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3:39: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為政以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
摘要: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本文探討了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并分析了其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孔子;為政以德;思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諸子各家,在推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時,就表達出對清廉政治的向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可以說是廉政思想理論的倡導者,他主張仁政德治的同時,“禮治”卻始終貫穿其中??鬃釉诔浞纸梃b西周初期“明德慎罰”思想的基礎上,主張以德治國。用道德手段來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對后世封建統治階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把實行德治放到了治國的核心地位,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種思想在當時雖未被認同,但卻為西漢以后的歷代統治者提供了一條治國良策。
一、“為政以德”思想的提出
在孔子看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必然的,而且每一種進步,都是以前一種社會形態為基礎而自然孕育的,所以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但國家的興衰,政權的存亡,則主要取決于統治集團是否賢明。認為只有統治集團的賢明,才能夠實施“愛民、惠民”、“使民于義”的德政,反之,則實行暴政,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最終喪失政權。所以,對于商湯伐桀、周武伐紂給予了肯定,認為“德喪”,是夏桀、商紂失去天下的根本。同樣,對于春秋社會的那場混戰,權力傾軋的局面,孔子認為是“禮樂崩壞,天下無道”的結果。為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孔子周游列國,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企圖通過對西周社會制度的“改良”(即損益),為新興的封建領主階級開劈一條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路線。
二、禮治,是實現“為政以德”的根本保證
為政以德研究論文
辛亥(西歷1971年)事件之后,文化革命進入批林批孔階段,曾經提倡法家,批判儒家:儒家代表舊勢力,是反動的,法家代表新生力量,是先進的。
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既然代表誰就替誰說話,說明都不是大公無私,都有私。既然如此,“私”也可以分成反動的和先進的,不能一概否定!
法家的私比儒家還多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不是著書立說的書生,而是秦始皇。他的下屬投其所好——
有一次,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出征,秦始皇親自送到咸陽城外的灞上。王翦在臨走的時候,要求秦始皇給他很多的美田良宅和園池。后來,又派人給秦始皇捎信兒,要求給一些園池讓子孫用。
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寫了這個史實之后,并沒有記載秦始皇給了王翦多少田宅園池,不過,他卻記下了“始皇大笑”,還有就是下面這段對話:
有人對王翦說:“將軍這樣要賞賜,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為政以德:有族有地有位
辛亥(西歷1971年)事件之后,文化革命進入批林批孔階段,曾經提倡法家,批判儒家:儒家代表舊勢力,是反動的,法家代表新生力量,是先進的。
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既然代表誰就替誰說話,說明都不是大公無私,都有私。既然如此,“私”也可以分成反動的和先進的,不能一概否定!
法家的私比儒家還多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不是著書立說的書生,而是秦始皇。他的下屬投其所好——
有一次,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出征,秦始皇親自送到咸陽城外的灞上。王翦在臨走的時候,要求秦始皇給他很多的美田良宅和園池。后來,又派人給秦始皇捎信兒,要求給一些園池讓子孫用。
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寫了這個史實之后,并沒有記載秦始皇給了王翦多少田宅園池,不過,他卻記下了“始皇大笑”,還有就是下面這段對話:
有人對王翦說:“將軍這樣要賞賜,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干部品德考核心得體會
創先爭優運動進程中,市委組織部不時完美指導干部審核評價系統,注重和進步指導干部德的養成和評價的科學化程度,扎實推進指導干部德性評價。還積極探究將評價效果自動使用到干部教育、治理和選拔上,落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規范,確保人品好的干部在政治上、精力上和任務上不吃虧,起勁將以德為先的要求貫徹到干軍隊伍建立的全進程。
立異機制,履行德性評價。為準確評價干部,避免干部審核在必然水平上流于方式,市委組織部嚴密連系實踐,積極探究干部審核的新辦法、新辦法。自2012以來,對指導干部的綜合審核系統中,把對指導班子和指導干部的德性評價作為審核評價系統的一項主要內容。一是加大民主測評和聽取定見環節中德性評價的力度。經過加大民主測評中德的分值比重、單個說話中重點調查干部德性的有關狀況。二是掌握好民主測評與聽取定見的關系,既把測評作為主要根據,又不簡略地以票取人。掌握好現職任務顯示與以前任務顯示的關系,具體地、前史地調查和把握其真實狀況。既聽取審核對象地點單元的干部群眾對其德性和任務狀況的反映,還調查上級主管部分的評價,多角度、立體式地調查指導干部的狀況。
拓寬渠道,豐厚德性評價。為精確把握干部德性,執行審核責任制,確保審核任務質量,嚴厲依照順序組織,注重群眾參加的普遍性和審核的針對性,擴展定見聽取的局限,深化指導干部“兩圈”調查,探究嚴重項目、重點任務跟蹤審核干部的方法,力圖具體、客觀、公平地調查審核對象的真實狀況。執行分層評斷制。接納多層面、全方位、立體式的民主測評方法,注重參評人員的普遍性,經過群眾測評、班子互評、指導考評、組織部分評斷,拓寬指導干部審核參加面,進步審核后果可托度。執行動態聯評制,審核中聽取紀檢監察、審計、司法等機關“聯評”的定見,具體把握指導干部德性狀況。
運用效果,發揚綜合效益。在完美指導干部德性評價系統的根底上,積極探究德性考評效果在“選拔任用、培育教育、治理監視”等三個方面綜合運用的路子和辦法,充沛發揚其“標尺”效果、監視效果、教育效果,起勁將以德為先的要求貫徹到干軍隊伍建立的全進程。一是對峙德性評價在干部選拔任用中的使用,樹立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積極將德性評價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必備順序,將評價效果在初始提名、評論決議等環節予以充沛注重和運用,真正把干部德的顯示作為選拔任用和調整措置的主要根據,使人品優異的干部獲得重用,使品德損壞的干部遭到處分。二是對峙德性評價在干部培育教育中的使用,確立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針。品德評價系統使得對干部的品德教育、品德理論有了量化規范,為“虛功實做”找到了一個抓手。
理論立異,推進德性為政。市組織部注重干部的德性教育,對峙以干部德性共性問題為導向,按期展開一些主題性的德性教育運動,實在促進干部以德修身。還,2010年以來延續遴派28名年青后備干部到鄉村、信訪等崗亭進行掛職磨煉,加強干部的群眾認識,進步干部和群眾打交道、做群眾任務的才能。以德性評價在干部治理監視中的使用,營建以德為政的從政情況。嚴厲執行干部德性預警方法,真正讓德性評價作為干部的一種“緊箍咒”,到達威懾效應。樹立并施行了指導干部說話誡勉、函詢答復和部長約談準則,就反映出的問題向干部提出警示、勸勉,促使干部以“為政以德”的要求約束本人,以機謀公,用權為民,以德為政。
為政之德應常修
黨的十六大以來,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鮮明地提出常修為政之德的問題,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需要。什么是領導干部的為政之德?為政之德應當如何修?這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所謂“德”,就是思想品德。為政之德,就是從政為官者應有的職業道德、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范。為政須講政德、修政德,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說:“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從政為官者只有先“修身、齊家”,爾后才能“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基本的道理。當然,剝削階級官吏不可能真正做到“為政以德”。
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應當也必須講政德、修政德。我們黨選任干部,歷來強調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無德少才者,不能成為領導干部;有德無才者,無法勝任領導工作;有才無德者,同樣難以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一個領導干部的政德,反映其素質修養和精神狀態,決定其如何發揮才能和行使權力,影響其能否創造符合黨和人民要求的政績。
領導干部的為政之德,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講政德,關鍵是要做到:在政治上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工作中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堅持不懈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在作風上嚴格要求自己,弘揚正氣,抵制歪風,做到為民、務實、清廉,不斷提高抵御風險和拒腐防變的能力。
道德分善惡,政德有高下。從政為官者只有講政德、修政德,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追鄙?、任長霞、牛玉儒等時代先鋒,無論處在什么崗位,都能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恪盡職守、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展現出共產黨人的高尚品德和良好形象,在人民群眾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相反,現實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不講廉恥、不修政德,不是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權力當作撈取私利、聚斂錢財的手段,徇私舞弊,貪贓枉法,作威作福,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也許有的人會說,時代不同了,環境變化了,現在對領導干部應當多講政績、少講政德;也許有的領導干部會認為,既然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那么,只有抓發展才是硬任務、創政績才是硬指標,而政德則是空的、虛的。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殊不知,工作中的虛和實、領導干部的德和才從來都是一種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就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把創政績與修政德有機地統一起來。否則,如果沒有良好的政德作保障,就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符合黨和人民利益的政績。
監察黨員先進體會
同志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眹夜珓杖藛T的從政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道德建設的最高層次和核心。為政以德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
古今中外,大凡開明盛世的統治者,都明白“水清沙自潔,官賢弊自絕”的道理,十分重視官吏的道德品質,并把德治和法治并用作為治國安邦的一條基本經驗。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為政以德”的思想,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同時,營造"弊絕風清"的治世也一直是歷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和庶民百姓的期盼。他們都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對清官廉吏擊節贊嘆,并以各種形式褒廉貶貪,期盼弊絕風清的治世出現。然而清官廉吏雖代不乏人,但貪官污吏卻如過江之鯽,層出不窮,最終蛀空了一座座王朝大廈。
當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應運而生。此后,從到鄧小平,從,到,我黨幾代領導核心繼承和發揚了德法并治的傳統思想,提倡為政以德,懲治吏制腐敗,開創了數代良好世風和政風。建國初期,同志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進入了新世紀,同志提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要實行德治和法治多管齊下;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伊始,就率領全黨重溫“兩個務必”。
放眼世界,遠有美國的《政府道德法》,近有韓國《公務員道德法》,都以法律形式對公務人員的從政道德進行規范。西方一些國家的公務人員廉潔狀況之所以比較好,不可否認有法制健全的因素,也有高薪養廉的效果。但公務人員普遍地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自覺地以廉為榮、以貪為恥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當今大量的事實不難看出,違紀違法現象大多是道德敗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腐敗一般是從“官德”淪喪,“政德”滑坡開始,所謂“物先腐,而后蟲蛀之”。再嚴密的法紀面前,道德素養不高,也會鋌而走險,以身試法;道德素養高了,就能“從心所欲,不逾規”。就能“發于情,止于禮”。在同樣的條件下,為什么大多數公務人員能夠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道德信念,靠的是黨性和良心。
那么,為政以德,何為政德呢?我們認為最基本的政德有公正、勤奮、高效、創新和清廉五個方面。
為政之德干部的從政之本
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修政德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曰:“以德服人者,其心悅而誠服也”。在封建社會為官,也講究先“修身、齊家”,爾后才能“治國、平天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新形勢下又與時俱進地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執政方式上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些都是為政以德的重要表現。
是否具備良好的政德是衡量一個干部合格與否的重要標志。我們黨選任干部歷來強調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為官從政,思想品德修養是最基本的前提之一。缺德少才者,無法成為領導干部。有德無才者,無法勝任領導工作。有才無德者,其才不可用,同樣不能走上領導崗位。一個干部的政德如何,反映其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其精神狀態的好壞和才能發展運用的方向,最終決定著其政績的大小和好壞。
講政德的核心是講政治、講正氣、講公正。講政治是講政德的最高表現。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始終踐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時刻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講正氣是講政德的根本要求?!罢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人們企盼每一位領導干部都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講公正是為政以德的行為準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不患貧,而患不公。為官從政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為百姓作主,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當然,我們強調領導干部修政德,不是回復到過去那種“三綱五常”、“君臣之道”的愚昧狀態,而是要在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下建立起領導干部的職業道德規范。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修政德修得好的典型,如孔繁森、吳天祥、任長霞、牛玉儒等。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們有勇創大業,追求共產主義道德的崇高理想;有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可貴品質;有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火熱情懷;有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公仆意識;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態度;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是時代賦予領導干部的高尚政德。
修政德首先要自覺,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同志強調,我們的領導干部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一定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和法紀防線。修政德還要善于自鑒,要經常洗滌自己的思想,不論是為官為人為政還是為事,都要以史為鑒、以人為鑒、以法為鑒、以時為鑒,老老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諾言。修政德還必須勇于自糾。要敢于和善于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善于在監督和被監督中工作和生活,既要善于進諫,也要善于從諫,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以德為進創先爭優感悟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边@是我們黨在新時期選拔任用干部的標準原則,也是新時期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以德為先,同時還是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方針及原則和目的要求。
一、以德為先,是創先爭優活動的指導方針。
德,有著特定的價值內涵。德,即指品德和修養,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包括為人正直、善良、誠懇,又具有強烈的責任心、進取心和事業心。古人十分重視“德”這一價值屬性?!吨芤?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币庵傅赖赂呱姓吣艹袚卮笕蝿?。這充分說明了“德”的重要性?!暗隆钡膬r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暗隆背蔀橹袊鴤惱淼暮诵母拍睿蔀橹腥A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以德為先是古人選拔人才的定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暗隆?,是“才”的方向和靈魂,是“才”發展的內部動力;“才”,是人得以發展的成功的基本條件和基礎。二者之間,“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選拔人才必須“以德為先”。
以德為先是各行各業行事的標準。古人在立身治國上都十分講究以德為先。如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德治國”,招賢納才“德才兼備”,均是以德為先!今天,我們也把德放在各行各業之首。如從小學到大學,都要求學生做到“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也是以“德”為先!從公務員條例到公務員法,都強調對公務員進行“德、能、勤、績、廉”的考察,還是以“德”為先。
以德為先為創先爭優提供了一種價值取向。“創先爭優”活動要求在全黨內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做優秀共產黨員。這一活旨在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旨在續激發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生機活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先”、“優”兩字充分體現了這一活動的價值屬性和政治屬性,也鮮明地體現了“德”的價值屬性。因此,以德為先為是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價值取向。
以德治國研究論文
自同志提出“以德治國”的理念和方略以來,理論界對“以德治國”已有不少解讀。這些解讀的具體觀點雖然不盡一致,但大體上都是從治國手段的角度立論的。道德作為一種規范體系和社會調控力量,當然是治理國家、管理社會、建構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但道德首先不是作為一種工具,而是作為一種合目的性要求和文化價值而存在的,并且同人類的“終極關懷”聯在一起。而“治國”所涉及的也不只是“如何控制”的方式和技術問題,同時還有價值立場、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問題。因此,僅僅從“手段”或“工具”的角度理解“以德治國”,不但是比較偏狹的,而且還會由此引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如把以德治國簡單地歸結于對人的道德教化與感化。基于科學的道德論和治國論,我認為應從治國依據、治國手段和治國目的等三大視點上來理解以德治國。
一
從治國依據的視點上來理解“以德治國”,我們可以把“以德治國”看作是以道德原則為價值依據的政治活動和公共管理活動。
治理國家為什么要以道德原則為依據呢?在現代意義上,治國之治,不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專制統治之治,而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之治,是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維護公共秩序的公共管理之治。它包括制度的安排、公共政策的制定、制度和政策的執行以及司法活動等。羅爾斯說,正義是法律制度的首要美德。對此,幾乎沒有人表示異議,這說明法律制度與價值密切相關。和鄧小平都強調政策的人民性,這表明政策的制定必定有價值立場和價值選擇問題。法律和政策的執行,是不是純技術性的活動?現在很少有人贊同那種純技術論的觀點。至少行政裁決是擺脫不了價值糾纏的。司法活動也許是最具技術性的治國活動,但能說與價值毫無關系嗎?恐怕不能說沒有價值問題。既然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和行政裁決等都擺脫不了價值問題的糾纏,都要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其中當然就有價值依據的問題。道德原則(如公正原則和權利原則)是從人民的根本利益或社會整體利益中引伸而來的價值標準,以其作為立法、制度政策和行政裁決等等的依據,是必要的選擇。在這一意義上,也可以說,把道德原則作為治國的重要依據,實質上是把“人民利益”作為立法、制定政策和行政裁決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而政治和行政意義上的“治國”之所以要以道德原則為依據,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政治與價值、行政與價值的內在關聯性決定的。
把道德原則作為立法和制定公共規約的依據,當然會帶來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道德化,但不能說以道德原則為依據治國,就是要建構純道德性質的現代政治和公共行政,就是要實現中國古代社會的所謂“德政”。這里必須明確的是:強調把道德原則作為治國之依據,并不意味著道德原則是現代政治和公共行政的唯一依據。實際上,現代政治與公共行政還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此外,還有事實的依據和科學理論的依據。如果說以道德原則為依據來立法和完善制度政策也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德政”的話,那么,這種現代“德政”與傳統意義上的“德政”是不能混為一談的?,F代“德政”強調的是制度與政策的道德基礎,而傳統“德政”強調的則是政治統治者的仁慈。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論斷:以道德原則為依據治國與所謂的“人治”是搭不上界的,而與“法治”卻有其內在的關聯。我們強調以道德原則為依據“治國”的重要意義在于:使社會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具有倫理道德上的合理性和立足點,從而也具有更為扎實的社會基礎。
根據以上闡述,我們可以將“依據”論意義上的“以德治國”理解為:以道德原則為依據“立法”、以道德原則為依據制定公共政策、以道德原則為依據進行行政裁決等,從而立合乎道德之法、制定合乎道德之公共政策、進行合乎道德之行政裁決,達成公眾對政治和行政的道德性期望,以實現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對社會的更有效的控制。
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
總書記最近在中紀委第五次全會上指出: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實踐證明,常修為政之德,不僅是領導干部預防腐敗、確保清正廉潔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重要基礎。
眾所周知,共產黨員應當具有的先進性,既是一種品質,又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行為,是品質、能力、行為三者的統一。而在這三者之中,道德品質的優劣,構成了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了評判一個共產黨員是否具有先進性的基本依據。古話說:“德,國家之基也”,“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始終是第一位的。而在“修身”這一道德建設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也是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手中握有一定公眾權力的領導干部或從政者的道德素質了。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認識到為官從政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從政者要“為政以德”,認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痹谛碌臍v史條件下,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任務繁重的國內發展要求,我們要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真正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目標,領導干部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個重要的因素。我們知道,作為一種“公眾人物”,各級領導干部既是黨和國家眾多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的重要制訂者和執行者,又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領導作用的發揮,而且對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風氣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實踐證明,領導干部道德高尚,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就能自然成為群眾的楷模和標桿,并為和諧社會的建立產生積極的作用;反之,他們如果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甚至貪污受賄,徇私枉法,那么他們不僅將完全喪失群眾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甚至會上行下效,導致一部分群眾在失望之余對自身道德要求的下降,從而給社會風氣和道德建設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也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保持先進性,并始終站在時展的前列,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正是源于這樣的一個原因,就決定了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既是對領導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檢驗,也是領導干部常修為政之德的核心所在。可以說,“為人民服務”是衡量領導干部道德水平高低的最基本準則,而“全心全意”則是領導干部道德建設的最高境界。離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宗旨,也就抹殺了現階段領導干部道德建設的階級性與黨性原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在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能否始終如一、言行一致地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這是對領導干部為政之德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驗。綜觀近些年來,一部分領導干部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之所以會發生滑坡、偏移、扭曲或錯位,未能經受住資產階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誘惑,在權力、地位、金錢、美色面前打了敗仗,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淡化了公仆意識,淡漠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因此,領導干部常修為政之德,真正做到“為政以德”,我們就必須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教育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努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尤其是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和衡量一個領導干部功過得失的根本依據,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領導干部都不能與民爭利,更不允許以權謀私,侵犯群眾的利益。同時,要把執行現行政策同黨對領導干部的嚴格要求統一起來,做到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生活作風和人生觀、價值觀的侵蝕。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領導干部都必須堅持做到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當個人利益同黨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應當自覺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小陳老師工作室制作
修德,是一個漫長的由外到內的過程。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內在約束,只有將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內化為領導干部的自省意識,才能有效發揮道德的約束作用,這也是總書記之所以提出為政之德要“常修”的原因所在。領導干部的為政之德作為一項長期漸進的建設工程,它既需要領導干部自身的努力學習和組織上的加強教育,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約束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外在環境的監督約束,使之所作所為有章可循,有則可守。實踐證明,道德建設的最佳效果就是“自律”與“他律”的有效結合。如果沒有一套嚴格完善的法規制度作保證,道德教育的成果盡管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不可能得到長期的鞏固和堅持。通過制定從政人員的道德規范來制約從政者的從政行為,這在我國古代和一些西方國家早有先例。如在我國的漢代就有一種稱為“官箴”的書籍,主要記載的就是為官之道與從政之法。近代社會一些西方國家針對公務員的道德建設,也大都制定了“道德法典”、“政府道德法”等行為規范,有的還專門設有“政府道德辦公室”,專門負責從政人員道德法律法規的制訂和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等。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國家公務員制度,新的《公務員法》也即將公布施行。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應結合以德治國方案的制訂,加快領導干部和從政人員職業道德的立法,從而把領導干部和從政人員的道德行為規范或倫理行為準則上升為法律法規,使之具有法律的效能與作用。如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黨政干部道德法》、《國家公務員倫理行為準則》等。當然,在制訂領導干部或從政人員的道德法律時,我們必須注意既要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特征,又要真實反映領導干部和從政人員道德的層次狀況和職業特征,做到簡明精煉,要而不繁,便于操作和監督,以促進法律法規能落到實處,以確保領導干部的道德水平有明顯的提高。
作者為中共##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