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倫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5:54: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倫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倫理

剖析網絡語言倫理的規范

摘要:為了建立和維護網絡交往的基本秩序,必須設定網絡語言倫理原則及規范。網絡語言倫理原則包括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尊重他人人格原則和無傷正當利益原則。網絡語言倫理規范主要有話語權利平等、語言內容健康、意思表達真誠、網絡評論公正、信守網上承諾、維護國家安全、不曝個人隱私、不傳商業秘密等8條規范。

關鍵詞:網絡;倫理;道德原則;道德規范

網絡語言傳播的特殊語境與網絡語言的特點,造成了一些特殊的道德問題,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網絡語言倫理來對之予以制約。所謂網絡語言倫理,是指人們在網絡社會中言語表達、語言交流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和具體的道德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網絡語言主體之間的道德關系。網絡語言倫理的要求包括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本文即為對于這些原則與規范的初步探討。

一、網絡語言倫理的基本原則

網絡語言倫理的道德原則是網絡語言倫理道德體系的總綱和精髓,也是網絡語言倫理的核心,它集中體現了網絡語言倫理的本質特征。就網絡語言的使用而言,人們應當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則主要包括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尊重他人人格原則、無傷正當利益原則等三個方面。

1、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參與網絡社會活動的主體都是現實社會中的公民,網上言論自由是公民網絡交流的前提,也是網民踐行網絡語言倫理的基礎。因此,網上言論自由權利是每一位網民所享有的正當權利,禁錮網絡言論自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更是非法的。

查看全文

網絡倫理分析論文

摘要:網絡發展一方面為社會帶來極大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社會結構缺陷,社會規范脫節及經濟利益驅動,導致了觀念的、規范的和行為的三個層面的網絡倫理問題。根據網絡倫理的表現形式和網絡倫理產生的原因,從三個方面闡述網絡倫理的構建,即技術監控,法律法規建設和倫理道德的規范以及倫理教育,旨在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空間。

關鍵詞:網絡倫理;道德規范;自律

Abstract:Internetdevelopmentontheonehandhasbroughttheenormouswelfareforthesociety,ontheotherhandasstructureflawofthenetworksocial,thesocialnorm’sfailureaswellastheeconomicdrive,hascausedethicsquestionsoftheidea,thecriterionandthebehaviorthreeaspects.ThispaperexpatiatesthecategoryofCyberspaceEthics,analyzesthesourceofCyberspaceEthicsandexpoundstheconstructionofCyberspaceEthicsfromthreeaspects,suchastechnicalmonitoring,lawsandregulation’sconstructionandethicseducation.Thiswillmakepeople''''snetworkbehaviormorecriterionandpurecyberspace.

Keywords:Cyberspaceethics;moralcriterion;self-discipline

引言

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新型的商務模式電子商務獲得空前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一些負面東西,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現象,產生敗德行為,即在網絡上出現一些與傳統道德和倫理相違背的現象,我們姑且叫它“不倫理”現象。這些“不倫理”的現象并不是虛擬的,它根植于現實社會這塊肥沃土壤中并得以發展,有深刻的經濟根源、社會根源與歷史根源[1]。本文從網絡倫理表現形式談起,而后分析網絡倫理成因所在,通過分析網絡倫理產生的根源,最后對網絡倫理進行規范和構建。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網絡在技術上的特殊性使網絡媒體面臨新的

網絡倫理問題。本文在對網絡性質深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網絡倫理建設的具體措施,并分析了網絡倫理建設新的特點。

[關鍵詞]網絡傳播;網絡倫理建設;網絡技術;網絡道德;政策法規

網絡社會,是由不同的網絡社區組成的一個虛擬社會,它存在的基礎是網絡技術。在這一虛擬的社會結構中,雖然其行為主體仍然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的個人,但網絡在技術上的特殊性使網絡媒體產生了許多傳統媒體未曾遇到的新問題。面對這些新的網絡倫理問題,我們應針對其特殊性,在理論上加深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設措施。

一、基本的認識前提

1.關于網絡技術的性質

查看全文

網絡倫理失范現象及應對策略

【摘要】當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更加快捷的生活,人們利用網絡進行遠程交流,或分享身邊的新聞,或闡述自己的心情體驗,這都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與此同時,在網絡上也存在著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現象,影響了我們在網絡世界的心情,這種現象也叫網絡倫理失范現象。本文對網絡上的倫理失范現象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網絡;倫理;倫理失范

倫理失范并非互聯網平臺的專利,在現實中也存在倫理失范的現象,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實中的倫理失范現象似乎更為少見,但在網絡上,類似不良風氣、道德綁架、雙標、人身攻擊等現象似乎隨處可見。這本質上還是由網絡的高匿名性引起的。

一、網絡失范現象的原因

(一)網民自身素質差。這個原因并沒有歧視網民的意思,但請各位經歷過我國互聯網發展史的讀者們思考一下,我國的互聯網平臺是從何時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倫理失范現象的,就是在智能手機出現后特別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近幾年,我國的網民素質在這一段時間內經歷了一個快速下降的過程,從而使得網絡上大量出現倫理失范現象。造成網民素質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互聯網設備的大規模應用,使得我國的網民數量快速上升,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門檻越來越低,最終導致網絡平臺上倫理失范的現象越來越多;二是互聯網的低齡化,在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初期,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言論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特別是對于低齡兒童來說,但隨著現代各種互聯網設備的普及,很多低齡兒童也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但低齡兒童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不如成人,在網絡上很容易出現因誤解造成的倫理失范現象。(二)網絡與現實的差異。前文中已經提到過倫理失范的現象在現實中較少存在,而在網絡上較多,這主要是由于網絡與現實的差異造成的。倘若將網絡平臺上的倫理失范現象移植到現實中,其后果至少也是一場聚眾斗毆案,因此在現實中,人們更偏向于平和的交談。但網絡具有高匿名性和難追蹤的特點,因此網絡也成為了倫理失范現象的高發地,在網絡上,即便是出現什么問題,拔掉網線之后便是另一個世界,而無需承擔造成倫理失范現象的成本。正是因為網絡的這一特點,網絡平臺成為了人們發泄日常生活中的怨氣和不法分子趁機造謠的地方,虛擬的世界使得這些人可以隨意的發泄,而其他人卻無可奈何。

二、網絡倫理失范現象的應對建議

查看全文

社會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研究論文

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巨大利益,但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倫理道德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而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問題更是突出和重要,應該加以重視,并切實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問題

互聯網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信息傳遞快捷、獲取方便、信息內容豐富、交往全球性、隱蔽性和思想互動性的特點被廣泛運用,改變著社會各階層群體的活動空間和生存、生活方式,及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礎上的倫理道德觀念[1]。而這種改變的影響重大而深遠,特別是對還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倫理道德觀念將影響他們對國家、對生活、對人生的看法和行為。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問題進行關注和深入研究討論。

一、對網絡倫理道德的認識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調節人們行為規范的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它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是隨著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的,網絡道德亦不例外。所謂網絡倫理道德,是指網民利用網絡進行活動和交往時所應遵循的原則與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倫理道德關系。與現實社會道德相比網絡道德是一種新的道德形態,它與現實道德既有緊密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現實社會道德規范是網絡道德的基礎。網絡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延伸與拓展。是針對網上行為的特殊性而相應作出的對現實社會道德的細化和充實。網絡道德除具有一般道德所具有的特性外,同時具有多元性、開放性、自主性等鮮明的特點[1]。

二、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網絡倫理道德問題表現

查看全文

網絡倫理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網絡發展一方面為社會帶來極大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社會結構缺陷,社會規范脫節及經濟利益驅動,導致了觀念的、規范的和行為的三個層面的網絡倫理問題。根據網絡倫理的表現形式和網絡倫理產生的原因,從三個方面闡述網絡倫理的構建,即技術監控,法律法規建設和倫理道德的規范以及倫理教育,旨在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空間。

關鍵詞:網絡倫理;道德規范;自律

Abstract:Internetdevelopmentontheonehandhasbroughttheenormouswelfareforthesociety,ontheotherhandasstructureflawofthenetworksocial,thesocialnorm’sfailureaswellastheeconomicdrive,hascausedethicsquestionsoftheidea,thecriterionandthebehaviorthreeaspects.ThispaperexpatiatesthecategoryofCyberspaceEthics,analyzesthesourceofCyberspaceEthicsandexpoundstheconstructionofCyberspaceEthicsfromthreeaspects,suchastechnicalmonitoring,lawsandregulation’sconstructionandethicseducation.Thiswillmakepeople''''snetworkbehaviormorecriterionandpurecyberspace.

Keywords:Cyberspaceethics;moralcriterion;self-discipline

引言

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新型的商務模式電子商務獲得空前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一些負面東西,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現象,產生敗德行為,即在網絡上出現一些與傳統道德和倫理相違背的現象,我們姑且叫它“不倫理”現象。這些“不倫理”的現象并不是虛擬的,它根植于現實社會這塊肥沃土壤中并得以發展,有深刻的經濟根源、社會根源與歷史根源[1]。本文從網絡倫理表現形式談起,而后分析網絡倫理成因所在,通過分析網絡倫理產生的根源,最后對網絡倫理進行規范和構建。

查看全文

倫理角度透視青少年網絡交際語言

網絡交際話語是青少年在網絡交際中所使用的網絡語言,它既是一種語言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倫理道德現象。透過青少年網絡交際話語的特質可以捕捉到蘊涵在其背后的張揚自由個性、講求功利實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樂本位的倫理內涵,而且伴隨出現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為表征的語言異化現象。在話語交際中,話語信息、話語方式及話語主體之間的關系都會被順其自然地打上交際雙方倫理關系的烙印,也都應受到相應的言語道德規范的制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統一”的話語道德規范,主張言語行為要合乎“禮”、“仁”、“忠”、“信”的原則。盡管這些原則發展到今天,其具體內涵已有所改變,但它們仍然是人們恪守或倡導的言語道德信條。在現實社會中,言辭有禮、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贊賞;反之,言而無“禮”、言而不“仁”、言而無“信”或言而無“忠”的人則處處遭人唾棄?,F實社會中如此,網絡虛擬社會中亦是如此,我們必須虛心借鑒儒家傳統慎獨倫理思想,認真梳理網絡交際話語倫理規則,不斷強化青少年網絡話語道德教育,使他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網絡話語交際活動中何為道德行為,何為不道德行為,從而增強道德意識,擔當道德責任,履行道德義務,發展健康網絡,構建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

(一)從網絡交際話語的內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從話語學上說,網絡社會中由網絡交流而派生出的網絡交際話語仍然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僅是現實話語范圍的延伸,而且是現實話語功能的拓展。但從倫理學角度來看,話語包括網絡交際話語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質的直接體現,話語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說到底是一個人的精神、心靈粗俗的表現,是價值觀粗俗化在話語上的具體反映。話語文明健康作為青少年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不僅要求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做到話語文明,而且在網絡人際交往中也要話語文明。在我國13700萬上網用戶中,35歲以下網民人數占總數的82.5%,其中青少年是絕大多數,是網絡交際話語的主體,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網絡文學、聊天室以及BBS論壇中毫不吝嗇地販賣情色信息,毫無節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內容粗俗,格調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頹廢,必然會阻礙青少年道德建設步伐,給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以及網絡交際話語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影響網絡文化良性發展,最終也必然傷害網絡和網民的公共利益。不僅如此,在現實生活中,網絡交際話語的負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響到現實人際交往的關系,給現實人際交往帶來心理障礙。中國自古以來就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也就是說不符合倫理道德和文明禮儀的話語和行為在現實交際中不能出現。網絡其實是現實社會的延續,青少年在進行網絡交際話語交流時,其交流內容應當是積極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禮貌的,“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流方向,符合社會的正當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滯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應當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內容或這些內容的影射與暗示”,遵守《網絡文明道德公約》,共同構建綠色網絡空間,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

(二)從網絡交際話語主體上看要尊重話權平等。平等是倫理學上的一個重要范疇,是人際和諧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而在話語交流中也必須堅持平等原則。《世界人權宣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人享有話語平等權利,這個重要倫理原則可以延伸至網絡交際領域。網絡交往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交往主體的平等性?!安徽搶Ψ绞鞘裁瓷矸?、地位、信仰、種族、性別,各種話題只要進入網絡,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會、了解社會?!睆睦碚撋险f,每一個交往主體在人格和價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體的政治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職業分工、地域差異、性別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知識豐富、思維敏捷、挑戰傳統的當代青少年自然也不應該忽視和輕視網絡主體的天然平等性。當然這種主體人格尊嚴和自我價值的平等需要通過網絡交際話語表現出來。“網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交流中表現出語話特權,或盛氣凌人或居高臨下,不能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边@就要求青少年在網上交流(論壇、聊天室)時要謹慎發言,換位思考,要學會寬容,拒絕話語霸權。從宏觀上來說,話語霸權表現為語種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權,從微觀上說就是話語主體在交往過程中把自己單方面的意見和思想強迫對方接受,這對對方來說是一種十分不公和無禮的行為。因此,從交互主體關系對等的倫理角度看,對方的意見和思想也必須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達成誠實互信的網絡交際。

(三)從網絡交際話語動機上看要立足誠意正心。誠意正心作為一種道德訴求,也就是所謂真誠。話語學家陳汝東先生認為,言語真誠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言語行為所反映的言語主體的動機和情感真實,不虛偽,即說寫者的言語表達應與其實際心理一致;二是言語及時,即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出于善良的動機,及時為交際對象提供必要的信息。真誠不是老實本分甚至懦弱無能的表現,它是人的一種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在慎獨看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誠”,真誠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八颊\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不茍》)“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學章句》)“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書誠下》)。人們只有真誠地恪守一定社會的人倫道德,忠誠老實,言行一致,鄙棄虛偽,實事求是,才能真誠地按道德規范辦事,進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針對網絡交往中虛言謊話連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現象,要求青少年充分發揮“真誠”的道德內在機制的作用,因為真誠是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網絡交際話語交際秩序的必要條件,是保持網絡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關涉到正義、公平、善惡、義利等多個道德范疇。慎獨的“真誠”要求就是使青少年做到“以真誠的態度進行交流,為所要表達的信息提供正確合理的話語形式,動機與情感真實,不虛偽,不傳播未經考證的虛假信息,不欺詐他人,不能有意或無意使交際對象產生誤解。同時又不自欺,不說違心話,不打妄語,這樣在構建自己與他人和諧網絡人際的同時也使自己產生良好的內在道德感受,獲得道德美感”。

(四)從網絡交際話語角色上看端正自我身份。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的行為與身份具有一致性,話語表達要符合特有的身份和角色。由于互聯網絡的到來,使人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中穿梭游走,而真實性和虛擬性的不同特點造就了人在其中的不同表現。在現實社會中,人生就是一出戲,人的最重要屬性就是社會屬性,離開社會人便不能自存。在現實的物理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相應的社會角色,現實人際交往的話語與本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之間保持一種協調關系。然而,網絡是個虛擬世界,“網上人們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只能被視為一種虛擬的智能符號,人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形象、圖像、文字和聲音變成了數字的終端顯現,這樣人們只能在虛幻中與對方進行交流”。也就是說,網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一樣出現話語結構、話語風格、話語意趣與自己所擔當的社會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現象,如話語低齡化、性別錯亂化、職業模糊化等。話語符號中那些代表社會角色的詞語,實際上是倫理角色的符號形態。反過來說,人際之間的倫理關系也體現在言語行為方面。青少年這個群體和其他人群一樣,其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承擔社會責任是他們的道德義務,遵守話語道德規范是他們的倫理訴求。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網下,他們都不應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時刻把握自己的社會屬性,在網絡交際話語交流中盡量還原本我色彩,用適合自己性別和性格的話語說話,說符合自身身份和特點的話,擺正話語和角色的位置,不越位、不錯位、不退位,做到話語方式與角色主體基本相符或完全相符。

查看全文

網絡倫理學探討論文

摘要網絡行為的特殊性導致網絡倫理學研究的興起。網絡倫理學已經具備了成為一門學科的特點,擁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具有不同于傳統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范疇和基本問題。研究網絡倫理學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詞網絡行為;網絡倫理學

一、為什么要提出網絡倫理學

網絡倫理學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現實根源,它是由網絡行為引發的道德關注。

網絡行為是網絡社會所特有的交往行為。同現實社會中的交往行為相比較,網絡行為具有特殊的涵義,其特殊性表現在:其一,所處的環境特殊。即處在一種虛擬的現實(又稱虛擬實在virtualreality)中。這種虛擬的現實是由計算機、遠程通訊技術等構成的網絡空間實現的。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存在著虛擬的一切:不僅有虛擬人(virtualhuman)、虛擬社會(virtualsociety)、虛擬共同體(virtualcommunity),而且有虛擬全球文化(virtualglobalculture)。虛擬的環境產生了虛擬的情感,進而有虛擬的倫理道德。當然,這種虛擬的東西并非虛無,只是另外一種存在方式罷了;虛擬的規范也不是憑空設想,而是實實在在的約束。這種“二元性”的特殊環境和行為決定了由此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必然具有同傳統倫理學不同的特征。

其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虛擬性”和“數字化”的特點。網絡社會中的交往以符號為媒介,使得人與人之間在現實中的直接接觸減少,而是簡化為人機交流、人網交流。此時人的存在以虛擬的“網絡人”的面目出現。這種“匿名性”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無限擴大,交往風險卻大大降低,交往更具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進而交往中的倫理道德沖突也更加明顯。同以前相比,網絡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更少一些。傳統倫理學在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它無法直接判定網絡交往方式是否合乎(傳統的)道德規范,例如它無法判定網絡攻擊的正當性。這表性傳統倫理學并不十分符合現代網絡社會的交往實際。因而,建立一門適合現代網絡化生存的倫理學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查看全文

網絡倫理問題分析論文

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新型的商務模式電子商務獲得空前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一些負面東西,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現象,產生敗德行為,即在網絡上出現一些與傳統道德和倫理相違背的現象,我們姑且叫它“不倫理”現象。這些“不倫理”的現象并不是虛擬的,它根植于現實社會這塊肥沃土壤中并得以發展,有深刻的經濟根源、社會根源與歷史根源[1]。本文從網絡倫理表現形式談起,而后分析網絡倫理成因所在,通過分析網絡倫理產生的根源,最后對網絡倫理進行規范和構建。

一、網絡倫理的表現形式

本文從倫理范疇三要素出發,即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角度分析,認為網絡發展主要帶來的倫理問題有:道德意識方面,表現為道德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道德規范方面,傳統道德規范對人的約束力越來越弱,表現為道德規范運行機制失靈;道德行為方面,網絡上出現許多有悖于傳統道德的行為,網絡上不道德行為正在蔓延,有時超乎人們想象。

1.觀念層面上,個人自由主義盛行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延伸,在網絡環境下,人們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網絡空間里表現出來的自我更接近真實自我,是自我內心的釋放與展現。同時,道德虛無主義、自由無政府主義膨脹[2]。網絡道德虛無主義特征是:懷疑道德、否定道德,將個人視為自己網絡道德行為的唯一判斷者,甚至為實現內心自我而不顧他人感受,忽視社會傳統規范和禮儀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傷害,前段時間“網絡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證。同時,無政府主義者在網絡上宣言“完全自由”與“徹底民主”,主張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這和自由的實質是相違背的。而“黑客”成為“電腦英雄”代名詞,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將個人主義推向極致。這些個人主義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擴散,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2.規范層面上,道德規范運行機制失靈

查看全文

網絡倫理建設責任擔當和價值重構

[摘要]自媒體的出現使傳統編輯的工作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自媒體時代的傳播更需要編輯的參與,重新定義自媒體時代編輯的概念,應是包括職業編輯和自媒體平臺管理者在內的復合體。強化兩類編輯主體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責任擔當,通過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運用道德、法律、技術手段對信息傳播進行規制、監管,培養提高編輯的媒介素養,引導提升自媒體用戶的責任意識等路徑,對網絡倫理建設進行價值重構,是自媒體時代編輯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自媒體編輯網絡倫理責任價值重構

一、自媒體面臨網絡倫理失范的危機

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發展,新媒體技術日趨成熟。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正在重新定義數字化時代的傳播范式。自媒體的出現,使作為出版中心環節的編輯的工作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在這個信息傳播“全民DIY”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者。通過缺少傳統編輯環節審核的自媒體,人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傳播信息,導致網絡倫理失范現象日益突出:“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呈蔓延之勢;“網絡暴力”事件頻發,侵犯他人隱私、損害當事人的名譽;虛假新聞、“標題黨”內容導致信息失真、削弱媒體公信力;大眾文化泛娛樂化,誤導受眾的閱讀審美力,污染傳播環境。網絡倫理的失范不僅危及網絡傳播的正常秩序,而且將破壞社會誠信度,誘發大眾文化危機,導致公共精神缺失,最終將扭曲社會主流價值觀。作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輿論的引導者,如何認清自身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責任擔當、對網絡倫理進行價值重構,是自媒體時代編輯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網絡倫理建設研究現狀及意義

(一)網絡倫理建設研究現狀。倫理指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處理中的各種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后,受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影響,網絡空間成為人們新的活動領域。面對各種新技術帶來的挑戰,“網絡倫理”作為新生概念逐漸引起大眾的關注。網絡倫理是指人們在處理自身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以及網絡中人與人的關系時所應遵守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價值追求。目前,以“網絡倫理建設”為題的專門研究還不是很多,涉及網絡倫理建設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從倫理學思想道德角度探索網絡倫理對網民的影響。楊嶸均認為,網絡倫理建設必須以保護網絡空間每個公民的人格尊嚴為價值內核[1]。二是從傳播學角度探討網絡倫理如何構建。喻國明認為,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的網絡倫理構建中,提升公眾的網絡素養、加強情感共振都是至關重要的[2]。彭蘭指出,新媒體時代需要延續以往媒體人的媒介素養,將優秀的職業責任和專業價值觀帶入未來的媒體業[3]。三是從實務研究角度,謝新洲、趙琳以網絡服務平臺這一主體為視角提出對網絡倫理建設的建議[4]。以上研究,無論是從倫理學角度探索網絡倫理對人的影響,還是從傳播學角度探究媒體與社會的關系,展示的都是宏觀層面網絡倫理的建設。而在實務層面除了以網絡平臺為視角的研究,更多的是關于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責任的探討,對于編輯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作用的研究相對缺乏。本文將從編輯角度探討自媒體時代編輯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責任擔當與價值重構。(二)研究意義。根據“六度分割理論”,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每個個體的社交范圍的擴大,最后可以形成蛛網傳播模式的社交網絡。而每個網絡用戶參與者都是這一網絡的組成部分。網絡行為的虛擬化、數字化、匿名性不僅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被無限擴大,而且交往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更具有蝴蝶效應的強傳播特質,進而交往中的倫理道德問題也更加突出。作為社會輿論的話語權,網絡倫理已超越純理論研究,成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自媒體的出現,為我們的研究帶來新問題。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編輯的存在價值何在?作用何在?編輯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責任擔當是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編輯在做好自身的職業倫理建設的同時還應以引導受眾成為道德建設的參與者為己任,將其納入網絡倫理建設的范疇。正如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5]。這對網絡倫理建設起到指引作用,也賦予了自媒體時代的編輯新的時代使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