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21:21: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向型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私營外向型經濟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市作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一直致力于外向型經濟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展。**年度外貿出口總額只有5.03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別只有17.6%、11.9%;而同屬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的青島分別為92.2%、57.6%,日照也分別達到29.2%、21.3%。**市的私營外向型經濟更是嚴重落后,近幾年來私營企業的外貿出口額一直在幾千萬美元左右。而自**年國家對私營經濟開放進出口權以來,全國、全?。ńK)的私營出口已飆升突起。江蘇**年出口1984萬美元、**年出口1.03億美元、**年出口2.72億美元,**年出口更是突飛猛進,達10.1億美元,短短4年里增長了幾十倍。在國際經濟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外貿之所以能夠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勁勢頭,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私營經濟開放了進出口經營權,激發了私營企業擴大對外貿易尤其是對外出口的潛力??梢?,進出口經營權對于私營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無疑是一把進軍國際市場的金鑰匙。而****年底,全市申請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私營企業僅為22家,只占全省近3000家的0.73%。那么,**的私營企業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何沒能隨著進出口經營權的放開而異軍突起。究其原因:
一是與**市國民經濟結構的整體結構相關聯。改革開放以來,衡量和觀察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得是否快,一般情況下主要看當地的經濟成分如何。如果民營經濟、外商投資占的比重很小,那該地區在整體上注定缺乏某種活力。同浙江、蘇南等地民營經濟在外貿、就業、GDP等各方面一枝獨秀的狀況截然不同,在**市的國民經濟結構中,國有經濟仍然是重頭戲,其次是外商投資,私營經濟比例最少。**年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4.9%,比全省平均低5.1個百分點;私營企業數、注冊資金、從業人數均居全省最末位。全市這種國民經濟結構注定了在**市出口總額中私營企業所占的份額很少。
二是與**市私營企業的發展相關聯。**市私營企業不但總體規模小,而且單體規模也偏小。**年,全市注冊資本過百萬元的私營企業總數為278戶,過千萬元的私營企業為21戶。但申報私營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型企業最低注冊資本為300萬元,流通型企業最低注冊資本為500萬元。這就決定了能夠跨進此門檻的私營企業數本身就很少,其中涉外的私營企業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的涉外生產型企業只因資本不足,被拒門外。而已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22家私營企業目前出口狀況也不理想,其中20家是**年后才獲權的,市場開拓起點晚,外貿人才嚴重缺乏,操作實際經驗不足,直接導致其中約五分之一的企業沒有出口實績,自營出口多的也就在一二百萬美元,少的只有幾萬美元,不少獲權企業仍然靠專業外貿公司的。
三是與**市涉外私營企業缺乏品牌優勢相關聯。目前**市有部分涉外私營企業的產品已通過ISO9000、ISO1400國際體系認證,如**市太陽雨熱水器有限公司、**太平洋石英有限公司等,但整體來看,涉外私企及產品缺乏品牌優勢。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規矩”林立的國際市場中,品牌就是質量,質量就是核心競爭力,在品牌方面競爭不過別人,自然在外貿經營中也沒有什么優勢。**市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認定的46個“**年度**名牌產品”中,私營企業產品約占到一半。但,江蘇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認定公布的439個“**年度江蘇名牌產品”中,**市只有11個,其中私營企業產品只有1個,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22家企業中沒有一個產品能入圍;全國名牌產品更是為零。
四是與涉外私企出口產品結構相關聯。**市的涉外私營企業主要分布在一般制造、商貿流通等傳統行業,出口產品地方特色比較明顯,大多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水產品養殖加工、蔬菜種植加工、柳編、木材、水晶、硅資源等開發加工;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比重較低。與蘇南各市以IT產業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相比沒有競爭優勢,這與我市工業落后的大環境分不開。從私營出口情況來看,份額大的多集中在流通貿易型企業,生產型企業自營出口量不大。而一些本地優勢資源(如硅資源)由于無序開發和競爭,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市場秩序紊亂,使得本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喪失了效能優勢。總體上看,**市涉外私企的出口產品比較“小”,產品檔次、科技含量不高,出口價格較低,外貿出口總量自然很難做大。
五是與眾多涉外私企與外資合作相關聯。早期發展較好的涉外私營企業為了打開國際市場,尋求資金技術的合作,間接獲得自營進出口通道,紛紛對外合資合作。**縣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在1995年、1997年(**年國家賦予私企進出口經營權)分別與香港金浩公司、中潤公司合資建立了太平洋金浩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和**中潤石英制品有限公司,間接獲得了產品進出口經營權,**年出口創匯140萬美元。還有**福東正佑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富裕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原本發展勢頭良好的涉外私營企業已轉化為合資企業或者成立了合資子公司。合資是涉外私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外尋求資金、技術和市場的有益合作,以取得發展突破的一種有效途徑,本質上是壯大了私企的實力。但從目前外貿統計的角度講,涉外私企創匯隊伍中無疑少了一批精英。
外向型經濟發展意見
各縣市人民政府,**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烏昌財政局,自治州各委、辦、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國發〔20〕32號,以下簡稱國務院32號文件)和州黨委九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全面提升自治州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外向型經濟是一個地區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州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已先后同世界8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20**年,全州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24.03億美元(含兵團),增長81%,其中出口23億美元,增長78%,進口1億美元,增長169%,進出口2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1家。自治州外向型經濟雖已有較大發展,但與內地發達地區比較,企業規模少、產品檔次低等問題比較突出,需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州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面臨著國家實施面向中亞的擴大對外開放戰略和加快天山北坡經濟帶率先發展、推進烏昌經濟一體化等諸多發展機遇。全州上下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責任意識和機遇意識,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興州”戰略,以開放促發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詮釋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傳統的以垂直型分工為主轉變為以產業鏈分工為主,我國的制造業位于產業鏈的底端,國際分工的利益較低。因此,必須參照新型國際分工模式,通過產業鏈的整合與升級,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轉型才能成功。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轉型國際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來,受資源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和美國次級債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出現了眾多企業倒閉或者經營難以為繼的現象,外向型經濟風光不再,國內要求外向型經濟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那么外向型經濟該轉向何處呢?筆者以為應當立足全球視角,放在新型國際分工的格局下去考慮問題,否則得出的結論將失之偏頗。
國際分工格局的演變趨勢及特點分析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國際分工的格局是動態演進的,不同階段的國際分工格局亦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大體上可以將國際分工的格局劃分兩個階段。
(一)垂直型分工階段
市外向型經濟形勢分析會的講話
上半年我市外向型經濟工作是難中求進、經受考驗的半年。半年來,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應對國家宏觀調控,竭盡全力化解各種要素制約,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矛盾,把握機遇,奮力拼搏,全市外向型經濟呈現出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
一、上半年我市外向型經濟運行特點
據海關統計,1—6月,全市進出口總額6.39億美元,同比增長31.52%,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0.88%,其中出口4.37億美元,同比增長28.49%,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0.39%;進口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8.61%。進出口、出口、進口增幅分別為31.52%、28.49%、38.61%,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增幅較去年同期分別回落了43.11、40.42和51.05個百分點,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幅分別名列全省第六、第七和第四位。
1—6月份,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家,增資企業2家,項目總投資13799萬美元,合同外資5336萬美元,同比增長154%,實際利用外資3138萬美元,同比增長128%,完成年初確定目標任務的78.4%。
(一)從亮點方面看
亮點之一:對外貿易持續穩定增長。1—6月份,全市進出口貿易克服諸多因素影響,保持持續穩定增長,進出口出口進口同比分別增長31.52%、28.49%、38.61%,分別高出全省平均增幅4.5、2.4和9.3個百分點。
外向型經濟研究論文
一、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困境
(一)金融危機的沖擊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快速席卷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接著對我國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推動又好又快發展”作為2009年的工作重點。
(二)“儲蓄—投資—經濟增長”的轉換機制不暢通
就我國的具體情況而言,“儲蓄—投資—經濟增長”的轉換機制不暢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國儲蓄——投資轉換率低;其次,中國的投資率過高;再次,中國的投資效率低下。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以內需促增長
外向型經濟發展意見
為加快**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東聯西出”,提升**市外經貿發展水平,實現建設現代化國際商貿城的戰略目標,根據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政策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
每年將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外資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區(縣),與外資項目履約率和項目資金到位率一并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綜合目標管理考核。各區(縣)、各相關部門領導的年終述職、總結要與外向型經濟工作業績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掛鉤,形成全社會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格局。
二、建立表彰獎勵制度
市委、市政府每年選擇20家左右先進外經貿企業和年度目標任務完成好的區(縣)及相關部門予以表彰和獎勵,鼓勵發展外向型經濟。
三、建立外經貿網絡平臺
外向型經濟的前進與干擾
從經濟區劃分的角度來說,近代口岸開放以后,處在西方先進生產方式由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向內地輻射帶上的中原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外向型經濟區。其地理范圍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區意義上的河南省。它不僅包括今天河南省的大部,還包括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和湖北省北部的部分地區,涵蓋了衛河流域、黃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和唐、白河流域的廣闊空間。
近年來,學界對這一地區近代經濟發展的關注較多,主要成果有:王天獎的《清末河南的民族資本主義》①、鄧亦兵的《對近代河南經濟問題的一點思考》②、袁中金的《河南近代鐵路建設與經濟發展》③、吳俊范的《論近代河南經濟的變遷》④等等。這些研究,對近代中原地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生、鐵路修筑對沿線經濟發展的影響、近代河南市場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遷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然而,上述研究對近代中原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及其影響,尚缺乏系統的論證。對該課題的深入探討,不僅有助于認識中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歷程、程度和歷史地位,而且也能夠為今天北方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事業,提供有益的借鑒。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因其自然條件的優越和水陸交通的便利,而在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從春秋戰國直到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國的前列。此后,由于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和頻繁大規模戰亂的嚴重摧殘,該地區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不過,據張民服先生研究,到明代中期以后,中原因為有著四通八達的水陸商道,從而便利了各地商幫的貨物販運,使得該地的商品經濟,無論在生產規模、商品種類還是流通范圍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⑤。進入近代以后,借助于傳統水路和現代鐵路,與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實施對接,從而逐步發展起了以沿海和國際市場的進出口貿易為導向的近代外向型經濟。
一口岸開放與中原水運型對外貿易經濟區的涌現
勿庸諱言的是,中原由于并不直接面海臨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對它的經濟輻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為各通商口岸的進、出口業務,總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區展開,稍后才會逐漸延展到內陸的某些區域;或者說,各通商口岸與沿海、沿江省區的外貿聯系,在時間上早于內陸,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高于內陸①。從當時各口岸的海關貿易報告和貿易統計中相關資料的多少和數值的大小上,也可以感受到中原和沿海、沿江省區之間,經濟外向化進程上的這一差距。
然而,中原對外貿易整體上相對遲緩的狀態,也并不是絕對靜止不變的。這是由于,第一,中原畢竟是一個相對臨近海、江的地區,有著一定的地緣基礎;第二,“天下之中”的地理區位和四通八達的水陸商道,具備發展近代對外貿易的自然基礎;第三,中原有著較為悠久和發達的、與區域外市場進行商品交流的歷史基礎②;第四,中原有眾多的人口和豐富的物產,發展對外貿易的進、出口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外向型經濟過渡現狀調研報告
今年,縣外向型經濟發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縣外貿出口大幅回落。如何化解危機影響,推進縣從外向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縣外經貿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縣開放型經濟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企業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快速發展。自營出口額2006-2011年分別為1.33億美元、1.95億美元和3.13億美元,三年增1.35倍,今年預計2.66億美元,比去年減15%;自營進口額2006-2011年分別為208萬美元、422萬美元和361萬元美元,2012年預計560萬美元,四年增1.69倍;對外經濟合作從無到有,2010年兩家企業設立2家境外機構,2011年兩家企業設立6家境外機構,2012年五家企業設立5家境外機構;06-08三年累計完成實際利用縣外內資17.6億元、外資929萬美元,共有招商引資企業216家。
二、縣外經貿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金融危機影響不斷擴散,縣外向型經濟遭遇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形勢,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開放型經濟層次低
考察江西外向型經濟的感受
近年來,江西省把開放型經濟尤其是利用外資作為加速全省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已經打造出世人矚目的“江西現象”或“江西模式”,闖出了一條“中部崛起”的新路。2004年,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0.5億美元,比2001年的5.4億美元增長了3.8倍,三年突破50億美元,在全國的位次由2001年的16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南昌市2004年實際利用外資7.1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20.5倍,年均增長1.2倍,今年有望實現9億美元的好成績,幾乎相當于我省僅有的5個過億美元的市之和。其實,江西的大發展還不僅僅體現在利用外資上。近年來,江西GDP的增幅均在10%以上、財政收入的增幅在2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在40%以上,都是非常了不得的。
江西并沒有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的區位優勢、地緣條件、產業基礎和政策優惠,但為什么開放型經濟尤其是利用外資卻如火如荼?帶著這個問題,我和我的同事利用這次隨省黨政代表團赴江西學習考察之際,做了一次調研,形成了“大開放是主戰略、東向發展是主攻方向、開放型經濟是第一經濟、招商引資是第一抓手、一把手要抓第一抓手”的總體感受,具體情況整理如后,呈領導和同志們參閱。
一、旗幟鮮明堅持大開放主戰略
思路決定出路,認識決定行動。江西快速崛起的關鍵,就在于新一屆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推動思想解放的學習討論,理清思路,創新思維,把江西放在全國乃至全球發展的大格局中謀篇布局,確立明確的發展定位。2001年8月,江西省委通過了《關于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以工業化為核心,以大開放為主戰略”的基本思路;同年8月的江西省委井岡山全會和11月的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戰略并作了深刻闡述;此后,又相繼提出了“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富民興贛”。江西找到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又符合江西特點的發展新路。
“十五”期間,江西每年都要開展一次扎實有效的主題教育活動。2001年“解放思想學習教育活動”;2002年“塑造江西人新形象”;2003年“弘揚井岡山精神,興我美好江西”;2004年“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新江西”;2005年“建設和諧平安江西,共創富民興贛大業”。這些活動為江西人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解放不斷注入動力,而解放思想、敢闖新路正是井岡山精神的具體體現。江西在創新中完善思路,在不爭論中發展,在不折騰中前進,在不甘落后中奮起,已形成了“求新思變、開明開放、誠實守信、善謀實干”的創新精神;形成了“開放型經濟是江西發展的命根子”、“不管外面刮東南西北風,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放松”、“沒有開放型經濟是不現實的,說得再好再全面都沒有用”、“跳出江西看江西,立足全國看江西”的大開放思想。用孟建柱書記的孟氏邏輯來說,就是“改革開放都重要,但對于相對落后的江西來說,開放更為重要”。江西各級官員亦已習慣用“以開放倒逼改革”來詮釋江西的大開放主戰略。由此我想到了小平同志當年的話“改革也是開放”,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小平同志的思想,“開放”最為精當。大開放促使江西各個層次的思想觀念起了大變化,使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各種經濟資源乃至政治資源、社會資源被迅速集中起來,小平的開放思想在江西已形成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二、親歷親為高位推動利用外資
人民幣升值對外向型經濟影響論文
一、我國地區外向型經濟狀況的分析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政策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地區間外向型經濟的差異巨大。不同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具有很大的差異,不僅對外開放水平存在著很大差別,而且在出口貿易方式、出口主體和出口產品類別等方面都有著顯著差別。
1.不同地區的對外開放度的比較
由于各地區的對外經濟發展的差異,首先表現為各地區的進出口額在全國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的統計數據;2006年東部10省市的出口及進出口總額分別占全國的比重為91.8%和92.3%,其中廣東、江蘇、上海和浙江的出口及進出口又在東部地區占了大部分,遠遠高出其他省市。而中西部地區的出口及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非常小,中部地區這兩個比重分別為4.7%和4.4%;西部地區這兩個比重分別為3.5%和3.3%。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外貿狀況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與此同時,各地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相差較大,從2003年到2006年期間,高依存度的地區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江蘇的外貿依存度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在中依存度的地區中,浙江、山東、新疆的外貿依存度呈現逐步上升或穩定的趨勢,而福建和遼寧在2004年外貿依存度得到提高之后,又出現了下降的勢頭。
2.不同地區的外資引入和實際利用情況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