隱喻了對立統一的哲理。圖像的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即“現實性是指當代圖像在制作過程中的靈感、選題、取材及其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虛擬性是指以知識、信息、消息、文字、圖像、聲音等作為自己的存在形式[2]。正如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選取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一些軍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為題材,以虛擬Q版動物造型的形式展現出來;“大抗戰”動漫游戲,選取中國8年抗日的史實為題材,以虛擬的網絡游戲把中國在抗日過程中國共聯軍的戰役、游擊戰、地道戰等歷史事件來展現中華民族團結對外的抗日戰爭歷史。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圖像的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把史實結合網絡虛擬游戲進行價值觀教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共鳴,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

二、實施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依據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價值導向的“顯性”與“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經典論述。在2020年中國面對百年一遇的“肺炎”,央視網根據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推出的超然動漫“對疫”,以動漫的短視頻播放人類千百年來與魔物抗爭,人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聯手攻關擊敗病魔。國家以當代青年喜歡的動漫方式把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互助、集體主義精神等價值觀理念以生動、形象的直觀方式呈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實現價值觀的引導。央視通過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現實生活的難題與虛擬的網絡展示、解讀現實的抗疫事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在2020年3月10日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國家跟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網絡直播視頻把現實生活中的抗疫情況對全國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把信息的實時性、交互性以網絡呈現,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化表達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話語、理論話語轉變為圖像話語、生活話語,在觀看視頻的彈幕和即時評論進行信息的交流,把“愛國、無私奉獻、生命至上、社會責任感”等社會價值共識以鮮活和富有感染力、情感并茂的方式激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行為自覺。

三、學情變化———實施圖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