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0:19: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修辭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修辭學與語文教學的關系論文
摘要:修辭學同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關注修辭學,并不是指增加修辭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更強調修辭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最新發展對語文教學的深刻影響和指導意義。促進修辭學研究成果的轉化,使之更好地為中學語文教學服務,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修辭學;語文教學
修辭學不僅一直是語文教學知識內容的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呂叔湘先生1980年就曾指出:“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要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也就是文學語言的研究,這是語言學與文學交界處的學科?!边@絕不單單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增加一些修辭學、風格學的有關知識,更主要的還是強調修辭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最新發展對語文教學的深刻影響和指導意義。
一、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與研究如何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修辭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文”與“道”,即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的關系,在眾多思想教育中首先進行哪方面的教育,修辭學理論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在我國先秦典籍中,《易經·乾卦》中的“修辭立其誠,可以居業也”是關于修辭的最早論述。其中的“修辭”長期以來被解釋為“修治文教”,沒有跟語言表達直接掛上鉤。直到近年來當某些社會現象喚起我們對語言誠信關注的時候,漢語修辭學界對“修辭立其誠”有了新的領悟和解釋,指出“立誠”是修辭學的最重要原則,修辭學必須向傳統回歸?!靶揶o立其誠”是我國古代修辭學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將誠信道德同語言技巧統一起來的“質文統一”的修辭觀。這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無信不立”“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情欲信,辭欲巧”是完全一致的?!靶揶o立其誠”向語言表達提出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線,它也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根本原則。離開了誠信,其他健康人格也無從談起;離開了誠信,我們培養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再強,也是社會所不需要的。虛假的謊言即使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被揭穿之后其修辭效果就是負效應,是“巧言令色鮮矣仁”。語文課不是思想教育課,又必須滲透思想教育,“修辭立其誠”給語文教學找到了思想教育的基點和起點。
“立誠”原則體現在語文閱讀教材的編選上,要求我們要擇取那些言之有物、表達真情實感、有教育啟迪作用且修辭藝術高超的文章入選,杜絕那些假大空、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作。在作文教學上,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寫話”,就是完全符合“立誠”原則的,這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的需要,而且那些有切身體驗、真實感受的東西才是最容易寫并且容易取得好的表達效果的。“立誠”原則的“誠”主要指誠信、誠實,也可以作廣義理解,包括“忠誠”“真誠”等?!爸艺\”是指熱愛祖國、熱愛人民?,F代修辭學(語用學)會話理論的合作原則中有“質”的原則,即說真話;也有禮貌原則,不說傷害對方、刺激對方的話,也就是真誠待人。“立誠”原則可以涵蓋這兩個方面,在說真話的同時也要注意禮貌。
在中學語文教學理論中,所謂“人文性”和“工具性”常常表現為對語言表達的兩種訴求:“人文性”要求文學性強、語言鮮活、富于文采;“工具性”要求文從字順、邏輯謹嚴、表達規范。這兩種不同的修辭觀點早在孔子的言論中就被提出了,那就是“言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和“辭達”(“辭達而已矣”)。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提出修辭的兩分野,即用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來區分這兩類表達。消極修辭是指以語言表達的明白精確為目的而進行的修辭。消極修辭一般要遵循邏輯常規和語法常規,強調字面意義和所表達的意思密切結合。消極修辭是一種基本的、普遍使用的修辭方法,適用于多種語體。積極修辭又稱“特殊修辭”“藝術修辭”,指以語言表達的形象、生動為目的而進行的修辭。積極修辭一般要突破語言運用的常規,是一種超常規的修辭。它注重人們的體驗和感受,往往表達一種字面意義以外的深層意義,多適用于文藝語體。
修辭學下的詞體藝術風格論文
一、《論修辭》產生的詞壇背景與詹安泰的“大詞學”觀
對于“學詞”和“詞學”的區分和界定,與胡云翼等詞學家的積極倡揚有著密切關系。1930年,胡云翼就在《詞學ABC》中特別強調:“我這本書是‘詞學’,而不是‘學詞’,所以也不會告訴讀者怎樣去學習填詞?!保?]這一觀念逐漸成為共識。隨著《詞學小叢書》(胡云翼編)十種等的刊行,現代詞學的概念和內涵基本確定。1934年之后,相關以詞學命名的論著已逐漸消歇,也較少收錄學詞的內容。而民國初年詞學體系的建構,也正是以學詞與詞學的分化作為基礎的。但學詞與詞學的區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技法、詞藻等與創作密切相關的內容,與“明其利病得失”的詞學疏離開來。作為《詞學季刊》的作者之一,詹安泰當然不會也不可能不知道這篇“無異于現代詞學誕生的一篇宣言”[4]的文章。但詹安泰顯然并不完全贊同將學詞與詞學判為二事的觀念,而是試圖建立包含“學詞”、并以“學詞”為基石的“大詞學”體系。他在《詞學研究•緒言》中寫道:聲韻、音律……章句、意格、修辭,俱關作法,稍示途徑,庶易命筆。至夫境界、寄托,則精神命脈所攸寄,必明乎此,而詞用乃廣,詞道乃尊,尤不容稍加忽視。凡此種種,皆為學詞所有事。畢此數事,于是乃進而窺古今作者之林,求其源流正變之跡,以廣其學,以博其趣,以判其高下而品其得失。復參究古今人之批評、詞說,以相發明,以相印證,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其有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者,為之衡量之,糾核之,俾折衷于至當,以成其為一家言。夫如是,則研究詞學之能事至矣,盡矣。[1]9這段論述將詞學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內在的邏輯層次非常清晰:學詞是基礎,了解其聲韻、音律、譜調、章句、修辭等;其次是廣博其學,知源流正變;進而才有可能自成一家之言。主張在了解詞體藝術特質的基礎上,來研究詞學,否則雖窮極繁富,也不過是拾人唾余,難有創獲,仍作門外觀也。只有建構在對學詞、作詞有充分體會基礎之上的詞學,才是詹安泰所期待的“大詞學”之完整體系。作為抒情文體樣式的代表,藝術審美和文體風格在詞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詹安泰《詞學研究》中“兼論學詞,非盡詞學”的觀點,將“學詞”作為“詞學”基礎的架構方式,是對清末民初以來,斷續離合的“學詞”與“詞學”關系的再思考,也是授課的需要。只有在了解“學詞”之后,學生才能初步掌握詞的體制特點,才能深刻感受精微窈曲的詞體之美。實際上,龍榆生的《詞學十講》作為創作類課程的講義,就兼采了這種“大詞學”的觀念。而詹安泰“大詞學”觀的形成,也與他富有詞創作經驗、并已著有《花外集箋注》(完成于1936年)有關,是以文本細讀法箋注詞集之后的深辨甘苦之論。在詹安泰“大詞學”體系的基礎———“學詞”的研究中,《論修辭》是最為特別、也最具有“總結與開創意義”[1]12的一篇。
二、主情說:“別是一家”的詞體修辭論
修辭學是“語言學和文學交界處的學科”[5],主要研究語言的風格與運用效果,研究如何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及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一般認為,1905年出版的《修詞學教科書》(湯振常)是中國現代修辭學之啟蒙;1932年出版的《修辭學發凡》(陳望道)是現代修辭學建立的開端。就詞體修辭研究而論,我國古代詞體修辭思想集中體現在詞話、詞選及其批點評注中,各種序跋、書簡、題記、詩話、隨筆等也散見有詞體修辭的內容。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蘇軾、晁補之的詞論[6]。其后如李清照《詞論》、王灼《碧雞漫志》、沈義父《樂府指迷》、張炎《詞源》等,都有許多關于詞體修辭的論述。及至明清,南北宋之爭紛起,開宗立派,各示津逮,修辭技巧與修辭現象的分析和評價成為詞話、詞論中的核心內容。但詞話、詞論、詞選中的修辭思想,表現出較為零散隨意、渾沌模糊的特點。詹安泰第一次引入現代修辭學的觀念和方法來研究詞體,從語言文本出發,運用分析、綜合、歸納和演繹等現代研究方法,對詞體修辭現象進行歸類、提煉、總結,并且突出詞體修辭的主情特征,呈現了與古代詞論大異其趣的風貌?!墩撔揶o》開篇就指出詞體修辭與其他文體不同,認為詞的修辭“微妙難識,繁復難理”,較其他文體更為復雜、婉曲、細膩、深隱。因為詞須受調譜、音樂等的限制,而詞之纏綿的情感、宛轉隱微的心事、吞吞吐吐不欲明言的特質,也決定了詞體修辭常有“尤為特異”、難遵常軌[1]130之處。以“主情”作為詞體修辭論中最主要的觀點?,F代修辭學的創始者如陳望道、王易等,都認為修辭應以修飾題旨情境為主,尤其應以情意的修飾為主。王易曾提出,修辭之目的就在于使讀者“動情”[7]。詹安泰的詞體修辭觀接納了后人對“修辭立其誠”的引申義,蘊含了情意真誠的內核。指出詞體情深意曲的藝術特征,正是有賴于修辭的恰當運用才實現的;而讀者的會心與作者的用心,也是通過不同的修辭才得以傳達。由詞的修辭到深究作者的情意,再進而分析詞的修辭如何表現作者的情意,成為詹安泰論修辭的主要視角。詹安泰將詞體修辭現象分為配置辭位、表現聲態、增擴意境、變化本質等四類。由形式至內涵,由字句之辭位到描寫聲氣事狀,進而拓展意象與辭料,變化所欲表現之事物之本質,構建出一個立體多維的修辭和審美過程。這種分法,不僅顯示出他對修辭技巧的重視,也同樣重視修辭中情感、意格、寄托的去處。
“配置辭位”強調字句的配置關系與表情效果,即通過字句疊用、蟬聯、排比、回文等傳達出幽情深意。如“一霎兒晴,一霎兒雨”(易彥祥《喜遷鶯》),就運用相反排比的修辭來描摹天氣多變、若有所失的恍惚感?!氨憩F聲態”的修辭,是指通過“呼應式”“敲問式”“告語式”等寫法,將抒寫對象的情態、聲氣、意旨再現出來。如“為問行云,誰伴朝朝”(賀鑄《攤破浣溪沙》),以推勘之語來發無理之問,見出孤寂滿懷的惆悵。這種修辭現象著眼在如何通過結構的設置,使得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達更為逼真、真切、深入?!霸鰯U意境”,則由語言和結構的表層修辭,上升到意境的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如“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與誰同惜”(劉一止《念奴嬌》),化用蘇軾詞句,由眼前而想及將來,發浮萍漚跡、聚散無憑之慨,語拙而意深?!白兓举|”的修辭現象,以替代、化成等方式變化眼前所詠所感,觸物起情,連類無窮,其修辭力量最為突出,尤能感動人心。如鹿虔扆《臨江仙》:“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以物類人,細膩低回,悲惋感傷,溢于言外。詹安泰所區分的四種詞體修辭現象,其實也是修辭運用的四個高低層次。后一種修辭現象包含有前一種,但又逐次遞進,更勝一籌。由字詞的位置、結構的呼應,到同一意境的締構,又由詞內之意擴展到言外之意,臻于言此及彼、虛實相生、物我為一的境界。民初詞壇,由于對技法的過度推崇而出現了毫無內心的“試帖詞”,受到詞學家的嚴厲批評。技術詞藻與詞心詞情似乎成為對立的兩極。學詞似乎只能是學得其“技術詞藻”而已;而富麗精工、深曲多變的修辭手法,也似乎成為詞失去“內心”的“元兇”。民初對技巧的自覺反思,使得夢窗詞甚至清真詞都一度成為眾矢之的。詹安泰也將夢窗詞之修辭歸入“險澀”一類,但并不貶抑其價值,云:“夢窗詞煉字煉句,迥不猶人,足救滑易之病。”[1]263
認為技術詞藻并無損于詞心。險澀也并非詞體之病,但是如果因為運用險澀之修辭,而至汩沒真意,才是“真大病”[1]136。所謂不得內心,但務迷離的詞作,是不善于運用修辭技巧,而并非“險澀”修辭本身的毛病,“于修辭之真價,固無或少減也。”指出修辭如果能很好地與情韻相融合,任何一種修辭手法都是可以適得其位的。如評夢窗詞句“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的修辭運用格為“化物作人格”。蓋“抒寫物類而具人之意識、官能者”,表現情態時,與人事全同,而其所意識者亦系人事[1]195。指出夢窗詞“化虛為實”的特點,迥異于晚近人評夢窗詞所謂“空際轉身”、“天光云影”等玄妙之說。稍覺遺憾的是,“變化本質”之修辭法,尤以夢窗詞為多,如夢窗詠連理海棠、詠水仙、詠蕓草,皆是此類,但詹安泰在此題下并沒有舉一首夢窗詞之例句。就全篇而論,亦僅列吳文英詞三處,即“純一呼應例”的兩處:“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薄吧缴l題?樓前有雁斜書。”[1]167均運用鮮明疏快的修辭手法。在“險澀”題下僅列吳文英《澡蘭香》(盤絲系腕)。由此可見,詹安泰雖不以險澀為病,但也并不以夢窗詞為“險澀”修辭法運用的典范?!墩撔揶o》中,以“主情”說作為評判和論述的基點,將“以詩入詞”“以文入詞”作為一種修辭現象來看,對其修辭技巧加以總結,不再汲汲于詩、詞、文等文體地位的高下之辨。詹安泰認為,詩、詞都是抒情文體,詩心詞心可通,只要富有情韻,以詩入詞,并無不可,仍是“詞之正”者。詞體修辭之正宗的雅麗派,也正是取資于詩歌豐富的“彩藻”。但是對于以經、史、諸子及其他雜書者入詞,詹安泰則不予認可,將其視為“詞之變”者。因為以文為詞,使得詞體之抒情性漸至淡薄,勸懲、義理的內容開始充溢其中,是詞體漸趨成熟而漸形變質的表現。由此也可一窺詹安泰對晚近詞風的態度。詹安泰回歸詞之修辭在詞之審美及詞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正本清源的意義;而以情意加入修辭,則有效地化解了民國初年詞學體系建構時“學詞”與“詞學”兩難兼顧的尷尬和困境,也將詞這種抒情文體的修辭特點與其他實用型文體區別開來。
廣告欲望修辭學管理論文
1
人們竟日生活于廣告的包圍圈之中。迄今為止,廣告已經是文化空間最為強大的符號系統之一。相對于小說、電視肥皂劇乃至一首抒情歌曲,廣告是一種微型敘事。然而,廣告的發表頻率極大地彌補了形式的份量;人們的記憶之中,廣告所占有的文化份額并不亞于其他文化類別。另一方面,廣告是一種婦孺皆知的藝術;形象生動,朗朗上口--這使廣告的親和力遠遠超出了通常的文化類別?,F代社會,商業廣告令人們見多識廣。即使沒有見到實物,人們仍然意識到了豐盛的物質世界。這個意義上,廣告擴大了人們想象生活的空間。當然,廣告贏得的效果與廣告的生產及其發表機制有關。與另一些文化產品相異,廣告不僅免費提供,廣告所宣傳的企業還必須向廣告制作者和傳播媒介支付制作、發表的費用。企業所期待的是,這一切費用都將在商品的銷售之中得到巨額的補償。
廣告的活躍及其無與倫比的復蓋面表明,這個符號系統正在公共領域扮演一個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令人猶豫的是,這里所提到的公共領域是否可以沿襲哈貝馬斯的著名描述。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進行調節的一個領域,人們可以在這個領域自由地結合,理性地討論種種公共問題,坦率地公開表達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哈貝馬斯甚至具體分析了18世紀西方歷史上的文學公共領域--例如沙龍、咖啡館和宴會--如何成為宮廷公共領域向新興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過渡的橋梁。(1)然而,現今的公共領域--包括表述公共意見的傳播媒介--是否以理性和自由為原則?人們無寧說,公共領域交織了多重的權力關系。一方面,國家的強制性權力并未像哈貝馬斯所說的那樣遭受抑制,國家的聲音仍然在許多時候主宰了公共領域;另一方面,其他類型的權力--例如性別、種族、財富、名望以及體現為知識技術的文化資本--仍然此起彼伏,逐鹿中原。按照漢語的字面涵義,"廣告"即是廣而告之。然而,面向公眾發言從來不是毫無限制的事情。發言權決不是無償的。沒有嚴格的論證和審批,三五個市民或者一些小團體試圖相聚于某一個電視頻道自由地宣諭他們的理論,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即使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之中,即使私人的交易不再遭受強制性的控制,大眾傳播媒介仍然不是一個完全敞開的場所。大眾傳播媒介不可能脫離特定的經濟、物質條件而存在。這打破了大眾傳播媒介不受限制的自由幻想。例如,商業廣告很大程度地支付傳播媒介的運作費用,這即是利用財富換取發言權。即使某些廣告文辭拙劣,制作粗糙,巨額的廣告費仍然可以為它們敲開大眾傳播媒介的大門。這無疑是經濟實力兌換的權力對于公共領域的支配。所以,相對于哈貝馬斯的樂觀,我更多地想到霍克海默與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之中的簡潔斷言:"廣告本身純粹是社會權力的展示。"的確,這種權力的號召功能及其集結的隱形社會組織均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廣告宣傳甚至用女電影明星的特寫照片,來標明某些產品的聲望,用流行歌曲的曲調,來贊美它們的對象。廣告與文化工業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融為一體了。到處是同樣的廣告,到處機械地重復宣傳同樣的文化工業產品,甚至采用同樣的宣傳用語。到處介紹和推廣人們使用文化工業產品的技術、心理狀態和經驗。到處都宣傳奇特的但又是令人信任的,輕松的但又是印象深刻的,富麗堂皇的但又是樸素的范例,以便吸引分散的具有各種各樣意見要求的顧客。(2)
20世紀下半葉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似乎取締了稱之為公共領域的空隙。革命領袖意識到,如果無產階級沒有主動地占領文化陣地,資產階級必定會乘虛而入。按照這種觀點,國家與新興的無產階級互為表里,時刻抵制資產階級的復辟企圖。兩大階級相互交鋒的前沿并不存在緩沖地帶。因此,從期刊、報紙到廣播、電視,階級搏斗成為首要主題。無產階級的壓倒性優勢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的絕對控制。種種自上而下地規定的口號分布在大眾傳播媒介之中,成為不可違抗的主導旋律。八十年代開始,階級搏斗的主題開始后退,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人道主義"、"主體"這些溫情脈脈的理念。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見到兩條標語替換而產生的感慨--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一面通常刷上"以階級斗爭為綱"或者"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白墻突然出現了一句富于人情味的話語:"工地施工給行人帶來不便,請原諒"。顯然,這種話語象征的是,所謂的公共領域正在某種久違的氣氛背后隱約浮現。即使在今天,人們還可以在"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甚至"實話實說"這些標題之下發現這種氣氛的殘跡。
然而,對于一系列大眾傳播媒介說來,這些溫情脈脈的理念并沒有持續多久。市場經濟的環境再度規勸浪漫的情懷向實際利益屈服。人們迅速地發現,所謂的公共領域是有待于開發的商業資源--大眾傳播媒介是可以折價出售的。如今,商業廣告的大顯身手表明,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找好了買主,順利實現了收大于支的經濟循環。據考,20世紀下半葉的第一條商業廣告于1979年1月28日在上海電視臺登陸,參桂補酒是這條廣告的主角。這不啻于在大眾傳播媒介宣告商業主題的正式粉墨登場。也許,援引兩個數據有助于測算大眾傳播媒介的不俗價格:1997年,中國企業的廣告費為460億元人民幣,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0.5%,而美國同年的廣告費為1700億美元。眾多發達國家廣告費與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率通常都達到2%。(3)當然,商業主題的擴張同時帶來了小康的世俗氣息。從冰箱、沙發、燈具、眼鏡到果凍、葡萄酒、肥皂、洗潔精,大眾傳播媒介之中的生活漸漸沉入日常用品的表象,殷實祥和,富于家庭氣氛;這時,種種形而上學的理念或者風格崇高的美學理想銷聲匿跡了。誰可以想象,某一個荷戟的猛士威風凜凜地矗立于廣告之間呢?
廣告修辭學研究管理論文
1
人們竟日生活于廣告的包圍圈之中。迄今為止,廣告已經是文化空間最為強大的符號系統之一。相對于小說、電視肥皂劇乃至一首抒情歌曲,廣告是一種微型敘事。然而,廣告的發表頻率極大地彌補了形式的份量;人們的記憶之中,廣告所占有的文化份額并不亞于其他文化類別。另一方面,廣告是一種婦孺皆知的藝術;形象生動,朗朗上口--這使廣告的親和力遠遠超出了通常的文化類別。現代社會,商業廣告令人們見多識廣。即使沒有見到實物,人們仍然意識到了豐盛的物質世界。這個意義上,廣告擴大了人們想象生活的空間。當然,廣告贏得的效果與廣告的生產及其發表機制有關。與另一些文化產品相異,廣告不僅免費提供,廣告所宣傳的企業還必須向廣告制作者和傳播媒介支付制作、發表的費用。企業所期待的是,這一切費用都將在商品的銷售之中得到巨額的補償。
廣告的活躍及其無與倫比的復蓋面表明,這個符號系統正在公共領域扮演一個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令人猶豫的是,這里所提到的公共領域是否可以沿襲哈貝馬斯的著名描述。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進行調節的一個領域,人們可以在這個領域自由地結合,理性地討論種種公共問題,坦率地公開表達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哈貝馬斯甚至具體分析了18世紀西方歷史上的文學公共領域--例如沙龍、咖啡館和宴會--如何成為宮廷公共領域向新興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過渡的橋梁。(1)然而,現今的公共領域--包括表述公共意見的傳播媒介--是否以理性和自由為原則?人們無寧說,公共領域交織了多重的權力關系。一方面,國家的強制性權力并未像哈貝馬斯所說的那樣遭受抑制,國家的聲音仍然在許多時候主宰了公共領域;另一方面,其他類型的權力--例如性別、種族、財富、名望以及體現為知識技術的文化資本--仍然此起彼伏,逐鹿中原。按照漢語的字面涵義,"廣告"即是廣而告之。然而,面向公眾發言從來不是毫無限制的事情。發言權決不是無償的。沒有嚴格的論證和審批,三五個市民或者一些小團體試圖相聚于某一個電視頻道自由地宣諭他們的理論,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即使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之中,即使私人的交易不再遭受強制性的控制,大眾傳播媒介仍然不是一個完全敞開的場所。大眾傳播媒介不可能脫離特定的經濟、物質條件而存在。這打破了大眾傳播媒介不受限制的自由幻想。例如,商業廣告很大程度地支付傳播媒介的運作費用,這即是利用財富換取發言權。即使某些廣告文辭拙劣,制作粗糙,巨額的廣告費仍然可以為它們敲開大眾傳播媒介的大門。這無疑是經濟實力兌換的權力對于公共領域的支配。所以,相對于哈貝馬斯的樂觀,我更多地想到霍克海默與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之中的簡潔斷言:"廣告本身純粹是社會權力的展示。"的確,這種權力的號召功能及其集結的隱形社會組織均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廣告宣傳甚至用女電影明星的特寫照片,來標明某些產品的聲望,用流行歌曲的曲調,來贊美它們的對象。廣告與文化工業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融為一體了。到處是同樣的廣告,到處機械地重復宣傳同樣的文化工業產品,甚至采用同樣的宣傳用語。到處介紹和推廣人們使用文化工業產品的技術、心理狀態和經驗。到處都宣傳奇特的但又是令人信任的,輕松的但又是印象深刻的,富麗堂皇的但又是樸素的范例,以便吸引分散的具有各種各樣意見要求的顧客。(2)
20世紀下半葉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似乎取締了稱之為公共領域的空隙。革命領袖意識到,如果無產階級沒有主動地占領文化陣地,資產階級必定會乘虛而入。按照這種觀點,國家與新興的無產階級互為表里,時刻抵制資產階級的復辟企圖。兩大階級相互交鋒的前沿并不存在緩沖地帶。因此,從期刊、報紙到廣播、電視,階級搏斗成為首要主題。無產階級的壓倒性優勢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的絕對控制。種種自上而下地規定的口號分布在大眾傳播媒介之中,成為不可違抗的主導旋律。八十年代開始,階級搏斗的主題開始后退,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人道主義"、"主體"這些溫情脈脈的理念。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見到兩條標語替換而產生的感慨--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一面通常刷上"以階級斗爭為綱"或者"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白墻突然出現了一句富于人情味的話語:"工地施工給行人帶來不便,請原諒"。顯然,這種話語象征的是,所謂的公共領域正在某種久違的氣氛背后隱約浮現。即使在今天,人們還可以在"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甚至"實話實說"這些標題之下發現這種氣氛的殘跡。[page_break]
然而,對于一系列大眾傳播媒介說來,這些溫情脈脈的理念并沒有持續多久。市場經濟的環境再度規勸浪漫的情懷向實際利益屈服。人們迅速地發現,所謂的公共領域是有待于開發的商業資源--大眾傳播媒介是可以折價出售的。如今,商業廣告的大顯身手表明,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找好了買主,順利實現了收大于支的經濟循環。據考,20世紀下半葉的第一條商業廣告于1979年1月28日在上海電視臺登陸,參桂補酒是這條廣告的主角。這不啻于在大眾傳播媒介宣告商業主題的正式粉墨登場。也許,援引兩個數據有助于測算大眾傳播媒介的不俗價格:1997年,中國企業的廣告費為460億元人民幣,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0.5%,而美國同年的廣告費為1700億美元。眾多發達國家廣告費與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率通常都達到2%。(3)當然,商業主題的擴張同時帶來了小康的世俗氣息。從冰箱、沙發、燈具、眼鏡到果凍、葡萄酒、肥皂、洗潔精,大眾傳播媒介之中的生活漸漸沉入日常用品的表象,殷實祥和,富于家庭氣氛;這時,種種形而上學的理念或者風格崇高的美學理想銷聲匿跡了。誰可以想象,某一個荷戟的猛士威風凜凜地矗立于廣告之間呢?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修辭學同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關注修辭學,并不是指增加修辭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更強調修辭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最新發展對語文教學的深刻影響和指導意義。促進修辭學研究成果的轉化,使之更好地為中學語文教學服務,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修辭學;語文教學
修辭學同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非常密切。上個世紀50年代張志公先生主編的《漢語》課本第六冊中專設了“修辭”一編,開啟了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系統講授修辭學知識的先河。
修辭學不僅一直是語文教學知識內容的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呂叔湘先生1980年就曾指出:“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要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也就是文學語言的研究,這是語言學與文學交界處的學科。”[1]這絕不單單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增加一些修辭學、風格學的有關知識,更主要的還是強調修辭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最新發展對語文教學的深刻影響和指導意義。
一
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與研究如何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修辭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文”與“道”,即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的關系,在眾多思想教育中首先進行哪方面的教育,修辭學理論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在我國先秦典籍中,《易經·乾卦》中的“修辭立其誠,可以居業也”是關于修辭的最早論述。其中的“修辭”長期以來被解釋為“修治文教”,沒有跟語言表達直接掛上鉤。直到近年來當某些社會現象喚起我們對語言誠信關注的時候,漢語修辭學界對“修辭立其誠”有了新的領悟和解釋,指出“立誠”是修辭學的最重要原則,修辭學必須向傳統回歸?!靶揶o立其誠”是我國古代修辭學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將誠信道德同語言技巧統一起來的“質文統一”的修辭觀。這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無信不立”“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情欲信,辭欲巧”是完全一致的?!靶揶o立其誠”向語言表達提出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線,它也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根本原則。離開了誠信,其他健康人格也無從談起;離開了誠信,我們培養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再強,也是社會所不需要的。虛假的謊言即使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被揭穿之后其修辭效果就是負效應,是“巧言令色鮮矣仁”。語文課不是思想教育課,又必須滲透思想教育,“修辭立其誠”給語文教學找到了思想教育的基點和起點。
中世紀文學批評的主要模式透析
論文摘要:歐洲中世紀有著相當豐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資源,它既繼承和發揚了古典主義時期的一些批評傳統,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語境的浸潤下產生了新的批評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開啟了文藝復興以后近代批評的先河。特別是在其比較的批評類型中還可以找到今天作為一門學科的比較文學的最原初形態,而當時的語法學批評、修辭學批評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響巨大的形式主義批評的最原初形態。中世紀對詩歌有四種最重要的定位:語法學的、修辭學的、邏輯學的和哲學的。其中語法學定位歷時最久,并且是中世紀人文主義的載體;修辭學定位在古典主義后期幾乎已銷聲匿跡,其后以語法學論文的形式出現;邏輯學定位與經院哲學密切相關,哲學定位則與柏拉圖主義血肉相連,從古典主義后期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代。
論文關鍵詞:中世紀;文論;比較文學;批評模式
對歐洲中世紀的文藝理論史,學術界向來關注較少。這種狀況即使在西方的文藝理論史研究領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國國內關于中世紀文藝理論史的研究則更為薄弱,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不僅資料匱乏,缺乏整體的了解和把握,而且還存在著許多誤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西方一些頗有見地的理論家就已充分意識到連接古代與現當代的中世紀文論的重要性。1974年,紐約城市大學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聯合他的同事們編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紀的文學批評:翻譯與解釋》在當時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們對通行的關于中世紀批評的一種經典論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國文學批評:中世紀階段》——提出批評,認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僅帶有偏見,而且,簡直把該課題推向了絕境”。十年后的1984年,當人們爭相討論時髦的現論時,該書下半部分“中世紀的文學批評”的主要編者、曾執教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專業的小哈迪遜教授,在該書單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評史是當前文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最近十年來。理論界對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符號學等等興趣很大,所有這些新領域的初衷都在于發現更為有力的批評方法。這種興趣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批評史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彼€說:“對于古典時期和中世紀后期,包括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批評,我們都有足夠多的研究和文獻。然而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這一千年間,批評歷史和文獻卻是一個巨大的空白。這種空白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不可原諒的。它導致了對古代文學美學和文藝復興文學美學之間關系的一種扭曲的……理解。它也使所有人……不能理解那種顯然很離奇、但事實上卻非常嚴肅的對待文學的態度……”這批有見識的理論家們對中世紀的一些經典批評文本進行了整理和英文翻譯,給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中世紀批評整體風貌及其內在發展線索的可能。
中世紀文藝理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它的文學批評模式,而且,盡管在中世紀修辭學和詩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是屬于兩種不同的學科3。中世紀的人們依據不同的分類基礎對知識進行了分類,基本的分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三分法,即以語法學、修辭學和邏輯學“三學科”為分類基礎的分類法;另一種是四分法,即以幾何、算術、天文和音樂“四學科”為分類基礎的分類法。我們可以以“三學科”為參照系分別探討詩與三學科的關系,梳理出中世紀文學批評的幾種主要的批評模式。然后,將詩與“四學科”也視作一種批評模式,整體論述它們之間的關聯。
1.詩與語法學
淺議修辭與中學語文
摘要:修辭普遍涵化于語言交流及文字表述,修辭教學無疑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本文從語文及修辭的概念入手,就修辭的分類以其在中學教學中的效用進行闡釋,希望能對中學語文的修辭教學有所補益。
關鍵詞:語文;修辭;中學教學
一、語文及修辭的內涵
語文,顧其名而思其義,“語者,言也;文者,書也”,通俗地講,即口頭語與書面語。修辭學不僅是語文知識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還對語文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呂叔湘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要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也就是文學語言的研究,這是語言學與文學交界處的學科。”在培養學生此類素質與能力的過程中,修辭學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過目前中學教學界對修辭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往往將修辭簡單地與修辭格等同,下文擬就修辭的概念扼要解釋。“修辭”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易經•乾卦》云“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此語的含義就是修飾其話語(包含言辭及文辭)需立于誠、信之上,如此方可居守其功業。古人這種“質文統一”的修辭觀是需要我們學習與繼承的,中學的語文修辭教學不能忘其本宗,這種語言表達的基礎要求和道德底線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二、修辭的分類
現代修辭學中修辭的含義由上述概念發展演變而來,但如上文所論,當今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將修辭與修辭格簡單同一,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往往會誤導學生。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提出修辭的兩類分野,即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消極修辭是指以語言表達的明白精確為目的而進行的修辭。消極修辭一般遵循語法邏輯常規,是抽象的、概念質的。積極修辭又稱“特殊修辭”“藝術修辭”,指以語言表達的形象、生動為目的而進行的修辭,往往是具體的、體驗的,價值高下取決于意境。語文寫作中消極修辭的運用,舉個簡單的例子,裴多菲在《勇敢的約翰》中寫道“:這殷勤的女人說后,就依了約翰,立即領他走到她的墳地,那里,讓他獨自與苦痛同在,他跌倒在愛人的墳邊,流著眼淚。他想念著過去的、美麗的時光,她純潔的真心燃燒著情焰,她甜蜜的心,她嬌媚的臉——凋謝了,此刻在冰冷的地下長眠。”在這里,裴多菲沒有運用過于復雜的表現手法,幾個簡單的他稱代詞就把語義表達得非常清楚。相比消極修辭而言,積極修辭更為豐富。我們大體可以依照陳望道的說法將積極修辭分為辭格和辭趣兩類。辭格亦即修辭格,包括材料上的辭格,如譬喻、借代、雙關、引用等;意境上的辭格,如比擬、諷喻、示現、夸張等;詞語上的辭格,如析字、飛白、省略、回文等,章句上的辭格,如反復、排比、對偶、頂真等。辭趣又可分為辭的意味、音調、形貌三個方面。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里的“三千丈”白發顯然不是在講事實,而是采用夸張的手法(即運用增加修辭格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感受、體驗,可以讓人充分感受其“愁”的深度與廣度,重點是要讓讀者聽眾體會那種意境及感受。
語文修辭教學誤區分析論文
修辭學在語言學中處于甚為重要的地位。語言學家伍鐵平先生說:“國外現代認知語言學興起,將修辭學作為語言中的領先學科。”(注:伍鐵平.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宗延虎先生預言:“漢語修辭學21世紀應成顯學。”(注:宗廷虎.漢語修辭學21世紀應成“顯學”.修辭學習,1995,(3):7.)早在1980年,呂叔湘先生就曾說過:“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注:呂叔湘.把我國語言科學推向前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4.)由此觀之,中學的語文教學只有重視修辭教學,才能順乎學術潮流,順應時展的需要。
然而,十幾年來,中學的修辭教學存在著三個誤區:
1、只重視積極修辭的教學,而輕視消極修辭的分析。
2、“貼標簽”式的陳舊教法,使學生停留在對概念的死記硬背與現象的簡單判斷上。
3、忽視語體教學。
這三個誤區在學生中造成了較惡劣的影響。如第一誤區使學生把修辭學誤解為辭格學,以致于一提起修辭,學生就與比喻、擬人等辭格對上號,對沒有辭格現象的語言材料就束手無策。出現第二誤區主要是對修辭教學的目的不明確,以為對于修辭現象,學生能根據概念懂得識別即可,沒有認識到修辭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表達效果。第三種誤區是以為語體與修辭教學無關,它屬于大學寫作課的范疇,因而導致學生作文中常出現“語體排異”現象。
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學科借鑒
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需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優秀研究成果。本文借鑒了傳播學、語用學、修辭學、播音學等多門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研究的學科借鑒,對于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學科借鑒
馬克思說:“我們的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學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發展完善,也一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對其他學科的優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鑒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藝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語言這一載體,根據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場合的特點,在語句合乎邏輯、語法規范、修辭妥帖的基礎上,能夠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獨特的方式和內容使理論的表述具有審美性、感染力、獨創性和表現力,從而使受教育者與之產生情感共鳴和良性互動,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真正實現上述的藝術效果,我們就應該借鑒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修辭學中的修辭格以及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
1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
傳播學是以人的社會交往過程為基本研究對象。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受眾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同時受眾又是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受眾,就是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眾多人。受眾作為傳播過程兩級中的一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受眾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傳播符號的“譯碼者”,更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受眾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信息,有時受眾也將直接參與到傳播活動過程中。關于受眾,學者們將其歸納為:個人差異論、社會類型論、社會關系論、滿足需求論、社會參與論五種。個人差異論認為受眾成員心理或認識結構上的個人差異,是影響他們對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對媒介所討論的問題和事物所采取的行為的關鍵因素。①這種觀點認為:傳播者在進行傳播前應該考慮受眾個體的性格、愛好、興趣、態度、信仰、價值觀等因素,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信息進行傳播。社會類型論認為,受眾會根據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受眾群體。社會關系論認為,受傳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會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約束。滿足需求論,也叫“使用與滿足論”,認為:受眾是能動的媒介使用者,受眾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喜歡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和信息。社會參與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應是公眾的講壇,而不是少數人的傳聲筒。公民及其團體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信息的傳播還要考慮受眾的接受需要、接受動機、心理傾向等因素,以保證傳播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語言這樣的傳播方式來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與宣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猶如傳播活動的兩級,好比傳者與受眾的關系,因此,借鑒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研究,對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傳播不無裨益。
2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
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研究
語文的學習內容豐富多樣。修辭,作為語言藝術的代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將修辭巧妙地運用到文章當中,能夠對語言起修飾作用。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寫文章,常用修辭會對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起到很好的訓練效果。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修辭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修辭的地位
高中語文的學習面是很寬廣的,語文的學習方法靈活多變。高中語文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語言表達的應用。學生在學習中往往不會學以致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聯系不起來,語文的教學應是語言的教學。關于語言表達的運用,修辭學則是研究在特定的語境中運用語言修辭增添文章的色彩。李延揚在《修辭學習》文章中發表題為“語文教學應走修辭學之路”的文章,文章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教學生學修辭。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修辭學一直是占據語文課堂的一小部分,考試中的考題也是機械地套用公式。分析原因,應該有很多說法。但最重要的是高中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學好修辭能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奠定了基礎,所以說高中語文教學中學好修辭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修辭的價值
修辭是一種雙向性的言語行為,是說話者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通過語言修飾傳遞出來,運用修辭不僅能讓接受者清楚地明白所表達的意思,也體現了說話者的內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掌握修辭的規律和技巧可以大大增加語文課堂的學習氣氛,特別是在講解課文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修辭學規律進行文章講解,不僅能夠游刃有余地理清文章的整體結構,而且能夠用從每一個詞語乃至標點符號中感受文章所表達的語言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相信很多人都喜歡這篇散文,文章仿佛有道不完的詩情畫意,作者將人的美與自然的美景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芭瓮瓮?,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文章一開頭,作者就運用了反復修辭格,“盼望”一詞的反復出現,表現出了人們急切地期盼春天的到來,這一修辭格的運用,直接吸引了讀者繼續往下讀?!靶〔萃低档貜耐晾镢@出來了,嫩嫩的,綠綠的?!庇昧睡B音和擬人修辭格?!巴低怠焙汀般@”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小草頑強的生命,也象征著人類。