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后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8:58: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臟手術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臟手術后

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護理分析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齡3~63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9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2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8例,于常溫下結扎14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3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術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護理

2.1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患者返回ICU后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線胸片,確切了解氣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帶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擺好患者體位后,連接呼吸機并警惕因呼吸機連接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2.2保持呼吸道通暢心臟手術后患者多數循環、呼吸狀態不穩定,尤其體外循環后肺部分泌物增多,又因人工呼吸機可能導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量會大大增加[2]。所以,呼吸道及時清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改善肺部通氣,維護心臟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患者機械通氣期間,吸痰操作是最基本的一項護理技術,吸痰不及時或吸痰操作不當會造成諸多并發癥,影響術后療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頻繁或定時吸痰可導致不必要的氣管黏膜損傷,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對抗,往往痰液較少,效果不明顯及帶來不必要的刺激。因此,機械通氣期間護士應按時聽診患者雙肺呼吸音,每30min1次。聽診發現痰鳴音可以及時發現氣道內的痰液蓄積,及時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為最佳的吸痰指征[3]。吸痰前后充分的給純氧1~2min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吸痰時間要短,控制在10~15s,連續多次吸痰之間要充分地給純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儲備。吸痰前要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吸痰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及口唇顏色,出現血壓下降,SaO2<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時,應立即停止吸痰,接通呼吸機并給予高濃度氧,并注意觀察痰液的性質、顏色和量。2.3氣道濕化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要防止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溫熱的氣體可以減輕氣道黏膜的刺激,減少支氣管痙攣或哮喘。加強氣道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以防止纖毛運動功能減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礙,濕度98%~99%,溫度31℃~33℃[4]。對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續濕化,間斷霧化吸入,稀釋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4心理護理ICU病房患者往往由于環境陌生,且氣管插管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適和痛苦,患者不能說話而感到恐懼和孤獨。因此常有著急、急躁或挫折等心理反應。此時要主動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告訴患者拔管的時間,不能說話是暫時的、病情好轉的結果等;及時捕捉交流的愿望與信息提示。機械通氣患者常常感到口干口渴。護士應當主動傾聽患者口干口渴所訴的痛苦,并及時采取措施。要留心觀察與分析眼睛、面部表情、口形和手勢所表達的信息,可制作一些圖片、詞板或會話卡,關心體貼患者,同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溝通,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給患者以鼓勵、安慰,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護理體會論文

【關鍵詞】實施心臟手術

實施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對心肺功能都有較大的影響,術后早期呼吸與循環功能尚不穩定,需用機械通氣輔助以減輕呼吸做功,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積,順利渡過早期危險期。因此,此期的護理尤為重要[1],我們自2002年6月至今觀察并總結我院87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現總結資料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齡3~63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9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2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8例,于常溫下結扎14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3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術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護理

2.1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患者返回ICU后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線胸片,確切了解氣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帶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擺好患者體位后,連接呼吸機并警惕因呼吸機連接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護理方法論文

【關鍵詞】實施心臟手術

實施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對心肺功能都有較大的影響,術后早期呼吸與循環功能尚不穩定,需用機械通氣輔助以減輕呼吸做功,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積,順利渡過早期危險期。因此,此期的護理尤為重要,我們自2002年6月至今觀察并總結我院87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現總結資料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齡3~63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9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2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8例,于常溫下結扎14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3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術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二、護理

2.1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患者返回ICU后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線胸片,確切了解氣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帶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擺好患者體位后,連接呼吸機并警惕因呼吸機連接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護理體會論文

【關鍵詞】實施心臟手術

實施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對心肺功能都有較大的影響,術后早期呼吸與循環功能尚不穩定,需用機械通氣輔助以減輕呼吸做功,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積,順利渡過早期危險期。因此,此期的護理尤為重要[1],我們自2002年6月至今觀察并總結我院87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現總結資料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齡3~63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9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2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8例,于常溫下結扎14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3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術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護理

2.1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患者返回ICU后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線胸片,確切了解氣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帶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擺好患者體位后,連接呼吸機并警惕因呼吸機連接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心臟病病人術后通氣護理對策論文

【關鍵詞】實施心臟手術

實施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對心肺功能都有較大的影響,術后早期呼吸與循環功能尚不穩定,需用機械通氣輔助以減輕呼吸做功,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積,順利渡過早期危險期。因此,此期的護理尤為重要,我們自2002年6月至今觀察并總結我院87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現總結資料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齡3~63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9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2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8例,于常溫下結扎14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3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術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二、護理

2.1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患者返回ICU后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線胸片,確切了解氣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帶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擺好患者體位后,連接呼吸機并警惕因呼吸機連接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呼吸道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366例,男194例,女172例,年齡1~53歲,平均14歲,先天性心臟病279例,風濕性心臟病75例,心臟粘液瘤12例,術后呼吸道并發癥占2.69%。

2術前護理及術后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宣傳入院時由護士按病種先發給衛生宣傳材料。然后每天由負責人精心進行衛生宣教,包括術前心理護理、治療飲食、肺功能鍛煉及戒煙等內容。用交談方式向他們介紹手術前后應注意和配合的問題,通過交談使病人對手術前以及手術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認識。手術前一天帶他們參觀ICU監護室,讓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們介紹手術后呼吸機的使用情況,以便取得他們的配合。

2.1.2教會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負責該組病人的護士完成此項工作。有護士先示教,再從病人中選出一位,讓其躺在床上,取半臥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練習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動作同時伸舌張口使氣門放開,以便排出氣體達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復練習,每天兩次以上,每次約15分鐘,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護士每天要檢查,按時督促反復演示。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366例,男194例,女172例,年齡1~53歲,平均14歲,先天性心臟病279例,風濕性心臟病75例,心臟粘液瘤12例,術后呼吸道并發癥占2.69%。

2術前護理及術后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宣傳入院時由護士按病種先發給衛生宣傳材料。然后每天由負責人精心進行衛生宣教,包括術前心理護理、治療飲食、肺功能鍛煉及戒煙等內容。用交談方式向他們介紹手術前后應注意和配合的問題,通過交談使病人對手術前以及手術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認識。手術前一天帶他們參觀ICU監護室,讓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們介紹手術后呼吸機的使用情況,以便取得他們的配合。

2.1.2教會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負責該組病人的護士完成此項工作。有護士先示教,再從病人中選出一位,讓其躺在床上,取半臥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練習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動作同時伸舌張口使氣門放開,以便排出氣體達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復練習,每天兩次以上,每次約15分鐘,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護士每天要檢查,按時督促反復演示。

查看全文

機器人房間隔缺損修補術麻醉方法論文

【摘要】目的總結50例使用daVinciS型機器人手術系統行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術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50例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均在全麻體外循環下由daVinciS手術系統操作完成。麻醉誘導采用依托咪酯、利多卡因、哌庫溴銨及舒芬太尼靜脈注射,誘導后插入左側雙腔支氣管導管,術中持續監測食道超聲、腦電雙頻指數、血流動力學及動脈血氣分析等。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圍手術期無死亡病例。轉流前,32例(64%)患者在單肺通氣后脈搏氧飽合度(SpO2)下降(94.5%±1.2%),未做特殊處理;脫機后,有14例(28%)患者SpO2進行性下降,其中9例(18%)在使用氣道內持續正壓裝置(CPAP)后緩解,有5例(10%)需要間斷行雙肺通氣維持呼吸及循環穩定。平均麻醉時間(254.2±37.6)min,體外循環時間(76.5±22.4)min,升主動脈阻斷時間(38.4±19.5)min,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3.2±2.5)h,ICU停留時間(1.9±1.3)d,術后平均住院時間(6.2±2.4)d。術中失血量(152.5±66.2)ml,術后引流量(89.6±41.5)ml。結論全機器人房間隔缺損修補術的麻醉管理復雜,CO2氣胸和單肺通氣對血流動力學及呼吸功能的影響較大,對麻醉技術是一項新的挑戰。

【關鍵詞】麻醉;心臟手術;機器人;daVinciS手術系統;體外循環

Anesthesiafor50CasesofAtrialSeptalDefectRepairwith

daVinciSSystem

ZHOUQi,WANGGang,GAOChang-qing,CHENTing-ting

(DepartmentofCardiovascularSurgery,GeneralHospitalofPLA,Beijing100853,China)

查看全文

快速康復在心臟外科手術中應用

快速康復外科(FTS)是指為了加快擇期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費用而采取的一系列圍手術期多學科技術綜合運用措施,主要包括快通道麻醉(FTA)、微創技術(MIS)、最佳鎮痛技術及強有力的圍術期護理[1]。本科將FTS理念運用于小兒心臟外科手術護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40例小兒室缺(VSD)患兒,男23例,女17例,年齡4~11歲,平均7.43歲,心肺轉流(CPB)時間27~73min,平均47.5min,阻斷時間11~67min,平均23min。其中心臟不停跳下修補術3例,3例心臟復跳需處顫,其余都自動復跳。40例患兒均超聲心動圖結合臨床診斷為單純VSD,無其它合并癥。

1.2方法

麻醉和手術護理方法:A組患兒采用快通道麻醉,配合麻醉師進行麻醉,麻醉誘導用瞇唑安定0.2~0.3mg/kg,芬太尼6~10μg/kg,丙泊酚1~2mg/kg,萬可松0.1~0.12mg/kg。術中氣管插管后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維持,術中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手術結束后回麻醉復蘇室,給予充分的鎮靜、鎮痛、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達到拔除氣管導管(拔管)指針即拔管,后送回病房;運用FTS護理理念進行圍術期心理護理、禁食禁飲宣教、限制液體輸入、體溫保護等。B組患者采用傳統的麻醉方法和護理措施,麻醉誘導同A組,麻醉維持用七氟醚吸入及芬太尼分次靜脈注射(總量80~100μg/kg),手術結束帶氣管插管回ICU監護治療,根據病情由ICU醫師決定拔管時間,再轉回病房。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AA9.1進行,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住院時間為偏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指標值服從正態分布描述用-x±s,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M(Q)。

查看全文

心臟術后并發護理管理研究

體外循環輔助(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在大多數心臟外科手術當中都無可避免地被使用,盡管科學技術日益成熟,但是肺損傷依然是體外循環術后的并發癥之一。由于術后的炎癥反應和膜肺對肺的缺血再灌注損傷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使得少數患者會出現急性肺損傷(acuteiunginjury,ALI),而嚴重的ALI可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從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為了提升體外循環心臟術后并發ARDS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回顧武漢市亞洲心臟病醫院ICU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實施心臟外科手術經CPB并發ARDS的病例護理資料,總結出相應的心得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體外循環心臟外科手術后并發ARDS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71.43%),女性患者8例(28.57%),年齡46-79歲,平均68歲,其中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患者16例(57.14%),重癥瓣膜病換瓣患者12例(42.86%)。1.2結果。對本研究入選的28例患者經過系統的護理管理之后,有20例患者經過有效的護理措施之后順利脫機,占比為71.43%,另外8例(28.57%)患者通過行氣管切開術使肺部狀況改善之后脫機,所有患者均成功的脫離危險期。

2護理管理方法

2.1外氣道的管理。該項護理管理內容包括氣管插管和氣切套管的護理管理。氣管插管的病人應當保持面部清潔,防止膠布滑脫,本科是采取氣管插管與牙墊平行捆綁,并用膠布以“8”字固定,再用寬2cm寸帶將牙墊和氣管插管環系于脖子上,寸帶以可容納3指為宜。床頭備加壓面罩和加壓皮球。門齒相對應氣管插管刻度為插管深度,班班交接。位置由胸片定位于三肋與四肋之間,保證方位準確。導管偏上易導致聲帶損傷、意外脫管或通氣障礙,向下易導致單肺通氣。每6h由雙人共同行口腔護理1次,并更換膠布和寸帶,防止管道移位和保持皮膚清潔完好。氣切套管用雙層寸帶環系于頸部固定,以容納3指為宜,每日3次更換氣切敷料,保持傷口干燥、清潔。床頭備緊急氣切套管更換裝置,每班檢查寸帶松緊,防止管道滑脫[2]。2.2呼吸機的管理。每班交接呼吸機的參數設置,包括呼吸機模式、呼吸次數、吸氧濃度、呼吸末正壓、吸氣壓、氣道支持等,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若調節參數設置及時記錄并觀察病人供氧情況。外界供氧冷而且干燥,經氣道進入肺部可降低氣道黏膜纖毛活性,使病人不能有效排痰而繼發導致肺部感染、肺不張,因此保證呼吸機溫濕化極為重要,濕化灌溫度應保持在35-37℃[3]。濕化灌內滅菌注射用水及時補充,管路冷凝水及時傾倒,防止冷凝水倒灌病人氣道和濕化灌內,從而降低VAP的發生率。保證呼吸機電源通在有雙電源的供電插座,及時處理呼吸機的報警,解決報警問題,保證病人有效通氣。呼吸機管道每7d更換1次,如有污染需要立即更換,以防引發感染類并發癥。2.3病人肺部的管理?;颊叽差^抬高至少30°,每2h翻身1次,按醫囑給予6h/次霧化吸入治療,霧化后給予充分吸痰,此過程應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每次吸痰不超過15s,吸痰前后分別給予3min純氧吸入,對ARDS病人進行吸痰選擇10-20Kpa的負壓更為有利,可避免肺不張和低氧血癥的危險,必要時應用膨肺或肺復張技術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氣功能,保證病人的供氧需求。若仍然不能糾正患者的低氧血癥癥狀,可采取俯臥位通氣的方式來改善供氧需求,其機制包括降低胸腔內壓梯度、促進分泌物引流和促進肺內液體移動等。通過體位的改變可以改變患者重力依賴區域的通氣/血流比值,從而減少ARDS患者的生理無效腔,達到改善氧合的目的[4]。嚴格控制液體入量,實施監測中心靜脈壓(centralvenouspressure,CVP)或肺毛細血管嵌壓,將CVP控制在8mmHg以內,根據病人病情充分利尿,保證患者出入量負平衡,減輕心肺負荷。此外根據痰細菌培養結果,遵醫囑給予合理的抗生素積極抗炎。積極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在早期可給予靜脈高營養,待病人病情穩定可盡早開發胃腸道功能,給予腸內營養,保證營養的同時又能穩定腸內菌群,使病人的自我免疫屏障得以建立。2.4病人的心理護理。高齡心臟手術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差,術后的依從性不高,又并發有ARDS,使病人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應用呼吸機時無法表達意愿,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病人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急躁、孤獨、無安全感等[5,6]。護士應掌握病人的心理特點,不斷鼓勵并說服病人配合,說明臨床治療方式、護理管理措施的必要性,消除由于經濟、家庭等各方面壓力所產生的顧慮,合理地安排家屬探視勸導,使其樹立康復的信心,健康的決心,充滿動力度過危險期。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